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车辆维修合同协议(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03-27 00:47:36
2023年车辆维修合同协议(模板9篇)
时间:2021-03-27 00:47:36     小编:LV

当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茶馆》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茶馆》观后感1

  最近学了老舍先生的剧本《茶馆》选段,为了让同学们有的了解,老师在作文课上给我们放了电影《茶馆》。

  在读课文的时候,我就有了一定的感想,看了电影后,我心潮澎湃……

  《茶馆》分三个时期讲述了一群人的生活,给人真实、生动的感觉。通过写这群人的生活,给封建势力下的就中国来了个“活生活现”。

  我是个性情中人,热爱祖国,而且很有集体荣誉感,对于我国清末近代史上大的污点,都有对坏人的憎恨和对国家百姓的同情,祖国的耻辱我时刻记得。放映时,我不由地一阵阵心痛——

  先是打手整天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打出手,有许多人欺软怕硬,有点儿势力就欺压平民,趋炎附势,看到上面的就点头哈腰的;一个太监总管,仗着有太后撑腰,做尽了坏事;农村百姓无法过活,竟弄得卖儿卖女;为了一句话,抓了去坐一年多的牢;有势的人到处搜刮百姓本不多的钱物;临了临了,连一座几十年的破旧茶房也霸占了去……

  几十年的生活,王利发由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常四爷也由昔日种“铁杆庄稼”的旗人落迫成了个卖花生仁的,再看那本是京城富有人家的秦二爷,到头来也是产业尽无。三个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在最后聚到茶馆,畅谈了对人生、对国家的理解。他们用一辈子的时间,感悟到了当时的生活和统治阶级的真实含义!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有的人兴起又落下,有的人落迫又兴起,有的人,则一成不变地继承了上辈的一切。

  从清末到解放前这几十年的苦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多少悲酸,给中华民族的史册上记下了多少耻辱!统治者的残酷,直接导致了国家的衰落。想想古代,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经济文化的繁荣;元初疆域的辽阔;康乾盛世国泰民安的景象是多大的荣耀!封建势力下的中国近代史,是缀满污渍的史册,而不是红花绿草的装订版!

  我真的佩服老舍先生,他能让一段不会说话的历史,以极普通的百姓生活的形式展示出来赋予它生命,赋予它力量,赋予它一种特殊的含义!

《茶馆》观后感2

  《茶馆》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久演常盛的保留剧目,是中国的话剧经典,我看,也不愧为世界级的文化杰作。在国内一直没有机会看,得知《茶馆》来纽约公演,我们太高兴了,提前两个多月就买了票,提前5个小时就从家里出发去曼哈顿准备看演出。一看才真的知道,都说《茶馆》是北京人艺的“绝活”,简直是没的说,一句话:演绝了。我不太懂文化艺术,可《茶馆》感动了我。在美国欣赏原汁原味中国的国粹《茶馆》,真的,感觉非常亲切、非常自豪,中国文化真的走向世界了。

  我非常深的感觉是,《茶馆》的演绎有三绝。剧本写得精是一绝。老舍不愧是中国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文学大家。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清末戊戌变法失败、民初军阀混战和抗战胜利之后的三个历史时期,浓缩在不到5万字的作品里,写得很精。三幕话剧,都是裕泰茶馆一个场景,以小见大,描写了旧中国50多年的历史变迁。剧作以王掌柜一心想把父亲留下的家业搞得兴盛发达起来,最终却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的故事为主线,呈现出在时代变革中的众生百相。全剧几十个人物,有名有姓的就40多位,三教九流,行行色色,复杂得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几句话就是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出场人物虽多,均有简要而鲜明的设计,每个人物,几句台词,你就可以知道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这就是话剧的魅力,就是《茶馆》的一绝。

  《茶馆》的表演艺术,也是一绝。幕一拉开,“裕泰茶馆”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说,这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场面有气势,只见身穿长袍马褂的,各坐在八仙桌旁,有的吃茶,有的聊天,有的下棋,有的谈生意,无所不有。《茶馆》大堂,短衣打扮的伙计,手托大茶盘来回穿梭,一边端茶倒水,一边招呼客人。年轻、精明的掌柜王利发,在拨打算盘,左右逢源,八方照应,好不热闹,重现了清末戊戌年间,北京城的“繁荣”气氛,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墙上“莫谈国事”的标语,虽然在那儿贴着,可那些茶客在聊天中,又在告诉你: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整个社会令人窒息的衰败。场面大,角色多,但杂而有序,这里既有指挥的技巧,又是人艺明星、大腕们高超演技的到位。我觉得,三位老人在全剧即将结束时,“自我祭奠”的一场戏,可算作经典了。这里,没有眼泪,没有悲切,是最深刻的人生体验,是最凄凉的人生结局。他们在此没有几句台词,一切都是透过那沉重的脚步,一举手,一投足,一声长叹,飘扬飞舞的纸钱,把坎坷而丰富的人生诗意,浓缩到最精炼的戏剧动作和场面之中,他们为自己撒纸钱,其实是为所有的中国人撒纸钱,也是为当时整个时代送葬。我虽然看的戏不多,但像《茶馆》处理得这么富有诗意的演绎,还没见过。

  第三绝,就是几幕戏的连接和组织。跨越50多年历史的话剧,只分了三幕戏。我就没想到,它是推出一位叫大傻杨的,用“数来宝”,把戏连接起来了,而且,连接、融合得非常之好。

  随着帷幕徐徐下落,一曲高歌:“团结就是力量……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把人们引向了明天,明天,一定会更好!

  《茶馆》在纽约的演出,非常成功。不管是华人,还是美国观众,都久久不肯离去,在经久不息的、热烈的掌声中,全体演员反复多次谢幕。掌声、欢呼声是在祝愿:中华文化,万古常青!

《茶馆》观后感3

  今天是星期六,一大早,我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溜达一圈,我选择去前门的“老舍茶馆”看一看,在这里我慢慢的了解了老舍先生。

  我和爸妈沿着热闹的街道,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信步来到了“老舍茶馆”门前。映入眼帘的是悬挂在垂花门上的金招牌,一对威武的石狮把守在两侧。大门的右边摆放着一张八仙桌,“老贰分”的牌匾竖立在一旁,一个大大的保温桶里盛满了为游人提供的茶水,游人们喝着大碗茶,高兴地谈笑着,不时露出惬意的微笑。

  登上酒家的二楼,只见内部的装饰古香古色,环境优美典雅,楼梯两侧回廊上的花墙隔断里,错落有致地挂满了反映老北京过去生活的图片。在较为宽敞的地方摆放着琳琅满目、具有民族特色的柜台,巨型的紫砂茶壶和各种精致的茶具,突出了茶文化的特色,玻璃阁子里摆放有古代的仕女绢人、雕塑的泥人、风筝、剪纸、竹筷、折扇等等工艺品。我在柜台边驻足观看,对各样物件爱不释手,最后,我选择了一个漂亮的京味十足的泥制“兔爷”。看着阿姨小心翼翼地把它包好放入一个别致的写有“老舍茶馆”的纸盒里,我心里充满了对老北京民俗生活的向往……

  登上三楼,坐在古朴幽雅的茶室里,心情极佳,喧闹的声音被隔离在茶室之外,在这里,你可以边品茶、边听书,还可以在品茗之余学习中国的茶道文化,当丝竹之声奏响之际,给这间挂满了字画、名茶水牌和仿真的京剧脸谱的雅室增添了一种文化气息,坐在这里你会忘记喧嚣、忘记烦恼、会有一种身处世外桃源恍然如隔世,飘飘欲仙的感觉呢!

  茶馆经营地道的北京烤鸭及京、晋、鲁三种菜系,能容纳150人同时就餐。自制的宫廷细点和风味小吃更是选料上乘、京味十足。当您在品尝着如: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焦圈、糖耳朵的同时,说不定还回忆起一些童年的往事……

  据茶馆的服务员讲,北京的大碗茶酒家的前身,它呀是靠在街边摆放的大碗茶起家,两分钱一碗的茶水,为了来逛北京城的游客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那时,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大碗茶成了过往的人们解渴的饮用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为纪念老舍先生大碗茶酒家于1992年成立,变成了京城唯一一家经营老北京传统名茶、宫廷面点、风味小吃和曲艺、京剧节目的特色“茶馆”,为海内外的宾客提供了一个了解北京民俗文化的窗口。“老舍茶馆”的名字与北京一起名扬四海,成为北京城喧嚣闹市中古朴典雅的一角。

  我爱北京,更喜欢老舍茶馆中浓浓的文化氛围……

《茶馆》观后感4

  茶馆观后感

  老北京的茶馆大约有三种,即清茶馆、书茶馆和茶饭馆,茶馆观后感。清茶馆只是喝茶;书茶馆里则有艺人说书,客人要在茶资之外另付听书钱;茶饭馆除喝茶之外也可以吃饭,但提供的饭食都很简单,不像饭馆的品种繁多。老舍先生的名剧《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一家茶饭馆,所备食物似乎只有烂肉面一种。

  茶馆的伙计都是青壮小伙子,没有用女招待的。因为用女招待,客人如不规矩,则使主客都不快。这是一种行规。王利发在茶馆经营不下去时,说到自己打算请女招待,要自己掌嘴,原因就在于破坏了行规。这种行规似乎不只限于茶馆,饭馆也是如此。电影《老店》,话剧《天下第一楼》写的都是旧北京的饭馆,伙计也都是男人。茶馆伙计提水壶的手势有专门的讲究,要手心向上、大姆指向后。我们一般人提水壶时的手心向下径直握住提系,在茶馆里被认为是提尿壶,如此,对客人是极不礼貌的。茶谱写在特制的大折扇上。客人落座之后,展开折扇请其点茶。茶客自带茶叶称为自带门包,茶馆为其泡茶只收水钱。讲究的茶客落座之后,要拿出一块专用的布铺在桌沿上,一只胳膊的小臂支在上面侧身坐着,再拿出手帕等放在桌子上,这是一种派头儿。茶馆里不供神像,只在柜台前放一缸水,表示以水为利。茶馆只用方桌长条板凳,没有用椅子的。四川茶馆多是较矮的竹椅,半坐半躺,显得更加懒散。

  坐茶馆的乐趣不只在于喝茶,也在于其热闹,既可以融入其中,说一些可有可无的闲话,也可以出乎其外,在喧闹之中兀然独坐品味生活的悠闲,使悠闲更加丰富和突出,这才是坐茶馆的真味所在,观后感《茶馆观后感》。至于在茶馆中谈生意说事情,把茶馆当成别致的办公室的,如《茶馆》中的刘麻子,在茶客中只能算作下品,虽然没了这样的茶客,茶馆也就不是茶馆了。

  旧北京茶馆很多,这有两个条件,一是爱喝茶的人多,二是有闲的人多。北京人喝茶的风气很盛,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都有每天喝茶的习惯。穷困如拉黄包车者,日暮收工时也要买一包茶带回。高碎或高末就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其实是茶叶店筛茶时筛出的茶叶末,在别的地方是弃之无用的东西,北京的穷人买不起好茶,故茶叶店也将此物出售,意为高级茶叶末。北京茶叶店包茶,一两茶可包为五包,也是因为穷人每次买茶很少。不少北京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喝茶。烧水的专用工具叫氽,用白铁皮制成,直径约一寸半,细长筒状,径口处有长柄,加水后可直接插入炉火中,使水能很快烧开。茶喝够了才吃早饭。所以老北京人早晨见了面要问候:喝了没有?如问吃了没有,就有说对方喝不起茶的嫌疑,是很不礼貌的。

  北京人独重花茶,著名的茶叶店如张一元、吴裕泰,都以窨制花茶,工艺精细、货真价实而获信赖。南方人往往看不起北京人的爱喝花茶,汪曾祺就说,他不喝花茶,但好花茶除外,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老舍先生是地道的老北京人,他喝的花茶想必品质极高的。对北京人好喝花茶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说是北京地下水质不好,花茶香气浓郁,可以盖过水的苦涩;另一说法是过去交通不便,南方新茶运抵北京要一个月,路上风吹雨淋,茶叶往往都变质了。用花窨过之后,变质的茶味就喝不出来了。这两种说法都未必可靠。山东的水质没什么问题,四川当地就产茶,山东和成都的'人也都爱喝花茶。估计还是和口味有关系。爱喝花茶的地方的人口都比较重,绿茶的滋味对他们来说过于轻淡。是不是还有其它原因就不清楚了。

《茶馆》观后感5

  电影中的人物个性鲜明,每一句话都是人物的代表,表达了人物的思想,体现了人物的性格,老舍根据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了十分符合他们的语言,无论什么人哪怕只有一次出场的机会,都把握的很到位,对台词的那种韵味,写得都十分有感觉,同时语言中应用了地道的北京话,京味儿很浓,有生活气息,也更真实。

  还有文中最重要的时体现了老百姓民不聊生,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封建、帝国主义、无法无天的时代,也表明了当时中国处于一个水深火热,灾难重重的时代。

  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其二,尽管茶馆人呆,三教九流植被也不少。但是几位人物始终贯穿全剧,起着核心作用。

  一、王利发(茶馆掌柜)

  二、松二爷(胆儿小,人却不怀)三、常四爷(正义之士、十分爱国、体格健康)松二爷、常四爷两位茶客与王掌柜交情还不错而在这所谓“热闹”的茶观众,要找出几个掏心掏肺的件阿婆人还真不容易。听听!说的不是客套话便是奉承话。我虽不知老舍塑造如此的人物性格有何用意,至少通过这有点人情味儿和有“良心”的三人谈话使人更深刻的体会到世态炎凉啊!发人深思。其三,子承父业。这是几句疮痍有待讽刺意味的安排。剧中一幕幕地时代向前走,衣着也跟着前卫起来,客人的思想呢?!简直是幻包装不换内容。例如,原先看相面的糖铁嘴养一儿子,现竟“升级”为大师。刘麻子那说媒拉线行当竟让他儿子“发扬光大”变为“花花联合公司”(专给洋人、官员提供女招待与吉普女郎)。而吴祥子这老式特务到了儿子这辈儿竟改个名儿叫世袭特务。

  在这电影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

  在这电影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

  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电影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fu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茶馆在艰难中挣扎着摸索着,使出了浑身解数却止不住衰亡的势头。看到第三幕中茶馆的破败,我们心中泛起了痛。痛的剧烈远不只因为对茶馆的同情,更因为茶馆折射出的是中国的命途多舛。茶馆门可罗雀,王利发用评书改良,依然经营惨淡。尽管茶馆已只剩下了一副残躯,却仍然逃离不了被恶势力吞食的命运。可以说,政府连一丝希望都没给茶馆留下。最终,茶馆人去楼空,王掌柜自缢身亡。对于早已风烛残年的茶馆,这个结局并不出人意料。然而茶馆的死却并不是希望的破灭。实际上,从第三幕谈到康大力开始,茶馆的角色就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者说,人民的意向发生的微妙的变化。康大力作为共产党人是主动地寻求救国之路的,而茶馆对他的支持无疑暗示了人民对正义的支持。这是多年苦难的结果:茶馆有了自己的意识,不是主动的,却是明确的、坚定的。于是,茶馆的意识与它休憩闲聊的本质发生了冲突,所以王利发不再选择四处赔笑脸,而选择了放弃茶馆。他的后辈们都去投奔康大力了,这未尝不是希望。而王利发本人的死,则似乎是作者要借他的命运再次强调人物的悲剧性,时代的悲剧性——毕竟,作品不是在为什么东西而摇旗呐喊。

  纵观茶馆的没落历程,离不开的是一个“逼”字。

《茶馆》观后感6

  在这个周末,我手捧一杯热腾腾的菊花茶,独自一人满足地在宿舍里欣赏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话剧《茶馆》。这是一部三幕话剧,讲述的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到北洋军阀割据时以及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馆兴衰成败,其实老舍先生是将当时整个社会的情况、矛盾、冲突对立等都浓缩在了这个裕泰茶馆里,观罢就犹如我杯中的菊花茶,虽已喝完却唇齿留香,令人回味无穷。

  在《茶馆》这部话剧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赏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馆的老板王利发。年轻精明的老板王利发,为了让父亲的茶馆在他的手上发扬光大,委曲求全、八方应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终却躲不过残酷的命运,只能随着他的茶馆一起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这样一个个性鲜明的人,从戏剧的一开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这部话剧对王利发的评价是: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饱暖,太平天下。一开始,我觉得王利发是一个挺善良的好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穿着邋遢的唐铁嘴进入茶馆想讨碗茶解渴,王利发开始觉得肮脏的唐铁嘴会影响他的生意,尽管不相信唐铁嘴的算命,王利发还是找找了个座位给唐铁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给他喝。在这一个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王利发对唐铁嘴说:“咱们既在江湖内,都是苦命人。”这句话体现了王利发深深的无奈,清政府的懦弱无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而王利发就是被压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将祖业发扬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内心的苦闷和压力也许是无比巨大的的,从他这句无奈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几许沧桑,几许无奈。这也是我欣赏他的理由之一,在当时这样一个无情的社会中,王利发还是一个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认为王利发是一个左右逢源,但同时却又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因为在第一幕中有一个场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爷打架,王利发并没有直接阻止争吵的发生,而是左一个哥们儿,右一个德爷,加上演员那炉火纯青的讨好的嘴脸,简直就是把王利发八面玲珑的性格凸显的淋漓尽致,害怕因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边弯腰一边讨好,连松二爷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来赔。尽管我觉得他的内心也许是不愿意的,但是为了祖业,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这个左右逢源的嘴脸的背后,我对他更多的不是耻笑,不是鄙视,其实是同情,面对这么的清政府,连人都只能苟延残喘地生活,王利发是处在这个社会底层的一个小商人,除了为自己谋生计之外还要时刻想着怎么兴旺祖业,其实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在呐喊,其实这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为了生计为了祖业,他没有选择,渐渐地也就成为了这样的人。就像他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其实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王利发也许感到不知所措,父亲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业这条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按照父亲所说的去做,最终成为了那样一个只会阿谀奉承、左右逢源、年轻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发是一个很谨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对待不同的人他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他在这点上是很聪明的。比如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对难民的时候王利发的态度是不满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对巡警的命令和敲诈的时候,他也是应对有道;在面对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时候,他更是能够耐心地听他的牢骚,尽管我知道在他内心也许不一定能听懂,但是他也会装得好像能够听懂,并不时给予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这些都体现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珑的处世之道,别说在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就是在今天这样发达的时代里,这样的处事方法对他来说也是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和避免一些麻烦的。

  再者,王利发还具有当时社会大多数底层百姓所具有的特点:胆小怕事以及自私。虽然他的确是很同情那些因为贫困而不得不贩卖自己女儿的苦难民众,但是他也怕帮助了他们之后会给自己惹来麻烦,而且也觉得像他们那样的人根本管不了这么多,苦难的民众天天有,而且只会越来越多。我记得他对常四爷说过:“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对了!谁也管不了!”是的,他虽然同情,可是同时也胆小害怕,更因为只想顾着自己的自私念头作祟,所以当面对难民围在他的茶馆门口,巡警到来的时候,他是选择将那些难民赶走而不是保护他们。还有李三和康顺子等人的困境,他虽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这个黑暗的时代使他的心灵变成这样,有时候他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他并不是一个人,他还有他的祖业要靠他,所以他还不能倒下。但是尽管他这样精明,这样隐忍,这样委曲求全,这样八面玲珑,这样胆小怕事,最终也还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压迫,只能悲痛地带着自己的茶馆一起凄凉的死去。

  我认为王利发还是一个不甘屈服的人,是一个努力的人,随着三个时期的变化,王利发在不断改良着自己的茶馆,只为了让自己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不要让茶馆破产倒闭,不要让茶馆被别人抢了去,在那么无情艰苦的时代,王利发还时时想着如何改良创新,他愁苦,他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这样放弃,他不甘愿看着自己苦心经营一辈子的茶馆就这样败在自己的手上。可是那样一个黑暗堕落的时代,那样一个无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没有用的,都是敌不过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努力地挣扎着想要在这个乱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看到这部话剧的结尾部分的时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发说过的那句话:“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看似平静的表情内心充满着的是无穷无尽忧愁愤恨和无奈委屈,是啊,一个小小的底层百姓能怎么办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终还是逃不过反动势力的吞噬。王利发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撑的祖业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在做什么挣扎,只能是在当茶馆还属于他的时候,选择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终归宿。王利发这样一个矛盾而悲剧的社会底层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内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没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过是一个逆来顺受,精于算计的小商人,始终还是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总之,王利发这样一个拥有独立个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这部话剧中最欣赏的。

《茶馆》观后感7

  适逢购得DVD,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特记下些许拙见。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的,是数根粗大的未经装饰的大木柱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歪歪斜斜,门与窗的透视严重不对,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十分明确地向观坐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演员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荣安乐的景象,这应是导演与舞台设计师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个人认知里,根据整个剧的主旋律,是不太认同这样的舞美设计的。顾此失彼,是我对这场设计的最大感受。设计者的意图很明确,象征性舞台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点放在逐个演员的精彩细节里,若处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剧绽放异彩。可偏偏在第一幕与第二幕里,东歪西倒的简陋舞台布景与刚阳有力的时代演员那种依存关系中却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台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馆》剧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热情棱角也因随着时代的冲涮被渐渐磨平,人变老了,灯光变暗了,风气变得更混乱了,而舞台布景从一开始的凌乱到最后也是凌乱,贯穿整体似乎是没有什么变化,不能跟随剧情发展,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哑剧演员”。

  这些,皆因是对剧本整体的时代规则把握力度不够准确,演员在其中表演已经是很难和上调子,观众的感觉更是像被盲目地牵扯到不相关的信息里进而不能投入气氛中。随着演员的时光穿越,舞台一开始就“歪倒架构”决定舞台只能作很微小的变化,此时演员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脱离了舞台的个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终人定局,人物一个个黯然离散,最初混乱的社会没有改变,而是被更混乱的制度覆盖管制着,此刻歪斜的舞台与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点豁然开朗,找到路子的感觉。一开始就十分压抑的舞台气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压抑甚至更加压抑,其中没有什么变化,倘若音乐旋律上也没作一些亮点为剧中提亮的话,观众的感觉除了审美疲劳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台设计的构思很优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是要与灯光紧密结合的,没有了灯光的塑造,表现主义就很难迸发出其隐潜的创造力与表现力。《茶馆》剧本的创作形式决定了茶馆不必过多的灯光运用,不似莎士比亚剧作里,大段的读白大段的个人表演和多演区表演模式,莎剧无论在象征主义还是表现主义的舞台处理手法上都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馆》剧作最大意义是历史时代背景的刻画,所以《茶馆》在上述的舞台上才显突兀,火候不足。运用表现主义舞台构思老舍大师的《茶馆》,在分幕剧中,需用心琢磨。

  全剧不长,却把维新变法失败后——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胜利横行的社会面貌通过人物的种种对话与关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来,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伟大。全剧不温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处,语言形象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淋漓尽致。剧中出现了很多不党派不同社会立场的人,都最后都纷纷给了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是庆幸,是失望,都还有下一代去延续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转月异,茶馆退场了,时代与人物矛盾的纠结依然继续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4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