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7 10:06:11
蜡烛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
时间:2023-12-07 10:06:11     小编:灵魂曲

有些人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其实问题往往出在他们自己不会合理利用时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仅需要我们总结经验,还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一

一轮课程改革带给我们的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振奋,让尴尬的母语教学走出了固有的蘩篱,走进了一片新天地,也让我们获得了思想上的启迪,让尘封的头脑引来了甘泉活水,经受了思想的洗礼。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一线教师感到迷茫与困惑,禁不住要问“路在何方”,回答当然是“路在脚下”。改革未必带来进步,但进步必然需要改革。

语文教学曾被“千夫所指”,曾让“举国关注”。那么语文教学的出路既要体现改革的普遍意义,又要显现出自身的特色。这便是回归主体————还权于学生,让位于学生;凸显本体————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下面结合《炮手》一课对以上观点作如下分析:

《炮手》一课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一名普通炮手的感人故事。当时,德国军队已侵入巴黎郊外,当将军发令向德军的驻地————一座红瓦白墙的农舍发炮时,炮手毫不犹豫地执行了命令,而这座房子却是他家仅有的财产。

全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贯穿全文,所以主人公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形象地被表现出来。

本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缘于对文章思想主旨的解析,缘于对文章中体现的主要写作特点的把握。

一方面文章情节曲折生动,体现了炮手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精神,作为一篇充溢着人文气息的文章,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地就莫过于炮手那句普通中满带着人性精彩的话语:“那是我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

另一方面文章讲究语言的艺术美。将人的情感的细微变化准确的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炮手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又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当时“裹着大衣的副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时,“炮手的前额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些细腻的刻画使一个普通爱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立体化、人性化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综合以上两点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在感情朗读中,体会炮手在神态、言语变化中流露出的爱国之情;

2、结合课外辅助材料,深入体悟神态变化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位于由炮手神态变化的表层现象深入感受其精神实质。原因在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以人文性统驾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出路所在。一篇文章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不是语言文字本身,而恰恰是字里行间洋溢的无形之美————情感体验。人文性是人类灵魂指向的体现,抓住了这一点,即可引发读者的情感共振。与此同时将对形式美的体悟隐喻其中,则证明了这一点:形式为内容服务。

基本理念:

1、创设情境,建立“战地记者”的角色需要展开教学,运用阅读期待,引发学生以研读专题为基点,进行辐射式的自主探究。

2、回归于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读文中发现问题,在读文中解决问题,同时凸显语文教学的本体,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具体设计:

(一)、营造情境,定位身份。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从情境中找自己的身份,更便于学生以亲历者的角度去介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同时记者这一角色也有助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展开,意在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回顾大意,体察背景。

学好教材内容,必须引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支撑,让学生可以在宏观把握事情背景的前提下,与文章展开对话,且背景资料引入借助于角色需要而显得自然。

(三)、全景感知,筛选质疑。

在全景感知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提问,但对于所有问题,不必都面面俱到,适当筛选,既发挥了小组学习的作用,又提升了问题的精炼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单式板块研读,体悟爱国之情。

让学生围绕研读专题,扫描全文内容,借于平时的训练,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在朗读中加深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这里作了一个弹性化设计,更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还权于学生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中。写法延伸部分借于学生手中的作文书,使得内外沟通,课内外学习相得益彰。

(五)、模拟采访,换位感受。

(六)、撰写日记,延伸迁移。

“受之于心,自然要发之于外”以上的两个步骤给学生一个释情抒感的空间,让学生围绕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完整了记者这一角色的职责。

(七)、作业布置。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二

《口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最后一课(20课),是讲读课。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主要通过描写口技表演者摹拟深夜一家四口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火起、救火的情景所发出的精彩声响,以及宾客沉浸其中、如痴如醉甚至以假为真的反应,生动地再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艺,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1、掌握积累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包括文中一些特殊用法的词,一词多义,表示时间的词,数词的应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应用。

3、体会我国民间口技艺人非凡的智慧和表演才能,感受古人用简约语言营造的广阔想象空间。

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因此教法与学法就遵循这一原则为指导。

1、教学方法:以兴趣激发学生,听、说、赏、写结合。发现法:深挖文本,筛选有效信息。合作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探究,在合作中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多媒体(课前准备并放映《洛桑学艺》的光碟)。

学法指导课前预习法,扫清字、词障碍。学会整理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合作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激趣导入多媒体播放相声《洛桑学艺》(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际接触口技艺术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我国民间艺术的兴趣。)口技艺术是我国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口技》。

做的快的同学,轮到你自己尝试独立地进行发现了!你该积累一个怎样的词语板快呢?(这个步骤是为了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准备的,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听、说、赏、写。

1、听诵读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精彩的《口技》诵读表演,请大家用心观看,用心品味,用心发现(播放视频)。其次,让我们向名家学习,用心将课文朗读一遍。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领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2、说场景、赏语言名家的精彩的诵读表演,把我们带回到了口技表演的神奇境界之中。下面,让我们带着对口技表演的美好印象,走进课文场景,进一步体会口技表演者高超的表演技能,品味作者林嗣环是如何表现口技之善的。(找出相关语句,展开合作探究学习。)。

(2)、用“口技表演之善,从------几句话可以看出,它善在------”的句式,说说你们的探究结果。

(3)、再读课文,归纳作者的描写为什么这么成功?

文章表现口技艺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对声音的正面描摹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其实,大家刚才的交流都围绕着一个“善”字展开。我们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口技表演者的“善”,才有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正是因为作者林嗣环笔下精彩描写的“善”才有了我们欣赏品味的广阔空间。课文《口技》给我们做出了绘声绘色描写场景的精彩范例,它在写法上,无论是善于抓住文眼作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还是首尾呼应,或者是凝练生动的语言应用等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示范。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它的这些写作技巧。

3.学写作(学以致用)下面请大家借鉴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写作训练。出示漫画《口技鸟啼表演》,要求学生根据漫画内容,加以合理想象,看图说话演绎成文。提示:

(一)、要抓住画面内容,图一表现口技鸟啼表演者站在麦克风前以口腔配合手的动作,摹拟鸟啼,神情如痴如醉;图二则表现几只鸟儿环绕在口技鸟啼表演者的上空,鸟儿纷至沓来,显然是表演者的逼真摹拟引来的,由此可见口技表演者的精湛演技。

(二)、要紧扣漫画内容,展开合理而生动的想象,演绎成文。

善观众反应的侧面烘托。

对简单道具的反复描写。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三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是围绕“正义必胜”这个主题而安排的。

斗,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在本课的教学中,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从容镇定的动作、语言、神态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教学本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从课文描写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定会参差不齐,为了让全体学生能借助文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以及感受从文字中流露出的思想,受到情感熏陶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依据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拯救这场灾难的。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镇定、勇敢和机智。学习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语文老师xx,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交流网络教学模式下的语文教学思路和具体做法。我说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蜡烛》的教学设计。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深入地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叙事性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两个极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蜡烛》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位在炮火中挣扎的老妇人几乎耗尽所有的心力埋葬苏联红军,并将一对凝结着爱的蜡烛点在红军战士的坟头的故事。学习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理解超越国界的母爱,欣赏文章悲壮的意境,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新课程目标定位是三个维度合一,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合一。新课程要求由原来的以文本为主转到以学科课程发展为主,以理解内容为主转到语文能力发展为主。以前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静态的分析和训练为主,结果必然导致无效重复,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转到动态的体验感受为主逐步达到个性化鉴赏,动态的四个层次:沉浸——体验——感悟——思辩。因此,我给本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a、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b、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

c、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给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通过初中一年的学习,对记叙文的文体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但他们是第一次接触通讯这一文学体裁,要让他们自己去通过互联网查找这一相关信息。八年级的同学已经初步具备利用网络的能力,但上课时不能信马由僵,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查找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体验、欣赏、评价文章的能力,只要激起他们的兴趣,他们一定有很多的感想。老师要鼓励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诗情画意导入法,自主阅读教学法、心灵体验阅读教学法,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学习以及网上讨论法。诗情画意导入法其实就是创设一个学习情境,为学生沉浸到课文意境中去做一个铺垫。自主阅读教学法就是组织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实践,由整体感知到深入地品味文章的意蕴。心灵体验阅读法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会语言的深邃的内涵,体验作品展现的生活,体验作品震撼人心的意境。自主合作学习和网上讨论法基本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自主阅读和心灵体验的过程中都要用上,主要是让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生成思想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始终都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探究。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五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年级上册第单元第课。单元内容及单元知识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________________能力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目标:

课前布置预习;利用工具书,掌握课文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的音形义(农村中学学生的语言功底差,应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资源:多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料查找。

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a:教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

教育理论也认为,比传授现成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如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鉴于此,我决定在教学中首先与学生建立真挚、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其次本着启发式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1情境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b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勾画圈点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学反馈”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整体感知需要10—13分钟;合作探究15—20分钟;拓展延伸3—5分钟。至于教学反馈这一环节是否安排在课堂上进行,要视学生对本课学习重点、难点掌握情况而定。

(一)、导入新课(本环节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景导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激起全班同学学习课文的兴趣,我设计如下导语来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本环节主要采用诵读法、勾画圈点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

(三)、精读感悟(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紧扣“提问“展开,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1、细读悟理。

(1)整体层次:做到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三个环节:

a、提供自学材料;b、个人尝试练习;c、小组交流反馈。

(2)研读悟学法:读中解惑悟情。这部分采用教、扶、放的方式。(导读、交流、自学)。

2、精读悟情。

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四)、拓展延伸(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为此,可以利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篇课文:你认为自己这节课学得怎么样?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老师这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地方你觉得还没有讲清楚?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六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七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

(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环境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难点是: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含义。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以自读自悟,读文悟情为主,辅以小组合作探究。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课文特点,努力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用激励性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思维,用阶梯式的环节推动课堂深入。在平等对话中充分体现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激趣质疑。

设计理念:小学生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较为强烈,这样设计抓住了学习兴趣点,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再次默读课文,说一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与子?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可亲可敬,儿子可爱的形象。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为父子之情而震撼。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结合第三学段“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训练要求设计的。

语文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用人格砥砺人格的语文。只有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才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三)品读精华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1、学生自由朗读,在读中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语句。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

设计理念:“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

2、创设情境,从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使学生深刻地感悟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针对这个疑点,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他的爱,使儿子等十四位同学获得了又一次生命!父爱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伟大的爱可歌可泣!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品读精华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在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时,通过引导学生抓住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父亲内心情感的。在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时,运用同样的方法,采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写一写的方式学习。先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走进阿曼达的内心世界,写出阿曼达在废墟下的内心与言行,再声情并茂地读出来。通过读写融情来体会:是父亲的承诺,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四)读中融情,感悟父子爱的力量源泉。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当学生沉浸在父亲不同寻常的爱里,不禁要问:他的精神力量来自哪里?这个教学难点,我想通过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主要设计这样几个导语:

1.这位可怜的父亲,左肩扛着肉体的伤痛,右间扛着精神的压力,是什么力量支持他这样做。

2.当父亲看到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倒塌了,悲痛欲绝地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3.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想在他耳边的时候还是这句话。

4.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依旧是这句话。

5.这句话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这句话也是大山的写照,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五)巧改课题,升华情感。

这一环节,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让他们为课文换个题目并说明原因,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情感的感悟。学生可能会改成《了不起的父与子》、《勇敢的父与子》、《伟大的父与子》等等,只要能说出正确的理由,教师都给与肯定,这一训练升华了情感,突破了难点。

设计理念:让学生深入阅读,深入思考。解决了文章需要学生理解、感悟.,体会的所有关键或要点,而且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读书、引用能力和表达说理能力。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很荣幸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自己对识字课教学的一些认识。接到林老师和刘老师交给我的任务后,我对一二年级的识字教材进行了一次总体的回顾。识字教材编排的形式是归类学习。有对语言现象进行归类的:如学对韵歌、数量词组、成语、谚语中进行识字,这样的归类形式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汉字,还积累了大量的成语、谚语等,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另一类是对学习汉字的场所进行了归类,如《菜园里》、《自选商场》、《操场上》等识字课的编排,其主要目的是不仅让学生认识这些常见的汉字,还渗透给孩子一种识字的理念:即生活中处处是识字的宝地,生活中时时是识字的良机。而教材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归类却是少之又少,只有第一册的识字课《口耳目》和《日月明》中进行了象形字和会意字的归类,而对于形声字这个字类别中最大的一类却没有编写成独立的识字课来教学,只在几个语文园地里出现。我觉得这是教材中的一个缺憾。识字课中对字本身的一些现象的探究应该成为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因为认识分析了字的一些现象,学生就能习得一些识字方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另外,我在和许多低年级老师的交流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都非常头痛的问题。教材编排是归类编排,但每一课要求认的字很多,却又很分散。

再如教材第二册《识字四》是一首动物儿歌: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蚯蚓土里造宫殿,蚂蚁地上运食粮。蝌蚪池中游得欢,蜘蛛房前结网忙。句中涉及到的动物都是虫字旁的形声字,假如这节课就认这几样动物的名字,再写其中几个常用的,那老师教起来会更加有的放矢。但教材中要求认的字偏偏又加进“展”、“运”、“网”这三个字,要写的除了“蚂蚁”两字外,就都不是虫字旁的了。

因此,我平时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有些字可以适当地推迟或提前教学,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识字教学,教起来更顺手些。

而今天我所上的这节课的教材是我自己编写的。一方面是要带着这节课上三个地方,每个地方的教学进度不一样,选教材中的可能会有麻烦,另外也想借此机会上一节自己心目中比较理想的识字课。

这篇教材设计的原形是语文书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有水把茶泡,有饭能吃饱,有足快快跑,有手轻轻抱……我觉得这种识字方式非常的好,学会了这种识字方式,如果我们再遇到像青蛙的“蛙”、娃娃的“娃”这些形声字的时候,我们同样也能很快地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它们,如“有虫是青蛙,有女是娃娃,有手轻轻挂,有水趟水洼……”这是一种识字能力的培养,而将它放在语文园地中仅占小小的篇幅,短短的教学时间,我觉得太可惜了。由此,我就开始想怎样将这几个字串在一首儿歌里,形成一首诗,变成一节独立的识字课……于是就有了今天的这一个教材和这一堂课。

在这一堂课里我主要想传达我对识字课的几点认识。

没有情境的识字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就字学字,就词读词,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吃力。因此,如何将识字课上得像阅读课一样充满美感,这是我本节课想要追求的一个目标。本节课我以诗为依托,为学生创设了“雪花吹泡泡,梅树长花苞,小孩儿放鞭炮”的教学情境,以诗串词,学诗读词,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活动变得更加兴味盎然。

并且在我教学每一个词语的时候,我还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学词的情境。如,在教学“花苞”这个词语的时候,我是通过看图片想形容词的方式来认识花苞,认读“花苞”的;在教学“咆哮”这个词的时候,我让孩子听声音,说说谁在咆哮,孩子们便懂得了不仅风可以咆哮,狮子可以咆哮,我们人生气的时候也会咆哮,在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在语言环境中运用这个词;而在教“饱满”这个词的时候,我是通过出示实物,让孩子们看一看、摸一摸,来辨别什么是饱满,并很巧妙地将“饱满”运用到孩子们的精神状态中来,让孩子明白,饱满不仅可以拿来形容毛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精神是不是饱满。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中孩子们将词语读了一遍又一遍,如“花苞”这个词,除了指名认读外,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共读了4遍,咆哮是7遍,但每一次的认读并不是机械的,读到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的音,透过这个音孩子们还读到了词语更丰富的内涵。

前面我已经讲到,我这节课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第三册语文园地四中的识字儿歌。但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一上课就将这首识字儿歌直接呈现给学生,再让学生学里面的字,和我今天先来学字,再通过比较、发现,学生自主习得识字规律,编出一首识字儿歌来,虽然结果一样,学生都学会了这种识字的方法,但对学生的影响及其识字效果来讲,是完全不同的。

我觉得,我的设计好就好在它体现了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

从对每一句最后一个字读音的发现,到对字形的发现,及学生想到的记字方法,直至最后合作编就的一首识字儿歌,这整个过程充满了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

长此以往,我们孩子的眼睛就会更加敏锐,孩子识字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

在阅读课中,我们往往非常强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句子是由词语组成的,能将每一个词语都读得那么有滋有味的孩子,还怕他读不好句子吗?让词语也感性起来,是我这节识字课中一个新的尝试。我在教“含苞欲放”这个成语的时候先通过看图让学生感受花苞的美,再通过老师有感情有表情的范读让学生体会到词语本身的美,随后再引导学生美美地读这个词。我觉得,假如我们每天都这样坚持做了,总有一天,在我们孩子的眼中——词语也感性。

可随时随地积累,如在设计教“花苞”这个词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含苞欲放”这个词,我就将“含苞欲放”引进了我的课堂;也可有意无意间进行积累,如在教“咆哮”这个词语的时候,我随口说出了“咆哮如雷”这个词,听到者,理解者有份,会将它纳入自己的词语记忆库。但这种种的积累要合适,切勿为了积累而积累,而破坏了课的整体性。

以上是我设计执教这节课最真实的感受和体会。对我而言,每一次的上课都是一次表达,为了表达自己对识字教学的理解,我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识字课。感谢林老师给我这样一个表达的机会,也恳请在座的老师能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九

从课程总目标、本册教材内容标准两方面说。

(一)语文课程总目标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分别是:

1、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3、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4、在语言发展的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体现工具性的目标是:

1、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2、学习汉语拼音,学说普通话。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4、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5、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6、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以上课程总目标的制定,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

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四方面来说。

(1)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1、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品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学说普通话。

(2)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是: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254字,会写其中的126个。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的教学要求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对读物中感兴趣的内容,乐于与他人交流。

(4)口语交际的教学要求是: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能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4、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口语交际,踊跃发表自己意见。

我将从教学内容、编排体例,编写特点,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三方面说。

(一)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体例。

本册教科书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几个部分。教材的开头是入学教育,用几幅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认识新同学。然后是汉语拼音部分,共10课,包括21个声母,6个单韵母,18个复韵母,和15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然后是识字(一)、12篇课文、识字(二)、5篇课文。两个识字单元各5课,每课识字9—10个。识字的编排,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全册要求认识254个常用字,写其中126个笔画简单的字。

17篇课文分作三个单元,大体按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每个单元的课文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在每个单元之后设积累与运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此外,全册设4个口语交际话题,安排在识字和课文单元后面,使他们在创设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二)编排特点。

1、综合性。

教材采用多种方式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以便使出入学的儿童受到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不仅在汉语拼音、认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打好基础,而且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例如,在汉语拼音阶段,适当出现短语、句子和儿歌,学生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认识部分汉字,把学拼音、识汉字、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不但增强了趣味性、及早获得了成就感,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如,在课后练习的积累与运用中,设计了读读说说、读读画画、读读做做、读读演演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体现了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以及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融合。

2、科学性。

汉语拼音、写字、认字、阅读的编排都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全册要求认字334个,识字的编排重视汉字本身的规律。采用象形字、会意字、看图识字、按事物归类识字等形式,使儿童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文字文化,认识身边的事物,要求写的138个生字,结合写字指导,帮助学生逐步了解生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打好写字的基础。

3、时代性。

这册教材体现了人文性,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人文色彩和情感因素,例如《做操》、《马路上》体现了孩子们劳动的生活情操。此外,古诗、诗歌在教材中也有所体现。

4、趣味性。

教材的各个部分都体现的主动学、玩中学的编排意图。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学习认字、拼音。在连、涂、画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趣味性。

(三)、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1、横向式整合。

教材采用多种形式体现语文的综合性,在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有计划的安排在一个有机整体里,以汉语拼音为例,每一课都安排了精美的插图,随情境图出现了一些拼读儿歌和音节,这样学生在学习拼音时也认识了生字,把学习拼音、识记生字、积累词语、发展语言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

2、纵向整合。

本册教材的制定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以汉语拼音为例,本学期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读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韵母、声母、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学说普通话。到了一年级的下学期,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认识大写字母,巩固拼音的要求,在以后学习中,继续依靠拼音学习生字,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充分实现了语文课标设计的整体性,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及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建议在一年级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精神的集中和轻松愉快的体验并存于整个课堂,构建开放、富有活力的“快乐课堂”。

下面我以“情景教学为主线”介绍我对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汉语拼音教学”,建议创设通话情景,教学过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和识字教学相结合,增强课堂趣味性。

2、识字与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建议在情境中识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写字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语言描述和动作体验对写字笔画、笔顺进行指导。例如对笔画“撇、捺”的指导,可以形象的把“撇、捺”比喻成人体的胳膊,书写这两个笔画时。要想胳膊一样自然的舒展开,要不然就会很别扭,孩子们通过夸张的缩胳膊、耸肩体验到了对笔画的正确书写。

3、阅读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我采用的“形体表演法’,及声音、表情、动作为一体,以达到一种生动、形象的再现情景效果。例如《做操》一课,反复的形体演读,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速的背会课文。

4、口语交际教学。

建议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恰当运用插图,发挥图画作用,教师积极参与,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好教材。这篇阅读课文生动动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身在异国异乡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好,反应了他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暴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

全文接纳倒叙的写法,起首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想几件详细的事变反应外祖父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即:每每教外孙女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特别爱惜;因来不及返国而惆怅得哭起来;告别前把最名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末了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1、紧紧围绕外祖父在国外思念祖国这一思想感情展开回忆,中心突出。

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借梅花来表情,蕴意深刻。

本课是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远虽然体裁不同,但都表达了中国人相同的爱国之情。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是“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但是本组有侧重于从训练作文的角度提出,不仅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呼应,首尾连贯”的,并能在今后的作文中注意做到。

根据教材内容,单元训练重点及新大纲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目标1、3为本课教学重点;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两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整体感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课文讲了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教师点拨各小组选代表将集中了组员智慧的见解发表出来,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别的小组可以发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如:作者小时候,外祖父为什么常常教她唐诗宋词?外祖父为什么让我摆弄古玩,而墨梅图却碰都不让碰?老人为什么把心爱的图画送给外孙女呢?-------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总要有梅花的禀性才好”这段话,想想这句话讲了几层意思,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国之情,并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四环节:拓展引申,品味情感为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另外一段情境是由梅花精神引申开去感悟有着梅花精神的人物。我以江姐这一人物为例,使学生领会到像江姐这样坚贞不屈的人就是有中华民族气节的,由此再往返忆中华几千年的气节人物,学生就很轻易的入境了。学生举例说出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高洁气节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使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是爱祖国这一思想感情。

至此完成教学目标1、2、3。

其实《梅花魂》这篇文章情真意切,以是备课时我力求营造一个个的情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间隔,与外祖父的间隔。好比学生对于梅花不畏寒冷的精力只是停顿在笔墨层面,感觉不深刻,以是我就建立了将隆冬的冷落和梅花的傲放比拟的图片,当学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凌下,梅花还是那么清秀,这个彷佛是有点出乎他们料想之外的,以是有的孩子不禁发出了惊叹声,我就实时的让他们读课件上打出的文中重点句子,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经被这梅花所冲动,都和着音乐吟诵起一句句称赞语言,真正的感觉到了梅花精力。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一

莫泊桑的《项链》放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学习,是因为这篇小说在整体构思、情节发展、结构安排、尤其是它的结局处理上都有很高的艺术技巧,极具代表性,为后面其他文章的学习指明了方向,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奠定了基础,所以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结合教材,确定这篇小说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了解有关莫泊桑的文学常识了解作品写作背景。理解积累课文中“寒伧、艳羡、惊骇、自惭形秽、面面相觑”等词语。

(2)能力目标。

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学习本文构思精巧的特点和通过心理、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层层铺垫的写作技巧。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从人物、情节入手,把握小说的主题,深刻认识爱慕虚荣的危害,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

3、教学重难点:

(1)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揭示小说主题,树立正确人生观是这篇小说的重点。

(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细腻的心理描写以及层层铺垫的技巧是这篇小说的难点。

根据九年级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较全面,理解能力强但又有发言不积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等特点,我主要通过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这篇小说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以及播放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让学生整体感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逐步深入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所以在这篇小说的教学中,我采取的是引导而不强逼,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的方法,通过启发诱导,讨论交流,增强学习兴趣,提高认知水平。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宋代的朱熹说过“教学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我先通过多媒体播放西方国家豪华、奢侈的别墅,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针对学生好奇及向往的心理,谈莫泊桑笔下就有一个因过分追求奢华而改变一生命运的人物故事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不但新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为揭示文章主题奠定了基础。

(二)、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由于我把有关作者作品背景的知识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等安排在学生预习当中,所以只需要通过大屏幕让学生加以巩固即可(播放多媒体课件)。

1、整体感知。简介故事。

整体感知旨在通过整体阅读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整合信息的能力,对提高文字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我让学生踊跃发言,对叙述不全面的给予点拨,让学生补充,对叙述不精当的,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即玛蒂尔德时常处于现实和梦想的矛盾痛苦当中,一个参加舞会的机会她向朋友借了一串钻石项链,舞会后意外…)。

2、梳理脉络,概括情节发展过程并分析。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学生抓住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这样把情节发展过程可以分为: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二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及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2、课时安排。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课题内容特点、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业情况,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采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理论依据。

教法与学法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开展学习的两种不同活动的反映,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教法与学法,实际就是要解决教师“教”如何为学生“学”服务的问题。

所谓学习方法,其实就是掌握知识的知识,它具有传递性、交互性和特点。

所所谓教学程序,就是指教学活动和系统展开,它表现为教学活动推移的时间序列。通俗地讲,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发起的,又是如何展开的,最终又是如何结束的。

说教学程序是说课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的分析,才能看到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才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对教学程序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和艺术。

1、教具学具准备。

2、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就是对教学流程主要环节的概括。说设计思路,有助于听者更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说课者关于教学活动的整体安排。

3、教学流程。

说教学流程,就是围绕教学设计思路,说具体的教与学活动安排及这样安排的理论依据。在说教与学的内容时,不能照搬教案像给学生上课那样详细讲解,而要力争做到详略得当,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内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包括教学法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等)简单说。只要让听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就行。

4、板书设计。

(六)说课教学基本功:

主要包括教态、语言、媒体使用、板书设计、说课完成时间、说课的创新意识及反思等。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三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四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一、谈雪激趣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二、初读感知,想像画面。

1。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指生朗读。

4。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进入情景,自主学习。

1。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2。学生交流。

(1)播放音乐,指生描述: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着,接着下起了鹅毛大雪,一连几天也不停,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所有的山上都看不见一只鸟在飞,所有的路上也看不见行人的足迹。但在冰天雪地里,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却孤零零地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2)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你有什么补充的?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1)抽生读。

(2)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3)练读。

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4)抽生背诵。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蜡烛语文说课稿篇十五

本课深受学生们的喜爱。本课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写了蜗牛想找一个十全十美、拥有各种本领的师傅,跟他学本领,但最终也没能找到。课文共13节,第1——4节写了兔子想教蜗牛跑和跳,但蜗牛因为兔子不会飞,不是全才师傅,就再也不理睬兔子了。第5——8节写了蝴蝶想教蜗牛学飞,但蜗牛因为蝴蝶不会跑“又向前爬去”。第9——12节写了鸭子想教蜗牛学游泳,但蜗牛因为鸭子不会跑,“又向前爬去”。第13节写了蜗牛爬过坡,越过岭,还是没找到全才师傅。告诉学生学本领要一步一步地学,不能一味求全。

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暂,对具有动感的色彩鲜明的多媒体画面感兴趣。他们认识事物往往只在于表面的认识,对生字的认识学习已有一定的经验与方法。而思维有时也能爆出一个亮点,让你为他喝彩。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汉字,并会描写主、并、泳、浪。正确朗读了解寓意。能展开想象,发散思维,懂得学本领一步一步学,不能一下求全。

本课重点是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生字,并能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寓意。生字教学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有侧重点,“主、并”侧重音形,“泳、浪”侧重形义,方法多样,灵活运用,帮助记忆。能找到小动物的对话并用线条划下,试着朗读训练,加深感悟。

学生对蜗牛的认识只在于单一品种,具有局限性。我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品种多样的国内外蜗牛,加深印象。这样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见识。在出示课题时,我边读边写“艺”,以读白形式告诉学生这是整体认读音节,部首是什么,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我主要采用从整体感悟——局部体验——整体认知,了解课文。从扶——放——展,进行朗读训练与说话练习。目的让学生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集中认读生字,并进行朗读的训练,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两次读的要求不同,第一遍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具体人物。第二遍读是根据提示有重点的读课文的有关内容,指导学生读好小动物的话,然后重点训练蜗牛说的话。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并通过有提示的说话练习,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本节课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有侧重点,学生的技能,情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与提高。只是在节奏上还要加快,容量还可以加大,课堂的生成资源。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84329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