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学欣赏论文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12:03:12
实用文学欣赏论文范文(20篇)
时间:2023-11-02 12:03:12     小编:笔砚

总结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对过去的经历和成果进行回顾。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文学欣赏论文篇一

现代建构主义提出:知识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符号,而是存在于具体情境和可感知的活动中,人的学习应该在情境化的活动中进行。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化学情境教学中的运用。

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而单纯的知识讲授,而是要将知识寓于直观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展开主动探究,才能达成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情境,更是使得情境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趣味性、形象性与艺术性,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参与热情更高、教学参与度更高,更能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情境正是运用这一系列的图文声像来创设真实而丰富的情境,从而使学生主体参与、快乐学习、自主探究,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情境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来展开论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种类。

(一)创设生活情境。

化学学科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割裂化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只能让教学陷入无源之水的尴尬境界。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时空优势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以熟悉的生产场景与生活现象来唤醒学生内心求知的渴望,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我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向学生投放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药品包装盒、食品标签等,让学生认真观察与阅读说明,仔细思考来分析相关的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寓知识于特定的事物与场景之中,比起枯燥的讲解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信息输出方式,运用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问题内容更丰富,所呈现的方式更多样,避免了单一而枯燥的问题内容与形式,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来呈现问题,这使得问题本身更具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将原本抽象而枯燥的化学理论知识寓于真实的场景与活动之中,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如在学习灭火方法――清除可燃物时,我们可以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播放森林火灾的场景,让学生思考,如果你处于火灾中,如何来自救。这样将问题与特定的场景结合起来,更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从而总结出可以把周围的草烧掉形成隔离带,清除可燃物灭火,从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文学欣赏论文篇二

我们知道,依据经济控制论原理,我们可以把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分为皮愤控制、前馈控制和防护性控制三种形式?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作为一项经济管琿制度,本身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一种按制这一大的控制系统,是由反饿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和防护性控制系统共同组成的。其中的任何一个控制系统都离不开会计,都把舍计作为自已的组成部分,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控制职能,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从反馈控制系统说起。

一般的反馈是指原固与结果的反馈偶合,即结杲又可以反过来壶为原因。经济活动的反&控制系统,即是通过对经济活动过程某鱼方面的计量,对输出信息友其原因进行分析、调盤行动来克旅胞禽#准的偏差,达到控制经济活动过的目的?经济责任制是通过责,利的紧密结合和国象、企业、职工物质利益的正确处趣来进各鎂济实体提高垒济效益的,这就薷要逋过对经济效益的考梭分析,不美时机地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反馈s制系统就要求会计至少完成下达任务。

首先,会计必须尽可能迅速地完成计螢任务,有效地提供经济信息,会计应该系统地、连续地、总括而又明细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按照传统会计的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编制会计报表和提供会计报告,势必因失控期间太长而造成损失太大,从而与经济责任制要求不相容^为了解决这一问葭,就需要会计人员即使是在缺芝电子计算机这样先进手段的条件下,改进核算方法,以便迅速提供信息。我们手头就有湘萌氮肥厂使用的这样一张车间崧算日报表,这张表固然玦乏偏离定额成本的量差和价差分析,在表格设计和具体计方法上也还有尚须改进之处,但有了这张表,就能逐日提供成本升降情况。使广长和车间主任等生产指浑人员按照“例外管理”的原则采取行动,迅速纠正偏差以控制成本,它的基本方法不仅对于单阶段的简单生产,而且对于备阶段的复杂生产也是适应的,除成本之外,企业其它各项经济活动都有一个需要会计迅速反映昀问题?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冲谀一些公认会计原则的束缚,例如上列表中的全月累计支出总額就不必一定要与财务会计帐簿和报表中的本月产品实际总成本相等?此外,会计向各级各部门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充分和有效的,否则将会使管理人员产生错觉,贻误效果,过去,我们的企业财务会计部门习惯于定期地不分对象地提供统一格式和内容的会计报表,这样的信息显然不能满足完善经济责任制的需要会计定期向接受会计报告的部门提供对该部门充分有致的信息外*还要随时提供各部门所需要的多种数据.

其次,会计应该通过对输出信息与预期目标的对比分析,向企业的各级领导人员提出调整建议和aa.例如我们在调整中发现一部分企业生产任务明jr不足,而对低于成本的加工定货又不敢接受,其矣我ft知道,根据量、本、利分析原理,只要边际節软率大于零,接受加工订货就较为有利。在类似的情形下,为了提髙经济效益,就需要会计对输出.信息(如固定费用、变动费用和盈亏数類)进行分折研究,提出调整行动(如改为接s订货)的建议,会计的这一职能作用之所以显得重要,在于经济过桓较之技术过程,要复杂多变得多,经济过程中的反饿系统不可能象技术过程中的.反馈系统那样实现完全的自动调节,企业的指诨人员也不可能对一切信息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最后,也许最重要的是,会计必须依据决策和输出信息,制订或修订控制的标准。控制标准的制订是否科学合理,对于责、权、利的结合是否和谐,h家、企业、职工的经济利益是否兼顼,从而影响经济效果的是否提高关系极大,我们在此次调查中了解到有一个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农机厂,去年七月改为实行计件工资,计件的办法是收入扣除直接材料费用后,厂部和职工对半分成。执行结果,当月全厂平均工资为109.89元,为定级平均工资的2.27倍,其中有一个小组,人平月工资191.31元,最窩的一人达342.34元,最低的一人只出了三天勤,日平均工资亦达8.08元,使国家和集体蒙受了不应有的损失?十分明显,这个厂制订的对职工收入的控制标准太松,是不合理的。我们还发现不少同志认为国家规定的奖金控制额偏紧,反映工作难做,有的甚至用低价或无铉发放实物的办法来代替梵佥,这说明过去的控制标准不够合理。

当然,控制标准不仅仅只是工资和奖金问题,控制标准是否平衡合理,也不仅仅是造成苦乐不均而影响经济责任制的作用,特别是会因为标准不当而掩盖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削弱经济效果,会计的反馈控制作用,是为大多数同志所承认并在实际工作中广泛运用的,问题只是在于发挥得不够充分,特别是一些企业领导人员习惯于靠经验和文件办事,不重视数据,也缺乏“一切用数据来说话”的经营管理能力《对会计已能提供的信息也没有加以利用,如果我们把反馈控制系统比做“亡羊补牢”,那么,前馈控制系统就有如“未雨绸缪”,前者s依据输出来调整输入,后者则是通过对输入的監督来预测输出,调整行动以防患于未然。朱用纯《治家格言》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治家如此,治厂亦然,在推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中,企业的责任和权力都相应增大了,特别需要加强对输入的监测和输出的预测,将经济活动控制在计划之内.

会计在前馈控制系统中的作用,餘也要完成计量任务外,还有预测和监督《就拿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形式来说吧,现在采用的内部责任制的确是s目繁多,我们还看到一个集体所有制的造纸厂,依据产品产量和质量计算工资,再k“百分制”箅奖方法把工资分配到个人,和农村社队的工分制相似。我们认为,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有机构成、管理水平、外部条件等不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应u有多种模式,决不能强求统一,生搬硬套。但是土业采取的经济责任制形式一要与本企业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二是切忌多变?否则会挫伤车间、科室、班组和职工的积极性,损書经济效果。这就有一个选择经济责任制的最优形式问题。

因而需要会计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责任制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为领导人员提供最优决策方案。例如产品供不应求,原材料供应充分的企业,可以通过fi本利分析,预测增加产品产量的经济效益,考虑采用以产量为主的责任制形式》生产耗费大,产品成本高的企业,可以通过价值分折,预测降低成本的可能性,考虑采用以成本为主的责任制形式,生产任务不足,生产能力过剩的企业,可以通过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析,预测接受加工定货的可能性,考虑采用以利润为主的责任制的形式》承担新产品试制、老产品更新或者需要转产的企业,可以通过投资方向可行性研究,预测不同投资方向的经济效益,考虑采用以投资为主的责任制形式i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失灵的企业,可以通过存货分析,预测降低资金占用的可能性,考虑采用以资金为主的责任制形式等等。

会计的前馈控制作用还表现在对输入的监贄上,对于各项开支的监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我们看到相当一部分企业或者材料超储,或者产品积压,或者乱挤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损害了国家利益。甚至有的会计人员还违反财经纪律,出歪点子,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这是与推行经济贡任制背道而驰的。s于通过对输入的监督,预测输入对经济过程是否有利而庆定舍取,则实为罕见,例如投入何种材料,使用何种设备,确定何种工艺,选择何种人员才能使耗费更小,经济效益更大之类的实际做法,是我们在此次调查中未得一闻的,较之反馈控制,会计的前馈控制更不为人们所蜇视。在会计学界,一些理论工作者不承认会计的预测k策职能,从事实际财会工作的同志,则多把精力花在“反上作文章,我们觉得发挥会计的前馈控制作用比反馈控制作用更为必要,只有通过对输入的监骨和对输出的预测,才能更好地运用经济责任制,更大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果。

会计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行经济责任制的一个重要的防护性控制系统。为么责任会计对于推行经济责任制能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呢?这是由于经济责任制是以责为中心的责、权、利结合,是与责任会计一理相通的,都是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个人利益的关心上面”

因而经济责任制中的防护性控制与会计的防护性控制几乎重合,经济责任制中防护性控制系统的工作主要是依靠会计完成的,在会计的防护性控制作用方面,当前的问题是如何逐步完善责任会计制度,其中的所谓横向管理,即如何在职能科室中实行责任会计,是一个普追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经济效益,而且不利于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团结?我区平江火柴厂在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前年该厂实行“成本包干到车间,本票结算,节约计奖”,发现不足之处在于对生产车间考核严,对股室、后勤考核松》对生产工人考核严,对干部和服务人员考核对看得见的指标考核紧,对安全、纪律等秦核松,因此有人说“工人吃不成大锅饭,干部照样端铁饭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他们采取“指标分解,归口管理”的办法,对四个股室下达了九十三项小指标,把毎项指标当作一项经济责任,按货任考核,按效果奖惩。

以仓库保管员为例,责任在于:一是保证按质按量配套适价的材料满足生产需要,二是尽可能节约储备资金,因此,保管员对计划采购、提前采购的材料有拒绝验收之权,对车间未及时领用计划内的材料有权收取滞纳金,月末按实际平均储备额低于储备定额而节约的利息支出发奖,反之受罚,这祥建立了一个从书记、厂长到门卫、幼师的贾任制度,使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职责范围,都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各项技术经济指标都创造了历汜最好水平。可见,搞好横向管理在职能科室中实行责任会计,是加强企业的防护性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面尚有许多问题有待大家去研究,例如职能科室对全厂的某一方面工作负有责任,但这一方面的经济效益却是全厂而并非某个科室活动的结果,成本、利润指标应由财会部门分管,但财会部门却无力对影响这两个指标的所有因素负责。这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办法,较为准确地决定职能科室对某一指标的负责程度,据以确定考核该项指标的计分标准与奖惩办法,从而真正达到对分管部门起_应有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推行企业经济a任制中,发挥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任何—个企业都需要财务会计人员参与经济责任制具体形式方案的选择,参与制订各单位各部门责、权、和结合的实施细则,并监腎、考核和反映其经济效果》分配经济利益*广大财务会计人员亦应以此为己任,振奋精神,开阔视野,为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文学欣赏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我国幅员辽阔,物产富饶,世界广袤无限、风土各异,地理为我们了解祖国,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天窗。地理学科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比如:人口、资源、环境、生物、地貌、地图等等。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爱国意识,培养他们爱国情操,而且可以为将来“行万里路”奠定基础。所以学好地理非常有必要。本文就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浅析。

【论文关键词】情景教学初中地理。

一、情景教学模式的特点。

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情景教学”,一般说来,可以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这种教学方式有如下特点:

1.形象逼真。

情境并不是实体的复线,而是简化了的模拟,可以形成于实体相思的形象,所以给学生以真实的感觉,从而引发学生们对模拟体的兴趣,进而可以直观的了解到实体的特征。

2.情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

情景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通过老师生动的语言,把情感寓于教材之中,情景教学倡导“情趣”“意象”,为学生创设和开拓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3.视觉、触觉、听觉,感知能力共同体会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为了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就运用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直观再现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方法,把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和一组情境之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形成一定的志向,积极的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情景教学法是一个灵活多变的方法,它的灵活性,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科目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情景教学,可以用模型,可以用语言创造现场,可以走出去接触自然、走进生活。

二、目前地理教学的不足与现状。

这一点在学习地区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气候。地形等运用较融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包括:“生活即教材,生活即知识”。地理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我们在学到华北地区地形地貌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学生们接触到得地形,地貌,气候,风俗等来进行教材与课本的联系。季风气候单纯的解释不容易理解,但通过学生经常生活的家乡的气候,来解释季风气候等,学生们学起来就能够加深理解、记忆。

2.运用模拟场景,及器材形象的展示地理魅力。

地理涵盖的世界性的东西,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可以通过地球仪,铁塔模型,金字塔模型等教学设备来形象的展示世界各地的名声古迹。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记录片的形式来向学生们展示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在屏幕上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几各自的形状,特点。可以通过电脑模拟火山形成机理,海啸、地震形成的过程来向学生展示这些自然灾害发生的情况等等。

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设备的有效运用都需要老师用巧妙,风趣,有魅力的语言组织起来。老师在中间扮演的引导者,启迪者的角色。只有老师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并时常注意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意识,通过巧妙地提问,给学生以自主思索的机会,从而培养其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

情景教学需要情、景交融,情景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的引导与鼓励,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冬.谈初中地理的兴趣教学[j].中华少年:教学版,(1).。

[2]熊晓红.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沙棘:科教纵横,(5).。

[3]葛恒巧.让“生活”走进地理课堂[j].新课程:教研版,2010(10).。

文学欣赏论文篇四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教学目标也倾向于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增强学生体验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因此通过情景教学这一方法,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有机会亲自体验,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科学的学习。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技术。

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着科技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只知道一味的照本宣科,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调动课堂氛围。

第二,没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无法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只是把书本的知识换一种方式呈现在屏幕上。

第三,科学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而在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将实验融入到课堂中,一些书本上的实验要求也只是直接给予答案就结束的,学生体验机会减少,对相应的知识点不能很好的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将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以生活场景、真实实验等方式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化的场景增加学习的兴趣,能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如何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如下策略。

1.生活情境化。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运用情境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生活,而且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能对教育进行更好的理解,因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来进行更好的知识点学习,同时学习科学合理的知识能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地就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将情境教学融入课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将知识点与生活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科学的有效学习。比如在上到食物这章节时,这一整大节都在介绍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通过食物含有哪些成分,能从中获得哪些营养以及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等小章节,学生可以学习到饮食方面的很多科学知识。像脂肪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留有油渍。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学习情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科学的教学。首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专研于教材,使得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二是重点关注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整合;三是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四是注重评价与反思;五是以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在遵循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知识点与情境进行合理设计,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化的画面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与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加之多种媒体的特点,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气氛。如《养蚕》一课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饲养,这时,便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的形态、习性等知识。

3.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与操作性,直接也体现在教材内容编排中,教材中有许多的“动手做”和“观察”性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被教师忽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无法为学生的参与实验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忽视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模拟实验的情境,也可以要求学生私下完成实验,但要做好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作业,老师在其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做的目的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有效解决资源设备紧缺的问题。实验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活动和掌握知识。它既是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比如在进行探究面包上的霉菌生长速度时,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后,发放给学生一张记录表,让学生准备四块面包,分为2组进行7天实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科学作为小学课程的主科之一,对于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小学科学的对象是生活化的,只要你敢于开发思维,任何事物都存在这微妙的联系,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小事思考,所以只要你有想法就去做,必然会从中得到不少的经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作江.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科学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3]赵玉,基于情境创设之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国电教化教育.

作者:齐立单位:吉林市船营区第二十五小学松江校区。

文学欣赏论文篇五

美术欣赏课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与内容,教师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借助多媒体来完成。让学生在播放的音乐声中边看边听教师的讲解,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时时指导下思考、联想、步步深入。在结合电教和书本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于始终。使学生在美育教学中进行民族自尊教育,认识和理解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美术作品与文化课相结合欣赏学习法。

在中学美术的欣赏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在语文课本或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有较详尽的介绍。如果我们将欣赏内容与其他课本的内容结合起来学习会有让人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更容易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仅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甚至主动在历史书、地理书、政治书、生物书以及课外读物或杂志中寻找其他欣赏内容的相关材料,以便与教师的电化教学相配合,当一回“助理美术教师”。历史、地理和生物老师反馈的信息也是如此。这种欣赏学习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让学生记忆与掌握。

3.点面结合学习法。

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各流派的学习,除按历史发展顺序排队学习法以外,还可以从美术发展的整体着眼,让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办法学习。如中国古代美术发展史可从绘画艺术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各选二、三幅代表作。先就各自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作一概括的了解。然后再重点欣赏几幅题材、手法、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作品,能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古代绘画的高度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再如:雕塑方面,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刻中,各选三组比较典型的作品,先就这三类雕刻的主要特点进行学习,再听老师讲解如何欣赏这三类雕塑,然后分别对所选作品进行赏析、讨论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致。

4.学生在欣赏课中欣赏方法的学习。

当一幅美术作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首先要了解它是哪个国家、哪个年代或是什么时期的美术作品?然后再了解其风格、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如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先要知道是十四世纪末到十六世纪这一历史阶段;再要知道意大利是最早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国家;三要知道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波提切利《春》、《维纳斯的诞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庭圣母》、《雅典学院》等。更要知道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导思想,其主要成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让学生本着从感性到理性,从形式到内容的方法进行,就好理解了。如果能把电脑课件和实物投影仪及幻灯片结合使用效果最佳。

5.讨论、探讨学习方法。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较广,有不少学生课前就对所欣赏的.教材有所了解,但知识却并未学透彻。学生都有可能对某一作品进行讨论或争辩。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类学生,并在表扬这类学生的同时,把这幅作品的内容又传授给了全体学生。这种方法,学生对其内容的记忆几乎都忘不了。积少成多,形成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后,所学内容就很可观了。不仅在课堂上,当你在课下或学生放学时,听到学生们在争论或探讨某一个画家或美术作品时,你的心中也一定会和我一样自豪与满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文学欣赏论文篇六

摘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用在教学中,尤其有警醒作用,教师遵循了这句话,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关键词:出口伤人循循善诱激励教训。

教师的工作是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在众多的学生中,难免有不太遵守纪律的、有学习成绩不太好的、有行为不太端正的……有的老师,一发现学生有违规行为,立马就忍不住了,难听的话像机关枪一样对着学生扫射过去,还振振有词的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的,每一个做老师的都盼着学生听话、懂事、学习积极、成绩优秀……希望他们人人都成才。正因为有这种心态,所以教育起学生来就觉得理直气壮、心直口快,觉得只要是为学生好,怎么做都不过分。教师的这种做法真的没有任何问题吗?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越来越觉得教育学生要“三思而后行”,切记勿“出口伤人”。

中学生年龄不大,正处于发育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本性,对周围的事物注意力比较强,哪里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都能立马吸引住他们。一堂课四十五分钟,如果要求他们分分秒秒都集中精力听课,毫不分心的话,那简直比中彩票都难,甚至老师正在讲课,外面突然下雨了,打雷了,都能引起他们叽叽喳喳骚动半天。过去,每当我发现课堂上学生有走神的表现,就立即停止讲课,把那个开小差、做小动作的学生狠狠数落一番,如果气急了,还会让他站起来。结果,这些做法引来了一些“不良后果”:原定的教学内容讲不完了、原本“井井有条”的思路被打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分散了、师生的情绪都有了很大的波动,更严重的是被批评的学生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默默的趴在座位上流眼泪,再也无心听课了,老师心里也很不好受。你瞧,好好的一节课,就因为教师的冲动,教育学生不讲方法,结果“两败俱伤”,这样的教训太深刻了。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非常聪明,知识面广,思维敏捷,领悟力很强。经常在课余找我探讨历史知识,我也比较喜欢他。但他有个让人头疼的毛病,就是上课爱随便接话,经常打断老师的讲课,我在课下也找他谈过几次,但由于他历史知识丰富,每当老师讲到他感兴趣的内容时,他总是又忍不住要发表高见。有一次,我正好讲“罗斯福新政”这段内容,我讲到罗斯福是美国最著名的总统之一,也是最受美国人民爱戴的总统之一,也是美国任期最长的.总统,没有之一,因为他连任三届……刚说到这里,他在座位上突然吼了一句:罗斯福是个瘸子!正听到兴头上的学生们刹那间愣住了,齐齐的扭头去看他。我气急了,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往上冲,没多想,我三步两步跨到他面前,脱口而出:”你在说什么!你再说一遍!“声音之大,连我自己的耳朵都”为之一振“,同学们也惊呆了,大气都不敢出。他也惊愕的抬起头,与我的目光相遇,我更加控制不住了:”就你懂得多是不?!那你来讲好不?!你瞧,同学们都等着你来讲呢!你以为你什么都会,你以为你什么都知道,那你要老师干什么!你回去自学好了!全班同学都像你一样,那老师还讲课不?你以为就你聪明,就你了不起吗?太不像话了……“说到这里我停住了,因为我发现有两颗大大的泪珠从他的眼眶里滚落下来,我头脑激灵一下,清醒了,悻悻的又回到讲台,但这节课再也无心讲下去了,只好让学生们自己看书。

从那以后,这个我曾经喜爱的常常和我争论历史问题的学生再也不愿意见我了,虽然我悄悄的找他道过歉,也指出了他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他还是慢慢的疏远了我,甚至历史成绩也开始下降,我知道,我不可能挽回他的心了,这条鸿沟再也填不平了。

从那以后,我牢牢记住了这个教训,我深深体会到,中学生觉得自己长大了,自尊心特别强,他们犯错误时,需要的是老师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温情提醒。而教师的当面呵斥,大声指责,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对教师敬而远之,望而生畏,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后来,我学会了克制自己,再遇到学生上课不听讲,或者做小动作等问题时,我学会了用眼神来制止他们,或者有意放慢讲课的节奏,或者有意停顿片刻,或者不点名提醒一下,或者让他起来回答问题,我发现效果也非常好,既及时的制止了学生,也没有耽误授课计划,师生关系还其乐融融。

教育学生要”三思而后行“,这是我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也是经验,也是教训。

文学欣赏论文篇七

1.1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由大量的公式定律组成的,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与计算可以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耐性较差,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枯燥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认真学习的现象出现。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利用生活情境,构建起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有效的提高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师生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2可以有效的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情境构建数学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比较熟悉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不仅可以有效的增加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这样就会促使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能主动应用在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如何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1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在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很容易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兴趣。学生对课堂教学产生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与学生的生活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就很容易听从教师的指导,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前和学生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或者是小笑话,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

2.2合理利用生活情境,同生活紧密相连:数学知识本身就是对生活现象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抽象总结的知识体系,都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了很多数学知识,只是缺乏抽象的总结,不能讲将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转换成逻辑思维较强的数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将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成学生更容易理解的与生活情境比较贴近的知识,用更加直观和学生更加熟悉的现象将数学逻辑知识呈现出来,学生学习、理解知识更加容易。同时,学生在学习知识后还能将该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另外,学生也可以领略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这也要求教师在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尽量选取与小学生的生活情境比较相近的内容,这样可以在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开展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3积极应用生活语言,缩进生活与数学教学的距离: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要使教学内容能够尽量和小学生的实际更加贴近,使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同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拉近和教师之间的距离,可以与教师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学生不会对教学产生畏惧感,可以主动积极的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简单的加减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教学中的反复计算式的教学模式,将加减运算用更加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生活化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可以增加类似于分苹果等游戏,在学生更加容易的语境中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意识。教师要积极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在教学中进行合理的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是为其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理科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生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应用生活情境,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并能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效率。

文学欣赏论文篇八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门带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理解生命内涵的学科,然而,传统高中生物教学只注重对学生生物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对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和学习热情具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以期与广大教学同仁在高中生物教学上互学互勉、携手共进。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生物;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直观情境。

目前,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认识到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此进行着有益的探索。然而,其中一部分教师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对情境教学的含义理解得不够深入、透彻,从而走进了情境教学的一个误区。下面,我就先对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进行简单总结,然后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进行详细的说明与阐述。

一、情境教学的具体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感氛围或场景,从而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实施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知识,并且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实现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良好目的。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提出我的几点建议和看法。

1.利用课堂导入环节,创设问题式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著名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置到具有广大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来寻找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当然,提问的问题也要把握好时机,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我个人认为,课堂导入环节是创设良好问题情境的最好时机,因为它作为一节课的开始环节,虽然时间短暂,却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如果我们设计的课堂导入语新鲜、有趣,就可以有效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求知欲,从而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生物知识的学习活动中;相反,如果设计的导入语苍白无力、抽象空洞,就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一整节课都在走神、开小差,教学效果自然也会不尽如人意。()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在课堂的开始环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比如,在学习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这章内容时,在上课一开始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一位女演员在读了著名作家萧伯纳的作品之后,对他心生爱慕,于是她给萧伯纳写信希望和萧伯纳先生结婚,信中是这样写的:你这般聪明,我这般美丽,倘若我俩结合,孩子必会继承你的聪慧,继承我的美貌,这样岂不是很好?萧伯纳幽默地回道:如果生下的孩子继承了我的容貌、你的智慧,那岂不是很糟?”学生听完这个故事,都表现得兴致勃勃,于是我继续说道:“同学们,对于他们两个人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你们想不想学?”学生异口同声得回答:“想!”这样,我们通过在课堂一开始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情境,马上激起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探索热情,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

2.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式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实际生活中很多事物和现象都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真实而又丰富的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有利于打破事物内部矛盾和学生认知的平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物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善于捕捉涉及生物知识的生活现象,并将其积累成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将具体教学内容与其建立起联系,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生活式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在学习必修一第五章第3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时,我并没有在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述本节内容的生物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对学生说:“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肯定经历过这样的现象,水果储存太久,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空心;蒜瓣在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重量会变轻;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会觉得有烫手的感觉……你们有没有想过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会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反应,然后,我顺势引导,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这样,我们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与生实际联系的印象,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利用所学生物知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

3.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直观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今,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即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高中生物也不例外。而且,高中生物教材中某些生物结构和生理过程只单纯使用“传统教具粉笔+黑板和口授”形式进行讲解,学生不易正确理解和把握,甚至还会觉得生物学习枯燥乏味、死板单调。而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具备、能静能动的特点,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能将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生物学知识以生动直观、形象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到生物知识。

比如,在学习有关“细胞分裂”这部分内容时,因为其中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的过程,如果我们利用传统教学工具粉笔在黑板上详细作图,既浪费宝贵上课时间,学生理解起来也具有难度。于是,我就借助多媒体技术分步模拟展示了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和变化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熟练掌握了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准确获得了这三种分裂方式的相关知识,教学效果自然也达到理想状态。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条件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改变学生对生物知识抽象乏味、晦涩难懂的印象。同时,我也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争取创新总结出更多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果的情境教学策略,为我国高中生物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成洁珊。关于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04)。

[2]吴秀梅。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04)。

[3]汪雨前。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探索[j].理科考试研究,2013(08)。

文学欣赏论文篇九

每一门学科的发展程度如何,可以从该学科的理论构建中直接得出,优秀成熟的理论指导不但建立在该学科的实践发展上,同时也指引着实践的前进方向,对于会计来说更是如此。

首先,会计是一个细致、复杂、关系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每一环节的关键岗位,其对职业技术能力和道德素质要求很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会计体系来指导会计工作。从经济管理的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会计体系,可以使会计工作更加全面和具体,在体系运行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经济管理。从会计工作者各人角度来看,由于工作人员需要与各部门进行沟通和资金管理,因此,在繁重的工作面前,体系化的管理可以帮助会计按照体系要求逐条进行财务管理,减少工作量和工作失误。

其次,在认识到构建会计体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于会计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更应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会计理论之于会计体系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从国际上认可的会计理论的目的来分析,一方面会计理论为会计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范的解释,规范了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会计理论的运用可以预测日后的会计工作方向甚至是经济工作运行走向。因此,会计理论的研究可以使财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二、会计理论发展中的问题。

尽管我国各种会计工作者和相关经济专家,都在为不断地丰富我国的会计理论基础而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体系构建仍然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不足之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首先,会计理论研究中出现了很多理论性过强、实践性不高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诸如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运用都融入到了会计工作中,但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对于这些方面的深度剖析和研究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潮流。很多理论基础研究和培训中依旧是过时老旧的相关理论,不利于指导会计从业者的工作。

其次,在针对基层财务工作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面,理论重在考试,考试内容也基本上是会计书本上的内容背诵,并不能很好指导实践。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对于会计理论的学习也缺乏重视,更多的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而没有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最后,理论语言表述复杂也降低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有时会计理论的语言表达抽象而复杂,在从业者原本就缺乏重视度的基础上又因为理解能力的限制削弱了研究理论的兴趣。这样,如何把会计理论发展得更加通俗易懂,但又不脱离现实和科学性,也是会计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之一。

三、优化会计理论和体系的冷静思考。

事物都是在向前不断的发展变化,尽管会计理论的不完善虽然是一个突出的现实,但是在多方人员的努力下,会计理论仍然在不断地适应我国的的基础上,不仅能够变得更加贴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还能从更高的高度去指导着整个会计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不断改进理论研究中的不足,才是会计理论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从实践中提取理论基础,使会计理论灵活发展正。

因为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财务相关工作更是如此。在会计理论和会计体系的完善中,要注意到在会计体系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来作出理论上的修改,做到理论和实践在不断运动中达到统一,这既能体现会计理论的创新发展的生命力,又能根据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研究,保证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对于会计体系的构建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理论研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将理论融合到实践之中。

会计理论研究的最终意义是指导会计工作的进行,因此,理论研究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研究,要落实到财务工作者的切身工作中来,这也是构建完整会计体系的目的所在。所以,将“为了考理论而研究理论”转化为“为了使用理论而研究理论”,这样切合实际的理论研究会大大提高财务工作者的工作能力。

(三)简化会计理论的语言描述,让会计研究变得更明晰。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向还要做到尽量使会计理论通俗易懂,在理论的各个环节都能调动从业人员的研究兴趣。会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仅是财经学者们专注理论研究而基层工作者对理论缺乏兴趣是远远不够的。众所周知,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根源所在,将会计理论教材设计得更符合基层工作者的学习心态能从很大幅度上提高会计理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综上所述,我国财务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体系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财务工作进行的优劣。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会计理论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将变成衡量我国会计工作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准,特别是如何将实践与理论完美地统一并不断发展,将成为每一个财务工作者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经济专家学者的责任。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

论文摘要:情境教学强调学习情境的作用,尤其注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具有更加人性化的特点,它较其他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更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职高语文教材无论在课文的选材上,或是在教科书的整体编排上,都有意识地加大了对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人文修养方面的着重培养。尤其是以小说、散文、诗歌和影视剧本为主的文学欣赏单元,更是通过对一篇篇风格迥异却又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提高鉴赏诗歌、小说等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一直有着这样的想法: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很关键的一个前提便是,对所教课文的真实感受。《诗大序》曾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有了自己真正的感觉,方能有感而发,发言为诗,达到课堂的“诗意化”。

对于文学欣赏单元教学,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欣赏并有感于文章,作为教师,是有责任努力去达到这一目标的。因此,通常可以从以下四种方式来营造直观情境:。

1图像展示―由教师或学生收集、或自行制作图片来展示教学内容。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很好地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样,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的内容直接具休化、形象化。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学生通过文本对“三春”、“王熙凤”、“林黛玉”的肖像描写片段有了初步体会后,借助使用了不同手法―工笔、写意、兼工笔带写意绘制的牡丹图,加深学生对不同写作手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的认识。语文课上利用图像展示可以打通语言和图画之间的界限,从而为学生在文字与形象间架起了一座连接的桥梁,调动了多种智能,锻炼了思维能力。

2音乐渲染―通过音乐营造特定的气氛,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味文章的情景。

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作文教学中习作片断的分享学习,从而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学习《感悟珍珠港》时,先由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战争的情景,交流这些战争所造成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战争的深切感受,进而拉近学生与作者所传达的信息之间的距离。这样很容易就拉近了学生约文本之间的距离,也便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能大大提高,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肢体、服装、音乐等多种因素。除了课本中设定好的戏剧单元、影视剧本单元外,其他课文可以同样尝试改编、排演课本剧。如《项链》、喊阿q正传》、《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雷雨》、《茶馆》等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剧本的编写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更深人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过程总是伴随着情感,而适度的情感又反过来诱导认识过程,使之,顺畅而深人地进行。情境教学能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以及情感意志的陶冶结合成一个整体,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促使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一石数鸟的教学效果。

情境教学顺应了人的感知心理和审美规律。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多变,生动活泼,学中有乐,身心俱动,非常适合调动职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表明学生对这种方式非常欢迎,它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地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掌握通过各种途径感知教材的科学方法,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是通往叶圣陶先生所谓“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王国的有效途径。我相信,情境教学的优势一定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语文教学,尤其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得到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应用。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一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作用,故在教学中我们应改变教师的角色,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还可以加强对演示实验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这样培养了学生设计和创新能力。关键让学生先考虑好该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的步骤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变限制性实验到开放性实验,极大激发了学习和研究物理兴趣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大气压强”一课中,我安排了“杯水倒置”的实验。让同学将装满水的杯子用纸片盖住、倒置。结果,水不倒流。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这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小实验,我把这个实验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分别找几位学生轮流来做,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结果,每次实验都很成功,整个课堂妙趣横生。学生自己来做,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积极思维,然后我再不失时机地引入新课,在大家乐于参与的“游戏”中完成了知识的传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生的分组实验。

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水平愈高,教学效果愈好。实验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揭示问题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其观察、思维技能,形成物理思想和科学态度。要加强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教师的教改意识与正确引导学生的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要完成好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是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探求知识、寻找规律的途径。通过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观察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完成发现,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得出结论,找出规律;又经过练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不但可使学到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而且可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比如,在讲“浮力”的内容时有这样一个问题,上浮的物体受到浮力,而浸入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浮力?设疑之后,我安排学生自己去考证。首先,用投影将实验步骤打出,为了降低起点,配图加以说明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然后,让同学应用弹簧秤、小石块、细线、烧杯和水验证,观察弹簧秤挂起的小石块,在水中和空气中两次弹簧秤的示数分别是多少。试验中学生兴趣极高,大家同处于一种紧张、团结、奋进的状态:一人操作,多人指点,有的说方法,有的做记录,有的纠正错误。实验当中我尽量去帮助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最后经同学讨论,共同得出:石块虽下沉,同样受浮力作用。当然,面向全体,也不是要求大家都达到一个水平,所以在此我又给优秀生设下疑问,并进一步让他们得出f=g-f浮的式子。就这样,利用了媒体手段,交给学生实验主动权,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又创设了一个热烈、活跃、紧张、有序的氛围,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加强课外的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开展。

初中物理可以说跟生活紧密联系,那么加强物理与生活,社会和大自然的联系是我们实验教学的目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的实验。小制作是完全通过自己设计,动手而成的能够对生活有用的实验。它们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的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重要途径。

初中物理中的不少概念、原理都是比较抽象、枯燥的而小实验、小制作的开展赶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生产生活的作用。例如在生活中大量出现的自行车的轮胎,喝水的水壶,锅炉的水位计,各种打捞工程是浮力的利用。各种自动工程很多是电磁、电器的应用。这样让学生明白了物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比如学过了滑动变阻器以后,我便动员同学制作简易变阻器,去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在学了“光的反射”后,让学生自制针孔照相机,在学了“摩擦力”让学生在家里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学了“生活用电”后,让学生清楚如何安全用电,如何检查家里的电路……这些实验,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学生的创造力有了提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每一个实验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每一个实验都会给自己带来的收获,都会有新的发现,尝到了学习物理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增强。可见,学生自己动手,不但可以使他们对知识加深巩固,而且还能自然而然的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对更多的知识渴求的欲望。

总之,我通过大力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开展进行正确的指导,大大的地激发了学生的学科情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全体同学的实验能力,在调节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二

摘要:以往的教改对情境教学重视不够,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情境教学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观念。本文从情境教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入手,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创设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意义;创设;

一、 情境教学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历次的基础教育改革都非常关注教、学和课程。然而,人们却很少关注另外一些很重要的方面,如学习地点的设计(物理环境),支持学习目标的知识环境的选择(软件),与学习结果一致的价值氛围的建立等等。虽然在商店和公司,人们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设计环境,以刺激顾客的购买欲望和提高雇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教育中却没有认真地考虑和坚持这方面的努力,可以说情境教学一直受到忽视。如果我们想设计这样一种学习环境,它能够促使学生除了作笔记和记住事实之外还会做更多的事情,例如深层次的思考、小组合作等,教育者就必须特别注意自己设计学习环境的方法一一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环境。

国家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强调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与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但是过去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境的创设(有时是难以创设),以至于出现上《祝福》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之类课文而学生笑语不绝的尴尬局面。当然,尴尬的绝不止于此。现在,我们有了新“课标”,有了多媒体,有了发达的电子技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面貌了。

(二)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如果我们相信学习是学习者建构的结果,认知结构的发展是活动、工具和文化交互作用的产物,相应的就应当为学习者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材料丰富、物理安排的种类经常变化和时间安排富有弹性。新的电子技术,可以整合进物理的学习环境,作为学习环境综合体系中的一部分,支持新概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当学习者与这些环境交互作用时,仅仅由于环境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知识和活动,他们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认识现实。有研究表明:抽象的知识不仅难以学习,而且难以运用;而不太抽象的情境性的知识则要容易学得多,并且更易于为相关知识提供支架,实现知识的迁移。今天,我们已经迈入了21世纪,学校必须为学生在这个信息技术世界做好准备。学生有权利拥有一个由印刷术和电子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

现在,应该是我们充分地利用电子技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的时候了。

语文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在该环境下应能仿真实际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在交互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在这种环境中应有自包含的“帮助”系统,以便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提供咨询与帮助。

(一)协作学习环境设计。

设计协作学习环境的目的是为了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让学生当堂进行看图作文或命题作文,然后在课堂的后半段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进行全班性的评议交流就属于这种情况。因为在此情况下,事先只确定了一个目标一一通过集体的评议交流来促进全班的作文学习,而具体的评议内容即学习主题在事先并不清楚。

(二)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的设计。

创设课程的一个有效策略就是设置一个中心“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就是围绕真实世界中问题的解决而建立的。将问题设为学习的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做”,而非掌握一些零碎的知识或技能。我们应该利用电子技术,选择合适的问题,即现代的、非琐碎的和真实的,而且一定是现实的、足够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在其中探究。教师设置的问题真实性水平越高,问题与真实生活的联系就越紧密,学习者的反应就会越积极主动。

(三)知识学习的设计。

在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还必须强调与“做”学科有关的过程的学习。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最为密切的就是学生用来解释自身经验的思维习惯与策略。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强调包括“做”的过程,为学生理解他们所经验的世界的过程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设计一个合适的情境。例如,在经济学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扮演经济学家来学习经济学知识。让他们在网上参与到市场产品的发明中,进行劳动分工从而可以大规模生产;使用数据库分析市场调查图表、图像进行广告宣传;用电子表格对成本、资金、利润进行核算;投入到买卖的关系中。――学生通过“做”而学习了经济学,这样所学的东西要比通过教科书上的经济术语的概念和定义要多很多。语文教学同样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

(四)读写教学环境的设计。

为了设计读写教学,教育者应该从学生的兴趣以及社会情境中选择相关内容,提供符号表征的实例,并给予学生解释和反思这些实例的机会。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感内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但是,同样的一篇文章,有人能读出感情,引起别人共鸣,而有人平铺直叙,没有丝毫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课堂朗读的教学还不尽如人意,许多时候,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学主体水平的`高下。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把握地非常到位。同时,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一起参预进来,可以渲染气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帮助学生感受全文,把握文章的基调。举初一上册《背影》为例,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舒缓、低沉,使人仿佛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

(五)诗歌教学情境的设计。

诗歌不是说明文,不能通过教条的分析去讲解;也不同于议论文,不能运用逻辑和抽象去分析。诗歌是形象,教学中要靠老师调动学生情感去理解、欣赏。传统诗歌教学讲究字、词的疏通,句意的理解,不象是讲诗,把好端端的诗歌分解成大白话,了无诗味。诗歌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去感受诗歌意境,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蓄、韵味又很难通过语言去描述。所谓“只可意会,难于言传”,老师很难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述诗歌的意境美和独特韵味,学生也就很难领会诗歌的美。多媒体的优势在这里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中国古典诗歌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诗、画相通,音乐、画面,动画,很易于表现诗歌的意境。《翰林汇多媒体课堂》对两首诗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看一看多媒体对李清照的《如梦令》的解读: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首先映入眼帘,明丽、轻悦的古筝声作为背景,一古典女子轻摇小舟,从荷花池中缓缓驶出,一飞乌从荷花丛中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让人如痴如醉,仿佛自己被带入宋朝,带入诗人“沉醉不知归路”的那个傍晚。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着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在抽象思维。”在这里,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具体可感的画面、声音得以充分的表现。

(六)设计趣味盎然的检测与评价。

多媒体易于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知识。翰林汇的“语文多媒体课堂”“文趣园”的设置,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文趣园‘’包括”古诗填趣“、”词语溯源“、”猜谜“等游戏内容。”古诗填趣“中,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漏字)位置。如这样一组诗句:

1.留连戏     时时舞,自在娇     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2.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     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蝶“、”莺“、”鹊“、”蝉“、”蛙“、”燕“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

像这样的例子,以多媒体的教学软件中还很多,它提供给我们一种思路:游戏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可以将呆板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更易于被教学对象接受、掌握,这是基于多媒体的游戏化教育最大优势。

三、结语。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实则就是重视学生知识的建构,实则就是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容器“来看待,实则是把新课标落到实处。随着多媒体、电子技术的普及与利用,我们相信信息技术可以把课堂与外界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真实的生活上中,把现代与历史融合起来,学生在这样丰富真实的环境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发展起了他们以后生活所必需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而这些能力远比拥有大量的知识更重要。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三

: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需要强调多元文化的交融发展,肯定文学的历史融合,重建文学评价体系,以汉语进行多民族文学实践,追求多元一体文学格局目标,无论哪个方向或环节都需要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进行跨越和整合,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必将有效推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

:多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汉语文学;融合。

多民族共存的社会格局决定了多民族文学共存的现实,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但是长期以来,在政治形态和意识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学格局一向以汉语文学为主导民族文学为补充,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被忽略。随着中国文学的深入发展,如何在中华文学体系中体现多民族国家多元一体的事实格局,多民族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文学关系如何梳理等有关中国文学如何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与此同时,随着世界民族族群意识的觉醒,世界文学格局中多民族文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逐渐得到重视,成为世界文学话语的重要构成。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多民族文学教育逐渐成为中国文学研讨的热点问题。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本质是肯定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的主体性,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化放置于平等位置,跨越差异,进行文化资源整合,共同构筑中国文学的格局,因此,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展开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肯定和促进。

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多民族文学概念。虽然近年来多民族文学理念渗透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讨论中,但是对于什么是多民族文学并无统一的说辞。根据各方面的探讨,笔者理解多民族文学是在基于多元一体政治格局的基础上,使民族文学由原来汉语文学的补充或点缀,获得文化上的主体性,使其摆脱当前在中国文学中的边缘状态。这个概念的成立意味着之前所定义的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向更为宽广的方向扩容,中国文学概念被重新诠释,之前以汉语文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学转变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共同构建。在多民族教育实践过程中,就要通过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形态的共建来体现以上对中国文学的诠释,而这种诠释和体现的过程自然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多民族教育以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建中国文学概念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第二,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首先,从前者来说,多民族文学认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一起构成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都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因此,民族文学自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获得同等地位,能够平等对话,而不是处于中国文学史的边缘地带。多民族文学把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提并论,强调其主体性,意味着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是平等但又有差异的两种文学形态,两者具有异质性,并不能完全糅合在一起,共同作为中国文学的内驱要素,两者需要融合创新才能形成凝聚力,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1]由此可见,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明确,在中国文学体系内,其必然需要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其次,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求同存异来说,在教育实践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同成为中国文学教育的内容,但是两者又存在着差异,要使两者有机结合,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需要对两者寻求共性,求同存异,如汉语文学拥有发达的书面文学传统,而藏族、蒙古族则有口头文学传统,也有部分民族口头文学和汉语文学共存,这些文学形态都是中国文学形态的一部分,只是文学载体不同,认知和明确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的差异,并从中寻找共性,使其共生共存,在这个明确特殊性并保持一致的实践中,实际上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相结合发展的过程,自然也是两者融合发展的过程。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和现实情境相一致,知识界开始颠覆单一国家或民族主流民族历史叙事的潮流或模式,开始提倡性别或族群话语,以族群嬗变和互动视角来讲述文学现象称为世界文学研究的跨国转向,族群文学成为超越国别文学叙述的支撑点,多民族文学教育由此而起。族群文学的研究自然需要从族群文学的历史源流来把握,因此,沿循历史脉络解读多民族文学便成为多民族文学教育的必然内容。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发展一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生共创的发展状态,中国文学的发展一直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互动互融的过程。[2]历史已成过去,但是历史并未完全抹平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交融发展的历史,以南北朝的诗歌为例,虽然当时的《乐府诗集》中很多民族诗歌的内容已经遗失,但是胡琴、琵琶、羌笛等民族特色乐器却在遗存诗歌中多有出现,以此便可以想象当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共荣共生的和谐情境。每个民族的文化或文学都不是单一发展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学发展都相互影响,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争或政治因素造成了多次民族迁徙,每一次民族迁徙都意味着迁徙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而民族融合环境下,表现在文学上便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如辽金时期,汉语诗词中包含了民族文化的成分,特别是汉语戏曲等民间文学的民族成分更加明显。中国历史中的多民族融合使得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也相互交融,中国文学史中包含了大量少数民族的文学成分。[3]虽然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学一直和汉语文学共生互融,共同构建了中国文学的框架体系,但是由于汉族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和汉语语言的官方通用下,当下教育体制对于中国文学的表述理所当然地指向了汉语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史的编写,还是教育体制中的文学教育,以及大众视野中的中国文学概念,都从事实上佐证了这一点。在汉语文学被作为中国文学的全部或主导时,中国文学历史发展中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的共生互融的事实被遗忘或忽略。而这种情况在大众的视野由汉语文学转向多民族文学时,民族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嬗变成为关注的焦点,多民族文学共存共荣的历史融合自然而然便会重新提起或发掘,在多民族文学教育展开时,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发展的历史真实面目最终会突破教育体制、意识观念和语言等因素的阻隔重新回归到民众视野中,而这种回归也将成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开端。

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生存发展环境中自我保护、自我表达的机制,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是所有文化表达的都是共同的人性。文学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表达各有特点,对不同文学表述差异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扩展人类对人性认知的宽度,同时也能让人类在多种文学表述中探寻人类共性的边界,因此,对于各种文学形态都需要端正认识。不同文学作品由不同文学创作者创作,由于创作者本身的文字水平和思想认知的限制,文学作品有高低之分。同时,由于表达需要,文学作品有多种体裁,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使文学作品得到合理评价。特别是在文学教育中,更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从而通过文学评价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判断。文学评价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思想性、作品形态、作品表达、语言文字、文学价值等都是文学评价的标准,越全面的文学评价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多民族文学理念下,汉语文学和民族文学共同作为民族文学的构成部分,更需要多元文学评价体系才能使评价结果接近客观事实,而多民族文学教育也需要通过这个评价体系来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社会环境及文化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学形成了各种神话、史诗、歌谣等文学作品,同时由于文字及书写习惯所限,部分民族文学并未成为书面文学,而只是用口头方式传承下来,成为口头文学,这些形式各异的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学价值,如少数民族歌谣是民族民众人际交往、调适身心、沟通神灵的媒介,而民族史诗则传达了民族特定的宇宙观,对民族历史进行了记忆。和书面文学一致,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文学都是人类用身体、仪式进行的文化展演,在人类影响上和书面文学有同样的价值。但是在当前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书面文学是文学的唯一形态,汉语语言是主要评价语言,这样的文学评价体系自然把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和口头民族文学排除在外。在多民族文学教育中,随着民族文学的主体性加强,以及主体地位的回归,必然要形成新的文学评价体系,扩大文学层面,调整评判标准。新的文学评价体系对民族文学形态特征的兼顾,以及对民族文学评价资源的整合,也是变相的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融合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中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对某种语言的文学使用,自然会使作品具有以上语言所对应的文化意味,而这种由于不同语言使用而进行的文学创作也是文化之间的交融。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在文化教育中,用什么语言来书写往往就成为文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由于汉语的官方使用和大范围内应用,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主要分为本民族语言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和用汉语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以本民族语言创作的民族文学作品自然不存在语言文化的差异问题,但是对于以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目前还有不同的认知。有人认为汉语和特定民族文化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无论是汉语的文化表达,还是汉语对民族韵味的反映,都存在欠缺,因此,对于汉语创作民族文学作品还存在一些争议。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民族文学的特质在于民族思想文化,关键是文学中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使用汉语创作对于民族文学有影响但影响并不大,而且汉语创作还有利于汉语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学作品的影响扩大。[4]争议归争议,事实上,由于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相当一部分的民族学生并未掌握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而在现实教育中,高等院校的文学教育也往往是以汉语来教学,20个拥有一级语言学科学位授予权的“985”院校几乎都有汉语言文学,但是仅有中央民族大学等四所大学设置了民族语言学科。现实的客观情况决定了即便是民族文化和汉语文化并列于院校的课程内容中,但是由于民族语言普及限制,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仍然主要是以汉语为主导,民族语言的离席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实践只能以汉语为主,在民族学生对汉语的输入学习中,以及汉字的输出创作中,汉语的文化意义已经和民族学生原有的母语文化进行了对接或融合。

费孝通先生曾经对多民族共存状态及趋势提出了美美与共的总结和构想,这个观点是在多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差异基础上为各民族寻求和谐发展的模式,对多民族文学同样有借鉴意义。形成于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每个民族文学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民族文学的差异和分歧,在文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学不同程度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的发展创造中,最终形成了中国文学体系内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生态。多民族文学的提出虽然强调了民族文学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并对民族文学的主体性提出了要求,但是最终的目的是强调民族文学的价值意义,并对其在文学史中进行明确地位,意图通过民族文学地位的合理确定和文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中国文学发展,而并非对民族文学厚此薄彼。无论是汉语文学还是民族文学都要置于中国文学的语境下,多元文化政治共同体决定了多民族文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形成多元一体文学共同体。[5]在这个构想下,各民族文学都共同参与到中国文学历史的发展中,共同创造中国文学史,而这种参与并非是无序杂拌,而是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相互融合创新来实现。多民族文学教育对以上构想的实践,首先,便是树立多民族文学史观;其次,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多民族文学史观自然会对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关系给予肯定,在此文学观引导下,多民族文学教育要明确各民族文学的差异和特征,使各种文学都能从其他文学中寻求到可以融合的要素或方式,并以各种方式来促进其融合交流,而中国文学统一体开放和包容的组织结构也为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的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虽然长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在历史发展中互融共生,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族群力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少数民族文学在历史中的影响和作用并未在中国文学史中真实呈现,中国文学体系形成了汉语文学一支独大的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少数民族文学既有的贡献和价值难以得到正确评估,同时也局限了中国文学的多样化发展。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学的价值发掘,多民族文学必将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多民族文学理念是中国文学内部的反思和重构,其对中国文学概念扩容和新文学格局的重建,都意味着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过程也是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融合发展的过程,对多民族文学教育的系统梳理和认知,将有助于民族文学和汉语文学更好地融合发展,民族文学和和汉语文学的同创共生也将最终促进中国文学的大繁荣。

[1]李宏岩。英美文学参照下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差异[j]。贵州民族研究,20xx,(11)。

[2]陈跃红,付海鸿。多民族文学教育的融合与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陈跃红教授访谈[j]。百色学院学报,20xx,(2)。

[3]肖昕茹。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现状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xx,(1)。

[4]张利玲。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的渗透和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20xx,(2)。

[5]徐新建。回顾与前瞻:20xx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评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xx,(6)。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四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增多,人才如果只是简单地掌握单一的文化背景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了解国外的习俗、行为习惯、思想和价值取向,这会影响到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而这样的跨文化知识背景,正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所在,英美文学的阅读和教学能够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文学的语言既是现实的语言,也是艺术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思想深邃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这是学生模仿和学习多元化知识的最好载体,同时活泼生动和故事性有利于学生的吸收。[1]本文将会从对英美文学的阅读方法和教学两方面来阐述,研究更好地学习英美文学的方法。

一、英美文学阅读出现的问题。

虽然基础知识储备优秀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但是大多数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注重阅读方法,而且缺乏有效的策略,仅仅在课堂上有限的练习,造成阅读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学生的英美文学学习缺少计划,没有足够的自觉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功利性的,他们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应试,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消极的,他们不会主动搜集跟他们学习相关的东西,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了解,这样死记硬背的学习,是肯定不会有预期的效果的。

其次,学生缺乏自制力,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低下。如果对一篇作品的背景不够了解,在阅读中想要获得的信息目的性不强,那么学生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取得的效果一定收效甚微,同时学生的耐心非常有限,在遇到困难之后他们肯定会只拘泥于文章的表面特征,不能根据文章的信息进行更多的联想和推理,也就不能得出文章的深层含义。英美文学大多是专业文章,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本来是非常正常的,这时候学生应该调节心理重新反复阅读,或者查一下文章的相关知识背景,但是学生一旦遇到困难就会学习效率低下,一直在胡思乱想浪费时间,最后效果非常不理想。

最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力欠缺。有的学生能够把文章内容用汉语思维理解,但是其实对于文章的脉络和主旨把握不清楚,也根本不了解文章究竟讲的是什么,无法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这是因为在文章的阅读中,除了具备基本的解码能力,还需要掌握相应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具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是在阅读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欠缺的。

二、阅读能力提高的方法论。

阅读表面上是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对作家写作风格的了解,其实不然。事实上,每个人的阅读都是对自己的思想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再创造。根据美国学者弗莱沃的元认知理论,阅读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和评价策略,主要分为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进行。

(一)阅读前。

阅读前是阅读的准备阶段,学生应该在这一阶段了解学习目标、阅读材料背景和作品概述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多渠道获得基础信息,学会利用资料来主动寻找有难度的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下的大学生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阅读资料的方向。

(二)阅读中。

这个过程需要同学和老师共同采取监控策略,检查监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同时学生还可以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方式,对材料进行跟踪讨论,检测和对照自己的理解程度和方向是否在预定的轨道上进行,这样能够审核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是否合理。[2]很多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监控策略,阅读晦涩的作品时,他们通常采取再读一遍或者查阅课堂笔记的方式,这种策略不具有较高的效率。监控策略就是建议学生应该采取猜测、笔记以及跳读较难段落以及长难句和前后句分析策略,往往是有针对性的精读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策略训练还包括推断策略和预测策略,学生如果能够掌握以上能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必然会获得进一步提高。

此外,调节策略与监控策略相辅相成,两者都是一种对思维活动的调整,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研究方法。学生要非常敏感地意识到已有的学习障碍和阅读难点,而不是一味地避重就轻阅读。只有勇敢面对不足,才能够进一步调节心理变化和矫正学习行为。

(三)阅读后。

阅读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阅读行为进行评价,依据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对计划是否已经实现、监控措施是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自我调节是否到位等进行反思和总结。如果上述的各项指标的评价都为“是”,那么说明阅读过程中的方法正确并行为得当;但是如果各项指标评价为“否”,那么就可以认为阅读方法是亟需改进的,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要重点关注阅读法的调整。

无论学生对此次阅读的评价是否良好,都对下一次的阅读过程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不仅要评价对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还应该在阅读后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予以评价,这样才能在下一次阅读任务中得到全面完善。

与一般阅读相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存在明显的差异,英美文学作品是更复杂的文本,对背景的查阅、目标的锁定、步骤的设定和时间的安排都与一般作品有所区别,教师对学生的检查、监控和调节以及学生自身的检查、监控和调节都可以改变阅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一认知过程可以扫清所有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计划策略提高了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让学生有备而来;监控和调节策略解决了学生自主性的问题,并且促进了其自我调节;最后,评价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更能促进学生的下一次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英美文学阅读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尽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需要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从理念上先进行转变,让学生从情感上可以体验作品,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体验。同时,很多教师对教材内容安排比较随意,经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为学生安排阅读的范围,这样的方式令学生很难涉及到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和主流思潮,在文学阅读上很难形成自己的线索,更不可能从一个整体的'思维方式上理解文学史。学生应该参与到教学内容选定中,为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要丰富阅读类型,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经常采用自己讲、学生听的方式,这样给学生带来的都是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不理想。为了让学生亲自体验阅读的乐趣,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作品,把阅读过程交给学生主导。在与学生共同讨论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在讨论中加入文学批评理论的评价方式,带领学生自主完成总结作品的特点和流派特点,引导学生从阅读经验上升到阅读审美的层面,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后,就会慢慢获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随后的细读教学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在学生的文学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需要教师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模拟表演和演讲就是课堂中可操作的方法。[3]为了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老师可以通过作品人物的角色扮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体会书中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还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认可达到交流目的,从而实现与作者思想的沟通与共鸣,学生更能通过文学阅读体验场景和感悟人生。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利用文学影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针对长篇小说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在积累一定的文学素材后,也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学习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进一步贯彻阅读方法。

(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自己的教学优势,改变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查阅文献资料,多措并举地让学生体会自主式学习的乐趣。同时教会学生跳读、略读等阅读技巧,学生在阅读中不会被困难所难倒,自学能力增强后阅读就会变得更加轻松。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对文学作品的思潮、流派、分类、特点有一定的掌握,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学习模式就更加深入本质,记忆也比较深刻。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作家的流派、语言风格等特点选定一些名家名篇让学生背诵,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好的语感才能产生更好的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如果能在语感中深刻地体会作品的魅力、作家的情感变化,阅读的效果和记忆的深度就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并且能提高审美体验。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养成改写和评论的好习惯,这不仅能让学生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的原创动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理解力都会提高。

结语。

英美文学作品阅读要比普通的阅读更加复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很多问题,这类作品文化内容丰富、内容构思新颖、语言表达优美并且内涵深刻,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畏惧心理,非常容易让学生陷入虎头蛇尾的阅读状态中。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善于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熟悉阅读方法并灵活运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踏实走好每一步,最终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开展阅读理解的引导,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有效地进行训练,只有不断完善教学,英美文学阅读才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五

摘要:文学欣赏是当代大学生提高鉴赏能力的基础学科。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大学生的精神情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大学生的人格魅力,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人文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文学欣赏课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学欣赏;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审美能力;道德品质;精神情操;创新能力。

文学欣赏课是高校开设的一门公选课,以课程理论相对独立为前提。

因此,它主要是一门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为纲要,以文学欣赏为主题,提高学生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认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并从中受到人文熏陶,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由于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早,对于理工科的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较弱。

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我国很多理工科院校都开设了文学欣赏课.把文学欣赏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范畴,培养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人的灵魂,造就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赏析课的开展能使学生形成人文感悟,并促进经典的人文魅力。

在文学赏析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典型的文本知识,使学生从内心热爱自然、掌握对文学知识的欣赏。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徐元杰“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学生在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中,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

在文学知识学习中,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包含的意境美、思想美,还能不断积累文化知识、形成较高的情感、智慧。

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不断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相关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通过对文学欣赏课,还能使学生明确人性美的表现形式,以提升自身的艺术审美形式。

二、文学欣赏课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课程中许多优秀的作品,对于高校学生修身养性,自省慎独、自尊尊人的人格风范的培养,对于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

《孟子》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品格,从而使学生从这些名言警句中提升自身的人格品质。

通过在文学欣赏课中与古人的交流,学生不仅得到了心理上的重视,净化学生心灵,也促进了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感方面奠定了基础。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六

什么是文学?我不知道。是灵感告诉我你应该咨询上级。于是我展开翅膀激励我,穿越空,来到了文学的殿堂。

嘿,那不是冰心奶奶吗?我向她问好,并问她什么是文学。老人想了一会儿,说道:文学是生活中的艺术。它像夏夜的凉风,吹散我心中的烦恼;像夜晚航行的灯塔,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像干旱时的雨露,滋润和干燥我的心......”我似乎明白了一点,谢过他,继续说下去。从远处可以看到钱仲叔叔和江洋·富。我很快追上去,问道:请问两位前辈,什么是文学?”钱钟书先生推了推眼镜。他说:养鸟,跪着的羔羊的乳房,浪子的呼唤,慈爱母亲的刺绣,流浪儿子的`歌唱,祖国的尊重,社会的稳定......它们都是文学的主题。”杨江女士听了丈夫的话:会心的微笑、鼓励的话语、有益的行动、关切的眼神、家中的灯光、无休止的聊天......它也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明白了,挥手微笑。在路上,我遇到了鲁迅,并恭敬地问了同样的问题。他严肃地说:文学是社会的写照。我们不能只写光明,而只能对黑暗面有独特的洞察力,并勇敢地攻击黑暗面。这是真正的汗水和文学。”之后,我问了许多专家,他们给了我不同的答案。

当我带着灵感的翅膀飞回家时,我明白了。不能在“中什么是文学?一个人只要了解生活并学会欣赏生活,就知道文学的真正意义,这在世界上是令人伤脑筋的。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七

摘要:我国各个高等学校专业设立中,设立最多、设立时间最长,同时又是学校专业组成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之一便是汉语言文学。

它具有众多的优势,例如基础实力雄厚、就业范围较为广泛、社会各个行业对其需求比较稳定,等等。

但是,在信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与经济文化也在飞速向前发展,这都在渐渐改变着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人才战略观念,更对传统的人文类专业造成巨大的冲击。

作为历史久远的传统类专业之一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在“五四”时期便已确立其基本内涵,而其专业中的课程系统组成是在20世纪中叶左右,在借鉴前苏联模式的基础上确定的。

在时代的限制下,汉语言文学的人才培育方式发展为知识性的,其能力培育仅仅是知识传播下的衍生品,能力本质并不是其目的。

如今社会迫切需要专业性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员对于汉语言文学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来说,展现自身能力及才华的主要方式就是写作,这也是社会各界对此类专业毕业生的最基础性的要求。

从当今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状况来看,他们的主要工作类型有:语文教育、文化宣传推广、新闻类工作、秘书、行政管理等,这些工作都要求相关从事人员具备较高的写作能力。

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时期要进行语言及文学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同时还要进行文学气质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审美观念与创新思想的培育,这都是为毕业生踏上社会赢得欢迎所做的备战工作。

所以,要从当前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培育出发,针对其课程系统与培育方式进行相关的改进以及结构性的调整,整体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以此形成自身特有优势,不仅顺应实际需求,同时也是顺应时势潮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比较模糊的,它不像建筑工程学、会计学以及医学类专业那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因此难以与应用型直接相提并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人文类学科,不仅承载展现人文精神风貌的重任,还承载着发扬和提高全民整体语言文化素质的重任。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中外优秀文化及其遗产的学习与传承,其核心内容是关心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即对人类、国家、民族、集体、个人与自身的一种认知和社会责任。

因此,其专业教育的特色在于其培育出的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人事的相关工作,对专业生人文素质的培育比较重视;教育非直接体现于应用方面,而是从对社会人文观念及精神文明择取的影响上加以体现;不注重直接创造出的、可以进行计算的经济收益,而是注重对无法以数值计算的社会收益的创造,等等。

目前,在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就业形势逐渐严峻的情况下,教育的实用性逐渐成为教育的追求目标。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来讲,进行适当变革是很有必要的,在坚持传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需要接轨。

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比普修课课程安排,专修课的上课时间明显太少,导致对专业的深度学习出现不足;其次,教育教学方式中存有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安排较少,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不强。

考核体制与考核形式方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研究及掌握不足,但是都能够顺利获得相关学分以及通过最终毕业考核,这其实是对专业考核体制与专业考核形式存在缺陷的一种展现。

例如:部分试卷考核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专业概念,等等。

同时,试卷决定课程最终成功的观念使得学生们只关心考试的最终结果,而忽略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热爱程度不足的问题。

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不足,缺少对优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光荣感及使命感,同时自身专业素养还有待提升。

1专业教学借助实用性理念来指导。

在《中国大学生》这本杂志中,该专业的就业方向被描述为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策划工作人员以及文秘等。

然而,现实中,这个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多为新闻出版社、政府工作机关、企业公司以及科研机构,还有部分人从事了新兴的产业,诸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往往面临着有关专业的竞争压力,比如像新闻、公共管理、广告、文秘等专业。

2优化课程,增加学生专业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量多且杂,包含了诸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以及现当代文学等十几门课程,为了使汉语言专业具有更好的竞争力,我们应当从三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1)课程内容精简化,要随着本领域的发展步伐,将最新的知识体系以及分析方法注入每门课程中。

(2)核心内容凸显化,每门课程的结构都必须优化,学科基础的建立应根据此学科当前的发展来确定。

(3)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化,将各课程中的内容进行整合,使交叉重复现象最大限度地消除。

3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

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提高专业的应用性,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增加其专业应用性。

应该在“读”、“写”、“说”这三个领域下功夫,这三方面的技能必须得到强化。

此专业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实用性教学工作:现代各种类型问题的写作能力、古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语言的教学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课程体系必须得到良好的设置,教学内容也应丰富化,最好是能够形成某些应用模块来辅助专业课程的教学。

只有这样,学生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才能加强,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4要始终围绕着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结合开放式的人才教育培养目标,教育教学中后续课程与该课程的衔接工作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比如,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都有某些相同的文字,我们应该对此部分知识进行整合梳理,让重复度降到最低。

安排课程内容的教学工作,不必追求过深,只要“够用”“必须”即可。

要结合本专业的最新动态精选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的选取问题,学校应根据课程改革以及教学大纲的需求,优化选择各种不同的教材。

一方面要选择使用频繁的教材,满足语文教师的各种新需求以及现代教育的新挑战;另一方面要选择足够量的参考教材作为后备资源。

这样一来,诸如教学标准的制定、教学大纲的实施、课程体系的确立、教学辅导的夯实、教学资源评价以及数字化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

我们要借助网络,稳步有序地组织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教材档案体系。

四专业教育要具有创新的理念作为指导我们进行创新就要做到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创新以及教学思维的创新,各自的具体内容如下。

1)教学内容创新要突破专业限制。

该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着一个广阔的就业面,然而因为专业针对性不强,其就业工作往往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冲击。

因此,本专业的教学工作不能仅仅考虑文学和语言本身,而应该适当地结合就业现状和学科的发展历史推陈出新,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其实说白了,像广告、公共管理、文秘以及新闻专业,其实就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个领域经过创新发展起来的。

由此可见,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

2)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极强的文学底蕴,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坚实的东方文化底蕴,还要有深厚的汉语感情。

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能力与自身关于东方文化的亲和力以及自己推陈出新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一方面,教师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具有极强的意识以及新颖的教育教学思路,他们不仅要潜心实验、乐于探索,还要不断地开拓进取。

要一改以往的那种文化传声筒的角色,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针对某些社会问题(例如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可以为我所用,将其带到课堂之上供学生思考。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培养自己的思维创新能力。

他们要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创新,用新观点、新思想不断地激励学生,学生在巨大的感召力之下也会感同身受,进行探索、发现、分析、思考、创新。

虽然,根据专业特点,此专业的教师大都不讷于言,然而,他们必须要以实际行动,言行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总之,新课堂不仅饶有趣味充斥着人文气息,而且还洋溢着人性的光辉,它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工作做到了最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了精神栖息的最佳港湾,培育新型思维的一方沃土,更成为师生人生历程的一次洗礼。

如今的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能实现如此完美的教学目标,但只要我站在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之上,我就要孜孜不倦、竭我所能地工作。

学生是我国的未来,我们在进行中文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贯彻实施上面提到的问题,学生实际掌握的语文知识丰富了,学生的汉语言体系自然就完善了,只要这样,中华文化才能不断地流淌,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传承和弘扬。

参考文献。

[2]陈艳芳。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姚玲,周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j]。小学科学(教师),2010(2)。

[4]许静。浅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教学事业发展的需求,开发、主动、有效的教学模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的投入学习氛围中,抓住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论和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主动去学习,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的。

初中化学主要以实验为基础,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景教学调节了课堂气氛,抓住课堂定向,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在化学情境教学中,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教师根据课堂内容创设的,它一般能直接反映课堂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能有效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抽象化的知识点具体化,将复杂化的'知识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通过对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探讨,阐述其对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

文学欣赏论文篇十九

摘要:本文拟以“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关键词:书法理论书评文学描写书法研究。

在中国古代法论著当中,所有关于艺术问题的陈述,或多或少都带有文学的痕迹,而其语言的表达方式,又往往与“文体”紧密相连。

在古代书论中的文体大致有“书势”、“铭”、“赞”、“赋”、“书评”、“序”、“尺牍”、“图谱”、“歌诀”等多种。下面,将以其中的“书评”为例,以点带面地阐述古代书论中的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的关系。

书评,严格来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文体,却有其相当稳定的语言风格,以及十分特别的文学意味。其传承久远,是传统书法批评的一枝奇葩,很值得研究。

自袁昂《古今书评》取形象喻说始,代有仿作。其评骘书家,皆以事理为喻,提示联想方向,使读者间接获取美感及褒贬寓意。其喻说提示,往往集中在审美对象的整体,或突出某一方面,以传神的手法进行概括或象征。其对批评者之文化、艺术思维能力和文学造诣等多方面极具挑战性,即使有所不,而人们仍孜孜不倦,勉力为继。惜时移境迁,今人多已不知所云,致使这部分宝贵的历史遗产,竟被尘封冷落。试看以下解析。

“王子敬书如河洛间少年,虽皆充锐,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袁昂《古今书评》)河洛间少年,指汉代两京贵游子弟,英武洒脱,而车骑群游,令人不喜。借此史实风气,以喻王献之行草书逸气横霸,神勇过人,但体势牵连沓拖,是为瑕疵。

“韩择木书,龟开萍叶,鸟散芳洲。”(吕总《续书评》)萍叶龟状纹理,出自天然;群鸟散落芳洲,自由自在,亦能尽天然之美。韩择木八分中兴,备于古雅,妙合自然。

对书家的批评,褒贬容或有异,即使观点相同或近似,也会各循所想及语言习惯,做出不同的比况喻说。如:

“褚遂良如熟驭战马,举动从人,而别有一种骄色。”(米芾《续书评》)。

“褚遂良书,善择纸笔而意有余。如高祖得张良,世祖得邓禹,皆谋议帷幄,决胜千里。”(宋克《评书》)。

“河南如孔雀皈佛,花散金屏。”(包世臣《历下笔谭》)。

其中米评谓褚书中节合律,心手相应,为“美女书”而别具风骨,堪称知音。宋评以张良佐刘邦、邓禹辅刘秀而得天下为喻,言褚遂良书善于谋划,笔尽其美,意出法外,亦为的评。包取喻孔雀开屏,花鲜灿烂,而具法象,于褚书虽非实指,而亦能传其神意,且措辞典丽,文采胜于米、宋二家。“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娘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唐人书评》)。

此评从袁昂《古今书评》“卫恒如插花美女,舞笑镜台”和“薄绍之书字势蹉跎,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中化出,以喻卫夫人书字势妍美,婀娜多姿,时为欹斜之状。用四种况说:美女登台,袅袅婷婷摇曳生姿;仙娥起舞婉转倩影,轻灵曼妙;红莲挺生,斜影入水,清新可人;碧沼浮翠,云霞光耀,一派生机。相形之下,前后均达模糊之妙,而后评更具韵致,彼此不可替代。但是这类批评数量不多,于文尤须巧思,对批评者而言,取喻重于明达书旨。

由于书评之撷取物象的自由广泛,可以摆脱任何形式上的束缚,甚至能突破语言的藩篱,以表达批评者的意向。有时候,批评者旨在表达感觉,揭示一种审美联想的途径,与文学中的“意在言外”,“象外之象”颇为相近。如果批评者所用之形象、事理过于奇巧或隐晦,或自溺于错觉、幻觉之中而误为真实,或以文学的藻饰喧宾夺主,则批评就会流于玄虚,失掉应有的意义。

通过对古代书体的考察,可以从中看到某些为文而文的倾向,或者说是较多地使用了文学语言,直接影响人们对艺术问题的把握。古人生活在同一文化气氛之中,有着相同的知识结构,在语言表达和理解接受之间,基本没有障碍,有时只要瞬间的意会,即可以完成从语言文学到书法艺术的转换。这在古代原本是十分自然而平常的事情,但在今天,已经变得十分艰巨,或者说是相当的奢侈。

由于文学、文体的介入使古代书论显得丰满瑰丽;对于后人和传统而言,书法审美得益于文学启蒙;另外,文人、书家是社会同一群体,在书法活动中,文论思想必然会渗透进来,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引导书论的发展,如《书谱序》把书法的“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归之于“取会风骚之意”。在文人与书家、书论合一的背景下,文学给书法带来了许多审美、评论和阐释上的益助,也因此为其增加许多模糊感,经常使人们误把文学的感受当作书法的内容。总之,书法的研究前景十分广阔,如果要建立起真正属于现代人的书法理论与批评的框架体系,必须要理清书法文体与文学之间的这种微妙关系,这对于当代书论家或是文学家的“字外功”都是严竣的考验。

参考文献:

[1]袁昂.《古今书评》。

[2]吕总.《续书评》。

[3]米芾.《续书评》。

[4]宋克.《评书》。

[5]包世臣.《历下笔谭》。

文学欣赏论文篇二十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对于初中学生,对于化学比较陌生,接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这一时期学生的特点,从身边的事例出发,创设适合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情境,以情境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从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初中化学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有:第一,情境教学是教师结合学生学习特征和教学内容创设的,符合学生这一时期的学习特点。在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自然而然的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第二,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具体的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化学是一门复杂的、抽象的学科,要是单一的按照课本教学则会使学生难以掌握学习内容,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学习化学失去兴趣。而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更加真实和具体的接触到化学,了解化学的内涵,提高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并不单单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实质和内涵,更主要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动脑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情境化教学,将知识实质化,使学生在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71637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