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5:26:18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9 15:26:18     小编:书香墨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教学重点。教案中应该包含适当的评估和反思环节,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编写教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差异化教学。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感知及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水的透明性、流动性及溶解性。

2.乐于在操作活动中和同伴共同分享探索得到的结果。

3.有初步的环保概念,懂得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两个透明杯子(一杯清水内装一彩球,另一杯内有沙,沙内埋一玩具)。

2.每组一份橘子粉、白糖、盐、咖啡,用杯子装好。(溶解实验使用)。

3.小篮、有洞塑料袋、有洞小容器、漏网、半玻璃杯清水、碗、一条毛巾。(验证水的流动性实验使用)。

4.水污染视频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看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两个透明杯子,一杯装水,一杯装沙。

3、师:请小朋友说一说,水和沙里都有什么宝贝。

4、师:为什么我们能很快的知道水里藏了什么宝贝,却不知道沙里有什么呢?(引导幼儿:水是透明的,能一眼看到)。

二、游戏:水宝宝搬家。

1、出示一个装了水的塑料盆和碗师:水宝宝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把家搬到面前的小碗里,你们都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水宝宝呢?(幼儿自主回答)。

2、师:老师给小朋友们也准备了几样好玩的工具,我们来认识一下(介绍提供的`工具分别为:小篮子、漏网、塑料袋)请小朋友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来帮助水宝宝,大家动手之前请先卷起袖子,如果桌子上面有积水了,可以用边上的抹布来擦干净。

3、请个别幼儿上来实验并讲述自己试验的过程师:我们来请小朋友们分享一下自己帮水宝宝搬家的经历。(用的什么工具?发生了什么情况?)。

三、游戏:会变化的神奇水。

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师:老师又把水宝宝请来了,这次要和水宝宝一起变个魔术。

2、教师将奶粉放入杯中搅拌师:谁来告诉我,水宝宝怎么了?(变浑浊了或者变成牛奶了等)为什么水宝宝变色了?(因为奶茶粉溶到水里了)。

3、师: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神奇材料,我们一起和水宝宝来变魔术吧!

4、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

5、幼儿坐在操作台边,教师进行提问师:你们的水都发生变化了么?小朋友们可以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然后告诉大家,你的水宝宝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了。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尝一尝变了魔术之后的水宝宝。

四、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1、师:我们今天和水宝宝做了这么多的游戏,大家都喜欢水宝宝么?

2、师:小朋友们还知道水宝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哪些作用?

3、师:老师今天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段视频,我们看一看,视频中的水宝宝怎么了?

4、师:水宝宝怎么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让水宝宝生病?我们应该怎么爱护水宝宝?

5、教师总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约用水并且爱护好我们身边的水宝宝,不让脏东西污染了它们。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和水宝宝一起做更多有趣的游戏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二

1、观察、了解兔子的主要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有喜欢小兔子、关心秒度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动画片:可爱的小兔子。

2、草、白菜、胡萝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发兴趣观看动画片:小兔子,真可爱。

二、观察小兔子。

1、提问:兔子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幼儿有顺序的观察兔子的:

头部(长耳朵、三瓣嘴)身体(椭圆形、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尾巴(短短的)。

2、提问:兔子是怎么走路的啊?我们来学一学好吗?

三、抱抱小兔子。

2、提问:

(1)小兔子全身长满了什么?(毛)。

(2)身上的毛是什么颜色的'?

(3)抱起来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毛茸茸的、柔柔的、软软的、暖暖的。)。

四、喂喂小兔子。

1、小兔子爱吃什么?(青菜、青草、萝卜)。

2、吃东西的时候它的嘴巴是怎么动的?

五、结束部分教师:我们和小兔子一起去散步好吗?

带着兔子和孩子们一起散步。

教学反思。

1、本节活动内容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刚入园,相互不熟悉,情绪极不稳定,同伴交往意识薄弱,设计这一主题主要是让幼儿之间进行熟悉,消除陌生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2、活动过程的设计遵循由简到难,由慢到快的活动原则。先是和兔妈妈亲亲抱抱,紧接着和兔妈妈一起做摇头甩臂的动作。这一活动先起到一个活跃气氛的目的。接着兔宝宝们和老师一起活动,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进行自主的活动,以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最后一环节难度稍大一些,争夺呼啦圈,这就要求孩子以最快的速度占据圈位。孩子对于这一活动兴趣高,即使孩子之间进行了合作交流,又学会了原地双脚跳的技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三

活动目的:

1)认识常见的蛋,了解蛋的构造。

2)引发探索的兴趣。

教案准备:

教案过程:

一、看看讲讲、分享经验。

(出示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1)孩子自由观看、自由讲述,教师倾听、观察。

2)分享经验。

a、你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蛋?

b、你还有什么不认识的蛋吗?(幼儿互相解决问题)。

c、比较蛋的大小、外形和颜色。

二、分类验证。

1)把相同的蛋放在一个家里。(幼儿归类)。

2)验证。

三、操作探索。

1)这些蛋有大有小,幼儿园教案颜色也不一样,但是在蛋壳里面它们一样吗?(幼儿自由讲述)。

2)自由操作探索。

3)交流。

你刚才敲了什么蛋?里面有些什么?每个蛋的里面都一样吗?(探索蛋的构造)。

4)小结。

四、延伸:

观看图片。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古老的是什么蛋吗?(观看恐龙蛋模型)。

2)你们知道世界上最大的是什么蛋吗?(鸵鸟蛋)。

3)鸵鸟蛋是什么样子的呢?世界上还有很多动物妈妈也是生蛋的,旁边有很多图片,它会告诉你答案的,你们自己去看看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四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知道豆芽是蔬菜,有营养。

2、学习给两种豆芽进行分类并品尝豆芽,养成爱吃蔬菜的好习惯。

二、活动重难点:

了解豆芽的外型特征及生长过程。

三、活动准备:

1、黄豆芽,绿豆芽若干,小脸盆,每人一个,人手一把小铲子,黄豆种,绿豆种若干。

2、多媒体课件。

3、烧熟的豆芽每人一份。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趣:

演示画面“豆芽宝宝在跳舞”,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了解豆芽的特征。

1、洗豆芽。

请小朋友帮豆芽宝宝洗澡,提醒幼儿一边洗一边仔细观察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

提问:“你洗的豆芽宝宝是什么样子的?”幼儿自由讲述,老师出示电脑画面,帮助幼儿了解黄豆芽和绿豆芽的特征。

2、分豆芽。

请幼儿把脸盆里的黄豆芽和绿豆芽分在两个点心盆里,然后送它们回家,边送边说:

“黄(绿)豆芽,我送你回家。”

(三)了解豆芽的生长过程。

(四)了解豆芽的作用。

“你们知道豆芽有什么作用?”出示烧好的豆芽,让幼儿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让幼儿知道豆芽是有营养的,要多吃豆芽。

(五)师幼合作种豆芽。

教师带领幼儿到自然角种豆芽。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幼儿积极配合,认真尝试,在自主练习里获取了经验,又在集体练习里感受到了快乐和喜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圆满的完成。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五

活动目标:

1、根据瓶口特征,尝试用拧、按、扣、塞给瓶子盖上盖子。

2、了解瓶盖的作用。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活动过程:

1、导入语: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厨师小猴,厨师小猴遇到麻烦了,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助他。厨师小猴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瓶盖混在一起了,让我们帮他找到合适的盖子盖上吧。

2、出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瓶子及瓶盖。

师: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好玩的东西大家想不想看一下呢?引出瓶子和瓶盖让小朋友认识一下并仔细观察这些瓶子和瓶盖的形状、大小的不同。

3、师:这些瓶子宝宝找不着它的盖子朋友了请小朋友先仔细观察瓶口和瓶盖是什么样的有没有罗纹并比较瓶口的大小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他们的盖子。

4、老师动手示范盖盖子的几种方法并让幼儿了解按、扣、拧、塞这4种盖盖子的方法并让幼儿分组动手实验尝试瓶子是用什么方法盖上的,并知道不同瓶子有不同的盖法。

5、让幼儿了解瓶盖的作用。

活动反思:

我们从幼儿的自由探索入手,让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感知各种盖子的特点,从而探索打开瓶盖的不同方法。看到瓶罐,孩子们肯定会想办法打开瓶盖,寻找瓶子中的奥秘。所以这节活动的目标应该让孩子们学会打开瓶盖的方法。

通过游戏的形式既调动了孩子们活动欲望,又丰富了幼儿的经验。但是我应该更注重在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打开的方法上,而不要完全将答案告诉孩子,因为这样无法祈祷孩子主动学习。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六

活动目标:

1、对生活中的声音感兴趣,探索不同物体之间的碰撞会发出不同声音的秘密。

2、体验探索声音秘密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

活动准备:

小篓子、空口香糖瓶和装有硬币、米粒、蚕豆的口香糖瓶分别人手一份;透明塑料瓶3个。

活动过程:

一、听音游戏——找空瓶。

2.如果不能打开瓶盖,你用什么办法呢?请每个人找一个篓子,用不打开瓶盖的办法找出空瓶。

3.你刚才是怎么找到空瓶的?(摇一摇,没有声音的就是空的。)。

二、发音游戏——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聪明,用听声音的办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请你和空瓶玩一玩,想办法让它们不装东西也能发出声音,看谁想的办法多。(幼儿操作)。

2.你是怎么玩的?还有不同的玩法吗?(幼儿边示范边表述)。

3.小结:你们真会动脑筋,想了这么多让空瓶发出声音的办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会儿。

三、辨音游戏——找秘密。

1.剩下的这些瓶子为什么摇了以后才能发出声音呢?小结:摇一摇,东西在里面动,你碰我,我碰你,就发出了声音。

2.这三个瓶子发出的声音一样吗?请你再去仔细听一听,告诉我你听出了什么秘密。

3.你听出了什么?为什么不一样?小结:原来瓶子里装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4.师摇动瓶子,幼儿听声音逐一猜测物体并检验。

a.猜猜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硬币)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将硬币倒入透明瓶检验)请你再去摇一摇、听一听找到藏硬币的的瓶子。幼儿一个接一个摇瓶互相检查。

b.这个瓶子发出的声音像什么?猜猜里面装着什么?(倒出米粒当场检验)你能用小耳朵帮忙找到装米粒的瓶子吗?找到的小朋友也倒到透明瓶子里检查一下。(幼儿分两组将米粒倒入两个大瓶检验)。

c。最后这个瓶子里装的什么呢?(幼儿猜蚕豆等)到底是什么我们把瓶子拿来看一看。你的瓶子里有多少豆豆?(一个和许多,分两组站好)比较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大还是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小结:原来一个豆豆发出的声音小,许多豆豆发出的声音大。

四、结束部分。

师:瓶子里装满了豆豆摇了以后就听不到声音,那如果装满了其他东西会不会发出声音呢?请小朋友回去试一试。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七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萝卜的外形特征,知道萝卜的种类多。

2.鼓励幼儿在活动中大胆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各种萝卜的实物、图片若干。

2.每桌一盘切好的各色萝卜块。

3.萝卜雕刻的造型若干。

活动重点:

了解萝卜的特征。

活动难点:

能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审美元素:

1.通过对各种萝卜的认识,充分感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萝卜的外形美。

2.感受萝卜造型的美。

活动过程:

1.出示萝卜造型图片,引导幼儿欣赏。

(1)师:你能看出是什么吗?(龙和凤)好看吗?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请幼儿自由讨论)。

(2)向幼儿简单介绍雕刻用的工具刀。

(3)欣赏一些萝卜雕刻的造型。

2.认识萝卜的外形特征。

(1)引导幼儿观察萝卜实物:

师:你认识这些萝卜吗?你知道有什么样子的萝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萝卜。

师:看看,这儿有什么样的萝卜?

小结:萝卜有各种各样的,有橙色的胡萝卜,有白萝卜,有绿萝卜,有红萝卜,有紫萝卜;有圆圆的萝卜,有椭圆的萝卜,有长长的萝卜;有的萝卜比较大,有的萝卜很小。

3.讨论:你知道萝卜有什么用吗?

小结:萝卜可以生吃,可以做菜,还可以腌制成小菜等。

4.品尝萝卜。

请幼儿品尝各种萝,卜,说一说,吃的萝卜是什么颜色的,是什么味道的?(有的是甜甜的,有的是辣的。)。

5.总结:萝卜有丰富的营养,吃了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开展种植萝卜活动。

活动反思:

有幼儿说“像小老鼠的脑袋”,教师可以抓住时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想象。

按萝卜的自然属性颜色进行分类。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特点。

形象生动的表格用猜想、验证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对小班幼儿,这种表格的记录方式也是可行的。

打破思维定势。“眼见的才是真实的,不能想当然。”

切萝卜的方式,应该多角度去切,让幼儿切实查证萝卜里面的颜色,这样才是科学的。

小朋友知道了萝卜不仅有趣,它还有很多吃法,刺激幼儿的食欲。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八

1、了解鸡蛋的构造,感知蛋外壳的硬和内部的软。

2、感知蛋制品的硬软。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母鸡图片、生鸡蛋一个、各种蛋制品若干、蛋壳若干

1、出示母鸡图片,你知道鸡妈妈有什么本领?

2、教师讲述故事《一个奇怪的蛋》后提问

1、老师这也有一个鸡蛋,我们来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

2、请小朋友摸一摸,告诉大家蛋宝宝摸上去有什么感觉?(滑滑的、硬硬的)

3、这个滑溜溜的、硬硬的壳里藏着什么呢?怎样才能看到里面的东西?

4、教师打开鸡蛋,这圆圆的,黄黄的是什么?(蛋黄)透明的呢?(蛋清,煮熟后叫蛋白)

5、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软软的、粘乎乎的)

小结:原来硬硬的蛋壳里藏着软软的蛋黄和蛋清。蛋黄和蛋清里含有丰富的营养,每天吃一个蛋,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1、你吃过哪些用蛋做成的食品?它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2、老师这也有许多蛋制品,请小朋友看一看,尝一尝。你吃的是什么?是软软的还是硬硬的。

鸡蛋做的食品好吃吗?蛋宝宝浑身都是宝,软软的蛋黄和蛋白可以作成各种美味的食品,硬硬的蛋壳还可以做成好玩的东西呢。

1、出示蛋壳粘画,这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的?小朋友想试一试吗?

2、幼儿制作蛋壳粘画。

科学活动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的领域,对于科学领域的特征和环节把握都比较模糊。此次活动的设计,在准备阶段我借鉴了网上的《有趣的蛋》,在此基础上修改了第一次——将环节留下,内容更换。在请教其他老师以后,发现对幼儿的提升较少,科学性不强,可实施性也不强,所以进行了第二次的更改设计。

将几位教师的建议融合,加上自己的理解,生成了最终教案。整个活动下来,环节还是较为流畅的,但是评课以后发现了更多的问题。首先,班级日常工作在此次开课中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问题,比如班级座位安排问题。由于班级空间不大,区域柜子摆放后,孩子们的作为受到了影响,平时挨得较近就让孩子分排坐了,没有考虑孩子的视角问题,疏漏较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九

1.初步学习油水分离的知识,了解油水分离作品的特点,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学习油水分离的绘画方法,能巧妙的利用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进行创作。

1.深色颜色颜料,水粉笔。

2.白纸,铺好报纸的桌子。

3.油画棒,已用白色油画棒画好的图画一幅。

1.情境导入。

以看魔术表演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x小朋友们看看,我是谁啊?告诉你们,我是一个魔术师。我会变魔术!你们相信吗?x那你们先看看老师这是什么?(白纸。)x好了,小朋友仔细看清楚了,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咯!千万不要眨眼睛哟!

师:我需要一枝神奇的笔,蘸上颜料,在白纸上一涂,出现了一幅漂亮的画。

师:怎么变出来的?

幼儿讨论,猜测。

师:其实神奇的不是老师这支笔,而是这张白纸。

2.探讨作画方法。

教师出示一支白色的油画棒。

师:这支白色的油画棒平时我们很少用到,但是今天,我们有了它,才能变魔术。

师:你们想画个什么呢?

教师根据幼儿的要求现场画几个图形,请一个幼儿上来刷颜料,其他小朋友喊:变,变,变,魔术开始了。

3.再次讨论,寻找答案。

教师小结:白色的油画棒画在白色的纸上,看上去还是一张白纸,其实魔力已经产生了。接下来,只要刷上颜料,画过白色油画棒的地方颜料就刷不上去了,好看的图画就露出来了。

4.幼儿尝试。

你们想成为魔术师嘛?你们想不想也去变一变呢?老师为每组准备好了东西,请你们也来变一变。

教师讲解操作时注意事项。

现在,请小朋友也来当魔术师,好不好?不过当魔术师有个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颜料涂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操作,并注意引导幼儿丰富画面。

5.教师介绍。

这是一种油水分离法,因为油画棒是油性的,而水粉颜料融于水,油与水不互溶,所以当颜料遇到油画棒时,就自然地脱离开。

6.欣赏各自的作品。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

1、有观察各种车辆特点的兴趣,知道车牌的用途。

2、对一组数字出现不同的排列组合有兴趣,探索不同的排列组合的方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活动目标:

知道泡泡的形状与吹泡泡的工具是无关的,打破圆形——圆形,三角形——三角形的匹配的思维定势。

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在户外活动中孩子已经玩过街上买来的泡泡的游戏,知道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材料准备:

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泡泡水。

环境创设:一张大张的纸上贴一个三角形的图形和一个圆形的图形,每个幼儿一张卡片。

活动过程:

一、猜想、记录三角形的工具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2、教师提问: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幼儿猜想,有的说是三角形的、有的说是圆形的)。

3、幼儿进行猜想记录。

如果你认为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三角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三角形的图形下面,是圆形的就把你的卡片贴在圆形的图形下面。

二、幼儿吹泡泡,验证自己的猜想。

1幼儿自己选择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吹泡泡的工具,开始吹泡泡。

2分享交流:

(1)你们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

(2)到底用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老师再吹吹,小朋友看看到底是什么形状。教师又用三角形的工具吹泡泡让幼儿观察,再次验证三角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也是圆形的。

三、幼儿调整事先的猜想记录。

四、小结:不管是圆形还是三角形的工具吹出来泡泡都是圆形的,那么还有什么可以用来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回家以后小朋友可以去找找,以后我们再来试。

活动反思:

在此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要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以免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作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误导幼儿。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想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并引导孩子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活动目标:

1.感知轮子的特征,知道轮子是圆圆的,会滚动。

2.初步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3.喜欢玩轮子,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ppt,各种、轮子、有轮子的箱子和没轮子的箱子,装满水的瓶子、音乐。

活动过程:

一、玩,知道车子有了轮子才能开动。

师:宝宝们,今天我们开着小到城里玩一玩好吗?(咕辘辘咕辘辘咕辘辘……开来开去真开心,这是我的小2遍)。

师:城到了,我们赶紧找个车位把车子停好。城里的真多呀,这么多你们想玩一玩吗?宝宝可以选一辆找个空地方玩一玩。(指导:用手一推车子向前开起来了、扶着车子慢慢开的)。

师:宝宝你是怎样玩的?

师:你刚才为什么要换一辆开(没有轮子不能开)。

小结:原来有了轮子才能开起来呀。

二、知道轮子的形状及作用,体验玩轮子的乐趣。

第一次玩。

师:老师这里有许多的轮子,等一会请你选一个轮子看一看、玩一玩,看看轮子长的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什么本领呢?(幼儿自主选择)教师指导幼儿(会滚、滚的快、会转的、很重、毛毛的)。

提问:你玩的轮子是什么形状的呢?它象什么?

提问:你的轮子有什么本领呀?(会滚)让幼儿滚一滚。

提问:其它小朋友你的轮子会滚吗?

第二次玩。

提问:你刚才是怎么玩轮子的?(和好朋友一起滚过来滚过去,两个轮子一起轮的,大的轮的快,小的一会儿就停了……)。

小结:轮子滚来滚去真好玩。

三、了解轮子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小朋友和轮子做游戏真开心呀,我们一起来听听,轮子是怎样夸自己的?

师:除了上有轮子哪里也有轮子呀?

师:你为什么喜欢轮子呀(帮助我们,带来方便、滑板开心)。

四、体验轮子给我们带来的方便。

师:你搬得动吗?搬不动怎么办。

师:看来轮子的作用真大呀。

五、结束。

师:宝宝,我们赶紧把这些玩具收在箩筐里,然后把它放在小车上,运回你的教室里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游戏:水站搬家,引发幼儿玩水的兴趣。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大,考吧、幼师,网出,处!把水搬到另一个桶里?

二、猜想、探索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三、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1、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四、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1、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

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

2、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

3、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

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感知蜡烛燃烧现象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激发幼儿探究科学的欲望,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难点:

让幼儿知道蜡烛燃烧时会发光、发热,燃烧时需要空气中的氧气。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6个、玻璃杯1个、火柴、打火机。蜡烛实物图片、轻音乐、课前对幼儿进行的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例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很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等。)。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让幼儿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图片。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挂灯笼的时候等。)。

三、通过游戏《蜡烛的熄灭》,让幼儿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验证这种方法。

(1)幼儿操作实验: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

(2)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幼儿自由发言)。

(3)罩上杯子后蜡烛会熄灭,还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杯子会发热、发黑,杯壁上会有小水珠,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时需要空气,当蜡烛罩上杯子后,外面的空气进不去了,杯子里的空气被拉住燃烧用完了,蜡烛就会熄灭。

活动延伸:

蜡还可以绘画,请幼儿用桌子上的碎蜡在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用棉签蘸上盘中的颜料,均匀的涂在画上,就会显现出美丽的蜡染画。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五

1、了解车牌产生的方式,知道车牌号的数字是不同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他们代表不同的意思。

2、通过游戏复习10以内的顺数、倒数、单数、双数,能根据要求做出分类。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六

1.感受水的流动性。

2.知道珍惜水,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知道水的特性。

知道水的用处,爱惜水资源。

:一盆水、沙漏、拧紧盖子的空瓶子、吸管、扎有小孔的小提桶、海绵。

1.引发兴趣、发现问题。

2.猜想、探索。

提问:你准备用什么工具来运?

3.提出问题、进行解决。

提问:猜一猜这里的那些工具可以让你成功?

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

4.通过操作、进行验证。

利用工具自己新手体验运水的乐趣与水是流动的这一特性。试验后一同总结哪个工具成功了为什么?提问:有孔的工具水在里面怎么样了?进行游戏二:漂流瓶把空的瓶子放到水盆中,让瓶子飘到对岸。进一步感受水流动的特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七

这一题材来源于生活,和幼儿的生活贴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家庭有辆车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儿,车子已成为幼儿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每天接触到车子,虽然不会开车却天天坐车,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子让人应接不暇。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另一方面,从平时的观察中可以看出幼儿们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去汽车充满好奇。车牌是车子的一部分,车牌是由不同的数字组成的,可以计算活动相结合。车子没有车牌就上不了路,可见车牌的重要性。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八

一、欣赏:各种各样的车辆。

1、出示各种新车,说一说自己认识的车辆。

“认识图片上的哪种车?你喜欢那一款车,为什么?”

2、找找说说每辆车的异同,引出车牌的不一样。

二、认识:车牌。

1、知道车牌的作用。

“尽管车辆的种类很多,但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买了同一款的车。当马路上出现很多同一款的车子时,有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呢?”

——通过车牌号码。

2、知道车牌上有很多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车牌上有很多符号,都有些什么?”

——数字0—9;中国字:英语字母。

3、出示汉字“沪、京、浙”等,知道这些中国字的含义。

——代表中国各个地区的简称。

小结:车牌由汉字、字母和数字组成,这样就不会出现两个完全一样的车牌号码了,通过车牌我们就可以将车子区分出来。

三、排列:不一样的车牌。

1、讨论:是不是相同的数字排出的号码就一定相同吗?

2、操作:幼儿操作数字板,将“1、2、3”三个数字进行排列,看看可以排出哪些车牌号码。并将结果记录下来。重点和难点1:相同的数字经过不同的排列会产生很多不一样新的数字组合,鼓励幼儿一定要排出不同的数字组合。

3、交流总结:3个数字可以排出排出6种不同的顺序。

4、在给幼儿加上一个数字“4”,看看4个数字可以排出几种顺序?幼儿操作记录。

重点和难点2:交流——如何将数字排列整齐?

以“1”为首时,4个数字有几个排序方法?

帮助幼儿小结:以“1”为首时,我们就可以排列出6种不同的车牌号码,再算上当“2”“3”“4”打头时,就会有更多的号牌。

四、延伸:鼓励幼儿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继续统计4个数字的排列,并记录,看看谁记录的不重复的数字组合又多又准确。

小班科学有趣的圆教案及反思篇十九

针对小班幼儿入园时间短、自我服务能力还没养成,尤其在穿鞋这一方面,总是有穿反鞋的情况,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置不同的情景,并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与孩子一起说儿歌、玩游戏,完成教育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2.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在地毯上粘一个圆圈,圆圈里粘有即时贴小星星、小脚印。

2.物质准备:幼儿鞋架三个,拖鞋若干双,哭、笑小鞋脸各一个,家长的大鞋若干双。

活动过程。

师生互动过程实录。

1.入场:在欢快音乐的伴奏下教师带幼儿说儿歌走圈。(儿歌:走走走,走走走,围着圆圈走走走,走走走,走走走,围着圆圈走、走、走。)。

师:宝宝们看看圆圈里有什么?

幼:小脚印、小星星。

2.和小脚印、小星星玩游戏。教师和幼儿边说儿歌边做游戏:123、321,我和小脚印做游戏,你也踩我也踩,踩到小脚印快蹲下。123、321,我和小星星做游戏,你也踩我也踩,踩到小星星快站好。

3.玩小脚印的游戏。

(1)师:请宝宝们站在小星星上,你们发现了什么?

幼:许多小脚印。

师:请宝宝看一看小脚印有什么不一样?

幼:有反的脚印,有正的脚印。

师:谁来说一说反的脚印什么样?谁会用小手模仿一下?

(2)师:请宝宝动脑筋想办法将反的小脚印变成正的小脚印。(幼儿将小脚印换位置)。

4.玩小鞋的游戏。

(1)师:宝宝们过来坐在小星星上休息。(出示一双幼儿的鞋子)提问:宝宝们发现了什么?(幼儿:是反的)请幼儿将小鞋子摆好。

(2)学习儿歌《小鞋子》:两只小鞋头碰头,好像一对好朋友,小鞋帕向外扣,穿好小鞋到处走。

(3)师:把自己的小鞋子在小脚印上摆一摆,让小鞋子变成好朋友。

5.送鞋宝宝回家。

(出示哭了的小鞋脸)师:小鞋怎么了?咱们一起送鞋宝宝回家。现在,鞋宝宝怎么了?(笑了)。

6.穿大鞋游戏。

(1)鞋子配对,请幼儿将爸爸妈妈的鞋子变成好朋友。

(2)穿上大鞋子,拿着自己的小鞋子,在音乐的伴奏下走起来,老师说儿歌:大大的鞋子,走走走,小小的鞋子,拍拍拍。(说到拍时,带幼儿拍手中的小鞋。)。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这个好玩的游戏。

活动反思。

我设计的活动从始至终都是在与幼儿玩游戏,第一个游戏走圈,是告诉孩子我们的活动要开始了,孩子能很快到老师身边来。

第二个小脚印、小星星的游戏,是引出小脚印,并引导幼儿把注意力转移到小脚印上来。

第三个是小脚印游戏,我先让幼儿观察小脚印,有一部分幼儿能发现脚印是反的,接着就让幼儿用小手来模仿一下,启发幼儿将小脚印变正。孩子年龄较小,在撕脚印时,我提醒个别幼儿只要撕一只往另一只旁边一粘,就可以变成一对好朋友,这个游戏大部分幼儿都能完成。

第四个游戏是玩小鞋,让孩子动手将自己的小鞋变成好朋友,加深对一双鞋的认识。

第五个游戏是送鞋宝宝回家,设置小鞋子哭了的情景,带孩子一起帮助小鞋子,把小鞋子送回家。在这个游戏中进一步让孩子理解怎样把小鞋子变成一对好朋友,怎样帮助小鞋子回家。

第六个游戏是穿大鞋游戏,孩子更是喜欢,穿着爸爸妈妈的大鞋子,模仿爸爸妈妈走路的样子,在音乐和儿歌的伴奏下自然结束游戏。

整个活动游戏贯穿,音乐、儿歌不断,采用边做边说,边玩边乐的形式,孩子很好地掌握了正确的穿鞋方法,教育目标完成得很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79500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