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热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4 17:50:07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热门22篇)
时间:2023-11-04 17:50:07     小编:笔尘

读后感是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怎样写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接下来是一些读者对同一本书写的读后感,他们各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一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二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其实古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三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虽然我觉得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在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四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总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五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六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七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八

说到易中天,我是挺喜欢看他的书的。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在本书的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九

什么是中国人真正的智慧?为什么30岁后一定要读历史?什么样的历史是有用的?谭其骧弟子、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胡阿祥出版新作《中国大智慧》,从最真实的过去提炼出经过历史验证的丰富智慧。

包括处世智慧、为官智慧、人居智慧、教育智慧、商业智慧等十个篇章,从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方方面面展开专属中国的大智慧图卷,打造属于当代人的“资智通鉴”。

“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我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听我话的,工作与事业、购房与家庭等等,发展得基本上都不错,而不听话的,大多因为折腾,往往平添了许多的蹉跎。”胡阿祥以切身经验指出,所谓“老生常谈”“读史明智”,其实是最浅显也最深刻的道理。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

《中国智慧》这本书是易中天先生对国学的几本名著的理解,它是易中天先生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精华所在。

但是,先秦诸子,周易,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并非一本书就能表达清楚。其中,易中天先生已经将儒墨道法的主要思想在百家讲坛中讲过。而我觉得唯一有些可惜的便是,书并未精细,只是浮光掠影和浅尝辄止的讲解,对于我这种“观其大意”的读者,是最合适的选择。

本书重于讲六大部分,其中“周易的启示”是最令我长见识的。周易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的“金字塔”,是我们民族最早的智慧结晶。周易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教会我们怎样看待问题。我们所谓的周易,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易经”,另一为“易传”。经,就是代表永恒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著作。其实周易是巫术当中有哲学,至少有哲学精神,但是在夏朝的时候,它是一本算卦的书。易中天先生在书中总结道,“周易就是要用最简单的符号和系统,来解释、概括、掌握和阐释不断变化的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本质规律。而且,这种把握还是周遍周密周全周到,可以周而复始的把握。”

《中国智慧》中所包含的几本书都是国学经典,不论现在掀起的国学热潮,凭着“读史使人明志”,也要多学些老祖宗的经典。我也不想做“观其大略”的读者,以后会多读些关于国学的书。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一

代表了泱泱华夏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有精神财富。古往今来,国学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全世界的文化领域之中别树一帜,拥有的独特的地位。可是,在当代的社会中,由于文化的改革,当代的国人对那些历史悠久,言简意赅的国学著作失去了了解的兴趣,使得它们慢慢淡出中国的社会。这也许是因为这些著作所用的是古文,相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来说,读起来晦涩难明吧。可是,长此以往,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便会流失,中华民族的根基便会动摇。因此,了解国学,刻不容缓。而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一书,就是当代国人了解国学的一便捷途径。这本书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继承了易中天先生在著作《品三国》中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精练生动贯有的风格,有时在看这本书时还觉得有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书中更有易先生结合国学对现今社会问题一些看法和国学在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发展,有助于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活学活用。确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优秀著作。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这六场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运用其一如既往的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以他的智慧与博学引领读者游弋恢宏的中国文化圣殿,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从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

初看这本书的目录时,会感到比较失望。标题都是中规中矩,颇有古韵遗风,仿佛预示其中的内容如一般的国学著作一样严格拘谨,让人难以了解其中的趣味。可是仔细细读十来分钟后,便会不由自主开怀大笑,拍案叫好。

如在周易的启示一节中,易先生解释周朝的天子制度时,妙语连珠。把天下比作一公司,把上天比作董事长,把天子比作总经理,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观念。周朝伐商在易先生的眼中就是纣王这个”总经理“当得不称职,要撤掉。换上周武王,是因为上天这”董事长“没私心,谁有道德就授权给谁。既然通过道德获得天下,那么保天下也肯定是靠道德。易先生以此风趣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们娓娓道来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之一——以德治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便不再一一列举了……在这种如平时打趣交谈论事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易先生的引领下了解到了《周易》这一群经之首的古籍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其字里行间中的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等等的启示,悄然间烙印在我们心田中。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先生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后,使我颇有感悟。其实在合作中,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没人敢于指出你的错误,那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根本无从得知。其实大家在合作中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你认为可行,别人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你认为不行的事情,别人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在现今以合作为主流的社会中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中国智慧》一书的封底上,易先生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易先生传授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中包含了无数中华历代圣贤的各种智慧。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有机会去拥有这些智慧。虽说这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无论怎样,都是会有收获的。

虽然《中国智慧》一书在某些学派的思想方面解释的不是十分的全面,可是相比于那些严谨的国学著作,它通俗易懂,更能引起人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确是一本国学入门的佳作。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二

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

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

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最后,我们再来谈谈怎么来践行今日之中庸之道?书中提到一个办法——权益。

“权益”首先要抓大放小,“大事经,小事权”;其次是得意忘形,“方向经,方式权”;再次是各行其是,“下级经,领导权”;最后是讨价还价,“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

其中经就是不变的,权就是要变的,有经有权,才是中庸。

总之,今日之中庸之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一种思想方法、一种处事原则、更是一种做人一书。

虽然中庸是中国智慧,但它也并非是唯一的智慧,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和道家就不主张。

但至少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学会用理性的思维去理解今日之中庸,辩证地思维去容纳中国古今各个派别的智慧。

或许您会觉得易中天先生所谈的《中国智慧》只是他的一家之言,但我仍然坚信,即便是这“一家之言”,也足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了,至少你我都从中收获了我们想得到的“中国智慧”。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

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

《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

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

”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

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

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

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

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

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

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

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

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

”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

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

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

“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

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

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

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智慧与知识不同。

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

——易中天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

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

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

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

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

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

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

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

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

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

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

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

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

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

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

它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

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

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

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虽然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对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并不算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是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的。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三

最近我用周末的时间,读完了智慧背囊第一辑,读完以后令我深有感触。智慧背囊里的小故事里挖掘的大道理,呈现的是小细节中的大智慧。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讲述着大道理。其中让路这篇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它讲的是:

绅士过独木桥,走几步就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过了桥以后,绅士又上了桥,在桥中央,遇到了一位挑夫,绅士二话不说,让挑夫过了桥。第三次他再也不贸然上桥了,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完了,才匆匆上桥。眼看就要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退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温和的跟农夫说:“农夫先生,我就快要到桥头了,能不能先让我过去。”农夫汹巴巴的说:“你没看见我在赶集。”话不投机两人吵起来,这时有一个和尚经过,两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和尚问农夫:“你真的很急吗?”和尚答到:“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眷给绅士让步,你退几步,绅士就过去了,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和尚有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因为你要到桥头了吗?。”绅士说:“在此之前,我已经给许多人让过路了,如果继续让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和尚说:“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让过路了,再让一次,即使你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风度,何乐而不为?”绅士满脸涨得通红。

其实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在我们的身边是不是有过类似的经历呢?人与人难免有唱对台戏的时候,如果你用豁达,宽容的处事态度来对待他人,给别人让出一条路来,这样别人会为你豁达的处事态度而宽容和理解,从而为自己开辟一条同往成功的道路,给别人让路,就等于是在给自己让路。这是做人应有的本质,也是一种高尚人格的诠释。当你与别人唱对台戏的时候,请记住,给他人让出一条路来。这样会使我们离成功越来越近,人格越来越高尚。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四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五

假期,我看了《兵家智慧与军事谋略故事》一书,书中许多战列验证了兵家的智慧和思想。让我接触了谋略,启迪了智慧。

书中记载了军事智慧和谋略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品格的基本理论,主要讲具体的“谋法”,包括审时、料敌、造势、攻心、柔胜、权衡、标本等篇章,有宋太祖雪夜定江山、韩信背水一战计、越国和吴国争霸…..古今用兵是多种诡计之道,需要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自己本来力量很强,却要伪装出似乎没有什么力量;本来准备用兵,却要伪装懦弱不敢用兵;本来已经要接近敌方,却要伪装距离敌人还很远;有时用小的利饵引诱敌人,乘敌方混乱之时进行攻取……我明白了:谋算周密,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多一些;相反,取胜的可能性够行则很小。由此,我也明白了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做有准备有计划之人,这样离理想才会越来越近,最终取得成功!

上至帝王将相的你争我夺,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都有深深的兵家智谋的烙印。作为生长在新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多多接触这些谋略,开阔思路,收获智慧,蓄积力量,赢得胜利!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六

快乐的假期快过完了,暑假期间我除了做作业,还去了澳门、梅州旅游。另外我还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少儿智慧宝典》。

这本书中有19个主题,主要有奇妙的太空、智慧的奇迹、名人名言、榜样的力量、读书的快乐、科学的精华、伟大的瞬间、大自然的奇观及世界的奥秘等章节。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没有学到的知识,比如:七大洲名称的由来,四大洋名称的由来,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两个半球的划分等。其中,古代世界七大奇观和两个半球的划分是我最喜欢的章节。

在历史上,人们习惯把地中海一带的古代七种著名的建筑物和雕塑品,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主要包括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及太阳神巨像等。

地球是人类的家,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地球有了很多认识,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地表进行了各种两个半球的划分。除了我们已经熟悉的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以外,还可以分为水陆半球和昼夜半球。

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历史、天文及地理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最让我惊喜的是有一些爸爸妈妈没有告诉我的知识,我通过读这本书都知道了。所以,同学们,我们要多读书,有个名人说过:读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七

范传华瑞昌市第三小学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叙述问题平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中国智慧》一书。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总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八

翻开《思维与智慧》的第一页,就把我深深吸引了。《认可他人》中有一句话是:认可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超越。不吝啬包含鼓舞的片言只语,不小气满含赞许的笑靥眼神,不计较富含肯定的拥抱相挽。对他人,力量无限;对自己,快乐无边。认可他人,亦是肯定自己。是呀,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只有鼓励别人,来认识别人的长处,优点,悦纳别人,这样别人会更加有信心,而自己也会快乐。所以,认可,赞许,悦纳他人,就是在悦纳自己。

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要赢得好声誉需要20年,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如果明白里这一点,就会不同了。——巴菲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不都是经历多年的坎坷,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样,学习亦是如此,要想在最后考试中得到优异的成绩,那就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学习,其过程十分辛苦,可最终所得到的是好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快乐,如果不坚持勤学苦练,那么,成绩也会轻而易举的一落千丈了。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学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每天,刻苦学习,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决不拖到明天,不应付作业,只有这样,我的成绩才能提高。

《思维与智慧》让我学到很多。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十九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二十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中国智慧》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国智慧》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

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

中国智慧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原文有六大内容,我按自己的喜好重新排序。一、禅宗的境界二、魏晋的风度三、老子的方法四、周易的启示五、中庸的原则六、兵家的思考、心心相印,叫做“道体心传”。于是菩提达摩就在中土开创了禅宗,成为中土禅宗的初祖,鼻祖。中土禅宗的二祖是谁呢?慧可。中土禅宗的第三祖,叫僧璨。僧璨的法嗣(传人),也就是中土禅宗的第四祖,是道信。到七十多岁,道信圆寂了。衣钵传给谁?弘忍。六祖是谁呢?惠能,也有书上写成慧能。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北宗以神秀为代表,主张渐悟,就是一点一点地修,慢慢修成正果。南宗以惠能为代表,主张顿悟,说白了就是“立地成佛”,没有那么麻烦。

所谓“魏晋风度”,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美仪容。魏晋风度,其实还要包括风采和雅量。风采与仪容有关,雅量与性情有关。真性情而有雅量,美仪容而有风采,则是因为智慧。政治黑暗,美就只在自然。礼教虚伪,美就只在天际。前途无望,美就只在当下。人生无常,美就只在当世。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4720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