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7古诗两首(汇总十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06:34
2023年17古诗两首(汇总十四篇)
时间:2023-04-03 22:06:3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7古诗两首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两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

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靠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17古诗两首篇二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生字,理解古诗意思。

2、 通过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春入秋,引出《山行》

1、 你们还记得哪些写“春”的古诗?作者是谁 ?

(1)《春夜喜雨》——杜甫

(2)《春晓》——孟浩然

2、 现在是秋天了,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人写秋天的诗《山行》

投影揭示: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 板题。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简介作者杜牧。

二、初读指导

1、 快读全诗,画出生字词,查字典。

2、 径:小路

枫林:枫树林。

枫树:图。

霜:冰粒。

3、 质疑

第一句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白云深处”?“坐”怎么讲?“于”怎么理解?

*第一句理解时要调整一些词序:深秋时节充满凉意的山林里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白云深处“是白云飘浮的地方。

三、精读训练

1、 反复吟咏,体会诗意。

2、 各自试讲,交流,纠正。

3、 指名说说《山行》这首诗的意思。

4、 看图闭目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情景。

5、 讨论:在《山行》一诗中,诗人写了什么?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 小结:诗人赞美秋天。

四、作业

1、 朗读《山行》背诵和默写《山行》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行》的意思。

3、 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背诵《山行》

2、 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行》的意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枫桥夜泊》

二、初读指导

1、 读题解题

(1)    简介“枫桥”

(2)    简介作者

(3)    出示: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2、 各自试读。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查字典理解意思。

3、 师生合作探究这首诗的意思 。

(1)    学生讲:月亮西沉了,乌鸦在啼叫,满地是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苏州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半夜里飘到了客船上。

(2)    学生不理解“对愁眠”

(3)    师:(看到这一切)面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我心里忧愁,很难睡得着。

(4)    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

三精读训练

1、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枫桥夜泊》的意思。

2、 再次朗读思考:

(1)    诗人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情景?

(2)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3、 比较《山行》和《枫桥夜泊》中的两和“寒山”。

4、 反复朗读,背诵。

5、 指导背诵。

三、作业

1、 朗读背诵课文。

2、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 写字。

17古诗两首篇三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生字卡片、插图、小黑板

20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

日当午 汗滴 春

一粒 盘中餐 辛苦

秋 万颗

饿 死

课内:描红、仿影、临写、朗读

课外:背诵课文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17古诗两首篇四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 

如何把“话”变成“画”。(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学法

(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

(2)学生借助投影片描述画面。

(在一棵高大挺拔、古老苍翠的古松下面,身穿蓝布长衫的贾岛问一个正在树下读书,头上扎着两个发髻的小孩:“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啦?”)

(3)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1.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1)小童子是怎样回答贾岛的?

(2)师傅什么样?他怎样采药?采什么药?

(3)山里都有些什么?

2.出示第二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内容是“青山白云”,请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填充画面内容并加以描述。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提问:诗人虽然没能寻到隐者,但是当他想到隐者的生活是那样自由自在、富有情趣,会是什么心情呢?(同学讨论。板书:羡慕)

2.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吟诵这几句。

3.追问:贾岛寻隐者不遇后会怎样?(描述画面)心情又会如何?(同学讨论。板书:向往)

4.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五、独立运用学法

学习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六、布置作业 

用把“话”变成“画”的方法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一)指名背诵《寻隐者不遇》。

(二)限时集体默写《寻隐者不遇》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

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3)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3.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4.默写《题西林壁》。

三、布置作业 

将《寻隐者不遇》改写成200字左右的记叙文。

(韩瑞生)

17古诗两首篇五

第一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3、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之”:去的意思。

4、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每个字读三遍。

3、跟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向同学求助。

4、生开始自主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烟花:柳如烟,花似锦。三月:阳春三月。下:顺流而下。碧空:蓝天。尽:消失。惟见:只看见。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4、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能力训练,情景表演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3、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师板书)

4、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5、师生交流:安西在哪儿呢?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朝雨、轻尘、客舍、更尽、阳关”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三、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师也学习了这首古诗,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老朋友元二今天跟我告别从渭城出发,去千里之外的西域当差。恰巧这天公作美,今日清晨下起了绵绵细雨,滋润了道路两旁的青青柳树。平日里,这条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车水马龙,尘土飞扬,而现在一场小雨刚停,天气清朗,仿佛是上天特意为朋友安排的一样。也不枉我特意赶来为君送行呀。来,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此行一去,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这份情怎能让人割舍得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从诗中的哪些字词中最能看出王维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呢?

3、想象自己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场面,加上你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再读这首诗。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师生评议,再指名读。

5、生练习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6、指名读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四、拓展赏析

1、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很多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再好好读一读,然后把它工工整整地抄下来,咱们一会来个书法及诵读比赛,好吗?(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2、生上台展示书法,朗诵古诗。

3、师小结: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试着即兴创作诗歌)

五、布置作业

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17古诗两首篇六

课题

21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学习古诗《锄禾》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一、指导看图 二、讲读诗句 三、巩固诗意,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小朋友,我们吃的白花花的大米是从哪儿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的两首诗,就是反映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米来之不易的古诗。 1.出示古诗图文。 2.解题:唐代诗人李绅写的。 “锄禾”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1)自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 (3)这幅图以及第一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4)小结:古诗1,2两行写了农民顶着烈日在田间辛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人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自己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一说。 (3)指导朗读。 (4)小结:这两行告诉我们粮食来得不容易,这是诗人所想到的。这首《锄禾》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1.观察生字,说说你记住生字的方法。 2.师范写“禾、粒、辛、苦”。 1.这幅图上画了什么样的场面? 2.第二首诗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体会“春——秋”、“种——收”、“一粒粟——万颗子”的对比,感受农民一年到头的辛劳和取得丰收的不易。3.联系词句,学会扩展成语,积累成语。 4.可是面对一片丰收,农民为什么会出现像诗句中的悲惨景象呢?5.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6.指导朗读。 体会“无闲田”与“犹饿死”的强烈对比,让学生感受遍地丰收景象与农民饿死荒野这两幅图,在心中激起“为什么”的疑问。  7.小结:农民在黑暗的社会里受到剥削阶级的残酷剥削,过着悲惨的生活。1.练习背。2.指名背。1.收:左窄右宽。  丰:注意撇捺的舒展与平稳。  闲:“门字框”要写得舒展些。 2.师范写。学生交流。 看图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锄:锄头,这里表示动作。  禾:禾苗。“日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水。  “汗滴禾下土”:汗水滴到禾苗下的泥土里去了。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2.指名说。 3.背诵表演古诗。 1.认读生字,观察记忆。2.生描红、临写。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的内容。1.粟:小米。泛指谷粒。 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2.学生积累成语: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精耕细作 千仓万箱1.理解:四海:普天下,全中国。 无闲田:没有丢弃不种的田地。 犹饿死:还是饿死了。2.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想问什么?1.同桌背。2.齐背。1.观察生字的位置,说说关键笔画。2.生描红、仿写。

计21. 古诗两首

锄禾 悯农锄禾日当午, 春种一粒粟,汗滴禾下土。 秋收万颗子。谁知盘中餐,  四海无闲田,粒粒皆辛苦。 农夫犹饿死。

17古诗两首篇七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起头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嫦娥》这首古诗情感绵长幽怨,学生在情感上很难跟进,共鸣。因此,本课目标定位为感受而非感悟,力图借助本诗和嫦娥奔月的传说让学生感受到古文化的瑰丽和神奇。

1、通过比较、释义、书空等方法认识“乞、霄、烛、晓”等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注意乞不能多横,晓右上部不要多点,霄雨字头要扁。

2、通过配乐、赛读、引读等途径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体会两首诗中欢乐和孤独的情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3、通过预习、拓展,结合资料袋等手段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4、阅读课前准备的民间故事,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重点:朗读古诗,有感情背诵古诗。难点:领会诗中抒发的情感。1、    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2、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注意读准诗句中的四个生字。1、指名读,主要正音:乞巧中乞音变,烛翘舌音、屏后鼻音等。   2、你发现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强调古诗中都含有民间故事)过渡:这两首诗中,你觉得哪一首更难懂?让我们先走进《嫦娥》。(一)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2.小组合作借助插图、注解、民间传说说大意。3.全班交流:谁能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从字、词到句)4、师说意思,学生说诗句。(室内,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室外,银河渐渐西移垂地,晨星就要消失了。嫦娥大概是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二)再读感悟,品味诗情1、了解了诗的大意,你能感受到嫦娥的心情吗?(孤单?寂寞?无尽的思念?)2、是哪些词句为你勾勒出这么样的画面?.3、预设交流点:云母屏风---冰冷的石材,精美迤俪的图案。从中引导感受优裕的物质条件下嫦娥内心的孤寂凄凉。(和自己家装潢的很富丽堂皇,只留下一个人时作对比。)晓星沉---百无聊赖地守侯着星星升起又沉下,无数个不眠夜啊!悔---这是一种怎样的悔恨啊。教师补充:嫦娥飞入月宫后,每日里思念丈夫,思念乡亲,虽有山珍海味,宫女歌舞,仍不能稍解愁烦。碧海青天----这词给你一种怎样的联想,从中感受到什么?边交流,边引导学生读好诗句。(三)感情朗读,升华诗境1、师补充有关诗文赏析内容:月宫豪华却寒,仙子无心细看。如今独守广寒,不知后弈冷暖?思念如水澹澹,不分黑夜白天。星星便是泪线,一串联着一串。现在后悔已晚,那叫当初心贪。窃得后弈灵丹,飞天变作神仙。昨夜星河璀璨,满天繁星如眼。遥想银河那端,孤魂涕泪涟涟。此情若能再叙,来生不做神仙。2、生练读。3、师指导朗读。配乐,引导学生边想象情景边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晓、屏”,注意晓不能多点。3、指导书写整首诗,要求美观、整洁。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而 “神舟6号”、“嫦娥1号”又把国人的飞天梦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又会演绎出怎样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你编写一个神话故事。  1、比赛背诵《嫦娥》。2、默写《嫦娥》。3、讲关于嫦娥奔月的民间故事。4、你会讲《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吗?引出《乞巧》。板书课题。1、请同学们读课题,根据注释理解题意。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但17岁就离开了人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林杰仅存于世的2首古诗中的一首--《乞巧》3、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4、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感悟诗意。(1)“宵、霄”两字可用查字典来理解字词。“宵”是晚上(拓展成语:通宵达旦等)。“霄”是天空(拓展成语:九霄云外等)。(2)前两句诗可以结合牛郎织女美丽的传说。(3)后两句诗可以联系资料袋来理解。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取智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出示补充资料: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织女的巧手。你们羡慕吗?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1、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前两行诗吗?教师随机引读:是啊,牛郎和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能不激动吗?一家四口终于相见,多么幸福!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可又无从说起,化作深情对视,多么令人感动啊!2、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你能读好后两行诗吗?3、配乐齐读整首诗。《嫦娥》、《乞巧》这两首诗中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1、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古诗两首。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传:赐给。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意思: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轻烟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店。古代习俗,驱邪避瘟以求长寿。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桃:桃符,古代风俗用桃木板写上两个门神的名字,分挂大门左右驱鬼镇邪,每年一换。爆竹声中已把旧年驱除,春风送暖饮屠苏避祸求福。千家万户迎来了正月旭日,总要用新门神换掉旧桃符。2、说说有关的民间故事。1、生字卡片认读生字。2、指导书写生字。教师范写“乞、霄”,注意乞不能多横,霄的雨字头稍扁。3、指导书写两首诗,要求书写整洁,格式美观。

17古诗两首篇八

一、教学内容: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体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2课时)

二、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三、教学重点、难点:

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说可能怎样来学习?

教师根据学生的建议,归纳出台下顺序(如果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这样的练习,有可能总结不出来,教师可以进行引导):

3、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1)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大体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情诵读。

二、学习古诗。

第一步:

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谈谈你对作者李白的了解。

2、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第二步:

1、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意图:运用小组合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3、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直解决。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建议教师在交流中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好即可。)

第三步:

1、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

第四步: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让我们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2、背诵这首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意图: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1、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望天门山》,谁来背诵一下?先个人背诵,再集体背诵。

2、把你搜集到的李白的作品背诵给大家听。

3、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另一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情况,给学生一个展示背诵搜集到的古诗的机会,体会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以下几项内容:

(1)对作者苏轼的了解:

(2)对题目的理解;

(3)对重点词句的理解:题(书写)、西林、壁(墙壁)、横看(从下面看)、缘(因为);

(4)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强求学生装的理解完全一致,大体把握诗意即可。)

[意图:由于这首诗的词句比较易懂,教师可以更大程度地放手学生自主学习,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生间相互交流,体会古诗的意思。]

3、大家对这首诗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估计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在这座山中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如果学生没有疑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思。)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意图: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比较浅显地感悟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在讨论中明白这首诗蕴含的道理,受到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四、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苏轼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教学小结:

这两首古诗或绘画或悟理意境深远,是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的好诗篇,课后我们通过背诵来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7古诗两首篇九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两课时

9.11

一、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注意音韵节奏。

(2)生字词。

焚烧 千捶 万击 墨梅 乾坤

三、学习《石灰吟》

1.指名读。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逐字逐句的理解。

捶:敲打。击:撞击。若:好象。

等闲:平常事。人间:人世间。

(2)说说阵首诗的意思。

3.看图想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师启发:山石承受千捶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有什么表现,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4.指导朗读。

5.小结。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1)理解字词。

(2)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讨论。

(1)理解字词。

吾:我。淡墨痕:素净雅洁。夸:夸赞。

清气:清香之气。乾坤:天地。

(2)指名说说诗意。

(3)看图想象。

(4)朗读体会。

4.小结。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

9.12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朗诵《古诗两首》。

2.说说这两首诗的大意。

二、背诵课文

1.听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2.看图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

3.自由练读,背诵。

三、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两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四、教学生字词

1.指导书写。

2.学生描红。

五、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焚烧清白洗砚乾坤

2.解释诗句。

(1)千捶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流清气满乾坤。

3古诗两首

石灰吟

千捶万击 粉骨碎身 若等闲

烈火焚烧 (坚强不屈) 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洁身自好)

墨梅

素净 池边树 朵朵 淡墨痕(写实)

清香 不要——只流—— (明志)

(寄寓贞洁自守的情操)

17古诗两首篇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口述两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4.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田野春光的美好和农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的美好感情。

两课时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受诗篇的语言美和情景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描写春天的诗歌,能背给大家听吗?

2.指名背。

3.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是哪两首呢?自读课题。我们首先学习《村居》。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释题:在乡村居住。作者:高鼎,清朝人,善于描写自然景物。

2.听录音读。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诗歌主要写了哪个季节的什么景色?

2小组讨论,弄懂相关词语的意思。

3交流,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草长莺飞:野草旺盛生长,黄莺自由飞翔。

拂:飘拂、拂拭、掠过。

堤:堤岸。

醉春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

纸鸢:纸做的风筝。

4诗句的意思知道吗?同桌互说后集体交流。

(早春二月,地面草儿旺盛生长,空中莺儿自由飞翔,堤边杨柳飘拂摇曳,仿佛也陶醉在迷人的春光之中。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色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了风筝,那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 看图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在头脑中再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作者写出了我们儿童生活的乐趣,你喜欢这首诗吗?练习背诵。

3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时你是怎么做的,心情如何?说一说。

五、作业:

1 把《村居》这首诗描写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2背诵

3抄写这首诗。

村居

草长莺飞 儿童散学

醉春烟

杨柳拂堤 |  竟放纸鸢

早春

一、复习

1背诵《村居》。

2说说这首诗的意思。你读了这首诗仿佛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

二、初读《宿新市徐公店》

1揭题,简介作者:

2题目是什么意思?同桌讨论。(住宿在新市姓徐的人家开设的旅店时看到的景象)

过渡:诗人住在这家旅店里看到了什么呢?

3自读,要求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读后检查:

(1)出示生字,读准音,记住形。

(2)指导书写,描红,临写。

(3)指名朗读,正音。

(4)跟录音读。

三、细读全诗,解词释句,弄懂诗意:

1 逐句边读边想:哪些词的意思自己理解了,还有哪些不懂的词语?分别做上记号。

2分小组交流,在组内提出不懂之处,依*大家的力量解决问题。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

树头:树的枝头。未成阴:树叶还不茂盛,还没能形成树阴。

急跑:快跑。飞入:纷乱地飞进。

3说说句子的意思:

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树的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有形成树阴。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纷纷飞入金黄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4看图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5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再朗读全诗,读出感情。自渎——指名读——纠正——指名读——齐读——跟录音读

四、赏读全诗,进入意境,熟读成诵:

1轻读全诗,想想诗人写的什么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为什么黄蝶飞入菜花中就无处可寻了呢?

3读了这首诗,你还体会到什么?

4指导朗读,背诵。

五、练习:

1诗的前两句写了(稀疏的篱笆、深远的小路、落花的枝头),还写了(暮春)的景色,展示的是一派田园风光;后两句既写了(儿童追逐黄蝶的活泼),又表现了儿童寻找黄蝶时的天真可爱。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

六、作业:

1朗读,背诵。

2根据《宿新市徐公店》的诗意,画一幅暮春图,涂上颜色,比比,谁画的最能表现出这首诗的意境。

宿新市徐公店

篱笆稀疏 小路深长 黄碟飞舞 儿童急追

树头花落 叶未成阴 融入菜花 无处可觅

景—————人

静—————动

暮春

17古诗两首篇十一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字词、背诵古诗

难点:理解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学了前面的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么样的呢?

2、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样也非常喜欢春天!所以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老师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题。(区分“春”“村”的读音)

2、自读古诗,自学生字。

学生借助拼音读古诗。

准确认读诗中的生字。

三、试读课文、读出诗韵

1、师范读。(注意读好韵脚“晓、鸟、少”和“天、烟、鸢”。)

2、学生跟师读。

3、指名读。

4、师生对读。

5、学生齐读。

四、认读、识记生字

1、指名拼读生字。(领读)

(注意读准“诗、首、处”和“村、醉、散”的声母。)

2、齐读生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自由记生字。

共同探讨识记生字的办法。

(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改一改”等。

自—首 舍—古 读—诗 对—树—村 睡—眠

闪—问—间—闻 屋—居 醒—醉 亲—童 外—处)

五、巩固生字

1、认读生字卡片。

2、读词语巩固生字:

两首古诗 一首儿歌 冬眠 到处 见闻

乡村 居住 烟花 童话 散步

六、指导写字

1、书写生字“古、声、多”。

2、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笔顺,并逐一指导。

古:横要长。

声:上为“士”,上横长,下横短。

多:上下两部分一样,但位置要注意必须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

3、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理解古诗

1、看课文插图,听配乐朗诵。

2、全班齐读《春晓》、《村居》。

3、学生自由读,思考:我从中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汇报自读情况,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分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6、反馈释疑,教师对重点问题进行简单讲解或点拨。

三、背诵古诗

1、指导朗诵。(感悟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师范读。

自愿读。

比赛读(同桌赛、小组赛)。

2、背诵古诗。(指名背、小组背、齐背、师生对背等。)

四、指导书写

1、口头扩词:

古声

多处

知忙

2、书写生字“处、知、忙”。

3、观察生字的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书空生字的笔顺,并逐一指导。

处:半包围结构,捺要拖长、“包住”。

知:左右结构,“口”在右边偏下。

忙;左右结构,“竖”要垂直且稍长。

4、学生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五、扩展活动

班里开展一次放风筝活动。

17古诗两首篇十二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6个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和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教师可视情况有选择地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他苏东轼。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东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十分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

2、看图说话。出示挂图,让学生说说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题,自读古诗

1、借助拼音读题。注意“赠”、“景”是后鼻音。书空“刘”字。

2、说说题目的意思。

3、苏轼送给刘景文一首什么诗?请大家小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完后再读给同桌听。

4、用笔圈出生字读读。

5、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尝试理解字义。

三、再读感悟,想像画面

1、自由读诗,结合图思考:诗描写的是什么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拔。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合作,读完后交流自己体会,交流后再融入感情读。

4、小组汇报自学收获和不懂之处。小组间答疑。师进行指导。如:理解“霜”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来指导。你见过霜?冰箱里白色的东西就是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北方秋天气温降到了摄氏零度以下,地面上或草叶上会凝结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这就是霜。下霜时,天气已经冷了。还可以结合上下文理解。如:“擎雨盖、傲霜枝”,让学生观察插图,重点引导观察荷塘和菊花,使其明白“擎雨盖、傲霜枝”指什么。

5、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6、指导感情朗读,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读。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1、引导学生用自的话说说读了这首诗后,头脑中形成了什么画面?

2、根据诗意,参看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秋天难道只有橙黄橘绿两颜色?出示课件让学生议一议。

六、指导写字

1、要写的的字:

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首:书空笔顺。

注意“枝”的木字旁最后一笔是点。

3、让生观察范字,说说怎样书写。

4、指名板书生字,师生共同评价,探索写好字的方法。

5、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要求〗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其它写秋天的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刘、记、枝”三个字。

3、出示《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师巡视指导:

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如,可以自己学,也可以几个人组成小组学;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景象;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还可以画一幅画,有什么别的方法可以试一试。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喜欢表演的同学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愿意说的同学说说读后想到的景象;喜爱表演的同学边给同学朗读边进行表演;擅长画画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过程中,师相机点拔诗中表现出的枫叶经霜仍然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不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三、趣味实践活动

1、卡片连词练背诵,方法:

师出示本诗的生字卡片,让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摆放,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2、情境背诗,方法:

师扮演学生的家人,如,妈妈、爷爷、奶奶等,请同学背诵诗给“家人”听。

四、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字,集体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枫”字,提示学生这个字左窄右宽,学生书空。

3、学生写一遍,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师巡视检查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背诵古诗。

17古诗两首篇十三

12、△

教学目标 :

1、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中描绘的风光、景色。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加深对两首诗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范成大:南宋田园诗人。

杜甫:唐朝著名爱国诗人。

2、自学课文。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字或词,同座讨论,教师指导。

(3)练习说说诗的意思。

3、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点拔

4、再读两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时田园杂兴》描绘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你从哪里理解的。

(2)人们为什么如此辛荣?你体会到什么?

(3)朗读全诗。

(4)《望岳》这首诗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泰山的高大,神奇?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受?

(6)齐读《望岳》。

5、练习背诵两首诗。

17古诗两首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

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

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

(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

1.指名读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2.指名读第二句。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什么是“侧坐”?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莓苦”和“草映身”。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

1.齐读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鱼儿上钩,出现了什么情景呢?一从哪看出路人在问路?“借问”什么意思?想象路人来问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问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遥”是什么意思?

2.指名读第四句。思考:小孩为什么摆手?从哪看出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呢?除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还怕什么声音呢?读后半句,思考“应”什么意思?“不应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回答声吓跑鱼,他一门心思扑在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钓得怎么样?(板书:专心认真)

4.学生扮路人、小孩表演,体会小孩紧张心理和天真可爱的形象。

5.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小孩紧张的心理和活泼可爱的特点。

6.指名看图说后两句意思。

六、体会待的意境

学生观察图,边看课文朗读边体会,想像诗的意境。(播放媒体课文朗读)

指名到前面讲全诗的内容,要展开想像。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 

七、指导背诵全诗

八、总结

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九、随堂练习

自读下面一首古诗,试着解释,并讲给同学们听。

白 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十、作业

1.背诵《小儿垂钓》。

2.预习《我和企鹅》一课,试读全文,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板书设计:

3 古诗两首

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农绩麻,勤劳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淳朴

也傍桑阴学种瓜。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天真可爱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认真专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502.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