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简介 最美自然人(优质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5:00:15
最新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简介 最美自然人(优质6篇)
时间:2023-06-06 15:00:15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一

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守护的是三峡库区到青藏高原的地灾防治。

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保障库区120万移民地质安全是重中之重。殷跃平持续跟踪研究库区地质安全问题,成为三峡库区地质安全的著名专家。他把三峡库区防灾理论,成功运用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特大滑坡工程治理。

传统看法认为每个滑坡都不一样,预警监测是世界难题。殷跃平提出滑坡有“共性”,均属斜坡运动,可以进行普适性监测,通过成灾机理研究,找到滑坡共性,建立预警模型,地灾监测预警走上科技支撑之路。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是“与金子打交道的人”。金矿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山东探明黄金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但勘探开采深度较浅,超深部勘查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李大鹏所在团队通过创新成矿理论,实现鲁西归来庄矿田深部金矿资源量增加20余吨的新突破;在莱州焦家金矿带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在近3266米处发现厚达25米的目前我国最深金矿体,攻克金矿深部资源勘查难关。

任秀波,作为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两次参加珠峰复测。2005年珠峰复测,他在海拔6500米以上区域作业达43天,在海拔7028米的营地写下入党申请书,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冒着双手被截肢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测绘作业,成功将重力测量推进到海拔7790米,获取三维坐标并攀登到海拔8000米。

2020年珠峰复测,任秀波有近两个月时间几乎一直坚守在海拔5200米的大本营,多次前往海拔5400米的二本营和5800米至6300米的登山路线,给年轻队员培训登山和设备使用技能。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二

对耕地保护,他无限热爱;对违法占地,他疾恶如仇;他25年如一日,始终奋战在耕地保护第一线。

他就是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张辉。9月7日,中宣部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2021年“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张辉名列其中。

他白天和队员骑着自行车下乡巡查,走村串户宣讲政策,晚上突击检查土地违法重点区域。因勤奋努力,成绩突出,参加工作第二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县局监察大队副大队长。

1999年前后,原郾城县万金乡破坏耕地非法挖砂现象严重。张辉巡查发现后,坚持每天到场,紧盯死守,制止违法行为。违法当事人改变策略,夜晚偷采偷挖,与执法人员打“游击战”。张辉和队员们也以变应变,吃住在村里,经常半夜开展“夜间伏击战”。经过3个多月的斗智斗勇,终于遏制了辖区非法采砂破坏耕地行为。他也因此被同事称为“拼命三郎”。

2016年,张辉调入原漯河市召陵区国土分局任副局长,主动要求分管土地执法工作。他重新组建了50多人的土地执法队伍,组织7次违法占地专项整治行动。一年多的时间,召陵区拆除各类违法建筑150多处,复垦土地2900多亩,扭转了全区土地管理秩序混乱的局面。

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张辉耐心地与违法当事人谈家庭和未来,谈耕地保护和合法经营,并表示拆后会帮助找合法的地方办厂。最终,当事人冷静了下来,配合拆除了违法建筑。当地政府也按照政策,给这个违法当事人规划了新的用地。

张辉说,执法者与违法者之间不是水火不容、不共戴天。在保持高压震慑力度的同时,也要倾听群众的合理诉求,帮助他们谋求出路、解决难题、增添“温度”。

2021年3月,张辉调任漯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办公室主任。

如何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张辉认为,社会公众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改善执法环境的重要因素,好的舆论氛围是实现耕地违法“未病先治”的一剂良方。因此,他积极配合当地主流媒体进行耕地保护新闻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了“耕地保护集中宣传月”“耕地保护冬季宣传”等活动,在全市形成了保护耕地、依法依规用地的浓厚氛围。

工作中,张辉善于创新。对新增违法问题,他坚持既处理事又处理人的原则,先后对16名责任人上报移交有关部门进行了党纪政务处分。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漯河市督查发现问题和历年卫片整改率均居全省前列,成为连续20个月新增违法用地问题“清零”的唯一省辖市。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三

那一年,董鸿儒19岁。他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到县城40公里外的苏木山当起护林员。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

如今已83岁的董鸿儒,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无论当林业局长还是县政协副主席,他都有一个要求:不去机关上班,留在林场。他带着林场职工,用4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18.6万亩森林。

对姜文凯来说,小岛就是一辈子。千里岩是黄海中部一座孤岛,作为我国北方环境十分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地处海路要道,观测数据对发布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820步,从码头到70多米高的观测站370级台阶,在这个0.1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姜文凯守了25年,加上守护其他小岛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海洋监测。

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高山峡谷就是一辈子。高川乡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亚洲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马银国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173平方公里土地上,41年,他累计走了12万余公里。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四

1993年底,马银国从高川乡政府广播员的岗位调到当时的高川乡国土所。“在征求家人意见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马银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当国土员任务重,待遇差,费力不讨好,还要得罪人。”一边是家人的反对,一边是组织的重托,最终,马银国选择了基层国土所的工作,挑起了守护绿水青山、保护自然资源的担子,立志一定要做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国土人。

马银国所在的高川乡是安州区最远的一个乡镇,最高海拔3000多米,平均海拔1500米,173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山高路陡、沟壑纵横。20几年前,山里条件远比想象得艰苦,没电,照明要点煤油灯;路不好,进山出山全靠两条腿;资源短缺,生活用品全靠自己背……为排查、巡查、复查地质灾害隐患点,马银国在山里经常遇到危险,但他依然默默坚持下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不断、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马银国冒着生命危险在废墟中用手刨、用肩顶、用背扛,挖开一堆堆碎砖瓦砾,先后救出22名被困群众,并毫不犹豫地捐出了妻子经营的小卖部的4吨大米,帮助乡亲们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刻。“汶川地震后,高川乡地质灾害大幅增加,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点猛增至156个。”马银国说,将这156个点全部走完需要4天时间。爬坡上坎、趟水过河,他不敢有丝毫放松,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反复进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常常一个月内就会磨破多双胶鞋,摩托车轮胎一年也要补换20余次。

让马银国终身难忘的是,2009年7月17日晚上,暴雨滂沱,山洪骤发,他连夜赶往最危险的茶园沟泥石流隐患点组织村民撤离。“赶快撤离,不要贪恋财物,快走!”暴雨中,马银国使劲敲锣、吹口哨、喊话,挨家挨户敲门敲窗,催促他们赶紧撤离,遇到行动慢的老人,他会直接背上撤离。刚撤离完不久,山洪泥石流呼啸而下,村民房屋瞬间被埋。第二天,当马银国来到临时安置点看望乡亲们时,十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握着他的手连声道谢。“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感动,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马银国说。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五

那一年,董鸿儒19岁。他惜别新婚妻子,背起行囊,步行到县城40公里外的苏木山当起护林员。这一去就是一辈子守护。

如今已83岁的董鸿儒,1958年参加工作,历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苏木山林场护林员、工程师、林场场长并兼任县林业局副局长、县政协副主席。

无论当林业局长还是县政协副主席,他都有一个要求:不去机关上班,留在林场。他带着林场职工,用4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18.6万亩森林。

对姜文凯来说,小岛就是一辈子。千里岩是黄海中部一座孤岛,作为我国北方环境十分艰苦的海洋监测站,地处海路要道,观测数据对发布风暴潮预警报、确保航行安全十分重要。

从东边到西边240步,从南边到北边820步,从码头到70多米高的观测站370级台阶,在这个0.135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姜文凯守了25年,加上守护其他小岛13年,他把青春献给了海洋监测。

对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高川乡自然资源所原负责人马银国来说,高山峡谷就是一辈子。高川乡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路陡、沟壑纵横、险象环生,有汶川大地震形成的亚洲最大滑坡体“大光包”,滑坡、崩塌、泥石流多发。

马银国自编《守护生命安全》等宣传稿350余篇,把防灾减灾知识送到区内家家户户。173平方公里土地上,41年,他累计走了12万余公里。

最美自然守护者先进事迹篇六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时整,我国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登山队员们在峰顶连续工作两个半小时,对讲机的另一头,珠峰大本营指挥部里,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办公室主任任秀波与队员保持通话两个多小时。任务顺利完成,任秀波才发觉自己一直双膝跪地,双腿早已麻木。

这是任秀波第二次参加珠峰高程测量了。上一次2005年时,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风雪,任秀波冒着双手被截肢的危险,摘下羽绒手套进行20多分钟的测绘作业。勇于攻坚克难,工作22年来,任秀波长期在野外一线从事自然资源测绘工作,高原工作时长累计达4年多,先后参与西部无人区测图、海岛礁测绘等30多项国家重大工程。

殷跃平也是一个“野外迷”。作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首席科学家,殷跃平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作40余年。凭借专业特长,每当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时,救援现场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必须走科技支撑之路。2018年以来,殷跃平开展滑坡“技防”研发与试点,努力提高预警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前大家都说‘每个滑坡都不一样’,我偏要在千差万别中寻找共性。”目前,殷跃平带队研发的滑坡普适型监测技术和风险预警模型已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广,推动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从“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红色小楼里,科技创新中心主任李大鹏办公室的灯,夜里总是亮着。“望着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视着3000米地下的金光闪闪。”李大鹏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难题是自然资源人的职责。”2017年开始,李大鹏所在的创新团队在胶东地区开展3.5万米深部探测工作。他们成功实施“中国岩金第一见矿深钻”,攻克了我国长期面临的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难题。2020年,李大鹏和伙伴们创新找矿方法,在栖霞市西城镇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鹏的办公桌上,摆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取自马里亚纳海沟的3块样品。目前他和所在团队正在参与深海洋中脊岩浆热液活动及成矿相关研究。“用力钻研深地、深空、深海,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砥砺前行。”李大鹏说。

“脚下有泥土,肩上有担当,心中有群众”,建设美丽中国,“最美自然守护者”的身影成为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9046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