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4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22:06:29
最新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4篇(通用)
时间:2023-04-03 22:06:29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一

生:没有

师:有机会可以听一听,不但曲好,而且词也不错。其中有这样的歌词,谁来读?(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 《涛声依旧》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生读)。读得很好听。

师:歌词中有一个词“无眠”,谁来读?

生:无眠。

师:谁再来读?

生:无眠。

师: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觉。

师:谁能为“无眠”找个近义词?

生:愁眠

生:失眠

师:难以入眠是——

生:难眠

师:不曾入眠——

生:未眠

师:就是睡不着觉。再来读读歌词,读出睡不着觉的感觉。

生:读

师: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生:留连的钟声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呢?一起去看看。早在200多年前清朝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生读)

师:再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生再读)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寒山寺的。

师:为了听钟声,诗人盼了多少年?

生:十年 。

师:十年,120个月 ,3650天  。这钟声的魅力为什么如此之大?500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这是哪里的钟声?。

生:我想应该是寒山寺的。

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又”字说明就是寒山寺。

师:不能光凭“又”就推断是寒山寺呀,再看看。

生:诗中提到张继,张继写过《枫桥夜泊》。

师:作者说,每次只要经过寒山寺,路过枫桥,诗人都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为什么几度经过忆张继呢?早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也写过这样的钟声。(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 《宿枫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到过哪,听到过什么?

生:到过寒山寺,听过钟声。

师:一年又一年,变的是南来北往的人,不变的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七年可以变成多少年?十年可以吗?把七年变成十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十年变成百年,诗人也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把百年变成千年,诗人还一定会这样写(生齐读)。

师:十年不变的是钟声,百年不变的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200多年前的王士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这钟声在500多年前的高启的笔下这样写道(生齐读);500多年前的陆游还是这样写钟声(生齐读)。

师:问题来了,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几首诗都提到钟声? 

师:问得好,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都跟寒山寺相关?

师:是呀,继续问。

生:为什么钟声会让诗人难以忘怀?

无限愁眠寄钟声

师:我们知道所有问题都跟一个人紧紧相连,所有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是张继,这首诗是《枫桥夜泊》。(大屏幕出示这首诗)

师: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清爽、读通顺。(生自由读)

(指一生读)

师:好,读得不错,字正腔圆。注意了“眠”是前鼻音,“寺”是平舌音,这叫清清爽爽,还要有板有眼地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读出古诗特有的韵律和味道。

师:好,每一次读都是超越和进步,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清要求:每一句前四个字你们读,老师读后三字(师生合作读)。

师:再反过来读,争取 向王 老师一样读出味道(师生再合作读)。

师: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出古诗特有的味道,老师读题目,你们读诗句(生齐读)。

师: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你读后的情绪是怎样的,用一个词说说。

生:愁绪满怀、失落、孤独、忧愁、惆怅……

师:还有吗?晚上夜深人静,月亮落下去,带给你什么感觉?

生:很深沉。

师:其实还有比深沉更好的字眼,我送你们一个词“沉寂”

师:每个人读古诗都有自己的感受,对比着想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会孤独吗?读杜甫的《绝句》会忧愁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读出的是惆怅、悲伤呢?不着急,我们静静读读,一边读一边看看插图、注释,更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看看诗中哪些地方给你带来这种感觉,向你传递这样的情绪?

(学生圈划,批注)

师:看着大家划的一条条线,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心得了,你的心得到底如何,老师提一个问题考考各位。张继枫桥夜泊是睡觉时,这个夜晚他睡着没有?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

生:愁眠(圈出)

连续找了7名学生读:“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因愁不能入睡。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失眠、无眠、难眠、不眠。

师:齐读“愁眠”这个词(生齐读);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生齐读);轻一点(生再齐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看到了什么?按照诗的顺序说。

生:月落  (用曲线划出)

师:月亮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幽暗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江枫(用曲线划出)

师:江枫在你眼里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秋风一吹,枫叶落在江里。

师:哦,好一幅凄清的画面!愁眠啊愁眠,再看,诗人在江中看到了什么?

生:渔火  (用曲线划出)

师:找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渔火” ?

生:闪烁。

生:星星点点,若隐若现的

师:你太有才了,星星点点,若隐若现,好一副愁眠!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用直线划出) 。

师:在哪?(生:姑苏城外寒山寺)什么时候(生:半夜)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还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用直线划出)    

师:那是什么样的乌啼?  (生:  孤独、凄惨)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霜满天”吗?

生:没看过

师:老师也没看过,因为霜凝结在地上,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满天呢?是不是张继感觉出了问题?

生:我觉得张继没错,是心里的惆怅让作者感到霜满天,借霜满天表达心中的惆怅。

师:得叫你老师,字字珠玑。他说了一个关键字眼,霜满天是因为心中充满了——

生:惆怅!

师:按生活常理判断,这个晚上诗人应该感到——

生:冷

师:原因可能是衣服少,而且深秋的晚上,还在江边,自然冷。但让张继感到寒冷,除了身体上,更是张继的——

生:心

师:那你们猜猜,他的心为什么感到寒冷?

生:因为寂寞

师:再猜?

生:听到了钟声,想起了家乡。

是:的确,心冷可能是浪迹天涯,想起了家乡。

师:还有吗?

生:钟声的绵长,代表了他的愁绪。

师:有人查过资料,了解张继的背景吗?

学生摇头

师:有人说他之所以愁眠是赴京赶考未中榜;也有人说是因为张继为官清廉,受到同僚的排挤,弃官不做;还有就是你们猜的,他浪迹天涯,离家太久,想家了,所以睡不着。所以觉得眼前——

生:霜满天

师:身心都是霜满天。

师:看诗句。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生:愁眠),都伴随着(生:愁眠),都笼罩着(生:愁眠)。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对愁眠。)

师:对是什么意思?体会过对的味道吗?词典里“对”有这些意思(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

师:应选哪个。(生选,交流)

师:是呀,他认为江枫,渔火都是成对的,此时此刻,他认为愁眠的不仅是他,还有什么?

生:江枫

生:渔火

生:寒山寺

师:仿佛周围的一切景物都与他一起愁眠,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孩子们,这就是张继些的《枫桥夜泊》,这个晚上,江风瑟瑟,渔火点点,乌啼凄厉,让人心寒睡不着呀!于是《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响,教师配乐朗诵。

师:我们齐读。

师:月亮深沉,乌啼凄凄,霜布满了天地,江风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钟声想起,张继心中不禁勇气这样的愁思,所以《枫桥夜泊》就这样流淌在张继的笔下。读——

师: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读:夜半钟声到客船)(反复三次,声音一次比一次轻)

师:月亮落下去了,还看得见吗?(生:看不见)(师擦去板书:月落);乌啼划破长空,转为沉寂,还有吗?(师擦去板书);这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江枫还看得清吗?(师擦去板书);这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还看得见吗?(师擦去板书);这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有忽无(师擦去板书)。天地间还有什么可以相对的呢?没有了,没有了。突然,听——(视频、课件——钟声)

师:钟声响起了,一声又一声,那钟声贴着水面,来到张继的船上,声声传入张继的耳朵,进入张继的心里,那钟声似乎在对张继说着什么?拿起笔,展开想象,请用“张继啊,张继——”开头写写,此时此刻,你就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款款地告诉他,轻轻的告诉他,充满什么情的告诉他——

(生写)

生1: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让我来陪伴你。

师:多么知冷知暖的钟声。

生2: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师:这是多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张继啊张继,为什么不睡,为什么为么忧愁,这一切是为什么?

师:这是充满好奇的钟声。

师: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这钟声让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师擦去黑板上仅有的“愁眠”)。其实愁眠是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心情,我相信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愁眠啊,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数不胜数,我们不妨来看一组中国古代诗人写愁眠的诗歌。(大屏幕出示——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师:大家一定发现了,所有诗所有愁眠都跟一种景物有关,那就是——(生:明月)。明月照愁眠,愁眠望明月。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那是在明月当空的晚上,诗人可以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愁绪寄托给明月。但是,要是没有明月呢,怎么办?张继把自己的愁眠寄托给了寒山寺的——(生:钟声)。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走进寒山寺的夜半钟声。

(生齐吟诵背诗)

师: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像张继那样浑然天成,感人心肺,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你听,从张继之后,这钟声一直在历史的天空悠悠回荡。四百多年过去了,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七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一千多年过去了,钟声在王士祯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这就叫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经典  文化)。我们学了这首诗,在你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如果你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看一座桥——(生:枫桥);在枫桥上,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生:张继);想起一个人,你一定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枫桥夜泊》,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寒山寺、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二

时间地点:2010年11月于宜昌(湖北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教研成果展示会在此召开)

记录整理:潜江市杨市小学漆翠芳(未经本人审阅)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师:同学们,当你们高兴或忧伤时,你会怎样表达?

生1:读诗。

生2:读诗。

师:我们的古人也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请同学们读读这几首诗。

(生齐读《鸟鸣涧》、《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师:不同的诗,表达不同的情怀。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夜晚水乡幽美的景色又勾起作者哪些遐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

师:“泊”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停泊。

师: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

生:夜晚。

师:夜晚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静谧。

师: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一读题目?

(指名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夜的感觉,读出了泊的情怀。真不错。

二、通读感知,读通读顺

师: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得太投入了,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谁愿意做今天课堂上第一个为我们朗读诗歌的人呢?

(生1朗读)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谢谢你为我们带了个好头。

(生2朗读)

师:只要做到字字入梦,句句入心,一定能读好。

(生3朗读)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4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也想读。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后三个字你们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还想读吗?现在,分男女生读。男生读前四字,女生读后三字。

(男女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读出了节奏,读出了味道,我们还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的插图,自由读诗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可以同桌先交流一下。

(生自学自读,同桌交流)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师: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

师:你在用心灵思考,你有诗人的潜质。谁再来说?

生2: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师:好词好句不断从你的心里流出来。谁再来说说?

生3:第一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师: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闭上眼睛,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带着我们的感悟,齐读诗歌!

(生齐读)

师: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时候,本该是干什么的时候?

生:睡觉。

师:诗人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诗中哪个词说明了他没有睡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难眠。

生2:不眠。

生3:未眠。

师:想想愁眠的滋味,再读这个词。

(生齐读“愁眠”)

师:有点愁,再读。

(生齐读“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诗人为什么愁呢?

生1:他赶考落榜。

生2:亲人离去。

生3:有烦心的事。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下资料。(大屏幕出示,指一名学生读)

《不朽的失眠》张晓风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1:失落。

师:请你带着失落的语气读一句。

(生1朗读)

生2:难过。

师:带着难过的语气读。

(生2朗读)

生3:心痛。

师:带着心痛的语气读。

(生3朗读)

生4:绝望。

师:带着绝望的语气读。

(生4朗读)

师:带着我们的理解,齐读第一句。

(生齐读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同学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对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生5:我觉得这里还可以理解为“伴”,他伴着忧愁无法入眠。

师:有道理。可见,理解词语不能生搬硬套。正因为忧愁伴着他,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学生随着音乐齐诵全诗)

师:(伴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境,张继最需要谁来陪伴?

生1:他最需要父母的殷殷关切。

生2:他最需要朋友的对酒当歌。

生3:他最需要妻子的嘘寒问暖。

生4:他最需要孩子的欢声笑语。

师:可是这里只有?

生1: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2:江枫渔火对愁眠。

生3:江枫渔火对愁眠。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师:这一“对”,是他心中无限的忧愁,无限的愧疚。天地之间只剩下“愁眠”。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同学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学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擦干眼泪,去迎接美好的明天吧!

师:同学们,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在这钟声的激励下,他坚持不懈,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金榜题名,考得进士。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师: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篇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象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象,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及评析篇四

教学目标

1. 理解诗句的意思。

2. 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 :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22204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