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四篇(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11:22
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四篇(优秀)
时间:2023-04-03 22:11:22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篇一

《拉萨的天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课的一篇写景的散文,本文文笔优美,用清新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拉萨天空“湛蓝、透亮”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这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学会本课九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了解拉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音乐、图片的帮助下,初读课文,感知美,学生对拉萨的天空建立起感性认识。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以同桌议读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集体精读、赏读中积累语汇,获得言语美感

4、在体验与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描写拉萨天空的句子。

2、把语言文字中蕴涵的情感表达出来。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我的认识,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环节一)初读课文,感知美

拉萨那美丽的天空,蓝得这样纯净、透亮,蓝得那样让人神往。可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江南地区的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1、上课伊始先出示一幅中国地图,西藏一块在一闪一闪。老师过渡:在我国的最西部,海拔最高,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就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拉萨(板书:拉萨)拉萨之所以能成为老师乃至全世界亿万人心中的圣地,一半的功劳在拉萨的天空。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拉萨,一起去感受拉萨的天空。(把课题板书完整)齐读课题。2、让学生欣赏一组拉萨的天空图片。欣赏完了用一个字或一个词、一句话来描述它给你的第一感受。3、交流后,老师说:“大家想跟拉萨的天空靠得更近吗?那么大家闭上眼睛,跟着老师一起去神游拉萨,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天空吧。4、老师播放优美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5、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未知和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事物, “拉萨”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好奇向往的对象,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分析课文怎样写出了拉萨天空的蓝和美的层面上,那学生最丰富的审美体验就很难在这堂语文课里立足。“拉萨天空的美”也就变成了一个空洞的概念!因此,在课前布置学生浏览、搜集有关西藏的资料是很有必要的。通过交流相关信息,他们会了解到拉萨位于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拉萨因日照时间长而成为日光城;他们会知道拉萨的布达拉宫是松赞干布始建,是举行佛事庆典的场所,是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象征。这说明学生已经对拉萨已有了初步的整体认识,有了一定的储备。

(环节二)品读课文,体会美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旨在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实现教学的和谐互动,使阅读教学过程呈现为一种动态性的、生成性的对话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在品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我放弃了逐句教学,每点必扣的方式,用一个问题引导全篇精读:“你觉得拉萨的天空美吗,美在哪里?”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后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

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适当欣赏一组图片,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描绘的意境;比如在体会这句话“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句话时,先问学生“纯净、明洁”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读出拉萨天空的纯净、明洁,接着欣赏图片:白云和草地映衬对照下的天空,此时的天空显得更加“纯净”与“明洁”,天空蓝得通透、无暇,加上“白、绿”色的映照,使人不得不赞叹,拉萨的天空为拉萨增添了无限的美。追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最后让学生再有感情朗读这句。

学生在反复吟读中,抓住关键词“湛蓝、纯净、明洁、蓝晶晶”等词品读课文,借助形象发挥想象,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学生口念心诵,感受清新优美的文字,想象美好的图景,体悟作者的情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一遍又一遍地有感情朗读,期待学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理解课文的语言,也内化这种语言,使课文语言蕴涵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相通、共鸣。

(环节三)诵读课文,传达美

这样过渡:多么蓝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吧!

朗读全文,整体回味拉萨的美景。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是:

拉萨的天空

湛蓝透亮

纯净明洁

蓝晶晶

六、作业设计

我布置了这样几样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1、小组之间开展写字或听写词语比赛。

2、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3、写两个打比方的句子。

4、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篇二

一、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篇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第二学段要求,我把“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重点。另外本文的教学更多的地方重在感受、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所传递的情感。就感受而言,本文比较容易借助图片完成,难的是想象,是让学生做角色转换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尤其是第二小节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将“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作为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因此,我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悟体验,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

2、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拉萨美,读中生情,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等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生字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二)、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三)整体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拉萨天空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四)仔细感悟文本,赏读“蓝”天

过渡:拉萨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之外还有许多迷人之处。请学生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生1:我感觉到拉萨的天空很清,“鞠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师:引导学生做洗脸的动作,感受蓝天如水,洗脸舒服。生2:我感到拉萨的天空离我们很近,:“我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师:从“碰”和“摸”字让我们想起了一首古诗《夜宿山寺》;。齐背古诗。生3:我感到拉萨的天空很美“在贴着山顶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在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师:是啊,拉萨的天空如果只有蓝色那将是多么单调,可是拉萨的天空一点也不孤单,在白色的云朵和绿茵茵草地的对照、映衬下显得更加的美,更加纯净、明洁。找近义词。

过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蓝、白、绿,相互映衬,蓝的更蓝,白的更白,绿的更绿,谁能把这独特的美丽画卷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指名读。

同桌对读。

男女生读。

师生合作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过渡:这湛蓝、纯净、明洁的天空使美丽的拉萨更加迷人。

出示拉萨美丽景色的图片。

师:无论是白雪皑皑的布达拉宫,还是多姿多彩的布达拉宫在蓝晶晶天空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过渡:这湛蓝的天空作者对他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生读。

指名读。

学生汇报作者把什么比作窗帘了。

过渡:这宽大无垠的蓝天就像一扇巨大的窗帘,拉开她就是美丽的拉萨了。(演示幻灯片)

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妙的比喻,读。

拉萨天空的蓝,拉萨天空的美,把我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肯移开,相信此时的你们,学了本文后也有新的感受,生交流感受。

总结:多么湛蓝的天空,多么神圣的地方,多么令人神往的土地,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全文。

写字。(欣赏了这么美丽的天空,接着我们享受写字的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7 拉萨的天空

湛蓝  透亮

圣地的窗帘

(板书是微型教案,注重实和趣,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升华情感。)

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篇三

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描写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无比喜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尤其是对拉萨天空的描写细致而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有关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1个二类字

3、借助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透过品词析句,感受拉萨天空的美,体会作者情感,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依据课标及本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课文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三、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标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感受拉萨天空之美,此外我还采用了谈话质疑,情境教学法等辅助教法。

(教具方面多媒体课件展示拉萨精美的画面也为本课的教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叶圣陶说过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结合课文我主要使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读读议议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本课教学目标,下面针对这节课这个片段说说我的教学程序:

1、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多给学生一分钟的阅读,学生就多一分钟的享受。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用文中的词或句子来回答吗?学生可能会用湛蓝、透亮这些词来回答,教师适机板书。接着我顺势引导:是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就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日光城-拉萨,亲身感受一下那儿天空的独特之美吧。于是我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留给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力求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而此时我会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读书声,及时予以激励和评价,纠正那些易读错的字,易读破的句子,真正做到扶着学生一步步地走。

2、重点探究,精读感悟

有声的读书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是一种思考。课标指出第二学段的学生必须初步学会默读,因此此环节教学我先让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并要求学生边读边用笔画出文中表现天空蓝的句子,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交流时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找到的句子,其中有这么一句话教师可以相机出示: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接着我让学生自己读,找找句中表示动作的词,并将其变红,鼓励学生多读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词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估计会说感受到蓝天很干净离自己很近之类的。在此基础上我出示拉萨天空的画面,让全体学生起立想象自己来到了拉萨,通过动作表演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再将这些词送入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

接下来我会设计一条这样的导语:在拉萨难道就只有一种蓝色吗?课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表现了拉萨天空的美?由此引出第二段的第三句话。教学时我让学生先放声读读这句话,然后我这么问到:同学们当你读这个句子时,有哪些词映入了你的眼帘让你感受到拉萨天空的蓝?由此引导学生拎出“纯净,明洁”这两个词,理解这些词是有难度的,教学时我鼓励学生联系课文说说他们的大意,细细地读读刚才的句子,用心感受一下还有哪些颜色进入了你的视野让你眼前一亮?然后借助课件展示不同的画面,即有白云,草地映衬的天空和没有白云草地对照的天空,让学生感受其明显不同后教师再做引读:是啊,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这样的阅读教学重点在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古人说授人鱼不授人以渔,此环节的教学我注重渗透学生学法的指导。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我会美美地为学生读上第三自然段:拉萨的天空蓝的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同时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你注意到了吗,刚才老师哪些词读得特别重?从而扣住“紧紧”和“久久不忍”来感受天空的魅力让人们无比向往,突破对“神往”一词的理解。当学生不禁对天空也充满向往时我设计了一段有层次的引读:拉萨的天空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第一次来到拉萨的人们看到这样的天空,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来过拉萨好多次的人们望着这样的天空,它还是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紧紧不忍移开;甚至去过拉萨无数次的人们凝视这样的天空时,它仍然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拉萨的天空真是蓝的让人神往啊!通过师生合作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紧接着教师抛砖引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美的东西如果只是昙花一现那该多遗憾啊。拉萨天空的美都在什么时候能看到呢?鼓励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默读第四段,在小组内合作探究学习,互相读给同桌听,交流感受,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来交流学习心得,解答疑问。交流时主要抓住“总是”来体会天空美得长久,透过“蓝晶晶”和“蓝色、湛蓝”的替换读来加深感受天空蓝得发亮,蓝得极致。然后教师做小结:拉萨的天空蓝得就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又仿佛是( ),让学生想象补充。

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还获得了情感体验,可谓一举多得。

4、拓展延伸,导之以练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标倡导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品读课文获得情感体验后我还趁热打铁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提高语言积累;另一方面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写几句话或几行诗赞美一下拉萨的天空。

五、说板书设计

以上教学在遵循整体-部分-整体原则的同时,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本,让学生自己读,自主读,自觉读,使其成为阅读的主人。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好的板书体现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主要抓取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板书,这样既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抓住了拉萨天空最显著的特点,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附板书设计:

拉萨的天空

湛蓝、

纯净、明洁      } 神往

总是     蓝晶晶

拉萨的天空教案第二课时篇四

一、教材分析:

《拉萨的天空》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写景美文。本文语言优美,饱含深情地向我们展现了拉萨天空的湛蓝、透亮;展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圣洁;表达了作者对拉萨的喜爱之情。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清新凝练,插图精美,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是一篇培养学生观察、朗读、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教材。纵观这第二单元3篇课文,都是写景美文,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思想感情,写法也相似。而《拉萨的天空》位于本单元三篇课文中的末篇,它已从学习知识转化为学习方法,因此教学此文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了体现这一全新的阅读理念,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凸显以“读”为主线,以“对话”为主要途径,引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语言,“披文入境”、“潜心会文” 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情趣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得以培养与提升。

本课总课时安排为2课时,预习时:让孩子根据预习导航要求充分地读课文;另外布置学生上网浏览、搜集有关拉萨的资料。第一课时首先揭题质疑:板书(拉萨),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于拉萨有了哪些了解呢?让我们先欣赏那里的迷人风光(出示一段拉萨的视频)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道走进西部,走进拉萨,欣赏拉萨的天空(课题补充完整)。接着初步感知:播放富有浓郁西藏风情的音乐,教师范读课文,以自身的情绪状态能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让学生顿觉“拉萨的天空真蓝、真美”。他们带着这样的体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通过生字词的读音及指名读课文反馈初读效果。然后整体感知: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画出描写天空特点的词语,再与同桌交流感受。着重品读“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理解“总是”和“拉萨是有名的日光城”的联系;结合图理解“湛蓝、透亮,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是怎样的?”最后指导写字。下面我主要就第二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分析:

教师的有效设问,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并结合三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本篇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通过讨论、朗读、想象等方法,体会拉萨天空之蓝、之美以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产生对拉萨的这种圣洁的美的向往与追求,体会作者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自己对美好的事物有热爱向往之情,善于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并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第二学段要求,我把“凭借具体的语言并借助音乐和图片感悟、想象、体验课文的意境,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词语‘纯净’‘明洁’等,丰富语汇,感受语言美,能用朗读或描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教学重点。另外本文的教学更多的地方重在感受、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所传递的情感。就感受而言,本文比较容易借助图片完成,难的是想象,是让学生做角色转换真正进入课文的意境,尤其是第二小节学生更是难以理解,所以我将“用不同形式地朗读来学习课文第二小节,想象句子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作为是本课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由于课标倡导教师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因此,我用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感悟体验,拓展思维,突破重难点。

2、以读见悟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拉萨美,读中生情,激发学生对拉萨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方式,通过读说议等形式使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到教学中,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教学程序:

(一)、回忆“蓝”天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拉萨的天空。(齐读课题)

2、昨天我们乘着文字的翅膀,来到了遥远的西藏,来到有名的“日光城”拉萨,看见了拉萨的天空。拉萨的天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湛蓝、透亮)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一开始我就用优美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利用美妙的音乐声、精美的图画、绘声绘色的朗读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情境。真所谓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过渡:是呀,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那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用笔勾画最能体现拉萨天空特点的语句,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我给足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尊重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赏读“蓝”天

【全国第八届语文教学年会上,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实践必须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原则。在赏读课文这一环节的教学,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再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些词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地出示词句,加以适时点拨。这篇课文中,这几个句子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需要学生老师共同探讨。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文中的“不定点”、“空白”都具有开放性,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可以进行富有个性的开放性阅读训练。】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①声音真的能碰到蓝天,伸手真的能摸到蓝天吗?在拉萨,为什么说话的声音可以碰到蓝天,伸手可以摸到蓝天呢? 这使我想起了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想起了寇准《咏华山》中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②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

“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好像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好像能摸到蓝天。”

a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b小结:(结合照片)我们南京的平均海拔是8.9米而拉萨位于海拔3658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之上,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这里的一切都被湛蓝所包容、所浸润。人们总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从海拔高度上说,这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没有污染,没有噪音,生活在拉萨,生活在西藏,就是生活在天堂。谁能把这种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这一环节先让孩子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拉萨的天空很近,同时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然后通过练习学过的古诗加深体验,最后通过数字比较进一步感受到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近,触手可及。】

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

a引导理解“掬” ——“掬”是什么动作?我们总是掬水洗脸,拉萨人真的每天掬蓝天洗脸吗?既然不是真的,那“这话”妙在哪儿?【可以理解为两点:第一,写出了拉萨的海拔很高,天离人们很近;第二,蓝天如水。】

b【由此看来,拉萨的天空可不单单是美,而且还很奇妙】难怪人们要说这话真是——“太妙了”!谁能把这么奇妙的感觉告诉大家?

【课标对第二学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一环节通过对“掬”字的讨论,感悟“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妙”的真谛。只有把握标准,将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语文学习,立足学生的发展,教师的问才有“效”可言。】

★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①比较“纯净”“明洁”带给你哪两种不同的感受?

【引导学生看图体会这对近义词,类似的近义词在这句话中你还能找到哪些?通过近义词理解“映衬”“越发”】

②通过男女生对读,体会在节奏上还有整齐对仗的美——“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

过渡:多么美的色彩呀——蓝、白、绿,相互映衬,蓝的更蓝,白的更白,绿的更绿,谁能把这独特的美丽画卷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③这么美的天空,这么美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把它存在自己的脑海中呢?试着背一背。

【有效的问应该把握最佳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亲历探究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学生比较“纯净”“明洁”两种不同的感受时,学生可能会出现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并根据近义词的相互性去体会,同法理解“映衬”“越发”,同时以对读的形式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再有感情朗读中形成整体的色彩美,最后诵读于心,加强积累,因为对于这样的美文,能否读好背好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

★“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①在这片蓝天下你最想做什么呢?结合理解“神往”

②创设情境,引导读好“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

a是呀,看着、想着,想着、看着,忘了时间,忘了周围的一切,这因为——(男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b别人叫你,回答一声“来了”,双脚却不曾移动半分,这也因为——(女生)“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c来了,来了,脚步终于挪动了,双眼却仍然注视着蓝天,这还是因为——(齐读)“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神往,它把你的视线紧紧吸引,让你久久不忍移开。”

【避开琐碎的分析,教师创设情境体验“神往”“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移开”的韵味。】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①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达不到老师的设想,怎么办?可以考虑:从“总是”这个词你读懂了怎样的信息?】这种蓝是不会随着季节的改变而改变的,春、夏、秋、冬都是如此,这就太难得了,太神奇了。如果你留意过南京的天空,你会发现它总是灰蒙蒙的,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表达向往,不满,希望皆可)“蓝晶晶”是蓝得发亮的样子,要读出那种感觉来!

②因为“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欣赏布达拉宫图片,瞧,(图)这就是布达拉宫,坐落在玛布日山上,他依着山的地形而建,这就叫——“依山而建”。【处理图面,将蓝色的背景去掉以体会句子意境】谁愿意把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读出来?

③写话训练:

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有了这蓝天,雪山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湖泊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草地显得更加               。

有了这蓝天,                        。

【教师有效设问,应紧紧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围绕学生的听说读写展开,将指导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写作能力提升的练习上,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拉萨天空是美的,在它的映衬下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然后通过写话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蓝天下拉萨的各种景色,从而进一步感悟拉萨天空的美。】

(三)、呵护“蓝”天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图片:面对湛蓝透亮的天空和蓝天下一切,你最想说什么呀?

(2)出示句子“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3)指名读。

(4)讨论: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老师根据视频描述)藏族人民信奉藏传佛教,都把能来圣地看看布达拉宫作为一生最大的向往。他们常常走很远的路,克服许许多多的困难,一步一个长头地磕到拉萨,表达他们的恭敬与虔诚。谁能带着这份恭敬与虔诚读好这一小节?

2、拉萨犹如一幅风景秀丽的山水画,我们轻轻拉开天空这窗帘,便可以欣赏到蓝天映衬下拉萨的迷人风光了。让我们一起,带着作者的情怀,带着圣洁的感动,把这片湛蓝透亮的天空读入心中,珍藏在心中。(配乐诵读全文)

3、总结:拉萨的天空那么湛蓝、透亮、纯净,我们不仅要赞美它,更要呵护它,让美永恒。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圣地的窗帘”的内涵,先了解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唤醒学生的认知。老师根据视频描述——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心灵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唤醒学生对语言的积淀,将语言训练和情感体验和谐统一,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四)、捕捉“蓝”天(自主选择)

☆把这篇课文背诵给家长听,让他们感受和分享拉萨天空的美。

☆了解拉萨的其他知识,做一份拉萨知识小报。

☆仿写家乡的一景(一棵树、一片草、一条小河……)

【通过这一环节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真所谓是三分受益于课内,七分受益于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湛蓝  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  明洁     圣地的窗帘

蓝晶晶

【板书是微型教案,注重实和趣,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升华情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82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