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阅读读后感(优质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5 22:41:07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优质21篇)
时间:2023-11-05 22:41:07     小编:文轩

读后感是展现个人思想和独立见解的机会,也是与他人分享阅读体验的方式之一。读后感的开头可以引用一句有趣的句子或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写的精彩读后感,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评价这本书的。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一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生活中的各方各面都被碎片化了,就连阅读也是如此。然而,碎片化阅读真的有用吗?我们又应将碎片化阅读落实于何处呢?我想,每一个碎片化阅读者必然也都是长阅读的追捧者,他们阅读的目的都是相同的:从阅读中汲取有用的知识,充实自我。而碎片化阅读比起长阅读也更有一种简洁明朗清晰周祥的阅读之美,从而省去那些繁琐无味,冗长无用的阅读过程,用精简的文字叙述直击人的心灵带给人们以启迪。

但是,碎片化阅读能完全替代长阅读一切的效用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所谓我们学习的知识,是由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而成的,而长阅读,便是将那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的线。只有有了这一条条的线,才能将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去汲取和掌握新的知识。知识点之间是互通的,是可以举一反三的,而不是互相独立,毫无联系的,毕竟若是那样的话,我们脑中的知识,就可以被称为一堆空壳所存在了。

事实上并不是世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我们值得去完全掌握的,因此这时碎片化阅读就应起作用了。我们的阅读都应是有所分层次的,在此,我分为三层:专业型阅读,拓展性阅读和趣味性阅读。

专业性阅读,指对每个人所需要涉猎的知识面的必要性的内容的阅读,这应是长阅读,每天每周都应有固定的计划量去完成。

拓展性阅读,指对专业性阅读内容的更深一层的延展性型阅读,这也应是长阅读,让一个人对此类知识面的认知更全面更感性。此类阅读应在每日的间隙时间里多做落实,例如在晨间的洗漱时段,外出的等车时段,利用好一天中各个可加以利用的时间段去进行拓展性阅读。

趣味性阅读,指对娱乐性内容的阅读,以此来放松个人的心情,缓解个人的负面情绪。这便要用碎片化阅读了,此类阅读的时段应是最少的,时间也无需固定,可在每周末的闲暇时光里读此阅读,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状态和心境去迎接新的学习生活。

碎片化阅读不一定是最有用的,但它一定有适合它的所在之处,我们无需去抵制它,但绝不能去依赖它。让我们一起正视碎片化阅读,好好利用它,让自己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开阔明亮吧!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二

在互联网大势发展的今天,人们都在享受网站带来的便利,它让我们工作效率加快,增加闲暇生活的乐趣,正如阅读,从书籍上获取信息改为了轻巧的手机,并且能在地铁上,车上的一切空余时间来阅读,但这看似增加了我们的阅读量,实则是让阅读变得“碎片化”

阅读的“碎片化”是由于网络媒体写作的“碎片化”忘网络问斩风格变得短而简单,在阐述事件时无法完整,之选择最吸引人眼球的部分,从而变得粗糙,片面。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因为现代人“快”的心态,凡事只追求效率,只会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呢些“碎片化”的信息都蒙蔽了大多数人的眼睛。由此观之,“碎片化”阅读带给人们很多弊端。

阅读的碎片化让人们难以分辨真假。现如今,网络信息遍地,用手机在微博,微信上随便浏览都能有上百条文章,繁多的文章让人们眼花缭乱,难以分辨,从而变得谣言漫天,一些名人明星的舆论八卦在顷刻之间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人们之关注时间的表面而对时间的真假不抱有怀疑,单对事件评头论足。阅读的碎片化让人们丧失了分辨能力。

阅读的碎片化让人的思维钝化,零散的文章让我们变得支离破碎。当看到长篇的文章时,没耐心将它看完,反而我们选择更短,更简单的文章,久而久之就丧失了分析信息的能力,思维变得简单。

我们不能只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利而忽视它的弊端,使它影响人的心态。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三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人们也日渐地习惯于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在各方面都习惯于“快”。理所应当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信息,造成了碎片化阅读,可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应该适可而止。

不可否认,碎片化阅读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最多的信息非常地便捷,也非常地节省时间,甚至有时候可以直接得到现成的结论,脑袋连思考都不用了,可最后不好的地方也在这里,纵然在碎片化的阅读中实际得到了好处,可也因为碎片化的阅读,停止了人们思考的过程。

在零碎的时间里,掌握的信息也呈现了碎片化,在脑子里,如同走马观花地过滤上一遍,接着再看到这些信息最后总结出来的结论,读完了,好了,就是这个样子。很可能在潜意识中,不多加思考就认为这就是正确的结论,而没有仔细地思考钻研一下这里面所表达的意思与思想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有失公正。也不是说只要是碎片化阅读就一定是如此,只是碎片化阅读往往所用时间较少,没来得及细细品味,深刻理解就已经结束了,如同囫囵吞枣,不知道其中味道就全部咽下,这样碎片化阅读,只在浅层,而没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

不仅如此,碎片化阅读不仅因为时间过于匆忙而导致有一些难以消化理解,而且更难以形成一整套理论体系。

碎片化阅读即是抓住每一段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可这样每一次得到的信息,往往也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在自身的思想中,如果不曾将其整理分类,很难以将其中有关系的部分联系起来,成为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就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得出的所谓看似很有道理的现成结论怕是不堪一击。再怎么样,现成的结论也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如果不自己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只能是生拉硬扯地照搬,没有自我的想法。

华罗庚教授把读书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感到就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是每个科学家都要经历的过程。这样,并不是学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碎片化阅读若是不加以总结理解,总归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读的透彻,真正懂得并且运用,才是自身拥有的。若只是表面上,一看就过,得一个趣味性,那么偶尔还行,长期下来,倒是没有什么实际上太大的用处。

总而言之,碎片化阅读应该适可而止,不是说不可以读,不是说这种阅读方式是绝对地错误,而是在碎片化阅读时,应该更加深入地去学习,耐心下来,自我修炼,不断进步,更好地利用碎片时间,成就更好的自我。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四

碎片化的生活让我们利用起碎片化的时间,而在改变我们的行为与习惯的同时,碎片化的生活也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的认知与心态。

过去每每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享受着属于自己的“书式”生活。拿着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合上了飘着墨香的纸质书籍,拿起了冰冷的手机。比起印刷媒体,如今我们读的更多的是电视、计算机的显示屏和手机。前些时候,两张照片流传于网络,值得深思。一张是日本学生在机场候机时手捧书籍、认真阅读的场景,另一张背景同样是在机场,候机的中国学生们面无表情、目不斜视地盯着手机网上冲浪。闲暇之余我们阅读的更多的是图象,而不是文字。

历史上的中国人信奉“腹有诗书气自华”,如今的中国却被国民的低阅读现状所困扰。这种差距不只是在学生们身上体现,在我国,读书全民平均每年读的书籍的数量比起日本、英国等国家都是要落后许多。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便是碎片化阅读的出现。碎片化的阅读相较于书籍的阅读来说,短小轻松,也更容易理解。因此,人们比起阅读书籍更喜欢碎片化阅读也是人之常情。久而久之,便再也见不到我们手中捧着的书本,留下的只有手机。可是,阅读仍有许多碎片化阅读所没有的益处,阅读可以让我们暂别尘世,到书中的世外桃源歇一歇。阅读可以让我们有所领会、有所提升。而如今的我们,更愿意去选择碎片化的阅读,远离长时间的用心阅读,甚至逐渐丧失了静心阅读的能力,好不容易想坐下阅读,却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再用心体会书中的世界了。

我们一开始时由于碎片化阅读的轻松而对其产生的好感让我们走入了碎片化生活的循环,让我们去碎片化外的世界没有了去追寻的能力。同时,碎片化的阅读由于难寻其根源,内容的真伪也难以确定与考证,碎片化阅读的堆积让我们也接触不少错误的信息,形成了错误的认知。

是时候该放下手中的屏幕,打开一本书了。重新体会、慢慢品味碎片化外的生活。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五

碎片化阅读,看似为终日奔波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人们借助网络,以最迅捷的速度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求知欲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满足。可是,当我们仔细审视身边的那些低头族,便不难发现,那些忙里偷闲使用手机阅读的人,以看微博里的段子,和看网络上流行的小说者居多。经历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鼎盛时期后,21世纪最抢眼的文体——段子,趁虚而入了。曾经有人调侃,“早上打开微博,有一种君临天下审阅奏折的感觉。”而这种比皇帝上朝还繁忙的行为,多数时候却是无意义的。

碎片化的阅读,势必会导致碎片化的思想。你无法奢求140字的微小说能表达出10万字巨作的内涵;那些为了博人眼球故意夸大其词,甚至传播虚假新闻的所谓内部新闻,也不见得具有传统新闻行业的公正报道和深入思考。当人们都仅仅从事物的表象入手,变得不求甚解;当人们都人云亦云,疯狂的在朋友圈转发,丧失了主观判断的能力,人们的思想已经在一步步走向碎片化了。

阅读本无所谓对错,正所谓开卷有益。可是面对碎片化阅读日趋严峻的现实,人们也不得不抬起垂在屏幕前的头,仔细思考一番了。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六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碎片化,生活中的忙碌,压力等,都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可以说读书学习这种事情对现代人来说就像是见缝插针般。尽管睡前会有些时间利用,可也只能读一下短小的文章。

就算是在节假日里,我们也少有时间读书,出去散步,和朋友出去吃饭,走亲访友,打扫屋子等等,各种各样的事情排满了我们的假日。就算这些都不用做,工作积累下来的疲劳,只想让人好好休息,不想再去伤眼费神的去读一本书。

平时和朋友出去吃饭,大家都通过手机看新闻,都划来划去,问起他们,都说看个大概就行,只要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像这样的碎片化阅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常见。

但是不得不说碎片化阅读有比传统阅读优秀的地方。至少,当我们渴求阅读时,不用为找不到一本好书而发愁,打开手机随便一搜,一篇篇精致的文章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这是何等省时省力的好事。于是,人们不知不觉便接受了这种方式,而忽略了曾经使我们着迷的其中的读书的魅力。

麦家曾说:“文学和心灵、精神有关,它可以让你坚强地面对生活的挫败,让你的内心丰富而饱满。”我想读书的魅力大概也源于此。我们要从那紧密的文字排列中体味作家的深意、精神的欢愉,要在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感受震撼我们心灵的力量。这要求我们必须边读边思考,并且要具备领悟文章思想和讨论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不能理解作家的真意,这是一个一气呵成的过程。而碎片化阅读则只是在浪费时间罢了。

但令人我们欣慰的是,在碎片化阅读愈发猖狂之时,依旧能够有许多人人虔诚地带有一颗对文章的赤子之心,勇敢地逆着时代的狂潮。阿久悠呼唤道,“做一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去静静地凝视人心。”于是,他以“不惹眼、不闹腾”的姿态,倾听着生命中清脆的细流,一切属于碎片化时代尖锐的刺耳声都被渐渐淹没。

毋庸置疑,我们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无法在“碎片文化”的席卷中脱身,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摒弃传统阅读的理由和麻木精神的借口,只要我们以最原本,最纯真的方式去阅读,一定能保留一颗尘不染的初心。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七

时代在一点一点的变化,阅读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在你的意识里阅读是怎样的呢?是拿着一本厚重的书捧在手里,翻动着木质纸张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还是在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上可随意的查找、翻阅大量的书籍报刊?我认为后者更好。

我发现在图书馆看书有很多的不足。

我也经常去图书馆,可家住的离图书馆比较远,去时要么就是乘公车,要么就走路。特别是夏天热得很,感觉连呼吸都困难,可谓是一大折磨。老师有次布置了个作业让阅读《水浒传》,当时图书馆已经关门了,爸爸就在他手机上给我搜到了少年版的《水浒传》让我阅读。第二天老师问的问题我都有读到,这种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到书籍的感觉太棒了。

渐渐地我也会在手机上查找图书,当在图书馆看到的好书都想立马借来,可有的书内容让我很感兴趣,但字太密麻,看一会眼睛就酸得很,就不能更加专心的阅读了。我到家后试着在电脑上下载了阅读软件,发现上面可以自己随意调节字的大小,和背景的样式,在上面阅读从不会感到眼酸,如果要长时间阅读,可以开启护眼模式,对眼睛也是保护的。

发现碎片化的阅读有那么多的好处,我便多次使用碎片化的阅读。有时总想把书随手带在手里,可一本书总是不方便随身携带。我就会把想看的书在手机上找到并下载来,就算没有wifi也能畅快阅读。

大家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若大的图书馆里要找到一本自己想要的书太费时间了。一次我在图书馆里想找一本在网络上很火的小说,可兜了好几圈,就是没有找到那本小说,最终以悲哀告白。

回家我还不想放弃阅读那本小说的机会,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网上有很很多的阅读这本书的方法,我照做了。怀着满满的兴奋和喜悦读完了这本书,满满的满足感。

一般图书馆虽然是很大的,但藏书肯定不会那么全面,而在碎片化的阅读里网络是很广泛、全面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要看的图书就都能在网络上搜到,也不会那么费劲。

总之,在这被网络笼盖的时代,有很多很多的事物都在逐渐变得更加方便,生活是如此,阅读亦是如此。碎片化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阅读到好书;让我们能跟加方便的查找图书;让我们随时随地的阅读;更能广泛我们的阅读知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碎片化的阅读真是带给大家很多的方便,大家不妨去试试哦!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八

读书就是修行。在这大数据的信息时代里,自身修养的完善才是真正心之所向,而碎片化不过是形式上的破碎,并不影响人精神素养的完整。

读书,就应该摘掉长篇巨制的有色眼镜,转而去追寻那思想中的成长与感情上的成熟。遨游于书海间,孔夫子的《论语》、泰戈尔的《飞鸟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些流传于世的经典,也不全是长篇巨制,甚至也是“碎片化”的,但他们都是短于篇幅,深于内涵的。冰心的散文这般温暖人心,梁文道的短小时评一语中的。我们不必为碎片化的结构篇幅而对其嗤之以鼻,因为如果那样,我们该会遗漏多少经典,多少思想与心灵的升华。

读书,就应该聚沙成塔、细心拾起身边每一块小碎片,注意平日里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清晨,休息了一夜后,精神焕发,读读推送的几首唐诗宋词,感受一下中华诗词的声韵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间,信手取一份杂志,随意翻阅几篇短小的小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余后的清闲;夜晚,临睡之前,读览一下孔老夫子的《论语》,咀嚼其中的几个片段,让传统思想精华萦绕在脑海之间,渗入到我们的血液里,直到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这样的修行是零碎的,但却是永恒的,而且是惬意的。

读书,本就是沙中拾贝,残存在你记忆中的也不过是些零碎的片段罢了,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有的碎片结合在一起。无关乎饱受争议的阅读模式,而是回归到自我灵魂的修行中去。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们终是要看遍人生百味,尝尽酸甜苦辣。我们修行,需要沉淀,将一句句的微言精义,终化作胸藏文墨,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们不要误会了碎片化,不要误会了新兴的阅读方式,不要误会了这个时代。读书、修行,从来无关乎表面上的破碎,我们追寻的,是心灵上的完整与融合。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九

在这信息化时代,阅读被完全碎片化了,人们利用百度,电子书,mybook之类的软件来阅读一本本精彩的书,这显然是很好的,人类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无限地拓展开了。但是呢,喜欢这样读书的人,你们可能不知道这样阅读的坏处。

在世界各地,这样看书的“低头族”多不甚数,在等地铁,等火车的时候,人们便会拿出手机,快速上网阅览书籍。但如果这时地铁来了,火车来了,怎么办?我们肯定会关闭手机,立马踏上这班火车,这班地铁。在这断断续续的阅读中,我们能收获什么?当你学习完或工作完后,你才会发现,在等车时阅读的书全部忘记了。

我在一年级时接触了这种电子书,妈妈说这样看书十分费眼睛,我便不再这样看书了。自从不看电子书后,我都会珍惜每一本买回来的书,打开纸质的书本,读着一个又一个字,享受着这些文字带给我的乐趣。我爱这些书,他们给了我许多与众不同的发现,给了我求知欲。但现在,这种求知欲呢?这种人类本身就有的求知欲呢?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只要有一部手机,便能阅遍天下书。可这有用吗?在这些网站中,成千上万本书迎面扑来,到底看哪本?能阅读完吗?在这样的碎片化阅读中,我们的阅读速度便会变得特别快,就是这样,我们也就越不专心,吸取的知识越少。而纸质的书籍只能印刷有限的字,从而给我们思考的时间。

我们在一次次碎片化阅读后,能吸取什么“营养物质”?我们又能掌握多少知识?林海音书中写出的窃读是多么快乐,默多克作拥传媒帝国,却只用10分钟时间读电子书,万维钢励志欲用自己的时间来阅读有价值的书。

在微信,qq,微博上阅读更是没有营养,这些软键里读物的思维密集度十分低,我们不需要去咀嚼其中的意思,而那些真正高深的书籍,往往是很难理解的。我们需要把整个人的精力都投入到书本中,全身放松的去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们需要动用自己的大脑,来思考着每一个力透文章的字,去琢磨其中的意思。像杂志,报纸之类的都是思维密集度低的书,我们可能需要去阅读报纸,去了解国家大事,但这种思维密集度低的书只能算是零食,零食不能多吃,而那些思维密集度高的书本才是主食。所以这些“零食”,对我们的益处大吗?就算你能掌握一次次碎片化阅读中的所有内容,但是光吸收“零食”怎么行呢?一本好书,就是那些有着灵魂的书,需要我们去想象的书,去鼓励我们发现“金库”,探索知识的书。

所以,同学们,从现在做起,从此刻做起,不要再做无谓的碎片化阅读了。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朋友。现在,我们就要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当你与“许多道德高尚的人”作朋友时,你会突然发现:你已经如蛹化蝶,展翅欲翔了。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

我们先扪心自问一个问题:“最近一次阅读长篇书籍是什么时候?手机里较长信息的链接,你是不是还未读完,就失去了兴趣,按了一键返回呢?”

还是回到原先提出的问题,因为这种碎片化的阅读,较长的文章你读了多少?因为这种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对文章的兴趣性大大地减少了,因此遇到较长的文章感到望而生畏,所以只会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短文,而降低了对文章的思考性,智能手机上的链接更是如此,往往都是随手拿起又随手放下。如果你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种阅读的习惯,对现在我们学生做阅读理解有着非常大的弊端。而且这个习惯还会扩大化,变成一种性格导致自己经不起挫折和困难。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自己阅读的方法。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大致讲的是一个钢琴老师问自己的学生:“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弹琴?”学生疑惑地回答道:“我每天规定自己弹琴一个小时,这样有什么不对吗?”老师说:“你以后或许并不会有太多的时间能用来练习,你不该是强制自己,而是要每天抓住自己的闲暇时间,花五分钟,十分钟来练习,这样的效果会好很多。”

其实阅读也是这样,我们也可以把长篇的阅读碎片化,分为几天,乃至数十天。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一开始也会被页数很多的文章吓倒,有一天在睡觉前,我拿了老舍的《四世同堂》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然后接下来的几天都坚持着,或许某天累了就只看那么四五页,但我对这本书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少,每次都读到有趣的部分,然后带着余味进入梦乡,这样第二天就会对之后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过十几个夜晚之后,我终于把它看完了,除了它给我带来的乐趣,我还感觉到了一种成就感,这些都是短文所无法达到的。为此我培养了睡前阅读书籍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其实我们应该顺从现在这种碎片化的生活,去碎片化地读一些较长的文章,这样既能收获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培养我们持之以恒的习惯。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一

碎片化阅读,它既像一层的阶梯,支撑着你向高处走去,又像一座座牢笼,禁锢着你远航知识大海的心。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说过:“《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的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但在史学博士廖峰眼中,他觉得“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而在我看来:碎片式阅读,既能载舟,亦可覆舟。

碎片式阅读,是盖建知识性大楼的一砖一瓦。

碎片式阅读之所以能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首先是因为科技进步与信息技术覆盖全球而产生的,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想出时间来细细阅读一本书,其实是一种奢望,正因为这样简短精炼的碎片式阅读才能天衣无缝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充当主导地位。其次,碎片式阅读,大多都萃取了各种各样,形色不一的人生哲理,并不需要像阅读一整篇小说或是传记那样,花费大量时间来总结人生道理。最后,大多数碎片式阅读与看报有大多相同的特点,内容都会选取赶得上潮流,追得上时事的新颖内容,这让读者被新事物所迷,因此爱上了碎片式阅读。不能因为碎片式阅读不出自名师之手,不得到社会的认可,而漠视了他在阅读上的重要地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坚持下去,积累各式各样,奇闻异事,传记文学,当今时事,也能筑建每个人的阅读大楼。

然而,碎片式阅读,是压在你思想上的一座大山。

书,一张张印着墨字的纸,串成一本。渐渐地,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书可能会被碎片式阅读霸占版面,远离我们。事实上,碎片式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即是静下来捧着一本书,幸福的阅读,而不是坐在公车上,地铁上,拿着手机,埋着头,手上随意划来划去,随意的阅读。碎片式阅读,并不是比我们得到更深沉的思想方面的东西,大多数碎片式阅读,太肤浅地将人生哲学写出来,即使我们看了读了,也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少了一种领悟的过程,也就少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失去了阅读原本的意义。

我们允许碎片式阅读渗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体验片面知识,但不允许碎片式阅读充当主流,扼杀了我们深层的思想,弱化思想的进步。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二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的阅读”。近年来,“碎片化的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一个新的趋势。我认为碎片化的阅读更适合我们现在的生活需要。

人类智慧的结晶科技带给我们美好,便捷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主要是给我们的业余生活添上充满书香味的一笔,让我们的视野更开阔,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放松心情,让内心到达灵魂的最深处,让自己沉浸在书的海洋里。

现今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学习,工作,很少有空闲的'时间在家或在图书馆捧书阅读,古人的不惊不扰的阅读早已离我们远去,但生活离不开阅读,所以碎片化的阅读是更多人的选择,日常积累碎片的信息也能够提高我们的知识和素养。电子产品已成为我们日常必需品,用电子产品阅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

1、用电子产品阅读信息海量,为人们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2、阅读方便,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学上班路上,休息时间等都可以阅读。

3、读者可以有更多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

电子阅读带来来的碎片化的阅读让我们成为一个充实的时代,让我们随手拿出手机,电子书等电子设备就能够更方便的陶冶自己的情操。让我们利用好碎片式的时间,来享受碎片化的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体验,随时随地给自己的灵魂做个“深层保养”吧!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三

碎片化阅读之所以能成为大众的喜爱。首先是因为科技进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在现在这种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中,想细细读一本书,有点不太现实,正因为这样,简短精炼的碎片化阅读就能天衣无缝地融入到我们生活中,充当主导地位。其次,碎片化阅读大多都是各种各样,形色不一的人生哲理,并不想一片小说那样,花费大量时间来总结人生道理。碎片化阅读与看报又有着许多相同的特点,所以内容选取赶得上潮流,也追得上时事的新颖内容,这让读者所沉谜与其中。因此就喜欢碎片式阅读。不能因为碎片式阅读不出自名师之手不得到认可,而漠视了它的存在。

然而,碎片化阅读是压在你思想上的一座大山。渐渐地,随着科技的进步,碎片式阅读霸占版面。事实上,碎片式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是静下来捧着一本书,幸福的阅读,而不是坐在公车上、地铁上,拿着手机,埋着头手上随意划来划去。大多数的碎片化阅读都很肤浅地将道理写了出来。就少了一种领悟的过程,也少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失去了阅读原本的意义。

说了这么多了,现在让我谈谈自己吧。记得小的时候,我看过许许多多的厚书,如三国、西游记,那时候还没有接触那些电子设备,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来看书,但是现在呢,长时间地依赖于电子设备的`我们已经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看一本厚厚的文学书了,大家都会选择去看同名电影,所以忽略了原文的意思,现在我们的阅读已经在改变成了看头条、朋友圈、论坛、知乎,来获取信息了,可是如今的网络上造谣事件频频发生,以至于我们根本分不清什么信息是真的,什么信息是假的了,简直就是真假难辨。我们相信大家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吧,假如你长时间地看着书,时不时地会拿出手机看两眼,这正是对电子设备的依赖,可见,如今科技发达的世界,是有那么多的弊端啊!

碎片化阅读渐渐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我们体验片面知识。但它弱化了我们思想的进步。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四

文字是思想的映射,中国语言更是深藏奥妙。我们总是能够找到一片书海来安放和重启疲惫的心灵。然而,当我们无暇捧着茶杯欣赏冗长的文章时,碎片化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车水马龙,纷纷扰扰。每个人都加快着脚步穿梭在街头。如果每个人的目的地都和他连着一条丝线,那各处就都会交织着千丝万缕的网。在越来越繁忙的生活中,还有几个人能坐下来,就着刚好的阳光读一天书?想必是微乎其微了。那么碎片化阅读,不就是用来洗净蒙尘的心的甘露?在这个时代,碎片化阅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然而,如果抛开时代的繁乱,单就碎片化阅读本身而言呢?

我想人们依然不会放弃碎片化阅读。如果不是为了弥补缺乏书籍的空洞而进行碎片化阅读,那么不难发现,阅读的碎片化,本身就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读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知乘月几人回,落月摇情满江树”这般从月出到月落的佳作,会像是感受了一段清幽美好的故事,冗长而清雅。而不可否认,“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是另一种简短而含蓄的绝妙佳作。短小而不枯乏,似是言犹未尽,无限美好。

某天某时,街上的霓虹伴雨初亮,某天某时,静静地看着行人匆忙的背影交织成风景,一时涌上心头的凄美,便不是娓娓道来的长篇大论能说得清的,唯有一句“万丈迷津,遥亘千里”才能与之相配呼应。后来,也不记得哪一段话出自何处,只记得这句话的含蓄有力,那句话的凄美清丽,它们不知不觉走进了灵魂,带着人们体会更孤独,更清晰也更唯美的境界。如果说长篇是清口的白粥,那么碎片化阅读便是陈年的老酒,总是在一瞬间触及人的灵魂,让人更快的领悟,更快的成长。

开卷有益,碎片化阅读也是大有所长。当有人沉迷于一本小说无法自拔,碎片化阅读却能实现很广的涉猎。周国平说,与其花费精力沉溺于书,倒不如写自己的书,来抒发属于自己的体会。这样看来,涉猎别人的看法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认同,让自己有理性思考的空间,形成自己的观念,便是碎片化阅读的又一精华。

碎片化阅读同整体化阅读一样是应当提倡的,也是一样需要深入体会的,所长补所短。如果因为不能体会其中之奥妙而妄加褒贬,便是大愚之论了。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五

刚看了韩寒的博客《碎片》,感慨不深不浅,于是写了此篇——俗吧,这样的开场白看完就知道接下来要说什么“碎片”好,一晚上都在想着吧——不,这不俗,至少在“刚看了”的后面是“碎片”字样,在此之前是没有人。

而此时,我趴在书桌前的床上,写着自己的态——就是“趴着写这篇《态》”的状态,也只是住在这个房间里的人所想到的一个碎片。

好了,开始介绍正文吧。貌似整文下来,一印象最深就是那个半夜12点多,在高速公路上坐在因抛锚且没电的车里等着被拖走的无奈场景。看着苹果和安卓,他们都已经“低电量自动关机”,想着app上更新的点击量,此时他们都是浮云。还有就在不久前,摸夜步履瞒跚的走过的山路深处的水泥房,记得韩寒用过他家的乳白色的座机电话。然后我幻想了一下那个憨态可掬的老人半夜起来开门的画面,或者此时屋里面有位老妇“衣衫不整的酣睡”——乡村生活嘛,总是那么朴实。想想多久没有见到年岁已长的`爸妈和家里的座机电话了。那时是小学时候了,电话放在很高的床头柜是上,对于那时110的我是很高了,接电话要爬上踏板(放在床前放鞋的木板,有很长了,不宽),还有爷爷家的要垫把凳子才能摸到话筒。我们现在看到的座机电话和大哥大,也就像那是爸妈见到上辈穿的清朝时的民装一样的惊喜和感动。我看到会感动,会想着过去的温馨的画面,罢,那些都是过去的态。过去的态,我还在大小石头子乱蹦的山路小心行走,还在床前木踏板上趴着玩,还在用没有灯照着漆黑的灶台。不过后来蜡烛盛行,灾后来手电筒就更方便了。在黑夜的房间里,脸部尽可能的做着狰狞的表情,吧手电筒照着下巴,突然打开开关,又关掉,再打开,忽明忽暗的出现在你的面前,你都忘了那时的态势多么真实。

只顾着回忆,差点都忘了韩寒。他的《碎片》里没有那么多久远的回忆。一开始,左耳按着苹果,右手握着安卓,眼睛看着电脑里的微博,甚至还心系卫星电视里可能出现的需要的信息——对不住,让大家扫兴了,写的有点夸张。但事实的情况显得更触目惊心,“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新闻越来越爆,话题越来越杂,什么又都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多睡几个小时就感觉和世界脱节了,关机一天就要被人类抛弃了”。在这个信息时代里的忙碌,你也许会忘了曾经呆坐在门前树下看星空,即便在车“寸圈难动”只能等待救援的时刻,也不会中意的看繁星点点的夜空,而是想着手机里某个可以分辨星座的软件,或者只有在梦里才能梦到那个“窗前明月光”的小时候的态。

韩寒说,现在他所写的一切,到明天或许就会被人忘记,“24小时内只能服用一次,明天就是新的药丸,却至于不了你任何的顽疾,记着也好,忘记也罢,有一个一直都在的人或事物,总是好的”。

小时候也好,现在也罢,还有未来,我发生的一切,你记住他们都会在事关记忆里形成一个个态。在你心里,或许,68%是现在需要完成的,21%是马上可能的突发事情,但请留1%的纯粹时间来保存此时的态,这将是未来要串起来的东西。这样的态,留着总是好的。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六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态与认知。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在的科技十分发达,从读报纸和书改为从手机上看电子书。现在的我们在看一篇很长文章时很少会有人从头读到尾,我们大多会挑自己喜欢内容看,把认为无趣的地方省略掉,这样无法让我们了解到全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应该高效率。但不能对知识的渴求急不可耐,要用心理解,因为每一本书,每一段话,都是作者们用心写的,这些文章段落中都有作者的思想。不要草草读一遍就好了。麦考利曾经说过:了解一页书,剩余匆促的阅读一卷书。

记得的有那么一次,那天我正打算把一本还未看完的书看完,可刚看了几页的书,妈妈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接起电话,原来是妈妈叫我去做几张试卷,好好复习,马上要考试了。听完妈妈的一阵后,我不情愿的放下书,去完成妈妈布置的试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终于把妈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心想:作业做完了可以继续看书了吧!可谁知正看在精彩的地方,这时门铃响了,打开门,原来是送快递的,于是我拿过快递,并且签收了。

一个下午过去了,而我还是没有把那一本书看完。

碎片化的阅读当然也是有利又有弊的。有些人认为碎片化的生活是好的,可以让我们阅读的更轻松,更简易化。可以用零碎的时间来阅读。还有一些人认为碎片化阅读不好,不利于我们思考,会让思维变得浅显。

我认为碎片化的阅读的利与弊,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坚定的心,那么一定可以吧碎片化阅读的弊改为利的。

碎片化,让我们的生活选择变得多样化,感受到了互联网的魅力,但我们必须做好选择,认真权衡取舍,不在碎片化中迷失了自我。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七

爸爸说:“想当年,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去河里游泳。到时候回家就不用洗澡了。洗头直接把头塞到池塘里,泥土就是大自然的洗发露。在路上,要是饿了的话,就去别人家门口挖花生,往嘴里塞,回家时,嘴角全是干泥巴。”我听得津津有味。接着爸爸又来了一句:“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能作为回忆慢慢咀嚼。”

记得我读过韩寒的一部作品——《碎片》。里面记载着他在大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他的两部手机没电了。他看见一百米之外,有灯光亮着,于是,他去求救,开门的是一个七旬老太太。他问:“老人家,我的车抛锚了,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用一下吗?”刚开始,老太太有些戒备,知道韩寒的来意后,说:“我没有手机,但电话你可以用。”接下来,韩寒等待着救援。他看了看房子的周围,让他想到了小时候。于是他坐在屋顶,看着天空。脑子里想的却是他的苹果手机里有辨别星座的软件。

现在,我们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这些碎片一点点地吞噬最初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谁还会静坐在那里,抬头仰望星空,数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这个时代,谁还会坐在窗台上,凝望着窗外,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拾起童年那些天真美好的笑。围绕着粗壮的大树转圈,谁还能在路过田野时,欣赏两边的野花野草。也许都不会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自由时间快被娱乐场所榨干了。网吧,酒吧,迪吧,ktv。还记得,小时候用两个纸杯,中间穿一根毛线连接,当电话的日子吗?还记得,在秋天爬上树去偷别人家的果实的日子吗?还记得和一群小伙伴趴在地上拍卡片的日子吗?应该才刚想起来吧!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什么?聊qq,刷微博,写日志,看空间动态,聊微信。小时候的连环画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成为职场高手?》,小时候的芦苇丛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无油盐的饭菜变成了现在的地沟油饭菜。现在,我们总会话说当年,想当年,夏天那么热,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只有一把纸折得扇子。多么苦啊。我们不照样过来了吗?以前的饭菜没什么味道,我们不是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苦?这是给过去下的定义吗?过去没有空调,苦?现在有了空调,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苦吗?原来品尝的是食物原本的美味,现在吃的都是防腐剂。到底哪个更苦?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地笑吗?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在田野中玩耍吗?时光无情地带走了太多的美好。与其说是时光所为,还不如说是人为呢!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自己总是处于自我癫狂,自我陶醉的生活中,也许是为了躲避繁杂无奈的现实,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每天,生活推着你往前跑,想慢下自己的脚步都难!也许癫狂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也或许是一种想慢下脚步的思想。

在拥挤的人潮中,不要随波逐流,请慢下脚步,再看一眼,那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美好。当美好已成往事,留下的也许只剩孤独地心痛了吧。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八

现在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想要看一本好书,你并不需要费力去书店购买书籍,只要在家打开手机,到相关的app中下载之后即可开始阅读,想何时读便何时读,不想读了也可以随时合上。可方便的背后,确实将我们的阅读变得碎片化。

碎片化阅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可能很多人还并未听说过这个概念。举个例子吧,倘若你正在阅读一个章节,这时朋友给你发送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帖子,你点击后打开阅读,付之一笑,接着你又翻回那个章节继续阅读,可是满脑子还是想着刚才的帖子。而这几个章节也就糊里糊涂地阅读完了。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真的.是认真看完了那一章节,或是后几个章节吗?如果是数天后,或是数小时后,一位朋友问起你读到了些什么内容,有关那几个章节的,你真的能回忆起来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说白了,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就是因为太多的干扰来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产生的。电子书的方便是不可否认的,但与其碎片化的影响相比是否值得呢?如果我们把其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较,不难发现,传统书籍阅读起来较为麻烦,但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却是高了许多。所以说,这两者各有其的优势。可碎片化的阅读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危害。基本功还不足够扎实的我们可能会因此混淆一些知识,整个知识体系中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些漏洞。如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漏洞积少成多,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看似碎片化的阅读是因为那些方便的电子书导致的,其实不然,这些碎片化的阅读往往是因为人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导致的。因此,我们应该设法正确的使用这些工具,控制并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才能避免这种碎片化的阅读。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十九

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一棵小树,好的阅读方式使他茁壮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而碎片化阅读只能是一棵树的枝叶,不能成为一棵树的根本;而完整性阅读才是一棵树的根本。

碎片化阅读有什么危害?古人读书可以说是咬文嚼字,贾岛因为诗中的一个字而反复斟酌,而我们如今把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却不知道诗人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听说过李白,杜甫,却不知道他们写的诗是什么风格的,不知道他们做过什么大事。这是当今所有学生的悲剧。

碎片化阅读的危害在于一知半解,长期的一知半解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深入思考的动力。人们满足于古人给我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却不愿意自己去思考,创造。全民碎片化的阅读可能导致我们缺乏思考力。

习惯于一知半解,会导致人们不再愿意去掌握整体,或是找到创造的道理。一个掉落的苹果可能造就一次伟大的发现,一个字的差异会让历史学家翻遍十几本书。这才是做学问。做学问的关键就是不断地研究和思考。碎片化的阅读使人们不再懂得拓展和研究。

读书不能只读冰山一角,要深入了解这本书,慢慢领悟书中的道理。人生的道路看起来十分简单,很有趣。但是事实上却是一本藏有宝藏的书,只有坐下来慢慢领悟,才能找到真谛。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二十

近年来,一个新鲜的词汇进入的大众的世界——碎片式阅读。有许多人会认为:”碎片阅读不是很好吗!只需要通过身边的电子产品随时随地了解了很多知识,是件十分方便的事。”

碎片化生活和碎片化阅读真的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快捷、更方便的生活吗?我想,不是的。

在平时的空闲时间,我通常都会打开手机中的微博,刷刷实时动态,或者是朋友圈。对我来说是满足了自己获取外界信息的需求。但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消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我总在翻阅的过程中感到许多信息的不真实、甚至让我难辨真伪。

有次我在碎片时间拿起了一本曾经最爱看的故事书,却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像小时候一样静下心地阅读了,一些国内外的文学书或者是课本都会让我感到枯燥乏味。碎片时间的碎片阅读总会让我不能静下心细细品读,时常是眼中看了,口中读了,但没往心里去。

某个周末,我拿着手机刷着实时新闻,一个个吸引着我的文章标题进入我的眼帘,让我不由自主地点了进去。到后来,我越看越入迷,最后甚至忘记了要出门补课的时间。在上课时,我也会不由自主的被自己以前看过的文章带跑,回想其中的内容,又或者是好奇后面的内容,有时候甚至还会的同学讨论。碎片式的阅读总会影响我之后的上课状态。

碎片式的阅读虽然一直带给我许多烦恼,但是慢慢的,我却发现,其实是因为有太多事情影响着我们,这才有了碎片化时间最终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时不时地整理自己的碎片化时间,用这些时间更认真的学习知识。

我相信,只有学会利用好碎片化时间阅读的人,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碎片化阅读读后感篇二十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的依赖于电子化网络设备,来从事我们的学习、生活与交流,我们买一件衣服可以通过国联网、吃顿饭可以在手机网络平台中叫饭店送餐上门,所以我们已与网络密不可分,由此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碎片化时代,我现在就来浅谈一下我的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阅读其实是指以手机、电子书、电脑通过网络搜索、查找而形成的浅阅读,比如说我查找一个语文中的成语解释、又比如说我查找一个英文单词或者数学题答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方式。记得小学时期有一次,回家作业中有一道语文题目“谈谈对三国时期诸葛亮这个人物的描述以及主要功绩”,我通过电脑网络查询,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答案,并照着查找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中,第二天老师把作业本发下来后,果然不出我所料,我得到了个理想的成绩,回家后我向父亲炫耀了我“优异”的成绩,谁知父亲问我:你知不知道三国鼎立的意义是什么、火烧赤壁的典故又是什么?我不出意料的什么都回答不出,这时我才明白,我仅仅只是对照语文题目的'要求找到了答案,我根本不懂得这个时期的历史典故,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浅阅读或是碎片化阅读。

我想碎片化的生活模式虽然使得我们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它却使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应有的交流,人们并未因此而增加情感,相反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冷漠;而碎片化阅读虽然增加了我的所谓学习效率,但我觉得随之带来的却是没有正确的思考以及知识面的狭隘与平庸,因此我要决定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在平日闲暇之余,认认真真的阅读各种书籍,做到深阅读,从而真真正正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805780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