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5-19 14:42:08
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
时间:2022-05-19 14:42:08     小编:张同学

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

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一

我并不喜欢看人物传记,然而《邓稼先》这本书是个例外。

当柔煦的阳光轻盈地洒在略微泛黄的书页上,渐渐升腾为心中越来越浓的温暖时;当书中每一个跳动的字眼准确无误地命中我内心深处柔软天地,缓缓弥漫成灵魂里越来越厚的感动时,我知道,我彻底被这本书征服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我完全被邓稼先这个人物所折服。

抛下唾手可得的名利、令人垂涎的前途,只为一腔爱国热情便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真的很难——然而,他做到了。

告别妻子与一双年幼的儿女,隐姓埋名地进入戈壁滩,在恶劣的物质与精神环境下,仍能义无反顾地奋斗终生,这更难——然而,他也做到了。

面对家人遭受苦难与折磨,在内心的挣扎与煎熬中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即使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心中念念不忘、时时牵挂的仍是祖国,这是难上加难——然而,他都做到了。

邓稼先,这位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将自己的智慧,个人的幸福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就这样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奋斗了整整28年。

鲁迅先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们是祖国母亲的儿女,在党的关心和呵护下,我们正茁壮成长。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是邓稼先身上那股浓厚而强烈的爱国热忱,那种为祖国奉献一切,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这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与高尚情操。

其实,如今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牢记党的教诲,提高自身素质,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热血来复苏母亲的生机,用生命来焕发母亲青春的光彩,就像舒婷诗中写的那样——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东方的那轮旭日冉冉升起,朝阳的红晕渲染了那片沉寂灰暗的天空,天幕渐渐拉开,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前进的脚步仍在继续……

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二

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见有一对母子在打球,于是,我就在旁边观看,打着打着,羽毛球飞到上面去了,他们想尽了办法,还是没弄下来:拿扫把想打下来,没用;用东西扔打到掉下来,还是没用。于是,我就想,应该做点好事,于是就放下书包,爬上去,帮他们拿了下来,正好他的妈妈进屋了,我就悄悄的离开了,过了他们家的门,就飞也似的跑了,我想:当他们再出来的时候,心里应该很高兴吧。

做了一件好事,我路走起来也轻松多了,心里也很高兴,助人为乐是快乐的,给予他人帮助,比别人帮助自己快乐多了!

邓稼先的故事【精选3篇】三

满族的祖先:满族的祖先起源于何处?正史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见。也无凭可考。流传的最为广泛的一种说法,倒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有两个小小的村落。一个叫布尔胡里村,一个叫梨皮峪。布尔胡里村,在库里山的南面,梨皮峪在库里山的北面。两个村因互相抢掠,世代为仇。

布尔胡里村的村长叫干木儿,他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恩库伦,二女儿叫正库伦,三女儿叫佛库伦。老大已经出嫁,老二也以订婚,唯独佛库伦还没有意中人。佛库伦不仅长的俊俏,而且聪明伶俐,性情温顺,又善于骑射。所以深受父母的宠爱。梨皮峪村的村长叫猛哥,身边只有一根独苗,叫乌拉特。乌拉特年轻英俊又善于骑射。是一位能骑善射的猎手。

一次乌拉特率民兵抢劫布尔胡里村新买来的马匹时,悄悄地放走了压谜马匹的佛库伦,从此二人心心相印,经常偷偷的在山谷中幽会。不久佛库伦怀孕了,大姐恩库伦、二姐正库伦发现了佛库伦的私密,并答应替妹妹保密。于是姐妹三个编了一个故事,哄骗父亲。他们对父亲说,姐妹三人在山泉边沐浴时,碰到了三只灵鹊,口含红果放在了佛库伦衣服上就飞走了,佛库伦在穿衣服时看到了红果就吃掉了,结果就怀孕了。父亲轻信了他们的话,认为佛库伦怀的是神种,于是倍加保护,十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叫雍顺,姓爱新觉罗 ,这就是满族的先人。

雍顺长到17岁时,已成为一名英俊的青年,吟诗绘画,骑马射箭样样精通。编了一条柳条船,告别了父老乡亲,沿河探险,也不知漂流了多久,最后在一条港湾边他停下了船,精疲力尽地昏迷过去。

过了不久,一位洗衣的少女发现了雍顺把他救上了岸,后来二人结为夫妻。并定居在这里。这个地方叫三姓 ,村民见雍顺能文能武,就推举他为贝勒(满语,王的意思)。有建城叫鄂多里,从此一代一代传下去。到了明代,在鄂多里设建洲卫,封贝勒为都督。第一个都督叫孟特穆,死后又传至福满,福满去世后传给觉昌安,觉昌安又传给了塔克世,塔克世又传给了清代开国元勋努尔哈赤 。公元1616年 努尔哈赤建国为后金,号天命。1627年皇太极继位建都沈阳,改国号为清 。

这就是满族起源在史书上所记述的:“布库里雍顺,母佛库伦,相传感朱果孕......”(《清史稿.太祖本纪》)的故事。

满族的由来:满族的历史是很悠久的。据文献记载,满族的祖先肃慎人于公元前一千余年即遣使向周天子进贡“楛矢石砮”。到了汉代,肃慎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代称为靺鞨。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受唐封为渤海郡王,建立渤海国,这是满族历史上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公元12世纪,黑水靺鞨的后人完颜部落兴起,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这是满族先人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到公元16世纪后期,建州女真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女真人为核心,吸收了其他族人,如鄂温克人、鄂伦春人、锡伯人、赫哲人、达斡尔人等,形成了一个以满族先人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

早期八旗满洲包括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女真人在氏族制时期“凡出兵围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这里说的族党就是血缘关系,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屯寨讲的就是地缘关系,说白了就是一个寨子、一个屯子、一个村子或更大一些范围的地方的族群。其基层组织叫牛录,管理人叫牛录章京,译成汉语就是佐领。女真人编入旗藉后,工作生活永远要归佐领管理,这个制度一直保持到辛亥革命清朝退位灭亡。

族党、屯寨是自然形成的,而旗藉佐领是依政府法令编制而成的,带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清代满族人严格固定在佐领之下。住,则居于一处;行,则统一行动;打猎、出兵作战都由佐领管理,调到新地仍聚居一处。公家的事听佐领的,家庭的事婚丧嫁要听族长的,哪支、哪辈、老姓是什么都由族长管,生男育女都到族长处登记,不会近亲结婚,也不会乱来。辛亥革命以后,废弃了八旗制度。佐领和族长(满语叫穆昆达)相继逝去,典籍记载大多丢失烧掉,所以现在许多满族人难以知道自己的老姓了。

努尔哈赤去世后,其第九子皇太极于1635年登基称帝,将农历10月13日定为颁金节,改后金为大清,把女真族改为满珠或满洲族,但满族一词仍未出现。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口号为号召推翻清朝。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改定五族共和制:汉满蒙回藏,始有满族一说,但仍为较含糊的说法,社会大多称为旗族或旗人。人们聊天谈话,问您在旗吗?回答在或不在,并不问是满、是蒙、是汉。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才开始正式称为满族。

清末民国初年时有过一次统计,北京作为满族的第二故乡有人口60余万人。张勋复辟时,一些上层亲贵到摄政王府,动员载沣支持复辟,再度出山。遭到载沣严辞拒绝,说复辟是不得民心的,其结果或是人头落地,或是60多万人被驱逐回东北老家。

1949年,北京满族登记人口为2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满族为11.6万人,占北京人口的1.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6%,是北京少数民族中的第二位。回族为18.5万人,位居第一,占北京人口的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7.8%。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满族人有982万,仅次于汉族和壮族,居全国第三位。

2000年,北京市满族人口有25万人,仅少于汉族,居全市第二位。那时,北京满族仅占全国满族人口的2%。

北京是满族的第二故乡,北京满族的显著特点是,大都是有家族谱可查的老北京人。他们大部分跟随顺治皇帝和多尔衮进关,在北京住了多少代,历代祖先做过什么,家在哪城、哪个族的,坟地在什么地方,一翻家谱,清清楚楚。北京满族也因此成为北京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历史沧桑变化的见证人。

满族多年来与汉族全面同化,淡化了本民族的语言,许多语言已成为北京话,文字也已成了死文字。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新朝推翻旧朝,大多禁毁前朝宫殿并迁都,而清朝则是全面接受、继承(多尔衮祭孔大礼,康熙六下江南祭朱元璋陵),我想其中道理在于满族统治者从根本上已经认为自己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不是外人,是兄弟。历代帝王庙中,康乾多次为历代帝王排序,康熙生前最后一次上谕对明崇祯帝还是宽容政策,让其进入了历代帝王庙。乾隆皇帝也曾强调指出:不绝如“中华统序,不绝如线”。

北京满族从1644年进关,至今已三百多年。那时,驻全国各地的满族八旗将士大多也是从北京派出去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3286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