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0-28 02:12:12
实用辛弃疾读后感(案例13篇)
时间:2023-10-28 02:12:12     小编:GZ才子

通过撰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思路,以便更全面地评价和分析书籍。如果你正在写读后感的文章,不妨阅读一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帮助到你。

辛弃疾读后感篇一

皎月东升,月光轻柔似水,举眸凝望,褐栗色的枯枝横斜眼前,银月娇柔似得隐在那枝后,挽几颗北斗,批几星残云。林立枝头的乌鹃低头打转,却被那莹莹的月光所惊动,举翅翔空,飞往那幽幽空山。夏意怡人,清风卷着芙蓉的轻灵前来迎接。墨色的蝉覆在那老干虬枝上,鸣着夏夜的盎然。

举步前行,踏在那农家石径上,稻花香气扑鼻,茅屋中传来农民笑意谈论:“今年庄稼收成定是甚好,听这蛙声,却是在庆祝我们啊!”“是呵,闻着稻花香,听着蛙叫,我算满足啦!”笑意荡漾,农民是国家根源,之前收粮总是勉强维持生活,今年算是有个好年了。池里,芙蓉鲜红,碧叶掩影,那青蛙也是怕羞,躲在不知的深处。蛙声绵延,鸣蝉灵促,二者同嚷起来,却比那《彩云追月》更有盎然的自然风趣。此时再饮些清酒,岂不是更妙哉!

踏在那木板桥上,溪流跃石,透着斑斓。夜,更深了。举眼仰视星空,北斗明莹了许多,亮晶银闪,几颗环绕在月旁,等着月色明朗了,又会有几人注意,记起它们呢?倒是那清高的北斗,印在深蓝幕色一侧,越发明耀了。不经意之间,却落起了几点小雨,细雨斜织,稀疏朦胧。一行青山隐隐轻斜。也不必再穿那蓑衣了,由着那雨星滑过面颊。在这细雨青山之中,我却越感清新怡人了。

青林斜交,一干干枝头朝天,粗糙的枝干在月关之下,影起斑点银星,那丛林深处,又是些什么?谁也不知道。旧时的旅店隐在林旁,屋上茅草纵横交错,横七竖八地躺在那,旅店墙壁颜色几乎剥落,红漆掉在那青草立马。旅店里面有着些许蜘蛛网,上面已经有了许多昆虫残骸。边走边望,小径尽头又是一座石桥,溪流湍急。

辛弃疾读后感篇二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辛弃疾读后感篇三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读后感篇四

辛弃疾生于当时的金国,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里是敌占区。但辛弃疾却一心向宋,少年时代即积极抗金。盛名之下,朝廷不得不任用他,却不敢大用。原因竟然是朝廷怀疑他是不是敌国派来的奸细,来到宋国是否目的不纯。在今天看来,这些啼笑皆非的理由,却成了他仕途的绊脚石。纵使他才华横溢,纵使他豪情万丈,可却不能施展拳脚,空有一腔热血与抱负。

在这样的情况下,辛弃疾内心的'落寞与孤寂自是常人难以理解。在《青玉案・元夕》中,辛弃疾隐晦地表达了这层意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人赏识的美女,只能站在阑珊灯火下,独自悲伤。与之相对应的是其他人则笑语喧哗,热闹万分。

辛弃疾的不幸是时代的不幸。正如爱新觉罗・玄烨所说: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高宗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止是哉!康熙皇帝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倘使辛弃疾生活在一个合适的时代,他的功业绝对不仅仅止步于此。

可惜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这位惊世骇俗的词人,一生都以行动证明心中那颗报国之心。只可惜生不逢时,即使是我们后人,也不禁为他扼腕叹息。开禧三年,也就是公元12,辛弃疾病逝。这位爱国的词人,据说临死之前前仍在呼喊杀敌。一代风流,终归于沉寂。

辛弃疾读后感篇五

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威武高大,从小苦练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蹂躏,二十二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有一次军中出现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提剑单人独马追了两天,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光复大业,他说服义军首领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料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判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那时候他还是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只想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失去了利剑,就只剩下了一只羊毫毛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了,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上滚过来的经历呢?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据说曾经让西夏人闻风丧胆,不过据目前的资料来看,似乎也没有身先士卒,浴血疆场的记录。“剑指三秦”“西风塞马”“投鞭飞渡”,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也是不可多得帅才,他在《九议》书中主张编练特种部队,重视谍报和情报认为是部队的耳目,胜负的关键,他的兵学的思想不在戚继光之下。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只能热泪横流。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了他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尽职而招灾。但是朝廷怕他也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四十年,有近二十年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二十多年间有又三十七次被调动。每到一处他都特别认真,激情工作时刻摆出一副要冲向前线的样子,他这种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著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只求偏安的南宋官场上立足。

“过则成灾”终于惹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危难时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读后感篇六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读后感篇七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起来,让我回味无穷。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仿佛看见了天边的一轮明月升上了树梢,却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晚风仿佛唤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好一个“喜鹊鸣蝉图”!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仿佛一切就在眼前,人们一边闻着稻花香,一边谈论着丰收的年景,周围伴着蛙叫声,这些青蛙似乎也在说唱着丰收年。好一个“稻蛙丰年图”!从词中我可以读出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疾苦。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又一个美丽的画面又浮现在我脑海中。稀疏的星星刚刚挂上天空,山前却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真美呀,好一个“疏星小雨图”。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就好像山路一转,立刻出现了熟悉的小桥、溪水和人家。好一个“小桥溪水图”。让我不禁想到了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15年,过着退隐的生活,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一首,我最喜欢这首诗词,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十分优美,画面感很强。

辛弃疾读后感篇八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07年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读后感篇九

辛弃疾是我最崇拜的伟人,他于公元1140年5月18日生,公元1210月3日逝世,他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字号“稼轩居士”。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我最欣赏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整首词抒发了辛弃疾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更使人感受到《水仓吟·登建康赏心亭》整首词荡气回肠。但是整首词还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他的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那么的豪放。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当然,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辛弃疾的爱国之情。辛弃疾22岁就拉起千人队伍、率万人南下归宋,当时他还是个英雄少年,却如此血气方刚,欲为朝廷通杀贼寇,收复失地这又是何等的豪壮呀!

但是,世上的事并非都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刻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再也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中凛然的杀气和磅礴之势。我们要永远记住,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品格,我们现在唯一要做到的是认真、努力地学习,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辛弃疾》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辛弃疾》读后感1

有人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的,而是蘸着血和泪写成的。我坐在桌边沉思:对于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领来说,这也是一种生命的悲哀。不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的,是他栏杆拍遍的一脸惆怅。

这也是历史的悲哀!如此强烈的爱国之心一次次被昏晕的朝廷和奸佞的小人淬火。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行驶,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强大而迅速发展的祖国。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面,拿着笔我会想:要是让辛弃疾看到,是否会让他羡慕不已呢——我们也在走一条携笔从戎的道路。作为一名国防生,我无需以一方面的人生悲剧来换取另一方面的光彩;我有我的追求,我要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壮;“将军本色是诗人”,我也要有文人宽广的胸襟;我会实现我的理想,时过境迁,辛弃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报国无门与龟因无路的徘徊也一去不复返了。

我曾为辛弃疾的深深的爱国之情所感动,面对着祖国,可能我们仅仅是大海中的一粒小水滴,但正是这一滴滴小水滴的积累,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汹涌。同样,祖国的发展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投入,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欣赏“沙场秋点兵”的辛弃疾,献身祖国的国防,我们无悔!

《辛弃疾》读后感2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一

词至南宋发展鼎盛。南渡词坛领袖代表人物:稼轩(辛弃疾)、白石(姜夔)、玉田(张炎)、壁山(王孙)、梅溪(史达祖)、梦窗(吴文英)、草窗(周密),还有竹山、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漱玉词》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之列。

辛弃疾,生于1140年5月28月日,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南宋爱国词人。他出生时故园被金人所占,他二十一岁便参加抗金起义军。仕途一直坎坷,后被诬落职,先后在信州上饶、铅山两地闲居近二十年。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任上,他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一生抱负未得伸展。1207年10月3日,终因忧愤而卒。

唐诗宋词中大家公认,诗中太白,词中稼轩。辛弃疾不仅是将帅之才,也是南宋词坛大家。我称辛“词霸”也。人都说辛弃疾词好,尤为长调好,纵然百年千年之后,他的词给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沧桑感。辛词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英雄报国为己任的豪迈,又有沉重的悲怆之情。这种真挚浓厚、铿锵顿挫、委婉曲折之美寄予他的词中。

翻开《辛弃疾词集》你会鉴赏到,爱国抗金是辛弃疾词作的主题。每篇词散发着英雄主义的独特魅力。辛弃疾是一位胸怀报国大志,有着英雄襟怀,奔驰纵横战场的英雄人物。前人将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易安为婉约派,幼安为豪放派。辛最可贵是还有坚定的社会担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南宋,他少年带兵抗金,老来披甲征战,是身体力行的爱国英雄。我认为辛弃疾写词做人都是堪称一流,是楷模,至今让后人敬佩。

胡适评论辛弃疾说:“才气纵横,见解超脱,情感浓挚,无论长调小令,都是他人格涌现。”胡适先生一语中地。辛弃疾的确是位天才,他现存有六百多首词,他的词才气纵横,放笔快意,在那个乱世写出大量众多的诗词。许多古人学他的词,王国维说:“读东坡、稼轩词,须关其雅量高致。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我以为诗词最难模仿,辛词中那种荡气回肠实乃人格本色也。

辛弃疾闲居江西铅山瓢泉时,写了几首瓢泉词。很喜欢将其录文章后。瓢泉在江西省铅山县期思村瓜山下。辛弃疾取孔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的含意,取名为瓢泉。《铅山县志》记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泉为辛弃疾所得,因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若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可鉴。”

学习填写《水龙吟》时,初见辛弃疾【水龙吟】用“些”语再题瓢泉这首词,感觉新鲜有趣。其实宋代以来有些词人用楚骚的“兮”、“些”等句式填词。它是词体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同于一般词押韵时,是以句子最后一个字作韵脚,而是用楚辞语尾字“些”作后缀的尾字。后来才知词作者又另用平声“萧、肴、豪”韵部的字作实际的韵脚。这就是古人所谓的长尾韵。“这种格律声韵具有和谐回应的美,犹如是有两个韵脚在起作用。”

文载道,诗言志,词缘情。早期词人多是离别伤感,以至美艳之词流行。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屈原及作品在词中的出现就越来越频繁。辛弃疾是熟练自如地运用楚辞句法形制的作家,楚骚是辛词的重要资源,也是构成其含蓄沉郁词风的要素之一。原来辛词的根在屈原楚骚,怪不得如此深厚,根深叶茂。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二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三、下七,亦有以一字领下四言一句,五言一句者,可以不论。双结倒数第三句第一字皆领格,宜用去声。

2.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将从鄂州至潭州主持遭运。小山亭在湖北转运使官署内。同官王正之:据楼钥《攻媿集》卷九十九《王正之墓志铭》,王正之淳熙六年任湖北转运判官,故称“同官”。

3.消:消受,经受,禁得。4.落红:落花

5.见说:听说。苏轼《点绛唇》词:“归不去,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 6.算只有殷勤:想来只有檐下蛛网还殷勤地沾惹飞絮,留住春色。

7.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准拟,约定。

8.脉脉:绵长深厚貌。9.君:指善妒之人。

10.玉环飞燕:杨玉环,杨贵妃的小名,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安禄山叛变后,赐死于马嵬坡。飞燕,赵飞燕,汉成帝宠爱的妃子,后来废为庶人,自杀。两人皆貌美善妒。

11.危栏:高楼上的栏杆。【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辛弃疾读后感篇十三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读后令人心驰神往,当数珍品,小编为大家分享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一)

东风仿佛吹开了挂满花灯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像阵阵星雨。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聆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阵阵幽香随人而去。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次,猛然回头,那人却独立在寂寞冷落的灯光稀疏之地。《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使人陶醉,而那自甘寂寞、不慕繁华的孤高情怀也久久地回荡在心中。

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词,是在小学五年级。当老师在讲解“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时,我心中顿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那种感觉似乎很熟悉,我极力品尝那种孤独,那种超脱凡尘的孤独。从前两句就可以想到,在元夕的夜晚,到处绽放着绚丽的烟火,那高挂的灯笼,照耀着大地,那车水马龙的街道,眼中全是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但是却有一个身影孤独的漫步在大街着,仿佛这一切都与其无关。当时的我年纪还小,不能完全体会到词所表达的感情,但我却喜欢上了这首词。我经常诵读着它,渐渐地,仿佛读懂了什么。

后来,我升入了初中。偶然的机会,我在教材上再一次发现了这首词。我仔细地阅读着赏析,似乎又被带入了元宵灯会的场景。但这一次,我明白了,那种孤独并不全是心灵的孤独,那是一种不慕富贵、不愿贪图安逸和世俗安乐的孤高情怀。穿越时空,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孤寂的身影。繁华、欢笑,这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所带来的短暂欢乐却是那么吸引人,想要摆脱是十分不容易的。而她却达到了这种境界。零星的灯光之下,我对其涌起一阵尊敬之情。

前不久,春节来临。除夕夜,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天空被五彩斑斓的色彩照亮。我离开人群,来到了凄清的河边。夜风吹拂着,苍茫的夜色扑面而来。我点燃了一根仙女棒,凝视着那跳跃着的微弱光。远方的礼花声渐渐微弱。此时,什么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我,只有河,只有仙女棒,只有黑夜。在那浅浅的微光中,我仿佛又看到了元宵灯会上的那个身影。她对我淡淡地微笑着,我也对她报以一笑。默默无语中,彼此什么都明白了。她渐渐化为一缕轻烟,升入天际。我仍逗留在河边,沉醉在这孤寂的夜色中,感觉自己的肉体与灵魂都得到了洗涤。直到曙光微,新的一年在清晨的阳光中到来。

《青玉案·元夕》,这首短短67字的宋词,带给了我无限的思考与感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其感悟也渐渐深入。在夜深人静时,我常会在心中默念着这首词,在这个过程中,会得以自我反省,并使心静人定。不慕繁华、自甘孤寂、不贪图安逸,若能始终以此自勉,那么你将会淡定、自持,拥有一个平安而长久的人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二)

《青玉案·元夕》上阙描写的是元宵节欢快的场面,描述了如同“千花树”的彩灯,更有星星点点的烟火“如雨”般飘落。街上,富贵人家也乘坐着“宝马雕车”,出来欣赏“鱼龙舞”,呈现了一幅万民同欢的景象。节日的音乐充斥了整个地方,空中的月亮也格外明亮。在柔和的月光下,整个地方笼罩在一片灯火辉煌中。

诗词的下阕在描写人。诗人看到了正在观灯的女人,她们个个穿着美丽的服饰,带着节日特有的“雪柳”,谈笑着从他面前走过,所到之处,只有暗暗的衣香交织在空气中。诗人一直在人群中寻找自己的心上人,后来无意间回首,却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说,这首诗是对作者自己的写照,而灯火阑珊下的人影描写的是一个不与世同流合污的形象。其实,这首诗给当今社会所能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不要盲目地在人群中寻找。

社会是复杂的,是由不同的人构成的。在如此变化多端的环境中寻找自己的目标会使一个人变的麻木。在生活中,通向成功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地到达胜利的顶峰,在路途中必定会经历风风雨雨。

盲目地向前冲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暮然回首”也可能使我们顿悟,明白许多先前的教训;回首往事还能让你从另一个角度看清原先所作所为,从而让你反思现在的行动是否值得。所以,有时候,“暮然回首”并不是对命运的屈服,而是另一种前进的方式,就如同哭泣不但可以发泄内心积压的情绪,还可以使一个人更为坚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会吧它放在人生的最高境界,因为只有有勇气回首那些不堪入目的往事,一个人才会成长,最后获得成功。

辛弃疾《青玉案》读后感(三)

元宵夜,彩灯辉煌,如吹落的繁花,又似洒满夜空的繁星雨点。香车宝马,笛声悠扬,圆月皓洁,一切尽在无法言语中,处处彰显着元宵的盛大和百姓的兴高采烈的心情。佳人步履轻盈,笑语盈盈,随行处暗香浮动,真正是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而唯独自己依旧淡然若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之间,才发现那淡淡的喜悦渐渐模糊了,顺着零零散散的灯火望去,在相隔不远、寂静冷清的地方,伊人茕茕孑立,傲然俯视这盛大的场景,安静而脱俗。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上夜的辉煌灿烂、绚丽缤纷的热闹场面入手,从侧面衬托出一个孤高淡泊、卓越超群、超脱世俗的女性,有别于那些脂粉罗绮的世俗之女,追求更为高洁脱俗的志趣。构思巧妙、立意独特,在香艳脂粉中充分展现了清新脱俗的气质,于同流合污中寻求超群拔俗,于模糊繁华中匠心独运,含蓄细腻,耐人寻味。陈廷焯《白雨寨词话》中说“稼轩最不工绮语”,也就是叙述语言平淡无奇却足以出奇制胜,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且指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亦了无余味”,说的大概就是苦苦追寻一个清高脱俗、自甘寂寞、淡泊个性的伊人。

然而梁启超称这首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梁令娴《艺蘅馆词选》丙卷引)确认为有所寄托。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也怀疑此词为宋孝宗干道六年(1170)年所作,辛弃疾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司农寺主簿,或以为作为次年也就是说此时的辛弃疾正处于仕途失意时期。书中说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即一个画面上的目标。但是诗人也许从这幅画面上嗅到了自己意想不到的趣味。这样看来,它所反映的可能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之时,宁愿闲居孤高自赏,也不肯同流合污,追求超拔脱俗品格的个性追求。

在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理解也在渐渐地深刻。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这个方面写出了自己独到的感悟。他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用不同诗意的诗句来阐述他所说的人生的三个境界,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清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卷二》:“缠绵悱恻,雅近正中”。

香兰泣露,燕子双飞,斜阳沐浴,然而明月无谙人事,只恨离别之苦。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自甘寂寞,勇于探索,雨横风狂,枯树凋敝,于高堂之上克服严寒,于失败之中寻求新的开拓,独自品味自己走过的这段腥风血雨。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有我之境吧,万事万物都被赋予词人独到的情感,浓浓的相思之情伴随着他孤高冷清的身影,以一种审视万物的冷静探索生活的真实,平静安宁地奥立于天地之间。因而,寄情于景,寂静的万物传达着他深深地无奈的内心世界,与无我之中表现有我之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我心,求我得,足矣!也许是为了寻求心中的完美,独上高楼,疏放不羁,以酒作伴,强颜作乐。但是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必要的磨练是获得满足的前提。不管是难得的伊人还是失意的生活,都是对他有益的磨炼,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而,即使衣带渐宽、面色憔悴,也是为了获得一份内心的自足和情感的愉悦。同样,生活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求知的过程,或许我们在这个艰难的旅程中历经千辛万苦,可依旧得不到我们预期的结果。那么是不是应该奋起直追,为我们曾经的付出而更加认真努力呢?或许我们还需要纠正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寻求新的理解和感悟,为自己的前进之路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敢于奋斗,勇于坚持,以一种傲然无畏的态度面对生活的挑战。以我为本,以物观物,将物与我和谐的统一起来,物我混同,真正以一种平和淡然的态度去适应生活。

而第三境界的认知和实现。

必定经历了第一境界高处不胜寒的淡然和无畏,承受了衣带渐宽、面色憔悴的坚韧和无悔,所以认识也更加深刻和清醒,无论是对于过去的沉痛缅怀还是对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满足,都带有词人强烈的生活感情,即所谓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蓦然回首的那一刹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众里寻他的勇气,更需要把坚持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撑。即使练就了火眼,半途而废也只能让我们留下遗憾的叹息,敷衍了事的行径终究抵不过困难的阻挡,想要柳暗花明的灿烂,必先经过山重水复的艰险。生活就是这样,发现、探索、前进、满足,我们经历的很多,需要认识的也不少,想要生活就得具备一种生活的毅力和坚韧。

人生的三个境界也就是生活的各种步骤,或许我们曾在这条道路上迷茫无助,但是对于生活和困难的意义不断会有新的理解。我们好奇、迷茫、混乱、明了、欣喜,即使受到西风凋敝的冰冷、衣带渐宽的清寒,最终会遇到柳暗花明的美满。所以,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才可以很好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409066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