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端午粽飘香集锦范文(2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0:17:13
2023年端午粽飘香集锦范文(23篇)
时间:2023-12-05 10:17:13     小编:梦幻泡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为了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我想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高效的总结方法。掌握总结的写作要领,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丰富自己的写作技巧。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一

妈妈的老家在京郊平谷,我是妈妈的女儿,所以那里自然也是我的家乡。因为自小生长在京城,所以对家乡的印象并不很深,唯有对家乡的端午节情有独钟。自记事起,每年在端午节前后,我总要随爸爸妈妈回家乡,感受端午节的盛况。

在家乡,包粽子当然是端午节的重头戏。农历五月初五前一周左右的时间,村里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们就开始了端午节的准备工作。男人们忙着到集市上去买粽子叶、糯米、大枣、芸豆……女人们在家里忙活着泡米、准备各种馅料,煮粽子叶、马莲叶……孩子们则在嬉笑打闹中,感受着节日临近的喜悦。

一切准备活动就绪,各家各户就开始动手包粽子。那场面可谓壮观:院子里摆放着2、3个直径约1米的大盆,盆里用清水浸泡着洁白的糯米;旁边摆放着碧绿、新鲜的芦苇叶(粽子叶),还有散发着淡淡清香的马莲叶(捆绑粽子用的);周遭还摆满了水桶、盖帘及煮饭用的大小锅具——这些都是用来盛放包好的粽子的。女主人们围坐在盛有糯米的大盆旁,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灵巧地翻弄着粽叶,包着粽子;男主人们则在一边卖力地劈着劈柴,一边等着女主人们发令点火、烧水、煮粽子。这时也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受煎熬的时刻,看着大妈、大婶们手里的半成品,我们早已耐不住性子,垂涎三尺了。

在忙碌的人群中,姥姥是很引人注意的,因为她可是十里八村的包粽能手。粽叶在她手里左翻右折,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下面留个小拇指大小的空洞(据姥姥说,是用来漏掉糯米里多余水分的)。接着,她用手抓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占粽身的一半,再随意放下馅儿,然后又用糯米添满,再将芦苇叶翻折几下包在糯米上,最后用马莲叶层层缠绕,一个精致的粽子便诞生了。一大盆糯米和馅料,在姥姥的手里一会儿功夫就成了码放在盖帘上、水桶里、蒸锅内的个头均匀整齐的粽子。

终于可以煮粽子了。老家的习俗是必须用柴锅煮,在开锅个把小时后,小火慢慢煮,而且要整整焖一个晚上。姥姥说:“这样煮出的粽子才有正宗的粽子味!”

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二天早上,我跟着姥姥来到厨房,揭开锅,热腾腾的粽子冒着白蒙蒙的蒸汽,顿时淡淡的芦苇叶的清香和浓郁扑鼻的糯米香溢满在空气中。我迫不及待地站在灶台旁,接过姥姥递过来的.粽子,蘸着蜂蜜,着实地咬上一大口:绵软润滑,香甜可口,真可谓人间极品呀!

除了包粽子、吃粽子,邻里、亲朋之间互送粽子也是家乡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每每这时,我总要随着姥姥,给我叫不上名字的七大姑、八大姨们(姥姥的街坊)送粽子。当然,送完自家的粽子后,我们也是双手满满地回家,因为那是姑姑、婶婶、大妈、大姨们回赠给我们也是粽子。最初,我十分不解,既然各家都有粽子,为什么还要互相送?姥姥解释道:“吃自家的不香,别人家的才香呢!”渐渐地我明白了姥姥的话的含义:邻里间赠送的不仅仅是粽子,更重要的是彼此间真挚的情谊与祝福!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二

早晨,清脆的闹钟唱起了歌儿,我马上一个鲤鱼打挺,从床上跳了起来。我马上穿戴完毕后,像只快乐的小鸟飞向楼下。“今天是端午节,不用上课,不用去培训班,在家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吃东西了。”我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飞到了饭厅。看到满桌的食物,我兴奋不已,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道:“今天终于可以吃一顿香的了!”

各种各样的粽子穿着一件件翠绿的衣裳,绑着一根根红色或者绿色腰带,像一个个胖娃娃,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瞧,其中有妈妈喜欢吃的鲜肉粽,有香气扑鼻的火腿粽,有吃起来像啃东西的花生粽……当然,少不了我最喜欢吃的蜜枣粽和白白的白粽。粽子密密麻麻,挨挨挤挤地靠在一起,令人眼花缭乱。这么多的粽子,应该可以让我饱餐一顿的。

于是,我不顾粽子还在冒热气,赶紧坐下来,用手解下一根绿腰带,快速地剥开“小绿人”的“绿披风”,洁白如玉的米团马上印入我的眼帘。粽子的形状有趣极了,既不像方形,也不像圆形,共有4个棱角,4条边,4个三角形。人们是怎么扎出这种形状的粽子呢?我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不管了,先吃了再说。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饭团,发现这是个香气扑鼻的香肠粽。吃在嘴里,香在心里,让人回味无穷。

“香肠粽可真好吃啊!”我大声喊道。喊完这句话,我立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这粽子就被我三下五除二解决了。但是,这个粽子似乎没有填饱我的身体。我依旧感到饥肠辘辘,肚子里的小馋虫在不停地呼唤着:“我要吃,我要吃”。

哎,妈妈要我减肥的话,就暂时搁在一边吧。现在不吃,怎么对得起“吃货”的称号。于是,我继续抓起一个粽子就吃,却发现这个立体三角形粽子被人在中间砍一刀,出现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图形。我盯着看了许久,迷惑不解。不想了,不管了,还是吃最大。我大口大口地吃着,黏而爽口,清香四溢。眨眼间,它也被我请进了小肚子了。抚摸着圆滚滚的肚子,我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这个端午节,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如期而至,品尝香气扑鼻的粽子,我体会到了说不尽的幸福和欢乐。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到20xx年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情景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们用真诚的笔墨,描绘出这些美好的记忆吧!

今年的端午节,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提着自己家里包的粽子来到学校,这是送给老师的。同学们互相攀比着自己的粽子,谁带的最大、最多,谁就是最受同学的称赞和羡慕的人。

到了学校,大家纷纷把一袋袋香喷喷的粽子堆到讲台上。看着这么多香甜软糯的大粽子,我心里美美哒!大家都期待着老师快来,猜测着老师看到这些的高兴样,猜测着老师会说什么。“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赶紧坐好。

一进教室,老师便被这堆成小山的“百家粽”吓了一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老师动情地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爸爸妈妈!大家的心意老师心领了,可是这么多,老师也吃不完呀,该怎样处理这些大粽子呢?”看着同学们瞪大眼睛等待结果的样子,老师笑了,“咱们一块儿吃掉它们吧!”

这怎么行?同学们都说:“不行不行!这是我们送给老师的,怎么能自己吃呢,回去怎么给爸妈交代啊?”老师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了:“老师理解大家的心意。可是这么多,老师的确是吃不完呀。你们就当帮帮老师的忙,顺便也都尝尝、品品别人家的味儿,互相点评一下。好吗?”同学们都被老师说服了,不由得纷纷点着头说:“行!行!行!”

我们开始分粽子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吃着粽子。看着我们大口大口的吃着,她的眼神流露出来的分明是母爱!

同学们都说自己在家吃不了多少粽子,可是和同学在一起觉得越吃越好吃,越吃越甜,好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吃比在家里吃更香、更甜!这就是和无话不说的“亲人”在一起所有的独特情谊吧!

粽子的香气弥漫了整间教室,这就是真挚的友谊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呀!这份“粽情飘香”的美好会永远留存在我记忆的最深处,它是最美好的,最快乐的。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四

粽子的香,飘荡在那口大锅的四周,飘荡在农家小院上空,飘荡在我岁岁的童年里。我总是忍不住那粽香的诱惑,不顾刚出锅的粽子烫手,慢慢解开它的“腰带”,脱掉它绿色的.外套,轻触它洁白的肌肤。忍不住咬它一口,满嘴都是粽香,令人回味无穷。我帮奶奶也剥一个粽子,递到她的面前。奶奶会心地笑了,淡去的酒窝在我眼中却依然很清晰,她仿佛是为我的懂事而笑。

现在的河流越来越脏,再也采不到以前那样新鲜的芦叶了。端午节,也只能外出买粽子吃,再也尝不到奶奶亲手包的粽子了。可甜美的回忆,温馨的画面,总会在梦中出现。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五

每年的端午,都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为啥?有粽子吃呗!粽子有这么好吃吗?当然!五月初五,粽儿香飘十里,方圆几百户都品尝着粽子,这“乐趣”真是妙不可言,我也不会例外。

每当这时,妈妈会把芦叶、糯米和馅料一齐摆好。只见妈妈把芦叶摊开,用筷子将糯米铺匀,码上馅料。接着,把芦叶折叠成一个有棱有角的三角形,呵呵,很特别哦。然后,放进锅里煮熟。

老远的,我闻到了香。粽子煮熟啦!墨绿色的芦叶散发出淡淡清香,剥开,洁白的米团里仿佛镶着木雕,“雕”的还是飞禽走兽(因为是肉粽嘛),细细品味,芦叶清香与糯米淡甜混合,甜而不腻。

粽子的香很浓厚:它夹杂着芦叶的清香、糯米的甜香、馅料的淡香……香蔓千里,惹人惜爱。

粽子功能甚多,既是驱邪消暑的开胃美食,又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老少皆爱。

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在写下《离骚》之时以身殉国。粽子,包含了太多历史,艰辛。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粽香再次飘来……。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六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也称端阳节。

每当端午节来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插上艾草。我家也不例外,每年端午节一大早,奶奶便会从菜场买回一大把艾草别在门上。说实话,我根本就不喜欢艾草,尤其是它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香味。于是我一边捂着鼻子,一边抱怨奶奶的迷信。可是奶奶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耐心地给我解释说:“端午插艾草其实不是迷信。五月蚊蝇多,艾草的香味不仅能驱虫还辟邪呢!将艾草插在门上。以后全家就可以平安吉祥了!”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放开捂住鼻子的手,使劲地再闻了闻那艾草的香味,不仅不觉得他刺鼻,反而觉得有一种香气四溢、人心脾的感觉呢,也许艾草身上散发的香味是为人们这份美好的心愿祝福吧!

记忆中的端午节,大街小巷飘散的不仅仅是艾草那人心脾的熏香,还有粽子那淡淡的清香。

说起粽子,思绪又回到前年的端午节那天。早饭过后。奶奶照往常一样将包好的粽子轻轻地放入锅中煮。不大一会儿,糯米、粽叶的清香顿时溢满整间屋子。粽子出锅了,我迫不及待地一个粽子,牵开表面的一层粽叶,只见晶莹剔透的糯米和似星星般点缀的绿豆等映入眼帘,看看就嘴馋。我顾不上烫,也顾不上斯文,将粽子咬上一口,有甜又粘,心里既美好又满足的感觉。

品尝着美味的粽子。便想要更多的了解粽子,于是我缠着奶奶,让她告诉我更多关于粽子的知识。奶奶告诉我:粽子大概分为咸粽和甜粽两大类。按照不同的形状和用粉,人们给他们起了很多有趣而形状的别名,像“角粽”、“筒粽”、“斧头粽”啦,还有“豆粽”、“香肠粽”等。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七

你闻到了吗?空气中掺杂着糯米的清香;你看到了吗?孩子们胸前摇曳着香囊……。怎么了?一定是端午节到了!

————题记。

又到端午节,大清早,你就能听到“香囊!香囊!”的叫卖声,粽子的清香味充满了你的鼻腔……。看到大人们忙忙碌碌的,我再也坐不住了,走,约上同学一起包“粽子”去!

在端午节前夜,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看着有些大人拿着粽子,不禁灵感一动:“快到端午节了,咱们也来包粽子吧!”我的提议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说干就干,走,和我一起准备一下吧!

包粽子没有粽叶怎么能行?可大点的叶子上哪儿找啊?我们正在苦思冥想,不知谁说了一句“大家快看,那儿有好多粽叶!”我们顺着她的手指找到了“粽叶”。那是一种不知名的植物,叶子很大,符合做粽叶的标准。我们赶紧跑过去,七手八脚地动手拔了起来。“一二一,一二一,拔呀拔,拔!用力拔!”我们喊着口号,使出了吃奶的劲,也没从根拔断。“不信了!”李同学脚踩住植物的干,憋红了脸,使劲往外拔,可那叶子很顽固,就是不断。“我来!”曹同学踩住叶子上方的茎,没用多大的劲,就把叶子拽了下来。看来,干什么都得用巧劲啊!

粽叶有了,馅儿用什么呢?下一个目标就是找泥土做粽馅。不一会,我们就把所有的材料准备好了。最后,我们就要动手做粽子了。

我们也学大人样,先把“粽叶”卷成漏斗状,把角往上折,加上馅儿,再依次用“粽叶”把它包裹起来,缠上线,一个逼真的、香喷喷的粽子就做好了。

“露陷了!露陷了!”李同学拿着她的粽子,”曹同学,你能再个给我弄点馅吗?我的粽子宝贝露馅了呀!”她一惊一乍的把我们吓了一跳,还好只是露馅了。

不久,我们就做了一大堆的粽子,真让人垂涎欲滴啊!

虽然我们没有进行正规的戴香囊、插艾叶等程序,但我们体会了包粽子的快乐,体会到了民俗的快乐!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八

初夏时节,街头巷尾开始飘起粽子的香味,我不禁又想起姥姥的粽子。姥姥很善于包粽子,两片苇叶,在她手里转个弯,再一压一折,一个粽子就包好了。豆沙馅、蜜枣馅、香肠馅、鲜肉馅……只要想吃什么口味的,姥姥都能包进粽子里。

姥姥包的粽子又漂亮又严实,下锅再怎么煮,从没漏过一粒米。

每次煮粽子的时候,整个房间都飘着那温暖的、夹着糯米和粽叶清香的味道。我一闻到这个味道,就迫不及待想要掀锅盖了。剥开粽叶,只见糯米已经被粽叶染上了一层黄绿色,晶莹发亮,咬上一口,软糯、清香,那滋味,我现在写着写着,都要流口水了。

我最爱吃蜜枣馅的,姥姥在每一个粽子里都会放两颗很大的蜜枣,只要咬一口,就能吃到馅了。蜜枣吸饱了水,又浸上了糯米和粽叶的香气,不是那么甜,而是变得更香了。我恨不得连粽叶上沾的一粒米都不放过。

不光我爱吃,邻居家的小伙伴也都爱吃姥姥的粽子。所以每次姥姥都坐在那包很久,一次要包上百个,煮好几锅。然后再派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去送粽子。“小宇家没有老人,家里没人会包,还要买,买的哪里有自己包的`好吃!”“楠楠妈妈最爱吃我包的白米粽子,前两天见我还问我要不要包。”“大牛每次从老家回来,都给我们带那么多蔬菜,咱也不能光吃人家的呀!”……几家一分,那么多的粽子就见了底。我不高兴了,“姥姥,就给我们留这么几个呀?”姥姥笑着说:“有姥姥在,还能没有你吃的?先把人家的给了再说。”虽然是这么说,但每次都是送邻居的多,自己留的少。

爸爸和妈妈都是外地人,在南京没有亲戚,但是自从姥姥来了以后,我们在小区里也结识了许多好邻居,遇到了事情,总是互相帮忙,亲如家人。姥姥送去的不仅仅是粽子,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牵挂。

端午佳节来临,姥姥又从老家来给我们包粽子了,一想到那么多小朋友都能尝到姥姥的手艺,我比自己吃了还开心呢!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九

思量当年,端午起源,汨罗江畔,楚国屈原。

江中的波涛如聚如怒,狂风划过你的脸颊,那个吟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大夫,也醉了吗?那为什么任那江水浸湿他的足迹,任那西风撩乱他的发丝,任那波涛冲刷沉沙的折戟,任那敌人践踏楚国的尊严?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眷念的山河!

随着一块巨石沉入江底,你停止了呼吸,身躯沉下了,灵魂升华了,你化作一缕粽香,虽然淡不可闻,但却经久不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连篇累牍,回归正题。于是,五月初五这张白纸上,开始有了别样的色彩。

“粽叶香里说屈原,听取鼓声震天。”号令起处,千舟竞渡,分开波涛,踏起重浪,万龙竞跃。一点雄黄,几里飘香,驱走百毒,带来安康。

但端午节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怕仍是那粽子吧!

你看那粽叶翻折再翻折,折出了一只只碧绿的棱锥;你看那线绳穿梭再穿梭,穿出了一串串诱人的香粽;你看那清水蒸煮再蒸煮,煮出了一锅锅四溢的粽香。

一手执粽,一手剥皮,糯米微露,粽香四溢,轻闻其香,心旷神怡。

现在,我正坐在考场上,端午的粽香已隐隐飘来。况且,今年端午节与父亲节正好相逢,那股香甜更加浓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犹如一片大海,而端午节恰似这汪洋大海上的一叶龙舟,千百年来未曾沉没,反而更加绚烂多彩。中华文明又如一只茶壶,粽叶便是那香茗,经过岁月的浸泡,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览世界历史,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延续不断者,唯我中华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粽香悠然飘来……啊,又是一年端午粽飘香!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题记。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就有端午这个节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这个古老的`节日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坚授能,富国强兵,但是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百姓们痛苦不已,纷纷到汩罗江上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但始终打不到屈原的尸体,但又怕江下的鱼虾咬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们纷纷想办法,想让水底的鱼虾不咬屈原的尸体,有一个老渔民拿了一个米团向水下扔去并拿一坛药酒向水下倒去,他说:“米团是喂饱鱼虾的,这亲鱼虾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了,药酒是弄晕水底的蛟龙的,这样蛟龙就不会去吃给鱼虾的米团了。”但是屈大夫不就饿肚子了吗?一个渔民说道,于是又一具淦民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包棕子,因为棕子外形像犄角一样,鱼是蛟龙不会去号,这样屈原就能吃到了。于是这些办法就流传到今天的端午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一

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这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虽然离端午节还有近一个月,可超市里早已卖起了各种口味的粽子。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去年的端午节。

每年快到端午之前,姥姥、姥爷就忙活起来了。他们早早地去市场买回粽叶,还有白白的糯米,把花生、金丝小枣、豆沙等辅料都准备好。

端午节那天,我和妈妈来到姥姥家。听妈妈说,从她小的时候起,一到端午,姥爷就要包粽子,已经包了几十年了。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家里只有姥爷一个人会包粽子。可是今天,我们一进门就看见姥姥正在和姥爷一起包粽子。妈妈奇怪地问:“妈,您怎么也包起粽子来了?”姥姥说:“你爸爸现在身体不好,一个人包不了那么多粽子了,等我学会了,明年就由我来给你们包粽子。”听了姥姥的话,我和妈妈看向姥爷,只见姥爷戴着老花镜,背微驼,拿粽叶的手有些微抖,他把两张长长的棕叶并排重叠在一起,围成一个小漏斗形,用勺放入糯米,再把棕叶折上几折,然后系上棕绳,一个四角尖尖,小巧别致的粽子就包好了。姥姥手脚麻利,也学会包粽子了,只是粽子的个头儿比姥爷包的总要大一号,而且棕叶裹的有些松散。不过我想,味道会同样好吃。

妈妈对姥姥说:“以后您就别包粽子了,太辛苦了,咱们还是到超市买粽子吃吧。”姥姥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家包的好吃。你们都爱吃粽子,现在我身体还好,还能包的动。”

粽子全都包好了,满满的一大锅。姥姥放好了水,就上火煮起来,开锅后要用文火整整煮上三个小时,满屋子都飘散着粽子清香的味道。

粽子终于煮好了,我迫不急待地抓起一个,打开棕叶一看,被煮得发黄的糯米泛着亮光,放入口中既柔软又滑润,和着甜甜的豆沙,又带着一股粽叶的清香,那味道直沁到人的心里。

在姥姥家吃完了端午饭,姥姥还给大姨、二姨,还有我家各拿了一大包的粽子。姥姥、姥爷可真好,这么疼爱我们,可他们都已经是七旬的老人了。我望着他们满头的白发,心里在默默地祈祷,祝福他们永远健康长寿。

今年的端午节,我和妈妈早已商量好,一大早就去姥姥家,我要和妈妈一起帮姥姥包粽子。

我喜欢热热闹闹的春节,团团圆圆的中秋节,可我最喜欢的还是粽子飘香的端午节。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二

“五月天,是端阳。插艾叶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正好今天就是端午节,我们全家一起去姥爷家吃粽子。

到了姥爷家,姥姥马上端出一大盆粽子,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形的。三角形的粽子是用青青的芦苇叶包的,长方形的粽子用的是棕色的菠萝叶包的。拨开一片片紧紧包裹着的粽叶,粽子发出了一阵阵清香,我忍不住惊叹道:“这比大白米饭香多了。”姥姥问我:“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妈妈却胸有成竹地说道:“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他是个爱国人士,人民为了纪念投江自杀的屈原,于是包粽子扔进河里,这样,那些鱼虾吃饱了,自然就不会再吃屈原的尸体了。于是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哇,原来端午节还藏着这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不仅吃了美味的粽子,还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真是个难忘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这天,妈妈包好了粽子,就放进大锅里足足煮了一晚上,煮粽子的锅里飘出一股股清香,不一会儿,整个屋子里就全是粽子的香味了。我闻到了,嘴角边不禁掉下了滴滴口水。

妈妈掀开锅盖,从锅里拿出了各种形状的粽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角形的。解开绳子,粽叶轻轻地舒展开,米团从细腻而光滑的粽叶上慢慢滑下来,沾一点糖,轻轻咬一口,啊,那清香便从我的嘴中传了出来,粽子,实在是太好吃了!

这时,弟弟循着香味过来了,他看见剥开的粽子拿起来就往口里塞,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狂吃不已,妈妈被弟弟逗笑了,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弟弟用小手摸着黏糊糊的嘴角,开心地说:“啊,真是太好吃了!”“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当然好吃了!”我大声告诉弟弟。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三

又是粽叶飘香时,可我用力的想啊想,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包着粽叶的粽子的模样。

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户户是要腌制鸭蛋,浸泡粽叶的。因为妈妈工作忙,加上她对这些传统的节日一向不在乎,所以我从未见过自己家里有这些迎接节日的准备,但是每到端午前,奶奶一定是会托人送来煮熟的粽子和咸鸭蛋的。

端午节总是在上学,是没有机会在老家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的,但是我知道,她也一定是早早买来上好的糯米,早早浸泡在木盆里,洗刷干净粽叶,挑出破损的叶片,撕成条状,搓成细绳备用。到了端午前一天,奶奶忙完家务,把木盆端到堂屋,准备好粽叶和装粽子的盆,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包了。

她是怎样随手就把粽叶在左手中完成一个圆锥形的样子的呢?尖尖朝下,大头朝上,右手抓一把糯米放在粽叶里,然后双手像变魔术似的,就几下,手中出现一个饱满的、被捆的五花大绑的三角形的立体的粽子。

全包好了,奶奶在灶上烧一大锅热水,放进刚包好的粽子和洗干净的鸭蛋,不一会,蒸汽袅袅,突然看不清奶奶的样子,等烟雾散去,灶台上,装好汇成商学院一盆粽子和鸭蛋。

下午,这些粽子和鸭蛋就被送到我家,被妈妈浸泡在凉水里,静待第二天的到来。那含着奶奶手指血丝的粽子,到底会被谁吃呢?这并不重要,因为每一个粽子,每一粒米,都浸透了奶奶的心血。

后来我吃过很多种类的粽子,有同事的妈妈亲手包的,有学生家长亲手包的,有食品公司做的,甚至品尝过一些所谓“天价”的粽子,但总是没有小时候,我吃过的那一两个白糯米的粽子味美、熨贴。

没有爷爷奶奶的小镇,能算故乡吗?没有奶奶亲手包的粽子的端午节,算是端午节吗?

又是粽叶飘香时……。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四

今年五月节是在外面过,一个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应节气买了几个粽子吃。小时候对这些传统食品比较排斥,现在却非常喜欢吃,一方面也许是制作工艺有了改进,另一方面也许是我这个人比较传统,因此行为举止也有着浓郁的中国风。

小时候家里吃粽子的时候,提前好几天就要把江米泡上,那时候江米比较贵,我们都吃黄米的。那个年代吃大米还算是比较奢侈吧,因为江米比较像大米的味道,我不爱吃小米,所以就不爱吃黄米粽子,家里多数都包一些两掺的,吃起来很不错。

粽子叶一定要新鲜的,有的人家包的粽子可能是因为粽叶不新鲜,我总感觉是谁往里面吐了一口痰,味道让我作呕,那样的粽子也吃了不少,很排斥。

书上说粽子叶吃完了要泡在水里,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们家很遵守这个传统,吃完的粽子叶都泡在一个盆里。不过我总怀疑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洗干净了明年接着用,不管怎么说,第二年再用起来味道就怪怪的。

晚上在菜市场买了两块钱的桑仁。有人叫桑粒,南方叫桑葚,反正我们都叫桑仁,就是桑树上结的那种紫色小串串,吃完了嘴里手里一团黑啊。小时候姥姥家住在老房子,后院就有一棵很大的桑仁树,应该还有蚕的,不过我都没见着,只是吃着好吃的桑仁。大舅家后来住在那里,还让大姐给我们家送桑仁,很大一方便袋,很好吃很好吃。后来姥姥家盖了新房子,就把那棵桑树砍了,很惋惜啊,再也吃不到桑仁了。买的东西总是感觉味道不如自己家的。

想起姥姥姥爷,对我真的是很好。当初姥姥生的都是儿子,想要一个姑娘,就从我的亲姥姥姥爷家,也就是姥爷的大哥家,把我妈妈抱养过去了。亲姥姥我没见过,亲姥爷有点印象,就是他快要病逝的时候,我和大姨家的丫头去他的小屋里偷罐头吃。亲姥姥姥爷这边是我的亲人啦,对我都很好的,可是亲姥姥姥爷我却印象不多,很难过,记得妈妈说过亲姥姥在我满月的时候,还给我买了一个小毛毯,盖起来很软很暖的。这边姥姥姥爷把妈妈抱养过去了,对妈妈也是很好的,妈妈管姥姥叫妈妈,管姥爷叫伯伯(baibai),小时候我都不了解,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知道的。姥姥很胖,买衣服都没有合适的,从来不敢吃鱼,吃鱼就扎嗓子。年轻时候都没做过梦,真是心宽体胖。姥爷看起来不是很胖,可是裤腰比姥姥还多了三寸,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姥姥和姥爷我都没有尽孝,现在还很想他们。有两次在梦里梦到他们缺钱了,醒来时候我还觉得枕边清泪湿湿的,可是终究没有去上坟看看他们,我想总有时间,我会回老家给他们上上坟。

姥姥家的桑仁虽然没的吃了,可是四姨的婆婆家却有桑树,也结桑仁。记得那一年我在四姨家玩,就和一帮孩子们去摘桑仁吃。还有杏。在农村真好。桑仁都是在树上打下来的,不过我更青睐于站在墙上自己去够,这样才新鲜嘛。四姨家我非常喜欢,因为那个小村子还分山上山下,到了夏天满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有一年我去四姨家的地里,正好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夕阳西下,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确实四下里郁郁葱葱的景致,让人陶醉其中,而且空气是那么的新鲜。

一晃又是好多年过去,当我还在回味上一辈亲人的悲悲喜喜的时候,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却天各一方,难以聚合。怀念小时候,想念远方的亲人,就在这端午节的前夕,送去我最诚心最虔诚的祝福和祈盼吧。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五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我跟妈妈一起学包粽子,品尝了美味的“五黄”,一起品味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我起了个大早,首先跟妈妈插菖蒲艾草。妈妈告诉我,过端午节的传统有菖蒲艾草、吃粽子、品五黄等其他风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须在门窗上插上菖蒲艾草,它的作用是不让蚊虫进入屋内。迷信的说法是可以辟邪。

接着,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材料妈妈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有棕叶、糯米、肉等。准备工作是这样的:把粽叶放在清水里浸泡5~6天再洗干净;把绑粽子的绳子剪成大约两尺长的一段段;把洗干净的肉切成2、3厘米见方的肉块,放在酱油里浸泡一个晚上。包粽子之前,先把糯米淘洗干净,把水沥干后倒入盆中,放上调料拌匀;把粽叶和绳子用开水浸泡起来。下面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首先我取出两张粽叶一头一尾重叠,在一端叶子正面朝里折成一个漏斗状,放入一小碗糯米和肉块,把它们压实压紧,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后再用同样的手法完成另一端。然后用绳子把包成的粽子捆绑结实。这样,一个粽子完成了。

包粽子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大诗人。当年他屡被放逐,便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自己怒沉汨罗江。人们心想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小鱼小虾吃掉,便向江中投放食物。渐渐地便演变成包粽子纪念屈原的节日。

绍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巧果的习俗,所谓“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黄桃、黄酒。中午妈妈准备好了这些“五黄”,我们就开始品尝起来。当然我们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哦!妈妈告诉我,吃五黄的习俗是从神话传说《白蛇传》的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端午节这个节日我过得很快乐。今天我品尝了美食,关键还学会了包粽子,增长了民俗知识。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六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五月初五——端阳节。

回想过往,记得有一年端午节让我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清早,一阵浓郁的糯米夹杂着粽叶的香味把我从梦中唤醒了,来到客厅,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准备材料,有粽叶、棉绳、鲜肉、花生、蜜枣……真让人眼花缭乱,馋得我口水直流。

只见奶奶将两片粽叶重叠在一起,将大的一头圈成一个漏斗的样子,然后放入米,再把多余的叶子顺着漏斗包裹起来,最后将绳子横在三个角之间,绑好两个角,这样一个粽子就诞生了。我在奶奶旁边耳闻目睹,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聪明的我,我一定会不学自通。

开始动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片粽叶,学着奶奶的样子折出一角,再在折好的角筒里放入一些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块猪肉,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得意极了,比想象中顺利地完成一大半。可是,当我再把叶盖好时,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听我的使唤了,接一连三地跳出来,我急得直跺脚。幸好,奶奶替我“解了围”——倒掉一点点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气。

哈哈,总算到了最简单的步骤——扎棕绳。看我大显身手,我接过棕绳,先五花大绑捆了一圈,又打了一个蝴蝶结。

大功告成,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下绳短的部分,“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我目瞪口呆,又无可奈何,只好跟着步骤又重新包了几个粽子。当锅中有热气时,我终于吃上了我的可口粽子。

包粽子太不容易了!回顾过往,我想起了老师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都是前人劳动得来的。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也一定要学会珍惜一点一滴,努力拼搏,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人生!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七

端午要到了。端午都吃粽子。每到这个时节我都会想起母亲跟婆婆。

我走出校门到23岁成家前不会包粽子。这可不是母亲失职不教,母亲什么都想我离开她时都会做,我,就偏不学,任她打骂,我自半分不改倔强。没办法,母亲是怀着教女无方的愧疚心情把我嫁掉的。我还看得出来,老人家不光是愧疚还有忐忑与不安,总是怕被人退掉她这愁嫁的女儿。不然为什么我每次抱怨接收我的人这不好那不对时,她都很少顺我意说话?结婚后我也十几年都不会包粽子。但是我很虚心,十几年每年端午都不厌其烦的学习。我求知的态度那就是古先闲的名言:孺子可教也!可我真的不好教啊!我跟婆婆一起住了整整十七年,第一年我没张罗端午应节的吃食,从第二年开始到婆婆去逝前两年里,十四年的时间,我从默默地看老人家包到底气十足的跃跃欲试,我心想凭我这玲珑心性,纤纤巧手包个粽子还不是手到擒来?事与愿违。事与愿违啊!我和婆婆围着糯米盆,手里一张粽子叶在手,抬头看婆婆先把粽叶根子这边往里弯在根部围城个圆椎漏斗样的椎体,一手轻轻的把泡好的江米填进粽叶围好的圆椎体里,每次填米都带里点水,水的作用是让粽米实诚,合上棕叶,再用煮泡好的马莲叶拦腰系好,这就算包好了一个。

怎么样算是一个好看又结实的粽子呢?我看会了要领,觉得一点都不难,首先粽子不能包太紧,紧了粽子中心的米不易熟,而且就算是压力锅压熟的,这样的粽子也缺少那种粽子独特的软糯口感,就跟焖干饭水少了的口感一样。也不能松,松了煮的时候易变成一锅粥,由于煮粽子所需的火和煮粥不一样,这锅粥很难下咽的。至于怎么样算是包好了,只能用成果来检验,操作时没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可参考。这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厨艺精深与神秘,流程一样,量多量少,火候需要在不断的操作与学习中把握。但凭经验与灵性。所以吃也是一门学问——那叫饮食文化。

我看得明白想得透彻,但却没包出一个成型的粽子,还好像小孩子不懂事捣乱一样。水呢弄湿了地,我自己还好似雨淋湿了一样的狼狈。那时,市面上卖的粽叶宽的很少,我买的又是那种三四张才能包一个的叶子,很见功夫的。包时我的笨手不是把叶子弄皱了就是弄坏了,彻底用不上了,眼看着叶子就要不够了,婆婆说,你这回可别包了,你就看吧,多看几回就会了,不急。也是,都浪费了,还没处买了呢。

第一回在婆婆面前就没干好活,但是奇怪,我没像在母亲跟前那样不快,也没感到有多囧。机会好多呢,来年接着学!

这一学就是五六年。我是没半点长进。宽的窄的粽叶我都买过,草成几个稍有点棕子形状的作品,但经不住水火的考验,偶有能端上饭桌的又像个另类:三只角。又有一样,脸皮愈来愈厚,看着那些残次的作品竟然不会脸红了。时常在糯米盆前笑的腰都直不起来。而我笨成这样却没听到过婆婆当面旳指责与申斥,看着我越来越没正形她的笑有跟母亲一样的.怜爱。这点我不是自恋,那么多年我学不会包粽子的笑话,我没在别人那里听到过传言。曾经就有一个做婆婆的在外人面前把儿媳妇包咸了饺子,说成是怕给别人吃故意弄咸的。而我婆婆那时候还很贤德的。我念她曾经的好,对她后来对我的态度始终恨不起来。我喜欢做事有始有终。当初她喜欢我时说我是个善良好心的媳妇,我就照着她的意愿始终不变的做,一个心眼看别人的改变,却怎么也学不会改变自己。被人误解也不解释。我就在那里守住我一颗不变的心。

我还是每年跟婆婆一块包粽子过端午。这一年,我正跟婆婆捣着乱呢,三嫂来了,一看我手拿粽叶一招一式学婆婆动作,她上来轻轻拍我一下:你可别跟她学了,一辈子你也学不会。我听她的意思,我学不会这事责任全不在我,立马有了自信。说说,怎么意思。三嫂笑着让我看婆婆怎么包粽子的。我使劲瞪着眼睛瞧,瞧不出啥来,老人家包粽子的动作多熟练呐,两只手灵活翻转间一只粽子就成形了,且绝对是免检产品。三嫂说你再看,把你自己的手跟她好好比对一下,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说我笨呐,三嫂急了,你看看你拿粽叶的手跟她是同样的吗。这一说我猛然发觉,真不一样。老人家左撇子!我左手拿粽叶,右手填米,她正相反。等填好了米,合上棕叶那一环节偏差就出来了。我左手该动时我须看她右手动作,但是由于我没发现我们不是同侧手做一样的事,她的动作怎么完美我也找不到学习的点。这教学不同步。几年来都是徒劳啊。

三嫂和我一样都是用右手干活为主的人。她教我我就学会了,婆婆也很高兴,说终于吃到我包的粽子了。我夸下海口说从明年起,您就擎等着吃现成的吧。这一回给母亲送粽子时我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母亲夸我真是进步不小啊。

可是,再包时,我面对婆婆又忘了怎么包法了。使劲回想着三嫂的动作,眼里看的又是婆婆的手,不觉间我不知道我哪只手是我干惯了活的手了。心急得不行,又想把自己干活的习惯忘掉,干脆学婆婆就使左手了。学到半道,左右手都不听大脑指挥,不知该怎么用手了。整个一个邯郸学步啊!

接下来的几年,我是金庸笔下的段誉,凌波微步,飘渺虚幻,时有时无。你越是特别想要展示时千呼万唤怎么急也不会;放下一颗急切的心,不知不觉间又手到擒来。就是一句话,别真把我当成手艺人。我只是偶尔能玩出几个算得上粽子的造型。还是只有劳累婆婆了。

然而婆婆年纪越来愈大,坐着不动包粽子,腰腿受不了,零八年时,我就决定自己包。由于没有多大信心,我是趁着中午都午睡,不会有串闲门子的人,躲在厨房里一个人偷偷地包。弄皱了好几个棕叶还是包不成样子,有点泄气,要么还是等婆婆睡醒了让她包?正在我一筹莫展时,儿子从外边回来,问我:妈这东西有这么难弄吗?我说不难,你包一个?一会我又对他说,我不学了,看人家西院你姑啥也不用自己做,粽子都是儿子准丈母娘给包好送来的。等你找女朋友时也挑那丈母娘给包粽子的。儿子听我说完笑着气我:妈,那人家要找个婆婆给包粽子的呢?我这是落了口实给这小子了啊?还气不得,我不就是那等婆婆包粽子的媳妇吗?我这也学学周教授不蒸馒头蒸口气。——我比较超前了。但那时真不到有个周教授。

要么说人还是要有志向呢。我自己跟自己较量的结果是,我终于学会了包粽子。四个角还很有灵气呢,松紧还适中。起锅时,锅里水汤清亮,没有几粒漏出来的米,看那一大锅粽子,绿绿的飘着竹子混合糯米的清香,陶醉,自豪。没出息,我馋了。

婆婆和母亲吃到我完全自己包的粽子时,跟我一样激动,都说了同样的一句话:吃到你包的粽子真是不容易。临死还真吃着了。

第二年婆婆就走了。母亲比婆婆晚走一年,她吃到两回我包的粽子。

我想给她们包好多好多的粽子。

我学会的太晚了。

好多事情都让人始料不及。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八

一年中的节日,我最喜欢的要数端午节了。

每到端午节,我总要起个大早,去感受一年中最香气四溢的一个早晨。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满街都是卖香草的农人,推车的、挑担的……让人的心情不能不好起来。

大街小巷卖香囊的小摊也常引人驻足。一个个香囊缝制精巧,造型奇特。你买一个小老鼠,他买一个小兔子,挂在孩子的身上,也送给孩子许多美好的祝愿。

家家粽子飘香。大大小小的粽子一笼一笼出锅,那种香味真是诱人。剥一个沾满蜂蜜,满口满心都流动着甜蜜。

端午这天,我们会在鼻子、耳朵、额头上抹雄黄酒,因为有着特别的意义:可以免受虫蛇伤害。用雄黄、独头蒜泡成的酒在这个节日里也不再令人讨厌了,似乎也成了香醇美酒。

这是大诗人屈原带给我们的节日,这是一个飘香的节日。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十九

“哇,真香!”一看到飘香的粽子,我不由得惊叫起来。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的“三香”醉人,沁入了我的心脾。

外婆常说,端午节要戴香包,可以辟邪、保平安。我突发奇想,自己做个香包,为外婆求平安。

拿出布料与香料,我一改大大咧咧的性格,认真地做起了慢工细活儿。为了让香包独具特色,我大笔一挥,将布料“美化”了一番。“极具个性”是我做香包的主题。线入针孔,挽结,这看似简单的步骤也耗费了我不少精力。缝边,系结,一个小香包已初见轮廓,再塞入棉花与艾草末,我艰难地完成了一个香包。外婆收到我做的香包,高兴坏了,而我收到她做的香包,感觉温暖极了。

艾香充斥着整个家,我们享受着彼此的温暖,这艾草真香。

到了晚饭时,最重要的便是吃粽子了,想着即将尝到的美味粽子,我不禁垂涎三尺。

下午,外婆包的粽子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中。只见她将一片粽叶卷成一个待封口的“小漏斗”,再按我的指挥往里添料——多些肉、多些菇、少些米……然后变戏法儿似的将粽子包得紧实又美观。这一个个小粽子可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呢——米是我洗的,肉是妈妈切的,香菇是姐姐弄的,最后由外婆包好上锅蒸熟。粽子出锅时,肉味儿混着清淡的粽叶香四散飘去。我必定是第一个上桌的,尝上端午节的第一口粽子,真幸福。

粽香四溢,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这粽子真香。

在我家,过端午节时,外婆总会给我们讲故事,这次也不例外,她拿出了一个老古董——一组照片,也许是放了许久,味儿有点冲。

那年端午节,外公带着外婆到外地去看龙舟赛,人潮涌动。发号枪一响,选手们握着桨,动作一致地向前划,场面壮观。外婆兴奋地站起来大声呐喊,为选手们加油助威,而这一幕就定格在了外公的相机里。外婆要我们向那些选手学习,团结一致,努力拼搏。顿时,我不觉得那照片的味儿冲鼻子了,这是珍藏在岁月中的香味,是外婆对我们的期待,对我们的爱。

岁月藏香,我理解了外婆的爱与期待,这些照片真香。

我想,这香的不仅是我充实的端午节,更蕴含着家人的爱。这个“三香”四溢的端午节就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暖心暖怀。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二十

你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没错,就是粽子。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大诗人屈原。小粽子还有许多的谜语:“四角六边斜,掉入锅中间。锅底翻跟斗,起来脱棉袄;四角六边长,珍珠里面藏,要吃珍珠肉,解带解衣裳。”对了,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走在大街上,小粽子的香味传千里。家里也是粽飘香。

我也很想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糯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红豆,糯米做馅,将自己喜欢的馅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

先把长长的糯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馅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均,最后把糯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形。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了一团球。

奶奶不只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猛火煮大约一个小时后,再开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了。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待的要揭开盖子查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粽子那香气,让我唇唇欲动。

等待的时间总是漫长的,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解开,就能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棕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二十一

咦,老妈在包粽子呢,上去搭把手。“妈,教教我。”于是,就开是学习咯!唉,这可真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哦,每一次都自信满满的开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急,不急,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慢慢来,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我自我安慰的说道!

第一步:把粽子叶靠近叶尖那一半折成三角兜状,留出来到粽子叶柄的长度差不多是整片叶子的一半长。手心向上用拇指压住折过来的叶尖部位,其余四指在叶子下面托住。

第三步:再次填入江米,把刚刚放进去的枣盖住而没有高于三角兜的边缘为宜。为了让粽子好吃,可以把江米用手指压一压,相声《大保镖》里不是还有”压压我的大徒弟,压压我的二徒弟“的词呢吗?压完江米,粽子会更瓷实更有弹性。

第五步:子捆好扎紧,多余的粽叶和马兰草要用剪刀剪掉,这样既不会扎手又很美观。

“一个,两个,三个……”哇,好多,战果还真不少!哇,我包的粽子好香,你闻到了没?不多说,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循着清香,我走出房门。远远望去,狂风撩起榆树的叶,叶子统统翻了个个儿,暗绿的背面满是凹凸不平的叶脉。树下坐着一位老人,脚边的小蓝子中托着狭长墨绿的棕叶,叶上的水珠慢吞吞地滑行,右边的水珠不耐烦,“吱”地一下顶着前面的水珠掉下去了。笑容可掬的奶奶端坐着,苍老的双手并不像看上那样僵硬,墨绿的棕叶在她的手中犹如一只上下翻飞的燕子,绿色的翅子扑腾着,溅起了一圈细密晶亮的水珠,眨眼间,草线已经打个圈儿紧实地贴着棕叶了,娴熟的手艺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恍惚中却又扎好了一个,哧溜扔进了脚边的桶子里。

不一会儿,甜棕便蒸好了。一阵开场幕一样的蒸气过后,绿莹莹、水灵灵的甜棕呈现眼前,三个三角小甜棕一骨碌翻进了光润的白瓷盆。用竹筷拨开棕叶,顶着叶向后倾,一团“宝贝”露了出来:翠绿的棕叶是用翡翠琢的宝箱,箱内的“玛瑙”、“珍珠”取之不尽。未及再作细看,一口便落了肚子,甜而不腻,黏而爽口,恰到好处的清甜,久久在口中回漾,回味无穷。不及细品,一块又进了肚子,三个棕子瞬间被消灭个精光。雨稀了,天边渐渐露出红晕,玉玺一样的芭蕉也向阳频频点头,烂漫的山花是流动的色彩,掠过的春燕是跳跃的音符。

我抚了抚肚子,再次回味那属于端午的清香。

我爱粽子,爱那粽叶中所蕴含的`清香。将糯米包裹在粽叶中,包成类似于三棱体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但粽子在最初却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一位渔夫为了不让河中的鱼龙虾蟹去咬屈原的身体,用榛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并投入水中。而当时的这一切便逐渐发展成了今天的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打开粽子,第一口咬下去,屈原抱石投入汨罗江中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听到郢城被攻占的消息后的他万念俱灰,已对楚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在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之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屈原对国家的忠心,就像包裹在粽叶上的那条彩线,都早已经紧紧地连在一起。国家的安危也就是屈原的安危,他也选择了同自己的国家一起离开。

最后一口,如今的端午节的场面映入眼帘:大街上,小巷里无不飘着丝丝粽香;赛龙舟的人也多了起来,在五月初五的河面上时常见到些蓄势待发的龙舟。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之前只有在史书中才可见的往河中扔粽子、倒雄黄酒的场景如今也能见到了。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二十二

一大早,当我还在睡梦中,妈妈便大声喊:“今天是端午节,快起来包粽子喽!”当我听到这句话,一骨碌爬起来,准备和妈妈一起包粽子。

开始包粽子了,妈妈边包边问:“鹏硕,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我摇摇头,诚实地说:“不知道。”妈妈说:“那我来给你讲讲吧!”我高兴地说:“好的,谢谢你,妈妈!”妈妈开始讲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人,为人正直,忧国忧民,因被小人陷害而被流放。秦国攻打楚国,楚国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悲痛万分,五月初五这天,就抱着石头跳进汨罗江。当百姓得知此消息后,便纷纷把米团投入江中,不让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久而久之,流传下来,便有了如今吃粽子的习俗。”

妈妈接着说:“鹏硕,你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吗?”我自信地说:“当然!端午节还有喝雄黄酒、赛龙舟、系五彩绳、插艾叶等习俗。”妈妈开心地笑了。

看到妈妈的笑容,我心里甜滋滋的,当我正得意时。妈妈又说:“鹏硕,你知道这么多,想不想动手包粽子啊?”我连忙点头,说:“好!”妈妈说:“包粽子是个技术活,首先要把糯米和粽叶泡好,再把粽叶洗干净。包粽子时,先把粽叶的底端卷成一个漏斗形,接着放入一勺泡好的糯米,然后放入八宝馅料,再放入一些糯米,之后用勺子拍平,最后把粽叶裹紧。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系绳子,一定要系紧哦,这样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我按照妈妈说的,学着妈妈的样子,慢慢地,我把粽子包得越来越好了,我开心极了。

我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锅里,煮了半个多小时,粽叶夹杂着糯米的清香扑鼻而来,馋得我的口水都流了出来。妈妈刚把热腾腾的粽子盛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抓了一个,匆匆剥开它碧绿的“外衣”,顿时清香四溢。此时,糯米团就像一个撑破了肚皮的小孩,圆溜溜的。妈妈刚说:“可以吃了。”我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一个美味的粽子。这个粽子可真是太好吃了,因为那是我自己亲手包的。

端午节的粽子唇齿留香,这个端午节令我回味无穷,因为我体会到了动手的快乐,真希望来年的端午节能快快到来。

端午粽飘香集锦篇二十三

这是去年飘雨的端午,放在心里溢满了馨香,今儿把艾香散飞,凝成一只粽子,化作漫天的思念。

那时每到端午,在我们家乡,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和别的叫不出名来的青藤避邪祈福。我们小孩子们最为高兴,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家里做点事啦,我们上山采青,然后把摘来的艾叶等挂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家家串门,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也为那些独居老人家门前挂上一把青青的艾叶,以表节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妈妈便要把白天摘来的艾叶、柚子叶、长命草等我不知名的叶子煲成水,用来给我们一家人洗澡以驱邪。在那时只觉得用这些叶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没想到可以驱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没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肤了,哈哈,睡觉也香甜了。这种传统,到今天妈妈每逢过年过节的,都会像以前那样,到青草凉茶铺买来给我们弄叶子水来洗澡,只是现在没有以前的那种采摘的乐趣了。

端午节还有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那时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不像今天那么多种类,只有那种纯纯的家乡口味,唔,特别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独特,轻咬一口,满齿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这是家乡的味道,爱极了。如果你偏爱吃甜点,则可剥了粽子,轻点白沙糖,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在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往事,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家乡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39730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