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经验总结为未来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写总结时要注意用语规范、准确,不使用模糊、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一
方法一:
“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因为8+7=15,所以15-8=7,15-7=8。
“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这个计算方法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思维力,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法才能快速的应用“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
方法二:
“破十法”12-5=10-5+2=7
“破十法”这个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方法。这方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首先告诉学生3不够5减时先不减,要找十位借1变成一个10-5得数5再和剩下的2合在一起成了7。
方法三:
“平十法”14-5=14-4-1=9
“平十法”也叫“连续减法”它的特点就在于先把减数拆成补减数的个位和别一个数如:把5拆成4和1,再把14-3=10,最后把10-1=9,这方法的难点在于把减数拆成另外两个数,一定要拆对。
方法四: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
一、多看即多观察。
“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多读
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三、多说
教师应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且要鼓励学生多说,即使错了也不要批评学生。其实,数学就是找规律、找关系、形成表达式,这整个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我们应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猜测,去尝试。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理解同一道题的意思,不要担心什么无意识的思维浪费时间,往往这种思维能产生“全新”的思想。再教学应用题时,主要是让学生多说条件和问题,多让学生创造性的“重复”某一题意,如仅“去掉”的意思,学生可以有“送去”、“拿掉”、“奖给”、“吃掉”、“藏起来”、“遮住”、“坏了”、“削好”等二十余个表达词语。此时,你一定会感觉到你的思维太呆板,太受拘束,太不具创造性。“三个臭皮匠”能“抵”几个“诸葛亮”呀!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印象最深刻的,用学生自己的思维去理解题意定会事半功倍。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二
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果园里的果子成熟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丰收的喜悦是用辛勤劳动换来的。
2、学习四个生字:“果、子、还、有”,理解“果园、人们、劳动、欢笑”等词的意思。
3、能读准音:“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
4、学会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水果(葡萄、苹果、梨)、生字卡片。
一、游戏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百宝箱,里面藏了三种水果,想知道是什么吗?谁上来摸一摸,猜一猜?)。
1、摸水果(放在讲台上)。
2、学词语:葡萄、苹果、梨。
(学生猜中一样,再把相应的卡片挑出来放在桌上,并问是怎么认识的?表扬课外学习的有心人。)。
3、读词语(课件上出示词语:苹果、梨、葡萄)。
二、说话训练。
这些水果真诱人呀,大家观察一下,这是的苹果(课件出示括号)鼓励从多种角度说,如:颜色、大小、形状等。
()的梨()的葡萄。
学生发言后师有选择的写:(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
(紫色)的葡萄。
三、整体感知。
1、师边放课件边介绍。
2、学生自由反馈,初知课文大意(可以说半句话)。
3、读课文。
(1)听师读。(老师介绍的每一句话都在书上,老师念一句大家对照一下,你刚才哪些话说得不够准确。)。
(2)自由读(呆会儿再向大家介绍)。
四、悟读课文。
你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喜欢?
(一)课件出示第一句话:秋天,果子熟了。
1、学生发表意见。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庄稼熟了,水果可以吃了……。
理解“熟”的意思。(师捧起桌上的葡萄,问学生:“这串葡萄熟了没有,你怎么知道?尝一尝,摸一摸,看一看)。
2、朗读训练。指名读—评—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怎么读会使别人也会喜欢上这句话?)。
(二)课件出示第二句话: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还有一串串的紫葡萄……果园里的果子真多。
1、学生发表意见:这句话写到了水果,颜色漂亮,种类很多……。
2、理解句子:这么长的句子,我记也记不牢,谁来告诉大家这句话里讲到了哪些水果?(用上“有……有……还有……)。
3、哪里看出水果很多呢?(真多,……,一串串)。
(1)“一串”与“一串串”比较(课件出示图)。
扩展:一只香蕉一棵树一块手帕一个人(怎样说表示很多呢?)。
(2)“……”表示果园里还有其他水果,比如:桔子、猕猴桃等。
4、朗读训练。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三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石灰吟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浣溪沙宋苏轼
游蕲山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溪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四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和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挂图,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在今后学习中进行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准备:
1投影片。
2搜集有关中山陵、莫高窟、圆明园、故宫、漓江、黄山等名胜古迹的资料。
3课前出好一期黑板报。
4准备一次演讲(限定2分钟)参考话题(1)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2)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3)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
5课前参观校(或乡镇)的有线电视台,采访节目制作的有关情况。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明代画家董其昌的一幅绘画作品(如《黄山雪霁图》、《秋兴八景图》等),说说看了图的感受。
讲述:这是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画,怎样才能画好画呢?他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板书)。其实不光是学画,这种方法对我们学习语文也很有益处。那么,“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什么意思呢?学习语文为什么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应该怎样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途径来学习语文知识呢?学习了这一课我们就明白了。
二指导看图,学习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指导观察第一页的三幅图。
(1)观察第一幅图。
指名说。
小结:同学们说得对,我们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的。
(3)观察第二幅图。
过渡:在参观了古天文仪器后,老师又带领同学们去了天文展览馆,他们看到了什么呢?
说说展览馆墙上的照片上有些什么内容。
指名说。
小结:同学们要从小爱科学,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4)观察第四幅图。
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指名说。
小结:老师带领学生欣赏碑刻,碑刻就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或者图画,这些文字或图画大多出自画家之手,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
图上的同学们看到这块碑刻,会怎样想,怎么说?
指名说。
同学们在书法课或外出旅游时,欣赏过哪些碑刻?在欣赏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讨论交流。
2指导观察第2~3页通版插图。
(1)逐幅图观察第一行的四幅图。
观察第2页最上面的两幅图。
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们游览了漓江和黄山之后会有什么感受?
分组讨论。
指名说。
观察第3页最上面的图。
分别说说图上画了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同学们参观了植物园会有什么收获?与丹顶鹤一起嬉戏会有什么样的乐趣?
指名说。
(2)观察大海图。
a.说说图上海面是什么样的景象。
b.小结: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很长,站在海边,眺望大海,能让人领略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光灿烂,若出其里”的壮美景象(投影映示,教师简要释义,学生朗读)。
c.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所得(包括生活积累),结合自己所读的关于大海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见到辽阔大海后的感受。
指名说。
观察右边的两幅图。
a说说图上同学在干什么,中山陵和莫高窟在什么地方,同学们游览这些名胜后会说什么。
指名说。
b让学生结合造假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山陵和莫高窟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两处名胜。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介绍,你有什么感受,获得了什么知识?
指名说。
(3)观察第三行插图。
观察左边一幅图。
a说说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b说说圆明园美在哪里,它又是怎样被破坏的。
请同学介绍。
c听了同学介绍有什么感想?
指名说。
观察右边一幅图。
a说好所图上是哪儿,在什么地方?
指名说。
评点。
c听了同学们介绍你懂得了什么?
指名说。
评点。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同学们有机会去这些地方走走看看,一定会学到很多知识。
(5)你们的家长曾到过哪些地方,游览过什么名胜、什么景点,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三、总结。
1通过观察插图,你知道了什么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吗?
2谈谈准备怎样“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讨论交流。
3小结: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不仅可以从书本上获得,从课本上获得,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走向社会,大自然中获取。大千世界万事万物,自然界的各色景观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学会读社会和自然这样的大书,这就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图中的这些同学,他们走出课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这个过程中也增长了语文知识,收获很大。
当然,“行万里路”并不一定要有“万里”之遥,同学们可以从身边开始,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运用语文,读好社会和自然这本大书。同时还可以结合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所得,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很有帮助。
四作业。
1阅读徐霞客的故事,学习他“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精神,加深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体会。
2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写观察日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2、教师谈话:学习语文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我们要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这个工具,不仅在实践中学习语文,更要在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板书课题)。
二、指导看图,教学生学会运用语文。
1、观察第4、5页第一行的两幅图。
(1)教师边指图边讲述:图上是一所学校的闭路电视系统,左边是控制室,里面的几位同学通过屏幕,既可以知道全校的情况,也可以把信号传到预定的地方,右边是学校电视台的播音室,通过摄像机和专门的路线可以把声音传导控制室,由控制室根据需要加以处理。
(2)图上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指名说。教师给予提示和补充。
(3)课前同学们参观访问了校(或乡镇)有线视台,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制作节目的?指名说。
(4)小结。
2、观察第二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同桌讨论、交流。
2、小结。
3、请班上毛笔字写得好的一两名同学作书法表演(字不宜多),并表扬认真写字的同学。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画的是一次什么活动,参赛的同学什么样,神态怎样?指名说。
2、我们在第十一册已经学习过演讲,老师也请大家课前作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讲?请两位同学作演讲表演,同学予以简短评价。
3、观察第三行插图。
(1)左边一幅图。
1、图上的同学正在开展什么活动,大家分别在干什么?指名说。
2、讨论:古诗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很多,如集体或单独朗诵、配乐朗诵、背诵、抽签朗诵或背某一诗文,突出某一主题的朗诵,比如背有关写月亮的诗句,指定某一作品的朗诵、背诵,比如背李白的诗句等。
3、抽签背诵古诗文。教师评价。
(2)右边一幅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他们办的黑板报质量怎样。指名说。
2、我们班这期的黑板报出得也非常好,栏目丰富,插图精美,书写完整。我们请本期的作者和编辑分别来介绍一下他们是怎样选择内容、写好稿件、确定栏目、设计插图的。
指名介绍。同学评价。
3、同学们对出好黑板报还有什么建议?指名说。教师评价。
4、观察第4页左上角的图。
(1)说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小报的质量怎么样。
指名说。
(2)展览各组课前出的小报,说说质量怎样,然后请几位编者或作者谈谈是怎样编这期报纸的。指名说。
5、观察第5页6右下脚的插图。
(1)讲述:这是一个学校的学生正在表演课本剧《母亲的恩情》,图中两个同学分别扮演孟郊和他的母亲。
(2)图上同学表演得怎样?指名说。
(3)同学们学过不少课文,也演过课本剧,请参加过演出活动的同学谈谈演出的要求和体会。
(4)小结。
三、总结。
1、交流同学们在课前搜集的在实践中应用语文的例子。
2、小结。
四、作业。
1、分组编辑出版小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3、多参加语文课外活动。
五、联系前面学过的有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十一),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收获。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五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六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月下独酌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唐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登楼杜甫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黄沙茫茫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望月有感白居易唐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唐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别云间夏完淳明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七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五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晓出慈净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五年级下期教研室补充古诗词: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八
,它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我知识的大门。
是这位良师带我走进了各种境界里。它带着我,来到了《我的“长生果”》,使我懂得了两个道理,一个是: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另一个道理是: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入门时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它又带着我,知道了《鲸》和《松鼠》的生活习性,了解了《新型玻璃》的各种性能,也让我知道了人类的科技发展很快。我来到了《梅花魂》里,知道了梅花的秉性,它引领我暇想,《假如没有灰尘》,世界又将怎样,我又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里得到了道理: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如果一条不能走,要走另一条。我又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毁灭》的历程,看到了八国联军抢劫圆明园时的丑恶行径,激发了我对八国联军的憎恶,增强了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本不但是一位良师,还是一位益友。在我怯懦时,它磨练我的意志,给予我勇气。一天,我补作文前,妈妈说:“回去时,我不接你了,你自己回家。”我马上要跑上楼补作文了,一时间连连答应,可走的时侯,我又反悔,觉得自己不敢独自回家,当我正在苦恼的时侯,我的好朋友——语文课本指引了我,我想到课文《学会看病》中的一句话:“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我知道,妈妈在磨炼我,所以,我自己走了回去。
我爱你,语文课本,你是我的良师益友。你教给了我知识,教会了我道理,指引着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九
我爱语文书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市襟江小学三(8)班张景琦香甜可口的巧克力,如花似月的芭比娃娃,已不能使我着迷,我爱什么呢?我自豪地告诉你,我爱语文书。
新学期
语文教科书又是一位睿智老人,
指导教师:张冬兰
[推荐给朋友][显示打印]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2)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萧统《文选》)
3)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风对愁眠。苏姑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8)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三国志》)
9)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10)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1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1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15)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16)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17)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18)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
1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
20)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一
1、学习写小课本剧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习惯。
学习写课本剧的`方法。
编排的合理性。
一个剧本
自主设计
一、朗读剧本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自己准备的剧本。
二、互相评议
小组内互相评议,挑选出优秀作品。
三、进行修改。
小组内进行修改,要注意编排的合理性,编写剧本要想到什么?
1、时间、地点、人物;
2、编排故事情节;
3、人物的台词;
4、人物活动提示;
四、选定剧本,进行练习
分析人物,分配角色
五、分组表演
六、评价总结
以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个人”。
七、板书设计:4-表达——课本剧
表情、动作、语言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二
小学四年级作文,我的语文课本正文:我有一本语文书,他可不是一般的语文书,它是2月27日返校时班主任老师发的,为什么说它不是一般的书呢?因为它教会我很多有用的知识。
语文书,它是知识的'宝库,是知识的海洋。我的语文书长有21厘米,厚1厘米。它里面有194页,35课,8个练习和210个生字。另外我的语文书还有一个“朋友”那就是和它形影不离的数学课本。
语文书刚发下来时,有一个漂亮的封面,上面是小燕子的画,总的说来,就是一幅春天的景象。
我的语文书就象个大口袋,它里面装着无穷无尽的知识宝藏,它是我学习的好帮手。
我的语文书用途很普遍,它用的是中国文字,虽然有的是外国课文,但是经过翻译,也用的是中文。
语文书中有很多感人的事迹,如:《丰碑》、《金色的鱼钩》因为这两篇课文中主人公的事迹感染了我们,所以,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好人。
语文书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它教会了我怎样做人。
我爱我得语文书,因为他蕴含着无穷的知识力量。每当我想起语文书时,我就会打起精神,做好每一件事。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三
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屈原列传》)
4)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司马迁《屈原列传》)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不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9)均无贫,和无寡,安列倾。(《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无过矣。(《荀子.劝学》)
1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4)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之中。(贾谊《过秦论》)
1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1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
17)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18)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潜《归去来兮辞》)
19)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
20)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四
理想是火,点燃了希望的灯;理想是灯,照亮了黑暗的路;理想是路,带我们走向黎明。理想使人们走上了不同的路,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而这却注定是条崎岖的山路。
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当然要努力学习,精通并能运用各种技能,让我能在崎岖的山路中前进,要改正我的粗心,不再被一粒小石子、一个小水坑,害我摔倒在路上,让我受伤,我还要坚持我的理想,不被山中的野兽吓破胆,我相信只要我坚定的走下去,我一定能攀上山顶,看见理想的海。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五
别小看这本语文课本很单薄,里面的知识可渊博了,就像我们知识的海洋。语文带着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只见几个小朋友,他们在认真的读英语卡片,我感受到,我们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更要刻苦读书,语文课本,便带着我来到了济南省趵突泉,我看见了有许多个小气泡,它们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似的。我便体会到了济南真美!语文课本又带着我来到了又美丽又富饶的
这本语文课本给我带来无穷的欢乐,我喜爱语文课本。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六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敬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善始得实繁,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8)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塌。
9)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0)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11)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滕王阁序》)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1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
1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
17)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19)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鲁教版七上语文课本篇十七
时:
有要于时也(当时)
时不与法俱至(时代)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修饰)
纵情以傲物(连词,表并列)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表承接)
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用来)
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贵以近知远(介词,根据,按照)
以益所见(连词,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016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