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作者的观点、观念和思想。写读后感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展示自己全面而深入的思考能力。接下来将为大家呈现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一
你若要问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叫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那就是《成语故事》。
这本书的封面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你一翻开这本书,看了一点之后,就会被它彻底给吸引住的。
题目的下面是成语的意思,接下来就是这个成语的故事了。这本书非常的周全,有用这个成语造的句子,还有这个成语的出处,更便于我们理解。要是有空位子,还会刊登一些有趣的歇后语。这本书可不是那么死板,每一个故事都有一幅插图。
这本书里有许多的好词好句,文章写得很生动,好像自己就在现场一样。这本书既能够长知识,还能提高写作能力。那些歇后语引用到文章中,能使文章更幽默;“造句”里的好句引用到文章中,能使文章更生动,所以这是一本很实用也很有趣的书。
看了这本书后,我的作文明显有了进步,作文中能用上好词好句了,词汇也变得更加丰富了。而且看了这本书后,了解了古代的一些人物,弄懂了自己以前不懂的成语的意思。这就是知识,多些知识对自己是有好处的。
现在,学校的读书节又来临了,从现在起,让我们一起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一起感受读书的快乐。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二
大器晚成,原意"铸造越大的器皿(如鼎、钟)越晚成型。"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
成功。
"出自《。
老子。
》。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这个。
成语。
的事吧!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
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
时间。
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三
【释义】原意是大才需经长期磨炼方能成就。
现指成名较晚的人。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东汉末年,崔琰在河北袁绍处当门客。
当时袁绍的纪律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士兵们往往要掘开坟墓,抢夺墓中的财宝,而将尸骨弃于荒野,百姓们对此非常气愤。
崔琰见到这种情景,劝袁绍下令禁止,以免再有这类事情发生。
他对袁绍说:“古时凡是仁义之师,从来没有挖人家坟墓的残暴行为。
现在河北兵如此胡来,岂不惹得天下人共愤,这实在是自取灭亡啊!”袁绍感到崔琰非常及时地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立即命令崔琰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崔琰被曹操所俘获。
曹操看他是位人才,便留他在自己身边任职。
曹军几次狠狠地打击前来侵犯的匈奴人,最后匈奴派使臣向曹操求和,并送来大量贡礼。
匈奴使臣回国前,要求曹操接见他们,并说:“久仰魏王武功赫赫、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想来形貌一定威严,愿意一睹风采。
”曹操听了手下报告,觉得匈奴使臣的要求合理,不好拒绝,便让有关人员安排会见的时间。
会见前,曹操觉得自己的个头太小,不够威武,很难令外国使臣敬畏,便让崔琰假扮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则扮作贴身卫土,手扶配刀,站在一旁。
会见结束后,曹操派人向匈奴使臣询问对曹操的印象,匈奴使臣说:“魏王长相风流文雅,气度宽宏,可他身边手扶佩刀的卫士却很威严,令人望而生畏,有帝王之相。
”曹操听了匈奴使臣的评价,觉得此人很有眼力。
实际上,崔琰不仅长得相貌堂堂、举止不俗,分析事物合情合理,而且知人善任,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
崔林平时说话不多,性格比较内向,平时很少在亲友之间走动,特别是成年以后淡泊功名,一时没有什么大成就。
为此,亲友们谈起崔林,都会显出一副鄙夷不屑的样子,评价崔林说:“崔林这个人不会有什么大作为,与崔琰比差远了。
”崔琰却有自己的主见,他每次遇到亲友,都对他们说:“我与诸位的看法不同。
我以为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不过早作了几年官,哪里比得上崔林。
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
以他的见识和才干,将来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业(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有错。
其实崔林非常有才能,他从小虽然默默无闻,但一直刻苦学习,注意天下大事的变化,暗中积累知识,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成为利国利民的有用之材。
不久,崔林这个人才被曹操发现了,曹操先是任命崔林为主簿,后任命为御史大夫。
到文帝时,崔林竟官至司空,封为安阳侯,成为魏国的股肱之臣。
成语“大器晚成”最早见于《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四
解释: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典故:《老子》四十二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马援是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他在12岁那年,父母都去世了,他的哥哥把他抚养成人。马援从小就有很远大的志向,他的几个哥哥都很看重他这一点。当时,有一个叫朱勃的人,12岁便能口诵《诗》、《书》。马援将自己与朱勃相比,感到差距很大,便有些气馁。再加上马援在学习《诗经》的过程中,对当时人们死抠词句的学习方式很不满意,便不想再继续学习了。那时,家中的生活也不富裕,马援就对哥哥马况提出请求,想到边疆去放牧,去经营畜牧业,可能会对家庭的生活有所改善。
马况十分了解自己的弟弟,就帮助他分析学习的困难,并安慰他说:“像朱勃这样的学生是‘小器速成’,他的才华也就是这么多了。而你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能做成大事。但是做大事的人千万不能急躁,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会成材的。好的木匠不会将还没做成的毛坯拿给别人看的。你还是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去做吧,要奋发努力,千万不要自卑。”
马援听了哥哥呵的话,不再自暴自弃,而是努力学习和磨炼自己。后来,他当上了新城大尹,也就是汉中太守。
在东汉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55岁的时候,被光武帝封为将军。马援的成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他的确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名将。
其实,大器晚成这句成语最早出自《老子》一书,原意是大才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长大成器,后人用来比喻经过长期的磨炼,又成才较晚的人。人们也常用这句成语来安慰长期不得志的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五
阅读是我暑假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放暑假,我便把书房里书架上的书整理了一遍,以便方便阅读。
一天,我从书厨里取了本《中华成语故事》便看了起来。《中华成语故事》一书也是老师布置我们的一个暑假阅读的任务。
《中华成语故事》收集了大约有二千多条成语故事,既注重知识性,又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是根据典故和成语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并将其分门别类,如国家政治篇、战略战术篇、智谋思辨篇、世相百态篇等等。其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和《老当益壮》让我印象最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的是吴王在攻打他国时,大臣们劝吴王不要去攻打邻国,然而吴王不听,之后,有一个小侍卫用一蝉一螳螂一黄雀让吴王认清了现实。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有一回我们在做撕名牌的游戏时,我发现我的队友身后有一位对方的队员紧追在其后面,于是我便悄悄地绕到了他的后面追了上去,在他不发现时一下子撕下了他的名牌,当他发现转过身来时,名牌已经在我的手中,气得他满脸通红,我得意地对他说“这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哈哈。”
《老当益壮》说的是一位老人叫马援,他人老了,但是身体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强壮结实。记得我在一年级时,我和邻居的一位小伙伴一起在楼下玩跳绳比赛游戏,有很多大人围观着,这时爷爷从楼上下来,看见我们在跳绳,便接过我手中的绳说:“我也来跳一下。”接着连续来了几个双飞,让我们赞不绝口,围观的人们也都伸出大母指夸爷爷“老当益壮”!
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体现,因为它来源于生活。好好学习成语,便能运用的活灵活现。书香让我们暑假充满欢乐,我爱读书!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六
三国时候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23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
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呀!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大器晚成这个成语意思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才成名较晚。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七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丶《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丶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成语释义:大器:比喻大才。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做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成语出处:《老子》:“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八
楚国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博得了阵阵喝彩声。
这时,有个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
养由基看了好事者一眼,站稳脚步,拈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上,众人齐声喝彩。
“先生,请您露一手,射中靶心即可……”养由基笑着对好事者说。
好事者脸涨得像猪肝,赶紧灰溜溜离开了。
二、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张僧繇擅长画龙,他画的龙栩栩如生,骇人耳目。一次,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四条龙都没画上眼睛。有个好事者问:“张先生画的龙为什么没有眼睛?”僧繇答道:“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
“睁眼说瞎话,墙上之龙若会飞,我就用嘴啃地!”
“用嘴啃地?此话当真?”张僧繇哈哈哈大笑。
“当真!”好事者答得斩钉截铁。
但见张僧繇画笔轻点,两条龙便长了眼睛。
寺内顿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好事者惊得目瞪口呆,赶紧躬身伏地……。
三、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更让人拍案称奇。
一次,很多画手在一起切磋画技。张璪挥毫泼墨,眨眼间,一株苍劲古松便赫然映入眼帘。“好,真乃丹青妙手,松画第一人也……”大家哗然称赞。
“这算什么,小菜一碟,真正作画高手左右开弓,双管齐下,顷刻乃就……”人群中出现了一个极不和谐的声音。
张璪微微一笑,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双手同时在纸上游走。一管笔画苍翠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须臾间,一棵惟妙惟肖的苍松跃然纸上。
“先生,请您双笔作幅画吧……”张璪把两只画笔递给了那个不和谐的声音。
那人的脸窘成了关公,一溜烟逃走了。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九
《成语故事》一直吸引着我,一拿到《成语故事》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卧薪尝胆”“程门立雪”“守株待兔”等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书。
我对其中一个“闻鸡起舞”的成语故事感受很深。这个故事讲述了我国晋朝的祖逖,为了复兴晋国,报效祖国,他每天闻鸡起舞,刻苦练功,寒来暑往,从不间断。终于练就了一身本领,实现了报效祖国的愿望。
因此我们要从现在开始认真的对待学习,有朝一日报效祖国。
《成语故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华。《成语故事》使人受益浅深,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后,我不但要取得养料,还要让我的同学去阅读。长知识,学精神。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十
最近学校开了一门成语文化课,不仅学到了许多成语,而且学到了许多的美德,常常被古人的精神所感动,其中有一则叫“黄香暖席”的成语,给了我很多的感触。故事大致是这样的: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窜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扇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也许多人都读过这个故事,但是真正能按按照书上说得去做又能有几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需顺从。” 多少孩子对于父母的无私付出都视而不见,而且经常向父母提出无理的要求。所以就更不要说孝不孝了。父母都对孩子体贴入微,千依百顺。左一声“妈妈”又一声“爸爸”让父母为了自己的一点小事奔波劳累。但是当父母请你帮着办件事,干个家务,却总想找个借口推辞掉。有时,父母出于关心,多叮嘱两句,做错了事多教育两句,我们就会不厌其烦的说父母过于唠叨,有时还顶几句嘴,狡辩是非。“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的意思是“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而现在,倒是反过来了。大多是父母对子女关爱有加,这样照顾着我们,又有多少子女能这样的照顾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教育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父母是世上最爱我们、最疼我们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一举一动无不牵扯着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报答父母,报答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想:“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更是复杂而严密。如果你认为不和父母顶嘴,不给父母添麻烦就是“孝”了,你就应该读一读关于古代传统美德的成语。读完后我相信你一定有所体会。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十一
这个暑假我读了《中华成语故事》,有很深的感受,中华成语故事是文明智慧的源泉,思想文化的结晶。汉语成语,浓缩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一枝独秀的奇葩。在文字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起到画龙点睛、生动形象、意境深奥的效果,这也是其他语言文字难以比拟的地方所在。
我从“不自量力”的成语中学到了:要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力量,不能过高估计自己。
我从“大公无私”中学到了:要完全为集体利益着想,没有一点私心。也可以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才能受人爱戴。
我从“悬梁刺股”中学到了“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为大器之材。感受很多,不能一一列举。
一个成语故事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传奇,一个哲理。我要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智慧,时时反省自己,严格地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十二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是中国作者宋海峰主编。
这本书中有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望梅止渴》《磨杵成针》。
《磨杵成针》的故事中讲啦立白少读书,因此不能集中心思读书,一天,李白又读的心烦起来,便走出去,途中遇见了一个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问道:您这是在干什么啊?老婆婆回答说:我这是把它磨成针呀!李白惊奇极啦,说:这么粗的铁棒,要把它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笑着说:我不停的磨下去,这根铁棒会越来越细,最后一定会被磨成针,怎么不行?李白听了很受感动,于是下定决心坚持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啦一位伟大的诗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读完了这本《成语故事》,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在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下自内而外发出儒雅的气息,变得知书达礼,心胸宽广。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十三
《成语故事》里的成语多得数不胜数。这本读物,它不止有对成语由来的小故事,对其中生僻之字做了详细的解说之外,还增设了历史典故、人物介绍和小知识等栏目,让我们对当时的背景和学者的认识加深巩固。
“妒贤嫉能”写出了项羽的愚昧,他之所以不能统治天下,这便是主要的原因。古往今来,不赏识人才的人,都是一个失败者。《成语故事》里也有许多关于三国的故事,可以边读边补充读三国的认识。
“害群之马”这个成语我见过很多,它的典故却是才了解。原来治理国家和放马的道理很相似,只是除掉对马群有害的坏马罢了。朝廷上,只是将危害江山社稷的奸臣扫除而已。
这些以小见大的道理,就那么简单。
一个又一个成语,只是短短数十字,却全都蕴含着大道理。“勤能补拙”,既然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就要“亡羊补牢”了。
大器晚成成语故事读后感篇十四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是三字经的一句话,大意是说:晋朝人孙敬夜晚读书时,为防止自己打瞌睡,把自己的头发悬在屋梁上。战国人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需别人教导、督促而能自觉地刻苦学习。这句话是使我终生受益。
故事是说:深夜到了,孙敬还在奋力读书,他虽然很困,毅力使他不停地读书,但他还是非常想睡觉。“啪”的一声,头猛地撞在了桌沿上,毅力让他想到了方法:头悬梁,把头发用布绑在房梁上,然后继续读书。凭着这么想学习的毅力,孙敬终于学有所成。
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感叹孙敬、苏秦等等的伟人,他们是多么的有毅力啊!他们是多么的有意志啊!他们是多么的能忍受痛苦奋力读书啊!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家很穷,匡衡很爱学习,可是他早上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吃完晚饭才能读书,可是吃过晚饭天马上就快黑了,但是他家太穷了,连蜡烛都点不起,看书时间太短了,匡衡想起来了邻居家晚上是点蜡烛的,匡衡向邻居家借蜡烛了,可是邻居不借蜡烛给匡衡。匡衡想啊想,有了好主意,想出了好办法,正好邻居家和匡衡家之间有有一堵不厚的墙,匡衡就在墙上挖了一个洞,光就射了过来,匡衡可以读书了,匡衡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毅力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我们做什么事都能做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7060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