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读后感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8:00:14
中国智慧读后感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8 08:00:14     小编:灵魂曲

读后感可以是对书籍内涵和主旨的理解和解读,也可以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思。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经验和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增加文章的个人特色。推荐以下读后感范文,让我们一起领略文字的魅力和对人生的思考与启示。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一

对于易中天先生的书,我向来敬爱有加。他作品语言风趣幽默,娓娓道来,叙述问题平民化,易于理解,易于接受。读到会心处,合卷细品,真是其乐融融。最近,我读了他的《中国智慧》一书。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总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二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三

《中国智慧》里面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可谓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值得广大传统文化研究者及其爱好者阅读。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的,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第一部分是《周易》。《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周易”似乎是很神乎其神的。其实我就很怀疑它的科学性。不过,现在很多人对它推崇有加,还有不少大学开设了《风水》专业课程。现在,在我看来,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提供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

第二部分是《中庸的原则》。一说“中庸”二字,首先给人印象一是儒家思想,二是没有原则。是儒家思想固然没错,但是说它没有原则就不对了。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不就是原则吗?其实,中庸不但是讲原则,而且中庸本身就是原则,是最高的原则。

最感兴趣的第五部分是《魏晋的风度》。好玩?好奇?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合适词来形容我对《魏晋的风度》的感觉。所谓“魏晋风度”,是一种什么样的风度呢?怪异的'风度。比如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死了,当时官至“副总理”的曹丕竟然在追悼会上让大家学驴叫,原因是王粲生前喜欢驴。结果追悼会上就一片驴叫声。你说一个重要人物到场,你不至悼词也就罢了,竟然叫大家学驴叫?——这成何体统?还有那个刘伶喜欢裸身在家喝酒。另一件事,晋元帝司马睿生儿子,大宴群臣,给予封赏。有个叫殷羡的官员说,陛下生下龙种,臣等高兴是高兴,只是无功受禄,很惭愧啊!晋元帝说,你惭愧什么!朕生儿子的事,还能有你什么功劳?你说好玩不好玩?也许你会说,这是编的吧?如果编的,那也是刘义庆编的。这类故事在《世说新语》里比比皆是。好玩归好玩,不过我认为这些看似荒诞或者匪夷所思的故事,其实体现了一种价值,一种崇尚和追求,那就是:真性情,高智商。还有魏晋玄学也很有意思,单就那个“清谈”就让我感到“好玩”魏。

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读他的书让人如沐春风,不忍掩卷。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四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五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虽然我觉得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在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六

“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这是易中天先生书中的一句话。没错,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会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向来喜欢。读他的书仿佛他就在你的面前讲述,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这本《中国智慧》也不例外。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场讲座整理后的讲稿,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没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么,听易先生这样启发式的讲解便成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化最好的办法。不求融会贯通,只要有所启发就好。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七

易中天在书中提到“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知识是普存的,但能否变成智慧,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并一定能转化为个人智慧,只有经过自己不断地思索,提炼升华,真正与个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识,它才会成为智慧。这是一个学习过程,而这个过程的转折点,是“领悟”。如何领悟,可能我们需要他人的点拨,或者说是启迪。易先生的《中国智慧》正是这样一本启迪智慧的书,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文化精华中汲取知识的养料,转化为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且观点鲜明。

中庸的原则。何为“中庸”,“中”即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最好。“庸”即常用,不唱高调。如今的社会,当有需要人们对某些事物作判断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错误地以为这就是中庸,其实并不如此,“中庸”不是老好人。在孔子的眼里,老好人就好比那些似而非者,被称作“德之贼”,对道德进行人身伤害,会要了道德的命。“中庸”不是和稀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智慧,也是知识。“中庸”不是没原则。孔子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里的“周”指的是团结,团结是要有原则的,不像小人那样勾结在一起毫无原则,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中庸本身就是最高的原则。其实要做到“中庸”并不容易,它是一种道德境界,只有达到了一定的修养(这种修养包括做人要不卑不亢、不即不离、不偏不倚、不疾不徐),才能有平和的境界。它是一种思想方法,主张“认活理”,要“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而不是遇事死钻牛角尖。它还是一种处世哲学和做人艺术,教人们乱世中如何生存,人际中如何相处。

本书中作者还对兵家思考、魏晋风度、禅宗境界有所解读,让读者对这些古代文化思想有了基本的了解,正如封底所言“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当我们将这些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也就形成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八

《中国智慧》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在这本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易中天教授向我们讲述了六个方面内容,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中国智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妙解析了中国原典的精髓,确实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易教授对于词语的解读方法。通常情况下,当一个人阐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时,他一般会费尽心思从正面角度罗列许多词汇去描绘个人心中的见解。但易中天却反其道而行之,从反面先说它不是什么,这样一来就让人们对于它是什么有了更清楚清晰的认识,这让我不得不佩服有时语言的巧妙运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中庸”一词在文中,易中天是这样评价的:第一,中庸是道德境界;第二,中庸是思想方法;第三,中庸是处世哲学;第四,中庸是做人艺术。

我想“中庸”是一种品德,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当你有了很高艺术成就,物质财富积累,那时“中庸”很值得你去品味。但年轻人就应该有拼劲,当然不是要去否认“中庸”,而是将其放在较次要的位置,因为“中庸”这个奇妙的东西必须随着岁月积淀,人生阅历的增长才能慢慢显现出其自身的魅力。语言的畅谈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无论你对“中庸”一词的见地如何,或推崇或反对,但你都要尊重“中庸”,因为它是中国智慧。

其实“中庸”一词是适中之道,不高调同时不走极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想来,倘若每个人都摆出一副傲视他人的架子高调行事,走着极端,谁都不愿承认理亏而退让,这个社会没有了包容,遇到一点小事就针尖对麦芒,产生口角,找这种趋势发展,社会又谈何“大爱”,又谈何“和谐家园”。那些伟大的历史学家,他们从不愿意别人称自己是历史家,仿佛那是对“历史”这一字眼的大不敬。在浩大无垠的岁月长河中,他们更愿意成为为别人供给养料的的藻类。就如主持河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的李济,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使,将中国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但他却视名利为粪土,坚持着对考古学的固执。伟大的人通常甘做孺子牛,享受中庸,这也正体现出他们的卓越不凡。如果身边能有一个中庸的朋友就再好不过了,他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高于自己,就谄媚奉承;他也不会因为你的地位身份低于自己,就轻视不屑。他总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的对待身边的朋友,那是正直的表现,那是人文修养的表现,而这就是中庸的价值。

中庸游走于理想与现实之事,永不极端,那才是切实可行的。好人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你,而是好人都喜欢你,坏人都不喜欢你。中庸是什么?不是所有人都认可你,也不是所有人都不认可你,而是领悟中庸之人都认可你,不甘于中庸之人都不认可你。

另外,这本书还让我加深了对《周易》的理解。()。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九

《非法智慧》是张之路写的一本书,讲了由于人们想更聪明而有人发明了“瓢虫”芯片,结果出了一场大的麻烦,甚至致死了一个学生。这本书是我看到的第一本揭示科学是把双刃剑,利用不当就会伤人的书。

《非法智慧》这本书告诉我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在我们享受科技的同时,万万不可忽略了科技可能会带来的灾害。

人应当过一种自然的生活,不可太过于地想用电脑之类的科技成果来制造自己没有的聪明才干。因为如果这样去做的话,那么就会有不属于自己的“非法智慧”。想要利用这种智慧的人,最终得来的将永远不会是成功,他们总是会深陷于麻烦的泥潭之中。这种与机器在一起诞生的“混血儿”,迟早有一天会发现,在体内植入别的智慧,是个天大的错误,这个样子的他们根本就不是自己,只是一群头脑聪明的永久失败者罢了。

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理应保护自然。自然是人类的家,当自然不复存在之时,人类也会消失。当今,我们都说当今科学发展快,日子过的好。确实,日子是过的不错,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整片蓝天!科技业能给我们带来灾难,带来战争,带来污染。在享受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那么做,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长时间!

科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之一,科学是每个幸福家庭的必需品。但科学也不可滥用,如果将其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那会有意想不到的大悲剧缓缓降临。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十

翻开《思维与智慧》的第一页,就把我深深吸引了。《认可他人》中有一句话是:认可别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睿智,是一种超越。不吝啬包含鼓舞的片言只语,不小气满含赞许的笑靥眼神,不计较富含肯定的拥抱相挽。对他人,力量无限;对自己,快乐无边。认可他人,亦是肯定自己。是呀,只有看到别人的优点,长处,才能取长补短,不断进取;只有鼓励别人,来认识别人的长处,优点,悦纳别人,这样别人会更加有信心,而自己也会快乐。所以,认可,赞许,悦纳他人,就是在悦纳自己。

还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要赢得好声誉需要20年,要毁掉它,5分钟就够了。如果明白里这一点,就会不同了。——巴菲特。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不都是经历多年的坎坷,才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样,学习亦是如此,要想在最后考试中得到优异的成绩,那就要每天辛辛苦苦的学习,其过程十分辛苦,可最终所得到的是好成绩,同时,也得到了快乐,如果不坚持勤学苦练,那么,成绩也会轻而易举的一落千丈了。所以,我以后每天都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前预习,学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每天,刻苦学习,今天的任务今天完成,决不拖到明天,不应付作业,只有这样,我的成绩才能提高。

《思维与智慧》让我学到很多。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十一

假期,我看了《兵家智慧与军事谋略故事》一书,书中许多战列验证了兵家的智慧和思想。让我接触了谋略,启迪了智慧。

书中记载了军事智慧和谋略的一般规律、方法和品格的基本理论,主要讲具体的“谋法”,包括审时、料敌、造势、攻心、柔胜、权衡、标本等篇章,有宋太祖雪夜定江山、韩信背水一战计、越国和吴国争霸…..古今用兵是多种诡计之道,需要用种种欺骗敌人的.方法,自己本来力量很强,却要伪装出似乎没有什么力量;本来准备用兵,却要伪装懦弱不敢用兵;本来已经要接近敌方,却要伪装距离敌人还很远;有时用小的利饵引诱敌人,乘敌方混乱之时进行攻取……我明白了:谋算周密,在战争中取胜的机会就多一些;相反,取胜的可能性够行则很小。由此,我也明白了在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做有准备有计划之人,这样离理想才会越来越近,最终取得成功!

上至帝王将相的你争我夺,下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说都有深深的兵家智谋的烙印。作为生长在新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多多接触这些谋略,开阔思路,收获智慧,蓄积力量,赢得胜利!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十二

最近我读了《智慧背囊》,这本书中有许多感人的小故事,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天使的翅膀》。

一个男孩由于小时候的疾病,在后背上留下了两条深深的疤痕,在一次游泳课上,当他脱下外套是,身后的疤痕被同学们看见了。同学们很惊讶,这时老师走过来对同学们说:“传说每个小孩刚出生时都是天使,出生时有些小天使因为动作慢没将他们的翅膀脱下来,所以留下了疤痕。”

同学们听后都说:“我们想摸摸天使的翅膀!”男孩同意了,在此以后那个小男孩为此摆脱了心理的.阴影。在高中,他成为了游泳比赛的冠军,因为他坚信他拥有了“天使的翅膀”。我读过之后有许多感悟,那位老师很聪明,她通过一个小故事使那位男生重新找回了自信。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唱歌唱得十分动听,可她却有一口暴牙,这使她一直不敢张开嘴巴。后来她在别人的指点下解开了自己的心结,她在后来的演唱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歌星。可见走出毫无意义的自卑,拥有自信是多么重要。

我的牙齿也长得不太好,而且有些牙齿旁还多长了几颗,但我仍能坚持上课多发言,而同学们也没有嘲笑我的牙齿。我脸上长了9颗痣,虽然同学们有时会提起,但是我并没有自卑,脸天生长成这个样子有什么办法长就长吧!因此我一直生活得很快乐,同学们也很喜欢我。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十三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中国智慧读后感篇十四

暑假中阅读了伯特兰。罗素著,亚北译的《西方智慧》一书,这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简写读本。书中采用夹叙夹译的方式,试图写成一部从泰勒斯到位特根斯坦的故事概述,并对这些事迹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作出提示。丛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看出教育对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所起的作用。中世纪的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每个人的位置是由上帝安排的',改变神定的秩序是一种罪恶。这些陈腐的观念首先遭到文艺复兴思想家的怀疑,到了19世纪,则被彻底肃清了。现在人们能清楚地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合理的竞争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优秀。

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知识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推动技术发展的两股主要力量就是贸易和战争。近年来发生的各种事件已经以惊人的方式证明了这一点。电子和通讯的发展产生了现在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革命就在我们眼前改造世界,他采用的方式甚至比以蒸汽机为基础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要剧烈。同样运输工具所经历的变革也是19世纪做梦也想不到的。从罗马时代到出现铁路,相对来说,旅行方式的变化并不大,但从那以后,人类已经把伊卡洛斯的神话变为现实。大约80年前,人们还以为在80天内环游地球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只用80个小时就可能做到这一点。

我觉得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知识带来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再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变化,科技给人类带来了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有喜也有忧,作为人类应该利用其积极的方面抵制其消极的方面,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做出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95051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