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丰碑课后反思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30 04:21:16
专业丰碑课后反思范文(15篇)
时间:2023-10-30 04:21:16     小编:翰墨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普适的学科,它的应用广泛且深入。写总结时,要结合实际情况,避免空泛的陈述。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丰碑课后反思篇一

一、课程结构

1、导入

以谜语“身体圆圆没有毛,不是橘子不是桃,挂在树上像灯笼,软软甜甜好味道”的谜底为柿子展开教学,呈现青柿子和熟柿子的图片,让学生回答,一般喜欢吃哪种柿子,得出大家一般喜欢吃软柿子,进而让学生思考一般用“软柿子”形容哪一类人,引出课题“不做软柿子”。

2、不做“软柿子”

(1)热身游戏——捏捏软柿子

采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以同桌为队友,听到柿子一词便捏对方的胳膊,先下手得先机,后下手的只能等下次机会。通过游戏让他们体会捏别人的感受以及被别人捏的感受,得出玩游戏的最大体会,进而明白“不做软柿子”的必要性。

(2)案例展示

通过展示案例以及结合自身经历,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有的人会成为“软柿子”以及成为“软柿子”带来的后果,让他们明白“不做软柿子”的重要性。

(3)小组讨论——找到不做软柿子的方法

小组思考讨论,找到既能保护自己,又能避免再次受欺负的好方法。再由小组分享答案。

(4)思考以暴制暴是好方法吗?

先由学生回答以暴制暴是不是好方法,再用学生干部打人判刑的案例以及打人女汉子的案例讲述以暴制暴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还会激化矛盾。

3、教学总结

教师对整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受到欺负时,应该直面欺负,积极应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愤怒,不做“软柿子”。

二、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整堂课比较流畅,没有出现大的问题。知识点讲述清楚,将不做“软柿子”的重要性以及方法讲述得清楚明了。同时使用经典且切合学生实际的案例对以暴制暴这一方法和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以暴制暴不是个好方法。

2、不足之处:

(1)课前准备:没有处理好电脑的问题,上课前没有清点学生。

(2)课堂讲述:对于学生的回答引导不够;案例讲述不够清晰明了;用“你们”回答学生的问题,有一定的距离感;回答问题阶段,学生自主回答少,自己讲述过多。

3、改进设想:

(1)课前准备一定要更加充分。

(2)课堂讲述:对于学生的回答做到更好的引导,不能“唯学生作答”;案例讲述时语言更加精炼,实在不行就将案例放在ppt上;用“我们”或“大家”回答学生的问题,将自己和他们的距离拉近;更多的引导学生自己作答,避免自己一味的说教。

丰碑课后反思篇二

人教社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是一篇传统课文,只有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才能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才能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然而长征已年代久远,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也很陌生,所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令其感动,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和关键。我在教学《丰碑》时,通过学生感情真挚的朗读、深刻的感悟和晶莹的泪花,可以看出学生被深深地感动了。

一、形象对比,设疑激趣。

课始,先交流有关长征资料,在对长征背景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如果把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比作一个强悍的拳击手的话,那么小米加步枪的红军应该是什么呢?”

“红军只能算是弱小的儿童……”

“弱小的儿童靠什么打败拳击手,并最终夺取胜利的呢?”带着好奇学生进入初读。之后,学生感悟到:“靠的是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精神。”

初读就能有这样全面而深刻的感悟,是因为“形象对比”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愿望,而“设疑激趣”则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目标。

二、品词品句,情感迁移。

“舍己为人,团结互助”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呢?这需要品味描写人物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

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崇高精神,多么令人敬佩,多么令人感动!学生的朗读引起了听课老师的强烈共鸣,也感染了我。我情不自禁地赞叹:“舍己为人,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可以使弱小的红军战胜强大的敌人,今天如果我们继续发扬长征精神,我们的学校会日益繁荣,我们的城市会日新月异,我们的国家会日渐强大。莫说是小小的非典,就是整个世界也会向我中华民族顶礼膜拜!”

不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即兴表述,还是课下的写作练习,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今天的儿童与70年前的红军战士的心相通了,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了,文章中的长征精神已经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

丰碑课后反思篇三

转眼秋天就来了,一阵阵秋风吹过,到处是飘落的秋叶。红的,黄的,黄中带绿的,丰富多样的树叶给孩子提供了探索、发现、表达的广阔空间。孩子们喜欢树叶,每次户外活动时,他们总是会捡起树叶玩弄起来。生活中,孩子们会对一棵草,一片掉下来的树叶感兴趣,充满着好奇心秋天的树叶不仅会发展他们的智慧,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小班《秋叶飘飘》的主题活动开始了。

在周一我们开展了科学活动《树叶的旅行》,我制订了两个目标:一、结合具体情境,感知、认识“上”和“下”的空间方位;二、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的描述树叶的行踪。

在活动过程中,我以树叶宝宝去旅行贯穿活动始终,为集中幼儿注意力,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把幼儿数学活动材料中《树叶的旅行》几张图片拍下来,放在电视机里播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内容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先是谈话导入,带领幼儿进入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也为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在出示树叶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感到陌生,因为树叶是幼儿常见的植物。但是树叶今天却要去旅行,“旅行”这一名词孩子们可能并不了解,所以我做了一番解释。

然后引导幼儿观看图片,仔细阅读画面,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认识上下的位置关系,学习运用方位词较完整描述树叶的行踪。对于刚入小班的幼儿来说,看图完整表达图片意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表述的时候我基本上都是带领幼儿完整表述的。从学习的情况来看,幼儿已能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

最后我带领孩子们玩了一个小游戏“我和树叶去旅行”,小朋友手拿树叶想象自己是一片树叶,随着我的一声呼喊下,他们都飘到了几个不同的地方,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而后我让孩子们说说:你的树叶宝宝去哪里“旅行”了?孩子们兴趣浓厚:树叶宝宝去了小椅子下面;树叶宝宝去了玩具上;树叶宝宝来到了钢琴上……。

本次活动是利用身边的现象——树叶飘落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画面清晰地呈现了树叶飘落在不同物体的上、下方位,为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和前提,能够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丰碑课后反思篇四

已经有很久没有上全区的公开课了,刚接手任务时有些不安,又有些患得患失,这么简单的一节计算课,能上出什么新的东西呢?但当我着手钻研教材,写教案时,感觉多年来的积淀有了效果,有很多想法、理念想要表现在这节课中,尤其是与胡松林老师的一次交流后,一节成功的计算课的轮廓已在脑中清晰呈现。又于进度原因,又由于中间相隔一个十一长假,匆匆经过一次试教,便正式上阵了。

1、学习内容来自生活。

2、学习需求来自学生。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时,我不拘泥于教材,敢于跳出教材,辨证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该着力的地方花时间、下功夫。将探究有关0的除法的规律放到操作中进行,教师不直接告知规律,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学具操作,从实践中感知“为什么商会是整十、整百数”。

3、学习过程重视体验

新课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在教学《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时,学生运用“操作与计算相结合”方式,将学具操作与竖式计算相对照。尤其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编题游戏,让学生在自我编题中体验“商末尾有0的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提供一种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丰碑课后反思篇五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丰碑课后反思篇六

?丰碑》这篇文章我在校语文教研活动中上过一次,由于自己没有事先试教,所以很多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造成了不少的遗憾。本堂课的反思如下:

一、对教材,文本解读的反思

我想,对《丰碑》的解读我们很容易定位在军需处长的无私无畏精神上,这也是大家所普遍认同的。但是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以将军神态的变化烘托出了军需处长令人可敬的高尚精神,对军需处长的描写也仅仅是一百三十个字的外部形象的素描,勾勒相当精练。我们学习了这一段后都能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高尚、无私、无畏。但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读者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教材为什么要选用这篇课文呢?我想,他要我们记住的更应该是红军精神而不仅仅是军需处长,要的是对学生的德育渗透而不仅仅是谋篇布局的学习。所以我将中心思想定位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去理解文本,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二、教学教法的反思

1、一节课下来觉得自己激情洋溢,却并未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上课举手情况不佳。因为课堂上提问多而繁琐,不够精简,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学生思维,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细琐的问题思考,发散思维少。问题一多,引导痕迹多了,教师显得不从容。如何把问题设计得简而精这是迫切需要我研究的问题。

2、上课思路不够清晰,由于对教案的死记硬背,上课不能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由于老是想着教案,心里紧张,影响上课状态,上课过程不够紧凑。

3、教学过程中对第七小节的解读不够深入,一开始讲到的时候没有带领学生很好地体会,也就没有为下面的理解晶莹的丰碑做好铺垫工作,导致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又返回到上面来,显得重复。

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的遗憾似乎太多了点。

语言还不够规范简洁,我想这是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了。重复性的语言太多,学生说一句,总担心其他学生没有听清楚,总要把他的话再重复一遍,浪费时间。问题不够简洁,同样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等学生思考,就再问了一遍。“读完这一段以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感受最深的你用一个词语来说?或者用一句话来说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还很多,这样的浪费还很多。而这些问题完全是可以整和的问题。肖川说:语言就是思维。我还要缜密些,再缜密些。

应变和调控课堂的能力亟待解决。在解读“晶莹的丰碑”时,当学生没有说到“力量,信念,思想”的时候,我很是着急,把答案都告诉了他们。由此可以看出,我的应变是不够灵活的,似乎以前学习的那些教学方法一下就都不见了,脑海中就想着学生一定要回答到我心目中的所谓答案——这个错误自己能认识到,但在课堂中怎么就缺乏了对学生的侧面引导呢?怎么就不会顺学而导呢?读一读再说不行吗?不能总是认为自己的预设是美好的,学生一定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学习。

语文教学是一片海,我饱受风浪的颠簸,却梦想前面有个无垠的奇妙世界;她又是一座大山,我饱尝攀登的艰辛,但坚信有个美妙的旅程。语文的路对我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还很长很长,我要执着坚定地向前一小步,一小步但认认真真地走下去。

丰碑课后反思篇七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讲授的是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丰碑》一课。本文记叙了红军在过雪山时,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课文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和品质。结合本次我们教研的主题“在阅读教学中落实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策略,在教学时,我以重点的词、句、段为依托,由感悟环境的恶劣到体会人物品质的高尚,由将军态度的变化到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为主线,步步深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从而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但有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作为教师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

由于这篇课文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理解感悟文本时会使学生有很大距离感。于是我就以“幸福”这个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从而体会到自己正身处幸福之中。之后话题一转“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的”,这样一来,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什么是来之不易的呢?从而引出新课,让他们自然地走进文本之中。

二、重组教材,感悟品质

由于本篇课文较长,讲课时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在课前备课时,我就将教学重点放在了第七自然段以及对将军描写的段落上。对于课文1、2自然段红军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只是让学生感知朗读,并展开想象,落实了语言字的训练。之后就将将文中结尾的“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作为串联整节课的重点句。分别在感知军需处长的品质、体会将军内心情感的变化以及理解“丰碑”的真正内涵后,分三次出示并引读这句话,更好地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既讲究实效,又感悟了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三、夯实语言训练,加深理解感悟

巧妙、夯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文本、体会情感。

在这节课上,为了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这一主题,首先对于文中空白内容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想象训练,例如:让学生想象这支队伍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通过想象,深刻地体会到了行军的艰难,也为接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感悟将军愤怒后,又让学生想象:如果你是这位将军,会怎样训斥军需处长?学生通过角色转换,又很好地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处,在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穿着等描写,通过句式对比,换词练习以及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不但让学生体会了他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献身精神,更让学生感悟了文中语言的准确精妙,同时也渗透一些写作方面的指导。在学完本文后,又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军需处长的敬佩之情,学生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既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习军需处长牺牲的一段时,当体会他为什么如此镇定安详时,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是一带而过,引导不够深入。对于一些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有效地加以评价,还有就是感觉整节课自己提的问题过细,总觉得是自己在牵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谈体会也不是很深刻,与我预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还恳请各位专家及教育同仁能给予更多的指点与帮助,谢谢大家。

丰碑课后反思篇八

《丰碑》是鄂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行进,当时供应非常困难,军需处长把棉衣发给了战士们,自己只穿着单薄的破旧的衣服,在过云中山时被冻死了的事迹,表现了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一、情境导入,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开课伊始,我先以课件出示红军过雪山的一段录相。一边播放录相,我一边口述情境:在一个寒冷的冬天,红军号战士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看得出,学生的表情是凝重的,有的情不自禁地打起了寒颤,从听觉和视觉上让学生初步感知到了当时环境的恶劣,行军的艰难,红军战士要战胜困难没有顽强的意志是不行的。并让学生站在红军战士的立场上去思考他们此时还会遇到哪些困难。此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奠定了一个情感基础,为下文的学习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以疑促思,把握课文的基调。

看完录相,我一个问题抛出来: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寻答案。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引导学生体会这反问的妙用,并指导朗读,读出坚定的语气,以突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我再质疑:为什么刚才将军还疑虑重重,这会儿却变得信心十足呢?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很自然就将学生引入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就引导学生大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知道这样的转变就是因为队伍中出现了一个军需处长。

丰碑课后反思篇九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碑》一文中第12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代表着将军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也代表着他对刚才发怒埋怨军需处长的自责、愧疚的心情,更为红军队伍中有这样的战士而自豪。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第一次教时,我设计了思考题:将军为什么向军需处长敬这样一个军礼?引导学生想象将军的内心活动。虽然学生也能积极思考,发挥想象,但对将军情感的感受不够深刻。这是因为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内部自我协商,无法拓宽思路和想象空间。那么如何改善呢?强调主动的合作探究,自然能让学生从单向交流走向多方合作。优化问题设计,创设争论辩驳的条件是有效策略之一。为此,第二次教学时,我作了如下修正:首先让学生思考,读到这里你认为将军刚才应该不应该发火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将军刚才应该发火,因为他并不知道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而眼前有位老战士因没有发到棉衣而被活活冻死,当然要发怒;有的学生认为将军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大发雷霆而错怪了一位老战士,当然这是不应该的等;接着在辩论之前,让小组持相同观点的同学读议交流;然后分成两大组辩论;最后集体评议。这样一来,学生在争论中自然分组并多方交流,层层深入而又主动剖析将军的内心活动,显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

深入文字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感受人物伟大的人格魅力。

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以将军的情绪变化作为教学的主线。在理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在整个故事中寻找描写将军情绪变化的句子,由此了解将军由担心到生气,到愤怒,再到感动与自豪,最后担心变为坚定的心理变化过程。线条清晰了,学习的思路就清楚了:读将军的担心,了解红军队伍过雪山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读将军的的愤怒,体会军需处长在雪山的严寒中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读将军的感动,体会军需处长在面临死亡时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伟大精神,读将军的坚定,体会红军战士那忠于革命、不畏牺牲的坚定信念。在这个过程中,读与悟,是学习的主要手段:从课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内心,然后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课堂上孩子个个神情严肃,有一种灵魂洗礼的庄重。

理解“丰碑”这个词语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在朗读与感悟之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经奠定,“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许多孩子都能从外在形象和思想品质两个层面来理解“丰碑”的含义。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一

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二

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二、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三

《丰碑》是赣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能力训练”第十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丰碑》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红军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采用侧面描写的表现手法,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忘怀。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宜以深情朗读、想象感悟为主,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的理念的前提下,教学时,我抓住重点,即课文第七自然段,以军需处长的神态、动作、穿着,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同时,引导学生领悟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而感悟丰碑,使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

通过这一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不容易。 做一个好老师真不容易。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更不容易。纵观我的课堂,有成功也有失败。

本节课的教学,我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我以自己动情的导读,感染学生,达到与学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已不单单是在学一篇课文,而是一种情感的熏陶。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而是植根于语言文字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当将军得知,眼前这位战士,就是自己刚才还迁怒于他的军需处长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将军楞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此时无声胜有声。怎样帮助学生体会将军沉重而又激动的心情,感受军需处长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呢?我设计了补白联想。“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沉重而又激动的,他的心中必有千言万语要说,然而他却一句也说不来,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补白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哪怕是将军,在失误面前同样敢于自责,同时更使学生受到军需处长崇高精神的陶冶。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渗透了做人的哲理。

我在反复引导学生揣摩、体会、咀嚼语言的蕴涵,品味语言的妙处后,带领学生朗读,以心契心,以情悟情,从而与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载体产生最大限度的共鸣。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真的被感动了,有了不得不发(抒发)愿望时,让学生“写碑文”就水到渠成了。我不失时机地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学生潜文入境,发挥想象,写下碑文,他们真正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真正受到了熏陶和启迪。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划出直接把军需处长和丰碑联系起来的句子。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对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四

《丰碑》这篇课文讲的是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给自已而被冻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课文语言朴素、自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将军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人物形象饱满,读罢令人难以怀。那么,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文中之情,从而从维持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呢?结合笔者两次教《丰碑》一课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从学习任务走向学习需要

《丰碑》一课重点突出,“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是这篇课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同学们回顾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以“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个问题突破全文,交待学习任务。这样一来,虽然从教的角度而言,本课的学习任务交待清晰,但是从学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习需要是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那么如何激发学习需要呢?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设置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习需要。因此,再教时,我对原先设计作了修正:首先让同学们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红军队伍遇到了怎样的困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后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着重理解“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属于谁呢?”这句话。自然而然,学生不禁要问,刚开始将军不是担心“这支队伍能不能经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吗?现在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是为什么?这样修正,就把原来的学习任务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兴趣,拓宽了主体参与的面,当然有利于学生主体性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质疑问难: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丰碑》一课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将军情感的变化来衬托军需处长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学时,着眼于将军情感变化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我设计了自学思考题:将军的神态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学生圈画有关词句。然后分别读议:将军为什么“愣了一下”,为什么“脸色严峻起来”,为什么“两腮的肌肉抖动着”,又为什么“愣住了”?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体味将军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引起共鸣。但从教学实践看,虽然激起了学生的情感,但是学生思维空间狭窄,又压抑了创新个性的发展。这是由于教师规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学生只能被动参与学习。那么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呢?引导质疑问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

因此再教时,我尝试把学习设计权还给学生,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体交流质疑,教师将同学们都不懂的问题按课文的顺序重新排列并摘关键词板书在黑板上,一般来说,学生的问题有:当警卫员告诉将军前面有人冻死了,为什么将军只是愣了一下?为什么老战士牺牲时神态还那么镇定、安详?将军为什么要向身边的人吼?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读文,想象将军、老战士等人的内心活动并朗读体验。这样由学生自已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自然情更浓意更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丰碑课后反思篇十五

1、教学思路清晰,整体感强。

这节课我从文章的题目“丰碑”入手,直奔中心,抓住“为什么说牺牲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中心问题,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深入课文内容,重点讲读第七、十二自然段,并以这两段为中心,带动其它内容的理解,从而逐步深化学生对“丰碑”的理解,思路明晰简洁,且有很强的整体感。

2、相信学生能力,主体意识强。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就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在其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而导之,思而辩之,使其认识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这节课正是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首先弄清了学生认识的底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弄清“军需处长究竟为什么会被冻死,这到底表现了军需处长怎样的精神”,使其认识准确化、深刻化;再引导学生体会将军和战士们情感的变化,理解军需处长的精神的深刻影响,使其认识全面化;最后让学生完整表述这一问题的理解,使其认识条理化,这样处处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意识。

3、主次分明,训练意识强,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本课中第七段对军需处长的直接描写和第十二自然段对将军的描写就是文章的亮点。这节课我就以这两段作为教学的重点,以这两段为中心向其他各段辐射,并以对中心问题的理解为经,以各段重点词句为纬构建本课的训练场,第七段抓“镇定、安详”体会军需处长勇于献身的英雄气概,第十二自然段抓“愣住、敬礼”带动全文,体会将军的复杂内心世界,使学生达到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可以摒弃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不必要的讲解和多余的讨论。还突出重点,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想象、推理、判断表达能力均得以较好的训练。

4、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如让学生根据文中对军需处长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发挥想象,想象一下军需处长牺牲时的情景?假如你是将军,看到眼前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你会想些什么?假如你是红军战士,看到军需处长这座丰碑时你会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以此来更深刻地感悟军需处长的品格,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5、重视朗读指导,入情入境。

整篇文章都是以将军的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文章感情强烈,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朗读第七自然段,我指导学生怀着对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读出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朗读八至十自然段要读出一种激怒感,将军的几句话,要表现斥责、威严的口气。读十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体会将军得知冻僵的战士正是军需处长时,那种震惊、内疚、敬仰的复杂心情,在教学中,我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引读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6、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改革意识增强了。

在教学中,我打破了老一套的“师问生答”或“填压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军需处长为什么为冻死”,“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学习文中重点段落时,我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圈画,并同桌讨论交流学习收获,学生协作意识增强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变浓了。

1、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一些重要环节。在学习描写将军的段落时,因没有理清将军当时的情绪变化,导致课堂上当时的冷场,孩子们对第12段读得不到位。

2、由于时间关系,教者本身钻研教材不够,同时也由于课堂上的紧张,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有位学生说将军当时生气,是因为当时没有人回答他。我因自己课前对教材钻研的不透彻,当时脑子中只有教案,急着让学生回答是将军误认为军需处长的失职而生气,竟否定了学生。

3、在学法指导上有所欠缺,学生自由活动的空气相对来说还不是很多,今后要朝“教就是为了不教”这个目标而努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51092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