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课文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3:31:16
科利亚的课文范文(17篇)
时间:2023-11-09 23:31:16     小编:雅蕊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手法,生动地描写人物、事件或景物的一种文学作品。在写总结时,我们应尽可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表现,既发现问题,又肯定自己的成绩。"以下是一些总结的典型案例,希望对你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科利亚的课文篇一

年龄数数步子

差不多四年以后五岁步子小

战争开始的时候能数到一百多量五步挖匣子

起初 原来 仍旧 照样 早先 开始

当初——( )( )

仍然——( )( )

原先——( )( )

1.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彩实。 ( )?

2.场上的小观众都仰着头,跳着,笑着,暴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

3.我们观看了好多项精采表演,都有趣极了。 ( )?

1.桌子椅子家具茶几沙发()

2.苹果鸭梨葡萄水果西瓜()

3.文具铅笔本子小刀格尺()

4.夹克衫衬裙子裤子服装()

1.老师在灯光下?

2.忽然想起阿姨送给我的风筝?

3.这个电子娃娃个儿很大活像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利亚的课文篇二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课文篇三

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过程:

一、导入  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设计。

18.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课文篇四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街上人慌马乱,因为坏人要打到村子来了。妈妈、奶奶和科利亚急忙收拾东西,可是家里的东西不能一次带走,妈妈把一些东西放进箱子,在门前走30步的地方埋了下去。科利亚那时只能数到10,就向前走了10步埋下了木匣,木匣里装着各种各样、颜色不一的玩具。

妈妈、奶奶决定带科利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躲避,在那里她们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可以数到100了。坏人终于被赶走了,她们又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村子,房子还在,家里的东西却丢失的一干二净。

妈妈说:“我们还有一点东西埋在地下呢!”她拿着铲子向前走了30步,挖了一会儿找到了木匣子。科利亚向前走了10步,挖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没有找到他的木匣子,他坐了下来想了一想。哦!原来是这样的,我明白了。他的小伙伴们围了过来,科利亚对他们说:“我以前的步子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比以前大一倍,我不应该走10步,只需走5步就行了。”他向前走了5步,挖了一会儿终于找到了木匣。

这件事告诉我们:凡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读《科利亚的木匣》,我从科利亚找到木匣的经过受到了启发:四年前科利亚需要十步才能走到埋箱子的地点,四年后科利亚走五步就可以了,这说明他长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这个道理。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我们的个子长高了,我们的知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等等。当然也有一些反例:就像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刻舟求剑”的故事。我们千万不要像“刻舟求剑”里的那个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再也找不到他的剑了。正如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课文,叫《科利亚的木匣》。我们原以为是一个叫科利亚的人,与他的木匣发生的事。老师却摇头,说:“讲的不是这样。”搞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讲完这篇课文,我们才知道,里面讲的是:法西斯要打到他们的村子了,他们把一些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五岁时,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埋完后,他们到咯山城躲避。四年后,他回到了故乡,从家门口走了十步,开始挖。他找呀找,他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找着木匣,他走了五步,居然找到木匣!最后,他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如亲人,树木,屋子……但是,我觉得,变化最大的要算我的弟弟了。

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弟弟就会认好几个词,如:爸爸,外婆,妈妈,奶奶……一年过去了,我上了三年级了,看到弟弟,哇!弟弟变化好大!他原来上小班,现在上一年级了,原来他只有我的肚子那么高,现在到我的胸脯那儿来了,他也比以前更懂事了好多。

啊!周围的一切,变化可真大呀!

科利亚的课文篇五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让我想到: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

由此想到: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和变化,终于,在解放后,我们自己研究出了原子弹、氢弹,增强了国防保卫能力;在我的家乡,还建成了世界第一的水电站——三峡工程,让长江不再泛滥,还发电造福人类;最近,我们的'“嫦娥一号”飞向了太空,走近了月球,见证了国家的科技发展……现在,中国国富民强,每天发生着日新月异地变化,知识的更新加快。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世界,并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去适应变化。

由《科利亚的木匣》我还想到身边的一件小事:奥数考试前,老师叫我们先复习,多看辅导书,因为上面有很多题目会考。开始考试了,考题中有一题跟辅导书上非常相似,全班大多数人都被骗过了,仅仅只有三个人检查出来,其中一个人就是我,得了满分。

科利亚的课文篇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开始挖掘。

上节课我们知道,当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躲避灾难,妈妈和科利亚都把一些无法带走又非常心爱的东西埋了起来。然后一起搬到喀山去了,在那儿差不多住了4年。终于法西斯被赶走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故乡。当科利亚满怀喜悦去挖木匣的时候,哎呀,心爱的木匣不见了。我们来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幻灯片出示第八自然段)。

1.自由读第八自然段,思考:此时科利亚的心情怎样?

2.指名读并提问你能说说他当时的心情吗?(2-3名)(难过、着急)。

3.是啊,难过、着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抓住关键,引发思考。

3.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挖不到木匣的可能:

(1)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2)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3)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4.这几种都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理由?小侦探们再认真仔细地读一读课文1-10自然段,思考: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有关的重要线索可以用笔划一划。

5.四人小组合作商议。

6.这几种都可能吗?你为什么认为这几种是不可能的?

三、细读课文,讨论可能。

(一)讨论第一种可能性: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了。

3.交流: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不是被法西斯挖走的,因为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都没有发现,目标小的木匣更不可能被发现。

4.朗读指导。

这个问号有没有什么问题?反问,读出这种味道。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第二种可能性:数步子的方法不管用。

2.回答,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妈妈却在那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那妈妈当初是怎么埋的。小侦探们快速找出妈妈埋木箱的线索。

3.妈妈利用数步子的方法很快把箱子找到。你看妈妈是多么的高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妈妈挖到箱子后的高兴、兴奋劲儿。

5.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用的都是数步子的方法,结果挖到了箱子,可见数步子的方法是很管事的。所以这种可能性就没有可能了。

(三)讨论第三种可能性:挖的方向可能不对。

1.为什么说挖的方向是对的呢?

2.“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幻灯片出示)请小侦探们联系妈妈埋箱子的方法,你有什么发现?(都用了数步子的方法)。

4.交流体会。

“挖呀,挖呀。”——科利亚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结果都没有找到。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朝左边挖,朝右边挖”——科利亚挖木匣的深度没有问题,广度也没有问题。

“仍然”——科利亚无论是朝左边挖,还是朝右边挖,都没有找到。

5.带着理解,指名读——齐读。

7.“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你从这里知道了什么?

8.交流:“房子还在”——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9.科利亚挖木匣的方向也好,深度也好,广度也好,都没有问题,这三种可能性也就不存在。

(四)讨论第四种可能性: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幻灯片出示第十一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明白了什么?谁也来说一说?(出示示意图)。

3.交流:是啊,科利亚一家在喀山住了差不多四年,木匣是四年前埋下的,所以那时科利亚的十步只有这样大。而四年后,科利亚九岁了,长大啦。步子也大了一倍。所以当年的十步只有现在的五步。

4.说到这里科利亚的心情怎么样?指导朗读。

(1)读出科利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高兴和肯定的语气。

(2)自由读——指导——齐读。

(五)读第十二自然段。

这回,科利亚挖到了吗?一起读一读第十二自然段。

1.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哪些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果然——说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2.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四、精读“启发”,明白道理。

1.思考:从这件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2.自由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幻灯片出示)。

(1)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问号是表示疑问吗?用疑问表示更加肯定。

(2)想一想,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引导联系实际。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上也有很多,在发生着变化,你能举例吗?

4.自己身上有变化,身边很多事物也在发生变化,你能说一说吗?

5.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最后一句话。

6.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因此我们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五、留疑下课。

1.回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说说自己的收获。

2.联系生活实际,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写下来。

科利亚的课文篇七

xxxx版课标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下简称“语用”。那么,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凸显“语用”这个核心目标呢?本文结合今天所听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谈点个人的`意见。

第二节课老师展示课例《科利亚的木匣》,老师具有极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研读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重点句子,通过演一演、读一读、悟一悟使学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教学字词时,老师以文中的多音字为切入口,从词到句,一步步落实字音。书写教学更是细致,孩子们掌握得很扎实。品读“埋木匣”的环节时,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动词进行教学。先让孩子圈动词,再让孩子说一说动词的作用,让孩子在自主中体会到每一个动词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特有的目的,而文中科利亚的一系列动作“数”、“量”、“挖”、“踩”等看出了他是个做事认真、仔细的孩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意识以及运用文本插图的意识令人称道。同时,老师在本堂课中所抓的语用点,即利用动词突破文本重难点,又进一步进行了“写”的结合。

在教学课文时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精心设计问题;板块要整起推进,引导求“精”,着力打磨重点语段;注重得法,精心安排迁移运用等着力去改变。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有所获,有所思。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去芜存精,勇于取舍,善于取舍,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抓实,注重以点带面、点石成金,那么,课文教学就能变得简单、扎实、朴实、丰实。

总之,这节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和学生共同走进了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节美丽的课堂。

科利亚的课文篇八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师:匣容易读错,谁来给它组成词语来读一读。

生1:请大家跟我读匣,木匣,

生2:我还有一个词语,请大家跟我读匣,匣子。

生3:木匣就是用木头做的盒子。

师:对,同学们,科利亚是苏联的一位小朋友,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卫国战争暴发了,科利亚的木匣写的就是战争时期的事情,那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都比较难读,

生1读这一段。

师:对了,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

生读词语: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

师:还谁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2:还有一处呢,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木匣里……”盛字是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在课文中读盛(cheng),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那就是锯,请大家跟我读,锯,手锯。

师:手锯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锯子。

师:还谁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1:科利来丢下铲子……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一段中有一个生字,阶,台阶。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了,还把几个难读的句子读正确也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课文,这一次的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的怎么样的故事呢?读完了之后,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填空题。

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

2.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  ),第一次(    ),第二次(  )。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想好了之后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生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把他的木匣埋到家门口)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他的木匣),第一次(没挖到),第二次(就挖到了)。

师:说得很清楚。

生2: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才五岁,他们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匣子),第一次(他从空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怎么也挖不到),第二次(他想了想,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

生3: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战争开始,战争结束的顺序来写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去埋木匣,师板书:埋木匣,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去挖木匣,师板书挖木匣,第一次没有挖到,第二次挖到了,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师板书:受到启发。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读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谁愿意来读读。

生3:我来读读科利亚受到启发的那一部分,

师:那就请其他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战争开始的时候……埋下了他的木匣”

生2:“就在那一天……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生3:“科利亚高兴地说……起变化吗?”

师:好,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非常好,不过我听叶浩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中,多了一个字。

师:听得非常仔细。

生2:老师,肖肖同学把……读错了,让我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三人一小组,分别读一读课文其中一个部分。

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不少新的词语呢,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1领读词语:挖坑,冰鞋,斧头,手锯,免得(得读轻声),屋里,抢走,难过,当初,管事,敌人(人读轻声),台阶,懂得。

生1:写挖的时候,挖的右下部分是乙,千万不要写成九字。

生2:抢的右边是一个仓字,而不是仑字。如果把抢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手枪的枪。

生3:初字的部首是个衣字旁,可不要写成示字旁。

师:对呀,用剪刀裁剪衣服,第一刀剪下去,就叫做初。千万不要写成示字旁了。

生4:老师,这几个生字中,有几个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非常相似,比如说免和兔子的兔,斧和爷爷的爷,阶和价钱的价,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师范写懂字。

师:看清楚了吗?请同学每个生字写一遍,再给每个生字组个词语写下来。

生写生字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新字新词,还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下节课,让我们走近科利亚,同他一起埋木匣,挖木匣。一同去思考,去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受启发三部分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埋木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课文1到3自然段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他为什么要埋木匣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一至三自然段,想好了之后跟同桌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一至三自然段。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写了好多个动作呢,谁能够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生圈动作的词。

生1:动作的词有走,挖,盖,踩,撒。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用了这么多动作的词,写得多好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生1: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村子了,不得已,他们只好逃难,可是家时的东西又不能全部带走,科利亚只能把自己心爱的木匣埋了起来。

生2:科利亚看见妈妈在埋箱子,觉得很好玩,就学着埋,我觉得科利亚真是太可爱了。

生默读四到十二自然段。

生1:我知道他一共挖了两次,第一次,他向前走了十步,没挖到,第二次,他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生2:不是的,科利亚也是象四年前一样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才开始挖的,

生3:他还挖得很仔细呢,“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不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那是不是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呢?

师: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课文的九到十一自然段,也就是科利亚和小伙伴们的对话,同桌互相读一读,一个读科利亚的话,一人读小伙伴的话,叙述部分可以不读。

师:同学们读得那么有味道,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1生2读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们明白了吗?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呢?

师:那么第二次为什么走五步就挖到了呢?

生1:因为埋木匣的地方和房门口的距离是不变的,他小时候步子小,需要走十步才能到达埋木匣的地方,他长大以后,步子就大了,只用走五步就能到了。

生1:因为前面科利亚猜测向前走五步就能挖到他的木匣,结果,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真的挖到了他的木匣,猜测得到了证实,于是作者就用了果然这个词。

师:解释得很好。

师:是的,只有肯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们来感受一下科利亚的聪明吧。

生齐读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木匣子,第二次走五步就挖到了木匣,科利亚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师:原来是这样,

生2:是呀,时间一天天过去,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就是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那么你们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1:我读懂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起变化,

生2:我还读懂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师:是呀,周围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我们只有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才能办好每一件事情哪,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一段话抄下来。

生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认识了科利亚,知道了他和木匣之间的故事,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应对这些变化,你们说对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科利亚的课文篇九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再读评议。

5.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2.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口述、评议。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四年后。

十步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一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木匣。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四,科利亚的木匣,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二

《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含有一定哲理的课文。课文清晰地表达了故事的脉络,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从中受到启示的过程叙述的。

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就要以读为本,把教师的讲解和提问的量降下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实践。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重点问题只有四个,整课书的教学就是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的。这四个问题是:。

1)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科利亚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

2)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

4)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每个问题提出后,教师都让学生充分读书、思考、讨论交流,这就为学习效果的落实提供了保证。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三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挂图、投影片。

2课时。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四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 柯里亚的木匣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木匣、免得、躲避、仍然、敌人、一倍”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都在变化的道理。

4.了解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练习采用这种方法读懂课文。

思想教育: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德国法西斯的情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3.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4.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5.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电脑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六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科利亚的课文篇十七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匣避挖。

2、组词: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9613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