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8/04/03 10:52:00文/admin

学分网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历史故事: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历史典故,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学分网。

一、历史故事: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

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先贤孔圣人提出有教无类,教育范围增大,使得许多平民得以接受教育。到了今天,中国政府更是直接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只要是中国人,就可以接受免费的教育。

实际上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个政府,对于教育都十分的关注。北宋时期,对于北宋的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的,就不能忽视著名学者胡瑗。胡瑗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四十岁以后,开始从事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同时也对当时的教育界有过很多改革。

胡瑗曾经在《松滋县学记》中明确的说过: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治理天下需要人才,而使得天下人成才就在于教化,而教化根本还在于学校,明确说明了一个好的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还有教育理念的转变。宋朝因为开国之君赵匡胤提出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文化事业得以繁荣的发展。不过在某一个时期,人们却只追求华丽诗词歌赋。特别是一些学校,甚至将此作为教学重点。

胡瑗对此明确的提出异议,他认为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实际,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他对皇帝说: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文、有用。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斯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他的大致意思,教育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而是应该培养理论和实际都能精通,能干实事的人才。

胡瑗的教育理念是十分正确的,而他此后在教育方面也一直都在朝这个方面发展。在管理学校,制定学校制度的时候,胡瑗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创立了分斋教学的制度。

所谓的分斋教学,就像是今天分班一样。他设立经义和治事二斋,经义注重讲解六经,治事治民、讲武、堰水和历算等科。大家在选取一门主科的时候,还可以选择一门副科。这种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专有人才,在行政、军事、水利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宋朝的宋代官学有两种:一是中央官学,二是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大部分都是达官贵人的子弟,地方官学则少的可怜。对此胡瑗提出弘教化而致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这其实和孔子的有教无类有些相似,都是推行普及教育。

在胡瑗的积极走动和劝谏下,宋仁宗开始重视教育,并且接受胡瑗的建议,大兴地方之学。宋朝的教育事业,由此走向一个新高度,可以说是欣欣向荣。

胡瑗还提倡文武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而是积极鼓励他们走出去。要求学生要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平时要学会射箭、投壶和其他各项游乐活动。在重视德育、智育的前提下,他也注重音乐教育,注意用音乐来陶冶学生的精神情操。

胡瑗重视理论教学,更重视实践理论,他经常组织学生到外野外、到各地游历名山大川。并把此项活动列入教程之中,做到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他曾经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有益于学者矣。认为如果只是一心埋头于书本,实际上是一种闭塞的行为,不利于学识的增长。

能够提出这么多的教育理论,胡瑗本人在教育方面,自然有很大的体会。他曾经在泰山就学之时,苦心读书十年,打下了丰富的基础。这期间学到的各种知识,都成为他日后发展教育事业的坚实基础。你说他本人的文学素养,看其留下的《睢阳五老图》可见一二。

《睢阳五老图》

始同优烈晚同间,五福俱全戴角冠。

典午山河遵大道,调元宗社对穷桓。

羌夷谁敢窥中夏,朝士猜疑畏岁寒。

肱股赓歌遗韵在,惟吾后进祗膺看。

二、历史故事: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


游酢(1053~1123年6月18日),北宋理学家。字定夫,号广平,又号豸山,宋建州建阳禾平里(今麻沙长坪)人;人们称他荐山先生。熙宁元年(1068年)与从兄醇二人同拜族叔理学家游复字执中为师,就读家塾;三年(1070年),从学本地学者江侧于石壁山即集公山;五年(1072年)游学京师(今河南开封),与程伊川颐相见,伊川以“其资可适道”向其兄程明道颢推荐;次年,(1073年)补入太学学习。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范纯仁出判河南,待以国士,有疑义辄与参订。移守颍昌,辟为学教授。还朝复相,即除酢太常博士。纯仁罢,酢亦乞外。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谥文肃。

1093年的冬天,年过四十已登进士第的游酢携着杨时,前来拜师于理学大家程颐。先生正端坐瞑思,两人在旁虔诚侍立,不敢打扰也不敢走开。及至大师功课完毕,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后来便有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程门立雪”尊师重道,是游酢在教育上的贡献。他从小敬师好学,虚心求教。“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道的典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尊师重道”精神更值得我们广为传播,弘扬光大。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后人简称《四书集注》),影响极为深远。然而在《四书集注》之中,就收录了游酢的七条语录。事实上,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理学即洛学、开创闽学中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理学是以《四书》为基本经典,既具有思辨哲学的性质又有实用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的先驱者是北宋的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而游酢则是理学南传,由二程到朱熹集大成的义理之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中,游酢、杨时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说前期当是游酢发挥了作用;后期才有杨时发扬光大二程思想。

我们从朱熹的一些著作可以看出他对游酢理学思想是有所继承的。朱熹编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考》,离不开游酢编的《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录》。朱熹在《伊洛渊源考》中保存了部分游酢语录就是继承游酢理学思想的明证。朱熹注释《四书》也多处引用游酢的经学观点。游酢发展了程颐的修养论,并明确重视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通过为学来实现的,而为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更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这些研究成果都被集大成的朱熹所吸收。还有游酢的许多理学观点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论证依据。

游酢为官期间能做到“惠政在民”,可称是北宋时州官的楷模。游酢认为当官首先要正确对待庶民百姓,正确处理官民之间的矛盾,把人民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他在《君子体仁》一节中曰:“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就是说对待庶民百姓要有爱心,结交朋友亲厚仁慈,这是君子所要做的事的根本。

“为政在人”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陈太平策》一文中讲的很深刻。

“薄敛谨刑”,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的核心。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游酢的“正道”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办什么事离开“正道”将祸国殃民。

游酢从政30多年,从实践中总结了以仁爱为怀,减轻赋税,谨慎施刑,关心老百姓疾苦的治政主张,对北宋当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游酢书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他的草书堪称一绝。清《草字汇》、《草书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查真大字典》、《历代名家草书选》等7种有影响的书法汇编都选上他的单字草书。宋朝书法主流是尚意的,游酢就以不同的用笔及奇特的体势来表现变幻天真意象的情趣。游酢不仅被《草字汇》推为“草圣”,而且他的小楷书法功力深厚。行笔稳健,法度严谨,气势开阔,字体秀丽,结构富于变化,堪舆唐人比肩。游酢的书法不管是草书,还是楷书,皆为中国书法之珍品。

游酢的“诗”论,贡献亦很显著。学诗,强调“正其心”“无邪思”。他对《诗》能够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披沙拣谷,取精用宏。他继承先儒学说,在评诗中强调“修身正家”,并把它看作是治国平天下所必须仰赖的修养根基,他在评述《二南》诗时,就强调了“求诸已,而后求诸人”、“治其内,而后治其外。”这种处世经邦的原则,很得儒学精髓。总之,游酢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对游酢“诗”论的述评从中提取可资鉴之处,这对诗评诗论的发展,当是不无裨益的。

学分网小编提示:以上是历史故事: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理学先驱胡瑗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 胡瑗的诗词,高中历史故事。学分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考生及家长参考,敬请考生及家长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推荐阅读:

历史故事:晋厉公生平简介 他是怎么死的
历史故事:揭秘明十三陵墓中有哪些宝藏
历史故事:爱新觉罗溥仪的墓究竟在哪个位置
历史故事:古墓尸体为什么都不腐烂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THE END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答题步骤
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表 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类型 高中历史开放性试题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及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怎么做
清朝灭亡的具体原因 清朝覆灭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