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2 22:34:10
2023年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汇总20篇)
时间:2023-11-02 22:34:10     小编:梦幻泡

总结是我们思维的延伸和复习的一种形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总结应该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避免冗长和废话。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华摘录,希望能给您的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一

编辑提示:当前,各地紧紧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确处理新时期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订了符合当地城乡发展战略的计划。近日,笔者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成效比较明显的山东省##市进行了调研,其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市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山东省##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将先进的工业经营理念如规模经济、标准化生产、市场导向、品牌营销等用于指导发展高产、高效、创汇农业,积极实施农业“三化(即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不断增强农业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立足当地优势,确立产业化发展道路

1、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农业资源分布特点,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市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本着宜粮则粮、宜菜则菜的原则,先后四次大规模调整作物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目前,##市培植了粮食、蔬菜、果品、水产、畜牧等五大主导产业,粮经作物比例达到4:6。

2、探索集约经营,发展农业园区。近年来,##市大胆创新机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提高了农业经营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建园区。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的模式,企业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基地、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二是依托农户办园区。支持农村中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户承租土地,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实物、技术等合股联办园区,大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经济林木、海淡水养殖等家庭农业园区。三是依托特色办园区。把全市农业作为一个生态园区,对产业、产品、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种养、贸工、科研开发、观光旅游、餐饮服务为一体的集约经营,使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逐渐成为全市农业发展的增长点。

3、依托科技进步,走科技兴农之路。一是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引进。组建3处科技开发中心、5处科研所,先后研制开发农业新技术60多项;与全国27所大学、46家省以上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引进推广科技成果110多项。二是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中国蔬菜网、报纸、电视等手段,为您整理,感谢您的支持!品供求及价格走向等信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以市农技培训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村科技综合服务大院为培训基地,定期对全市农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4、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细加工。以发展农产品精细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鼓励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工商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领域,重点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培植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规模和加工增值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经营格局。

(二)适应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

1、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5个国家级农业放心菜生产基地、10个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和500多个农业示范园区。对生产基地全部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统一销售标识”管理,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建立了生产档案和警示牌,实现了蔬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控。

2、严格质量检测。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订了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投资1200万元建立了##市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投资200多万元在15个种菜乡镇配置了速测室和农产品安全流动检测车,负责全市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程质量检测,蔬菜品质显著提高。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二

我国传统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农业产量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在气候变化较大的年份,农民往往会遭受巨大损失。引进机械化设备后,农民可以加快农业生产的进程,避开气候恶劣的时期,从而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1]。机械化设备具有标准化的特点,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播种质量相差巨大的弊端,这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1.2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

机械化设备是农业科技的载体,农业科技的进步往往体现在农业机器设备的不断改进上,只有不断普及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才能够使更多的农民从农业科技的进步中获益,才能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2.1财政资金投入少。

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这主要是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导致的。我国农业覆盖范围广,农民人数众多,有农业发展资金需求的地区较多,这就导致有限的资源被分散,财政资金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另外,我国财政资金的监督体系尚未完善,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财政资金去向不明,财政资源浪费等问题尚未得到解决[2]。政府必须提升对农业财政资金的重视程度,只有重视农业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式及流向才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使得财政资金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的资源较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及土壤等自然条件相比西部更适合农业发展,这就使得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要远远高于西部。西部地区由于自身区位条件的限制,机械化尚未普及。这样的农业发展格局长期存在,直接导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土地被过度开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不到保障,而西部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远远不如东南沿海地区,这又造成西部地区农业资源的严重浪费。

3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3.1完善我国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监督体系。

我国应当完善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体系,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农业财政资金的投入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在对各个项目进行审查的过程中,还应当对各个项目的重要性、紧迫性进行评估,在调用资金的时候,应当先满足较为重要的项目的资金需求[3]。在资金去向规划完成后,政府应当组织专业人员监督资金的.实际流向,保证资金被高效使用。

3.2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科技人才不足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过程中的一大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设备的不断改进,各种机械设备操作的复杂程度相较以往也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实操经验少,这使得他们无法完全发挥机械设备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政府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高文化水平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政府还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以借鉴外国先进的农业经验,并对外国的农业技术进行改造,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最终为我国农业发展服务。

3.3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

我国国土广阔,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及农业区位条件存在巨大差异,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差异,并针对这些差异提出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政策。国家应当组织专项研究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在调研后,国家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农业政策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4]。另外,为了普及农业机械化,国家还应当组织专项小组对不同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进行调查,对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国家应当利用农业器械的相关政策给予农民优惠。

4结束语。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尽力为农民谋方便谋福利。与此同时,我们应当在专注农业机械化的同时关注外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从外国的农业发展经验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三

一、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上个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而1978年仅有206亿美元;80年代初,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几十亿美元,达到590亿美元.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78年至20,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6个多百分点.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

作者:曾培炎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刊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fchina年,卷(期):“”(11)分类号:f12关键词: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四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五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是农业顺利发展的基础保障。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市场意识相对薄弱的特点,不容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和普及。特别是蔬菜种植等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开始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农忙时节更是出现严重的劳动力短缺现象。

1.2安全监管队伍薄弱。

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金山区基层监管队伍建设力度不足,镇、村级农产品监管人员以兼职为主,监管工作不能保证;再加上农业生产中散户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且散户规模小、比较分散、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水平较低,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任务重、难度大。

1.3农村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工业污染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活污染源影响农村、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亟需得到改善。

1.4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山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偏低,与市场化要求明显不相适应,农业品牌出现散乱的情况,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1.5农业资金投入不足。

都市型现代农业对资本需求要求较高,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对金山区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业资金投入习惯于以财政公益性为主的支持框架,没有充分吸纳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和民间资本对农业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化、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影响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六

(一)注重巩固农机作业队伍。

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机手30余名,为留住技术人才,该社把“用人”和“养人”结合起来。由于农机合作社具有“春耕、夏耘、秋收、冬闲”的特点,因此,有些机手为养家糊口会放弃机手的工作而转行。为避免此情况发生,该社提高机手工资待遇并给予一定生活补助,机手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上五险,一天三顿免费用餐,组长手机费全额报销,如个人购车,单位补贴5000元。即使冬季在家休长假,5000元月工资仍旧发放,此举增强了该社的凝聚力,保持了机手队伍的长期稳定。

(二)注重利用自身优势多元化发展。

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充分利用顺义区大力发展苜蓿草的优势,研制出独具特色的饲料营养配方。在饲料中添加了含蛋白较高的紫花苜蓿,既保证了肉羊育肥期所需的营养,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截至,企业存栏肉牛2500头,出栏5000头;存栏肉羊8000只,出栏15000只。这家企业又成立了有机肥生产子公司,利用养殖场的牛粪生产有机肥,并把有机肥用于农田种植,既环保,又养地。此外,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农机服务和大田种植业为主营业务,自主经营粮田2.5万亩(其中北京地区1.6万亩,河北省衡水0.9万亩),以种植小麦和青饲玉米为主,全年种植业毛收入3900余万元。这种“一企两社”的经营模式,大大提升了综合生产能力。

(三)注重用诚信开拓市场。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向20多家奶牛场提供青贮饲料时,采取“先用料,后付款”的办法,并公开承诺,如在45天内,发现产品质量不合格,可免收料款。尽管料价比其他厂家每斤高出2~3分,仍赢得了客户争相购买。就北京地区而言,能够提供青贮饲料的企业有5家,而三元奶牛场只和该社签订合同,并口头约定,其他单位要入围销料,须经该社担保才能实施。由此可见,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不仅拥有高速、高产、高效的产销能力,更加具备“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经营理念。

(四)注重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目前,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迪尔(中国)公司北京区最大的客户,每年应迪尔公司邀请,参加迪尔公司组织的'技术培训交流会,同时,迪尔公司会派专家到该社,针对大型先进农机器具的使用与维护进行现场讲解与指导。迪尔公司还邀请该社社长和办公室主任赴德国参观学习。在双方不断友好接洽的过程中,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得到迪尔公司先进的技术支持,使该社踏上了农机服务的高速发展之路。

二、多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回顾“一企两社”的发展历程,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可概括为“五个作用”。

(一)对提高农民就业率起到促进作用。

两个合作社将李遂地区及其他镇的部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合作经营。其中加入“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302户,加入“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270户,社员共计572户。这些成员,以不同的入股方式投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对保持社会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调整种植结构起到示范作用。

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年种植两茬方法追求经济效益。上茬种植小麦,作为种子销售,每公斤3.1元,平均亩产550kg,产值为1705元;下茬种植青贮玉米,亩产青饲料3.5t,每吨按420元计算,亩产值1470元。两茬合计,亩总产值3175元,剔除两茬生产成本900元/亩和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亩,亩获纯利1075元。

(三)对农民增收起到促进作用。

农民自己经营粮田,几乎都种植一茬,经营得好,亩获纯收入300~400元,按三口之家5亩地计算,年获土地收益1500~元,且包括自己的劳动成本。而土地流转后,合作社向农民支付每亩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按同样人口和面积,年获纯收益5000~6000元,较自家经营高出3500~4000元。

(四)对“社与社”、“企与社”之间起到互利作用。

“一企两社”在生产经营中,实行独立核算,彼此之间实现互惠双赢。在“社与社”之间,种植合作社整合6万余亩成方连片的土地,为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作业时提供了用武之地;而农机高效作业,缩短了收种时间,给两茬种植创造了条件。在“社与企”之间,种植合作社能给养殖企业提供青贮饲料,而养殖企业又给种植合作社提供充足肥源。同理,养殖企业的饲料和粪便由农机合作社负责运送,而农机合作社通过运输服务增加收入。(五)对城镇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北京荣萍种植合作社与上千户农民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有利于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巩固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土地流转,有效保持了农村的稳定性。同时,促使放弃土地的广大农民,解除后顾之忧,纷纷向城市流动或二三产业转移,实现身份转变,共享城乡改革发展成果,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助推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经过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已被列入全国农民合作社国家示范社名单,更需要把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一)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

章程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制定并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引导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社务管理、盈余分配等各项制度,完善成员账户和档案,进一步明确资产产权权属关系,使合作社做到依法规办社、照章程制度办事。

(二)制定合理运行机制。

尽管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比较大,人员比较多,但没有系统化的人员管理模式,没有具体的人员分工,“一人管多事,多人管一事”工作方式,导致室内“忙时空无一人”的现象。对此现状,应合力分配人员,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地运行合作社管理机制。此外,合作社还需设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发挥各会作用,尊重成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办法。“三会”要切实履行好各自的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有效运转、密切配合。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

(三)加快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型先进的农机装备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金振启看到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的潜力,经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的撮合,在该社搭建了“校社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机人员、农村能人加入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不断提升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四)推进合作社示范社建设。

引导示范是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有效手段。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和北京荣萍种植专业合作社仍要深入推进示范社创建,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多受益,提高合作社凝聚力和吸引力,认真总结并借鉴其他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经验,引导和促进本社规范化发展,加快推进示范社建设。

四、总结。

农民合作社日渐蓬勃发展,形势喜人。现已成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发展农村经济的新型实体,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当然合作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合作和完善组织监管机制,依托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合作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进行规范化建设。“一企两社”模式的深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金振启曾被评为郊区经济发展“十大”杰出典型和京郊十大新闻人物,而北京鑫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评为了全国合作社示范社。北京金鑫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现代农业创造了无限的价值、商机,铸就出辉煌的业绩。这种有分有合、抱团发展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典型。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七

农业作为一个基础性的产业,需要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建立健全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指示精神,落实有关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以及各项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鼓励政策和补贴政策,积极引导和做好“三农”工作;同时,将水利工程项目、农业资源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重点向规模化示范区倾斜,重点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相匹配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管理设施;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逐年增加财政投入农业的比重,还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农业的机制,并落实好土地出让资金投入农业。

1.2严格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建设与管护,坚决制止粮田抛荒,推进粮食功能区建设,形成一批设施完善、技术先进、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田块,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优先在土地流转入股、农田布局合理、粮田集中连片的区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规模化经营的粮田沟渠路配套、土地平整肥沃、农田林网成方,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此外,要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加强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加强农民培训,造就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职业农民队伍是现代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此外,还要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和农机植保服务组织,推进粮食规模经营和全程机械化生产。积极鼓励和引导粮田规模经营户、种粮能手、农机大户、粮食经纪人等加强生产联合,开展合作经营,组建以从事粮食生产为主的各类粮油、农机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入股,加快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实行规模经营的粮田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并大力培育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农户参与规模化粮食生产。

1.5构建与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因此,要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农业科技推广,重视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构建起以科研单位、龙头企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体,市、县、乡三级支撑的特色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体系,以项目推广、综合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入股、开发等方式,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公益性职能,发挥其主导带动作用。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活动,切实加大农业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技术培训的服务力度,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的管理,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要积极同省内外科研力量紧密合作,建立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农业科研、教育的有机结合,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要积极推进区镇两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劳动力提供技术服务等。

2小结。

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要促进吴江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农民和农技人员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八

摘要: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是立国利民的重要产业,农业经济发展稳定可以提升国家经济的稳定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增长。在可持续稳定发展规划战略目标下,加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建设,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业生态经济水平,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升国家的生态保护建设,完善农业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针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合理的分析,充分研究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

1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

生态农业是以可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模式,按照人们生活需求要求,以生态发展为前提,实现满足人们日常农业的生产,保证人民生活基本需求的过程。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产业发展为平台,建立起具有现代科技发展体系的加工、生产、销售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农业发展建设进程,减少污染农药的使用,选用更加具有生态农业发展建设前提的产品,完成对产品品质的有效提升。

随着我国综合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各种发展阻力,需要合理的规划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据生态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尽可能的完善生态农业发展体系内容。

2.1加强整体规划发展。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对实际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协调,架起整个生态农业产业的长效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竞争机制,尽可能的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确保生态农业的长效发展水平。

2.2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

建立生态化的多样发展品质,不断扩展我国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对比南北区域的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的对实际的生态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建立符合生态效益整体平衡的标准内容,实现对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有效统一建设。

2.3生态的高效性发展。

加强生态高效性的农业发展模式,从传统的生态环境中认识适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利用的标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标准内容,不断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经济水平。

2.4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需要可持续性的稳定发展,建立农产品供需规划体系,按照实际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形成适合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进程,提升生态体系的稳定性,确保生态农业的有效可持续稳定发展。

3生态农业经济的探索分析。

3.1促进生态农业结构化的改进。

逐步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发展,利用现有的生态优势,提升农业市场发展的需求,调整农业产品发展的结构化标准。根据实际的发展竞争力水平,建立符合实际竞争格局的发展内容,加强生态农副产品的结构化管理,从各方面推行农产品的特性形式发展,保证农民的收益,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建立符合企业综合营销的管理模式,解决各种物流推广运输流程,实现对生态农产品的快速发展。

3.2建立合理的农产品融资管理渠道。

按照农产品的优势发展趋势,分析农业生态发展的优势,吸引投资,提升农业生产的发展可行性。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不断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对生态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

3.3生态旅游与农业经济的开发。

生态农业可以创建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全新管理。例如,生态农家院、生态田园景观、生态农产品采摘等等。从另一个角度吸引游客消费,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途径,确保生态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4农业经贸的国际化管理。

大力开展农业产品的经济国际化管理,开展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开辟绿色产品产业,实现农业产品无污染的经营,提升农产品营养的价值标准,提升国民的环保理念,加强我国农产品的综合竞争实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是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不够成熟,需要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不断完善整体可持续稳定发展机制,建立符合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标准水平,找寻适合我国的生态农业产品发展管理标准,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化市场的认可度,打开国门,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介愉乐。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九

摘要: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发展生态农业只是小范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范围、大尺度推进困难重重。目前,针对我国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发展规模小、推广难度大、市场需求低、农户接受能力低及激励机制缺乏等问题,提出进一步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激励机制

一、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

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沃艾伯奇首次提出生态农业的概念,1981年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进一步明确定义生态农业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1980年我国学者叶谦吉对生态农业定义为“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2]。可见,发展生态农业,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目的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手段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其特征如下:

(一)生态农业具有生态性与可持续性

生态农业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目标,提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注重农业生产的生态性、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性循环,使农业生产走上生态、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改良土地,降低农村水资源污染程度,能有效减缓现代农业生产带来的农业、农村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与高效性

生态农业以大农业为出发点,强调农业生产的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相互协调和全面发展,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特征。生态农业通过物质能量循环,实现了废弃物的转化再利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高产出、高效益、少污染。

(三)生态农业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

农业生产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和多样性,主要由地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气候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生态农业是在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形式,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多样性特征。现阶段,我国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各地立足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了适合本地域特色的各种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体现了生态农业的区域性与多样性。

(四)生态农业具有外部性

就生态农业生产过程看,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技术、生态农业产品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具有外部性特征。其外部性体现在农业生产者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发展农业,具有降低水土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体现在绿色、有机、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另外,农户最初采用新品种和新技术是对生态农业技术的一种推广,但采用新技术投资无法从其他农户那里取得补偿,又无法限制其他农户模仿性消费,因为一旦推广就可以被许多农户同时消费,且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发展,其范围不断扩大,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不断提升。骆世明将生态农业分为景观模式、循环模式、立体模式、食物链模式和品种搭配模式等5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在此基础上将每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类再划分为若干个生态农业模式型。,农业部在全国范围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推广。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生示范县逐渐扩大到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市,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0多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达多个。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加,生态农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优势将越来越多的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激励和补偿机制缺失,影响了生态农业推广普及

生态农业实质上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生态农业农民投入的劳动量大,投入技术多、成本相对较高、风险也大。而生态农产品具有外部性特征,生态农产品定价过高,消费者需求不足,难于销售,只能采取略高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即生态农产品优质不优价,导致农户获取的经济效益低。由于我国农产品价格机制的缺陷,使得农户生产生态农业产品获得的个人福利小于生态农业产品对于全社会提供的福利,使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外部正性没有体现。另外,我国发展生态农业政策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补偿机制,弥补农户外部正收益,同时也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使得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无法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削弱了农民普及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社会化小农生产,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徐勇、邓大才、刘金海等学者针对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演进特征提出了“社会化小农”,并认为“社会化小农”作为现代社会农民演进的新形式,具有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和决策化特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体。“社会化小农”在农业生产中的社会化生产决策的基本前提是获取更多经济利益,一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分散性和独立性生产决策,这种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小规模—小投入”导致“低产出—低效益”,致使农民从事生态农业生产所获取收入达不到他们所期望的经济效益,影响了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社会化小农”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均田制”土地制度,阻碍了生态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综合性与高效性的角度看,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生态农业的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即发展生态农业要规模化。我国农业生产耕地面积按人均比例平均分配的,受这种“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影响,我国农户平均耕地面积仅有0.4hm,且耕地面积呈进一步缩小趋势。同时,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采取不同质量等级的土地分别进行平均分配,农户耕地面积被小块分割,使农户生产经营极不方便。近年来,有部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一部分耕地面积,绝大部分仍为小规模生产,这种以农户为单位小块分割农田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使我国生态农业发展仍处于小规模的、零星的、低层次的状态。

(四)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从生态和可持续角度看,生态农业倡导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少用或不用化肥、农药等物质,关键是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指蔬菜的新式育苗、农作物的新品种采用及农业机械化使用,以提高农业产出。农业生产种植采用家禽肥料+化肥,主要采用人工方式种植、除草、收割;农业虫灾泛滥采用大量人工投入治虫。现代农业生产整个过程都融合了现代农业科技技术,采用“新式粗放式”方式。大棚蔬菜从种子选择到菜苗孕育,再到蔬菜采摘,多采用先进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整个过程都有价格较低的高倍农药被使用,致使蔬菜几乎见不到一个虫洞;农作物种植除草工作只需要一袋高剂量除草剂就能解决,整个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根本不需要人工除草。农业生产中这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土地及水资源污染严重,使得原本脆弱不堪的农田生态环境更加难以为继。显然,现代农业技术“新式粗放式”推广应用,进一步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相去甚远。

四、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和补偿机制

生态农业的效益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市场机制只能实现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必不可少的。因此,政府应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补偿和激励机制。一是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财政补偿政策及相互配套措施。建立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实施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在税收、金融等政策上倾斜。同时,地方政府实行配套资金支持等。二是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利益诱导机制,通过利益驱动使农业生产者积极主动发展生态农业。加大对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行为进行资金补贴和技术扶助,如良种补贴,绿色、无公害种植补贴,同时加大技术部门在技术上的免费指导和服务。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分配及产权制度

依据生态农业特征,发展生态农业的农田土地一般生产经营周期期限比较长、投资成本较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市场风险较大。因此,为了鼓励农户发展生态农业,鼓励其增加农业资源投入、积极主动采用生态农业新技术,政府应适当延长生态农业户的土地经营承包期,为此,一要尽快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使生态农户对土地的使用权拓展到实际上的占有权,即农户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对其所承包土地有实际上使用、占用、收益和处置权,集体只是保留法律上的最终归属权。二是农村农用耕地按“均田制”分配时,推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通过土地产权制度的完善,稳定土地使用权,延长农户对土地投入的利用效率,从而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大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强化生态理念

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户的生态理念。一是加大生态农业技术及生态理念宣传。利用互联网、电视进行宣传农业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对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二是推广新农药和绿色有机肥。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广大农民使用商品有机肥,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幅度减少农药的滥用和乱用。三是加大生态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政府牵头组织各类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鼓励科技人才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引导农户采用农业科技新技术、新成果来提高生态农业及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及市场竞争力,促进生态农业持续发展。

(四)通过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广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具区域性与多样性特征,我国区域差异性大,各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资源状况不一致,各地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择“最佳”生态农业模式,并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推广应用。一是加强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建设,利用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并形成配套技术,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奠定基础。二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遴选出生态农业模式好,配套技术先进的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方式,由“县—市—省”的方法进行推广,直至推广到全国。三是鼓励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并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

参考文献:

[1]刘秀艳,王丽静.再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及特征[j].中国市场,(1):108.

[2]郑军,史建民.我国生态农业研究述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3.

[3]张燕.我国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5):103-105.

[4]骆世明.论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类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3):406-409.

[5]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12):104-109.

[6]杨晓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化小农的调查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1):50-55.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

控碳是现代低碳农业的功能之一,是将大气中的co2通过光合作用的方式进行吸收和固定,使之成为植物的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碳的捕捉。在农业生产中,很多环节都会出现碳排放,例如农产品的形成、收获、农资准备及作物生产等。化肥、种子及农资生产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石油等能源,间接的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农业生产中反刍动物的饲养,导致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产品的流通、包装、加工过程中,同样会消耗大量能源。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在燃烧处理中,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因此,现代低碳农业应该是对碳的收集,而不是对碳的排放,在农业生产中,增加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提高土地整治工作,这样就能满足低碳的要求,发挥现代农业的低碳作用。

2.1节能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加大对太阳能的利用力度。例如,冬季可以建造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发展禽类养殖技术,降低能源和饲料的消耗,禽舍的温度可以利用太阳能资源进行调节,降低能耗。提高对沼气、秸秆气化及太阳能的利用率。沼气是污染小、可再生的一种能源资源,在生态农业发展中,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沼气能够替代肥料、饲料、能源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种综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建三改富民工程,不但能够获取能源、净化环境,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绿色有机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农业生产中,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用农家肥替代化学肥料,防治病虫害采用生物农药及生物治虫方法等,实现节能农业的发展。

2.2因地制宜。

发展现代低碳农业,要根据当地农业的发展特点来施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推广有机农业。

对于适合植树造林的地区,可以营造生态林,增加植被覆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及农药,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生态林下可以种植豆类或发展养殖业,使有机农业得到发展。

2.2.2发展特色农业。

为了使低碳农业在粮食产区的发展,产区可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修建拦河坝,引进低碳新品种,扶持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建立起规模化经营,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2.2.3推行节约农业。

在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要科学合理的进行节约种植,推行节水、节肥、节地、节油、节电、节粮等措施,采用低毒高效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等,有效的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的。

2.3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要在低碳实现的方式上进行研究,还需要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培育新型农民,为多元化的农业经营奠定基础。通过现场会、培训班及发放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到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充分利用当地高校、职业院校等阵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

以桂林市灌阳县低碳经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例。该县在“第三节中国低碳生态城乡发展论坛暨首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中,被评为“中国绿色农业示范县”。该县以雪梨和黑李2大水果闻名。该县在发展低碳经济现代农业中,坚持“生态立县、农业稳县、文化兴县、旅游旺县”的原则,实施“以养殖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加大生态农业的建业,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在农产品销售环节,以“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并加强对农副产品的安全监督工作,对上市农副产品加强安全检测的力度。该县质量检验中心每天都要对蔬菜市场、蔬菜基地进行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达到96%以上。对于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严谨在市场上销售,责令其退出市场。通过该县农副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进展,使得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促进了全县绿色农业的发展。

三、结语。

农业生产中,大量的碳排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非常大,低碳农业的发展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然而我国的低碳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现代低碳农业发展尚未形成高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进行研究。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一

目前的日光温室存在着结构简单等问题。比如,在墙体上部分地区还以土石为主,牢固性较差;内部设备较缺乏,温室内无加温设备,如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作物会被冻坏;灌溉条件差,容易引起室内的温度低、湿度高以及作物的病虫害;室外无防寒沟,室内温度容易通过土壤散失到室外。

1.2日光温室生产效率低下。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既有7、80年代的一面坡式的温室,也有90年代的半拱圆式温室。早期的温室是以竹木结构为主,跨度小,立面小,立柱多,采光差,温度低等不足;90年代的温室逐渐由钢筋代替了竹木,减少了立柱了立柱的遮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室的种植效益,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在温室的设计建造上,主要有屋面角不太合理,墙体后坡的厚度不够,通风口设置的不适当,相邻温室间的距离不够导致温室采光差等不足。

2.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特点。

2.1良好的采光条件日光温室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温室采用了合理的温室方位以及采光屋面角,并且选用了具有良好透光性能的塑料薄膜进行覆盖。

2.2良好的保温性能由于采用了保温墙体,采用内外覆盖的措施来保证室内温度,并且内部下卧30cm,外面设置防寒沟来提高室内的地温和气温。

2.3应用广泛。

日光温室具有很好的保温以及采光性能,不仅适宜种植蔬菜、瓜果,同时也宜种植其他经济价值高的果树等作物,还可以利用日光温室发来展养殖业,均能显著的提高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日光温室在高寒地区农业发展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1品种系列化。将生产一批适应日光温室生长的作物,耐低温、优质高产的品种得到开发。

3.2栽培技术规范化要结合市场,开发无公害蔬菜产品,发挥温室的最大潜能,实现栽培技术的规范化。

3.3结构标准化要根据不同的纬度、气候自然条件计算出不同的参数,并设计出最佳的结构,包括建材的选择等等,要采用标准化定型生产。

3.4结构设备配套化。

目前的传统设备不配套,将被现代化的结构设备所替代。比如高透明的覆盖材料,高强度的骨架,保温轻便的防寒设备,以及临时加温设备,日光温室的推广将带来相关科学、相关行业的发展,为日光温室供应现代化的设备。

4.对我国在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的对策。

4.1采用节能高保温塑料薄膜、改变薄膜的覆盖方式以及延长温室的.见光时间。

研制采用高保温的日光温室的专用薄膜来进行覆盖温室,利用高透光率的棚膜对温室进行双层覆盖薄膜。利用现有棚膜,分两层进行覆盖,这样虽能延长了采光时间,但光照强度下降不大。

4.2改进栽培技术改善室内生态条件以减少病虫害。

应采取长效无滴棚膜来覆盖,运用膜下滴灌等先进技术,降低温室内的空气湿度,减轻室内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4.3大力发展温室栽培品种选育工作。

选育具有耐弱光、低温、抗病虫害、耐潮、高产的作物进行推广。

4.4开展立体栽培,提高温室空间的利用率。

4.5提高日光温室内温度;加强技术培训,增强种植户的栽培技能。

5.结语。

近十年来,我国的日光温室无论是结构还是实际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高寒地带中,日光温室在农业领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技术与先进国家比起来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的日光温室研究仍然处在低水平阶段。光、气、温等环境综合控制技术,低成本低耗能的设施配套技术,高效设施的栽培管理技术,现代化设施设备的设计、生产以及质量技术监管等技术都有一定的差距,仍需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的研究。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二

一、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百花湖乡的传统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全乡现有国土面积109平方千米,林地面积10.9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2219公顷,总产量1.5万吨。近几年,百花湖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主抓农业园区建设,20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完成樱桃、梨子、葡萄、李子等水果种植900余亩,蔬菜种植500亩。我乡生态农业发展潜力明显,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特色性、生态性不高,商品率很低,市场竞争力不足;农业无优质品牌和特色产品,农业专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示范带动作用;随着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污染呈蔓延趋势,特别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增多;农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落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效率不高,产业化不强。

二、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年9月30日,百花湖乡荣获国家环保部授予的国家级生态乡镇荣誉称号,成为今年贵州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生态乡镇之一。我乡应积极利用好这张生态名片,打好这张生态牌,深化生态建设,抓好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庭院经济和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针对百花湖库区农村能源现状,加大农村改厕工程和清洁能源建设项目,构建以“畜禽—沼气—蔬果”等为主经营模式,促进生态农业成型和可持续发展。

(二)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积极培植旅游业反哺农业

积极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沿百花湖美丽乡村示范带,以九里箐全国青少年户外活动营地为基础,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与生态农业观光的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和农业的.生态效益更加明显,并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形成田园经济、农庄度假和生态农业相互发展的格局。

(三)实现园区建设纵向延伸,积极培育主导生态农业产业

认真落实云归立体农业产业园、云归啊郎哨水果产品示范园和谷腊生态传统农耕文化示范园三个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提升百花湖乡温水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园、云归阿郎哨果业产业园、谷腊传统农耕文化产业园、三堡农业观光园、云归桃子冲食用菌产业园、三屯农业观光园等农业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大土地流转面积,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培育以樱桃、李子和特色蔬菜为主导产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

(四)加强农村农业专业化程度建设,积极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截止2014年底,我乡有农业企业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都是各自为阵,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未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我乡应积极引导,落实相关政策,按照“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和发展方式,培育并形成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规模生产中提升科学化种植水平,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设施农业建设。

(五)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积极培植优质农业项目

以“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认真策划精包装项目3个以上,介绍引进5个以上生态型项目、农业观光型项目、文化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生态型企业和高新科技企业落户百花湖乡,加大建设百花湖乡中心小城镇建设;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支持的方式,积极推动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申报工作,做好山体特别是灌木林区和贵州省红山茶自然保护区的林相质量提升。

三、结论与讨论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发展农村和农业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百花湖乡位于观山湖区西部,地处百花湖北岸,距省会贵阳市中心22公里、观山湖区13公里,区域优势明显,农业生态环境好,农业资源丰富,可作为城市优质果品和“菜篮子”的生产基地。百花湖乡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依托农旅一体化发展的发展定位,用企业化生产来吸纳农业劳动力,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持续健康发展,提升生态农业竞争力、附加力和整理结合力。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三

******镇是****县农业大镇,也是农业重镇。近年来,该镇依托本镇地理环境和产业基础,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对发展设施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有力地推进了设施农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11年,******镇超额完成了县上下达的设施农业任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年初县上下达给******镇果蔬菌类日光温室***亩,养畜暖棚***亩。目前已落实果蔬菌类日光温室集中建设点***处、***座***亩,占任务***亩的**%;养畜暖棚***座***亩(含养殖小区*个),占任务****亩的***%;落实xigua村***亩红提葡萄栽培示范点一处,南瓜村食用菌栽培示范园区一个。截止目前,已完成养畜暖棚墙体建设****座***亩,养殖小区**个,完成日光温室墙体****座****亩。

******镇在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上的主要做法有:

一、领导高度重视,机制日趋完善。

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领导,狠抓落实,力促设施农业产业大发展。

二、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设施农业建设。

今年,依托“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镇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对新建果蔬菌日光温室的农户镇政府借助“双联”单位女歌星给予每座5555米标准日光温室补贴10000元,新建小区的农户镇政府给予每小区1000000元补助,此举有力地激发了农户的积极性,通过xigua村红提葡萄大棚示范点和养殖小区示范点的带动,******镇设施农业建设出现了新高潮。

三、引导农民联合,进行集中连片建设。

统一规划,统一安排,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示范引导、发动群众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解决三通问题,确保了设施农业顺利建设,方便了销售供应,减少了销售消耗。这种“基地+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使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用,加强了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增强科技成果吸收、转化能力,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四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形成标准化生产体系.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发展必须适应当今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xx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大量实践证明,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产业,对于快速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特色产业概述。

1.何为农业特色产业。

农业特色产业,是指依托农村特定区域资源优势和特点,由当地农民拓展的具有地域特色.挖掘乡村价值.体现独特品质的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良好的农业经济生产体系。农业特色产业涵盖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和特色加工.特色制造.特色手工业等农村一二三产业。

2.农业特色产业的特征。

农业特色产业,一般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产业资源有特色,是以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为产业基础;二是产业技术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业生产方式为支撑,有别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三是产业方向有特色,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经营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农业产品要高许多。农业特色产业是一种以“特色拓展”为核心的系统工程,产品特色化.产业规模化,生产目的明确,市场指向准确,对发展农业经济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是构筑乡村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3.拓展农业特色产业对乡村经济建设的作用。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资源赋予的特色经济产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优化发展方向产生积极作用;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有效延长农村经济产业链,极大地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特色产业是农村特有的产业发展机遇,能够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快速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二.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前文所述《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就首先需要加快优化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业特色产业深刻融入农村产业发展中,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大力提高农业特色产业产品附加价值。同时,要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精加工现有农产品,新开发朝阳特色农产品,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广大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建立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如,x县x村近年来利用村内各种红色资源,持续发展红色旅游,实现了村民全部就地就业,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x元。

2.做好农业特色产业规划。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丰富,产品多彩,要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做好系统性规划,有总体发展目标,有重点发展项目,有优势产品示范基地,要引导农户由独家分散经营向有组织.规模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精心打造成优质高效的多品种特色农产品基地。同时,要从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并建立健全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形成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链条,促进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做优。

3.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树立品牌意识,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普遍共识,产品的品牌化代表着消费者的信赖,安全和品质。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必须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打造产业品牌,首先要大力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水平,保障特色产品优秀品质和安全,树立特色产品优质品牌形象。同时,要注重农业特色产业的文化塑造,深挖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特色产业文化遗产,积极塑造起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形成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实现农业特色产业自身战略目标。x省组织开展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评选”,就为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4.形成标准化的生产体系。

运用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创新。所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推进农产品生产发展水平,突出农业特色产品的精深加工,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经济能力。这就需要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生产体系,以优势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为重点,制定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工艺流程与计量标准,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同时,通过完善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5.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在当今互联网信息时代,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动乡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平台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整合规划.科研开发.加工生产.销售流通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特色产业有效衔接。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电子商务,进行多种形式的网上营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游.休闲农业游.农耕文化游。乡风民俗游等农村特色旅游业。

6.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还需要拥有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做保障,需要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来支持。所以,一方面要大力引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强劲壮骨”,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通过这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的带动和示范,可以“手把手”“面对面”提高农民的产业技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农业特色产业劳动者进行有系统的培训,使其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规划等多个方面储备知识.提高技能,成为技能复合性新型农民,满足农业特色产业需求。

三.结束语。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适宜农村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注重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快乡村振兴发展进程的光明之路。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五

摘要:生态农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针对农业土地的简单整理,而是要实现对自然资源如何充分有效保护和利用的问题。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遵循创新、因地制宜、开放共享、协调绿色的原则能够整合生态农业的各要素,促进生态农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原则;发展

1创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创新就是抓住发展,谋新就是谋未来”。创新作为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它不但要求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而且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针对事物的现状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建议,制定发展的规划,并且预判事务发展的结果,使得创新具有可实施性。为了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经营土地的信心,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另外,为了增强农民对于土地的自信,还有三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改变原来呆板的说教式宣传方式,注重典型示范,充分发挥示范乡镇、示范企业、示范项目的引领作用。提高生态农业在农民中的认知度,感受生态农业的价值,使其更加充分的了解生态农业的优势和益处;其次,地方各部门既要加强农业科普教育又要转变传统农业中靠经验耕作的习惯,农作物在耕作之前应该事先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如对农用耕地预先做好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评估,以便后期能够更好的利用土地;最后,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现代化普及率还比较低,这就需要农业科技研究更加贴近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才能达到以科促农的目的。有条件的地区和相关部门还应积极组织当地的技术人员到其他地方进行交流与合作,从外部获得发展的动力。将创新作为发展农业的动力还需加强农业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为此作为某一行政地区的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转变办公室办公、专家讨论的传统模式,走到田间地头亲自了解本地区农业的现状后再进行设计和规划以避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发生。在土地使用上不应以城镇化为由消减农用耕地;在农产品开发的环节中注重培育特色农产品,发展多样化经营,避免同质化。在了解市场行情和消费者的喜好后再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对于一些精品的农作物,实行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创新是一种危机意识和求变意识的综合,其目的在于使农业工作时刻充满着紧迫感,倒逼行为主体进行革新;其关键之处则在于通过求变的思维打破农业发展中的思维定式,避免实践中依赖现象的发生,即固守于传统,不思上进,与时代脱离的僵化心理。

2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发展生态农业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状况视情况而制定相应的发展途径,因地制宜。生态环境较好的农业区域,围绕特色农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如在一特色村内,围绕特色农产品进行专门化发展,打造知名品牌。拥有优良的旅游资源的地区,可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发展。精心包装旅游区内的农业风光,让游客体验到回归乡村的感受,在独特的环境中享受回归自然的纯真。而那些在特色农业和自然资源方面都没有优势的地区,就需要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结合共同发展。如开展体验型的农事活动,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旅游区内提供可供采摘的生态蔬菜和水果园,让游客能购买乡村农产品的同时,又能体验收获的愉悦。

3开放共享

对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生态农业建设更要融入其中,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去。引进先进的技术,严格标准和规范,积极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生态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对生态农业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开放能够使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能够使我们正确评价自己的发展程度,确定客观合理的发展目标。同时开放发展使我们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古代农业文明避免农业发展中的历史虚无。对内,要形成统一开放的经济格局,减少行政审批,减少地区保护,增加优势互补。各地区间应加大农业间的.互动,积极借鉴其他地方发展经验,以强带弱,以点带面,实现农业发展的新局面。面对过去的开放就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验的现代传承,不应因生态农业的新颖就忽略传统,因为传统才是促进发展的根基。

在我国古代的很多著述中都体现出生态农业的思想,如《吕氏春秋》等。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与世界接轨,达到出口创汇的目的。共享发展是每一社会劳动者都能够平等的享受到现代化的福祉,具体来说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服务等,生态农业的发展也是题中之义。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这些人除了在农耕时返乡劳作外,几乎常年在外务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能否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当下民生问题的重点之一,也成为生态农业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4协调绿色发展

我们对生态农业的实践仅限于农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主要是指生产加工阶段,忽略了生产加工之前的生态建设,虽然这样的加工程序可以节省成本但是却失去了生态农业的原意。这里所提到的生产加工前期生态主要指土壤中的肥力、种子的状况(是否是有机种子)等因素。如果我们在生态农业发展中忽略要素之间的协调,生态农业只会是一个称谓,失去了他的本意。首先,利用城镇化建设这一契机对土地进行分级处理,确保农用田的耕作面积,不能借规划之名擅自征用农民土地。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受房地产推动经济的影响,以房地产为依托大力发展经济。以规划为由对农用耕地进行改造、出售,以期获得经济效益致使局部土壤受到破坏,而这一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因为“地球上每平方米的土地的形成过程是328年,靠自然的再生能力,每生成一寸地表土则要几个世纪的时间。”其次,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中的化肥含量超标,又会给下次的种植增添风险。农语道“庄家一枝花全凭肥当家”,当前我国的农业用肥多以化学肥料为主,它可以短时间内促进农作物的生长,长此以往就会对土壤造成危害进而影响作物的果实。人造肥料的实用性强,但破坏土壤。除此之外,农民所依靠的使用矿物燃料的机械肥料和杀虫剂毁掉土壤的再生能力,工业肥取代了微生物和虫类,腐蚀了表层土。基于此,各地方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力度兴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污水处理和灌溉系统,使得这一系统与当地农业用水相联系。城市污水是郊区农业种植进行灌溉的重要水源同时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也是农作物的天然养料。利用中水进行育种、栽培也是生态农业创新的又一有效方式。

最后,我们还应协调城市与农村的关系,使某些农产品能够直接进入城市形成新的采摘园、植物园和生态园等。协调发展意指利用生物自身的自然属性以达到生产循环的效能,这就给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提供了条件预设——协调。绿色是人类共同的期盼。近几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年都急剧增长,地表温度不断上升,导致森林、海洋、土壤这些碳的主要存储地本身发生了改变,它们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逐渐衰退。尽管生态农业已在我国得到普遍认可,那么是否是真的绿色呢?绿色发展不仅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得到增强。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有以下几点优势:其一,绿色发展使生态农业建设在发展中更加尊重自然;其二,绿色发展能够使生态农业发展具有“整体绿”,即农业生产的前中后都具有绿色;其三,绿色发展理念为生态农业发展设立了基本原则,他会激发农业工作者、科技人员以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潜能,丰富生态农业研究的内涵;其四,绿色发展理念对于地方政府有着约束作用,使gdp更加绿色。

参考文献

[1]韩雷.坚定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生态农业发展建设[j].延边党校学报,(01):4-7.

[2]周福桥.云南怒江州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及要遵循的原则探讨[j].农技服务,2015(03):17.

[3]邱高会.论中国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4]薛丽敏.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4.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六

摘要: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逐渐加速,环境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阻碍。因此,必须从当前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入手,全面分析乡镇农业经济所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问题。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镇农业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农业作为第一生产力,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人均生活所需的重要基础。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乡镇农业经济又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重视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环境的改善。首先,从硬件方面来看,农业水利设施不断完善,使农业生产的抗旱、抗汛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使农民的用水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其次,从软件方面来看,近几年,农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新技术与新设备逐渐在农业生产中获得广泛推广与应用,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第二,经济结构的调整。首先,乡镇农业经济结构逐渐向着科学化方向调整,以往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也逐渐转变为非农产业,农业经济核心因素也逐渐向非农产业靠拢。其次,农民的收入结构得到完善,农民收入不仅只是停留在农业生产层面,乡镇企业、运输、服务及餐饮等行业均成为农民的增收来源。最后,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逐渐进入小城镇或乡镇企业从事工作,使劳动力结构得以调整与优化。

二、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

近年来,我国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部分落后乡镇,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农加大加强民思想观念陈旧,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转型意识弱,农业生产与经营模式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在资金投入与项目开发方面仍然依赖于政府资助。另外,许多落后乡镇在人口与土地方面存在着诸多矛盾,资源利用率不高,个别干部仅仅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的发展上,而忽略对山林资源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国家延长休渔期鼓励部分捕捞业尽快转型的形势下,导致沿海乡镇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在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生产人员对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大多数年轻人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选择外出务工。在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中,中年人群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文盲与小学文凭的居多。在农业生产中,主要依靠长期的生产经验,并未掌握专业的生产技能,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中的新技术了解不深,使得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落后。

三、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转变发展理念,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积极引进外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干部,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经济,在关注养殖业、捕捞业、种植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发本地特色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山林资源,提升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二)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对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建设,实施扫盲行动,提升农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在广大农业生产人员中,挑选出文化素质高、文化基础好的农民对广大农民和待转型渔民实施文化教育。同时,对接受力强的年轻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将其作为农业技术的带头者,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讲授给其他农民,以此提升农业生产总水平,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乡镇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沿海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沿海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七

金川区位于河西走廊东部以北,全区总面积3770km2,辖2个镇、27个行政村、6个街道、16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30.67hm2,总人口22.97万人。近年来,金川区城镇化率水平逐年提升,土地集约规模经营步伐逐年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助农增收不断提高。在加快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循环农业,不仅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必然之路,也是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

1发展现状。

1.1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通过探索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安居住宅楼1600多套,23个城郊村和远郊村融合为18个居民点,规划建设了各具特色的农宅小区,并用城市标准配套了水电路,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

1.2土地集约化经营成效显著。

通过“以井定田”、“协会集约”、“园区集中”、“入股租种”等模式,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全区土地流转集约面积达到9186.67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31%。

1.3二三产业发展迅速。

充分利用地处金昌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和发展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物流、观光旅游服务等产业,全区从事二三产业农民达75%以上。

1.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高。

全区建成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1800hm2,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以上。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龙头企业17家,初步建成了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2存在的问题。

2.1农民思想认识依然落后。

受传统思想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恋地情结”强烈的,把土地视为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即使资产经营收入和务工收入可观,也不愿轻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阻碍了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2.2产业化经营水平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因缺乏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也存在“断链”、“缺链”等问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

2.3涉农投资方式不够科学合理。

尽管财政强农惠农政策安排实施了一大批强农富农项目,但由于项目和资金的投入方式不够科学合理,业主收益、农民无利现象时有发生。

3思路规划。

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关键在有效解决人口分流与土地集约的矛盾。必须牢牢把握人口和土地这两个核心要素,探索构建系统的人地分流现代循环农业体系。基本构想是:在国家、省、市现代循环农业发展政策,农村改革试验的前提下,结合金川区实际,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循环发展”的指导思想,采取“以互换促流转、以入股促集约、以产业促分工、以租赁促分流”的办法,促进农民二次分工,使30%的农民经营设施蔬菜、30%的农民从事舍饲养殖、30%的农民劳务输转、10%的农民经营高标准节水农田,通过农村人口有序分流,土地集约经营和园区辐射带动,构建覆盖城乡、三产联动的大循环格局。

4对策建议。

4.1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4.1.1加快城中村改造。

按照全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以推进农村居民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水平、有保障的生活下去为目标,依托城市景观带,合理规划建设一批融入城市的现代化农居小区,配套建设商业门面。建成后,住宅楼和商业门面以成本价和优惠价向农民出租出售,为农民能够顺利进城居住和在城市高质量的生活下去打下基础。

4.1.2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全省基础设施配套示范镇和全省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镇的标准规划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民向中心村组集中居住;打造专业种养村组,为发展村域产业奠定基础;对进城居住和向中心村组聚集的村民的宅基地进行复垦,提质增量农村耕地,支持土地集约化规模经营。

4.2加快整合土地资源。

4.2.1整合城中村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重点要充分利用土地级差效益,优化配置,盘活存量,发挥土地资产性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土地综合开发,从而获得较强的资金支持,达到提高土地经营收益的目的。

4.2.2整合区域范围内未利用的集体土地,实行股份化经营。

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流转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将区域内的集体土地全部入股,由合作社统一整体土地予以储备,并积极推进土地有偿流转,让农民得到更高的土地收益。

4.2.3整合农村耕地,实行有偿流转集约化经营。

在城郊村和远郊村建立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机制,探索土地集约化经营模式,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

4.3加快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农业园区是农业内部的循环和农业链条向二产、三产延伸的重要载体。对此,政府要整合涉农财政投资和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过招商引资、地企联建等方式,引进一批高效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构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并促进产业循环链向二、三产延伸,实现“三产”联动发展。

4.4加快打造一批专业村组。

依托园区农业企业,根据各村产业现状,通过政府惠农补贴方式,鼓励和引导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入驻园区的农业企业要与农户建立订单合作方式。由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掌握市场行情,承接种养企业提供的种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销售,并将废弃物转至农业废物循环利用企业进行二次加工。种养企业要为专业村组提供种养新品种和技术服务及购销服务。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要承接加工企业和专业村组提供的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生产。

4.5加快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根据水资源配置情况和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整合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低产田改造和耕地地力提升等项目,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农田基础设施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

4.6加快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推进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财政投入机制、社会保障体制、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管理机制、基层组织建设机制等各项体制机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八

由于农田水利工程项目较小,一般设计任务都由当地群众自行规划,由于欠缺经验,一些项目存在流量设计、轮灌划分、控制面积设计不合理的情况,使建成后的工程不能充分发挥效益,特别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先进的设计经验难以传播到当地,部分工程没有经过精确地测量规划,导致其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1.2管理不到位。

一些正在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由于没有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与人员监理,导致很多工程施工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由于缺乏正确管理,已年久失修。很多渠道灌溉地区,由于无人管理,渠道早已出现了严重的渗漏跑水现象,造成了“有人建,没人管”的情况。

1.3灌溉用水严重浪费。

大多数农村灌溉采用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一般灌溉水量没有统一标准,很多农民凭自身经验决定,导致了过量灌溉,浪费了水资源。在井灌区,由于对地下水的抽取,我国海河平原地区出现了大范围下降漏斗,使地面发生沉降,北京、天津的地面沉降最大达到2m。

1.4灌溉分散。

由于农户种植作物、种植时间、作物成熟期等均不同,灌溉时间很分散,不能集中供水灌溉,缺乏统一管理机制,降低了灌水效率。在旱期灌溉用水上必然出现抢水灌溉的现象,增加了农户之间的矛盾,使统一有效的灌溉难以发展。

1.5灌溉水源受到污染。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进一步加剧,很多电池厂、化工厂、造纸厂等高污染企业将含有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的废水直接排入内河或者地下,当农户进行灌溉时,使用了遭到污染的地下水或者河水,会造成土壤有机物、重金属污染,作物在生长时将这些有毒有害物质吸收并积累,使果实的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对人体造成了危害。

二、应对问题的措施。

对于我国灌溉技术落后这一现状,应该由国家引导,当地政府集中统一建设该地区节水灌溉系统,国家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增加设计人员的数量,鼓励设计人员到偏远农村去,将先进的设计经验与方法带到当地,同时应加大当地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使建成的工程设计更合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管理方面,国家应建全农田水利建设的监督机制,使工程施工时有专业人员监理,工程完工后有相关人员管理,使工程建设有保障,工程损坏有修复,做到“有人建,有人管,谁建设,谁负责”。在灌溉用水方面,要完善相关立法,严禁私自挖井引用地下水灌溉,严格控制打井数量,使地下水资源得以保护,并防止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制定相关的灌水制度,向农户普及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等经验,要使农田得到合理灌溉,减少水源浪费。对于灌溉分散、灌溉效率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建议国家继续推行土地流转承包制,将小规模的土地整合起来承包给个人实行统一管理,并要实行灌溉工程统一建设的政策,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农民得到最大受益。解决,灌溉水源污染这一问题,除了要加强监督管理、控制排污量之外,还要把污水处理措施、生物措施、水利措施结合起来,使其影响降到最低。

三、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被应用于农业中,单片机控制系统、gprs自动灌溉装备、gms短信控制系统、模糊控制技术等应用到了灌溉工程中,能够根据检测到的土壤水分数值与蒸腾量来自动精确灌溉,实现了根据作物需水量来制定灌溉计划。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进行雨水蓄积、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后将水源用于农业灌溉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九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并加快了农业机械化推进进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将深入分析和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并基于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现状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逐渐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促使传统纯手工操作转向机械化操作。大量农业机械化的投入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且引起了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此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农民更为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农业机械化,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1.1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增加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翻土耕地、种植作物等多个环节,而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够完成种植任务,不仅工作繁重,且生产效率不尽人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然而采取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原本一年一收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三收,不仅能够提高农地利用率,且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同时相比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而言,利用机械化设备进行农业生产,能够解放更多人力,降低工作量,实现农业生产科学、合理目标。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农作物,有利于增加农业收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2实现规模生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业机械化生产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与农业生产特点相契合,且机械设备具有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农业生产需求,有效提高农业单位生产活动机械作业量,将机械与传统农业生产有机整合。在农业机械化的带动下,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农民数量日渐减少,设备数量逐渐增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生产经营规模,促使其逐渐朝着大规模方向发展,降低农业规模生产成本。农业机械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积极作用,如实现对生产各要素的优化配置,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生产收益,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3解放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结构。

无可否认,人工农业无法企及农业机械化,机械化农业生产能够将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中出来,减小农民对土地的过度依赖,促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多从事其他行业的机会,并在此过程中发挥自身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等优势,获取更多经济收入。此外,脱离土地的劳动力朝着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非农活动、养殖业等方面发展,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使产业结构朝着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城镇化进程大力推进下,实施农业机械化,促使大量农民逐渐走向城镇,还能够接触更为先进的技术与知识,帮助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为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注入新鲜元素,最终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竞争力。

1.4实现集约化生产,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机械化直接效益体现在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它在具体应用中,还具备间接经济效益。由于农机产业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桥梁,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扩大农机需求,将农机产业发展成为农村新型经济增长点。特别是农用机器、电力设备等方面的生产,能够极大地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还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推动建筑、交通等部门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服务。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农”问题,让农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减少社会矛盾,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保驾护航。可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十分必要。

第一,积极创新机械技术。政府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者,要明确农业机械化推广的积极意义,并采取政策手段,引导农业机械与先进技术有机整合,促使技术创新理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成果的转化。同时鼓励相关人员落实好技术创新发展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应积极与大学、科研机构等方面合作,切实结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及特点开发专业、针对机械设备,从根本上实现设备与技术的转型与升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帮助。第二,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推广机械化难度较大,但是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而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普及率并不高,特别是偏远山区,受到交通、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延续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悖。要想真正突破重重阻碍,资金的支持十分重要。因此各基层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支持,采取政策扶植方式,给予农业机械化农民一定补贴,提供可行性较强的资金支持。也需要从我国农业发展区域特点出发,针对不同格局、生产特色给予定向支持,提升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从而保障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协调、平衡发展。第三,增强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将会对农村社会技术水平等方面产生一定影响。基于此,我们应积极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社会化程度,增加机械在农业生产活动占比,以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同时还应综合考虑机械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因素,构建较为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避免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劳动力过剩情况。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还应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推广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突破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管理混乱问题,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相关部门要定期深入到农民中,了解其在机械操作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采取培训、讲座等多样化形式,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根据上文所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解放农民劳动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作用,让农民群众能够从内心接受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高扩发机械化范围,且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晓晨,李宪义,王德成,等.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j].农机化研究,20xx(10).

[2]朱俊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风,20xx(01).

[3]孙维华.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和推动作用[j].中国农业信息,20xx(03).

[4]周渝岚,王新利,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xx(06).

[5]麻覃郁.发展农业机械化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j].湖南农机,20xx(01).

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论文篇二十

摘要:在过去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发展时期,农业经济学科体系逐渐发展完善,并为以农业经济为中心的一系列社会发展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社会发展的不断转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农业经济学科的危机产生,西方国家审时度势,在30年前便开始着手在困境中摸索农业经济学科的新出路,从学科转型入手逐步将传统农业经济学科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实现了学科的成功转型。在中国也即将面临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困境的情况下,如何着眼于未来发展,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成功转型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并就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农业经济;学科危机;未来发展。

农业经济学科以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经济行为为主要内容,在农业发展的起初就已存在并在农业长期以来的发展进程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因此具有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成熟的体系。然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大规模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严重地冲击着农业经济学科的稳步发展,多数发达国家早已前瞻性地对农业经济学科进行转型并且初见成效。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长期以来一直都将农业问题看作是重点问题放在众多问题的前列,因而农业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城市化发展的逐步完成、农业精细化的不断加强以及其他学科的快速扩张,我国必须尽快对农业经济学科做出相关调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发展步伐,否则将会在农业经济学科问题上步入西方国家的后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

研究农业的科学众多,而农业经济学科单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农业的研究,其以为研究对象提供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同时重在为社会培养大批量的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美国的盖尔克拉默认为,农业经济学科注重研究人类在一段时期内选择利用技术知识和稀缺资源如土地、劳力、资金和管理生产食物以及纤维以供社会各种成员消费。因此可以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纵观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大致概括为农场经营、政策导向、政策与市场并重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变化主要表象出三点特征。其一,农业经济学科的分化或者说细化不断加快,并且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加强,由此产生的综合化也不断增强;其二,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并且注重加强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的结合,进而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其三,农业经济学科同时不断突破本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从而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危机。

虽然说我国目前的农业经济学科还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但西方国家近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中产生的问题也映射了我国农业经济学科往后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再通过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中已经显露出一些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我国目前面临的农业经济学科危机。从整体上来说,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短期危机和长期危机。

(一)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短期危机。

从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若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考量,则存在颠覆性的隐患。具体分三点来说:第一,农业经济学科政策研究导向作用降低。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经济学科以政策研究为导向,针对一段时期内国内的农业、农村经济、农民经济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制度、粮食安全等问题进行研究,在当下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国目前对于农业政策研究人才仍有很大的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政策的决策权由政府全权掌握,通过所属政府的权威专业性的智囊团进行政策的最终决策,而农业经济学者只拥有政策的解释权,这一情况最终导致农业经济学科在政策研究方面导向作用的降低,从而使农业经济学科在学科整体竞争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其他学科的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农业经济学科属于应用社会科学,是集合了经济学、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与计算方法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学科。然而,近些年上述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张开始逐渐覆盖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致使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范畴开始出现萎缩趋势,从客观角度来分析,原因在于上述诸如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现阶段研究的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农业经济学科基于同一对象或是领域研究的影响力。目前有大量的研究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论文发表还是课题申请,较其他学科来看,农业经济学科总是处于劣势地位。第三,农业经济学科难以招收优质的生源。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以大量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然而就目前农业经济学科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普遍存在招生困难以及优质生源比例下降的问题。具体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学科政策导向作用的降低以及其他学科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日益萎缩,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在就业方面较其他基础学科毕业生来说存在竞争劣势;另一方面,在当下农业经济结构已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农业经济学科仍坚持传统的理论体系和政策导向,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远远不能达到岗位的要求。出于对上述客观情况的考虑,大多优秀的人才不再考虑将农业经济学科作为选择专业,从而造成了农业经济学科优质生源招收困难以及招生规模不断缩小的现象。

(二)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长期危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质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减小,这使得农业经济学科未来的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具体表现有二:第一,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萎缩。就目前情况来讲,我国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仍然较大。但从长远来说,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以及城市化建设最终落成,国家会随之将研究的对象和重点转移到城市,由此造成农业经济学科研究范畴的逐渐萎缩,甚至会使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基础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西方国家遇到的困难与所做的努力是最好的说明。第二,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力度减弱。从近30年西方国家在农业经济学科方面的态度来看,虽然我国于近些年由于财政预算的富余在农业方面的支出较大,但在随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会使财政预算紧缩,国家对农业经济学科的投入也将随之减弱,从而导致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不断减少。

三、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策略。

从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对象的演变历程来看,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仍处于以政策导向为重心的时期。但从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转型的成功经验来看,农业经济学科必须由以政策研究为重心向以市场研究为重心进行转化。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我国农业经济学科未来发展的策略有如下两点:

(一)研究重心转移。

区别于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其研究范畴拓展至整个食物供应链系统,转化为食物经济与管理以及生物经济管理。1、食物经济与管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产生了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变,这为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学科可以顺势延伸为食品经济与管理,将研究内容扩展为对整个食物供应链经济及其行为的研究。2、生物经济管理。传统的农业经济学科不包括对食物以及生物资源深加工领域的研究,若使农业经济学科向这一领域进行扩展,延伸为生物经济管理,则能开拓农业经济学科研究的新空间。

(二)教育重点调整。

基于农业经济学科毕业生就业及实习的现状,农业经济学科必须就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进行调整,从只单纯培养学生政策分析的能力转变为兼顾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进而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型人才,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及岗位上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危机的局势下,实现农业经济学科的转型是大势所趋,要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农业经济学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哲.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xx(12)。

[2]赵栋强.农业经济学科面临的问题及发展之路研究[j].智富时代.20xx(s2)。

[3]于晓华,郭沛.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j].中国农村经济.20xx(08).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93148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