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自己的一次自勉,开始写吧!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要注重思考和提炼出关键信息。推荐一些总结技巧和写作要点,供大家借鉴。
掰玉米一年级篇一
1、谈话。
学生说
(课件呈现情境图
2、发现信息
黄花有20盆,紫花有30盆
3、提出问题
问题一: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问题二:搬走20盆黄花,还剩多少盆花
问题三:搬走30盆紫花,还剩多少盆花
1、解决“黄花和紫花一共有多少盆?
(1)列式计算。
为什么有加法
那20+30=该怎么算呢?得数又是多少呢?
(2)独立思考
(3)同桌交流
(4)学生汇报
3方法一:2+3=520+30=50
方法二:50可以分成20和30所以20+30=50
方法四:2个十加3个十是5个十就是50
(5)输理算法
你们能看明白这几种算法吗
(6)算法优化
2、解决“搬走20盆黄花,还剩多少盆花?”
学生说说算法
3、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输理关系
4、揭示课题
1、开火车。
40+20
3+2
30+20
40+3&
40+30
6-4
95-5
60+6
66-6
2+3+4
20+30+40
2、帮小鸟找家。
现在还有一只小鸟没有家该怎么办呢?
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现在这里还有一个窝,可以提供哪些小鸟来住呢?(课件出示:50)
3、买球。
课件出示:排球30元
足球40元
篮球50元。
问题一:买一个足球和排球要多少钱?
问题二: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问题三:如果给你100元,你可以怎么买?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数学问题,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数学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呢!
掰玉米一年级篇二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
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
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二、解答问题。
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板书:25+4=25-4=
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
2.操作验证。
(2)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4=120+1=21
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
32+4=26+3=54+4=
48–5=87–7=66–5=
三、作业。
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19–9=10(个)
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
25-2=23(米)
4.独立完成第3、5题。
掰玉米一年级篇三
如果,你现在去姥姥家的玉米地里的话,那么你一定能看到我们忙碌的身影。那场景汇成一幅幅水粉画、铅笔画、彩笔画、油画……秋天是多么美丽呀!
瞧,我和妈妈正在掰玉米,“刷刷”两下扯掉玉米的外衣,“咔嚓”一声从玉米杆上折下来,迅速扔到地上。我们有说有笑,与扔玉米的“飕飕”声连成一片,不一会儿,地上的玉米就成了一排排金黄的小路。因为我是第一次到田地里干活,动作慢,不时地让旁边的外公、妈妈帮忙。哎呀,累死我了!妈妈只好让我一个人先往前走。啊,有蜘蛛!看我不毁了你的老窝,着我一枪,“都!”看我不把你打跑,哈,怕了吧!粘粘大法,嘿,通路了!妈呀,这地怎么还没有到头呢,绝望死了!啊,有光耶!快点走,一二一!终于,到头了!什么,还要走回去?妈呀!真应了我的二号口头禅:有失望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失望!“叮”,有了,我眼前一亮,三十六计,跑为上策。看我埋头快窜法,“通通通”,重见光明!我就像落在陷阱里的小鸭子被救了上来,兴奋地一蹦三尺高!
我们还没有结束“一号战斗”,爷爷已经开始从地那头挥舞着镰刀,刷刷刷,砍倒我们刚才掰过的'玉米杆。爷爷威风凛凛,象一个年轻的将军,只见他手起刀落,“敌军”纷纷倒下,不一会儿,就“杀”出一条路。接着“二号战斗”——拾玉米开始了,这可是我的强项,我和姨夫配合,装满了一袋袋玉米。不好,下雨了!“这真是抢收庄稼呀,”妈妈说:“快,我们和老天爷比赛比赛!”一阵手忙脚乱,老天爷败下阵来。等爷爷开车把玉米运到地头时,雨开始下大了。
我们满载着丰收的喜悦,一路往家赶!
掰玉米一年级篇四
这一年,小白兔种了好多好多的玉米。她天天去给玉米们浇水、除草,可忙了。
玉米长出了幼苗,可是,蝼蛄天天夜里爬出来偷吃玉米的嫩茎。眼看不少玉米的幼苗枯死了,小白兔焦急万分。
癞蛤蟆知道了,自告奋勇的对小白兔说:“不用急,我来帮你消灭这帮坏蛋!”
小白兔见蛤蟆长得非常丑,她挥挥手,说:“请离开这儿,我不需要你的帮忙。”
过了几天,下了一场倾盆大雨,土壤板结了。小白兔挥着锄头,用力松土,累得满头大汗。
小蚯蚓知道了,钻出泥土,对小白兔说:“别着急,我来帮你松土吧!”
“你帮我松土?”小白兔看了小蚯蚓一眼,瞧不起的说:“你还是钻到土里去玩吧!”
小白兔种的玉米,一天一天在发枯、变黄。蛤蟆和蚯蚓,决定暗中帮忙。蛤蟆趁小白兔不在,将田里的蝼蛄一只一只吃掉。蚯蚓不分白天黑夜,在土里钻来钻去,松翻土地,还顺便给玉米试了一次肥呢!
巡夜的猫头鹰,看见蛤蟆和蚯蚓这么辛苦,连声夸奖,说它们是助人为乐的好模范。
秋天,小白兔种的玉米丰收啦。她非常高兴,独个坐在院子里啃玉米。猫头鹰飞来了,他说:“你知道你的玉米为什么会丰收呢?”
小白兔自豪的说:“全靠我辛勤劳动得来的呀!”
猫头鹰摇摇头说:“要是没有癞蛤蟆、小蚯蚓的帮忙,你的玉米,说什么也不会丰收呀!”
猫头鹰把癞蛤蟆帮她捉蝼蛄、小蚯蚓帮她松土施肥的事情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惭愧的低下了头。
猫头鹰说:“请记住,别随便小看别人,不要拒绝人家的善意帮忙,要不然,你会失去好多朋友,会碰到好多克服不了的困难。”
掰玉米一年级篇五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2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考考你。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练习:32+5= 5+74= 74+3=
2.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1(个)
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练习:38-6= 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
机动作业:课本第1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25-4=21(个)
掰玉米一年级篇六
下午,我去了口腔医院看牙齿。开始我很害怕疼就哭了,后来爸爸妈妈一直鼓励我,那个药是红色的和蓝色的,一点都不疼,我就不哭了。叔叔说,以后要保护好牙齿。
做完了,叔叔给我了礼物,一个是小粘贴,一个是2分钟的沙漏,可以帮助我刷牙的时候刷够时间。
掰玉米一年级篇七
“秋天到,秋天到,地里庄稼长得好。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黄澄澄的是梨,红彤彤的是枣……”我和妹妹一边念着儿歌,一边高兴地向田野里奔跑。
我们家的玉米地里,一行又一行的玉米比大人还高。它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迎接我们,一阵秋风吹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说:“欢迎您!”
大人们忙着掰玉米了。我也想试一下,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玉米使劲往下拽。没想到,不但玉米没拽下来,还把玉米秆扯断了。唉,真没用!
接着,我和妹妹便开始捡玉米棒子。玉米棒子奇形怪状的:有的像老爷爷咧开嘴笑,有的像刚出生的娃娃,全身光光的,见不到一个玉米粒。
我拿着一个光秃秃的玉米棒问爸爸:“这些玉米还没长大,为什么现在就把它们掰下来呢?”
爸爸说:“它们是玉米的第二个或第三个娃娃,营养不够,是长不大的!”
我听了恍然大悟:“噢,我终于知道妈妈为什么‘逼’我喝牛奶了,原来是害怕我也长不大呀!”大家听了都笑了!
掰玉米一年级篇八
整个暑假我都待在山东,与爸爸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真幸福呀。山东这边这个夏天不算热,听老家爷爷和奶奶电话里说合肥今年夏天很热,唉,总算躲过去了,不知道各位同学和老师暑假过得怎么样?我想你们一定也和我一样过得很愉快吧。
转眼暑假就快结束了,我明天就与妈妈一起从山东回去了,再过几天,我们又能相聚在校园里了,想到这,我很高兴,终于可以与大家伙在一起学习玩耍了。
掰玉米一年级篇九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加减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初步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4、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优美的动画,请你认真看,然后编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播放多媒体动画,最后定格为教材主题图画面。)
生:在茂密的森林里,松鼠妈妈正在教小松鼠学本领。你看,小松鼠跳跃、爬树、翻跟斗,学得多认真啊!松鼠妈妈说:“你不是最喜欢吃松果吗?咱们去采松果好不好?”“好啊,咱们比比看谁采得多。”小松鼠边说边向树上爬去。最后,松鼠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只采了4个松果。(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该生高兴地笑了。)
师:这么好听的故事,听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小松鼠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生2:我知道了松鼠妈妈采的松果多,小松鼠采的松果少。生3:妈妈采了25个松果,小松鼠采了4个松果。生4:有2只松鼠。生5:有两块数字牌和很多很多的大树。
(二)讨论探究
1.提出问题
师:大家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1: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说什么呢?
师:谁愿意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2:妈妈说:“你真是妈妈的好孩子。”
生3:小松鼠说:“妈妈,我能帮你干活了。”
师:你对他们的回答满意吗?
(生1微笑点头。学生齐说:“满意。”)
生4:我的问题是:松鼠妈妈和小松鼠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5:请问大家,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生6: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生7:我还有一个问题:小松鼠采的松果和妈妈相差多少个?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
(师将生4,生5,生6,生7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谁知道如何列出算式呢?
生:25+4=?(学生大部分已经能够说出结果。)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暂时没有算出来的同学,可以借助手中的小棒、计数器等,也可以请求同组的同学来帮忙。(学生动手探究,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巡视,适时参与引导。)
(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生1:我是拨计数器算出来的。先在十位上拨2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就是25,再在个位上拨4个珠子,个位上就有9个珠子,就是29。
生2:我摆小棒。我先摆上2捆,再摆上5根,就是25,然后再在5根旁边摆上4根,一共就是29根,也就是25+4=29。
生3:我是口算出来的。5+4=9,再加上20就是29。
生4:我也是口算出来的。看着25然后把4直接加到个位的5上,就是29了。
生5:我是列竖式计算出来的,是我妈妈教我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竖式。)生6:我是口算出来的。反正我一看就知道25加4等于29。
生1:要看清每一位上的数字,不要弄错位置。
生2:要个位加个位,不要加到十位上。
生3:大家要认真计算,不要粗心。
生1:我认为口算最简单。
生2:我也是认为口算简单,因为列竖式我还不是很会。
3.类推探究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通过我们大家的努力,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后面还有三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共同去解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活动,并随时注意其他小组的活动。)
师:请把你们小组的研究结果汇报给大家听。
组1:我们解决的问题是“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我们的算式是25-4=21。直接用5-4=1,20再加上1就是21。
师:谁听懂他们组的意思了?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他们的意思是用5减4就足够减了,还剩下1,20根本用不着。所以25-4=21。
组2: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算式也是25-4=21,也是用口算得出来的。
组3:我们解决的是“小松鼠和妈妈相差多少个”这一问题,算式和口算方法与他们小组是一样的。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三个说法不一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却是一样的呢?
生1:因为都是在算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差的个数。
生2:因为妈妈比小松鼠多的就是小松鼠比妈妈少的。
师:今天学习的计算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
生: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生:也可以是一位数加两位数。
生:只要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就会计算今天学习的算式。
(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
1.第1题(出示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学生独立读图,解决问题,全班交流。)
生:19-9=10(颗)。
2.第2题(出示情境图)。
师:比一比看谁最先算出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
生:25-2=23(米)。
3.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
4.第4题:想一想,填一填。
师:仔细观察每组中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生:我发现每组两个算式中加号两边的数交换了位置。
师:你能试着自己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吗?
学生积极举例:
(1)34+5=39,5+34=39;
(2)21+7=28,7+21=28;
(3)83+4=87,4+83=87;
(4)52+7=59,7+52=59;……
师:如果不用你计算得数,你还能快速地举出类似这样的算式吗?
生1:47+68=,68+47=。
生2:395+126=,126+395=。
生3:1000+800=,800+1000=。……
(四)课堂总结
生1:这节课我发言特别积极。
生2:在小组内我算得最快。
生3:我觉得自己发言不是很积极,我会努力的。
师: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一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进行评价。)
师:这节课,大家表现都非常好!能够做到认真思考,积极发言,有效合作。希望下一节课继续努力。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
我们每一个人都劳动过,而且劳动的也不少!
记得这是我第一次劳动,那个时候,正是收玉米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去地里干活,想把我留在家里。因为家里只有我姥姥一个人,把我留在家里,一来可以在家陪我姥姥,二来可以防止我去地里玩碰着。可我非要去,他们就把我也带到了地里,他们让我在旁边玩,还让我别乱跑,可我想和他们一块儿掰玉米,我就去找妈妈,让她带我一快掰玉米。她说让我自己去掰玉米。妈妈让我把低的好掰的玉米掰了,于是我就去掰玉米了。
我掰了好多个玉米,可是我掰了一会儿,手臂和手腕就开始酸了,就掰不动了。/就差一个了,我用尽力气去掰,可这个玉米长的特别结实,我怎么掰也掰不下来,我就想让妈妈掰,可一想,这个玉米是最低的,再说是我非要干活的,如果我去让妈妈来掰玉米的话,她又要说我:“不让你干你非得干,现在让你干了你又不干了,意志一点也不坚定。“我就不去叫妈妈了,我看见一块石头,我就想用石头往下砸,我砸了好长时间,才把这个玉米砸下来,不过砸的时候,差点把手和脚砸着,掰完玉米,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把玉米拉回家晒到房顶上,掰玉米皮,我已经很累了,可又怕妈妈说我我就上去了去后,房顶的玉米眼花撩乱,哪也看不清一片黄色,掰完玉米以后,已经是傍晚了妈妈下去洗了手,就去做饭了,我也下去洗了手,然后走进屋子里,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腿和手都麻了,一点力气也没有然后就睡着了。
这次劳动虽然累,但是很高兴,因为有了收获,再累也没关系。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一
本节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教科书通过“收玉米”,这一有趣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理解题题意的基础上,解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问题,教科书设计了三个问题。
我先通过收玉米这个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分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在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用小棒摆求结果;有的学生用竖式计算;有的学生用数的组成,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答,我鼓励并引导学生在掌握多种算法的前提下。比一比、学一学、想一想,在实践反思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通过本单元四节课的口算练习,学生都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解答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退位的加减法。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二
我在花盆里种下了八棵蒜瓣。,有七颗埋在了土底下,还有一颗露出了小脑袋,我把这些小蒜瓣中下土就像是小饺子要下锅似的,他们好像在说主人,主人我们要下锅洗个澡。
小蒜苗还没有发芽。我把他们端到外面让他们透透气。
今天我来看我的蒜苗已经有三颗发芽了,不过露出头的那颗还没发芽,发牙的其中有一科已经有三四厘米了。最低的那棵也有两厘米啦!蒜苗的头上是淡紫色的,中间小段是嫩绿色的,最下面是深绿色的。小蒜苗细细的,尖尖的,像一根根针,不过摸起来并不扎手。
八颗蒜苗已经都发芽了,有的都8cm了。有的才刚发芽,最高的那颗中间从嫩绿变成碧绿头上的淡紫色越来越浅。
我的小蒜苗们排着整齐的队,就像一个个小士兵,我要为这些正在努力长高的小蒜苗加油,真希望他们能快点儿长大啊!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三
昨天晚上,大姨打电话告诉妈妈说今天她家掰玉米,让妈妈去帮忙,我就开始缠着妈妈要一起去,我要去体验劳动的辛苦和快乐。
早上,我帮妈妈扫完地后,便和妈妈一起去了大姨家的玉米地。一路上,妈妈吧电动车开的飞快,清晨的风吹拂着我的面孔,一下子全身的感官就是一个字——爽。
很快,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到的时候,大姨他们还没有来,我嘿嘿坏笑道:“妈妈,我们和他们玩捉迷藏吧!”于是,我们进了玉米地,边掰玉米边藏猫猫。只可惜,哥哥也是这么想的,他们在地的另一头边掰边藏。等我们发现对方的时候,一半的玉米也被我们给掰完了。
和哥哥他们碰了面,再掰玉米的时候,我和哥哥就开始捣蛋了,我学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妈妈对我说:“这样可不行啊,要扔就往一处扔,如果乱扔待会还要一个个的找呀!”我听了嘻嘻一笑,掰了好几个玉米之后,一下子全部往外扔,结果力度没有掌握好,一个玉米便砸上了我的脑瓜,我终于老实了。
玉米掰完后,我们把玉米装进车运回了家。
中午,吃的是玉米,劳动了一上午,我风卷残云般的吃完了一个玉米,才发现自己的劳动果实最香甜!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四
碎玉米是我们在四寨体验农场生活的活动之一。下午三点左右,大家带着自己亲手挖的红薯来到一片玉米地。
玉米很高,头上有芦苇花一样的东西。老师告诉我们是玉米的雄花。玉米长在齐腰高的地方,让我们手痒。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去田野。史密斯校长拦住我们说:“孩子,玉米要断黑胡子,不能断白胡子。你知道为什么吗?”
调皮的陈鸿儒忙不迭地说:“一定是黑胡子的玉米长嫩了,白胡子又老又难吃!”
“错了错了,白胡子玉米还没熟!”校长摸了摸陈鸿儒的头。
“这玉米咋不同于我们人类呢!哈——”陈洪儒用小沈阳的样子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出了场。轮到我留白胡子的时候,我向前走了一步,停在一个黑胡子的玉米前面。我先把玉米棒子包着的叶子弄碎了,比水竹宽多了。然后我握紧玉米棒子,使劲往下拉。咔嚓一声,玉米棒子乖乖投降了。我像拿着什么贵重的东西一样离开了田头,仔细地研究着。突然,我发现玉米芯的根部流出了汁液。我舔了。嘿,真的很甜!蔡老师见我馋,道:“好甜。我们小时候都是把玉米秸秆当甘蔗吃!”我暗暗想,我也要吃“玉米甘蔗”。
晚自习结束后,蔡老师突然对我们说:“吃夜宵吧!”说着,奶奶在食堂端进来一大锅玉米,一股浓浓的玉米味扑面而来。我拿了一个大的,剥开壳,金黄色的玉米就露出来了。我咬了下去。啊,真的是一个甜香的人间极品!又是“咔嚓”一声,我的渴望永远定格在蔡小姐的镜头里。
(小学四年级,)。
秋天来了,这是农民最快乐的季节,因为他们已经收获并收获了劳动的果实。
星期天,我跟着爸爸去奶奶家帮她收玉米。一路上都很开心。我哼着小曲儿,想象着玉米丰收。一想到整个玉米地都是金黄色的大玉米,我的心就已经飞到玉米地了。
然而一到玉米田,我就真的很想回家。——太阳火辣辣的照在我脸上,粘着玉米秆的人很难受。到处都是苍蝇和飞蛾,还有可怕的蜘蛛和毛虫。太可怕了!
大叔说:“你是最外面的,外面不绑。”我不得不学着像个成年人一样,撕开包在玉米穗里的皮,把它们掰下来。
啊,突然,一只可怕的绿色小虫子从玉米穗里出来,它的肉在喃喃自语,爬上了我的手。我感到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害怕,每一次休息,我的手都在颤抖,我的心会跳出来。我连续破了十几次,但再也不敢破了。爷爷让我回外地。
路边的野花真的很美,红、黄、紫、白…。
爷爷,爸爸,他们已经分手很久了。我虽然不怕,但还是不敢下地。
我觉得:农民断玉米真的很难。要是我能发明一种机器来碎玉米就好了!
(六年级,400字)。
今天做完作业没事干,爷爷说我们一起去掰玉米,我就和爷爷妈妈一起去快乐农场掰玉米。一路上,鸟儿欢呼雀跃,仿佛在为我欢呼。
走进“快乐农场”,看见玉米秆像哨兵一样站在地上,背上背着“手榴弹”,守护着爷爷的“快乐农场”。
《快乐农场》中绿色的玉米叶子随风起舞,像仙女的绿色丝带。有的玉米像婴儿一样裹在绿色的衣服里;一些玉米被他们笑破了肚皮,露出晶莹剔透的玉米粒;还有玉米,像个小姑娘,羞涩地躲在叶子哥身后。
爷爷说要挑有胡子的玉米,胡子越黑越好,因为胡子越黑的玉米越老,可以吃。
我径直走向一个留着深色胡子的角落。我一伸手去摘,就看到一只虫子躺在玉米上休息。我吓了一跳,大叫:“救命!”说完,以比百米冲刺更快的速度跑到安全的地方。这时,我看见爷爷和妈妈哼着小调,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迈着轻快的步伐摘着玉米。我终于鼓足勇气又去找玉米,只听到一声噼啪,玉米被我掰断了。“是啊,我打虫子了!”我对着蓝天大喊。
俗话说: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如果是这样,工作很辛苦,收获却很甜,让我想到了学习。我认为:要想成为一个有前途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就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
(小学四年级,)。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五
早晨,我跟着爸爸下地收玉米。
啊!玉米长得真高呀!可能有3米高。那玉米棒子又粗又大,有的还露出了小黑脸。我迫不及待地跳下地。爸爸拿起铁钎铲倒一株玉米,丢给我。我忙捡起玉米,用脚踩住玉米秆,双手使劲掰玉米棒子,只听“咔嚓”一声,玉米棒子掉下来了。我捡起玉米,把上面的皮一层层剥开。哇!好漂亮的一个花玉米!
就这样,我们一会就把玉米收完了,
我心里想:这么容易的事,没问题,包在我身上!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六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列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生都已具备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基础知识,教材中提供淘气和笑笑收玉米的情境,目的是从中引出“笑笑比淘气少收多少个玉米?”这一个减法数学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尝试列式计算,充分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所以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机会,鼓励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为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供有效途径:但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在学生提出多种算法后,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推荐一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普通适用、易于接受的方法,即算法优化。当然,在教学中有些地方不太理想,需要改进。要加强训练生与生之间的评价。
本节课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的理念,尽量给学生创造参与各种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掰玉米一年级篇十七
“下地掰玉米!”叔叔说,“你要不要去呀?”
“好!”
说干就干。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和叔叔一道到玉米地里去掰玉米。
来到玉米地,我看见一株株玉米整齐地排列着,好象卫士保卫着田野。看样子,玉米棒肯定遇上好事,你看,它们都笑破了肚皮了,露出了晶莹剔透的玉米粒。
叔叔左手抓住玉米棒使劲一压,“啪”的一声,一个胖胖的玉米就从杆子上被掰下来了。叔叔随手将它仍进背篓里,接着只听“啪——”“啪——”,那玉米棒就陆续被叔叔仍进了背篓里。
我看得手心发痒,就学着叔叔的样子掰,可我就没那么好的运气,没掰下来,我使劲拧也没用,只好用嘴啃的,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一个玉米棒啃下来。
“你这样啃,不把牙齿啃坏才怪呢?”叔叔看了,笑了,亲切地说,“掰玉米棒是有窍门的。一要抓紧:左手紧紧抓住玉米杆子和玉米棒的连接处;二要快:右手抓住玉米,用力要猛,动作要迅速,这样才能将玉米掰下来。”
我用叔叔的方法试了一下,玉米被我掰下来了。我情不自禁地高喊道:“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啪!——”“啪!——”我又掰下了一个个玉米棒,叔叔笑咪咪地夸我心灵手巧,将来一定有出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636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