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9-13 08:23:16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实用9篇)
时间:2023-09-13 08:23:16     小编:文轩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1课时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而小徒弟不光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大徒弟画满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刚露头——巧(不知多少,给人想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二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环节 师生教学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听) 1、 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 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4分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读—思) 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理—悟) 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 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突破难点

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 9分钟 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三

实施者

赵晓震        

学科  语文     

第   六   册

第   12  课

教材类型

略读课文    

课文题目

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文

说什么

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岸叫绝。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提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

课文

怎么说

课文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课文最后学习伙伴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文

说得怎样

本文把含义深刻的道理溶入有趣浅显的故事,并且运用了悬念的手法,对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帮助。但有两处地方可以加以改进,其一:画是小徒弟画的,为什么不让小徒弟为解释自己这样画的意图呢?其二,文中的插图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方面可以将两只骆驼画得密一些,其二,是否可将遮住骆驼的山峰画得稍低一些,露出一些驼峰,这样更给人一种骆驼多的感觉。

调整教材思路

学生

学习

特点

优等生

1、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2、对故事的插图进行修改,让它更能体现骆驼多这一要求。

中等生

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搜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待进生

能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主要内容,对初步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技能目标

学习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句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3、根据小徒弟所画的,我们来猜测一下,小徒弟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如果我在画纸上画满骆驼,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给人感觉到骆驼的多。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故事比较浅显,让学生自己读懂事故,体现选读课文教学特点。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明白小徒弟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才是他得到称赞的根本原因。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

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

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

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

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

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

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

谁想得更妙。

的独特理解。也就是说,本设计对待进生的照顾不够。

调整

教学

过程

意见

1、由于对课文缺少预习,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多给一些时间,同时读后有一定的反馈。

2、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有意识抽待进生回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多个别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朗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四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张纸上画风,你会怎样画?(生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画画贵在创新,做事情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在一张纸上,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的。(板书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请看学习目标,下面我们就带着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学习课文。先看预习要求,下面我们结合课文导读部分和预习要求,开始预习课文。(课件2.3)

抽查重点词语的认读情况。(课件4)

课文里出现了哪些角色?他们是什么关系?(生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你的答案和同桌交流一下。(课件5)

2、细读感悟:自己再读一遍课文,用横线画出画师称赞小徒弟的话。读完之后,和同桌交流以下问题:画师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骆驼的?(课件6、板书)三个徒弟谁画的骆驼最多?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课件8)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课件9、板书)

1.阅读拓展材料,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小故事呢?说一说。(课件10)

2.平时,你是不是也做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举例说一说。

徒弟 画师

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画许许多多的头 不满意

小徒弟——画山、一只骆驼、半只骆驼 称赞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五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教学后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六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

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七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相关的课件

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教师讲故事: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课件出示“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之下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么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我们做任何事,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

3.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____________,看谁____________。大徒弟____________,二徒弟____________,而三徒弟____________,却得到了画师的高度赞扬。

请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课文哪一段是写这个问题的,找出来读一读。指名读。

2.画师考的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学生自由读这段话,思考: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话却点头称赞?)

3.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找一找,并用笔勾画出来。

4.交流阅读感受,对比探究,重点感知三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的什么?要读出多应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些字词看出多?指名答(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是怎样画的?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后提问:小徒弟画的多吗?哪里看出不多(板书:两只 一只 另一只)

5、对比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指名回答。

6、理解画师的话,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读一读画师的话,指名读,齐读。

(2)理解“若隐若现”(课件出示:若 要是;你;好像)应选择哪一个,连起来说说意思。

(3)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画中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学生发言后再齐读画师的话。

(4)从大徒弟和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理解“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练习说话。

(5)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的骆驼数毕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却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才会得到师傅的赏识。

四、拓展延伸,丰富认识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

1.继续讲故事:宋代的赵佶皇帝喜欢以诗作画,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让画师们用画表现出“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画师,会怎样画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再讲讲。

学生自由发言。(关注有创意的学生随时鼓励)

2.揭谜。

你们想知道当时的画师们是怎样画的吗?

课件出示: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角。(深山露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

哪幅画更能体现“深山藏古寺”的意蕴,并简要说明理由。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括号中的答案。

5.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该怎样做呢?(平时多观察,多动脑,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密密麻麻 很小很小

有限

二徒弟:许许多多 果然

三徒弟:两只 一只 另一只 用有限表无限(妙)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八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麻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篇九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8分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8分

四、读中悟、悟中读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分段读课文。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15分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44577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