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1:47:04
论语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1-02 21:47:04     小编:LZ文人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千古圣教,万世之法宝”。读论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的真谛。通过对论语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从中领悟到很多生活的道理,下面就与大家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与修养

论语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性格。一方面,通过三省吾身,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拿到一份好工作,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将积极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第三段:道德与行为

论语中强调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德和行为,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坦诚待人,不要心怀鬼胎;要恪守诚信,不要做出虚假的承诺;要重视他人的感受,不要伤害别人的利益等。只有通过自己的良好行为,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树立起良好的个人形象。

第四段:孝顺与家庭

家庭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论语中对于家庭和孝顺也有很多论述。例如,孔子说:“君子康次郎,小人后巷”。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尊重家长,孝敬奉养父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同时,孔子还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这句话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只有好好孝敬父母,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

第五段:修身与做人

最终,论语教导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正确对待人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诫我们要懂得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孔子还强调了仁义道德和忠诚。通过修身养性,我们不仅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的人,还能在困难面前不屈服、不放弃,保持正直的品质,勇往直前。

结尾:

通过研读论语,我深刻领悟到其所蕴含的智慧之深、道德之高。学习论语不仅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意识到人生的真谛在于修身、诚信与助人为乐。我希望通过运用论语中的教诲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并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长期以往,我坚信只有按照论语中的道德准则去行动,才能塑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二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深受后人的推崇。在阅读《论语》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念的传递。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本文将从道德、教育、理想、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分享我在阅读《论语》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道德修养

《论语》中经常提到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子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忠恕”与“仁义礼智信”。这种“为人之道”使我认识到待人接物的原则,让我在与他人相处时更加懂得如何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经过《论语》的启示,我意识到要以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严格的自律来保持自己的品德,同时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

第三段:教育之道

《论语》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并强调教育要以德育为核心。孔子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比学习知识更重要。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仍然适用于现代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通过阅读《论语》,我更加明确了教育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第四段:理想与追求

《论语》中的孔子不仅提倡德行,还对理想和追求进行了讨论。孔子告诉学生要“立志存笃”,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在我的理解中,理想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动力,是引领我们人生方向的灯塔。平时,我常常反思自己的理想是什么,通过《论语》的启发,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与追求。我相信,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念并为之而努力,才能够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并给人世界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第五段:人际关系及自我修养

《论语》中的人际关系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论语》中,孔子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相处之道,强调君子之交淡如水。他认为,人们之间的相处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不应该因为个人利益或争斗而伤害他人。在我看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学会包容、理解和宽容。同时,《论语》还提到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体的自律与自我反省。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审视和调整,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总结:

《论语》是一部千年流传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智慧。通过阅读《论语》,我认识到道德修养、教育之道、理想与追求、人际关系以及自我修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了践行。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体会将助我更好地做人处世,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三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及教学方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经典之一。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也从中得到了许多心得体会。以下将从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五个方面,探讨我对论语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论语中对孝道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孝道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基本的美德。他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孔子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或者一个好人,首先要尊崇自己的家庭和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读到这里,我深感孔子言犹在耳,我们不仅要孝敬父母,更要传承和发扬孔子的思想,以身作则,将孝道传递给下一代。

其次,仁爱是论语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孔子提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思想,强调做人要具备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他认为,只有充满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善待他人、和他人和睦相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为政》),意思是人们一旦领悟到道德的真谛,并将之付诸行动,即使在临终的时候,也能感到无悔。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我深信只要我们真心关怀他人、用行动去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人生将是充实而有意义的。

第三,修养是论语中常被提到的话题。孔子主张要修身,明辨是非,以达到道德和知识的完善。他说:“君子听于四方,阅诸刿目”(《论语·为政》),这句话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具备修养和修身齐家治国的能力。经过对论语的研读,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思想的强大力量,我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修炼自己,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第四,论语中关于治国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提倡君子为政,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不是以权谋利。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子罕》)。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不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是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和行动。在我看来,这一观点从一个宏观的层面上提醒了我要正确看待权力和利益,强调了我要时刻保持正直和公正的品德。

最后,论语中关于教育的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培养和教育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学而》)。我对这一观点深感赞同,孔子在学问上极为虚心,不耻下问,过程中保持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真正的智者应具备这种态度,永远保持谦虚、虚心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综上所述,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读论语,我明白了孝道、仁爱、修养、治国和教育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指引和启发的作用。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研读论语,从中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关爱他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启发和指导。以下是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

首先,论语教会了我们要尊重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需要和谐相处的道理,例如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不要去伤害他人。另外,论语也强调了尊重周围人的意见和不同观点的重要性。通过尊重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可以学会欣赏不同的声音,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论语告诉我们要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年少时还是年老时,我们都要警惕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刻以正确的道德品质去要求自己。通过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我们可以变得更加善良、正直,同时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高的要求。

第三,论语告诉我们要勤奋努力。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论语还提到了坚持的重要性,孔子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志向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持之以恒。通过勤奋努力,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增长知识,取得更好的成就。

第四,论语告诉我们要以诚待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论语还提到了诚信的价值,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言出必行。通过以诚待人,我们可以树立良好的信誉,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论语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孔子强调了父子、兄弟、夫妻等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他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要尊重家庭成员,保持家庭的和谐。论语还告诉我们要注重家庭教育,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则可谓孝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传承家庭的美德。通过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我们可以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培养出优秀的后代。

总之,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获得人生的指导。论语教会我们要尊重他人,追求道德品质的提升,勤奋努力,以诚待人,注重家庭伦理的建设。这些都是论语对人生的启发和指导,它们将引导我们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前行。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以改善自己的品质,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五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中的智慧思想博大精深。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论语智慧的独特魅力。论语中的智慧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让我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了指引,还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方式,来分享我对论语智慧的体会与心得。

首先,论语强调真知灼见的重要性。其中的一句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深入解读,使我认识到知识与智慧的力量。对于一个人而言,拥有一颗渊博的知识与智慧的眼光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才能够获得真知灼见。这种真知灼见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保持清醒、明晰,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论语中的智慧思想告诉我们做好自己的本分。其中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我深为赞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并且用心去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才能够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人与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面对朋友与亲人时,我们也要懂得真心相待,拥有真诚的善意,从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第三,论语智慧思想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不正确的事情,只有不适合的人。对于一个君子而言,道德修养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的修身养性,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只有通过学习与实践,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第四,论语智慧思想提醒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孔子曾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从自身做起,修身齐家,然后才能够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作为一个人,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我们要关心家庭的幸福与和谐。最后,我们要关心整个社会,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达到了这种内外兼修的境界,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最后,论语的智慧思想让我明白了待人处世的道理。其中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待人如己,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这句话深深地教育了我要成为一个善良、宽容、有爱心的人。如果我们能够把这句话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仅能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朋友与支持,还能够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总之,论语中的智慧思想是我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与理解,我更加明白了知识与智慧的重要性,了解了做好自己的本分,明白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认识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并且明白了待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智慧思想对我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仅使我在人生道路上有所指引,还让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六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七

似乎很久,没有放下手机,好好的运用一丝时光去潜心阅读;似乎很久,没有在意远方家园父母的关心和问候,淡却了慈母游线和临行密语;似乎很久,没有再放下身边的事务,选取一个阳光适宜的日子,去好好贴近山川田野,感受天苍与野茫。

似乎很久,这是一个半命题。半命题总是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不同与无命题与命题。因为它既给你限定了范围,又给了你发挥的余地。

有时,当你拿起一本泛着岁月年轮的老书,静静的回想。人生不就恰好处于这半命题的状态下么于是乎,我们每个人承载着生命的最初的起承,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经历着一系列的转变,最后在肆意挥洒的画卷落款上,重重地刻下一笔属于自己的“合”。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无论我们的出发和落脚,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种文化传承,自始至终都陪伴我们左右。在我们犯错误时告诫我们何为对,何为错。在我们正确的时候,告诉我们要不急躁,不骄傲。我们往往都很难想象,这些文化力量对我们的潜移默化是深刻而又巨大的。因为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以根为精神气源,我们才能在这一条条追求理想,追求“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始终如一。

中国文脉,潜流暗涌。诸子百家,灿若群星。要找到中华文化的根,就务必要回到几千年前的那个“轴心时代”,而轴心时代之一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上正在上演的是人类礼貌发展史上一个光辉的图景,后人称之为“百家争鸣”。说到那里,也就不得不提那个被称当时两大显学之一的“儒家”,而儒家文化也是中国此后几千年来的文化主流,也是在不断吸收各家思想最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国学,自此始也。

也是似乎很久,不曾拿起那本被北宋名相赵普称为“半部即可治天下”的儒家经典。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行以及他的学生弟子的言语行事。是四书五经之一,我想,若想寻找那儒家文化自身的秉性气息,也不外乎从此寻觅吧。事实上,我们个人从小就接触《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等名篇名句,都已经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先贤教诲。然而,诵读,阅读,精读却不是一个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本书,一本经典,每一次的品析,每一次的领会都不尽相同。杨伯峻先生版的《论语译注》在民众,和学术界都备受好评,杨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学语言学功底,在他多年的考据和修正下,他的译注自当是初学者们研习经典读物的不二之选。

翻读《论语译注》之后,以前阅读原著经典时许多不解之处都有所明了,在通假与谐音之处的纠结也渐渐被理清。文有神,书有魂。阅读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一本书,一部经典,便有一个自然的魂魄在与读者的精神思维进行着对话,尽管时光荏苒,文字传承着思想却不曾被岁月消弭,千年前的家园景象,学者间的你来我往,诸侯国间的兼并之战,稷下学宫的王霸之辩等等都似乎历历在目。要谈起论语,我觉得应当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起最为搞笑。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故事是这样的: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的,就不敢在我面前说话了。你们经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请你们从政,那么你们采用什么措施呢"子路急忙回答道:"一个拥有千辆战车的中等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别国把战争强加给它,上天又在兵灾之后降给它饥荒之灾,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能够使人民个个都有勇气,并且明白做人的道理。"

孔夫子微微地笑了。又问:"冉求,你怎样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来治理这个国家,等到过了三年,能够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富足。至于如何搞好礼乐只能等待贤人君子来干。"

孔子又问公西华:"赤,你的志向如何?"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够做好某件事情,但是我愿意学着做好某件事。不论是诸候祭祀祖先的事,也不论是诸候会盟、朝见天子的事,我期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作赞礼和司仪的人。"

孔子又问曾晢:"点,你的志向怎样样呢?"

曾晢弹瑟的声音渐渐弱了下来,"铿"地一声停了。他把瑟放下,挺腰直跪,回答孔子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三位说的不同。"

孔子问道:"有什么妨碍?但是成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晢回答说:"暮春的时候,夹衣已经穿得住了。我愿意和五六个成年男子,六七个少年。在沂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了一口气,说道:"我赞成曾晢的志向啊!"

那是因为在我们阅读传承多载的古书名著时最怕的就是出现误读,而非“己读”。古今注解论语者,多如繁星。而误读者因因相袭,比比皆是,或固守成见,或依文衍义,或妄发新义。杨伯峻《论语译注》中说,《论语》的词句,几乎每一章节都有两种以至十多种不同的讲解。一方面,是由于古今人物引用《论语》者“断章取义”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有许多是由于解释《论语》者“立意求高”的结果。杨先生还指出,我们不必去反对“断章取义”的做法(这实在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要认为其断章之义就是《论语》的本义。

解读经典,办法是将前人的理解或观点拿来予以析理,因为那里更接近事实真相的源头,更可靠些。所以我们读《论语》当然要借用古人之思维,加之以其历史背景,从而探求古仁人之道。所以对于上文的理解,我们要从儒家的核心思想做解读,孔子一生追求复古周礼,崇尚礼制。他对曾点的认可实际是对曾点遵循礼仪生活的认同。

当然,我们后代阅读这部孔子言行之书时,会对孔子的保守,倒退做出质疑。但是我们万万不能否认的便是孔子带给我们的震撼——一个中国第一代圣哲的精神背影。孔子是最早的行动派,他一向“在路上”。周游列国,风烛残年之躯却也要步步前行,去宣扬自己的学说,也去求学于饱学之士充实自己的理论,完善自己的学说。阅读完论语,我们更可能的喜欢上的便是这样一个“孔子”的形象。至善、宽厚、优雅、快乐、他在自己一路的苦旅中,让我们永远感觉到这个老人的温暖与真切,让君子充满着魅力。

阅读《论语》能够说是阅读一代宗师的言行一生,也能够说是阅读一个影响中华文脉与精神气脉的学派起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无论何时,那位耄耋老人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回荡在孩童的朗朗读书声里,沉积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立志向前的道路里,在笔墨氤氲之间,山水相映,让我们始终有一个精神的指引,在芳华里书写刹那而又恒久的奇迹。

抿一口茶,涤荡两三缕思绪。是啊,似乎很久,没有再去好好读书了。还记得《中庸》里的那句箴言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的猎取,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进而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透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书籍,经典,必当是应长久地去翻阅与诵读。在读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读书之法。合上《论语》,已然是一个时代,再次翻开,嘴角微扬,又会是一个新的篇章。

论语心得体会2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八

听说《论语》是一本语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因为不太喜欢古文,从没认真学习过。当学校发给我这本书,我曾经压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还看这些没用的玩意浪费时间,心里在想学校也不怕花钱,在开教研活动前李艳艳老师还依依不舍的拿着《论语》在看,并说这本书很好看,之后有时间我就看一看,通过学习,我才开始走进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本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于丹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无言也是一种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如果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相信言传身教必能结出累累硕果,愿无言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在《论语通译》中是这么翻译的: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寻求答案而又寻求不到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中有了答案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开导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他几个方面作出反应,我就不再教他了。"

《论语》在很多篇章都论述了有关于教与学,但我对孔子的这两段话记忆犹新,可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上课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吸收进去,并且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知识能举一反三。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人却不知已神游何处。学习的时候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把里面的整理、题目当成救命丹,公式怕记不下来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张纸上,临考前再强迫记忆。平时考试时可能结果不错,不过真要他对所学的知识有完整的概念是不可能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孔子一句"不复也"道出心中无限"悲凉",但现实中我们的老师能那么轻易放弃吗?不能。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教给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143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