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1 03:00:12
最新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范文(15篇)
时间:2023-10-31 03:00:12     小编:影墨

让我们回顾一下过去,总结一下已经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罗列无关重要的细节,而是突出核心问题和要点。今年的工作总结,让我深思与反思;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一

生命是可贵的,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正义则更宝贵,在生命和正义之间选择,则“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就是《孟子·尽心上》中《鱼我所欲也》一文阐述的中心。

它启迪我思索着:为什么:“舍生取义”?生命真正的价值是什么?

记得政治经济学中对价值是这样下定义的: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但用到生命上,显然是不行的。为了正义而舍却生命,难道正义是比生命更为人喜爱的么?通过一幕幕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文天祥正诵读《正气歌》:“是气所磅薄,凛冽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又似乎看到了乔尔丹诺·布鲁诺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间高呼:“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的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是的,历史证明了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真正价值。生命的价值在于它拥护正义。

看看我们身边的人们吧,那些见利忘义之徒,贪腐之风越演越烈,动辄千万、亿计的数字,彰显着他们既得利益背后,把别人的痛苦当作走向个人“幸福”的跳板。那些把他人生命当儿戏的假冒伪劣制造者,打着冠冕堂皇的广告,做着丧尽天良的交易,多少无辜的生命悄然葬送。这样的人,他的生命价值是多少呢?“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确,他们不愿堂堂正正地做人,却宁可像吸血鬼一般榨取别人的血汗。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二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4.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1)学习本文对人生的正确抉择。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箪(dan1)贼(cu4)苟得(gou3)不屑(xie4)

2.阅读全文,查字典,对照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l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

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

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

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

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

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苏拭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

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

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

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

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

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

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

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

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罩]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弃。

【本心]天性,天良。

5.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再次朗读课文。

四、小结

1二.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3.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五、作业

1.完成课内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1.一箪食、2.一豆羹()

3.蹴尔而与之()4.气人不屑也()

二届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鱼我所欲也2.二者不可得兼

3.故不为苟得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思考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翻译全文,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题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全班朗读课文。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保持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

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

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礼义的

高官厚禄则不能接受。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

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

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

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

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三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鱼我所欲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四

3、理解及背诵: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出自《鱼我所欲也》的成语有

3、课文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4、课文所指的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什么?

5、“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是指什么?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7、您能背诵了吗?

背诵方法:串词法

鱼。。。;熊掌。。。二者。。。。者也。生。。;义。。,二者。。。者也。生亦。。,所欲。。,故。。得也。死。。。不辟也。如使。。。甚于生,则。。。不用也?使人。。。甚于死,则。。。不为也。由是。。。,由是。。。。是故所欲。。。,所恶。。。非独。。。,人皆。。;贤者。。耳。

一.。。。;一。。得之。。。。呼尔。。;行道。。;蹴尔。。。不屑也。万钟。。。;万钟。。。为。。美。。奉。。得我与?乡为。。。;今为。。。;乡为。。。;今为。。。;乡为。。。。;今为。。。;是亦。。乎?此之谓。。。本心。

参考答案: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舍生取义、嗟来之食

3、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4、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本心是指天性,向善之心,天良,仁义等。

6、本文使用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五

《孟子鱼我所欲也》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凡事有得必有失,同样,有舍必有得.弘一法师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着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争相拥有.如果我一个人占便宜,则他人皆与我结怨;我不占便宜,则别人对我的怨气便消除了.轻利足于聚众,忍受小气,才不会招来大气;吃小亏,才不会引来大亏.舍得,并不是纯粹为了舍弃而舍弃,有时往往为了得到而有必要先放弃,即”欲于取之,必先予之“.

人生在世,想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欲望常常使人对”舍“与”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过,于是产生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发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会生活的人,或者说成功的人,最懂得的就是”舍得“.”舍得“几乎囊括了人生所有的真知妙理,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舍得的尺度,便掌握了人生成功的钥匙!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六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七

《鱼我所欲也》课堂实录

出示投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

生1:大丈夫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生2:大丈夫有浩然正气。

生3:大丈夫有他的追求。

(学生读课文)

生4: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舍生取义”。(板书:舍生取义)

师:那你能够说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吗?

生4:课文开头说,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生与义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师:为什么舍鱼而取熊掌?

生5:熊掌贵重。

生6:比喻。

师:是比喻吗?符合比喻的特点吗?

生6:不太像比喻,但是有相同的地方。

师:这样的说理方法,叫类比说理。(板书:类比)类比说理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

师:我们继续看课文第一小节,看看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

生7:这一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指的就是义,为了义,他不会苟且偷生。

生8:这一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那样做可以生存下去,那样做可以躲避灾祸,但是,有人却不那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他把义看得至高无上。

生9:这一句“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把“不义”看得比死都严重,为了不做不义的事情,灾祸来临也不躲避。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是的,当生和义只能取其一的时候,舍生取义;当死和不义摆在面前的时候,舍不义而取死,这种精神让人震撼。让我们把这样的`正气凛然于胸,一起朗读这些句子。

(师生齐声朗读,感情充沛)

生10:是与“舍生取义”相反的态度,是“舍义取生”。(板书:舍义取生)

师:为什么要写“舍义取生”?

生11:如果把生看得比义更重要,就可能成为贪生怕死的人,只要能够活下去,什么手段都用的出来,后果很可怕的。

生12:戊戌变法失败后,有人劝谭祠同东渡日本避难,他拒绝了,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他慷慨就义。

生13;《红岩》里的甫志高,忍受不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当了一名可耻的叛徒,为了自己的活命,不惜出卖了同志。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14:是人格和生命的选择,因为施舍带有侮辱性,所以宁可饿死,也要保持人格的尊严。

生15:是礼义和实惠的选择,万钟可以带来很多的实惠,但是,如果不符合礼义,即使是高官厚禄,在他看来,也没有什么益处。

生16:是利益和道义的选择,“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是自己的切身利益。

师:那么,“所识穷乏者得我”又是什么呢?

生16:是名声,可以赢得一个行善的好名声。

师:把你的两个意思联起来说说看?

生16:是名利和道义的选择。

师:第一小节论说了“生”与“义”,第二小节论说了……与“义”?

生(全体):“利”。(板书:利义)

师:第二小节其实也写了对待“利与义”的不同态度,谁来回答?

生17:“舍利取义”和“见利忘义”。(板书:舍利取义见利忘义)

生18:举例论证。

师:这个例子是作者为了论证的需要而假设的例子,所以,我们称之为“设例”(板书:设例)

(学生思考、交流)

生19:我同意后一种观点,因为课文两个小节,分别论说了“舍生取义”和“舍利取义”,我们在平时所遇到的,多数是在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义”之间做选择,“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

生20:我觉得,“舍生取义”中所说的“生”,应该不仅仅是指“生命”,所以,两个观点是一致的。

师:(感兴趣地)你说说看,“生”还可以指什么内容?

生20:可以是——生命、生存、名利、享受等。

师:真好,那么,文中的“义”,也一定有更丰厚的内容了?

(学生思考)

生21:正义、道义、真理、信念、尊严、准则……

师: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愿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能守住心中的“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谢谢大家。

更多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八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文中的含义。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__

(2)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足为外人道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此之谓失其本心。

4.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2.a

(2)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的天良(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意对即可)

4.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九

阅读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完成1-5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辞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舍:____________苟得:____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辟: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已乎:_________本心:___________

(5)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4.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5.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并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放弃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算对)

(2)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乡”通“向”,从前

(4)停止,放弃天性,天良;

(5)用脚踢

2.(l)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棒禄却不辩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3.道理举例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人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的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4.示例:(l)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舍生取义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2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解题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一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孟子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意义。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几句论证说:生命是我珍爱的,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珍爱的(指正义),所以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为我所厌恶的(指不义),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的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的手段(指不正当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的办法(指不正当的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通过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的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的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对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的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的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的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的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的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的,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的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的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的精神一脉相承的。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好啦,快来做一下下面的练习吧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二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鱼我所欲也》是战国中期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的作品。作者离我们久远,作品又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表述的,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引领着学生们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2.过程与方法:(1)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首先可让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去发现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做一定的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小组同学或全班同学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巩固已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阅读议论文的重点之一就是要理解文中的一系列重点语句以及正确地理解中心论点。由于本文是文言文,对重点语句及中心论点的理解、品赏、玩味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来完成或者说突破这一难点,真正理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的内涵,以及这一论点在现实社会中的意义。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鱼我所欲也》是一篇非常规范的议论文,它在开篇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紧接着从道理上,从正、反、客观三方面进行论证,然后又列举具体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也就是讲道理、摆事实的基本(核心)的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行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要引领学生去体会、品味、掌握这一方法的要领。

教学方式

1.诵读式?2.对话讨论式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构思

第一课时

(一)内容呈现

?1.导语:(略)

?2.学生快速默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可借助一定的工具书)

?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二至三遍,读后体会孟子在文章中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用了哪些论据对自己的主张进行了怎样的论证。

还有哪些问题自己弄不懂,记录下来。

?4.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诵读上的障碍,并和学生一齐诵读文本。熟悉文本。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话题: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好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

在小组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提出疑问,进行探究。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将在小组中交流未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与全体同学和老师交流、合作探究。

(五)链接生活。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三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熟悉了课文,我们试着来把它背一下,不能背的同学也可以看书。

(学生试背课文)

师:有些同学基本上能背下来了,下面大家再把课文自由、放声地朗读一遍,读完后请看大屏幕。

出示幻灯片1:我考考你,你知道吗?

1.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的什么方式提出来的?

2.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什么意思?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什么意思?

6.作者使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方法进行论证有什么益处?

7.如果你还有些问题不清楚,不用着急,请把它记下来。

(学生小组讨论)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四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受任于败军之际

2.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翻译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参考答案:

1.b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失掉了人的天性。

4.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课堂训练题篇十五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a.前一个“得”是取得的意思,后一个“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b.前一个“亡”的意思是死亡,后一个“亡”的意思是灭亡,意思相同。c.前一个“乃”的意思“就”,后一个“乃”的意思竟然。d.前一个“生”是生命的意思,后一个“生”是生存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立人之大节”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意义,不翻译。b.代词,代指山水之乐。c.助词,“的”的意思。d.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3】试题分析:“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的含义是“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即“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恶”(讨厌)、“辟”(躲避)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于”(对于)、“机变之巧”(巧诈之事)、“无所用”(没有地方用得着)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56478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