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列宁回忆录读后感(汇总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4:50:06
精选列宁回忆录读后感(汇总17篇)
时间:2023-10-30 04:50:06     小编:HT书生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等要素,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读后感中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语句或段落,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以下是小编特别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中有所帮助。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一

在《木心谈木心》的新书发布会上,童明提到自己与木心第二次见面时的细节,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觉得我们是一家人。”木心就问他:“那你说说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童明的回答非常漂亮:“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福楼拜……”从那以后,直到木心去世,他们从未停止过交谈。陈丹青说木心在纽约的时候,生活上的事找陈丹青,文学上的事找童明。

人生难得相知心。陶渊明曾“抚剑独行”,寻觅这样一位“相知人”,到最后也只叹了声:“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对陈丹青和童明而言,他们非常幸运,有木心这样亦师亦友的知己。对木心而言,更感安慰,他与童明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与陈丹青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20xx年,木心在老家乌镇去世,享年84岁。比孟子长了一岁。我去过乌镇,20xx过年的时候,在那里见到一块匾,是木心题的字。参观了茅盾故居,木心 与他是远亲。幼时 木心常去茅盾家里借书读,虽不知茅盾有没有亲自指点过他,但是木心透过茅盾书房的窗户所看到的风景,影响其一生,也算间接受了茅盾的指引吧。

《文学回忆录》里的内容,是1989——1994年间,木心 在纽约为像陈丹青一样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开设的一门世界文学史普及课。1978年,中国重新打开门户,对这些刚刚被“放出来”的陈丹青们而言,木心是座挖不完的宝库。他们不知道1949年前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样板戏和革命文学之外这个世界还存在哪些伟大的作品?他们想知道,木心满足他们如饥似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我觉得,现在的我们很难再能体会当事人的心情,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叫“饥饿”。

此篇是我读《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述》的第一篇观感,往后随着阅读,有了感触将一一记下,作为我的《读文学回忆录回忆录》。后附木心照片一张,也是此书中第一页所附木心照片。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二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商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业历史中逐渐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经营谋略,而这些经营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各种商业经营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是决定作战胜败的一大关键,作为一名领兵作战的将领,必须深谙此道。古有云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经营者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能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谋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市贾。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有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为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较好的发展。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白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谋略,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我们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有学到,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则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销。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就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三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课件。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 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 时 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 没有 天才 的禀赋 ,长大了也 做不了 天才 的事 。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 ,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四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五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散文,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唐诗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六

我接受不了每个人都是阶段性的存在,于是我活的越来越念旧。

趁周末空闲,我翻开《城南旧事》,记得上一次买它是在五年级,懵懂无知的年纪看时只觉得书里无趣。现在看来,完全是另个意境。

在作者林海音的笔下,这个童年似乎饱含了一股凄惨和遗憾的味道,那是一段旧的回忆。英子随着爸爸妈妈从台湾漂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一条胡同里。闹市僻巷却让英子感到着迷。惠安馆门前的疯女子,被养父母虐待的妞儿,朝夕相伴的宋妈,在荒草里的小偷,后来是患病的父亲……一一随英子,随英子的时光岁月的童年远去。

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却以一种高尚的姿态活着。英子也许会想起曾经在惠安馆和她念叨她女儿的“疯子”秀珍,后来她们母女团聚却遭遇不幸,会想起曾经约定和她一起去看海的那个小偷,会想起在她岁月里一段时间的兰姨娘,会想起曾经陪过她大半童年的乳娘宋妈。他们后来都与英子的童年别去,留下了回忆的影子。

五个故事线,七个人的故事,不同的人生走向。每个人背后都叙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我的心掀起阵阵涟漪。最令我难忘伤心的,是那个在荒草里的小偷,他为了弟弟上学不得不偷东西,便衣侦探利用英子的善良捉人。这让我一时间分不清善与恶,正与邪。英子在书中说:“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这让我一时间陷入迷茫,竟一时间忘记了好人应该是怎样。

五个故事,最后的结局都是离别。都是再也不见。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一道送别回响在耳边,掩盖深思,骆驼队沐浴着冬阳,向远方去,带走了英子的童年。

曲终会停,人终会散。我放下书,想着这些天的不愉快,一瞬间就想通了。一些人安静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陪我度过一小段快乐的时光,然后不动声色的离开,于是你的人生就有了幸福的回忆。即使以后的道路上布满了风雪,可是你依然可以想起曾经幸福的事,你就可以依然勇敢。

后来我不再念旧,我的生活依然向阳,我终于接受了每个人必须离开的事实。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七

劳动人民只有受苦受难,就让它们宣传去吧,世界上所有的工人还是向往苏 维埃国家的。这就是我们所获得的不可剥夺的伟大成果。但是对于我们这些 共产党的代表来说,这还只是打开了门。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建设社 会主义经济的基矗这点做到了没有呢?没有,还没有做到。我们还没有社 会主义的基矗有些共产党人以为已经有了这种基础,这是极其错误的。全 部关键在于,我们应当坚决地、明确地、冷静地分清楚,哪些是俄国革命具 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功绩,哪些我们还做得很不好,哪些还没有建立起来,哪 些还要多次重新做起。

政治事态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好比一条链子。你要抓住整条链子, 就必须抓住主要环节。不能你想抓哪个环节就挑哪个环节。1917 年的整个关 键是什么呢?是摆脱战争,这是全体人民的基本要求,因此这压倒了一切。 革命的俄国摆脱了战争。虽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注意到了人民的基本要求, 因而保证了我们多年的胜利。人民感觉到,农民看到,从前线回来的每个士 兵也都十分明白,苏维埃政权是他们所获得的比较民主、比较接近劳动群众 的政权。不管在其他方面我们做了多少愚蠢荒唐的事情,但是,我们注意到 了这个主要的任务,这就是说,一切都是正确的。

1919 年和 1920 年的关键是什么呢?是武装抵抗。当时称雄世界的协约 国向我们进攻,要扼杀我们,因此用不着进行宣传,任何一个非党农民都懂 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地主来了。共产党员能同他们作斗争。这就是大多数农 民拥护共产党员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获得胜利的原因。

1921 年的关键是实行有秩序的退却。所以必须有十分严格的纪律。“工人反对派”说:“你们低估了工人,工人应当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主动性 应当表现在有秩序退却和严格遵守纪律上。谁要是稍微发出点惊慌的声调或 破坏纪律,他就会断送革命,因为最困难的事情,就是同那些习惯于进攻、 浸透革命观点和理想、认为任何退却都是卑劣行为的人们一起退却。最大的 危险就是破坏秩序,最大的任务就是保持秩序。

目前的关键是什么呢?目前的关键,也是我想把它作为这次报告的结论的关键,并不在于政治,就是说不在于改变方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关 于这一点已经谈得够多的了。所有这些谈论都是徒劳无益的。这是最有害的 空谈。新经济政策实行后,我们有人开始忙乱起来,又是改组机构,又是建 立新机构。这是最有害的空谈。我们得出了结论,目前的关键在于人才,在 于挑选人才。一个习惯于反对抓小事、反对单纯文化工作的革命家,是难以 领会这一点的。但是,我们目前的处境是(对此在政治上应当有清醒的估计), 我们前进得太远了,所以不能而且也不应保持所有的阵地了。

得了极大的信任。这是革命初期必然经过的阶段,不然我们就不会走在革命 浪潮的前头,而只会充当尾巴。不然所有那些想在新基础上建设新生活的工 人农民就不会信任我们。但是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而我们却不愿了解这一 点。现在再有人下命令来设立和改组什么机构,工人农民就要嘲笑了。现在 普通的工人农民对这点已不感兴趣,他们是对的,因为现在重点不在这里。 你,共产党员,现在不应当向人民宣传这一套。虽然我们这些坐在国家机关 里的人总是埋头于这种琐事,但是该抓的不是链条上的这一环节,关键不在 这里,关键在于人员安排不当,革命干得很出色的负责的共产党员被派去搞 他们一窍不通的工商业,他们妨碍别人看清事实真相,因为奸商和骗子都巧 妙地躲在他们的背后。问题在于我们没有对执行情况进行实际检查。这是一 种平凡的小任务,是些小事情,可是我们在最伟大的政治革命之后所处的环 境是: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必须与资本主义成分并存,全部情况的关键不在于 政治,狭义的政治(报上所说的全是些政治高调,没有丝毫社会主义的东西), 不在于决议,不在于机构,也不在于改组。这些只要对我们有必要,我们会 做的,但决不要向人民灌输这些东西,而要挑选所需的人才,检查实际执行 情况,这才是人民所重视的。

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 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 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现在人民、全体劳动群众认为,对他们最重要的是 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赤贫和饥饿,使他们能看到情况确有改善,而且符合农民 的需要和习惯。农民熟悉市场,熟悉商业。我们不能实行直接的共产主义分 配。要这样做,我们的工厂和设备都不够。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商业来供给, 而且要做得不比资本家差,否则人民就不能忍受这种管理。问题的全部关键 就在这里。如果不出现什么意外,这就应当成为我们 1922 年全部工作的关 键,不过要有以下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没有武装干涉。我们虽然在外交上尽力避免它,但是每天都有发生的可能。我们确实应当时刻戒备,并且为了加强红军,我们应当作 某些重大牺牲,当然也要严格规定牺牲的限度。我们面对着整个资产阶级世 界,它不过是在寻找扼杀我们的方式。而我国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无 非是这些资产阶级的代理人罢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就是如此。

查委员会 282 那样进行清洗,而是对经济机关中的全体负责共产党员来一次 认真的清洗。

第三个条件是要在这期间不犯政治错误。当然,如果我们犯了政治错误, 那整个经济建设就要受挫,那就不得不去争论纠偏和确定方针的问题。如果 不犯这种可悲的错误,那最近的关键就不在于法令,也不在于政治,狭义的 政治,不在于机构,也不在于机构的组织——这些事将根据需要由负责的共产党员和苏维埃机构来做,而全部工作的关键在于挑选人才和检查执行情 况。只要我们在这方面实际上学到东西,收到实际成效,那我们就能再次克 服一切困难。

清洗干净的好器官。283 如果以后继续采用这种办法,这真是一件大好事。 不开玩笑了,现在来谈谈主要的指令。在这方面中央的意见是完全一致 的,我希望代表大会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批准旨在解除政治局和中央的琐 碎事务、加强负责工作人员的工作的指令。要使各人民委员对自己的工作负 责,而不是先把问题提到人民委员会,然后又提到政治局。我们不能从形式 上取消向中央申诉的权利,因为我们的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但是应当制止什 么小事都找中央的做法,要提高人民委员会的威信,各部的人民委员——而 不是副人民委员——要多出席人民委员会的会议,应当改变人民委员会工作 的性质,即把我最近一年没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更多地注意检查执行情况。 我们还将有两位副主席——李可夫和瞿鲁巴。李可夫任工农国防委员会红军和红海军供给特派员 150 时善于督促工作,使工作得以开展。瞿鲁巴曾把一 个人民委员部办成比较好的部。如果他们两人能尽量注意督促各人民委员部 注重执行并负起责任来,那么我们就会前进一步,虽然是小小的一步。我们有 18 个人民委员部,其中工作根本不行的不下 15 个,好的人民委员不是到处都能找到的,但愿人们更加注意这一点。李可夫同志应担任中央政治局委 员和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因为在这两个机构之间应保持联系, 没有这种联系主要的轮子有时就会空转。

因此要注意使人民委员会和劳动国防委员会 150 裁减所属的各种委员 会,使它们熟悉和解决自己份内的事情,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在无数的委员会 上。最近把各种委员会清理了一下。总共有 120 个委员会。有多少是真正必 要的呢?只有 16 个。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清理了。有些人不是对自己的工作 负责,不是把决议提交人民委员会,也不知道自己对此负有责任,而是躲在 各种委员会后面。在这些委员会里是一团混乱,谁也弄不清楚是谁负责;一 切都乱成一团,最后作出由大家共同负责的决定。

因此应当指出,必须扩大和发挥区域经济会议 210 的自主权和职能。现 在我们俄国的区域划分是有科学根据的,是估计到经济、气候、生活、燃料 来源、地方工业等等条件的。根据这种划分,建立了区和区域的经济会议。

当然,局部的调整还会有,但是应该提高这些经济会议的威信。 还有,应该使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更加有力地工作,使常会能够正常地举行,会期应当长一些。常会应当讨论法律草案,有时法律草案没有必要地 匆忙提到人民委员会去。最好把这些草案搁置一下,让地方工作人员去仔细 考虑,并且对法律的起草人要求得更严格些,这些我们现在都没有做。

如果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常会的会期长一些,它就可以分设各种小组和 专门委员会,更严格地检查工作,抓住那种在我看来是目前政治局势的整个 关键和本质的东西,也就是把重心转移到挑选人才、检查实际执行情况上去。 应该承认,也不怕承认:百分之九十九的负责的共产党员被派去干的并 不是他们现在就胜任的工作,他们不会干自己那一行,现在应当学习。如果 承认这一点,而我们又有充分可能做到这一点——从总的国际形势看,我们 有时间来得及学会——那我们就无论如何要做到这一点。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八

安娜就这样死了,我倒在布满沙尘和煤炭的铁轨上。一个那么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快乐单纯的家庭,快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其名曰“爱情”。而这个“爱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看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审判和思索。安娜是要所谓的婚外情,还是要家庭,这个十分矛盾的问题即使放在现在,也应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而这个“爱情”,仅仅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用甜言蜜语打动她。

安娜应该是一个诚实、勇敢、十分有人格尊严感的女性,当她要脱离原来的生活时,她勇敢地向丈夫决裂。她是一个正直而不放荡的女人,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曾对渥伦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能理解的。”安娜挣扎在贵族社会虚伪的污泥里,极力想得到超脱,她追求“真正的人的生活”,在她心目中,妇女不是被玩弄的对象,不是男性生活的点缀品。她将自己的追求寄托在真挚的爱情里,企图寻到道路来彻底解放自己和人格,为此,她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与对上流社会虚伪腐的厌恶之间的冲突,是安娜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这种冲突首先体现在于丈夫卡列宁的矛盾中,卡列宁是沙皇官僚制度的化身,她之所以需要家庭,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他对宗教、对文化的爱好,只不过是升官的敲门砖而已。卡列宁这种冷漠、虚伪、一心想往上爬的思想,是安娜所不能容忍的。当渥伦斯基相爱了。

然而渥伦斯基只是使她陷入一个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这个社会就是通过他展现了贵族阶级的自私与冷酷无情,最终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

细细品味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安娜在当时那种环境下的痛苦与无奈。安娜的命运值得同情但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河岸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自身人格解放的追求,都应该值得我们学习。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九

今天我在家里看了一本让我难忘的书,书名叫列宁的故事。

想必大家对列宁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列宁是俄-国人。列宁领导人民建立了苏维埃俄国,开创了人类使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也永远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值得敬仰的人,我记得列宁说过的一句话;要想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他的意思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像走路一样。你说,我要徒步去欧洲旅行。你打理好行囊。可就是不出家门。那你什么时候才能到欧洲。就是这个意思。读了这本书我也要像列宁一样,做一个有理想和有抱负的人。

我看了列宁童年的3个故事。第一个是《玻璃瓶》讲的是列宁去姑姑家,和小朋友做游戏时不小心把姑姑家的玻璃瓶摔破了,列宁跟着小朋友说不是他摔破的。回到家列宁总感到难受,就主动给妈妈讲,并写信向姑姑承认了错误。第二个是《赛跑滑雪……》,列宁从小就爱锻炼身体,他经常和姐姐、妹妹、小朋友玩赛跑、爬树、捉迷藏、滑雪等游戏,把身体锻炼得结结实实的。第三个《摘樱桃》,列宁经常帮妈妈到果园里浇水,妈妈到果园里浇水,妈妈告诉他们不能摘树上没有成熟的果子吃,列宁很听话,和小朋友们只拣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果子,到6月20日爸爸生日时,妈妈让大家摘树上的樱桃。看完后,我被童年的列宁的行为所感动,也要像列宁那样做诚实的孩子,敢于承认错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热爱劳动,遵守纪律,做一名好孩子、好学生。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

最近在读《列宁全集》,谈谈想法。

画家总是落后于模特。今天再一次读列宁的书,看到的东西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

整体与局部。以前在对农村结构的分析和资本主义本质的分析里,看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现在能看到社会发展的一般关系。发展必然是汰弱留强的,这在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中都会存在,这会导致社会不公,也是产生社会发展和阻塞的本质。个体的正义有时候转换到整体的视野就会成为邪恶。如何在和谐与发展中找到平衡点,让社会既能充满竞争又不至于因为这个过程导致的社会矛盾撕裂社会,这是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必须考虑到的问题。

以理服人。以比别人更高的理论水平来指出对方的错误,并指名正确的方法。这就是托洛斯基在列宁手上是猛将,到了斯大林手上却变成了行动的阻碍的根本原因。团结一切,前题是有掌控全局的能力。

万法规一。有人觉得如果对政治不感兴趣,就不用学列宁。其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万科通用的。天下文章一般抄,任何事物,只要认识了其本质,就能知道如何操纵它为我所用,自然也就能成为该领域的大家了。而从列宁的著作中找出通用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本质上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特殊领域的应用。

原本打算一星期一本,一年多看完,按现在的速度看来,得两年左右。届时,世界将已经有怎么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时间就像手中的沙子,抓地越紧,跑地越快。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一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90岁老人的爱情,没错,就是马尔克斯本人,只是经他讲述变成了小说。当然故事中的男主比他老很多,没他本人富有,故事中的他是个靠些报道赚稿费的作家,而且一辈子没有结婚。

在他九十岁时,他对一位妓院老板罗莎要求为他找一个处女。罗莎为他找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当然,老人并没有做出让他和罗莎犯法的不道德的事,让她陪自己不如说是他陪这位女孩过夜。他会为她读点睡前故事,如[小王子]之类的优美童话。然后看着她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女孩醒来在他的胡子拉碴的脸上吻一下。用口红在他的镜子上写下一个句子,他以为这是她的名字‘‘黛尔加迪娜‘‘。后来罗莎老板告诉他这不是姑娘的真名,准备说出来的瞬间被他阻止了,他不在乎她的真名。

这位姑娘正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所以成了‘‘苦妓‘‘,这职业赚的钱比她干缝纽扣的活要多的多。好在她遇到的是罗莎和这位老头,她基本还是过着一个比较正常的童年。比如她过生日那天,老头为她买了一辆很高级的自行车,因为小姑娘特别喜欢骑自行车,而她家院子里的那辆已经旧的不能再骑了。

不过,罗莎这个中介并没有得到老头的信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钱买来的,他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勇气告诉那位姑娘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位姑娘觉得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老。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年龄是要按照十年来算的。

好在最后遇到了中国农夫,就像嫁给了一根小拇指,但他是她一个人的。她鼓励他去找那位可怜的姑娘,老了就老了,不要胆小,已经跳过的舞是谁也夺不走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解脱。

而真正让他动笔写这本回忆录是因为看到一句据说是凯撒说的话,他认为这句话很阴险,但他找遍了凯撒的传记或者自传[高卢战记]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它叫做‘‘一个人最终一定会变成他人心目中的那个他。‘‘因此,他不仅动笔写了,还不知羞耻的从他对黛尔加迪娜的爱写起。

最后,在91岁的生日晚上,他卖掉了母亲上世纪留给他的那些金首饰,装饰了房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可能要不行了,让罗莎叫黛尔加迪娜过来,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留给小姑娘。罗莎也同感,并且让他撑住,不要孤独的死去,那太可怜了。

结果,老头并没有在那晚死去,他在第二天清晨醒来,自己的心安然无恙,认为自己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二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三

这本书是我今天看的最厚的一本,花的时间也最长,读了三周。故事主人公描述的非常逼真,感觉还是读书比看剧更能体会人物的各种心理变化。

其中我非常喜欢列宁这个人,他跟比他地位高些的人相处也待之以礼,并不阿谀奉承,跟平辈来往态度随意而直率,对下面的人宽容,最重要的是他真诚,不装。不过列文自结婚以来已经改变了许多;他现在颇有些耐心了,如果他不明白这一切都是怎么一回事,那他就对自己说,不了解全部情况别妄作判断,大概事情就得这么办吧,便竭力不让自己生气。

阿历克赛·亚力克山德洛维奇他一生都在官场上度过,因此,每当他对什么东西有所不满时,他便想,错误在所难免,任何事都能改正,于是他的不满也就逐渐缓和了。安娜的丈夫是最会伪装的人,他从小就没有双亲,跟叔叔长大,有个哥哥是外交官,一直在国外任职,联系的也少,后来就死了。他没有说知心的人,认识安娜也是由于权势所迫强行结合的,但是由于安娜的美貌,他也喜欢上她。后来安娜背叛他之后,他也非常冷静的处理,让我对他也产生怜悯之情。

伏伦斯基--安娜的情夫,他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他的日子之所以过得特别美满,因为他有自己的一套规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都明确地规定出来。这套规矩涉及范围有限,但却非常明确,无可置疑,伏伦斯基从不越出这范围一步,对于照规矩他应该做的事,他毫无片刻的犹豫。这些规矩无疑规定了:赌账是要付的,而裁缝的钱是不必付的;对男人不可以说谎,对女人则是可以的;不可以欺骗别人,而欺骗做丈夫的是可以的;不能饶恕别人的侮辱,而侮辱别人是可以的,如此等等,如此等等。他喜欢赛马,社交。他对安娜的美貌所倾倒,以致于放弃了前程追随安娜,但是后来他与安娜不断的争吵后,失去了对她的耐心,让我有些恍惚他是否真的爱她。

最后谈谈女主角安娜,书中描绘她的美丽与魅力实在让我想见见这个人,男人们见到他无不为之着迷,她又聪慧、爱学习,只要她想学的没有学不会的,她在建筑方面的知识,付伦斯基都要向她请教。安娜太着迷于爱情了,以致于她最后为爱情献出了生命。她自己的感想“我的爱越来越热烈,越来越只顾我自己,而他的爱却在一步步地熄灭,所以我们会各走各的路,”她继续在想,“这是无可补救的。我把一切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而我也要求他越来越完全地把自己奉献给我。而他却是越来越想要离我远些。我们两人恰恰是在同居前越走越近,而后来便止不住地分道扬镳了。这是无可改变的。他对我说,我嫉妒得毫无道理,我自己也对自己说,我嫉妒得毫无道理;但是这话是不对的。我不是嫉妒,我是得不到满足啊。可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让她激动得张大了嘴,在车厢里挪动了一个位置,“假如我可以不论是什么,只要不做一个只会迷恋于他的爱抚的情妇,那就好了;可是我不能也不想做个别的什么人。我的这种欲望引起他的反感,而他也就引起了我的愤怒,事情就只可能是这样。难道我不知道他不会欺骗我,他对索罗金娜没有意思,他并不爱吉蒂,他并没有背叛我吗?这些我全知道,可是知道了我心里也并不轻松。他就是不爱我了,出于责任他也会对我好,对我温存的,可是那我所想要的东西就没有了,——这甚至比仇恨还要坏一千倍!这是——下地狱啊!

这只是我读过一遍之后的感想,我希望在我看过这部剧后再重读一遍,相信肯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四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五

第一, 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文中原话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或实质,在对立同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发现矛盾、研究矛盾、把握矛盾。列宁所提到的关于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毛泽东在后来的《矛盾论》中也多次引用过。

第二,阐释了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第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叫庸俗进化论。第一种观点的动因、泉源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那里去了,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平滑的进化过程,这是对发展的窒息。因此列宁认为这是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发展观。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是活生生的,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渗透、贯穿、转化、统一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刻不停、永不止境地变化的,事物也因此而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说第二种关于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第三,也是全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即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文中原句为:“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问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说认识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又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我想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这棵活树上,说明它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原文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独立的完整的直线”。更形象地说,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单独拿出来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因此,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但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六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的,因此不可以随意地在上面涂涂画画,平时的读书笔记都写在上了。

现在想详细地谈一谈这本书。书的篇幅不是很长,而且从开头引用《睡美人》的句子就告诉了读者,这是一种致敬。内容也确实与此相关。

我记得在看《朝圣》时,有一个书评中有这样一句:除了黑塞和马尔克斯,这是另外一个会让我有现实感的虚构故事。简直和我太一致了。在看这本和在看《朝圣》的一开始,都忍不住去查证了一下这是否为真实。

这本书的主题在于老年人对年轻的向往、九十岁与十几岁的两人的爱情。看到有一个书评说马尔克斯想要探讨性和爱能够超越时间。在这本书里,孤独自持的忧郁的老学究,年轻健康的少女,因为是不同的种族,所以能看到和川端康成完全不同的画风,很有趣。这也是马尔克斯一向能够带给读者的,那种自然、粗糙的野性却疯狂的美感。

可是当我看到对学究家里佣人的描写之后,奇怪的感觉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以女性视角来看这个故事,我觉得一直表现的是一种渴望,而且是自知不可得的渴望;也是一种对年老的复杂情感,想要做点什么最后只能以拉住一根年轻的稻草企图将自己拽出时间和孤独的泥潭。听起来是可以写的很宏大的,也是一种以人与时间对抗,一种无怨的爱。

马尔克斯也确实有这样的野心,而我实际看起来却觉得稍微有些亏欠,我觉得第一是视角问题,年老的学究视角完完全全和我是对立的,第二也在于那种情感的铺垫…学究对于爱和性的情感的描写有一点承托不起他曾经的过往,、生命中的经历。他最后学会爱了吗?我脑子里乱乱的没有什么答案……感觉马尔克斯的主角更适合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我还是更喜欢百年孤独。

最后想聊一下,我对老马是有一些滤镜的,他对那些光怪陆离的东西写得太好了,《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和《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都超级好看啊。可是看完这本书突然发现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作家有太多自己的设想了,当他露出了过多自我的性格,在书里夹含一些些自私的想法时,我假想的“完美”形象就会破碎。

列宁回忆录读后感篇十七

9月3日的下午,我去图书馆借来了一本《列宁的故事》。一回到家里,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列宁从小就是到一个机智、勇敢、诚实、爱学习,的孩子。我感受最深的一篇就是:勇敢诚实的孩子。这个故事讲的`是:列宁和伙伴们出去野餐他们找了一块空地,拿出食物,捡来枯树枝,可是煮东西总要水呀。不远处就有一汪泉水,可是大家都不愿意去取,因为守林人被强盗杀死了。当时,我也在想:死人多可怕呀!看血,我就觉得恶心。可是列宁却勇敢的站出来说:“我去龋这让我觉得”列宁很勇敢。而且,万一那群强盗又突然从树背后闪出来了,把自己给杀死了,难道他真的不怕吗?我觉得列宁当时也很害怕,只是他心里在想: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去取水,那就不能野餐了,所以我要克服心理压力,大胆地去取水。于是,列宁便走到泉水边,去了一壶水。

列宁的诚实表现在好多地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我先说一件。有一次,列宁和哥哥姐姐去姨妈家玩,列宁一不小心把一个玻璃瓶打碎了。姨妈发现了便问:“谁把瓶子打碎了?”列宁就对姨妈说了谎。列宁回到家里,过了两个月后,边哭边把那天的事告诉了妈妈。我想:过了这么长的时间,列宁还能记得这件事,并叫妈妈写信向姨妈道歉,真值得我们学习。

我以后要做一个勇敢的人,不要什么都怕;还要做一了诚实的人,做错了事就要诚实道歉;还要机智,爱学习,做事要想清楚才能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166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