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05:17:02
黄鹤楼送别教案(模板13篇)
时间:2023-11-25 05:17:02     小编:紫衣梦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凭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详细了解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通过研究这些教案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编写教案的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article/。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五、布置作业: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二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投影片录音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6、揭题25黄鹤楼送别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三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小结: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小结: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四

阅读的过程是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的体验过程,语文教学理应创设适合学生想像、体验、感悟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文、诗对照阅读,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3、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1、诗文对照,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在品读中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课件、搜集送别诗。

1、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25课,了解了课文大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齐读课题。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

1、教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看到了美景图?

2、学生交流语句:多媒体画面展现美景图。

3、引导学生感受到:暮春三月,黄鹤楼的景色十分迷人。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蓝天、白云,江上美景。

4、教师:如此美景,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两位即将要分别的友人此时的心情如何呢?自己读读第二小节中描写两位友人的句子,仔细地去体会体会。

5、学生交流,你体会到什么?

“藏”一个“藏”字你品出点什么深意了吗?为什么要藏起来?(不想让离别来得太早)你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情深,依依不舍)。

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真的是像游人一样在欣赏美景吗?

引导学生体会感受到:他们不会像其他游人一样尽心地欣赏美景,只是借赏景掩盖自己心中的惜别之情,想让这离别的时刻来得晚一点。

6、教师小结板书:这真是满目美景无心赏。

过渡:刚才同学们一边读课文的语言文字,一边想象那情境,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从课文的哪里看到了饮酒话别图?(课文的第3小节)。

1、出示图片: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从他们的话别中感受到什么?

2、出示句子李白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令人敬仰、当作兄长和老师)。

(2)“人品”(人的品格、品德)补充资料介绍有关孟浩然的一些材料。

(3)“誉满天下”?(名誉满天下,得到天下人的赞美)。

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难舍)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不知何日才能再想见(还没有分别就已经想再见面,可见难舍,可见情深)。

(2)指导朗读,读好语句(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3、出示句子孟浩然的话。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劝慰之情。

(1)从哪里感受到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知道这诗句出自哪一首诗?了解诗句出处意思。

(3)孟浩然想借王勃的诗句告诉李白什么呢?

深厚的友情。

(1)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交流(友谊……永世不绝)。

(3)指导朗读句子。

4、教师总结板书:这真是依依话别见真情。

5、同桌分角色朗读。

6、分角色齐读。

1、你是从课文中的哪里看到了目送图?(第4小节)。

3、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

深情,难舍(依然、伫立、凝视)。

李白此时的心情怎样?(心情失落,忧伤,难过)。

4、指名读——齐读第四小节。

6、出示图片:他想到了——孟浩然对自己师长般教导的情景;

他想到了——与孟浩然饮酒对诗的情景;

1、出示图片:听录音诵读古诗。

2、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3、教师:学到这儿,你有没有发现这首古诗与课文的关系。

(课文就是以一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这首诗的情境,课文中的有些语句可以解释诗句的意思)。

4、诗、文对照起来读读,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解释这首诗?

5、指名说说再指名说说。

6、教师:诗句中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7、质疑:“孤帆”江面那么大,不可能只有孟浩然乘坐的一艘船,为什么说“孤帆”?

8、教师小结板书:心里所想的只有孟浩然,所以眼中所见的也就只有孟浩然。

真是千帆过尽皆不见,心中唯有孟夫子。

9、感情朗读古诗教师:诗人把自己的深情和当时的心境都融进了这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的深情,读出诗人的心境。

1、在古诗中像这样反映朋友离别的诗还有很多,你知道哪些?

2、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送别诗。

3、推荐阅读《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五

教学要求: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六

:音乐,(可能的话多媒体)。

(过渡:伴音乐)。

相聚意味着别离。朋友,我走了,为我送别。

眼前迷蒙的烟雾系不住过往的飞鸟,浓浓淡淡日子里的琐碎似云影般随风轻摆,搁浅心情之舟,我试图打开耳朵听尽这一季五音之外的声音,我试图翻尽书页捕捉一切淋漓尽致词句,我试图用一种恬静而亘古不变的素语来形容这一季七色之外的光彩,这一季枝枝叶叶都是离情,这一季千缕暇思已迈上枝头。这是怎样的`季节,怎样的离情啊(导出第一自然段:或范读或听录音)。

你知道了什么,你似乎感受到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名读这一自然段,齐读。

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边出示黄鹤楼图片)请同学们轻声自读课文,文章的字里行间透出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你能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用笔划划。

第二段:找出:一会儿……一会儿……。

送君千里终需一别,黄鹤楼下,李白、孟浩然举酒话别:指名读李白的话。

孟浩然何尝不是如此:自读。

体会友情之深(李白的话理解时应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孟浩然的话理解时要抓住“海内……”“永世不绝”等词句)。

(过渡)朋友要远行了。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我曾经历过无数次的离别,我甚至以为,我已经习惯了这样一种离别,但是,也许正是这丝丝入耳的幽扬音乐,又或者是那茫茫的江水,让我又一次莫名地陷入了一种伤感。我注视着这烟波中的长江,如同注视着生命里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假如情绪可以溶化,我想,此刻我的心便已渐渐溶化在了这东去的江水里,有些苦涩。

你想的是什么?

学习第四自然段,体会诗人感情。

是啊,诗人李白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学生随即说出诗句)。

你此时,能感悟诗句的意思和诗句中蕴涵的全部感情了吗?

你还能说出些古人用来写离情的诗句吗?

不必努力去记忆一些往事里的细节,因为这些恍如就在眼前,如此的具体,又如此的亲切。

我们相互注视的时候,在彼此的眼中似乎还可以看到曾有过的欢笑和眼泪。无论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还是在有点阴郁的雨中,这个城市,都曾留下曾经共同散着步前行的身影。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七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八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2、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1)首先说“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2)其次说教学重、难点:

鉴于本课文包诗的特殊文体,教学重、难点主要确定为两个:

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3)最后说教学准备:准备简单课件,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

二、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随着课文来细细体味。设计意图: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体现了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的理念。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藏”,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同时还辐射出对“烟花三月”的理解,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男女分读。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指导。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媒体7]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应该也像一位兄长和老师,饱含深情地为你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美丽画面,使你感受一段段诚挚的人间真情。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在作者的眼里,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我”的眼里只有“你”!“孤”字用得特别好,表面写“船孤”,实质写“人孤”,“孤”字就像整首诗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这种孤独并不是狭隘消沉的,君不见“滚滚长江天际流”,这是何等的奔放大气啊!)。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设计意图:借助“脍炙人口”一词,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回味鉴赏,从而使诗、文不再割裂,达到了“诗文交融”的境界。并抓住“孤”字这个诗眼,把整首诗品出了味道,品出了内涵,品出了档次!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三、说设计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学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做到了教学设计的“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的“字立而情立”;教学方法的灵活而细腻。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九

《黄河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诠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情感的好教材。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收录机、配乐录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师板书: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送别的佳句,说给家长听听。

板书设计:

情依依惜别。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3、(出示两组文中第一小节的词语)老师这有组词语,谁来用其中的一些,连起来说一段话,再现一下当时的话别场景。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二

案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用“读”这把金钥匙理解了每行诗的意思,谁能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有一学生马上举手)哦,学生a,你先来。

学生a:(略)。

师:说得多好,可以当古诗小翻译官了。学生b,你也想来当古诗小翻译家。

学生b:(略)。

师:真不愧为小天才,不惟书本,用自己的话理解了古诗。

(还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想发言)。

家。

(教室里一阵雀跃)。

……。

师:孟浩然为什么那么值得李白尊敬呢?

学生c:首先是因为孟浩然人品好,其次是他的诗篇誉满天下,很有才华。

师:被你一语道破,你的才智也令老师敬佩。

……。

师: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大家理解吗?

学生d: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像邻居一样近在咫尺,因为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师:真是一个再世小王勃,把王勃的诗理解得那么透彻。

……。

智多星: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早点回来呀,咱们又可以在一起饮酒作诗了。

师:说得真好,假如时光能够倒流,相信你也一定是李白的知己。

学生e:李白可能会想:孟夫子,你可要好好保重啊!也要常给我写信呀!

师:又一个重情谊的小知己。

……。

[评析]。

吝啬,大张旗鼓而又恰如其分的表扬带来的效应。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声声赞美。这些表扬句句有力度,而非那种过多过烂的毫无意义的“蜻蜓点水”式的表扬,如“你真棒。”

放大的眼光去表扬、赞赏学生,让学生有新鲜感,欢乐感,激动感,以此产生更高的不竭动力。

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表现的欲望。

将“信任”带进课堂,将赏识带进课堂,将希望“带进”课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向前冲刺,帮助学生走向成功。

黄鹤楼送别教案篇十三

2、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4、检查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依依惜别    浩浩荡荡。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1)自由读   指名读   合作读。

二、品词析句。

师:暮春三月,一对朝夕相处的好朋友在黄鹤楼分别了。就在这分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名诗。(点击课件,出示全诗)。

师: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意思表达得很完整。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烟花三月”的?(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说的真好。 诗人把“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这长江边三月独有的景色融合成“烟花三月”。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美美的读读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在这美景下,这对好朋友本该在干什么?

师:而今天,他们却在做什么呢?(课件出示2自然段)。

师:板书“饯行”,什么意思?

师:是啊,以前可能在这儿饮酒作诗,而今天饮酒却是为了分别啊!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藏什么?他们是借美景藏深情,

怎么藏?“一会儿。。。一会儿。。。”

师:这良辰美景,这依依惜别之情都凝成这样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阳春三月下扬州。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师:终于(点击出示),李白举起了酒杯。从“终于”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下面请男女同学来读一读,老师为你们读旁白。

生读课文。

师: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点击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师:“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师: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师: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师: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师: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师:孟浩然不愧为李白的兄长,他将不舍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李白。下面再请一组好朋友来读读这段对话,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生分角色朗读,全体学生读旁白。

师: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

师: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师: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板书:目送。

师:幕春三月的长江过尽千帆,但李白为何说长江上只有孟浩然乘坐的那一只小船呢?是不是李白写错了。请轻声读读第四自然段,谈谈你的体会。

生轻声读第四自然段。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比“站立”多了些什么?

师:是啊,在李白眼中,过尽千帆皆不见,只有孟浩然的那只小船。

师:这个“孤”,这个“唯”,文字的背后有一双凝视的眼睛,有一份浓浓的离愁。让我们一起送一送友人孟浩然吧!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师:小船已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师:友人早已不见了踪影,好久,好久------。

师: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

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他终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师:配乐。同学们,这时候再读这首诗,一定跟开始有不一样的感觉,有不一样的体会,不一样的味道。

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生读。

师: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千古名诗成了千古绝唱。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感人的故事成了千古佳话。让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师:多情自古伤离别,古往今来,送别的诗很多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出示四首,读诗题。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搜集搜集,完成作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250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