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0:39:18
端午粽飘香范文(15篇)
时间:2023-11-27 20:39:18     小编:MJ笔神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总结要有层次感,结构清晰,避免内容杂乱无章。总结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希望这些范文能对你有所帮助。

端午粽飘香篇一

“哇,真香!”一看到飘香的粽子,我不由得惊叫起来。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的“三香”醉人,沁入了我的心脾。

外婆常说,端午节要戴香包,可以辟邪、保平安。我突发奇想,自己做个香包,为外婆求平安。

拿出布料与香料,我一改大大咧咧的性格,认真地做起了慢工细活儿。为了让香包独具特色,我大笔一挥,将布料“美化”了一番。“极具个性”是我做香包的主题。线入针孔,挽结,这看似简单的步骤也耗费了我不少精力。缝边,系结,一个小香包已初见轮廓,再塞入棉花与艾草末,我艰难地完成了一个香包。外婆收到我做的香包,高兴坏了,而我收到她做的香包,感觉温暖极了。

艾香充斥着整个家,我们享受着彼此的温暖,这艾草真香。

到了晚饭时,最重要的便是吃粽子了,想着即将尝到的美味粽子,我不禁垂涎三尺。

下午,外婆包的粽子正紧锣密鼓地准备中。只见她将一片粽叶卷成一个待封口的“小漏斗”,再按我的指挥往里添料——多些肉、多些菇、少些米……然后变戏法儿似的将粽子包得紧实又美观。这一个个小粽子可是我们共同的劳动成果呢——米是我洗的,肉是妈妈切的,香菇是姐姐弄的,最后由外婆包好上锅蒸熟。粽子出锅时,肉味儿混着清淡的粽叶香四散飘去。我必定是第一个上桌的,尝上端午节的第一口粽子,真幸福。

粽香四溢,我沉浸在满满的幸福中,这粽子真香。

在我家,过端午节时,外婆总会给我们讲故事,这次也不例外,她拿出了一个老古董——一组照片,也许是放了许久,味儿有点冲。

那年端午节,外公带着外婆到外地去看龙舟赛,人潮涌动。发号枪一响,选手们握着桨,动作一致地向前划,场面壮观。外婆兴奋地站起来大声呐喊,为选手们加油助威,而这一幕就定格在了外公的相机里。外婆要我们向那些选手学习,团结一致,努力拼搏。顿时,我不觉得那照片的味儿冲鼻子了,这是珍藏在岁月中的香味,是外婆对我们的期待,对我们的爱。

岁月藏香,我理解了外婆的爱与期待,这些照片真香。

我想,这香的不仅是我充实的端午节,更蕴含着家人的爱。这个“三香”四溢的端午节就深深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暖心暖怀。

端午粽飘香篇二

“五月天,是端阳。插艾叶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五月五日端午节。正好今天就是端午节,我们全家一起去姥爷家吃粽子。

到了姥爷家,姥姥马上端出一大盆粽子,有三角形的,有长方形形的。三角形的粽子是用青青的芦苇叶包的,长方形的粽子用的是棕色的菠萝叶包的。拨开一片片紧紧包裹着的粽叶,粽子发出了一阵阵清香,我忍不住惊叹道:“这比大白米饭香多了。”姥姥问我:“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我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妈妈却胸有成竹地说道:“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他是个爱国人士,人民为了纪念投江自杀的屈原,于是包粽子扔进河里,这样,那些鱼虾吃饱了,自然就不会再吃屈原的尸体了。于是就有了吃粽子的习俗。”

哇,原来端午节还藏着这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不仅吃了美味的粽子,还知道了端午节的来历,真是个难忘的端午节啊!

端午节的这天,妈妈包好了粽子,就放进大锅里足足煮了一晚上,煮粽子的锅里飘出一股股清香,不一会儿,整个屋子里就全是粽子的香味了。我闻到了,嘴角边不禁掉下了滴滴口水。

妈妈掀开锅盖,从锅里拿出了各种形状的粽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三角形的。解开绳子,粽叶轻轻地舒展开,米团从细腻而光滑的粽叶上慢慢滑下来,沾一点糖,轻轻咬一口,啊,那清香便从我的嘴中传了出来,粽子,实在是太好吃了!

这时,弟弟循着香味过来了,他看见剥开的粽子拿起来就往口里塞,左手一个,右手一个,狂吃不已,妈妈被弟弟逗笑了,我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弟弟用小手摸着黏糊糊的嘴角,开心地说:“啊,真是太好吃了!”“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当然好吃了!”我大声告诉弟弟。

这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端午粽飘香篇三

每到端午,在我们家乡,那天,家家户户都是要在门前挂上青青的艾叶和别的叫不出名来的青藤避邪祈福。我们小孩子最为高兴,因为可以名正言顺地为家里做点事啦,我们上山采青,然后把摘来的艾叶等挂在自家的门前,小孩子家家串门,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也为那些独居老人门前挂上一把青青的艾叶,以表节日的祈福。

到了晚上,妈妈便要把白天摘来的艾叶、柚子叶、长命草等我不知名的叶子煲成水,用来给我们一家人洗澡以驱邪。在那时只觉得用这些叶子水洗澡很好玩味道很香,可没想到可以驱邪什么的,只是晚上倒是没有那么多蚊子咬我那稚嫩的皮肤了,哈哈,睡觉也香甜了。

端午节还有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包粽子了,我们家乡人包的粽子,只有那种纯纯的家乡口味,唔,特别的香,是用山上的一种叫“蚊惊”的植物烧成的灰做成的灰水和在做粽子的材料里。做成的粽子,味道独特,轻咬一口,满齿噙香,透着自然的草木清香,这是家乡的味道,爱极了。如果你偏爱吃甜点,则可剥了粽子,轻点白沙糖,又是别有一番风味。

飘雨的端午,飘香的端午,今天,又飘来了端午时节的快乐粽香,原来美好的事物在我记忆深处从不曾失落,就像那串挂在家乡门前的艾草青青还有那独特的粽子飘香……在我的记忆长河里永远都是鲜活的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端午粽飘香篇四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在我们四川把端午节叫端阳。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端午节是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老师告诉我们端午节还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如此日本人,韩国人也要隆重过节呢。

端午节吃什么呢?当然要吃粽子啰。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被排挤而流放,于是他投汨罗江表示自己的爱国忠心与清白。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后世每逢端午人们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老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糯米捏成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习惯。

今年的端午我们家是怎么过的呢,让我来慢慢告诉你。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一同去采药,她说“这一天百草都是药”因为这一天许多人都把采来的草药捆成一把一把卖给城里人,我和奶奶穿过池塘,走了很远的山路才扯了一些野陈艾,水菖蒲,药味很浓烈。我们要拿回去挂在屋门上晾干,今后熬水沐浴,对蚊叮虫咬止痒驱痱子很有效哟。奶奶还说:“过去还有香炉草,可以用来熬水,大人小孩喝了都去身上的毒气”原来端午节还有这么多科学知识。

现在,看看我们是怎样包粽子的。我们农村很少去买现成的粽子,要吃得新鲜就要不怕辛苦,自己动手嘛。首先要泡糯米(我们这边也叫酒米)淘洗干净,泡三个小时以上,如果觉得吃起来太黏太腻,也可以加入少量洗干净的饭米一起浸泡,泡好的米似乎真的有一种酒香,实际上,醪糟也是要用酒米的。

包粽子的粽叶可以用往年晒干的,也可以去采摘一些新叶,粽叶用热水烫过洗净晾干备用,四川人包粽子有白味的,煮好放白糖吃,比较正宗。但也可以包豆沙,腊肉等,甚至有辣味的咸粽子。包粽子有点像我们美术课上老师教的做菱角,酒米不能弄太多,粽绳要捆得松紧合适,以提起来不散为合格。

端午粽飘香篇五

端午节马上就要到来了,我跟妈妈一起学包粽子,品尝了美味的“五黄”,一起品味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这天我起了个大早,首先跟妈妈插菖蒲艾草。妈妈告诉我,过端午节的传统有菖蒲艾草、吃粽子、品五黄等其他风俗。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须在门窗上插上菖蒲艾草,它的作用是不让蚊虫进入屋内。迷信的说法是可以辟邪。

接着,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材料妈妈早就已经准备好了,有棕叶、糯米、肉等。准备工作是这样的:把粽叶放在清水里浸泡5~6天再洗干净;把绑粽子的绳子剪成大约两尺长的一段段;把洗干净的肉切成2、3厘米见方的肉块,放在酱油里浸泡一个晚上。包粽子之前,先把糯米淘洗干净,把水沥干后倒入盆中,放上调料拌匀;把粽叶和绳子用开水浸泡起来。下面我们就开始包粽子了。首先我取出两张粽叶一头一尾重叠,在一端叶子正面朝里折成一个漏斗状,放入一小碗糯米和肉块,把它们压实压紧,右手先把外端粽叶向后折去,包好一端后再用同样的手法完成另一端。然后用绳子把包成的粽子捆绑结实。这样,一个粽子完成了。

包粽子的时候妈妈告诉我,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大诗人。当年他屡被放逐,便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自己怒沉汨罗江。人们心想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小鱼小虾吃掉,便向江中投放食物。渐渐地便演变成包粽子纪念屈原的节日。

绍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巧果的习俗,所谓“五黄”是指黄鳝、黄鱼、黄瓜、黄桃、黄酒。中午妈妈准备好了这些“五黄”,我们就开始品尝起来。当然我们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哦!妈妈告诉我,吃五黄的习俗是从神话传说《白蛇传》的故事中流传下来的。

端午节这个节日我过得很快乐。今天我品尝了美食,关键还学会了包粽子,增长了民俗知识。

端午粽飘香篇六

又是粽叶飘香时,可我用力的想啊想,却怎么也想不起那包着粽叶的粽子的模样。

每到端午前夕,家家户户是要腌制鸭蛋,浸泡粽叶的。因为妈妈工作忙,加上她对这些传统的节日一向不在乎,所以我从未见过自己家里有这些迎接节日的准备,但是每到端午前,奶奶一定是会托人送来煮熟的粽子和咸鸭蛋的。

端午节总是在上学,是没有机会在老家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的,但是我知道,她也一定是早早买来上好的糯米,早早浸泡在木盆里,洗刷干净粽叶,挑出破损的叶片,撕成条状,搓成细绳备用。到了端午前一天,奶奶忙完家务,把木盆端到堂屋,准备好粽叶和装粽子的盆,坐在小板凳上开始包了。

她是怎样随手就把粽叶在左手中完成一个圆锥形的样子的呢?尖尖朝下,大头朝上,右手抓一把糯米放在粽叶里,然后双手像变魔术似的,就几下,手中出现一个饱满的、被捆的五花大绑的三角形的立体的粽子。

全包好了,奶奶在灶上烧一大锅热水,放进刚包好的粽子和洗干净的鸭蛋,不一会,蒸汽袅袅,突然看不清奶奶的样子,等烟雾散去,灶台上,装好汇成商学院一盆粽子和鸭蛋。

下午,这些粽子和鸭蛋就被送到我家,被妈妈浸泡在凉水里,静待第二天的到来。那含着奶奶手指血丝的粽子,到底会被谁吃呢?这并不重要,因为每一个粽子,每一粒米,都浸透了奶奶的心血。

后来我吃过很多种类的粽子,有同事的妈妈亲手包的,有学生家长亲手包的,有食品公司做的,甚至品尝过一些所谓“天价”的粽子,但总是没有小时候,我吃过的那一两个白糯米的粽子味美、熨贴。

没有爷爷奶奶的小镇,能算故乡吗?没有奶奶亲手包的粽子的端午节,算是端午节吗?

又是粽叶飘香时……。

端午粽飘香篇七

今年五月节是在外面过,一个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应节气买了几个粽子吃。小时候对这些传统食品比较排斥,现在却非常喜欢吃,一方面也许是制作工艺有了改进,另一方面也许是我这个人比较传统,因此行为举止也有着浓郁的中国风。

小时候家里吃粽子的时候,提前好几天就要把江米泡上,那时候江米比较贵,我们都吃黄米的。那个年代吃大米还算是比较奢侈吧,因为江米比较像大米的味道,我不爱吃小米,所以就不爱吃黄米粽子,家里多数都包一些两掺的,吃起来很不错。

粽子叶一定要新鲜的,有的人家包的粽子可能是因为粽叶不新鲜,我总感觉是谁往里面吐了一口痰,味道让我作呕,那样的粽子也吃了不少,很排斥。

书上说粽子叶吃完了要泡在水里,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们家很遵守这个传统,吃完的粽子叶都泡在一个盆里。不过我总怀疑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洗干净了明年接着用,不管怎么说,第二年再用起来味道就怪怪的。

晚上在菜市场买了两块钱的桑仁。有人叫桑粒,南方叫桑葚,反正我们都叫桑仁,就是桑树上结的那种紫色小串串,吃完了嘴里手里一团黑啊。小时候姥姥家住在老房子,后院就有一棵很大的桑仁树,应该还有蚕的,不过我都没见着,只是吃着好吃的桑仁。大舅家后来住在那里,还让大姐给我们家送桑仁,很大一方便袋,很好吃很好吃。后来姥姥家盖了新房子,就把那棵桑树砍了,很惋惜啊,再也吃不到桑仁了。买的东西总是感觉味道不如自己家的。

想起姥姥姥爷,对我真的是很好。当初姥姥生的都是儿子,想要一个姑娘,就从我的亲姥姥姥爷家,也就是姥爷的大哥家,把我妈妈抱养过去了。亲姥姥我没见过,亲姥爷有点印象,就是他快要病逝的时候,我和大姨家的丫头去他的小屋里偷罐头吃。亲姥姥姥爷这边是我的亲人啦,对我都很好的,可是亲姥姥姥爷我却印象不多,很难过,记得妈妈说过亲姥姥在我满月的时候,还给我买了一个小毛毯,盖起来很软很暖的。这边姥姥姥爷把妈妈抱养过去了,对妈妈也是很好的,妈妈管姥姥叫妈妈,管姥爷叫伯伯(baibai),小时候我都不了解,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知道的。姥姥很胖,买衣服都没有合适的,从来不敢吃鱼,吃鱼就扎嗓子。年轻时候都没做过梦,真是心宽体胖。姥爷看起来不是很胖,可是裤腰比姥姥还多了三寸,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姥姥和姥爷我都没有尽孝,现在还很想他们。有两次在梦里梦到他们缺钱了,醒来时候我还觉得枕边清泪湿湿的,可是终究没有去上坟看看他们,我想总有时间,我会回老家给他们上上坟。

姥姥家的桑仁虽然没的吃了,可是四姨的婆婆家却有桑树,也结桑仁。记得那一年我在四姨家玩,就和一帮孩子们去摘桑仁吃。还有杏。在农村真好。桑仁都是在树上打下来的,不过我更青睐于站在墙上自己去够,这样才新鲜嘛。四姨家我非常喜欢,因为那个小村子还分山上山下,到了夏天满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有一年我去四姨家的地里,正好是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夕阳西下,让我一下子想起了《西厢记》里的句子“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确实四下里郁郁葱葱的景致,让人陶醉其中,而且空气是那么的新鲜。

一晃又是好多年过去,当我还在回味上一辈亲人的悲悲喜喜的时候,我们这一代的兄弟姐妹,却天各一方,难以聚合。怀念小时候,想念远方的亲人,就在这端午节的前夕,送去我最诚心最虔诚的祝福和祈盼吧。

端午粽飘香篇八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节日,中华民族也不例外。

—题记。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战国时期就有端午这个节日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这个古老的`节日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坚授能,富国强兵,但是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抱石投汩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百姓们痛苦不已,纷纷到汩罗江上划船打捞屈原的尸体,但始终打不到屈原的尸体,但又怕江下的鱼虾咬屈原的尸体,于是百姓们纷纷想办法,想让水底的鱼虾不咬屈原的尸体,有一个老渔民拿了一个米团向水下扔去并拿一坛药酒向水下倒去,他说:“米团是喂饱鱼虾的,这亲鱼虾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尸体了,药酒是弄晕水底的蛟龙的,这样蛟龙就不会去吃给鱼虾的米团了。”但是屈大夫不就饿肚子了吗?一个渔民说道,于是又一具淦民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包棕子,因为棕子外形像犄角一样,鱼是蛟龙不会去号,这样屈原就能吃到了。于是这些办法就流传到今天的端午节,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习俗。

端午粽飘香篇九

“桃儿红,杏儿黄,五月初五是端阳,粽子香,包五粮,剥个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万年长!”当大街上孩童们唱起了这首歌谣时,我就知道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了。

每年的端午节奶奶都会给我包粽子吃,今年也不例外。一大早,奶奶已经忙开了。

你瞧,奶奶先把粽绳、粽叶煮好洗净,剪去粽叶两头,然后把米洗净,把红豆、红枣和糯米混合。奶奶说:“包粽子首先要把粽叶卷成你想要的粽子的大小。”奶奶边做示范动作边说,“卷好的粽叶里放上糯米,要把糯米压紧,这样包出的粽子才好吃。”我认真地听着,眼睛盯着奶奶变魔术般的双手。最后,奶奶在中间放了一颗红枣,用线绳缠绕两三圈,系成活扣,就大功告成了。

看着奶奶包得那么得心应手,我也忍不住想露两手。奶奶好像看穿了我的心思似的温和地说:“玲玲,我一步一步慢慢包,你仔细看着点,跟我一块儿包。”我愉快地答应了,心想:包粽子一点也不难。

奶奶先把粽叶平放在左手心,然后用右手捏住粽叶的边,向里翻转卷成冰激凌蛋筒形状。“放糯米,压紧!”,还没等奶奶说完,我的米“哗啦”一声撒了一地。顿时,我像霜打的茄子——蔫了,奶奶微信着对我说:“遇到困难,不能轻易低头,每件事从不会到会总要有个过程。”听了奶奶的话,我继续包起来,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包好了第一个粽子。看着自己的“作品”,我心里乐开了花。

粽子出锅了,满屋皆是清香四溢。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感觉更是香甜无比!

端午粽飘香篇十

农历五月初五,正是端午节。端午节作为我国纪念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于20xx年5月20日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于20xx年9月30日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不知在多少年前,汨罗江平静的水面旁,一位爱国诗人怀着无比的悲愤,抱着一块大石头投江而死,那位爱国诗人就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

当地百姓闻得屈原投江后,立即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但始终不见屈原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楚国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洞庭湖,可还是没有寻到屈原的尸体。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于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人们又恐江里的鱼虾伤害屈原的身体,就纷纷从家里取来米饭,用叶子包着,用丝线扎着,以免松散,然后把米团撒入江中,口中唤着“鱼儿,鱼儿,莫伤亲人”,后来渐渐地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有唐代文秀《端午》一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风俗大同小异,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习俗。如有些地方在小儿头上用雄黄画“王”字,驱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饮雄黄酒,吃“五黄”等。

端午节有许多不同的别称,如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又如解粽节、菖蒲节、浴兰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让我们品着粽子,闻着艾草菖蒲的清香,听着端午节的来历故事,收获知识,将我国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

端午粽飘香篇十一

小时候,除了春节,便是最爱这端午。免去一天的忙碌,聚成一堆,笑着乐着玩着。阖家欢乐。

儿时爱惨了老家。每次过端午,我永远是第一个迈出家门的。趴在车窗上,往外望。记忆中的绿粽叶浮现在了眼前,粽香萦绕在了身边。外面的街道空无一人,处处耸立着如同鸟笼一般的高楼大厦,将人情味紧紧的锁在了里面。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说城市是鸟笼,那农村便是森林。每一到过节的时候,便最是热闹的时候。

爷爷家有十多口人。聚在那一个小小的正间里犹如下饺子一般,挤挤碰碰,笑声四起。女人们在庭院里包粽子。奶奶总愿意在端午节这天包粽子,洗鸡蛋,说是在那天就应该做那事,太早太晚都不好。男人们在正门前抽着烟,谈论着家乡事。最得意的没过于我们小孩子了。将十五没有点的老鼠灯拿出来,先上演一出老鼠赛跑,跑跑停停,欢歌笑语。但最遭殃的也是我们这群孩子。大人们凑在一起最爱讨论的便是孩子的成绩,每一听到这一溜烟儿那一小群便奔回自己家,帮着母亲包粽子,洗鸡蛋。

每到端午,奶奶一定会讲这个故事。听了千百回了,却总是听不倦。每一次听,都会有新的味道。

进来帮忙抬哟!来喽!一声叫唤,一声应。一个个绿油油的粽子上了锅,中间摆上几个鸡蛋,盖上盖子准备煮了。老家还有一个令我欢喜的那就是灶台,那可是要真正生火的。往里弄上干柴,取一个包水果的纸点着,待燃的差不多了,就扔到里面。这扔也是讲究方法的。要往里扔,往小木头上扔。这才好点。

粽子很快就出锅了,揭开盖子,一大锅水汽向上冒着。打开门,热气开始向外冒,细长的云雾遮住了屋顶,仿佛天上的白云跑到家里来了。整个厨房都是云雾缭绕,如踏仙境。

水汽要等一会才散,可粽子却等不及了。伸出一双双小手,等待着我给他们扒衣服。爷爷很严格,没到点绝不准吃。可奶奶很照顾我们这群馋猫,总是偷拿出粽子和鸡蛋给我们解馋。哪怕爷爷看见了,奶奶也给我们打掩护,让我们跑的远远的,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粽子格外香甜,糯糯的口感和咸甜的味道萦绕在口腔,勾起了内心一阵阵的酥麻。咬到蜜枣的时候,总会甜的牙疼。但每次哭过后,都会去咬下一口,然后再哭。那时候哪家孩子哭的时间最长,哪家的粽子就越甜。端午节成了唯一可以哭的节日。

粽子锅里的鸡蛋味道也很棒。鸡蛋在粽子锅里游过泳后,穿上了一件褐色的外衣。轻轻咬一口,粽叶的香味充斥着口腔。鸡蛋是要蘸糖吃的,甜丝丝的感觉在舌尖上跳舞,在心尖上畅游。无与伦比。只可体会而不可言会。

午饭过后,最让我兴奋的事来了。绑五数。那是由五种彩线编成的一个小绳,分别绑在人的五个地方。颈,双腕,双脖。小姑娘爱美,小时候又没啥饰品,自是最爱绑这东西。看着奶奶的手上下穿梭着,像是织女下凡一般的灵巧。挑。捻。系。转。扣。一个小小的五数就出现在了掌心。小巧玲珑。连父亲也闹着要绑一个。

彩虹般的五色线系在身上。孩子们都争相出街,比一比谁的更漂亮。这个比赛没有冠军,因为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的最漂亮。大人们也都乐在其中。

母亲每次端午节下午都会煮银耳汤,象征着甜甜蜜蜜。可银耳汤刚煮出来的时候并不好喝,又热又酸。让人忍不住将五官皱在一起。每次看到我这个样子,奶奶都会笑着跟我说:孩子,万事开头难,有时需要等待时机。

到了晚上。男人们还在饭桌上把酒言欢,脸上都有了红晕。女人们在炕上闲聊,扯着家常。孩子们则在外面,将灯点上,四处嬉戏。偶尔有个孩子摔倒了,也都利索的爬起来,继续追逐打闹。

星火点点,每家都冒着袅袅炊烟。明月高挂,家人一起把酒言欢。欢歌笑语,坐在一起扯个家常。醒世铃音,鼠灯中的嬉戏玩笑。

有一种美,叫家乡的风俗。有一种爱,叫故乡的节。有一种人,叫乡人。

端午粽飘香篇十二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思量当年,端午起源,汨罗江畔,楚国屈原。

江中的波涛如聚如怒,狂风划过你的脸颊,那个吟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大夫,也醉了吗?那为什么任那江水浸湿他的足迹,任那西风撩乱他的发丝,任那波涛冲刷沉沙的折戟,任那敌人践踏楚国的尊严?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眷念的山河!

随着一块巨石沉入江底,你停止了呼吸,身躯沉下了,灵魂升华了,你化作一缕粽香,虽然淡不可闻,但却经久不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连篇累牍,回归正题。于是,五月初五这张白纸上,开始有了别样的色彩。

“粽叶香里说屈原,听取鼓声震天。”号令起处,千舟竞渡,分开波涛,踏起重浪,万龙竞跃。一点雄黄,几里飘香,驱走百毒,带来安康。

但端午节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怕仍是那粽子吧!

你看那粽叶翻折再翻折,折出了一只只碧绿的棱锥;你看那线绳穿梭再穿梭,穿出了一串串诱人的香粽;你看那清水蒸煮再蒸煮,煮出了一锅锅四溢的粽香。

一手执粽,一手剥皮,糯米微露,粽香四溢,轻闻其香,心旷神怡。

现在,我正坐在考场上,端午的粽香已隐隐飘来。况且,今年端午节与父亲节正好相逢,那股香甜更加浓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犹如一片大海,而端午节恰似这汪洋大海上的一叶龙舟,千百年来未曾沉没,反而更加绚烂多彩。中华文明又如一只茶壶,粽叶便是那香茗,经过岁月的浸泡,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览世界历史,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延续不断者,唯我中华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粽香悠然飘来……啊,又是一年端午粽飘香!

端午粽飘香篇十三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快到20xx年了,过去那些美好的情景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让我们用真诚的笔墨,描绘出这些美好的记忆吧!

今年的端午节,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提着自己家里包的粽子来到学校,这是送给老师的。同学们互相攀比着自己的粽子,谁带的最大、最多,谁就是最受同学的称赞和羡慕的人。

到了学校,大家纷纷把一袋袋香喷喷的粽子堆到讲台上。看着这么多香甜软糯的大粽子,我心里美美哒!大家都期待着老师快来,猜测着老师看到这些的高兴样,猜测着老师会说什么。“老师来了!”不知谁喊了一句,大家赶紧坐好。

一进教室,老师便被这堆成小山的“百家粽”吓了一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老师动情地说:“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爸爸妈妈!大家的心意老师心领了,可是这么多,老师也吃不完呀,该怎样处理这些大粽子呢?”看着同学们瞪大眼睛等待结果的样子,老师笑了,“咱们一块儿吃掉它们吧!”

这怎么行?同学们都说:“不行不行!这是我们送给老师的,怎么能自己吃呢,回去怎么给爸妈交代啊?”老师开始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了:“老师理解大家的心意。可是这么多,老师的确是吃不完呀。你们就当帮帮老师的忙,顺便也都尝尝、品品别人家的味儿,互相点评一下。好吗?”同学们都被老师说服了,不由得纷纷点着头说:“行!行!行!”

我们开始分粽子了,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地吃着,老师也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吃着粽子。看着我们大口大口的吃着,她的眼神流露出来的分明是母爱!

同学们都说自己在家吃不了多少粽子,可是和同学在一起觉得越吃越好吃,越吃越甜,好像和老师、同学在一起吃比在家里吃更香、更甜!这就是和无话不说的“亲人”在一起所有的独特情谊吧!

粽子的香气弥漫了整间教室,这就是真挚的友谊和浓厚的师生情谊呀!这份“粽情飘香”的美好会永远留存在我记忆的最深处,它是最美好的,最快乐的。

端午粽飘香篇十四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每当粽子的清香在家家户户弥漫之时,端午节就快到了。

于是我们一边品尝着粽子,一边倾听着姥姥轻声细语的述说,于是从老人家哪里,我们明白了端午节的来历,更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人物。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五节,它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忌日。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咬食他的身体。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屈原,一个流传千古的爱国英雄,他的身体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思想却透露在他的心血——《离骚》之中。短短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便道出了他的心扉。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的真实写照。可惜,天妒英才,他怀才不遇,投身汩罗江殉国。他的死,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他的死,是百姓的损失。他是为苍生而死,他是为国家而死。但他的死并不代表正义的灭亡,更多的是有志青年都被他的鲜血唤醒。以前我很好奇,一个不去利用自己的有用之躯在有生之年多做着贡献而去自杀的“懦夫”,凭什么能受到人们如此尊重呢?现在我明白了,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屈原的死,是一颗赤胆忠心的见证!如今,屈原可以瞑目了,他已达到了他所想要的结果,爱国英雄一代接一代,数不胜数,但人们只记得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屈原的爱国英雄为苍生而付出了生命。

又是一年粽子香。相信屈原会在水底默默的观看着,然后静静的流着泪,毕竟人们没有忘记他,历史没有忘记他。让我们永远记住他说过的那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能使我们沉迷时变得清楚,软弱时变得坚强,骄傲时变得谦逊,颓丧时变得进取,迷茫时变得自信。让我们心怀感恩,胸怀远大理想,朝着“为中华之崛起”远大目标好好学习吧!

端午粽飘香篇十五

思量当年,端午起源,汨罗江畔,楚国屈原。

江中的波涛如聚如怒,狂风划过你的脸颊,那个吟唱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大夫,也醉了吗?那为什么任那江水浸湿他的足迹,任那西风撩乱他的发丝,任那波涛冲刷沉沙的折戟,任那敌人践踏楚国的尊严?别了,我的祖国;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眷念的山河!

随着一块巨石沉入江底,你停止了呼吸,身躯沉下了,灵魂升华了,你化作一缕粽香,虽然淡不可闻,但却经久不散。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连篇累牍,回归正题。于是,五月初五这张白纸上,开始有了别样的色彩。

“粽叶香里说屈原,听取鼓声震天。”号令起处,千舟竞渡,分开波涛,踏起重浪,万龙竞跃。一点雄黄,几里飘香,驱走百毒,带来安康。

但端午节最吸引我们的地方,怕仍是那粽子吧!

你看那粽叶翻折再翻折,折出了一只只碧绿的棱锥;你看那线绳穿梭再穿梭,穿出了一串串诱人的香粽;你看那清水蒸煮再蒸煮,煮出了一锅锅四溢的粽香。

一手执粽,一手剥皮,糯米微露,粽香四溢,轻闻其香,心旷神怡。

现在,我正坐在考场上,端午的粽香已隐隐飘来。况且,今年端午节与父亲节正好相逢,那股香甜更加浓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犹如一片大海,而端午节恰似这汪洋大海上的一叶龙舟,千百年来未曾沉没,反而更加绚烂多彩。中华文明又如一只茶壶,粽叶便是那香茗,经过岁月的浸泡,香气扑鼻,沁人心脾。

览世界历史,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延续不断者,唯我中华文化,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粽香悠然飘来……啊,又是一年端午粽飘香!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786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