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实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9:16:04
黄鹤楼送别教案(实用14篇)
时间:2023-11-25 19:16:04     小编:GZ才子

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教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量化和分配。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一

1.指导学生写好8个生字。

2.继续学习课文,拓展延伸,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趣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

2.把种子探出地面的过程演一演。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8)。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全班认读。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继续学文,理解内容(17)。

1.小朋友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在种子妈妈的催促下,种子钻出了地面,那么它看到了怎样的呢?请小朋友们继续读课文。

2.种子看到了什么?

3.指导感情朗读。

4.引导想像:小朋友们,种子钻出了地面它不能看见什么呢?

5.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种子心里会想什么呢?

6.是呀,种子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太迟起来了。那么,它以后会怎样呢?

7.出示句子:“在湿润的空气里,种子一个劲儿地往上长,往上长。”

8.指导感情朗读。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0)。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

3.教育学生向种子学习,知错就改,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四、指导写字(7)。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学生读。

2.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名反馈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

4.学生说一说书写的注意要点。

5.学生跟老师空写,教师强调重点。

6.学生练习写字。

五、布置作业(3)。

1.抄写本课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种子。

春天到了,种子钻出地面,看到春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二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三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深厚情谊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四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五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共3页,当前第1页123。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七

: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八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九

今天,我们有幸聆听了我校王老师的《黄鹤楼送别》一课,确实是受益匪浅,可以说给我们送来的是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王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教者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读一读、找一找相关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教者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杨柳依依、伫立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教者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情       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一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二、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课外作业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它能让学生走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二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间的依依依惜别之情。

导学提纲。

a、自主学习。

一、读一读: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理解词意。

二、写一写:把生字写在练习本上。

三、想一想。

1好友如果分别时是什么样?

2第一节写黄鹤话别,怎么理解?

3长江边的景色是什么?

4哪些词描写黄鹤楼的壮观?

5第二段写吟诗作别,怎样理解?

四、熟读课文。

五、把疑难问题记下来,准备小组交流。

b、合作学习。

一、质疑问难。

二、合作探究。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

2、好朋友话别时是什么情况?

三、合作背诵。

作业菜单。

1背诵课文中的诗。

2根据长江边的景色,写一段话,描写自己家乡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为朋友饯行。

碧蓝的天空。

留恋往返。

依依话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三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智多星: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6个生字;3.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谁能背一背这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那位同学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李白和孟浩然。

2.年轻的李白喜欢云游四海,当他来到湖北襄阳时,结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虽然孟浩然比李白大了整整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那真是难舍难分。分别后,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今天,我们就与李白一同送一送孟浩然。倘若你是李白,现在就要与好友分别了,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请带上这样的心情一起读一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2)读课文。师范读第一自然段,女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男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全班齐读四、五自然段。

(3)写生字。观察哪个字最难写,怎样才能写正确。完成描红。展示学生的描红。

3.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1)完成填空:李白     孟浩然,并      。

4.读诗,初悟情感。

假设你是李白,看着好友坐着白帆远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大家带上这种感觉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5.设悬。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6.视频欣赏《烟花三月》。

三、作业。

1.抄写生字,每字一行;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为你打分;

3.思考课后习题5.

板书:

李白送孟浩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420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