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汇总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5:13:33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汇总13篇)
时间:2023-11-22 05:13:33     小编:LZ文人

总结是一次探索,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采用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使总结更易读和理解。参考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一

如今的学生已经不同往日了,也许很多老师自己小时候的那种老师讲学生一动不动地听的读书方式还残留在他们的脑海里,所以还想把这种教学方法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可惜这种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特的地方,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就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数学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孩子想出来的东西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应该认识小孩子有力量。我们要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可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时代在进步,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地好问,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孩子创新的摇篮。

为了让每个孩子成为有“学问”、有创造性的人才,根据自己几年的教学工作经验,谈以下几点:。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练、自己去学,就给了部分学生表现的良机,就如有的学生很想成为表演者,就大胆邀请老师参与他的表演,通过表现来实现他的愿望;有的学生想当小老师,就组织一些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练习,培养了组织能力;有的学生在练习时想出了新方法,得到了老师的肯定,那劲儿别提有多得意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的责任不是把学生训练成像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记得一次上数学课,是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不同角的角度的大小,我刚讲玩,没想到一个学生莫名其妙地跑了上来,我想他肯定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他向我借量角器,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本来想批评他不遵守课堂纪律,但又想知道结果,于是我爽快的把量角器借给他。更没想到的是当我让他走上台前演示时,让我大吃一惊,不光是我还有很多学生,都不约而同的叫出声来:拿反了!再仔细看原来是他想告诉大家反着量,只要用180度减去看到的度数也可以读出度数来呀!我又看到那个学生得意、灿烂的笑容,我当场表扬了那位学生。后来我再去上数学课,那位学生就特别爱动脑筋。由此让我想到,对于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只有一丁点的智慧火花,我们也必须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地去精心保护,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否则,创造的幼苗就会很容易的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多些理解和宽容,就会多些成长和创造。

我一直带中低年级,那些小朋友年龄虽小,但兴趣也很广泛,并有了一定的自主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考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破以往低年级教学中一切都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做练习的做法,而多给学生有选择性的自由练习空间,使学生找到练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还要给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上没有那么幸运,反应显得迟缓些,作为教师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扬,也会给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这学期我换了个班级,刚开始对所教的这个班也并不了解,上课了,当我刚踏进教室时,我也显得特别紧张,尽管前一天已经对这堂课在房间里排练了很多遍。我上的是《大数的认识》,由于是新知识,学生们也兴趣盎然,可以说课堂气氛相当活跃,这是我预料之中的。轮到学生自己下笔做练习时我发现最后一排有一个高一点的学生一直低着头,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慌忙把自己的练习本遮住。我俯下身子悄悄地对这个学生说能否让老师看看呢?那位学生却摇摇头,我想凡事不能勉强,就对他说那就等你做好了再给老师看好吗?那位学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我又走到她的身边,他抬起头望着我,脸上露出害羞的表情,一只手还捂着自己的那张作业纸。我说你做完了吗?大胆些,念念答案,好吗?那个学生慢慢地把手从作业本上挪开了,我看到了一道题也不对,当时我心里真的非常生气,但一想到他那一颗愁眉苦脸的心。我于是说:你写得很干净整齐,但老师希望你接下来能认真听老师讲方法,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在这节课上收获大,好吗?那个小朋友笑着点点头!也许是我的话,接下来的课上,他就一直认真听讲,而且我再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再没有用手把作业遮挡住了。当我要求同学们自愿上讲台来做题时,他也勇敢的举手上来了,结果完全正确,我当众表扬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脸。

让我们的孩子获得足够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中之重”。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钙”等物质对学生身体健康发育的作用,但对孩子们精神上的需要是什么还是没有足够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同时也容易走向自卑的极端。如果让我们的孩子过分地谦虚,也就会让他们过分地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就好比精神上得了“软骨病”,未经过河中央先慌,尚未爬到山上腿先软,就难以渡过茫茫江海,越过重重高山。暑假中我看了日本电影《麻辣男女教师》,虽然里面的男女教师有些夸张,但是他们却有意想不到的优点,就是给班级里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最后结局当然是每一个学生都尊敬崇拜他们,对学习也更加的有信心了。学生有了自信就有了创新的动力。这是我们课堂上应该引进的地方。

“数学”,本身就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的,学校的数学课堂里就更离不开创新了。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就更能够在数学课堂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我相信教师有着创新欲望,学生们会更加热衷于创新的。教师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创造,给他们相应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思维会更加地活跃。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进行创造新事物的摇篮吧!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应着力于教学思想、内容、方法和评价的改革。改革教学思想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传统的质量观是导致课堂教学忽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源。旧的招生政策是以分取人,所以,学生的追求、家长的欲求、社会的需求和领导的要求都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的课堂教学于是就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应试,获取高分。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为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不少教育专家、优秀教师作了不懈的'努力,但这远远不够,我们广大教师也应在改革教学方法上有新的创造、新的成果。现在,教学仪器、电教器材等现代技术装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方法改革如虎添翼,教师应该凭借多种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增强学生素质。改革教学评价应该以有利于推行素质教育为标准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以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幅度和身心进步水平衡量课堂教学的得失。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就是给教师本身的课堂教学有反思和及时调整的空间和机会。尤其是在数学这一科目当中,如果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留给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仅学生有自由、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而且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反思前面的教学,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量减少教学失误。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这种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就是给教师本身一个学习的机会。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很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多而新颖,这是任何一个发散思维能力再强的人都无法相比的。课堂上多给学生一次提问的机会,也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成长机会。

例如1:“投石激浪”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思维的水平面上投石,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要教育学生不要因循守旧、囿于通法,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如:一位教师教学22-8时,不局限于教材上的一种方法,而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结果,学生得出多种解题方法:22-8=20-8+2=14;22-8=22-2-6=14;22-8=22-10+2=14……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简便方法的使用。

例如2:“暗示诱导”

“暗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点拨方式,它的特点是用间接、含蓄、隐蔽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心理、思维、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主要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情绪暗示、板书暗示等形式。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如:当学生不善于动脑,不愿意回答或不敢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期待、信任的目光,暗示学生“你能行”;针对懒于动脑的学生,教师便以“我相信你能够做出来”等语言进行暗示,激发学生思维和积极性。

例如3:“演示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通过直观演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获取知识。例如我们在新课标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二单元,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多数学生都认为:边越长,角就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角度演示器”演示了以下几种情况:a、边长的角大,边短的角小;b、边的长短不同,而角的大小相等;c、边长的角反而小,边短的角反而大。让学生根据“角度演示器”的演示进行讨论,从而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的。

[1][2]下一页。

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寓教于乐,真正把小学数学教好,真正发挥好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作用。

上一页[1][2]。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二

“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

“我们能学会吗?” 。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

[案例分析] 。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二、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三

涡阳县城关第二小学,安徽亳州233600。

在通常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但是随着素质教育推广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为此,我们要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为此笔者选择把课堂还给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经验谈一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教师地位的改变。我们这里所说的教师地位的改变,主要是教师的角色开始转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课程的指导者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者,而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这代表着老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的发展,老师也开始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与学生配合,共同唱好“课堂”这一出戏。

其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也是顺应教育改革的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敢于请教自身的疑惑,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2.学生地位的改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决定了教学的一切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为此,统一的课程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样一来,学生的地位就从被动的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导者。因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也是课程改革的归宿。学生只有从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才会使学生间主动交流、讨论的机会增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独特见解的次数增多;发现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增加。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笔者感觉数学涉及到很多内容,延伸出很多讨论的主题,引发出更多的思考。除了发现上面所描述的一些变化外,笔者认为对于我们来说要学得更多,想得更深。后来,我学会了把事先设计的问题带到我自己的课堂中,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一下,看看他们有什么好的想法,新的观点,把他们的想法和观点都记录下来,写成自己的教学资源。学生也可能会有观点的碰撞,这样也为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好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自由辩论,这样的话我们的数学课可能会变得更丰富多采。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作为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物质型技术和智能型技术的结合体,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的一次变革。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认知工具”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去上面我们所说的几种变化外,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这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在教育上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来制作课件,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多媒体课件的自身特点来看,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互动性较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增强其学习的自主能力,增强学生的动手欲望。如在教学完六年级的《统计》知识以后,老师可以给学生一组数据,让其根据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统计图。相对而言,这有些困难,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或者演示,然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实现把课堂还给孩子的目的。

2.以多媒体为辅助开拓学生视野。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它的出现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过度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则会喧宾夺主,让学生忘记学习的初衷。所以多媒体只能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一个媒介,而不是主体。其次,既然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选择,挑选一些适合学生的,或者能开拓学生视野的素材来制作课件。在教给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的课外知识,让其有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自由。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最主要的是老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但是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还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的支撑。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四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0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吕志超)。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五

在课改的潮流下,如何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是所有人共同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基于学生立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系统总结自己近30年的教育研究和思考,从课堂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组织、课堂生成、课堂评价、课堂变革等方法,阐述了如何搭建理想课堂的教育图谱,兼具专业性与实操性,为一线教师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意见。

学习主动性的这个问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为教师会经常面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此也伤了不少脑筋,但是在实践中又有着许多无可奈何。通过阅读徐洁老师的《把课堂话给学生》,让我在这方面的教学上有了一些感悟。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但我们也会发现每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时,总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在学习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有的学生甚至会有“我就是学不好某某科了”这样的消极想法,徐洁老师的书中提到这些都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过太多次失败,或者根本没有体验过成功,由此可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谨防过度惩罚,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帮助学生在不断进步中树立信心。

让学生主动学习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的教学方法也十分重要。书中徐洁老师讲述的运用不同方法教学的游泳教练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教练能够长久的存在下去就有存在的理由。类比于在学校的教学,教师的“一言堂”和课堂改革教学就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游泳必须下到水中才能学会,学习也是如此,老师讲的再多,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再丰富,学生自己没有领会到位,也无济于事,学生的自学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真正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课堂改革以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更是相当于享受一场营养盛宴,通过阅读《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本书,我在教学观念上有了转变,教师应当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本书不仅对教师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学生和家长也是一本不错的读物,值得大家一读!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六

教学设计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始于教学内容的顺向思考,一种是基于标准的逆向思考。前者在“教学大纲时代”盛行,后者则是“课程标准时代”的新定传统教学的一般程序通常是教师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学活动,实施教学,设计并实施评价,获得反馈。可以看出逆向设计较之版向设计主要有两点不同。一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不同。逆向教学设计依据的是课程标而非教材,强谓“用教材教”,而不是纯的'“教教材”?二是对待评价的死点不同,逆向教学设计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件评价过程因此,我们倡导逆向数学设计,这是实施“课程标谁”之后提出的新思略它的主要程序是数师先将“课程标”换成“数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再来设计数学活动。

传统设计是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的,目的是掌握课本内容,没有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容易造成教学在学生能力发展培养上的低效。为了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采用与传统设计方式相反的做法,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目标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逻辑上讲,逆向设计从教学目标出发,其设计方式是顺向合理的。之所以说它是逆向,是因为它与传统设计方式不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内容、评价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顺序恰好相反。

逆向教学设计提倡从“终点”,即所追求的结果(目标或标谁)出发开始设计活动。逆向教学设计关注的不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是对教学的“换位思考”?即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来体会他们的需求、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依据课程标進准,制订切实的教学目标。根据标准和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七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总之,理想的课堂,是学生的学堂,更是教师的学堂。当课堂真正成为教师播撒教育理想、信念和希望的麦田,成为学生种植梦想、收获知识、丰富思想的花田,唯有如此,才能创建最好的课堂。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八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指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记忆,倘离开了反复的朗读,是强记,不牢固的;而反复朗读,是不断的咀嚼享受,也自然易记,还记得牢,“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学生的朗读过程也是广泛吸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大量篇章之后,多少次朗读、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很多说千道万也难讲清的语感、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也会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自己写作时模仿、消化那种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些词句,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使学生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日常中在训练朗读方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3-5遍,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了避免学生自读单调,有时也会采取自读两遍后,同桌互读或者小组合作读的方式。

只要是我觉得适合学生朗读的句子和段落,就引导学生朗读。尤其本学期的课文非常优美,因此,课堂上我就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同时,加大了背诵量。课文中只要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段落,我也鼓励学生全部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课文,只要句子优美,有益于学生习作的部分,我也要求孩子们背诵。我感觉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训练,朗读已不成问题,只要稍一点拨,朗读感觉立马就能出来。背诵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也不成问题,每次只有两三个同学每背不太流畅,但也能背诵下来。没有特殊原因,一周我会布置三次以上背诵。现在学生们都习惯了,背诵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了。因此,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潜力无穷,不要舍不得给他们压力。

我自一年级起就利用早读时间,一字一句带着学生读课文,二年级时每篇课文范读,三年级与四年级的早读就由课代表带领全体同学从7.40-8.00齐读课文。我班的午读主要是《诗韵悠悠》诵读。自一年级开始,从无中断,每天1.20准时诵读。所以,我班学生(除张富杰外),1-3颗星古诗全部都能背过,并且学期中就能背熟。现在我还给学生补充了17篇名家文章,主要以散文为主,《诗韵悠悠》背诵一遍后,每天齐读一篇,每篇两遍。第一遍学生读的不流畅,每次都需要我纠正字音,但第二遍就能比较流畅、有感情的朗读下来。这些文章大多都是初中的文章,可他们两遍就能读成这样,有时也让我感到惊叹!

自《朗读者》开播后,激起了一波波的诵读热潮,我们也开展了《小小朗读者》的活动。每天中午《诗韵悠悠》诵读后,三名同学上台诵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从第一次上台孩子们不知如何开口,手脚发抖,下台长叹一声,到现在的上台声音洪亮,下台鞠躬谢幕,孩子们的自信不知提升了多少倍。本学期已上台展示了三轮,第一轮读作文一个自然段,第二轮三个自然段,第三轮自由组合小组(2-3人)读名家名篇中的一篇文章。孩子们的积极性可高了,每天课间、中午都能看到他们排练的场景。第四轮,我要求他们背诵,可以选取名家名篇中的几个自然段。第五轮,我想让孩子们上台诵读自己写的文章,(下学期举行)。一开始可以是一个段落,慢慢再读整篇,读写结合起来。(期末的时候争取选取每位同学的一篇文章,编辑成册,这是我的初步设想。)每次学生诵读完后,全体学生集体评价。

以上几点,是我一直在做的,感觉成效也是较大的。因此,我认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法宝,那就是抓住朗读时刻的快乐与沉醉。慢慢地,也许我们就会以朗读的方式和学生对话了,慢慢地,这也许就成了我们的语文方式。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九

实施素质教育,提倡高效课堂,减负增效。课堂教学革命似乎愈演愈烈,老师们都有点无所适从了,有的甚至高呼“干脆把我的命革了算了”。其实也没那么恐怖!所谓的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都是一个概念,即要求我们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把课堂还给学生就ok了。

这学期,我就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演绎课堂四步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减负增效。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步,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

开学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本预习手册,有预习的总体要求,有每课的预习提示,预习前还有复习回顾。学生根据提示,自觉学习。填写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定要认真看课文。第二天课堂上,大家就交流自学情况,相互补充。比如,学《三峡》,课堂上,组长就组织大家读课文,齐读可以,一人一段也可以,目的就是要解决字音。然后,相互翻译,你一句我一句,你不会的我跟你说,我不会的你告诉我,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哪个字不认识,哪个词不理解,在这时都能得到解决。大家都不会的,就问老师,老师马上进行小组辅导,这才叫因材施教。

第二步,交流学习疑问,相互讨论。

预习中有一项内容就是提出自学中未解决的三个问题。课堂上,大家就重点讨论各自的问题,有的问题小组内可以相互解答,大家就解决了;有的问题本小组解决不了的,就打热线请教其他小组,如果帮助解决了,就要送一份礼物给对方。这一个环节相当热闹,问的人积极,因为可以借机考考他人;答的人也很积极,因为答对了可以得到礼物。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里,学生们忘却了这是课堂,没有了老师抽问的紧张,也没有了做不起题的烦躁。大家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交全班讨论。

第三步,师生合作,完成学习。

到最后留下来的问题并不多,但相当有难度。比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是如何体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的?《三峡》中写景的句子语言有何特点等等。这些问题多是写作手法上的问题,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实际上也是需要老师认真指导的问题,教学的难点也就体现在这里。所以,这些问题老师要讲,而且不惜时间的把它讲清讲透。

第四步,我当考官,考考大家。

作业的设置,多数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考题,然后交给对口小组的同学完成。学生自己设计的题,难度适中,要求不能参考其他书籍出题,只能是个人的原创。做完后,相互批改了,老师再收起来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如果多数重点都没涉及到的,老师就要补充相应的作业。

课堂四步曲,步步都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合作,集思广益,让每个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有同学陪伴学习,学生不再感到孤独,不再感到无助。学习的信心增强了,尤其是一些差的学生,上课违纪的现象都少多了。

我们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在自己的阵地上都不采取行动,那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的老师不能硬逼,不能强灌,即使硬逼着勉强应战,那肯定也是要吃败仗的。学生的不行动原因通常有三种情况:

一、学习内容难易不适中。太简单,学生觉得没味;太难,学生又觉得理解不了。把课堂还给他们,组长组织大家学习,什么题不懂就讨论什么题,谁会的谁就来当老师,这样人人都有事可做了,耍的人就少了。一些偷懒的同学,老师在巡视时还可时时提醒他们。

二、老师讲得过多,提问抽问答问,形式单一,学生感觉无趣。老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的讲,始终带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学生最怕抽问,总担心答错了会让同学见笑,老师会批评。把课堂还给他们,随便他们怎么问都没人笑了,心里压力消除了,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一人学习,孤独无助。很多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原因都是不会。家长没法指导,又不方便请教老师和同学,长此以往,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我们经常喊教书难,难教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好的教学方法;我们经常喊教书累,教累书那是因为我们占据了课堂,包办了教学。只要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并施以恰当的引导,什么素质教育,高效课堂,减负增效,一切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郭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十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本文为大家带来关于五年级教师的教育叙事,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上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之后,我开始思考口语交际怎么上。想想从前的教法,总是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孩子只是课堂上的听众。如何才能让所有的孩子动起来?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组织孩子们围绕本单元“浓浓的乡情”这一主题搞一次语文活动。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给了学生,教室里立刻沸腾了。孩子们兴奋,激动,有几个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

当我告诉他们这次语文活动由他们自己主持、所有的同学都是演员时,教室里又是一片欢腾。“哪些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主持人的滋味?”我微笑着问。孩子们窃窃私语,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举手。我知道他们从来没有主持过这样的活动,心里难免会有所顾虑。于是,我用鼓励的语气说:“鲁迅先生曾称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我相信我们班也一定会有这样的孩子!”话音刚落,张德坤就把手举得老高。接着,一个女孩子也举起了手。经过全班推荐,我最终挑了4个孩子主持。

为了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我宣布表演的节目以小组为单位准备,组长全权负责。要求每个组至少一个集体节目,一个个人节目。集体节目必须全员参与,个人节目根据内容自行安排人数。

经过两天的准备之后,活动如期开展。我走进教室,黑板上“浓浓的乡情”这几个醒目的大字,经过一番修饰分外漂亮,让我眼前一亮。据了解,那是出自担任本次主持人的女孩蔡梦飞之手。真没想到,她的艺术字居然写得那么漂亮,连我都自愧不如。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个个精彩的节目。一节课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孩子们是那么轻松,那么愉快。当下课的音乐声响起时,他们依然沉浸在快乐之中。

这是我接手这班孩子以来第一次看到他们笑得那么甜美。尽管还有很多不足,却让我真正体验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后的轻松和释然。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有一种幸福感悄悄溢满我的胸怀。

一、相信学生。产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念头源于我对孩子的真正信任,相信他们有积极参与的兴趣,相信他们有自我挑战的勇气,相信他们有自编自演的能力。因为充分相信,孩子们兴趣盎然、信心百倍。

二、解放学生。学生的解放首先源自于教师的解放。我把自己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解放了出来,把课堂慷慨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去讲,去演。因为彻底解放,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

三、利用学生。在我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座宝藏,要靠教师去挖掘,去利用。利用孩子们的表现欲、荣誉感,开展小组合作,发挥集体智慧。因为有效利用,节目精彩纷呈,孩子表现出众。

四、发展学生。发展学生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孩子们在自我组织和自编自演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提升,情感得到了升华,身心愉快发展。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十一

课堂教学就象一个舞台,它使“剧本”在老师和学生的“表演中”得以适时的演绎。在这一“舞台”上,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使得教师形成了满堂灌、满堂问的的现象,教师霸占课堂,即是“导演”,又是“主演”,置学生处于听众、观众的位置上,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学生思维长期处在禁锢的状态,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智慧的火花更无从闪亮,更甚者,这种状态的长期作用,将影响学生一生的学习和处事态度,这也是我国教育的弊病所在。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摆脱“教师中心论”的阴影,扮演起新的角色,实现课堂教学方式上的变革。

前一段,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试验一种学生当主角的方式,值得鼓励。老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在课堂上或课前,首先让学生将组织的知识在老师和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让学生当一回“老师”,唱一回“主角”,学生当先生,还有一种好的副产品,就是课堂上容易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论和辩论。我曾经听过好多次学生上的课,真的相当不错,感觉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辩论的能力和展现的.功夫,而且,通过学生在课下组织材料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搜集、取舍材料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有的学生写的“教案”竟然有参考材料引用的出处、作者,还有教后记。这使我深受启发,就拿那引用“参考资料”的要求来说,我首次知道,已经是我在大学快毕业时写论文时候了。

无独有偶,今日看到一篇文字,讲的是,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当记者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绝招呢?”他笑一笑说:“其实,也没有什么绝招——我只不过是让孩子教我罢了。”让孩子教自己——一句话道破了玄机,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那只能是笑话,但我如果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再去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慢慢地就到了全班第一名的份上”。这位父亲介绍说,孩子们见我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儿回来,还跟他们一样的学习,他们在学习上就不会有一点的分心和花心啊!不像有些人家的孩子,大人一边在搓麻将、打扑克,一边在吼叫着要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们就是嘴上答应着,心里面也是憋着一股劲的呀。老实说,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们玩得快快活活的,却说不读书就会如何如何——那样只会把孩子弄糊涂。”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你想,当他的孩子每天都要记着回家还要“教”他的父亲,课堂上能不用心吗?每天都想着如何让他的父亲听懂,这个学生能不去思维吗?每天都怀揣着一份责任,这个学生在学习上能不有责任心吗?当这个学生将学的东西把父亲教会,这个学生能不有幸福感吗?能不对学习发生兴趣吗?胡适说过:发表是最有效的学习,我想同样,让学生当一回先生,也是最有效的学习。

让学生唱主角,并不是对教师地位的否定,相反,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时刻处在鉴赏者、导播者、仲裁者、参谋者、询问者的角色中,在欣赏学生作品中得到一种幸福和快乐。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这一理念让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使其敢想、敢说、敢问,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师角色的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

教育是师生共同的生活。与管理者这一传统角色比较,未来教育更加强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学习伙伴。一是由于朋友之间心理上的接受度更大,更容易达到心理的融合,体现真正的平等。二是未来的教学在形式上也将更倾向于师生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问题导向教学,发现导向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师将更多地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作为学习的同伴共同进行意义的建构。教师应当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深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教师。

老师,请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吧!把精神生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吧!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十二

最近,一直在关注和反思体育课堂组织管理的问题,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从本学期开始,每节课后都进行简单的反思,其实也谈不上“反思”,就是简单记录下本节课的组织方法以及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力争找到不同年级有利于孩子学习的好的组织方法。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是五年级一班的课,按照教学安排,主要教学内容是复习第九套广播体操。和往常一样,上课前就站在了操场上等孩子们,铃响以后,看到他们从教学楼走出来,远远望去,好像人数不是很多,并且体育委员也变了,等他们来到指定位置,问明白原因后才知道,有部分同学在班里办关于《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的板报,还有的同学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留下了。其实,对于这种情况,自己也不是很奇怪,这个班级之前的课堂也很少来齐过,只是本学期才第二节课,就这样,心理还是有些不太习惯,况且每次人数不定,对于课堂组织管理,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想想,或许这正是对自己课堂管理应变的一种考验。于是还是以一种很平和的心态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在复习广播操之前,先玩儿了一个“大小西瓜、大小高楼、大小飞机”的游戏,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个孩子都很投入。心想:“人数少,也有少的'好处,比较好管理......”。还没等我思考完,又有几个同学走过来,喊“报告”。原来是个别的同学作业补完又下来了。因为队伍已经站好,我示意让他们站在最后一排,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陆续又有几个孩子过来。

游戏结束以后,开始复习广播操,按照课程安排,我先喊着口令,让孩子们做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有一部分孩子,特别是男生,根本不认真做,再三提醒,依然做不好。特别是后来来晚站在最后一排的孩子。当时我在想:“如果这样练习,练再多,估计效果都不会很好,是不是可以换一种组织方法”。于是,我想到了分组,但又担心分组后,个别组的积极性不高,就不练习了,之前就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又一想,反正集体练习效果不好,何不试一试。为了更好的组织,我给孩子们做出了以下要求:1、各组要有组长,在组长的带领下练习;2、一组里每个同学动作都要到位,才算过关;3、最后来的同学为一组。最后我说告诉孩子们:“哪组先练好,哪组先自由活动。”

孩子们开始练习后,我开始观察,发现分组练习和集体练习完全不同,特别是女同学非常认真,好像觉得自己是做的最好的,其中一组还选出了2个组长,一个正面示范,一个背面示范,在练习的过程中谁做的不好,组长还把她叫出来单独练习。男生组也不甘示弱,其中一组一起喊口令练习,虽然动作不是很到位,但练习的那个劲头还是很足的。我特别观察了最后来晚的那组同学,一开始,他们没有开始练习,一直在商量谁当组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孩子们都想来试试当组长,但又没有那个信心,为了鼓励他们,我提出了你们可以选2个人来领着做,并且建议他们可以换一下位置,可以站在做的好的女同学旁边。这时候,我看到一个男同学对着另个男同学小声说:“来吧,咱俩来当组长吧。”两个小组长先是安排位置,然后又带领大家练习,拿不准的动作还向旁边的女同学请教。一开始有个别同学动作不到位,在旁边女同学的影响下,最后都很认真做了起来。

读把课堂还给学生有感篇十三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平等伙伴,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地获得信息,积累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

作者:杨秀华作者单位:平阳县郑楼镇练川小学,浙江,平阳,3254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xx“”(18)分类号:g63关键词:思考实践操作发言权提问权评价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12437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