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优秀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8 09:01:30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优秀17篇)
时间:2023-11-08 09:01:30     小编:笔砚

阅读是人类文明的基石,写读后感是我们与这些伟大思想的碰撞。那么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仔细阅读书籍,并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做好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其次,写读后感时要突出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思考,避免简单地照搬书中的内容,而要表达出自己对书中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要注重文笔的流畅和条理性,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最后,要注意读后感的结构和篇章的逻辑性,分段合理,过渡自然,使整篇读后感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这里有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写作。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一

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我站在家乡的路上。

童年——泥。

童年时期的许多”伟大“事迹已不太清晰,唯有在路边玩耍的情形依旧清明。

那是家乡路的初始,是村民自己用一担担的泥土铺出来的。这是我童年的乐园。在假期,我总是扎着个小辫子,赤着脚,蹲在路旁。感受着泥土的柔软,用嫩白的小手,捏着黄褐色的小泥人,一边看着大人们来来往往忙碌的身影。

那时,大人们总会驻足笑着对我说:”哎呦!我们的丫头又捏了什么大作啊!“我每次都会满脸笑容的呈上我的作品。至今,那泥土的清香还萦绕在鼻间。

少年——石子。

少年时期,我不在赤着脚蹲在路旁。只因那一份柔软已被满路的'石子所取代。但,这些也阻挡不了我的快乐。因为家中迎来了一个大物件——彩电。虽然如此,我有时还是会穿着鞋蹲在路旁。用现成的材料,一边摆着自己已识过的字,一边看着人们骑着自行忙碌。

就这样,我的少年生涯,在电视机的欢笑声和石子间的碰撞声中度过了。

青年——水泥。

青年时期,我再也不蹲在路旁了。只因家乡的路已变成泥和石子的混合物——水泥。它几乎遍布全村。为村中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电器,也因此,许多村民陆续的建起了新房子。假期,我宅在家中,一边享受空调的温度,一边观赏着精彩的电视节目。时不时望一下窗外来往的轿车和摩托车。感叹一下:“这就是幸福啊!”

现如今,我走过了许多的路。经历了路的成长。

顺着时光的脚步,看着未来我即将走过的路,那将是一条全新的道路。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体会词语的感情,能用“心急如火”、“跋山涉水”写句子。

3、默读课文,体会红小鬼在追赶大部队的路途中表现的坚定的志向,顽强的毅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读生字。

2、文中重点生字词的朗读:

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胜利捷报。

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瘆人龇牙咧嘴阴森可怕神龛。

跋山涉水餐风宿露。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a、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第一自然段进行概括。

b、引导学生分别找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你读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三、品读体会:

1、感受文章的详略:

2、第一天的经历又只选取了三个场面来写的,是哪三个场面?

赶路、夜宿神庙、吃供品。

3、这三个场面作者又分别是怎么来表现这群红小鬼的精神的呢?

a、第一个场面运用反衬的手法:

可不可以去掉中间写景的这部分呢?

景色越美丽,红小鬼越不观赏,越是心急如火,就越能感受到他们追赶大部队的急切,他们志向的坚定。

对比朗读。

b、第二场面运用环境描写和神态描写: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感情朗读。整整、坐(表现坚定的意志,心里怕得不得了,可就是没跑回去。)。

c、语言描写:

“看来,菩萨也支持我们的行动,给我们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还送干粮,好让我们吃饱睡足以后,加油赶上部队呢。”

菩萨支持我们的行动、安排下这么宽绰的客店、送干粮等语句感受到他们乐观的革命精神。

分角色朗读。

4、他们还经历了哪些困难呢?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5、一齐赞扬这群小红军,读妇女部长何连芝把12个小鬼搂在怀里说的话。“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四、拓展延伸:

1、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回家后向你们的父母讲一讲这个故事。

2、练笔:从10自然段中选择一个困难进行描写。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三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虽然昨晚已备好这一课,可是心里还是担心学生无心于课堂。可没想到的是,一早教务处拿来代课单,一下子给我增加了好几节课,想想,上午第二节课还是开始新课教学。

所教的不是一般的课文,而是距今70多年时空距离的《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课前我创设了一种情境,想极力缩短文本与学生时空上的距离,我出示了一则材料:(红军长征档案解密)。

1934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两年多,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据不完全统计,参加长征的总人数约20万多人,而到达陕北时却只剩下5万余人。

师:同学们,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话说?

生1:原来红军长征死了这么多人。

生2:红军长征的过程一定很艰辛,吃不饱,穿不暖。

师:事实上比你说的还要艰苦。

生3:真是不可思议,走了二万五千里,死了15万人,他们肯定遇到很多的麻烦与困难。

师:自然不言而喻。

生4:剩下的5万人一定很厉害。

按理说,课前的这一“曲”还算成功,学生表现出较为兴奋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到了理解、体会儿童团员们行进过程中的“饥饿、疲劳、恐惧”等,我却感到了“行进困难”。在理解儿童团员们是怎样忍受饥饿怎样拖着疲劳的身子行进在红军走过的路时,我试着让学生想象:

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在这里想象思维却“短路”了,怎么也无法想象孩子们在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即使能站起来说一两句的,我感到的也只是他们努力地想给我“面子”——在应付问题。怎么办呢?如果这里不能引导学生感受儿童团员们可能所遭受的困难,暂且不说目标的达成,课堂也即将会变成干燥的荒漠,我将找不到自己,课堂对于学生来说也毫无“幸福”可言。于是,我只能又让学生再读读课文,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换位思考,可是,到最后还是在一片无奈中结束课堂。

这样的课到底该怎么上?请指点迷津吧!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四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结果)。

4、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五

曾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实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一个读者也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任教六年级语文我不是第一次,但每次都有新的感受,有新的收获。就这两天的教学经历浅谈以下两点:

一、抓基础。一直以为高段的语文对于生字、新词的教学总不是什么大问题,所以对此我一直不怎么在课堂内作强调,总让学生在预习时自己解决。但从上学期的情况看,听写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所以这学期我对生字、新词的教学作了一些调整。在上《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我在第一课时花了近5分钟给学生对生字、新词稍作教学,让学生对这些生字、新词有初步了解。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的记忆理解也更深一步,最后我在家作时让学生抄2遍词语以作巩固,结果待到听写时,全班居然满堂贯,个个是优,看来对生字新词的教学采取这三步曲是正确而有效的,也是不可少的。

二、抓主线。文章的主线好比是一张网的纲,抓住了纲就能把整张网拉起来,问题是这个纲较难把握,在执教《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这一课时,在备课中我充分准备,抓出题目就是文章的主线,于是我让学生抓住这个主线展开。理解了这条主线表面和深层的意思也就学懂了文章,抓住了中心:儿童团是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径追赶红军大部队的,在追赶的过程中他们更是发扬了红军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前进、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教学是事半功倍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但让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学们无法与红小鬼进行心灵交流,同学们无法体会到红小鬼经受的磨难,同学们的体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话、空话。如在教学红小鬼夜宿神庙住宿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害怕之情,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刮着着冷风,面对一座座龇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没想到他们却异常兴奋,故意作出怪叫,让我很无奈。如有的学生觉得很刺激,有的学生觉得有月光照着,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说他们有十三个人,相互讲故事、说话,就不会害怕了……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课文最后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我启发学生:“儿童团员在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能不能通过想象,把他们遇到的一次困难写具体?”学生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写儿童团员们遇到了一只熊,他们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的指挥下,装死躲过了危险;有的写最小的儿童团员生病了,别的儿童团员精心照顾,伙伴们到处找草药,终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写他们没有吃的,就共想对策、钓鱼、打猎、找野药,克服困难。虽然只有一个问题,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推动他们去独立思考。更好地体会了了儿童团员们英勇、顽强,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 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1)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 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结果)。

4、交流。

指名说——相互说——集体说——填写。

三、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课后小结:按要求填写主要内容行,不过组织成一句通顺的话就有点困难。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七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八

1935年春天,红司方面军连续打了几个胜仗。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宣传前方胜利的喜讯。

儿童团员们到乡下宣传了半个多月,等他们回来时,红军大部队已经开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脚,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何连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咱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追赶大部队。”大家都赞成这个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苗已长得很高,若在平日,他们一定会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来是座大庙。睡在庙里总比蹲原野里好,于是他们壮着胆子往里走。

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个个凶神恶煞。儿童团员们一个紧挨一个,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没亮,儿童团员们一个个都饿醒了。这儿是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5个干得裂了口子的馒头。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有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了一下舌头。不知是谁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菩萨看我们心诚,坐了一夜,这是给我们的奖赏呢!”话音刚落,大伙儿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古庙也充满了生气。

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历时3个月,行程1000多千米,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红军战士见到孩子们,都很高兴。妇女部长何连芝就像慈母见到了失散的儿女,把他们一个个搂在怀里,说:“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九

放到一半的时候边上的吹风机停了,原本嘈杂的环境一下子安静下来,我都觉得很奇怪。只有歌声在这时候显得特别响,一下子把人包围起来。安静下来的理发店很奇怪,都不像理发店了,像我三年级或四年级时候去吃过一次饭的那家店。

沿着歌声走,我差不多完整地想起了我一大半的生活。从刀郎的《的第一场雪》到满大街放着《老鼠爱大米》的日子,还有周杰伦出道不久的《双节棍》和《东风破》。以前跟妈妈去逛街,冬夜里路边饰品店传出很响的“你发如雪绝美了容颜……”这片段也一直留在我心里。

已然泯灭在潮流中的声音现在想起来亲切又美好。人人心中也有这样一段歌声的历史吧,想起它便想起那些心灵相通的瞬间,就像我的《十年》。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

当年那群儿童团员们因为到乡下宣传胜利的喜讯而与红军走散时,不是又哭又闹,而是下定决心沿着红军走过的路一路追赶,虽然他们早已知道路途的遥远、险恶。你我或许会说;“换作我,我也会这样!”可是,如果我们真遇到这样的事情,也许就不会那么勇敢了。不信,你去试试!

他们――从小跟着红军行兵打仗,我们――从小捧在手心,不经风雨;他们――衣衫破烂,补了又补,我们――衣着光鲜,却嫌老土;他们――遇到困难,乐观面对,我们――碰到困难,立马退缩……同样是孩子,怎么差别这么大?他们小小年纪,吃苦耐劳,意志坚定,志向远大,不愧是英雄少年;我们却只顾玩乐,无所事事,活像“小皇帝”。他们一天到晚跟紧部队艰难行军;我们一年到头轻松快乐。他们缺衣少食,但很乐观;我们衣食无忧,然而稍有不顺,就闹个不停……1935年的的孩子和的孩子,差别竟是那么的`大啊!!

同是同龄人,他们是那样地纯朴勇敢,而我们却总是刁蛮任性;同样是孩子,他们出生在穷苦年代,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而我们生在和平的年代,丰衣足食,生活富足。为此,我们要感谢先辈们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美好,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更要继承先辈们的革命传统。我们要向当年的儿童团员们学习,乐观地面对生活,勇敢地面对苦难。要知道生活有酸也有甜、有苦也有辣,有成功、也有失败!人生的道路也如此,坎坷不平、颠颠簸簸。只有乐观,只有勇敢,才能战胜困难!只有乐观,只有勇敢,才能迎来希望!只有乐观,只有勇敢,才能成就自我!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一、揭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中有这么一句歌词:沿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路程,爱祖国……那么这“光荣的路程”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沿着红军走过的路》。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读写写。

春意盎然豌豆跋山涉水神龛龇牙咧嘴心急如焚凶神恶煞。

2、组词。

婉陷()泼()冽()。

豌()掐()跋()咧()。

3、多音字填空。

干()馒头调()皮供()应。

干()活调()查供()品。

4、思考填空。

四要素包括()、()、()和(),其中事情又有()、()、()、

三、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要求:快速地默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交流分段结果。

3、按段意归并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质疑问难。

五、课堂练习。

1、完成作业本2.3两题。

2、自由朗读课文。

课后小结:有几个生字容易写错,如:跋豌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细读课文第二、三段,理解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的路前进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重点难点:

感受儿童团员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紧抓重点词“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进行教学。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断。思考:本段有几句话?

4、交流明确。

(1)这是一个长句。先写看到的景象,接着写行动,再转折到今日的行动。

(2)用“虽然……但是……所以……”说话。

(3)防句练习。

(4)指导朗读。

5、默读4-6自然段,思考:

(2)交流明确。

儿童团员(又饿又累又怕),饿了,就();累了,就(),怕了就()。

(3)指导朗读,体会红小鬼的心情。

6、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长句子的含义。

一是概括了儿童团员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中,路途的劳累,生活的艰苦,时间之久,路途之远;二是反映了儿童团员的顽强精神,终于赶上了红军大部队。

(2)讨论“你们真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学习“单元提示”

四、课堂练习。

完成作业本1、4。

课后小结:第三自然段这个复句能理解,但自己写就困难很大。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本单元的“提示”,学习用给课题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

根据课堂概括主要内容。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为什么说儿童团员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二、小学“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我们已经学过按段意归并法和回答几个问题,再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上堂课我们已经用段意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请一位同学说说。

1、指名说主要内容。

2、学习“提示”,明确方法,意义和步骤。

3、操作。

(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二

甘肃。

青海。

四川毛儿盖。

泸定桥。

四川大渡河。

贵州遵义。

云南昆明湖南黎平江西瑞金。

广西。

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躲避野兽、战胜病痛的经历。

在线练习:

(1)用给课文添加内容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什么地方)___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沿着红军走过的路,__________________(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怎样)。

(2)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话。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高兴得不得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儿童团员们之所以要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赶上大部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上合适的词:

()的川北()的神像。

()的赶路()的岁月。

(4)根据意思写词语:

十几张嘴你一言,我一语,但都拿不定主意。()。

在山上行走,从水中经过。()。

(5)填空:儿童团员们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前进,遇到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困难。

说明怕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三

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膛、恕”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生字,学习用硬笔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学会“膛、恕”等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宽恕、欣慰、感触”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叫责任吗?(板书课题),引导质疑进入学习。

全班齐读课题,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词语。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引导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出示本课生字,认读,正音,指导口头组词。

4、出示本课词语,朗读,理解。

5、指导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旁批感受。

1.个别分段朗读课文。

2.评价朗读情况。

3.认读本课生字,正音,口头组词。

4.朗读,理解本课词语。

5.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旁批感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全班交流,归纳各自然段段意。

3.再读课文给同桌听,读完讨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扩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完成作业。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旁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备。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出示自学提纲,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1)小里根的“过失”指什么?

(2)你能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一下小男孩与父亲的对话内容吗?

(3)请两组学生表演。

(4)小男孩是怎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具体句子。

2、反馈学习情况,并随机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1.根据自学提纲,进行自学,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并朗读体会重点句子。

3.有感情朗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

三、整体回归,揣摩写法。

1.师谈话总结本课内容。

2、指导怎样写好一件事?

学习写法。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题。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板书:

起因:

(1)--打碎玻璃有过失。

经过父亲:严肃应自己负责任以小小时勇于承担责任。

责任(2-4)儿子:挣钱承担过失见大长大能成就大事业。

结果。

(5)--成为总统懂得责任。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2.初步句式的训练。

3.初步写左右结构的字。

4.熟记成语。

5.朗读背诵诗歌。

6.按要求连贯地说几句话,写一句话。

教学重难点:拼音训练、词句训练、写字训练、读背训练、说话训练。

教具学具安排:小黑板。

主要板书:练习1。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借助拼音读题目。

(2).教师讲清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指导读字母的呼读音或名称音。

(2).教学《汉语拼音字母歌》,熟记字母名称和顺序。

(3).背诵大写字母,并练习默写。

3.练习。

(1).出示卡片,集体练读。

(2).按字母表顺序背诵。

(3).默写大写字母。

4.反馈。

(1).请学生试背字母表,从读音、顺序、连贯等方面给予评价表扬。

(2).展示默写写得好的字母,表扬默写写得好的同学。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帮助学生弄清学习要求。

2.指导。

(1).指导学生学习第一组句子。

a.朗读句子,要求读通顺,读连贯。

b.再读句子,想想每句话的意思。

c.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d.初步认识句式。

第一句:用两个句子把意思说明白。

第二句:用一个并列复句把两个意思说明白。

第三句:用一个单句把句子说明白。

(2).指导学习第二组句子。

a.指名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b.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

c.师生共同评论朗读情况。

3.练习朗读。

4.反馈。

用开火车的方法,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争取检查到每个学生。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认读汉字。

(2).引导学生回忆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写,师巡视。

(5).反馈。

表扬姿势好、写字写得好的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成语。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4条成语的意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范读。学生了解诗歌的内容。

a.诗歌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事?

b.第一、第二节分别写什么?

(3).学生边读边想象庄稼的样子和水果的色彩。

(4).再读诗歌,读好停顿和轻声,逐步达到生动和流畅有感情。

(5).练习背诵。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练习背诵,指名试背。

4.反馈:检查朗读、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第六题。

一.审题。

2.板书课题;老师,祝贺您。

二.指导。

1.指导观察。

2.指导说话。

(1).看看图,想想你自己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是怎样做贺卡的。

说话时用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做,卡片上写了些什么”等,用几句连贯的话说说。

(2).你把贺卡送给哪位老师?送贺卡时,你对老师说了什么?老师又会怎样?

(3).分角色扮演老师和学生,练习对话。

3.句式训练。

(1).你去送贺卡,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句子练习。

找老师。

a.你去送贺卡,怎样找老师?

b.你看见老师正在干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把“找老师”是这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

送贺卡。

a.你找到老师,把贺卡送给他,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b.全班讨论,板书动词。

d.出示句式:我()地说:老师()。

把“送贺卡”的经过说说。

收贺卡。

这时,老师非常高兴,脸上是什么神情?会对你说什么?

句式:老师()地说:“()”。

4.练习说一段话。

个别练说、指名说、集体评议。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其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概括段意,体会儿童团员的志气和毅力,不愧为革命好后代。

难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其中渗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词语听写。

二、学习第三段。

1、投影或小黑板揭示练习。根据练习提示默读第三段,完成作业。

填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野兽袭击)、(病痛折磨)这几个词(词组),概括了儿童团员经历的磨难;历时三个月是说(时间之长),行程1000多公里是说(路程之远)。表现儿童团员有志气、有毅力的词语是:(机警)、(顽强)。

2、联系作业,说说妇女部长为什么说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好少年”?

3、指导朗读何莲芝的话,语气上扬,“”这么“不愧是”“英雄少年”这几个词读得稍重些。

4、归并两层意思,归纳第三段段意(作业)。(儿童团员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尽艰辛,终于赶上了大部队,妇女部长赞扬他们是党教育出来的英雄少年。)。

三、复习。段意连缀,口头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四、导入新学的归纳主要内容方法,借助课题。

1、学习单元提示,自学后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借助课题的方法归纳主要内容?(课题已简要地概括了主要内容。)。

(2)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方法)。

(a.必须在理解课文内容后进行。b凭借课题,分别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添加在课题前后。)。

2、指导课后练习3。

(1)根据题目提示思考,逐项口答。

(2)连贯口述。(评价语言综合,要求明确、完整、简洁、连贯。)。

(3)写下来。(作业本第6题。)。

3、小结。怎样借助课题概括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2、3根据兴趣和能力选做。]。

1、读课文10分钟。

2、仿写句子。

(1)神庙,白天就很吓人,天黑了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西湖,平时就很迷人,愈发。

(2)你们从小就这么有志气,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后代。

3、以下词语中选择六个,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词语顺序可调换)。

春意盎然心急如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终于愈发喜讯毅力。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读后感篇十七

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文思考回答这些问题,但让我感到棘手的是,同学们无法与红小鬼进行心灵交流,同学们无法体会到红小鬼经受的磨难,同学们的体会仅仅停留在表面,回答的都是套话、空话。如在教学红小鬼夜宿神庙住宿这一环节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他们的害怕之情,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刮着着冷风,面对一座座龇牙咧嘴的神像,你是什么样的感受?没想到他们却异常兴奋,故意作出怪叫,让我很无奈。如有的学生觉得很刺激,有的学生觉得有月光照着,根本不用害怕,有的说他们有十三个人,相互讲故事、说话,就不会害怕了……总之,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他们无法想象那些红小鬼的经历,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理,经历他们的恐惧、饥饿。因为他们生活在幸福的现代社会,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有着长辈的宠爱,成天只想着怎样玩好、吃好。只把他当作一种笑话来谈。我只好推荐他们去看相关的`电视节目《长征》、读长征中的感人故事,以后在进行交流,只要看得多了,才能更好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精神。

课文最后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就这样,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机警地躲过了野兽的袭击,顽强地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我启发学生:“儿童团员在追赶红军大部队的路上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你能不能通过想象,把他们遇到的一次困难写具体?”学生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写儿童团员们遇到了一只熊,他们在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团员的指挥下,装死躲过了危险;有的写最小的儿童团员生病了,别的儿童团员精心照顾,伙伴们到处找草药,终于把他的病治好了;有的写他们没有吃的,就共想对策、钓鱼、打猎、找野药,克服困难。虽然只有一个问题,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推动他们去独立思考。更好地体会了了儿童团员们英勇、顽强,有志气、有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92353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