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一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让我百感交集的书,名叫《海伦凯勒传》。
在海伦凯勒她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病,让她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那双将要探索世界的眼睛,从此他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废残疾的人。
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可谁也没料到她能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可怕的疾病挑战,在病魔面前,她没有屈服过、没有认输过。而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困难。
海伦凯勒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女孩 ,她凭着顽强的、惊人的意志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脾气不再暴躁,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如果把我和海伦凯勒相比,我是渺小的,她那种惊人的意志、顽强拼搏到底的精神、对美好 明天的懂憬,无法与之相比。
《海伦凯勒传》她给了我的是无比的震撼。我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学习她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益求精、以拼搏到底的精神,实现了她人生最瑰丽的梦想的精神。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二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三
《林则徐传》是一本非常详细的关于林则徐的传记,作者对林则徐的思想活动和功过是非做出了非常客观的评述,这对于了解昨天的中国,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则徐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官场上度过的。他是当时地主阶级改革派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他的对于后人起过影响的进步思想,都是在政治实践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略加阐述他的思想、性格、爱好、家庭生活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的成就。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他雷厉风行,严禁,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因其主张严禁、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另外我还想说,一般而言,你看到的人物传记是什么风格,那么作者本人就是什么风格。虽然是在写他人的传记,但作者实际上表达的是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不可避免要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从此书看来,作者本人也是一位值得钦佩的人。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章书是《在禁烟运动的激流中。当时,肆虐,祸国殃民。1839年1月8日,林则徐带着赴汤蹈火和置祸福于度外的决心和气魄,离京南下赴广州除。林则徐仅带几名随行人员,并发出信牌:“不许在名驿站索取一丝钱财,名洲县也不心另外雇请轿夫迎接。”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马上投入禁烟运动。第二天,林则徐下令在越华书店门口悬挂两张告示,宣布“所有随从人员,不许擅自外出,外人不经允许不得入内”以杜绝。3月18日,林则徐传见十三行洋商。林则徐大怒道:“你们骗人钱财,害人性命,人心共愤,天理难容,木大巨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他还勒令外商在三天之内将所有全部缴出,听候处理,而且要写下保证书。3月21日,缴烟的最后期限已到,外商想蒙混过关。英国老毒贩,不肯交出。英国商人将一只精美的方盒给林则徐,他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套烟具。“先生,这套烟具本该……”“本该怎么养?”“本该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你把这烟具带回贵国,存入博物馆吧!”后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林则徐清廉刚正,勤劳认真,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只要是利国利民,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誓言。他的事迹流若百世,我们要学习他为人正直,兢兢业业,认真谨慎,爱民如子,体贴入微的优良品格。我们要诚实守信,正直节俭。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四
人生之路漫长又坎坷,人生之旅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布满了玫瑰和荆棘,在艰难的跋涉中,我们选择了成功,同时也就选择了失败。
大凡成功的人,他们都是一段从零开始的艰巨里程,都经历过失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比我们更多的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步步地成功的。书中阐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当我们真正地明白了,理解了失败的伟大意义,我们便也懂得了:我们应该感谢失败。我们学校曾早2005年开始进行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感恩教育,提倡感谢曾经给过我们帮助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或敌人、对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经常教育孩子,要感谢周围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更加顺利,而打击过我们的对手、敌人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跌倒了再爬起来。其实文章所说的“感谢失败”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失败,是一块调色板,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如果没有失败,就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执著,少了那份激情,如果没有失败,生活便过于平淡,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了大苦大乐,没有了欢歌笑语,生活也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光华和生机。我觉得我的工作生活确实经历了不少的成功与失败,当然,这些与伟人们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相提并论,简直就是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但我发现经历了失败,我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成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下次更好开展活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而积蓄力量,孕育希望的.种子,变得更坚强。比如,当我发现某节课上得比较失败时,我觉得不能气馁,应该调整心态和教学方法,使下次的教学更好,我相信我们的毅志也会在无数次的挫折中磨炼得更加顽强,我们的信心了也会随着那份执著更加坚定。
我想:大凡伟人能成功,大多数经受失败的挫折。我们要想得到玫瑰,就必然要准备接受失败的利刺,我们要想使自己快乐,就必然要经得起失败后的调节……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五
《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
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另一方面科学家的脑袋还必须笨,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的。乍一看,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实际上,它表现出一个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侧面,正所谓“呆子”哲学。我想,曾国藩的治学就是“呆子”哲学的样板。如果不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战争,他可能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个理子大师。处于众说纷纭:可能性—交织的岔路口时,为了不把应该选择的道路选错,必须具有洞察未来的内察能力和直观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做人或更甚者做科学家必须聪明,但是要想从平常被人认为极普遍明了的事物中,从那些连平常所说的脑袋笨的人也容易明了的日常小事中,找出它的不可思议的疑点,问个为什么,并极力阐明其原委,也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可的。在这点上有所作为的人必须是比普通脑袋笨的人更显得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的人。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脑袋笨的人,由于他的前途笼罩了一层云雾,反而持乐观态度,即使遇到难关,他会格外的努力,摆脱困境。脑袋聪明的人,会过于信任自己的脑力。其结果,当自然显示给他们的现象与自己想的.不一致时,大概会这样想:是不是自然错了。
另外当出现结果与自己想的相同时,恐怕会把这件要紧的事忘掉,反复琢磨自己所思考出的结果,是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偶尔产生的呢?一开始就断定行不通的尝试,好容易才明白那事做不成的时候可是他也抓住了一些并不是行不通的其他线索。这些线索也是那些一开始就不敢进行尝试的人无法接触到的。正如无数所谓的聪明人执迷于永动机的道理。脑袋聪明的人适合作批评家却难成为见诸行动的人。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记得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曾经说过:“哦手下成功的认识没有聪明人,大多是些能够坚持不懈的呆子。”是啊,他手下的经理有些只是初中毕业有些曾经是他的汽车司机,可以说不是或者不尽然是聪明才智使他们成功的,我想最重要的是那份坚持。聪明的脑袋容易苛求,但所谓的呆子却会和适宜的装傻充楞。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能够藏污纳垢,否则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这个道理其实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体现。正如官场一样,和周围的人一起生活也要学会糊涂。最典型的就是有些夫妻之间的矛盾是因为一方的视而不见而化解的。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改进建议:看得出来她有认真地看这本书,并且对此有深刻地认识。从曾国藩身上悟出了很多的道理,但是逻辑性不够强,应该把悟出的道理分纳归类,这样看起来更有条理性。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六
人生之路漫长又坎坷,人生之旅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布满了玫瑰和荆棘,在艰难的跋涉中,我们选择了成功,同时也就选择了失败。
大凡成功的人,他们都是一段从零开始的艰巨里程,都经历过失败,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经历了比我们更多的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一步步地成功的。书中阐明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当我们真正地明白了,理解了失败的伟大意义,我们便也懂得了:我们应该感谢失败。我们学校曾早开始进行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感恩教育,提倡感谢曾经给过我们帮助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或敌人、对手。甚至到现在,我们也经常教育孩子,要感谢周围的人。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的生活工作等更加顺利,而打击过我们的对手、敌人却能锻炼我们的意志,让我们跌倒了再爬起来。其实文章所说的“感谢失败”也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失败,是一块调色板,它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绚丽灿烂,如果没有失败,就没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也就少了那份执著,少了那份激情,如果没有失败,生活便过于平淡,也就显得苍白无力,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没有了大苦大乐,没有了欢歌笑语,生活也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应有的风采、光华和生机。我觉得我的工作生活确实经历了不少的成功与失败,当然,这些与伟人们的失败与成功是不可相提并论,简直就是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但我发现经历了失败,我从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吸取经验教训,为成功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为下次更好开展活动、为以后的教学工作而积蓄力量,孕育希望的种子,变得更坚强。比如,当我发现某节课上得比较失败时,我觉得不能气馁,应该调整心态和教学方法,使下次的教学更好,我相信我们的毅志也会在无数次的挫折中磨炼得更加顽强,我们的信心了也会随着那份执著更加坚定。
我想:大凡伟人能成功,大多数经受失败的挫折。我们要想得到玫瑰,就必然要准备接受失败的利刺,我们要想使自己快乐,就必然要经得起失败后的调节,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七
这段时间,我读了一本让我百感交集的书,名叫《海伦·凯勒传》。
在海伦凯勒她出生几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病,让她失去了宝贵的听力和那双将要探索世界的眼睛,从此他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重废残疾的人。
她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学习,可谁也没料到她能凭着自己的意志一次又一次地向可怕的疾病挑战,在病魔面前,她没有屈服过、没有认输过。而是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和难以做到的困难。
海伦.凯勒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女孩,她凭着顽强的、惊人的意志学会了读书和说话,脾气不再暴躁,甚至开始和亲人以外的人沟通。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的嘉奖。
如果把我和海伦.凯勒相比,我是渺小的,她那种惊人的意志、顽强拼搏到底的精神、对美好明天的懂憬,无法与之相比。
《海伦·凯勒传》她给了我的是无比的震撼。我应该向海伦.凯勒学习,学习她那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精益求精、以拼搏到底的精神,实现了她人生最瑰丽的梦想的精神。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八
最近看完了《居里夫人传》,是由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写的。心里充满着对伟人的.敬仰和崇拜,而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她对事业的执着、坚毅、吃苦耐劳,对自己悭吝,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
我原以为她这种品德和精神吸有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才会存在,可她在近百年以前的所作所为,都让我汗颜。
居里夫人出生时,她的祖国波兰正遭受沙俄铁蹄的蹂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父母都曾担任过中学校长),赋予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当然也将知识精英的聪慧和坚韧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她。开明和蔼的双亲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沙俄施行严厉的殖民统治,但身为小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短暂的童年时光。斯可罗多夫斯基夫妇的教育方式很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他们从未对孩子进行过什么“启蒙”,而是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玩耍,去尽情地拥抱大自然。居里夫人一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想必就是在孩提时代埋下的种子。父亲虽然是一名颇有才华的理科教师,却从未刻意引导过孩子的兴趣,他甚至不让小玛妮雅过早地接触理科书籍,好让她在上学后能够全面地涉猎知识,从而逐渐找到志趣所向。当然,他对于孩子们的学业还是非常关心,并且要求严格的。至于母亲,则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放弃了女校长的职务,全心全意地相夫教子。在身患重病、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她仍旧若无其事地操持家务,不遗余力地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不让年幼的他们过早地承受心理负担。由此,我看到了家庭的意义所在,它不仅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更是一个塑造人的大熔炉。因此,年轻夫妇若想为人父母,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从此他们的生活将彻底改变,他们要担负起一项重大使命_养育一个小生命,将他(她)塑造成一个“人”。这可不比养猫养狗,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我认为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决不可随便尝试。毕竟,我们不仅要对生命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读罢一书,心里涌现出李清照的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我的努力还很不够,我的目标还很遥远,我的路还很长,而我的时间不多。
人物传记读后感篇九
在读完《达尔文》时,他给我第一个印象是离奇、古怪,他常常在大树上爬来爬去,数值刮破衣服是“家常便饭”,最令人惊讶的是,达尔文小的时候的“私人图书馆”,石头、标本生物、动植物样样俱全,应有尽有。可是我再往后看的时候,这本书中的一切让我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心想,这么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小的时候竟然连上学都不用心,好像出他热衷的图书,其他任何事情与自己毫无关系似的。
如果说达尔文离奇、怪诞的话,这在书中还是不难找到的,我们都知道,英国是一个宗教徒国家,他们都一样信仰着人类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古老传说,刚刚上学的达尔文就对此强烈提出不同的观点。我还清楚地记得书上写到达尔文去教堂发生的一件事:达尔文很想弄清楚墙上的画是什么,问着问着谈上了人类的起源,然后又扯上了上帝是怎么来的!就连达尔文的母亲也回答不上。
在这本书上,我最最佩服他的地方就是他在1844年写出长达20多页的《物种起源》,就因为这样,所以达尔文彻底推翻“人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无稽之谈。
但出版《物种起源》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过很多坎坷才到达彼岸,最另我震惊的还是达尔文公开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那句话:上帝与万物一点关系都没有!看到这里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画图是达尔文孤身一人遭受着英宗教徒的讽刺与打击,那场面想都不敢想。
看完这本书,我也记下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话:达尔文的学说,举世震动,盖生物学之光明,扫群疑于一说之下者也。达尔文那种学习、再学习;求索再求索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820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