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11:48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实用12篇)
时间:2023-04-03 22:11:48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一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二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谁来背背有关春天的诗歌?(指名背通)今天我们还要随着古代诗人贺知章和朱熹一起走进迷人曲春天,看着他们分别赞美了春天的什么?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

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你看那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扮的一样,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挂下来的万千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绿的丝带!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来的柳叶,细细尖尖的,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三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 两首诗的意思。

3、能说出课后练习3中带点词和 诗句的意思,想象并说出《游园不值》这首诗描绘的景象。

4、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名句。

学习过程:

一 、 自主预习:

1、搜集描写春天和田园风光的古诗或名句。(整理在读书笔记上)

2、搜集有关叶绍翁和杨万里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这两位诗人的诗。

二、自主读悟,合作探究(8分钟自学,5分钟合作交流)

同学们,自学古诗时可以借助资料、也可以问同伴,但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品味诗句的意思。

1、自己试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注意停顿,读出节奏感和使得韵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理解诗意。

方法指导:

(1)解题:  不值: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           

;“宿新市徐公店”的意思是                                     

(2)抓词语,明诗意。

读古诗,从重点词语入手,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重点词语可记在书上)

应:     怜:    屐齿:     苍苔:    小扣:     柴扉:     篱落:

疏疏:        一径:      深:        急走:

(3)看画面,想诗境

结合课文的插图,想象“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一幅怎样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3、悟诗情,巧诵读

《游园不值》一诗表现了作者                                            

《宿新市徐公店》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美和 

对的喜爱之情。

在小组内有感情地诵读,比比谁背得既快又有韵味。

三、交流展示(7分钟)

四、做一做,看看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7分钟)

1、默写古诗。

《游园不值》                              《宿新市徐公店》

2、解释带点的字,说说诗句的意思。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应:             怜:                        小扣: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走:

4、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3到5句)

五、快乐积累:(8分钟)

描写春天的诗: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描写田园风光的: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四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教学重点︰会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难点︰雪、寒、觉、窗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的生字。

二、      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要学习的生词。)

三、      说说每个字的偏旁结构组成,怎样记住它。

1.把所有学习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2.学习上下结构的字。你想说说哪个字的写法?

雪︰学习雨字头的写法。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雨字头有什么变化?竖定位在竖中线上。四个点写的对称,倒山三横的写法。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寒︰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上中下结构,三点在一条竖线上,三横的长短写法,下面两点一小一大,一撇一捺要突出。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窗︰学习穴字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里面是夕阳的夕出头,整个下半部分都写在穴字头下面。

3、把学生写的字进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评价:“雪”字四个点要写得紧凑,左窄右宽,左面的“木”捺变点。)

4、学习左右结构的字

老师把左右结构的字又分成了两类,你们观察这两类字有什么区别?“但”和“江”是一类,“独、钓、惊”是一类。

5、学习独体字“舟”。

横定位在横中线上。整体字写的长一些。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五

【课业设计】

一、查字典(用音序查字法查字)

要查的字

吴含炉岭鸣银流柳绝泊大写字母音节

二、写一写

换部首组成本课生字:

冷—( )鸡—( )很—( )伯—( )

加部首组成本课生字:

( )—户→( )( )—色→( )

( )—因→( )( )—卯→( )

三、抄古诗

抄一首本课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维拓展】

一、我会填

二、我会比

泊()银()鸣()岭()炉 ()

伯()很()鸭()冷()护 ()

三、我会做

1、《望庐山瀑布》一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写出遥看______()。飞流_______(),“疑是”是()的近义词。

2、《绝句》一诗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作者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种景物。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六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八、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镇街意见

个人意见

1、播放《阳关三叠》名曲,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通过回忆《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内容。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关系。

(4)教师相机出示长江简图,明确诗中涉及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故事。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简图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1、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美好的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朗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啊!

2、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孤”等词体会李白目送帆影远去时间之长,对好友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配乐朗读)。

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3、师生互动背诵读。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经,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光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尽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1、与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归纳总结全诗。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

1、老师叙述诗句意思,学生默写相关词语和诗句。

2、检查指正。

3、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背诵已学的两首古诗。

1、这两首诗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能说说你最欣赏的地方是什么吗?

2、师生交流,赏析两首诗的语言和内在的情感之美。

(语文凝练优美,意境深远。如:“孤帆”、“碧空尽”、“柳色新”、“更尽”等。)

(情感真挚深厚,感动今人。如:“远影已碧空尽,仍不肯离去;已喝了很多酒了,还要更尽一杯。无限深情尽在不言中。)

3、自古多情伤离别,离别诗儿有无数。下面请同学们把你课下搜集到的送别诗读给大家听。

4、学生读《别董大》等诗。(注意送别诗与其他诗的区别)

1、反复诵读搜集到的诗句,读准、读通、读顺。

2、互相比较,寻找其异同点。

3、提出问题,进行研讨。

4、小组汇报,师生交流。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文写一写呢?

2、练笔。

3、交流。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目送                       酒送

情深意长

问题探讨:1、小学中年级阶段学习古诗文,应该挖掘到何种深度?

2、教师应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到诗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七

作者:宗阳春    发表时间:2004-4-29    阅读次数:501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八

a级基础知识达标(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12分)

莫()军()黄()

模()浑()横()

借()酒()峰()

腊()洒()锋()

(24分)

题西林壁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足鸡豚。

山重水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有一村。

(10分)

1、《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

2、《游山西村》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__。

(4分)

b级重点难点过关(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20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缘”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重水复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疑”的意思是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分)

1、我们走到山前,顿时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

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的吟起“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10分)

2、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用宋朝诗人苏轼的名句:“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

人家常说的话,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写出自己的个性。(10分)

(10分)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_。

(10分)

读古诗,找颜色:

1、春风有()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在人间。

3、两个()鹂鸣()柳,一行()鹭上()天。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深层含义。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二课时。

请学生回忆过去的古诗积累,检查古诗背诵。

师:同学们刚才朗诵的这么多古诗,有的是写朋友送别,有的是写春日胜景,有的是感叹时光易逝我们理当珍惜今朝,内容丰富,包容万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师:人们常说一幅精美的图画,就是一首清丽的小诗。看着这一幅幅图画,你想起了哪些古诗?(《山行》—杜牧,《赠汪伦》──李白,《回乡偶书》──贺知章,《乞巧》──林杰)。指名有感情地朗诵,要注意引导把诗的韵味读出来。生诵完后师说: “这真是画中有诗呀!”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屏幕出示:学习古诗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析诗意;想画面、入诗境;悟诗情、吟诗文)

1、自读诗句,要求读准读通,读出诗的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这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古代由于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印刻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一些名胜故意留出一块墙壁涂白,专供诗人们题诗发表。

3、再读这首诗,联系课后注释,谁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⑴ 解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谁再把前两句话的意思说说:

若学生说:横着看是连绵不断的山岭,站在侧面看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峰,老师在学生说时插问: 岭和峰有什么不同?你能把看到的岭和峰画出来吗?(请学生上台板画。)你能把岭和峰的不同读出来吗?

若学生说:因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所站的位置不同,所以庐山的景象不同,教师引导:你用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诗的意境中。是呀,位置不同看到的景象当然不同,能把你想象到的景象向大家描述一下吗?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板书:横、侧、远、近、高、低、)

⑵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到底是怎样的呢?播放(或幻灯片显示)庐山不同角度的有关图片。

师:看了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带着赞美之情再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东坡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⑶ 解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悟。(热爱:把对庐山的热爱读出来。)(感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就更好了。

当受到挫折遇到失败时,我们可以不唉声叹气,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当我们苦苦思索,仍理不出头绪时,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再思考,换一个方法去做事。

师:这短短的28个字不仅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图画,还说明着一个深刻的哲理,真令人赞叹,令人敬佩。我们把它背诵积累下来,好吗?

背诵,抄写,默写。

1、指导诵读诗句:

⑴ 确定节奏:

启发学生回忆《题西林壁》的节奏,迁移确定《游山西村》的节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⑵ 学生个体独立朗诵。

⑶ 检测诵读,指名试背。

2、师生协同一起理解诗意,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的意思:

不要笑我们农家自酿的酒浑浊,

在这丰收之年招待客人是杀鸡宰猪,我们热情款待。

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以为已走到路的尽头,没想到桃红柳绿,掩映着茅屋深深,却又是一个村庄。

也可让学生先说3、4两句,再讲农家们的热情招待,因为本首诗本身就是以倒置的写法来表达的。

1、介绍陆游,写诗背景,及山西村的位置。

2、图片展示绍兴水乡景观,以及鉴湖的有关景致。

(山西村在鉴湖旁)

3、想象交流:

诗人为何出游,沿途景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观,及诗人的欣喜之情。

4、想象农家热情待客的所作所为,神态语言,主宾其乐融融的场景画面。尤其抓住“莫笑”、“足”,感受农人的豪爽、淳朴。

5、想象古诗意境,编写故事。交流朗读故事。

1、对比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交流:

两首诗的共同点。

(借景抒情)

2、领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蕴含的哲理:

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其实,在古诗文中,看似简简单单的诗句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多诵读古诗文,多积累,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十

一、教材简说

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春睡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那漂落的花瓣,令人惋惜;那被春雨浸润着的芳草绿叶,令人振奋。那湿润的落花,那鲜嫩的绿叶,似乎把昨夜的春风和春雨又送到了窗前。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二、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生字的呈现

(1)揭示课题识字。“古诗两首”中,“古、诗、首”是生字,第二首古诗《村居》中的“村、居”也是生字。所以在揭示和理解课题过程中即可指导认读5个生字。可先对“古诗”作简单解释,再结合“几首歌曲”、“几首儿歌”、“几篇课文”等对“首”作简单理解,最后出示两首古诗的题目。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自己借助拼音读古诗,认读诗中的生字。

(3)出示生字条中的生字,引导识记。

2.生字的识记

(1)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引导学生根据新旧字的联系,采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方法识记生字。如:

自—首舍—古读—诗对—树—村睡—眠

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

3.识字的巩固

(1)利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巩固认读。

(2)读词语巩固生字的识记。如:

两首古诗一首儿歌冬眠处长见闻

乡村居住大醉烟花童话散步

(3)在读、背古诗的过程中巩固生字的识记。

4.写字指导

本课6 个要写的字,各有各的特点,可逐一进行指导。“古”字横要长而凸;“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

——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竖要写得垂直且稍长。

(二)朗读感悟

本课两首古诗,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不要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

《春晓》诗意含蓄,情真意切。朗读时,速度可稍慢,一边读一边想象,一、三句声音较实,二、四句声音较虚。每一句第二字可适当拉长,稍作停顿,留下想象的空间。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

《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将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可在每句诗的第四个字后稍作停顿。注意读好韵脚“天、烟、鸢”。

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特别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提醒学生对咬准字音要一丝不苟,并让他们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两首古诗的背诵难度不大,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用激励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

(三)实践活动

1.课前活动

课外读背几首古诗。

2.课中活动

比比谁背的古诗多。先分小组比一比,再推选代表在全班表演。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谈话引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谁能读准?(春—村)

板书:春晓村居

(二)学习生字

1.把生字卡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运用“利用熟字学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1)字音:翘舌音“诗、首、处”;平舌音“村、醉、散”

(2)字形:

组合:古(十口)眠(目民)闻(门耳)村(木寸)

居(尸古)烟(火因)童(立里)

偏旁:诗—讠醉—酉忙—忄

(3)字义(用田字格中的字作扩词练习):

古声

多处

知忙

(三)朗读古诗

1.范读

2.自由读(读对、读顺)

3.自愿读

4.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四)理解古诗

1.自读《春晓》、《村居》。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3.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五)感悟欣赏

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五、资料袋

1.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740),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享年52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和李白、杜甫的称赞。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2.高鼎

清朝诗人。

3.风筝

风筝源于我国,又名风鸢、纸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算是风筝之祖了。五代时李邺在宫中,以线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头上挂竹哨,当风筝升空,风吹竹哨,发出动听的筝鸣,“风筝”一名便由此而来。

到了唐宋,放风筝十分盛行,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诗中写道:“西楼一夜风筝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南宋苏汉臣的《北事通》都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放风筝的场面。

明清时风筝渐趋全盛,制作精巧。慈禧太后曾叫民间风筝艺人魏之泰做“女寿星骑仙鹤”的风筝。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放学归来的儿童在春风、春光中放风筝的场面,读后令人叫绝。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十一

之一

佚名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复播放古诗二首 重复跟读古诗篇十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示儿》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

四、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4.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二)过程

1.介绍作者、背景。

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①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②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①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下面咱们继续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84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