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通用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7:46:15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通用18篇)
时间:2023-11-28 17:46:15     小编:温柔雨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还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感受和反思。读完一本书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读后感是一种宣泄情感、表达思想的方式,也是对作者和作品的一种致敬和赞美。读后感不仅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内涵,还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和思想。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其他评价和评论来丰富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一

摘抄:“如果当时没有遇见我先生,我现在早就不在人世了,我儿子也不会来到这个世界。我先生或许在二十一年前夺走了一条生命,但他拯救了两天生命。而且,他作为医生也在拯救无数生命。你知道我先生拯救了多少罹患罕见疾病的儿童吗?他不辞辛劳地拯救一个又一个小生命。

即使这样,仍然说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没有做任何弥补吗?有多少被关进监狱的人根本没有反省,这种人背负的十字架或许很虚无,但我先生背负的十字架绝对不一样。那是很沉重、很沉重,如山一般的十字架。中原先生,你的孩子曾经被人杀害,请身为遗族的你回答我,被关进监狱,和我先生这样的生活方式,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弥补?”

这一段话是整个书中最使我感触颇深的!让我想到了很多不能两全的事情,法与情,忠与孝等等…立法的目的是否能合理,其中的特殊的情况又该如何抉择?!人性,一直都是探索不完的话题!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二

东野圭吾的小说,越看越有味。开篇引人入胜,过程迂回曲折又峰会路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最终柳暗花明,待合上书本又让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爱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死。在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她为爱女极力寻求检方判处对方死刑然而并没有成功。(杀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释期间再犯)。小夜子无法接受爱女被害,在案件判决后,她致力于维持死刑。然而,执念终究还是成了偏执,导致她发现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初中时生孩子后把孩子杀了)时,执意要求他们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她自己被杀害。

对于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他们虽没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们一直背负着这个虚无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纱织自我放逐与堕落,企图通过自虐来赎罪,她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救治幼儿,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赎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罚在监狱之内服刑的罪人们更甚。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同样痛失爱女的中原,或许是他对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没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书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容不得丁点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纱织和史也的悲剧,纱织怀胎十月,她父亲居然没发现;读后感.这样的父亲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儿?!怀孕这么大的事情,为啥没有人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而不敢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实例。这正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而爱美的悲剧,则是因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个念头是,为啥同一事件对男女的影响天差地别?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纱织和史也,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问题?是因为男人更坚强女人柔弱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孩子是女人怀胎十月所生,女人对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没生过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三

近些年因为几次极端案件,国内关于废除死刑的讨论起伏过几次,每次两方激辩,分庭抗礼,我的思路总被两方拉扯,左右摇摆。支持废除死刑的人,口中多是人道主义精神,我不反对废除,但对于人道主义精神这个出发点,我一直深深存疑而又不知其解。

我对犯罪尤其是恶性犯罪有天然的兴趣,之前有追过一美剧《犯罪心理》,这种猎奇的爱好细思极恐,暂且不提,不过我觉得犯罪心理只是复杂人性的一种展现方式,其多变和玄妙一言难蔽。抛开是非和伤害,我想,每一场犯罪都可以理解成,一双无形的手在做人性试验,犯罪的起因与动机完全是不同的概念,动机或许只是一个引子,而起因可从来不只是表象那么简单,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始作俑者,所以这场人性的试验开始的时间或许更早,远早于犯罪动机产生的时刻。

我觉得不是。无论多么复杂的案件,各个角色包括社会公众,最终追求的是犯罪的代价。死刑只是人们能想到的、普世的代价的最高形式,但并非对所有罪犯是,甚至对于一些罪犯,死刑非但不是代价,而是痛苦的终结,如此看来,死刑在某些情况下,失去了意义。

回到故事里,这本书一共涵盖3个案件,而最为关键的案件,却是最无法量刑定罪的一个。故事开始于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遭遇入室盗窃,小女儿被杀害,经过多方努力,凶手最终被顺利判决死刑,但这对年轻的夫妇却无法释然的继续一起生活而离婚,后来母亲成为一名杂志记者,试图通过文字工作,推动日本国内对恶性犯罪的死刑判决,慰藉因刑案失去亲人的群体。作为记者,一位特殊的偷盗癖年轻女性的访谈引起了她的关注,追根溯源后,我们来到了第二个故事:优秀的儿科医生年轻时与女友一同杀死自己刚出生的孩子,二人分手后多年活在痛苦与愧疚中,医生因此将被男人欺骗怀孕而想自杀的女子娶回家悉心照顾,女友也因此患上偷盗癖。第三个故事,便是医生的岳父察觉到女婿被人调研,于是深夜未遂,杀了记者。

这三场犯罪,入室盗窃杀人案、深夜尾随杀人案,案件常规,线索明确,结合东野圭吾一贯的案件编织逻辑,不难看出,绝不是这本书的重点,而两场案件背后的青少年杀婴案件和对二人生活的影响,才是值得讨论的。

入室盗窃案和深夜杀人案的罪犯,两个都是有犯罪记录的社会边缘人,从对死刑的申辩过程,到最终接受死刑,两个人对死刑的认知更多是命运的无奈和放弃,甚至于解脱,而非被害人家属和公众希望看到的忏悔和惩罚。而青少年杀婴案,两个人在法律制裁之外,一个活成了“死刑”,一个在拼命救赎自己和别人,这样的忏悔和惩罚,或许更有意义。

放到现实中,要追寻有意义的犯罪代价,就要回到每场犯罪的起因而非动机。这也正是一场场“人性试验”的目的:不断探寻人性和改变人性,而非单纯的通过死刑为社会优胜劣汰。话说到这,是否废除死刑,或许你已经推出了我的答案,但这样的答案仍然是很不正确的。如果说废除死刑,是出于人道主义,我万不能同意,如果说是因为死刑的意义,或还有得讨论。

即便死刑在赎罪认知上意义有限,但人性可敬不可信,我们并不能寄希望于罪犯自我找寻最有意义的惩戒方式,也不能做到为每一场犯罪、每一名罪犯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惩戒方式,死刑虽然略显草率,但却是仍然是最优解。

“要求凶手自我惩戒,根本就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便是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里背负着”。我想,这正是东野圭吾给出的答案,也是我的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四

这是很久之前写的读后感,如今真切地认识到时间可以抹杀旁观者的情感,哪怕当初感到多么的寒冷彻骨,现在也好似平淡如水,但是真相却无法磨灭。

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的手仍然忍不住地颤抖,可能只是轻微地发颤,但是毫无生气的纸张却仿佛透过指尖,从内心蔓上一股无以言喻的痛苦,如果不置身于冰冷的囚笼,就无法体会的窒息感。

开始动笔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是否要记录一个普通读者的感受,也许过不了多久,这段记忆就会被尘封。时间是多么神奇,却也足够令人畏寒。

二十多年前,冻着雪的天空,散发着死亡森冷味道的青木原,试图埋葬的罪孽也终将成为一个十字架背负在如今的人身上。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救赎,难怕是一点幻想中的勇气也能成为慰藉来挽回即将要放弃的生命。

然而到底什么对罪犯来说才是应有的惩罚,杀了人却毫无自责地活着,即使进了监狱也没有忏悔之意。一想到杀害了亲人的凶手仍然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苟且,遗族内心的悲伤就丝毫不能减弱,时间也无法抚平得知残虐真相的创伤。即便是被判处死刑,但是凶手只是放弃了自己的求生机会却对曾经抹杀了生命毫无自知,视作珍宝的亲人在他手下只是一滩肉块。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五

东野圭吾在《虚无的十字架》一书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了包括死刑的废除,法律和道德的相悖之处,罪犯应得的忏悔教育等问题。小说文笔细腻温柔,情节设计巧妙,悬念迭起,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细致描写,展现出凶杀案背后加害人家属和遗族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通过对男女主角既是加害人又是受害者唯一遗族的设计,引发读者对法律、道德、人性前所未有的深思。

死刑是否应该废除?

偶尔会听到死刑废除论的观点,总觉得只是有些人惯于争执,爱拿理想化的思维来做文章,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想过,作为被害人的遗族,凶手不能被判死刑将带给他们多大的痛苦;而作为法律工作者,感受到死刑对法律的巨大限制又有多么的无奈。

小说中中原道正和滨冈小夜子夫妇十一年前再三向法院上诉一定要判杀死女儿爱美的凶手死刑,甚至声称如果不判死刑,他们也不愿再活下去。凶手最终被判了死刑,可是这丝毫不能让他们从悲痛中走出来。小夜子在文章中写道:“判凶手死刑只是遗族恢复情感创伤的起点”。直到故事的结尾,二人也没有完全走出失去女儿的痛苦。

而死刑的局限性又实在太大,且不说冤假错案,死刑完全是对教育感化罪犯的一种逃避方式。甚至对于罪犯来说,他们也并没有从死刑中受到太多的惩罚,对于一些罪犯来讲,与其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余生,死刑可能还是一种获得解脱的方式。就像杀害爱美的凶手蛭川和男,他阻止辩护律师再次为他上诉,理由是“太麻烦了”,他觉得死刑是他的命运,接受这样的安排并无不妥。

小说中写道:“死刑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让杀人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死刑废除论之所以没有被大多数人接受,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找到比死刑更好的刑罚,既能平复遗族的心理创伤,又能使罪犯改过自新。这也许是法律向前发展的方向之一。

法律能否完全依据道德?

道德也许是法律的起源,但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法律与道德之间并非完全的包含或从属关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法律的某些条文可能并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道德要求。

毕竟道德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对于不同的情景可能会有相差甚远的道德标准。比如说几乎所有的道德都认为“杀人偿命”,可杀人的情况实在是纷纭万象。小说中的三起杀人案,蛭川入室盗窃杀死户主的女儿,人人都认为应该判死刑;做了一辈子混混的町村作造,为了善良的.女婿的前程,杀害了知道当年真相的小夜子,又听女儿的劝告前去自首,对于他是否应判死刑,也许不同人的说法不一;而由于年幼无知杀害自己亲生孩子的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两人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内疚的折磨之中,仁科史也打算用一辈子来赎罪,而井口沙织患上精神疾病,最后打算用自杀了结自己。虽然这两人同样是杀害了一个无辜的生命,而且手段也不可谓不残忍,可是一来他们当时都是未成年人,二来他们整个余生都感到良心不安,用尽各种手段只为赎罪,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二人根本不应该被判刑。就像小说给出的结局,刑警们没有找到孩子的尸骨,二人的自首没有成功。

都说法不容情,铁令如山的法律事实上限制了人们对于犯罪和罪犯的大多数感情。庆幸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的法律和刑罚都在日益向多样化发展,针对不同情形的犯罪划分得也越来越详细。同时,可调节性与标准性的平衡,也应该是现代法律的发展方向之一。

罪犯应该得到怎样的忏悔教育?

小说中设计了很巧妙的对比情节,蛭川因抢劫杀人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六年,可他刚被假释出狱,就再次杀人;而仁科史也和井口沙织二人虽未被关进监狱,可他们的一生都背负着痛苦和内疚,最终选择自首。这似乎是对监狱关押这种刑罚的讽刺,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对罪犯究竟应该施以怎样的忏悔教育。

对罪犯进行忏悔教育的目的,自然是让罪犯出狱后不要再犯罪,至少不要再犯相同的罪。对于一些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如果认错态度良好,是可以争取减刑,假释出狱的。可是对“认错态度”的判断主观性实在太强,要判断罪犯究竟是真心悔过还是为了减刑而装模作样更是难上加难,且完全根据人为判断,很难让人相信这是绝对公平的。因此忏悔教育是否能达到期望的目的,很多情况下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从古至今的教育都讲究“因材施教”,忏悔教育也应如此。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犯罪的动机也各不相同,忏悔教育应该根据罪犯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这样做听起来似乎成本太高,且为罪犯花费这样多的资源也许会引人非议。但我们也应该想到,假如罪犯的教育工作没有做好,那么刑满释放的罪犯们将会给社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小说写道:“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也许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为社会所容,但他们并不能深刻地明白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幸。《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说:“当你想要评论某个人的时候,你只需要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你所具备的优势。”同样的,罪犯们虽然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但他们本身也是不幸的,或是缺乏教育或是缺乏关爱,社会也理应对他们负责。

我想法律的终点就在于将“虚无的十字架”实体化,因为虚无的十字架是无法卸下的,只有先将罪犯们钉在十字架上,才能最终取下这层沉重的负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告慰受害人的遗族。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六

推理结果和沉默的巡游有点类似,这过程我没有多兴奋。主要是针对虚无的十字架有感。什么叫虚无的十字架?十字架是给那些犯了杀人罪的背负的,但由于会各种理由将死刑判为无期,然后释放,所以也就成了虚无的十字架。

主要是围绕是否要取消死刑来发展。因为没有让这些人付出代价,所以就会好奇要不要取消死刑?如书中,提到有许多凶手不会得到死刑,判死刑的案例反而较少。为了遗族,这个凶手是要执行死刑的。但死刑就是剥夺了另外一个人的生命,如果这个人“愿意”悔过,那这死刑是否能变成无期呢?书里引入了除了当事人双方外的看法,比如律师等。

1、引入了一个新的观点,如果你要废除死刑也好,那能给出什么更好的替代方法吗?

2、凡事都有两面,没一个杀人犯的杀人动机都不一样,比如可能有些人只是防卫过当。那这些人是不是要实现死刑?许多案件提供的选项只有死刑!

最后,虽然叫《虚无的十字架》东野圭吾最后也写出来了一对背着真正的十字架负重前行,在为自己赎罪的男女。两相对比,我觉得这部推理属性可能要稍微的让一下位置给对社会的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七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八

233分钟读完,发现不是我讨厌的那个写暴风雪山庄的东野圭吾,是那个我喜欢的,能写下恶意那么好的故事的东野圭吾。

如果从悬疑角度来看,故事一点点向前,两条线逐渐交织在一起,一切似乎都很清晰明了,不再有悬念性,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读到后面略有些失望。但故事似乎意不再此,而将视角放在日本的死刑制服上。

奇葩说有一期蔡康永曾经发表自己的看法。说把一群犯了错误的人关起来,这样的制度是正确的吗。第一次听到这种看法的我吃了一惊,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我才从受害人,也就是遗族,犯人,犯人家属,犯人律师等各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中原和小夜子的女儿被杀,他们希望凶手判处死刑,然而在若干年后才得知,当时的那个死刑犯只是坦然面对了自己的命运而已,他没有一点悔恨之心。

杀了人,凶手也被除以死刑,这样就可以了吗。但如果他们不被死刑,甚至若干年后可以出狱,那么是否对那些遗族和死者不公平?那些诚心诚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悔过的人,是否还应该为当年的过错买单。

这一连串的问题不断的向我们抛过来,书里从,没办法,这个国家的法律就是这样,到最后,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结束。才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无奈和待的难题。我还想说说,其中的几个人物。

第一个是小夜子,活在回忆里的人物,女儿被杀死,自己也被杀死。跟着丈夫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坚强,坚定,勇敢的女人。难以想象,她采访当初杀害自己女儿辩护律师的心情。能够冷静下来,分析自己女儿案件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并帮助她们。也最后毫不犹豫的登门告诉纱织和史也去承认自己当初犯下的罪行。

小夜子真是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了,东野圭吾能够写下这样的一个角色让我多了一个粉他的理由。再就是花蕙,评论区里很讨厌这样的圣母角色,她不像小夜子那样独立,聪慧。总是依附在男人身上,从讨厌的家里逃脱,但是依然从事着低廉的工作。被男人不断的欺骗到自杀,但是史也的出现又让她沉迷在做饭中,直到最后她也是自私的只是维护自己的老公,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心情。

说实在,看到最后,她那恶毒的婆婆当初看不上她我觉得也不无道理她还不知道什么才叫为自己而活,即使是史也也没有整正的把她从深渊中拉出来。

再说纱织,母亲早早过世,父亲格外疼爱她,希望她好好学习,但忙于工作没有太多时间陪她。纱织和史也偷尝禁果,怀孕以后,俩人杀死了肚子里的孩子。从此以后一直内心承担着罪恶感,自杀未果,最终沦为风尘女子,甚至染上了偷癖,一直觉得自己不配上好的生活。

从那件事情可以看出。纱织和史也两个人的处理方式不同,女生不断自杀,最后去做了小姐。男生当了儿科医生,不断救死扶伤,为了偿罪,救下企图自杀的花蕙。

对比和原与小夜子,女人走上了追查犯罪报道的道路,男人选择给宠物举办葬礼的职业。或许东野想让我们知道,在受伤过后,在犯下罪过以后,人也是有选择的。这个十字架比在监狱里受死刑的那个虚无的十字架更诛心。

很喜欢这个故事,也激发了我对相关法律研究的兴趣,东野圭吾的这次创作里,有很多的思考,看起来做了很多的功课,我认为,这本跟恶意不相上下,恶意的悬疑反转多一些,读起来更爽,但这本立意更深,我也很喜欢。

只是自用的书评,记录下当下的小想法。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九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从旁边的书架上抽出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读起来。

这是一本侦探小说,我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本书主要讲了道正与小叶子的女儿被杀,而凶手被宣判死刑后,他们觉得人生已经失去了目标,女儿已无法再生,两人被迫分手。过了几年,道正接到了刑警的电话,小夜子被杀了。虽然凶手不久后就投案自首,而道正却在小叶子的遗物中有所发现,她的死因另有玄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作者东野圭吾的一句话:“无论凶手事后如何反省?多么后悔,死去的生命都无法复活。”事实的确如此,只要犯了错误,无论事后多么努力地去补偿,也就无法挽回当时的损失。

我也很喜欢这本书的办案细节。侦探和警察如何用非常巧妙的手法去破案,以及被害人家属那种据理力争永不放弃的精神,誓死也要给死者讨回一个清白的执着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了这本书我想问你几个问题:

所谓的罪与罚究竟本质如何?是让他人听到死刑宣判而感到解脱,还是让他重返社会,用自己的一生来赎罪。

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值得思考。一本好的书一定是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不断去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

沙织和史也在他们美好的年华里犯下许多正处于青春期都会犯的错――偷尝禁果。自然结出的果子也会让他们手足无措,只能选择最残忍的手段――杀死孩子。于是,背着这沉重的十字架去过余下的人生。

小夜子在里面也是一个凄苦的女性,但是她却选择积极地去过剩下的日子――罪与罚,我们到底应如何正确地去对待这两者。她在开篇就死去了,可是她却从没离开过整本书。

那个神秘的地方――自杀的绝佳点,也是许多埋掉罪恶并决心赎罪的地方。

所以最后死去的孩子不见踪影,他看到了沙织和史也这几十年所背负的十字架,而且也看到了他们正在积极地忏悔弥补……活下去的人总要继续向前,不能停滞不前。

自己看书确实囫囵吞枣,只是被情节所牵引,而而隐藏在句子里的意蕴却没有深深体味……。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一

故事开始于甜蜜羞涩的爱情。然而后续渐渐转入正题。中原和小夜子的孩子被残忍杀害,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故事。他们无法面对彼此,一段分居生活后,离婚了。然而,再次听到小夜子消息竟然是因为警察询问。小夜子死了,被一个老人杀死了。老人而后自首,供认不讳。但是太顺畅却令人生疑。一层层抽丝剥茧与搜寻小夜子生前的踪迹,中原渐渐发现了这真相。真相总是令人惊讶。沙织和史也是始作俑者,是受害人也是伤害者。因为沙织和史也偷尝禁果,犯下了弥天大错,怀孕。之后更是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告诉父母,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藏尸丛林。再也不能面对彼此的两人继续交往没多久就分手了。沙织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不敢面对爸爸,独自离家却又经历坎坷,最后,染上偷窃瘾,把自己深深推入地狱。史也做了儿科医生拯救了一个又一个小生命。拯救了花惠——他的妻子,还有她腹中的孩子。小夜子因收集关于建议死刑的信息,找到了沙织,从而知晓当年事,从而被害。

一瞬间,这些事,这些碎片拼成了完整的一幅画。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不能断定死刑该不该废除。这是关于人性与社会的思考。蛭川反复杀人犯罪,监狱没有感化他,史也救了一个个小生命,他帮助了很多人。无论怎样,我们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结果。

我们对于生命,有太多的不确定,我们爱惜,我们厌恶,我们生存,我们生活,我们思考,我们……我们对生命,应该保持一个最基本的态度,那就是尊敬。无论我们怎么想怎么对待自我灵魂,我们要知道:生命来之不易,是恩赐。

自我的行为是选择,但是无论什么选择都应该是基于自愿且不给他人造成伤害的。也许因为种种原因你不爱自己,伤害自己,将自己推入深渊,但是无论生活怎么操蛋的对你,你都不应该以同种方式不道德的还在他人身上。

每个人,生来都有他们的使命。当然,不可选择的出身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但是,这从来不能成为不努力和伤害别人的借口。在每一个称之为人的身上,我们都应该能找到基本的道德底线与修养。以上,与学历无关。

当我们讨论生活的时候,挫折感,幸福感同时存在,他们是成长注定的伴生。

然而,所谓的不幸从来不能成为破坏幸福的托词。

“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这是神的命令。十字架,在文中,是处罚,无论有期无期,甚至死刑,都是十字架的代表。凶手无法自我惩戒。因为当他们做出罪行的时候,内心被邪恶包围,他们也许会在某时意识到自己的所为,却不代表他们能做出什么来弥补。他们会想到罪恶,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在犯罪者自我无法做出什么的时候,法律的制裁即使软弱无力,也强壮无比。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形式,即使只能让罪犯呆在狱中,受到惩戒一天,一秒,都比他忽略的罪重。

虚无的十字架。我们知道,犯过罪的人受到惩戒后回到社会继续犯罪的几率十分高,但是我们仍然要让他们受到惩戒,因为那些惩戒,那些不是自由人的日子是十字架,即使虚无,它们也起到了压迫作用。于局外人看来,千百次死不足惜的时刻,我们即使知道虚假,但背负着,就好过什么也没有。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二

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体会不到母爱,却依然笑着前行。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父亲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扑朔迷离的真相……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险,侥幸逃脱。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善良乐观,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她就像一张白纸,不食人间烟火,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她的美好终于来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正如,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三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四

这也不是我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文字。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说家,作品常常与犯罪、暴力、复仇这样冷漠的词汇联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和社会的炎凉。但也不乏一些温暖的语句。“我们这种平凡之人在面对胜负关键时,总需要找寻某种倚靠,但,在比赛中乃是孤独的,无法倚靠任何人。那么,该倚靠什么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事实。”(选自《放学后》)“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选自《白夜行》)这些都曾给过我启迪。

《虚无的十字架》也是如此。这本书主要是围绕犯罪、刑罚讲的,有冷漠不知悔改的杀人犯,有依法宣判的法官,也有执着于争取罪犯判死刑的受害者家属,平淡的语言述说故事,通过人物命运批判法律。我读书向来只能触及文字最为浅薄之意。在我看来,十字架是说让人的心灵和肉体都得到惩罚的处置。虚无的十字架嘛,是说法律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能够让他内心忏悔的审判,只是关进监狱或者死刑,并不能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受害者家属也不会因此得到完全的安抚。从这个层面讲,法律并没能起到真正的教化作用,也就形同虚设,所谓虚无。“死刑很无力”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将作者的看法延伸到教育中也同样适用。教师教书育人,最重不过一个育字。首先要在孩子心中培养一杆秤,使其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其次,惩罚和奖励都不要停留在表面,要深入其内心,唤起他的羞耻感、自豪感;最后引导孩子主动的重构那一杆秤,达到内心的道德平衡。这样让十字架不再虚无,惩罚才能是真的惩罚。

如何判断他是真的悔过,还是为了逃避再惩罚的假意伪装或是根本无惧惩罚,这是个问题。

希望能在之后的阅读和教育实践中得到答案。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五

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对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生命终结】而已,是他们逃离这个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为了减刑需要作出虚假的悔过,他们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烦了】的原因放弃。

对于社会民众而言,针对一个家庭里出现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罚的人,那么这个家庭成员在近邻社会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排斥,这是社会成员的正常反应。

对于国家公器而言,管理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针对社会成员不当行为的惩戒,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惩戒来改善行为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惩戒的社会成员,再犯同样类型错误的机率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

虽然这不能代表惩戒无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说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着就最终引出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死刑都不能让人悔过,那是什么让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实让人为自己行为产生悔意的,其实并非惩戒本身,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该后果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简而言之,也就是古话说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说里用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暂停阅读,喝杯水喘口气才能继续(也许你读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个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废,作者认为只能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机会给其他社会人员造成伤害。

我觉得小说很棒,推荐给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的故事线索在第一节中就做出了埋伏,看到一半觉得故事颇为平淡,直接跳到末章看结局,决定意外,然后又急切的翻回中间阅读故事进展。直到看完觉得一阵唏嘘。身为母亲后,看到小夜子和中原的孩子被前科犯人无助虐杀时,作者描述父母的情感时简直感同身受,难过的流泪,看到两个少年偷尝禁果生下小孩慌张无措残杀婴儿时,又觉残忍又觉可怜。也是对当前社会所有青少年恋爱的警示。结局的最后警方没有找到史也和沙织前埋在树海的婴儿尸骨,警官无法起诉他们,而作造因为他们的命案而有可能减刑至。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表达对死刑的态度。杀人案件是以死刑作为终极的结束和审判,还是说要按照案件本身的情况还有犯人的表现,审判死刑还是给予改造弥补的机会。结局似乎倾向与后者。虚无的十字架,是道德和良心谴责,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但是如果不能得到弥补原谅和内心的解脱,可能变成一块石头变成终身的枷锁,负重难以快乐。可能在这种意义上,这种惩罚可能比一个枪子干脆离世更加折磨残酷。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七

因犯杀人罪而被判无期徒刑的蛭川在假释期间,仅仅因为吃的问题杀害了八岁的爱美。爱美的父母中原和小夜子在蛭川被判死刑之后,失去了人生目标,二人的婚姻也以离婚告终。作为自由撰稿人的小夜子致力于反对死刑的废除,在采访有偷窃瘾的沙织时,竟意外得知二十一年前沙织和史对自己亲生孩子所犯的罪行。史也的岳父作造为了掩盖史也的罪行,将小夜子杀死。

中原在揭露真相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杀人者的日子并不好过:史也挽救了怀有身孕想要自杀的花惠,将孩子当做自己的亲自儿子抚养;在儿童医院工作的他挽救了一个个幼小孩子的生命,减轻他们的痛苦。而沙织因心里内疚,一次次的逼迫自己,最终堕落,成为一个偷窃者。

故事的主题不难理解:要不要废除死刑和凶手被判死刑后遗族的心理问题。作为遗族的小夜子是坚决反对废除死刑的,“要求杀人凶手自我惩戒,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然而,即使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必须让凶手在监狱中背负着”,就像在她的手记中写的“只要杀人就判处死刑——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就是这个凶手再也无法杀害其他人”。但是当似史也这种背负着心灵的十字架前行的事发生,作者却给出了另外的结尾:孩子的尸体找不到了。这也许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

日本死刑的废除与否,命题很大,但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相通的,我想从孩子的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爱美被杀案中,八岁爱美的死让人痛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知道要有惨案发生,作为专职家庭主妇的小夜子绝对会去附近超市时带上爱美。但是人生没有如果,时光也不可能倒流,就算时光可以倒流,爱美躲得过这次的危机,能躲得过下次的危机吗?作品中也说小夜子认为“带爱美一起去买菜很麻烦。反正一会儿就回来了,之前也曾经多次让爱美短时间独自留在家”。能将八岁的孩子独自放在家里一次,就是独自放在家里第二次,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独自放在家里无数次。其实,就到底就是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不到位,虽然这样说有点残忍,但是没有要为凶手开脱的意思,只是个人觉得小夜子的确要对爱美的死承担一定的责任。

前段时间倪萍主持的《等着我》中很多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在寻找失散的儿女,细听原因,有很多是孩子自己走丢或被人拐卖。为了找到因自己一时失误而丢失的孩子,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家庭为此付出巨大的钱力和精力。新闻中经常看到几岁的孩子从几层的楼上坠下,多数也是因为要外出一小会儿,认为短时间会回来,孩子在睡觉或自己玩,没有问题,哪想会发生意外。只要父母的对可能发生的情况有充分的估计并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意外完全可以避免。所以父母应当承担起监管的责任。

不要说告诉孩子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不要接电话;有人敲门或是按门铃都不要应门;窗帘要拉起来;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如果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一定要在原地等待等等,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心理和心智的不成熟,加上陌生的环境与人群,有几个孩子可以真正做到平时家长和老师们的要求。有人试验,一小会儿的时间就可以成功“诱拐”四十多名小朋友跟他离开。当然这不是说安全教育不重要,而是说在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能加上安全实践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史也和沙织杀子案中,我们应当反思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哪些缺失。沙织懂事以前母亲就因罹患脑肿瘤去世,父亲洋介因忙于工作和沙织较为懂事,对沙织的教育日益减少。史也作为一个男孩子,青春期的迷惘好似也没有父亲给予及时疏导。因此,当洋介将“家渐渐变成只是睡觉的地方而已”时,沙织家就为二人的初尝禁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而沙织怀孕后,母爱的缺失和父亲的加班次数的增多,让沙织思想上和生理上的问题无处可诉,只能默默承受;而作为学校的老师,虽然发现了沙织的怀孕,“但可能故意假装没有察觉,很可能觉得反正学生快毕业了,避免引起麻烦。况且当时的班导师又是男老师”,而“一部分人注意到了,担心万一事情曝光,会影响学校的风评”,种种原因,让沙织生下了孩子,却在生下的那一刻和史也亲手将他杀死,埋于树海。正如史也自己说的“当年做了蠢事,有很多方法可以解决问题”,但担心被骂,担心对方会和自己分手,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却用了最不明智的方法。甚至为了帮助史也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史也的岳父将小夜子杀死。

如果当年的洋介不那么热心于工作,能对沙织多一些关心,哪怕是观察也好,小夜子就不太可能会生下孩子;史也在得知消息后能及时告知双方父母,悲剧也可以避免;老师或同学能及时进行干预,而不是“漠不关心等于在背后推了一把”,即使生下孩子也不至于杀死。所以,父母们在自以为给孩子们挣得一片丰厚的物质生活时,能不能关心一下孩子们心中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学校在关心自己名誉时,能否关注一下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否关注一下情商教育。毕竟现在的社会,智商重要,情商更重要!社会比学校复杂,人与人的沟通就更加重要。

总之,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我们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平安的成长。只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才有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平安的成长!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篇十八

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1141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