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并思考所读内容,从而加深对书籍或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在写读后感时,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对话,展示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见解。下面是一些读者的真实感受和深入思考,通过读后感来分享和传递阅读的力量。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一
那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会数数,他只会数到十,他就把木匣子埋到地下,木匣子里面有小手具、冰鞋和小斧头等各种小玩具。他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买到地下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妈妈就把家里不能带走的东西放在木匣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木匣埋到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也把木匣埋到地下。
四年后,科利亚长大了,上学了,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回到了家乡,他们的房子还在,可是家里的东西却被抢走了。妈妈说:“不用难过,我还有一下东西埋在地下哩!”于是妈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木匣。科利亚也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拿着铲子挖,怎么也没有找到木匣,于是,他坐在台阶上想,妈妈说算数真管用,为什么到了我,算数就没用呢?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他用手托着脑袋想。忽然他想起来:人是会长大的,那时候自己小,步子也小,现在自己已经九岁了,步子应该比那时候大一倍,应该量五步,而不是十步。他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果然找到了木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科利亚虽然和我们同龄,但他很爱动脑筋,克服困难。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像他那样多动脑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将来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而努力!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二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街上人慌马乱,因为坏人要打到村子来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急忙收拾东西,可是家里的.东西不能一次带走,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箱子,在门前走30步的地方埋了下去。科利亚那时只能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木匣里装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玩具。
妈妈、奶奶决定带科利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躲避,在那里她们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可以数到100了。坏人终于被赶走了,她们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村子,房子还在,家里的东西却丢失的一干二净。
妈妈说:“我们还有一点东西埋在地下呢!”她拿着铲子向前走了30步,挖了一会儿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向前走了10步,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他的木匣子,他坐了下来想了一想。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的小伙伴们围了过来,科利亚对他们说:“我以前的步子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我不应该走10步,只需走5步就行了。”他向前走了5步,挖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木匣。
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们一起学了《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能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法西斯的军队要打到村子里来了,科利亚和家人准备在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无法带走,所以他把自己重要的东西装在木匣子里,从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把木匣埋在了地下,使他的东西避免了被法西斯的军队抢走。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使我明白了,要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重要目的。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四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赵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如奚落等;
2、把三篇课文读准确、流利,并读出感情;
3、学习课文,懂得文中讲的道理;
4、让学生初步体会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2、把每课的生字扩词语2个,写到书上,注意边写边记忆;
3、找出不明白的问题。
原来,在赵老师给我们呈现的精读课之前还有识字课、过关课。赵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课文的'过关,这才保证了“精读”课的质量。
在精读课中,赵老师给我们展示了“直奔中心法”的。没有声情并茂的导入,没有貌似启发的“还有吗”“你再想想呢”。直接完成对课文重点的填空,再道理,归纳方法。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了总结道理的方法,体会到了一种表达方法。在后面的拓展课和练习课当中,赵老师还会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总结道理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运用“通过一件生活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一系列的课这样扎扎实实地进行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怎能不提高?可见,语文主题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放手让学生去读大量的语言材料,它需要老师进行有效地组织。在大量的语言材料面前,教师要着眼于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运用,提炼出文本在提供方法指导方面的意义性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写作。因为最有效的语文课堂的“教”自然应当着眼于学生离开学校之后的“不需要教”的落脚点。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五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街上人慌马乱,因为坏人要打到村子来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急忙收拾东西,可是家里的东西不能一次带走,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箱子,在门前走30步的地方埋了下去。科利亚那时只能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木匣里装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玩具。
妈妈、奶奶决定带科利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躲避,在那里她们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可以数到100了。坏人终于被赶走了,她们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村子,房子还在,家里的东西却丢失的一干二净。
妈妈说:“我们还有一点东西埋在地下呢!”她拿着铲子向前走了30步,挖了一会儿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向前走了10步,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他的木匣子,他坐了下来想了一想。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的小伙伴们围了过来,科利亚对他们说:“我以前的步子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我不应该走10步,只需走5步就行了。”他向前走了5步,挖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木匣。
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叫《科利亚的木匣》。我们原以为是一个叫科利亚的人,与他的木匣发生的事。老师却摇头,说:“讲的不是这样。”搞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讲完这篇课文,我们才知道,里面讲的是:法西斯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们把一些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五岁时,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埋完后,他们到咯山城躲避。四年后,他回到了故乡,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开始挖。他找呀找,他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着木匣,他走了五步,居然找到木匣!最后,他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亲人,树木,屋子……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要算我的弟弟了。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弟弟就会认好几个词,如:爸爸,外婆,妈妈,奶奶……一年过去了,我上了三年级了,看到弟弟,哇!弟弟变化好大!他原来上小班,现在上一年级了,原来他只有我的肚子那么高,现在到我的胸脯那儿来了,他也比以前更懂事了好多。
啊!周围的一切,变化可真大呀!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六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叫《科利亚的木匣》。我们原以为是一个叫科利亚的人,与他的木匣发生的事。老师却摇头,说:“讲的不是这样。”搞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讲完这篇课文,我们才知道,里面讲的是:法西斯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们把一些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五岁时,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埋完后,他们到咯山城躲避。四年后,他回到了故乡,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开始挖。他找呀找,他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着木匣,他走了五步,居然找到木匣!最后,他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亲人,树木,屋子……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要算我的弟弟了。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弟弟就会认好几个词,如:爸爸,外婆,妈妈,奶奶……一年过去了,我上了三年级了,看到弟弟,哇!弟弟变化好大!他原来上小班,现在上一年级了,原来他只有我的肚子那么高,现在到我的胸脯那儿来了,他也比以前更懂事了好多。
啊!周围的一切,变化可真大呀!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七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八
我们最近学了一篇叫"科里亚的木匣"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科里亚在战争的时候还小,他走了十步,把匣子埋在地下,四年后,科里亚回来找木匣,他量了十步,没有找到木匣,他仔细思考,走了五步,找到了木匣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时间在变化,自己也在变化。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家住在十八楼,小的时候,电梯的按钮我只能按到十六,而现在,我已经可以毫不费力地按到最高层,姥姥家有只狗叫丢丢,去年我去姥姥家的时候,它只能窝在纸箱子里爬来爬去,今年,我去姥姥家的时候,一开门,一只欢蹦乱跳的狗就扑了上来,我问姥姥:"这只狗是谁家的呀?"姥姥是:"这不就是丢丢吗?""啊!都长这么大了!"我惊讶地说。
这些例子都说明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变化,甚至动物也在变化,世界万物都在起变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事物。
文:米乐(三年级)。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这一课,科利亚的家乡因为被德国法西斯占领,妈妈、奶奶要带科利亚离开,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全部带走,于是妈妈就把一些东西放到一个大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数了三十步,将箱子埋下。科利亚把一些小玩意儿放到一个小木匣里,因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所以他就从家门口向前数了十步埋下。过了四年,科利亚他们回到了家乡,妈妈因为变化不大所以还是数三十步就能找到,而科利亚因为这四年变化大,步子也变大了,所以他量十步就找不到匣子了,应该量五步。而且法西斯太残忍了,把那么多东西都抢了,好坏!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
《科利亚的木匣》 (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 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 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1 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 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小黑板、挂图等。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科利亚的木匣》。(齐读课题两遍)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 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 学习6——12自然段
(1) 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 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 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 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 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 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 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1 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 .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始挖掘。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躲避灾难,妈妈和科利亚都把一些无法带走又非常心爱的东西埋了起来。然后一起搬到喀山去了,在那儿差不多住了4年。终于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故乡。当科利亚满怀喜悦去挖木匣的时候,哎呀,心爱的木匣不见了。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幻灯片出示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此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并提问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2-3名)(难过、着急)。
3.是啊,难过、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挖不到木匣的可能:
(1)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2)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3)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4.这几种都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理由?小侦探们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有关的重要线索可以用笔划一划。
5.四人小组合作商议。
6.这几种都可能吗?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
三、细读课文,讨论可能。
(一)讨论第一种可能性: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3.交流: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不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因为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都没有发现,目标小的木匣更不可能被发现。
4.朗读指导。
这个问号有没有什么问题?反问,读出这种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第二种可能性: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2.回答,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妈妈却在那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那妈妈当初是怎么埋的。小侦探们快速找出妈妈埋木箱的线索。
3.妈妈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很快把箱子找到。你看妈妈是多么的高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妈妈挖到箱子后的高兴、兴奋劲儿。
5.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用的都是数步子的方法,结果挖到了箱子,可见数步子的方法是很管事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可能了。
(三)讨论第三种可能性: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1.为什么说挖的方向是对的呢?
2.“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幻灯片出示)请小侦探们联系妈妈埋箱子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都用了数步子的方法)。
4.交流体会。
“挖呀,挖呀。”——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科利亚挖木匣的深度没有问题,广度也没有问题。
“仍然”——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没有找到。
5.带着理解,指名读——齐读。
7.“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8.交流:“房子还在”——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9.科利亚挖木匣的方向也好,深度也好,广度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三种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四)讨论第四种可能性: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幻灯片出示第十一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谁也来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3.交流:是啊,科利亚一家在喀山住了差不多四年,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所以那时科利亚的十步只有这样大。而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长大啦。步子也大了一倍。所以当年的十步只有现在的五步。
4.说到这里科利亚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读出科利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高兴和肯定的语气。
(2)自由读——指导——齐读。
(五)读第十二自然段。
这回,科利亚挖到了吗?一起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果然——说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精读“启发”,明白道理。
1.思考: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幻灯片出示)。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问号是表示疑问吗?用疑问表示更加肯定。
(2)想一想,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引导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举例吗?
4.自己身上有变化,身边很多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5.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一句话。
6.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二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三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8课。
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法西斯 喀山 一倍 木箱字 木匣子 。
2、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时是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十步而挖木匣时只要量五步。
3、理解句子含义,并能举例说明“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教学重点:
1、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量的步子为什么不同?
2、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教学准备:课件、字词卡。
教学方法:“三读法”
教学过程:
一、比较法学习生字新词(字词卡准备)。
1、开火车认读熟字:期 额 培 相 甲。
2、变换(增加)字的偏旁,通过比较字的音形认读生字,卡的背面出示生词(见教学要求中的生词),解释生词词意时,老师相机板画木箱子与木匣子(见板书设计)。
解题后提问:看题目可知课文主要讲谁和什么之间的故事?
三、简介故事背景:1941年6月22日,德国侵略者突然向苏联人民发动了进攻,苏联人民奋起反抗,于是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还很小,刚刚学会数数,且只能从“1”数到“10”。我们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学习要求:(一)听读,听出主要内容。
2、课件录音范读故事,并演示板书简图以提示课文重点内容。
3、听后指名学生用“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句式回答课文的主要内容。老师相机板书“埋木匣”。
4、课件出示问题:科利亚干吗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木匣的?并请学生带者问题粗略地阅读课文,找到答案所在的自然段。读读相关段落。课件出示要求:(二)、粗读,回答问题。
5、指名学生回答第一问后,引读:“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两句话,注意读出语气,体会情境。
6、提问:临走时,妈妈是怎样埋她的木箱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画房子,并用箭头标出妈妈从家门口起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埋下了木箱子。
首先指名学生找到有这个问题的所有自然段。告诉学生这几个自然段意思相同或相近。
再请学生默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和第二自然段。用“.”符号标记其中的动词,用手学着做做动作,按先后顺序记下来。课件出示要求:(三)、细读,标记词句。
指名学生回答科利亚怎样埋木匣子后,相机课件出示动词:走、挖、放、踩、撒。课件演示科利亚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学生表演背诵。指名学生上台按课文叙述的顺序表演科利亚当时埋木匣的情景,其余学生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强调: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科利亚当时埋木匣非常认真。
8、小结学法:“三读法”,教育学生今后看书要先通读全文,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后能回答重用问题;最后细读,学习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指导作文:描写人物动作,用上连动词,作文会更形象、生动。
五、运用学法,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讲解要点:
1、主要内容:板书 挖木匣。
2.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和妈妈、还有奶奶回到了家乡,妈妈是怎样找到木箱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用红线重填箭头线,使学生明白:妈妈埋木箱子、挖木箱都是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结果是很快就挖出了木箱子,妈妈很高兴。课件出示妈妈高兴地说的一句话: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读出语气。理解句子意思,突出妈妈埋木箱很认真,所以找起来就非常快。用关联词“如果……就……”说话。
3.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挖木匣,他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引读第8自然段,体会“却”、“还是”、“仍然”在句中的作用。
同桌、周围的几个同学互相讨论:
是不是科利亚埋木匣没有妈妈埋木箱那么认真?
通过讨论,找到问题不可能发生的原因。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所在。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四年后科利亚个子的变化。
引读第11自然段。注意“不是……而是……”后的内容。
5.小结。(略)。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科利亚找到木匣子后高兴地说的一段话,学习关联词“不光……还……”,强调读“还”后的内容。学习反问句,练习变反问句为陈述句。课件出示科利亚受启发的句子: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教育学生做事要善于随机应变。
附板书:。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四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五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1、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1、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小黑板、挂图等。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2、学习6——12自然段。
(1)妈妈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指名读6、7段)。
妈妈怎么挖出木匣的?(走了30步)这说明什么?书上的句子回答(算术真有用)。
因为她没有随便埋,所以还能找到。齐读7自然段,读出什么语气?(高兴)。
(2)科利亚当初模仿妈妈埋的木匣。那他又怎么做的?(女生读8自然段)。
他挖到了吗?(没有)齐读,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着急)读完了,你觉得哪个词特别能表现这种着急呢?(仍然)什么意思呀?(情况保持不变)说明他怎么也挖不到木匣。(齐读最后一句)指名用“仍然”口头造句。同桌互说。
(3)小伙伴见了是怎么说的?(男生读)妈妈说算术真有用,可科利亚却没挖大家笑他,他放弃了吗?他是怎么说的?指名读10自然段。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怎样(分析问题,动脑筋)分角色读9、10段,体会不同的态度。
(4)师范读11自然段。
用笔勾出表现他动脑筋的词句,思考他分析了什么?
指名读——齐读,可以看出什么?他非常专注的思考问题。
他为什么会“突然笑起来”?(他一下子把事情想通了)。
齐读他说的话,看看有没有道理?
指名复述,请学生表演(证实个子不同,步子不同的道理)。
这段说明科利亚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有感情齐读。
(5)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了?他真的挖到了木匣吗?
用书上的话回答(12自然段)。
哪个词告诉我们科利亚说的没错呢?(果然)什么意思?(事实如预料的一样)谁能用这个词口头说话?指名说(同桌互说)要和前面的“仍然”区别(指名说词义)。
齐读12段,科利亚真聪明呀!
(6)学习13自然段。
(出示小黑板)指名读——齐读。
你明白了什么?(小组交流2分钟)。
汇报:
a、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b、周围一切在发生变化。
c、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孩子们,我们原来学过一个成语故事也告诉我们要随情势的变化而变化。还记得吗?(《刻舟求剑》)。
(同桌交流)(指名说)。
小结:生活就像一本大书,时时给我们以启迪,所以我们要用心去发现和感悟!
齐读13自然段。会背的起立背。
1、有感情齐读全文。
指名复述主要内容。
2、总结:孩子们,科利亚是一个非常爱动脑筋的孩子,我相信大家也一样,让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一定会有很多收获!
科利亚的木匣读后感篇十六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师:匣容易读错,谁来给它组成词语来读一读。
生1:请大家跟我读匣,木匣,
生2:我还有一个词语,请大家跟我读匣,匣子。
生3:木匣就是用木头做的盒子。
师:对,同学们,科利亚是苏联的一位小朋友,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卫国战争暴发了,科利亚的木匣写的就是战争时期的事情,那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都比较难读,
生1读这一段。
师:对了,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
生读词语: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
师:还谁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2:还有一处呢,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木匣里……”盛字是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在课文中读盛(cheng),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那就是锯,请大家跟我读,锯,手锯。
师:手锯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锯子。
师:还谁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1:科利来丢下铲子……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一段中有一个生字,阶,台阶。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了,还把几个难读的句子读正确也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课文,这一次的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的怎么样的故事呢?读完了之后,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填空题。
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
2.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 ),第一次( ),第二次( )。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想好了之后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生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把他的木匣埋到家门口)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他的木匣),第一次(没挖到),第二次(就挖到了)。
师:说得很清楚。
生2: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才五岁,他们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匣子),第一次(他从空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怎么也挖不到),第二次(他想了想,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
生3: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战争开始,战争结束的顺序来写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去埋木匣,师板书:埋木匣,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去挖木匣,师板书挖木匣,第一次没有挖到,第二次挖到了,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师板书:受到启发。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读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谁愿意来读读。
生3:我来读读科利亚受到启发的那一部分,
师:那就请其他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战争开始的时候……埋下了他的木匣”
生2:“就在那一天……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生3:“科利亚高兴地说……起变化吗?”
师:好,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非常好,不过我听叶浩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中,多了一个字。
师:听得非常仔细。
生2:老师,肖肖同学把……读错了,让我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三人一小组,分别读一读课文其中一个部分。
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不少新的词语呢,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1领读词语:挖坑,冰鞋,斧头,手锯,免得(得读轻声),屋里,抢走,难过,当初,管事,敌人(人读轻声),台阶,懂得。
生1:写挖的时候,挖的右下部分是乙,千万不要写成九字。
生2:抢的右边是一个仓字,而不是仑字。如果把抢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手枪的枪。
生3:初字的部首是个衣字旁,可不要写成示字旁。
师:对呀,用剪刀裁剪衣服,第一刀剪下去,就叫做初。千万不要写成示字旁了。
生4:老师,这几个生字中,有几个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非常相似,比如说免和兔子的兔,斧和爷爷的爷,阶和价钱的价,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师范写懂字。
师:看清楚了吗?请同学每个生字写一遍,再给每个生字组个词语写下来。
生写生字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新字新词,还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下节课,让我们走近科利亚,同他一起埋木匣,挖木匣。一同去思考,去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受启发三部分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埋木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课文1到3自然段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他为什么要埋木匣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一至三自然段,想好了之后跟同桌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一至三自然段。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写了好多个动作呢,谁能够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生圈动作的词。
生1:动作的词有走,挖,盖,踩,撒。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用了这么多动作的词,写得多好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生1: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村子了,不得已,他们只好逃难,可是家时的东西又不能全部带走,科利亚只能把自己心爱的木匣埋了起来。
生2:科利亚看见妈妈在埋箱子,觉得很好玩,就学着埋,我觉得科利亚真是太可爱了。
生默读四到十二自然段。
生1:我知道他一共挖了两次,第一次,他向前走了十步,没挖到,第二次,他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生2:不是的,科利亚也是象四年前一样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才开始挖的,
生3:他还挖得很仔细呢,“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不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那是不是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呢?
师: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课文的九到十一自然段,也就是科利亚和小伙伴们的对话,同桌互相读一读,一个读科利亚的话,一人读小伙伴的话,叙述部分可以不读。
师:同学们读得那么有味道,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1生2读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们明白了吗?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呢?
师:那么第二次为什么走五步就挖到了呢?
生1:因为埋木匣的地方和房门口的距离是不变的,他小时候步子小,需要走十步才能到达埋木匣的地方,他长大以后,步子就大了,只用走五步就能到了。
生1:因为前面科利亚猜测向前走五步就能挖到他的木匣,结果,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真的挖到了他的木匣,猜测得到了证实,于是作者就用了果然这个词。
师:解释得很好。
师:是的,只有肯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们来感受一下科利亚的聪明吧。
生齐读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木匣子,第二次走五步就挖到了木匣,科利亚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师:原来是这样,
生2:是呀,时间一天天过去,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就是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那么你们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1:我读懂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起变化,
生2:我还读懂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师:是呀,周围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我们只有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才能办好每一件事情哪,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一段话抄下来。
生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认识了科利亚,知道了他和木匣之间的故事,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应对这些变化,你们说对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672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