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03:25:10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通用17篇)
时间:2023-11-28 03:25:10     小编:书香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及个人感受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体。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和情感,提升阅读的价值和体验。读完一本好书后,我想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与思考,也是一种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方式。写读后感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清晰度,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下面是一些触动心灵的读后感,或许能让你对书籍有更深的体会和领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一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二

蛭川与作造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实则内心并不以为然,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视他人生命为无物。而史也和纱织虽然没有受到众人能看到的惩罚,确实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见却极有份量的十字架,一个为了赎罪去做了小儿科的医生,并娶了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可怜的女人,一个背负着心理上极大的压力而患上了偷窃瘾,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并多次想要自杀。而两个人当时“害怕被发现后会被迫分手”的初衷也无法达到,懵懂纯粹的爱情随着婴儿一起被杀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犯人能够赎罪。”

有的人,你以为他被法律惩罚了,其实他并不以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脱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许他反而能够在极大的歉疚与懊悔中自我惩罚、反省,甚至是补偿,对受害者家属或者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一种补偿。这两种,哪一种才更具有意义呢?这也许是东野圭吾想让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三

摘抄:“如果当时没有遇见我先生,我现在早就不在人世了,我儿子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我先生或许在二十一年前夺走了一条生命,但他拯救了两天生命。而且,他作为医生也在拯救无数生命。你知道我先生拯救了多少罹患罕见疾病的儿童吗?他不辞辛劳地拯救一个又一个小生命。

即使这样,仍然说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没有做任何弥补吗?有多少被关进监狱的人根本没有反省,这种人背负的十字架或许很虚无,但我先生背负的十字架绝对不一样。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经被人杀害,请身为遗族的你回答我,被关进监狱,和我先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弥补?”

这一段话是整个书中最使我感触颇深的!让我想到了很多不能两全的事情,法与情,忠与孝等等…立法的目的是否能合理,其中的特殊的情况又该如何抉择?!人性,一直都是探索不完的话题!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四

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了包括死刑的废除,法律和道德的相悖之处,罪犯应得的忏悔教育等问题。小说文笔细腻温柔,情节设计巧妙,悬念迭起,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凶杀案背后加害人家属和遗族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通过对男女主角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者唯一遗族的设计,引发读者对法律、道德、人性前所未有的深思。

死刑是否应该废除?

偶尔会听到死刑废除论的观点,总觉得只是有些人惯于争执,爱拿理想化的思维来做文章,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想过,作为被害人的遗族,凶手不能被判死刑将带给他们多大的痛苦;而作为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死刑对法律的巨大限制又有多么的无奈。

小说中中原道正和滨冈小夜子夫妇十一年前再三向法院上诉一定要判杀死女儿爱美的凶手死刑,甚至声称如果不判死刑,他们也不愿再活下去。凶手最终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丝毫不能让他们从悲痛中走出来。小夜子在文章中写道:“判凶手死刑只是遗族恢复情感创伤的起点”。直到故事的结尾,二人也没有完全走出失去女儿的痛苦。

而死刑的局限性又实在太大,且不说冤假错案,死刑完全是对教育感化罪犯的一种逃避方式。甚至对于罪犯来说,他们也并没有从死刑中受到太多的惩罚,对于一些罪犯来讲,与其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余生,死刑可能还是一种获得解脱的方式。就像杀害爱美的凶手蛭川和男,他阻止辩护律师再次为他上诉,理由是“太麻烦了”,他觉得死刑是他的命运,接受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

小说中写道:“死刑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杀人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死刑废除论之所以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比死刑更好的刑罚,既能平复遗族的心理创伤,又能使罪犯改过自新。这也许是法律向前发展的方向之一。

法律能否完全依据道德?

道德也许是法律的起源,但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法律与道德之间并非完全的包含或从属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律的某些条文可能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要求。

毕竟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对于不同的情景可能会有相差甚远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几乎所有的道德都认为“杀人偿命”,可杀人的情况实在是纷纭万象。小说中的三起杀人案,蛭川入室盗窃杀死户主的女儿,人人都认为应该判死刑;做了一辈子混混的町村作造,为了善良的.女婿的前程,杀害了知道当年真相的小夜子,又听女儿的劝告前去自首,对于他是否应判死刑,也许不同人的说法不一;而由于年幼无知杀害自己亲生孩子的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两人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内疚的折磨之中,仁科史也打算用一辈子来赎罪,而井口沙织患上精神疾病,最后打算用自杀了结自己。虽然这两人同样是杀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而且手段也不可谓不残忍,可是一来他们当时都是未成年人,二来他们整个余生都感到良心不安,用尽各种手段只为赎罪,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二人根本不应该被判刑。就像小说给出的结局,刑警们没有找到孩子的尸骨,二人的自首没有成功。

都说法不容情,铁令如山的法律事实上限制了人们对于犯罪和罪犯的大多数感情。庆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法律和刑罚都在日益向多样化发展,针对不同情形的犯罪划分得也越来越详细。同时,可调节性与标准性的平衡,也应该是现代法律的发展方向之一。

罪犯应该得到怎样的忏悔教育?

小说中设计了很巧妙的对比情节,蛭川因抢劫杀人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六年,可他刚被假释出狱,就再次杀人;而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二人虽未被关进监狱,可他们的一生都背负着痛苦和内疚,最终选择自首。这似乎是对监狱关押这种刑罚的讽刺,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对罪犯究竟应该施以怎样的忏悔教育。

对罪犯进行忏悔教育的目的,自然是让罪犯出狱后不要再犯罪,至少不要再犯相同的罪。对于一些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如果认错态度良好,是可以争取减刑,假释出狱的。可是对“认错态度”的判断主观性实在太强,要判断罪犯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为了减刑而装模作样更是难上加难,且完全根据人为判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绝对公平的。因此忏悔教育是否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从古至今的教育都讲究“因材施教”,忏悔教育也应如此。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犯罪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忏悔教育应该根据罪犯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这样做听起来似乎成本太高,且为罪犯花费这样多的资源也许会引人非议。但我们也应该想到,假如罪犯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刑满释放的罪犯们将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小说写道:“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也许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为社会所容,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当你想要评论某个人的时候,你只需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具备的优势。”同样的,罪犯们虽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但他们本身也是不幸的,或是缺乏教育或是缺乏关爱,社会也理应对他们负责。

我想法律的终点就在于将“虚无的十字架”实体化,因为虚无的十字架是无法卸下的,只有先将罪犯们钉在十字架上,才能最终取下这层沉重的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告慰受害人的遗族。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五

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小说里,第二本觉得好看的了,第一本是《嫌疑人x的替身》。之前看的一些,可能是太短,也可能是早期作品,杀人手法非常精妙,但是不管是杀人动机还是破案过程都显得非常平淡,日常描写的人们也是克制守礼,就一碗温水端到头,没有起伏。

这两本不一样,我查了下,这本书是15年的作品,真的很厉害了。没有对比看不出进步有多大,知道自己想走到哪里,并且一直不停的走,真的很棒了。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女人被杀了,第二天凶手投案自首,受害者的前夫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并且调查下去,直到揭露出真相。

我是赞同死刑的,如果我是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属,看罪犯日日夜夜反省痛苦报答社会,当然更爽快点,但是看着他死去,一命还一命,也是我能得到的第二大的慰藉了。更何况,罪犯能够真正反省改过自新,这几率太低,我宁愿要赢面大的。

的确,罪犯死了,也不能使家属感到开心,毕竟他们是损失了亲人。但是如果在未来的路上还有可能开心的话,罪犯死掉是基本条件了。如果我的亲人死了,罪犯却逍遥法外,每每想到此,我一定痛苦万分。所以如果可以,我一定选择以命相抵。

至于说不同的犯罪,却用相同的死刑来抵。这是有点不太公平,一个人杀了一个人,也是死刑,杀了五个人,也是死刑。这确实不太公平。但是,死刑也是他本人所能负责的极限了,如果搞连坐那一套,反而没道理了。不能追求绝对的公平,相对的公平就足够。

揭开的真相,作为一个妈妈,真是看的痛心疾首,《江湖儿女》里有一句话,深表赞同,说“这些小孩,不知深浅,最可怕了”。不管是身边的事,还是书里电影里,都有这样的案例。年轻人,为了掩盖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愿意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因为年轻,不懂得害怕,也不在乎以后,只要渡过现在就好了,别的什么都可以不要。

书里的小孩做了什么呢?他们杀了自己的孩子。不是打胎,是把孩子生下来,再一起捂死,埋掉。这初听起来没什么,越深想越胆战心惊,于是他们半年后分手,女孩干什么都不成,认为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有偷窃癖,两度入狱。男孩学医,跟怀着别人孩子的女人结婚了,并且一直致力救小孩子。

引产就已经是非常残忍的事,代表小孩已经较大,骨骼已经形成。七个月后,就算是引产的宝宝,也可能是活的。那已经不是一滩血肉,一个器官,而是一个生命。杀人就已经够胆战心惊了,杀自己的孩子就更是耸人听闻。

为什么父亲学医,去拯救?而母亲就堕落下去。因为母亲比父亲多当了九个月的妈妈。她的爱更多,负罪感更强。年幼的她也不够坚强,只能被打败了。

小夜子也是很值得一说。她是死者,她先是女儿被杀,罪犯判处死刑后,和丈夫没办法继续相处而离婚。然后她开始写作,写偷窃癖的事,写死刑废止论的事,女儿被杀后,她并没有消极,反而希望更明白罪犯,也更明白受害者,她想往更深层次钻研,这是她疗伤的方式,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

总的来说,小说值得一读,读完后也不会立刻就忘掉。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六

推理结果和沉默的巡游有点类似,这过程我没有多兴奋。主要是针对虚无的十字架有感。什么叫虚无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给那些犯了杀人罪的背负的,但由于会各种理由将死刑判为无期,然后释放,所以也就成了虚无的十字架。

主要是围绕是否要取消死刑来发展。因为没有让这些人付出代价,所以就会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书中,提到有许多凶手不会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较少。为了遗族,这个凶手是要执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剥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这个人“愿意”悔过,那这死刑是否能变成无期呢?书里引入了除了当事人双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师等。

1、引入了一个新的观点,如果你要废除死刑也好,那能给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吗?

2、凡事都有两面,没一个杀人犯的杀人动机都不一样,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卫过当。那这些人是不是要实现死刑?许多案件提供的选项只有死刑!

最后,虽然叫《虚无的十字架》东野圭吾最后也写出来了一对背着真正的十字架负重前行,在为自己赎罪的男女。两相对比,我觉得这部推理属性可能要稍微的让一下位置给对社会的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七

最近迷上了日本小说,东野圭吾、渡边淳一、三岛由纪夫等等,2020的确太难了,工作、生活都不例外,为自己、为家人都操碎了心。正因为此,所以很需要简单明了的文字,能让我不太费神,又能饶有兴致地读完。

过去还能靠每年的寒暑假让自己短暂的逃离,如同续命的氧气一般,使自己再次整装待发,投入疲于奔命的下一个年头。现如今,别说出境,连出省都已成了奢望,国家、省里、单位,无不时时刻刻耳提面命,也便没了出游的兴致,即便铤而走险,想必也是提心吊胆的,没有意思。更何况,还不知道手头的工作何时能正式交付。

以前理解的推理小说,大多是充斥着血腥和阴森,几次读完东野圭吾的书,才知道那大概只是最低阶的,真正好的推理小说,应当不仅仅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更要不着痕迹的引发你的思考,亲情、法律、人性等等,发人深省。东野圭吾更倾向于在表达他对某个近代社会问题的的看法思考,为此而写出了一个故事去讲述,推理悬疑只是在其次。一本书,或许很难对如此沉重的社会话题有个定论,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数人的思考,或许潜移默化的就会引发社会的大讨论,改变也就顺理成章。

这本书依旧是采用多线叙述最终并线的方式,通过不断的切换主体,将几个人物的过往渐次清晰展现在眼前,真相和动机在平静质朴的语言下暗流涌动。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不得不去适应作者的节奏,读到某个章节,恨不得跳过接下来的某个人物角色,从而可以连贯相关的情节。

死刑存在的意义不是惩罚或报复,而是让犯人可以诚实面对自己所犯下的恶行。有些人只有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会了解生命的尊严及意义。

对于穷凶极恶的人而言,即便是执行死刑,也并不会使他真正从心灵深处进行自我反思和深省,比如杀害了爱美的蛭川。

此后,纱织终生活在自责中,婚姻的失败、父亲的意外去世,她把一切不幸源头都归到自己头上,也因此患上了偷盗癖,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应该进监狱。史也在用尽一生弥补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在林海救下被骗后怀有身孕试图寻短见的花惠,与之结婚并将与自己无私好关系的孩子视如己出,甚至连花惠本人都想要断绝关系的父亲,他都努力救济。作为医生,他每天还在拯救无数身患罕见疾病的儿童。

但让人心惊的是,法律面前,一念之差也好,穷凶极恶也罢,在死刑这条路上,却往往是殊途同归,这就是刑法本身所存在的矛盾。而视情节严重程度及犯人的反省情况酌情作出判决的规定,有时甚至会成为犯人演戏作秀的根源相较而言,多少被关进监狱的人并未进行反省,从复犯率这个只增不减的数字就不难看出,他们背负的不过是虚无的十字架;而对于史也,虽未受到法律的刑罚,他背负的却是如山一般沉重的十字架。

仅凭一本小说,想要真正影响法律制度的修订,或许很难,但至少会让更多的人思考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企图作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在作恶之前,你是否已考虑清楚所有的后果?是否能接受法律判决对自己至爱亲人的影响——即使他们将被终生打上加害者家属的标签,遭受社会的群体性歧视,并且永无抬头之日——也要一意孤行?就算因为侥幸一时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你又是否能承受那背负终生的十字架上所承载的罪与伤?倘若能有一部分人,会因为读过这本书,在作恶之前稍微犹豫彷徨一下,那一瞬间的不忍与挣扎,或许就可以改写一个或数个家庭的悲剧。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戾气的社会,即便只是熹微之光,也始终充满希望。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八

同学推荐给我东野圭吾的作品,寄给我6本他的小说。

这是我看的第三本,特别喜欢东叔的写作风格,叙事深入人心,故事一点点透露线索引人入胜,语言通透简结,却又让人觉得那么恰到好处,让人感受到到人性的悲悯和深情。虽然此书主要探讨人性的罪与罚,但是却让我更感到是教育的缺失,单亲家庭的忽视,少年的愚昧无知,学校的冷漠无视才酿成了这样悲剧。

如果他们能得到家庭和学校更多的关爱和疏导,另外,如果小叶子不把孩子单独留在家中,不认为发生事情是小概率事件,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虽然没有如果,却为每一个读者敲响了警钟。一个幸福的家庭和必要的教育关爱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也许偶尔的一次伸手援助就可以拯救一段不幸的人生。

另外,让作恶的人在作恶前是否已经考虑好自己可以承担一切后果,即便自己不畏生死是否又在意给自己家人带来的不幸,如果你还有良心和悲悯心,又是否可以承受一辈子心中背负的良心十字架?罪也许是一瞬间的恶念,罚确实索绕一生的枷锁。

如果有孩子会让她读这本书,上上生动的一课。

艺术运动与虚无美研究论文。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九

这是很久之前写的读后感,如今真切地认识到时间可以抹杀旁观者的情感,哪怕当初感到多么的寒冷彻骨,现在也好似平淡如水,但是真相却无法磨灭。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的手仍然忍不住地颤抖,可能只是轻微地发颤,但是毫无生气的纸张却仿佛透过指尖,从内心蔓上一股无以言喻的痛苦,如果不置身于冰冷的囚笼,就无法体会的窒息感。

开始动笔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是否要记录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也许过不了多久,这段记忆就会被尘封。时间是多么神奇,却也足够令人畏寒。

二十多年前,冻着雪的天空,散发着死亡森冷味道的青木原,试图埋葬的罪孽也终将成为一个十字架背负在如今的人身上。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救赎,难怕是一点幻想中的勇气也能成为慰藉来挽回即将要放弃的生命。

然而到底什么对罪犯来说才是应有的惩罚,杀了人却毫无自责地活着,即使进了监狱也没有忏悔之意。一想到杀害了亲人的凶手仍然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苟且,遗族内心的悲伤就丝毫不能减弱,时间也无法抚平得知残虐真相的创伤。即便是被判处死刑,但是凶手只是放弃了自己的求生机会却对曾经抹杀了生命毫无自知,视作珍宝的亲人在他手下只是一滩肉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

东野圭吾的书总能让人意犹未尽,看似平淡的内容却总是环环相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章会埋下怎么样的伏笔,也无法知道下一章会给你提供什么样的线索。并且看完之后总会让人不由的去思考书中所要阐述的哲理性的东西,《解忧杂货店》如此,《白夜行》如此,《虚无的十字架》亦是如此。

《虚无的十字架》主要讲述了中原道一和妻子滨冈小夜子在爱女被入室盗窃的匪徒杀害之后努力争取让匪徒被判死刑,但这个过程中法律的“宽容”让他们觉得很受伤害,最后匪徒因为嫌麻烦放弃了上诉而被判处了死刑。但小夜子和中原都觉得无法再在一起了,因为每次见到对方都总能想到女儿的枉死,所以两人离了婚。可是离婚后没几年小夜子也被杀身亡,中原在整理小夜子的遗物时发现离婚这些年小夜子作为自由撰稿人一直在致力于提倡死刑,小夜子采访了很多人,收集了很多资料也整理了很多数据。因为他们女儿的死让他们都明白如果杀人凶手还活在这个世上,哪怕是在监狱里对于被害人的家属而言都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然而小夜子却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惨遭杀害。她因为采访有偷窃瘾的女人而接触到了井口沙织,从井口沙织口中得知了她的过往,原来井口沙织有偷窃瘾是因为心理原因,她在中学的时候和男友仁科史也偷食禁果而怀孕生下了一个孩子,两个人都是学生,这个孩子当然是不能要的,所以两人在孩子生下之后就将其捂死了,井口沙织和仁科史也最终因为心理原因分手了,但这件事却一直折磨着她,所以最后她染上了偷窃瘾,她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小夜子觉得即便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也是一条人命,杀人就应该偿命,所以她劝井口沙织自首。后来她又想办法找到了仁科史也,想要劝仁科史也自首,但这件事却被仁科史也的岳父听到了,仁科史也的岳父不希望仁科史也坐牢所以杀了小夜子灭口。最后真相被中原找到,但他没有像小夜子那样劝仁科史也自首,而是让他自己选择。故事的最后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都去了警察局,但由于警察在他们当年埋葬婴儿的地方没有找到残骸,所以很有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判两个人无罪。

故事的最后并没有一个真正的定论,到底杀人犯是否应该被判死刑。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日本死刑是非常少的,一般都是对有多重命案的罪犯才会执行死刑。而死刑在判决后也有漫长的上诉程序要完成,即便用尽所有上诉机会,还得由法务大臣签署执行令方可执行。而多数法务大臣因为政治主张或其他个人的原因,普遍不愿意充当刽子手的角色,拒签执行令,从而导致日本国实际执行死刑的案例非常之少。正如文中杀害中原道一和滨冈小夜子女儿的罪犯在此之前便杀过人,他在杀他们女儿的时候正是在假释期间,所以小夜子认为将杀人犯关进监狱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起不到任何改造罪犯的作用,他们假释期间或者出狱之后因为没有工作,没有经济收入,所以还是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在小夜子写的稿子里面坚持认为杀人犯就应该被执行死刑,他们是不会真正的忏悔和改过自新的。

然而文中的仁科史也却因为当年那个错误的“命案”努力当了一名儿科医生,救了很多身患重难症的儿童,甚至救了被男人欺骗而怀孕后准备自杀的花惠,并将花惠的儿子视如己出,对于花惠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也认真照顾,这才导致花惠的父亲听到小夜子要仁科史也去自首后要杀了小夜子,因为他觉得仁科史也是正人君子,他当医生救了那么多孩子,给了他女儿和孙子幸福,也愿意照顾他这个“人渣”,他觉得仁科史也不应该被送进监狱。

作为读者,作为局外人我觉得他们有自己的道理,当时在看到杀害小夜子女儿的罪犯的律师为罪犯辩护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的时候,我也同样感到伤心和愤怒。这样一个残忍的杀人犯,并且已经不是第一次杀人了,为什么还要为他辩护,为什么还要保住他的性命?那对于被他杀害的人以及被害人的家属而言会是多么大的伤害?可是看到仁科史也的岳父说,即便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杀害了那个刚出生的婴儿,但也没有伤害到其他人,真正的受害者除了那个婴儿其实也只有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他们两个人,而且因为那个孩子的死,仁科史也救了更多的人,包括他的女儿和孙子并让他们过得很幸福,他的这种赎罪比在监狱里关着或者直接判处死刑更有意义。我也觉得很有道理。

所以最后的结局很耐人寻味,仁科史也岳父的律师因为觉得他杀人是为了隐瞒女婿的罪行,有酌情减轻量刑的余地而精神大振。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虽然自首了,但因为找不到婴儿的骨骸,所以很有可能会因为无法证明他们杀了婴儿而不会受到刑法。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触便是很多的道理,很多的事情都不是单纯的对与错、黑与白,就像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五颜六色一样,是不可能用单纯的某种颜色来定义的。很多事情各人有各人的观点,各人有各人的经历,所以有些执着只在我们自己这里有意义,与别人而言,甚至可能是负担。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在第一节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觉得故事颇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结局,决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间阅读故事进展。直到看完觉得一阵唏嘘。身为母亲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无助虐杀时,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时简直感同身受,难过的流泪,看到两个少年偷尝禁果生下小孩慌张无措残杀婴儿时,又觉残忍又觉可怜。也是对当前社会所有青少年恋爱的警示。结局的最后警方没有找到史也和沙织前埋在树海的婴儿尸骨,警官无法起诉他们,而作造因为他们的命案而有可能减刑至。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表达对死刑的态度。杀人案件是以死刑作为终极的结束和审判,还是说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况还有犯人的表现,审判死刑还是给予改造弥补的机会。结局似乎倾向与后者。虚无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谴责,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原谅和内心的解脱,可能变成一块石头变成终身的枷锁,负重难以快乐。可能在这种意义上,这种惩罚可能比一个枪子干脆离世更加折磨残酷。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二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三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四

故事开始于甜蜜羞涩的爱情。然而后续渐渐转入正题。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残忍杀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们无法面对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离婚了。然而,再次听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为警察询问。小夜子死了,被一个老人杀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认不讳。但是太顺畅却令人生疑。一层层抽丝剥茧与搜寻小夜子生前的踪迹,中原渐渐发现了这真相。真相总是令人惊讶。沙织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伤害者。因为沙织和史也偷尝禁果,犯下了弥天大错,怀孕。之后更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告诉父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丛林。再也不能面对彼此的两人继续交往没多久就分手了。沙织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不敢面对爸爸,独自离家却又经历坎坷,最后,染上偷窃瘾,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狱。史也做了儿科医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还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关于建议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织,从而知晓当年事,从而被害。

一瞬间,这些事,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画。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不能断定死刑该不该废除。这是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蛭川反复杀人犯罪,监狱没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个个小生命,他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结果。

我们对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爱惜,我们厌恶,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思考,我们……我们对生命,应该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尊敬。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对待自我灵魂,我们要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是恩赐。

自我的行为是选择,但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应该是基于自愿且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不爱自己,伤害自己,将自己推入深渊,但是无论生活怎么操蛋的对你,你都不应该以同种方式不道德的还在他人身上。

每个人,生来都有他们的使命。当然,不可选择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但是,这从来不能成为不努力和伤害别人的借口。在每一个称之为人的身上,我们都应该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线与修养。以上,与学历无关。

当我们讨论生活的时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时存在,他们是成长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谓的不幸从来不能成为破坏幸福的托词。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处罚,无论有期无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凶手无法自我惩戒。因为当他们做出罪行的时候,内心被邪恶包围,他们也许会在某时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却不代表他们能做出什么来弥补。他们会想到罪恶,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无法做出什么的时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软弱无力,也强壮无比。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即使只能让罪犯呆在狱中,受到惩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虚无的十字架。我们知道,犯过罪的人受到惩戒后回到社会继续犯罪的几率十分高,但是我们仍然要让他们受到惩戒,因为那些惩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虚无,它们也起到了压迫作用。于局外人看来,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时刻,我们即使知道虚假,但背负着,就好过什么也没有。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五

东野圭吾的一贯写法。

中心集中探讨一个争议性的问题,里面事件从表面慢慢层层探索深入,挖出事件真相,结尾。

这次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是否应该废除死刑,杀害他人的犯人是否应该被判死刑。

这本书里面对正反两方的观点描述颇深。支持废除死刑,一方面对受害者家庭意义重大。书中提到“俗话常说,“杀人偿命”,但对遗族来说,凶手的死根本不是“偿还”,只是走出伤痛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某一站而已,而且,及时经过了那一站,也无法看到未来的路,完全不知道自己改克服什么、走向哪里,才能够得到幸福。但如果连这种为数不多的歇脚站也被夺走,遗族到底该怎么办?废除死刑,就是这么一回事”。

而反对死刑,更多是认为,不同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导向了同一个结果——死刑,那么这样来说,死刑并无意义。更甚,很多犯人即使再被判死刑后,并无任何改变,这样总结来说“死刑很无力“。

列完里面的观点,对此等分析深度,佩服佩服。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六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七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8748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