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江西婺源导游词 江西婺源的导游词(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6 14:33:06
最新江西婺源导游词 江西婺源的导游词(通用12篇)
时间:2023-12-06 14:33:06     小编:雁落霞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一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一首秋思不知打动了多少游子渴望回家的心,家乡的古风古韵已俨然成为人们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勾起人们的记忆。

我的家乡——婺源,是坐落在江西东北部地区的一个小乡村,这么多年过去了,古朴的气息仍然没有改变。

走出去,看看那座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言论在婺源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至今,婺源仍是绿树遍布,随眼望去,满山的翠,满山的绿,翠得那般青葱,绿得那样耀眼。这一座“绿的天堂”带来了财富,带来了收入。随着环境事业的红红火火,服务旅游业也创办得轰轰烈烈。名气大了,享誉全国,来的游客自然多了起来,婺源又用美景征服了他们,来此处旅游的人络绎不绝。

走出去,看看那古典建筑。婺源的徽派建筑是有名的,粉墙、青瓦、黛瓦,那角角落落中无不散发着古朴的气息。来到朱子大街上,两旁的建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当夜幕悄然降临时,这古朴气息中透露出现代化气息,充满活力与生机,更托映出古典之美。

外在的美终究会朽烂,内在的美才是永恒。

这么多年来,人们那淳朴的品格仍没发生改变。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的气氛仍未变化。虽未有“将相和”的美谈,也没有“八尺巷”的故事,但细发微处见真情,老人们总喜欢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用食,时不时地闲聊两句,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也加入了他们的阵营,一切安好。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我是吃“百家米”长大的,这是因为邻里间的互相帮扶,不计得失。这个小乡村并不会出现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因为包容在每个人的心中。

不知不觉,我已伴你走过十四载了,经历过,感受过你的变化,你的发展,也目睹、见证了你的不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也许,惟有你的风韵犹存,才是对古色古香的最好诠释吧!

愿你风韵永存,在这个世界上以傲人的姿态走下去!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二

晓起有“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与“国家级生态示范村”之美誉,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段莘水和晓起水交合处,有上、下晓起之分。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江西婺源晓起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晓起的"三雕"艺术久享盛名。三雕即砖雕、石雕和木雕。清末茶商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的"继序堂"、"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晓起的名贵古树观赏园荟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国罕见的大叶红楠木树和国家一级树种江南红豆杉。它们不仅是先人崇尚绿色、重视和保护环境的有力佐证,更为今天的晓起增添了几分灵气。

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铺就的驿道,遮天蔽地的古树,野碧风清的自然环境,天人合一的晓起堪称中国最具韵味的古文化生态村。

晓起交通便捷,离县城34公里,黄山100公里,景德镇120公里,油路直通景区。大型停车场、酒楼、各式竹、木结构房屋等配套设施完善,可以同时接待400多人吃、住、游、乐。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晓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 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见。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繁华。晓起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上青希望小学就建在晓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的养父,祖籍婺源,1920xx年---1939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为继承和发扬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市委书记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引荐,共青团上海市电力工业公司委员会决定在江湾晓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小学”,谨此让家乡人民缅怀先烈,激励青少年秉承烈士遗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晓起村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交界处。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

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上面写着“毛主席万岁”五个字,这样人们就不敢破坏这个雕刻了。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三

我去过古老的北京,到过温暖的厦门,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到了二幢“破烂不堪”的房子面前,进了房子,才发现里面很干净。说它干净,因为它被褥整齐,墙壁干爽,而且电视、电脑一概没有,让人觉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们草草地吃完饭,就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我刚刚睁开眼睛,就发现窗外原本绿油油的草地上流动着绿、红、黄等颜色,我顿时睡意全无,走到窗外,却发现向导已经等在那里了。

刚走出几百步,就发现这里卖花环的人家颇多:花环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极了。没等几秒,妈妈就买了几个花环扣在我们的头上。

出宾馆大约二百米就来到售票口,过了售票口就渐渐入山。小径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油菜花,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显得有精神。萝卜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环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环形的梯田,黄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浓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艳。

我们爬上了山顶,往下眺望,是浓淡不同的黄色,一阵风吹过,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阵阵波纹,好看的很。

下山时,我们乘机“体验”了一把婺源的泥土:这里的泥土软软的,脚踩在上面也不会陷进去,一松开,泥土又会复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恋北京的故宫,厦门的鼓浪屿,更留恋婺源的油菜花!

导游词范文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四

江西婺源油菜花是指婺源"篁岭"的油菜花。走进婺源,村村是景。 婺源油菜花盛开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时间有时相差半个月。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江西婺源油菜花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婺源油菜花盛开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但有早、有晚,不同的年份,时间有时相差半个月。

游客一般都想在油菜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前来,所以,对花开的情况十分的关心。总的来看,每年婺源的油菜花开情况是这样的:地势低平一些的地方的本地油菜花开得最早,然后是这些地方(如严田,长滩,樟村一带)的“胜利油菜” 大面积开花,再就是篁岭、庆源一带的油菜花开。一般在花开最盛的时候,一场大风、大雨,油菜花就谢了。前前后后花开有一个月左右,但最适合观赏的时间约二十多天。而今年,婺源县油菜受到暖春影响,提前在二月份就开放得黄灿灿的,把婺源的田野装扮成一片片花海,与粉墙黛瓦的民居构成一幅幅秀美的田园风光图画。

婺源油菜花(9张)源油菜花慢慢过渡到初旺期,3月18—4月5(清明节时)油菜花处于旺花期,4月8—15前绝大部份油菜花走向谢幕。婺源的春天繁花似锦。黄灿灿的油菜花、洁白的梨花、粉嫩的桃花,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野花,将田间装扮得热闹非凡。每当春暖花开,置身篁岭万亩梯田,黄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山、近水、粉墙、黛瓦相印成趣,构成一副天人合一的画卷。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让心灵自由飞翔,尽情释放。

江西是油菜花大省,江西最美丽的油菜花在婺源,走进婺源,村村是 婺源油菜花旅游赏花摄影攻略景,漫山的红杜鹃,满坡的绿茶,金黄的油菜花,加上白墙黛瓦,五种颜色,和谐搭配,胜过世上一切的图画。江西婺源的油菜花就是这样一种意韵。江西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最美的季节是油菜花开放的时候。三月中下旬,棵棵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漫山遍野金黄色的油菜花中,掩映着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使得每一个逃离纷繁城市的人都能找到归宿 。

除去油菜花,婺源其他的美丽景致同样很多,比如小桥流水,比如吊角楼,还比如古朴民居,所以,想要拍出一张有婺源特色的油菜花婚纱照,需要景物之间的配合。还有几个典型画面值得拍摄。婺源廊桥,这是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清华镇上的彩虹桥,可以以它为远景,从不远处的郊野油菜花田里拍过去。李坑的小桥流水,一条小河从村子中间潺潺流过,几个小桥默默横架其上,拍这里的油菜花田和小桥流水。著名的大水车,从彩虹桥往下游走,会有一个很著名的大水车,用它和油菜花相配合做背景,虽然有点俗套,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相当好看。在婺源拍摄油菜花海婚纱照的最佳时间是细雨初停时,油菜花上挂着水珠,色彩最为鲜艳明润。

清明好时节,风和日丽,是出玩的好季节。我们全家开车去了江西婺源去看油菜花,早听说那里风景可人,这次我们真的如愿以偿了。

一路春光明媚,心情愉悦,特别是一路上的风景更是迷人,满山遍野的油菜花,还有白墙黑瓦的建筑风格,依山傍水的村庄,简直像一幅浓艳的山水画,让我赞叹不已!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傍晚时分到了目的地,这里的游人可真多啊!让我亲眼目堵了风景的魅力,吸引了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来到这里,为得是能留住油菜花最美的瞬间。

满野金黄色的花朵迎着春风在向我们招手,蝴蝶在花丛中嬉戏,蜜蜂忙着采蜜,房前屋后都种满了油菜花,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好羡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每天推开房门就可以欣赏到如此美丽的风景!

今天,我和几个同学相约来到了江西的婺源观赏油菜花。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每年三四月份是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婺源的油菜花和独特的建筑给每一位游客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上婺源的万亩梯田式油菜花种植基地的山顶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油菜花,像阳光一样灿烂,像金子般的耀眼。走到田埂上,我才发现,这里不止种植了油菜花,还有白色的萝卜花,只是萝卜花的颜色很淡,被耀眼的油菜花掩盖,从上往下仔细看仿佛在金子上点缀了几滴奶油,美丽极了!走进种油菜花的田里,你仿佛置身于金色的海洋里,偶尔会看到几只蝴蝶和蜜蜂在争相采蜜。还有带着甜蜜的油菜花香味的微风,让你的烦恼和不顺心的事通通被抛到九霄云外,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听着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躺在柔软的草地上,闻着芳香扑鼻的油菜花,看着天上的朵朵白云晃晃悠悠的越飘越远,让我再细细品味这幅画卷。

婺源真美啊!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五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晓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为汪万武,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见。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繁华。晓起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一门四进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贤留与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江上青希望小学就建在晓起,江上青是江石溪第六子江的养父,祖籍婺源,19---1939年,中共党员,革命烈士。为继承和发扬江上青烈士崇高的精神,原上海市胡立教同志和上海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引荐,共青团上海市电力工业公司委员会决定在江湾晓起村建“江上青希望小学”,谨此让家乡人民缅怀先烈,激励青少年秉承烈士遗志,勤奋学习,报效祖国。

晓起村位于婺源县江湾镇,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皖、浙交界处。面积2947.51平方千米。总人口3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3万人。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六

我去过古老的北京,到过温暖的厦门,马上,我又要去江西婺源了。

坐了五六个小时的汽车,我们终于到了二幢“破烂不堪”的房子面前,进了房子,才发现里面很干净。说它干净,因为它被褥整齐,墙壁干爽,而且电视、电脑一概没有,让人觉得似乎又回到了古代。我们草草地吃完饭,就上床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我刚刚睁开眼睛,就发现窗外原本绿油油的草地上流动着绿、红、黄等颜色,我顿时睡意全无,走到窗外,却发现向导已经等在那里了。

刚走出几百步,就发现这里卖花环的人家颇多:花环是用藤做的,上面插上星星点点的油菜花、桃花等,漂亮极了。没等几秒,妈妈就买了几个花环扣在我们的头上。

出宾馆大约二百米就来到售票口,过了售票口就渐渐入山。小径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油菜花,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油白菜显得有精神。萝卜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梯田呈环形,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环形的梯田,黄色的油菜,再加上或浓或淡的白色,眼前一片明艳。

我们爬上了山顶,往下眺望,是浓淡不同的黄色,一阵风吹过,一山的油菜就漾起阵阵波纹,好看的很。

下山时,我们乘机“体验”了一把婺源的泥土:这里的泥土软软的,脚踩在上面也不会陷进去,一松开,泥土又会复合在一起,真神奇。

我留恋北京的故宫,厦门的鼓浪屿,更留恋婺源的油菜花!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七

吃完早餐,我们就乘车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首先我们去李坑村,是一个旅游景点,车程大约一共3个小时,而且车是走山路的,所以导游在吃早餐的时候叫我们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会很容易晕车的。

刚上车后,大家的状态都十分精神,但过了两个小时多后,大家都像一条条死蛇烂鳝一样了,害得司机要把车停了下来。

休息了一下后,我们就继续前往李坑村,可这次车程几分钟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为这里原来是徽州的范围,李坑村的特点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处于“环山拥抱、满田翠绿”的中间。

我们首先进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条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来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这条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水底下的“金荷包”鱼在河里面游来游去。河水上面的鸭子在嬉戏,水面上倒映着天上的白云和河边的绿树。

然后我们就跟讲解员走到一个楼阁外面,这个楼阁名叫 “星阁高隐”,据说这个村里的读书人去当官前都要来这里。

进到楼阁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画,但是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们看一下就走了。

接着我们拐了一个弯来到村的街道上(刚才去参观农田),有非常多小桥,怪不得叫做“小桥、流水、人家”!

在一个“丁”字路口下边有两条小溪汇集在一起,成为一条溪流。在两条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条堤坝,两条堤坝的前面有一座拱桥,拱桥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个圆形,两条溪流的出水口像龙头一样。这里的人把它们叫做“双龙戏珠”。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八

走进篁岭,迎面就是那高大、巍峨的石牌坊。在过去的徽州大地上,各式各样的牌坊遍布乡村。徽州牌坊是与徽州民居、徽州祠堂并存的古建筑,共同构成徽州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之一。徽州牌坊种类很多,有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

篁岭在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被载入县志的就有六七十人。1949年解放前,篁岭有多座牌坊,但是,多数都在中被毁,这是唯一幸存的一座,经过巨资整修,基本恢复了原貌。

这座牌坊属于功名坊,叫“功勋坊”。整个结构属于五凤楼格式,雕刻的图案以五子登科、高中及第、步步高升等主题为主,也配有梅兰竹菊等雅趣的表现。正面高处“圣旨”二字,表明此坊的建造是得到皇帝的批准的,是恩宠荣耀的象征。两侧的对联是:“旌自国家,操捷雪沙菱镜;建诸天地,微流壁水兰基。”

牌坊的背面,高处“御赐”二字与正面“圣旨”相呼应。有意思的是,中间嵌入的匾额“上善诺水”。

哲学家老子说:"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如同水的品性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名利……。

上善:至善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人生犹如奔流到海的江水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简化版可不用,但导游要了解。)

牌坊上把“若”字加上訁字旁,是曹氏家族要求族人信守承诺,言而有信。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上善“诺”水,在乎人道之心境!有人说是美德,有人说是错字,见仁见智。

(注:“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右边这座半月形“泮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泮池”一般建于文庙前,其用意是鼓励族人致力科举,光宗耀祖。民居建泮池是很少见的,其用心不言而喻。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明代坍池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清代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这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五桂堂原主人曹廷启,是曹文埴的生身父亲。曹文埴,字近薇,号荠原,歙县籍篁岭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任经筵讲官,派充南书房供奉,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为不忘身世,倡导孝友,曹文埴在显贵之后,出巨资兴建了这座五桂堂送给父亲曹廷启,以报答曹廷启的生育之恩。

据家谱记载,五桂堂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这些东西摆在这里比较恰当,如果摆在正堂,那就闹出大笑话了。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去外面的小院子看看。院子里有水井,水位高,水量大,取水很方便。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槛(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形状,真是别具一格、别有意味啊。

[晒工坊]

晒工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工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竹山书院。婺源是书乡,历来重视读书,尊师重教。篁岭也不例外,明清以来一直科第绵延,人才辈出。历史上的篁岭竹山书院,还与歙县雄县有密切联系、因为捐资兴建书院的,正是歙县籍篁岭人、被誉为“父子尚书”的曹文埴、曹振镛父子。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传说,曹景宸并未生育子女,而曹文埴是篁岭曹廷启的儿子,是出生后过继给歙县雄村曹景宸的。曹文埴、曹振镛都清楚自己的“命根”其实在篁岭。这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父子为什么要捐建篁岭书院的原因。

现在这座竹山书院是在原址上重建的,规模和形制基本沿袭了老样。整座书院占地420平方米,三进三开间三天井,一二进为单层,第三进为两层,整个格局简洁明朗、宽敞大方,体现了书院的功能。

当年进行书院选址时,是颇有讲究的:书院大门对着祠堂,一方面是让篁岭曹氏先祖护佑后代儿孙读书上进,科甲联登;另一方面是警策读书士子,面对列祖列宗,应该慎终追远,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金榜题名,光宗耀宗。曹氏先人的用意真可谓深远啊。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怡心堂]

眼前这座木雕特别精美的民居建筑,叫怡心堂。先看看它金碧辉煌的门面朩雕吧。上排从左至右:刘备赴江东、夜访寇准、杨业战韩昌、文王访贤、弃官寻母;下排从左至右:子孙满堂、战长沙、八仙祝寿、讨荆州、连中三元。朩雕画面还有丹凤朝阳、金玉满堂、梅兰竹菊、荷叶、圆月、宝瓶……等等,中国承续了千百年传统木雕“教训子孙、礼义廉耻”的题材,都在这座怡心堂门面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徽州木雕很少飞金描彩,而这座怡心堂却是五彩缤纷、美仑美奂。原来,这座怡心堂的前身,是婺源许村镇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文化站老屋,是当时闻名江南的茶商许畅芝(又名许云薪)的客馆。

许村镇属于婺源的西南乡,与乐平市、德兴市毗邻,自古以来就与赣鄱大地联系密切,深受赣文化影响。从这座怡心堂的雕刻风格来看,就带有鲜明的赣雕特色,是徽雕与赣雕相融合后开出的艳丽奇葩,被誉为徽式建筑的精品。从1987年以来,就有《聊斋》等电视剧把怡心堂作为拍摄基地。

把怡心堂从许村搬迁、“改嫁”到篁岭来,这是我们景区独创的“传统古建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让异地古建筑在篁岭获得第二次生命,并以它们的绝世风华让后人感受它,真实地触摸到它,亲眼看到它的重生。对于这种异地搬迁保护模式,虽然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古建筑专家的称赞,但我们还在摸索中,特别欢迎见多识广、博学多才的朋友们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

(进入怡心堂)

整个怡心堂属于徽州传统的三间结构,但两边的边厢都没有房间,就使得本来不大的厅堂显得宽敞起来。抬头看看头顶那圆形木雕、环环相扣,谁知道它叫什么吗?对了,叫藻井。藻井本来专用于祠堂、亭阁的天花板装饰,很少用于家居的,但怡心堂的原主人就在家居的客馆里构建了藻井,可见他的别出心裁、财大气粗。

整个怡心堂,包括一楼、二楼的门窗、天花板、天井四围板和窗板,飞金雕刻的主题主要是花开富贵、金玉满堂、双凤朝阳、梅兰竹菊等。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细细欣赏,慢慢玩味。

[怪屋]

眼前这栋不起眼的甚至显得比较窄小的民居,它有个独特的名称,叫“怪屋”,怎么个怪法?还是让我们走进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吧。

怪屋的一楼是“斜屋”,地面是斜的,木柱和板壁是斜的,门和窗户是斜的,什么都是斜的。大家有什么感觉?头晕站不住了吧?(原理:因为人习惯了平地生活,一下进入倾斜地带,大脑就会感觉失去了平衡,会东倒西歪,自然而然,大脑在这东倒西歪的时候,残留的晕向记忆就苏醒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正常房子的空间位置,在大脑中已存在着某种意志,突然遇到斜屋就会感觉空间错乱,)告诉大家一个避免头晕的诀窍吧:不能直着站,要斜着站。

怪屋的二楼就叫“倒屋”。什么东西都倒过来了,天花板成了地面,地面成了天花板,桌子、椅子……什么东西都颠倒着。

[五桂堂]

五桂堂是篁岭古民居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正屋占地约120平方米,加上圈围内的院子,总占地超过200平方米。这样的房屋,在寸土寸金的篁岭,自然也是大户人家。

走进院门,左种香柿,右植红梅,还有芭蕉和天竺,再加上半月形水池和院墙上的漏花窗饰,清新雅趣已是先声夺人。

走进大门,挡在我们面前是的一道“屏门”,也叫中门。在篁岭的民居中,设有中门的,独此一家。中门的好处是,正堂与门口相对隔开,主人在正堂会客或休息,外人站在大门口往里面看,却看不到什么;真正有事上门的人,就通过中门的偏门,走到堂前来。在过去,中门平日不开,但是遇到婚嫁或丧殡大事,或者有贵客临门,才开中门。

整个五桂堂正屋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前堂是典型的对朝堂结构。抬头望天,那就是徽州典型的四披水檐天井。天井四方的梁柱上,雕刻的主题特别能反映主人对后代的期许。靠堂前一方是“麒麟送子”,靠大门一方是“福禄双寿”,两边为“六郎出山”和“一马当先”。

再看看四披水檐天井下的坍池,已经没有那么深了,这也体现了明末清初建筑的风格。天井上方则是“跑马楼”,也就是说,楼上靠天井的四面都是相通的,可以围着天井跑一圈。

天井下两边的隔厢上,是《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朱熹的第十七代孙、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江苏昆山人朱柏庐(原名朱用纯)所撰写的,是用来教导后代儿孙的“人生守则”。《朱子家训》的影响非常大,在封建社会,甚至一直到民国时期,《朱子家训》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等传统文化读本一样,也是儿童入学后必须学习的启蒙读本,那时候的儿童,常常有事没事就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与《朱子家训》匹配一起的一个个小型木雕图案,它们的主题都是围绕着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仙器物等来表现的,表现的是古人的一些文化活动的场景,大家不妨细细欣赏。

堂前是典型的徽州厅堂摆设格局:上门头,在堂匾下是中堂画和对联;再下则是厢椅桌,中间摆座钟,两边摆花瓶、方镜等,寓意“终生平静”。八仙桌摆在堂前正中央,宴请、会客、议事等正式活动,往往需要在八仙桌上完成。堂前往往体现庄重和威严。

这座五桂堂的原主人,是明代万历至崇祯年间的篁岭人曹永护。据光绪八年[1882]《婺源县志·质行传》所记载:曹永护,字义千。他的祖父曹彦张、父亲曹宗善,都是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人,在乡村很有口碑。曹永护从小就受家训影响,能继承祖传的美德。他性情宽厚,待人接物温和谦恭,从不干伤天害命的事。即便有蛮横的人找上门来寻衅滋事,他也能处之泰然。有人把听来的别人背后中伤他的话传给他,他对那报信者说:“你一定是听错了,别人不会说那样的话。”因为篁岭历来地皮非常紧张,他居住的这栋房子与邻居相连,物产也互相交错,而遇有争议,曹永护总是主动退让。每当饥困月份,或是到了年关岁末,他就暗暗观察哪些人家困苦无依,把别人急需的东西偷偷送去,做好事善事从不张扬。他曾在自家庭院内手植了五株桂花树,还把自己的居屋自号为“桂轩”。他对儿子曹希例说:“我们家,从你曾祖到你,四代单传。你虽然没有兄弟,比较孤单,但要始终注意培植心中的善根,千万不可失当自大,做出有违祖训的事。”曹希例恭敬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美德美名比父亲曹永护的影响还要大。四代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丰厚回报。后来,曹希例果然有了五个儿子,二十七个孙子,曾孙、玄孙有二百多人。连大学士叶向高都欣然为曹永护父子的居所题写“五桂堂”的堂匾呢!

有趣的是,五桂堂还与篁岭曹氏宗族的族房有关。据说,篁岭曹氏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以五桂堂出去的五兄弟为代表的五大房。这五大房均统称五桂堂。所以,在过去,凡是结婚、出嫁、建房、出葬等红白喜事,文帖、器物上常常要郑重地写上“篁里五桂堂”这五个大字,家家如此,无一例外。

看了前堂看后堂。后堂的布置格局与前堂差不多,但这里是住在这屋里那一家人的重要生活区,就没有前堂那样讲究庄重肃穆了。后天井下仍摆着八仙桌,一家人吃饭在这桌上,家人要做小手工也在这桌上,孩子读书做作业也在这桌上。厢倚桌上仍摆座钟、花瓶,还可以摆食盒、菜篮等生活日用品。

后堂与厨房往往连在一起。在这里可以看到篁岭人家厨房里一般的陈设:锅灶、水缸、水桶、饭甑、菜橱、菜篮、饭箩、笊篱,还有腊肉、干鱼等等,可以说,厨房里必备的东西,这里都有了。篁岭种田种地所需的农具,在这后堂也有摆布。

住在这屋里的人,晚上睡觉要么在楼底的两边厢房,要么在楼上的偏房。

从厨房门出,外面有小院子。院子里有水井,方便取水。院墙上的石雕,两边是梅竹,中间的大图案是鲤鱼跳龙门。而正堂的屋墙上,本来的人头窗被做成了宝瓶、葫芦、芭蕉叶的形状,别具一格。

附:光绪壬午《婺源县志·质行传》原文:曹永护,字义千,篁岭人。祖彦张,父宗善,皆好义。护能世其德。性尤宽厚,与物无忤。横逆至,处之泰然。或以侵侮告,曰:“君误听尔。”居产与乡人连,有争,必举而让之。每荒月及岁杪,密察邻家之急,阴馈之,不以语人。尝手植五桂于庭,自号“桂轩”。谓子希例曰:“汝虽只立,培以善根,勿失当自大。”例敬承父志,益加扩焉。后例果举五子,二十七孙,曾元二百有馀焉。

[晒功坊]

晒功坊其实是一栋普通的民居,但也有它的特别之处。大家对“篁岭晒秋”都耳熟能详,那么,那些晒的南瓜、辣椒、萝卜等等是怎么切的,怎么晒的?切的时候有什么讲究,晒的时候又有什么讲究?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在这晒功坊里探究它的谜底了。它也是了解篁岭民俗的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有兴趣的朋友还可以亲自参与切菜和晒菜,体验农家乐呢!

晒功坊的楼台顶上也是篁岭很好的摄影点。站在这里,篁岭村的村貌,还有远山的景致,都尽收眼底。把它们摄入相机,带回去,正是篁岭留给您的美好记忆。

[竹山书院]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篁岭的竹山书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乡村的高级学校。虽然在传统的婺源县志里没有篁岭竹山书院的记载,但它的名气却很大,因为歙县雄村,也就是曹文埴、曹振镛的家乡,就有同名的竹山书院。

这座竹山书院,位于曹氏宗祠侧边,原书院由曹文埴的儿子曹振镛捐赀创建。曹振镛,字怿嘉,歙县籍篁岭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进士,官至大学士。把竹山书院建于曹氏宗祠侧畔,含有“仰承祖宗以绵世泽”的意思。

原来,曹振镛的曾祖父曹国昌是乾隆年间江南的大盐商,富甲天下。曹国昌出资,由曹振镛的祖父曹景宸在雄村建造了竹山书院之后,就有了曹文埴、曹振镛这对“父子进士”、“父子尚书”。由此看来,篁岭的竹山书院比雄村的竹山书院要晚好几十年。但是,它们又都与曹文埴、曹振镛有关联,其中有许多传说故事,真是极具传奇色彩,非常引人入胜哩。

书院大门前,靠山一边的这个类似塔楼的小建筑,它叫焚纸塔,也叫字纸炉,古代人“敬惜字纸”, 对有文字的纸张不能随意丢弃,否则有辱斯文,焚纸塔就是供书院师生焚烧废弃字纸的。当然,隔壁宗祠里烧过的香签、废纸、枯枝败叶什么的,也可以扫拢来,放进这焚纸塔内彻底焚烧。

书院的功用在于教育,古代教育特别强调“敬慎”。所以,整个书院的建筑风格体现简洁朴素、慎终追远、格物致知而远离奢华。

先看大门的门楼。门楼上的砖雕造型是典型的徽州五凤楼格式,整体上是一卷打开的书卷或画轴。“竹山书院”之上是“喜上梅梢”,之下是“望子成龙”,左为“兄弟登科”,右为“孟母教子”。都与读书有关,寄托了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殷切期望。

走进大门,有风雨廊,遮风挡雨。侧边墙壁上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朱熹为岳麓书院题写的碑刻,它不仅是岳麓书院的核心思想,也是大部分以传播朱子理学为主的书院的核心思想,其“孝悌忠信、守节自重、廉洁自律、济世救民”的思想,作为书院教育的优秀传统,被世代继承和发扬着。婺源是朱子故里,他既是婺源人的骄傲,顶礼膜拜的偶像,他的学说和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世世代代的婺源人,扎根于婺源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就像基因流淌在婺源人的血脉里。

竹山书院分前堂和后堂两大部分,我们现在站的前堂是教学区,类似一个开放大教室,读书士子就是在这里接受先生教诲和指点的。墙壁上的万字砖图案,两边厢的行书屏风,都对讲堂起烘托、对学子起警策的作用。

书院的后堂,正中是读书处,相当于阅览室。楼上是藏书楼,准确说是藏经阁。而在书院教学的先生,则住在后堂的边厢。

可能有朋友会心存疑问:后堂的厢板上怎么会装了这么多花玻璃?大家都知道,玻璃是西方人的发明。是的,篁岭的竹山书院建于乾隆末期,在此后的二百多年间曾数毁数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根据村中老人回忆民国时期的竹山书院恢复重建的。清末民初,西洋货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当时的中国人,凡是有钱有势的,都以居室安装西洋花玻璃窗为荣,相互攀比,彼此夸耀。

现在我们走出书院,看看书院后门(其实也是边门)上方的砖雕图案吧,那些砖雕图案,场面宏大,人物生动传神,是真正的徽州砖雕的精彩表现。谁能看出上下两块砖雕图案的主题?原来,上图是“校场赛艺”,下图是“畅游琼林”。两块合在一起,就隐含着文武双全的意思,当然也是篁岭人对后代儿孙的期望。

[曹氏宗祠]

建于篁岭村口的这座曹氏宗祠,原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现祠是在原祠基础上重建的,占地约360平方米,为中轴歇山式建筑,三进五开间。第一进叫仪门,第二进叫亨堂,第三进叫寝室。一二进为单层。享堂,是祖宗享子孙朝拜的地方,是宗族祭祖、族人集会的场所,也是宗族的执法公庭,是族人心中的圣殿,也是最能体现宗祠威严、神圣的地方。第三进为两层,二楼设香火宫,也叫“寝室”,是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处所,这就是寝室的来由。

篁岭曹氏,是明代宣德年间从邻近的上晓鳙迁居而来的,与上晓鳙曹氏一样,在宗祠内祭祀先贤上蔡侯曹恤、唐节度使忠烈公曹全晸以及他的两个儿子忠愍公曹翊、忠武公曹翔。原祠正堂上方的匾额,是太史汪思题写的“上蔡世家”。

汪思,大畈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历云南副使。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九

接着我们跟着讲解员来到了一个商人的家里,这间房子很大,但大门不能对着街道上,因为在古代,如果没有做官的话,家里的大门是不能对着街道的。那时商人是没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个院子,大门就在院子里面,再从院子的侧门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这些木雕上的人头都没有了,因为在以前的一个时候被挖掉的。

参观完商人家后,我们就来到了一个当官人家里,屋顶有一大块长方形的天窗,长大约有4米,宽大约有2米,这种东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们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时我们看到很多农作物:大冬瓜、茶叶、辣椒、黄瓜、丝瓜等。

下午我们又到了晓起村,这里主要以樟树为主,到处都能闻到樟木味,这里的木雕没有被破坏掉,因为这家的兄弟俩很聪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扑上。

在返回黄山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农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们一下子冲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进打禾机里面,很快,这些稻谷都脱了出来。这样又能帮助别人,又能觉得开心。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十

上周,我和妈妈去了趟江西婺源,下面,我把这次旅游的经历给大家说一说吧!

我们从早上7点出发,汽车沿着高速公路一段接着一段的行驶,在长江上就分别过了时尚新颖的军山长江大桥、朴素平凡的黄石长江大桥和雄伟壮观的九江长江大桥。在妈妈的指点下,沿途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我也作了些观察。

我们生活的蔡甸属于江汉平原,一直到浠水边境都是一路平坦,一接近蕲春,地形就变为丘岭地带了;蕲春过了是黄梅,地势又一路平坦,棉花田随处可见。过了九江长江大桥也就进入了江西省,车大概又行驶了20多公里就望见了我国的.四大名湖之一的鄱阳湖。湖的北岸平伏得像一张地毯,南岸依山带水,群山绵绵。妈妈告诉我,说这里是古代的战场,是兵家必争之地,我看着这峻峭的山峰,似乎也体会到了易守难攻这个成语的含意。再接下来到了景德镇,真不愧为我国的瓷都呀!沿路大大小小路灯灯杆全都是瓷烧制的,而且形状各式各样,图案也是各式各样。我们一车的人都是大为赞叹。出了景德镇市区,汽车继续向婺源方向一路奔驰,几乎是行驶在迷魂阵之中。车窗外的青山一座座就像堆在我的周围似的,若把手伸出窗外都能触得到。也许是从未经历过,我堪至有点害怕。

下午4点,车终于到过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导游直接将我们带到了这次行程的第一个景点――李坑。“坑”字在当地指溪流。全村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以李姓居多,所以称“李坑”。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我从未见过这样的建筑,新奇有余,只觉得很美。

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的第一个景点是书记的故乡――江湾。参观了村中还保存着的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古风古韵,让我见识到了历史的价值。

出了江湾,导游领着我们又到了另一个古村落――晓起。晓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距今近2800年历史。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几十幢,风格鲜明,气势非凡。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商第官第无不折射出这方钟灵毓秀的土地曾经有过的辉煌。

“红星闪闪放光彩……”这不是我们排节目的歌吗?还是电影《闪闪红星》的主题曲呢!在这天呀,我还见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地之一的古石滩。只可惜,这个季节是枯水期,潺潺湍流无法重现;电影中青翠的竹林也被无知的村民砍伐了。这个景点在祥云风景区内,除此之处这里还有一座被清代某一个皇帝敕封的寺庙叫黄莲寺,据说供奉的菩萨都有1千多年,算是历史悠久吧!

就这样又过了一天,第三日是返程。第一天来的时候不是路过景德镇吗,可是还没有仔细见识过那里的瓷器呢!所以返程的时候我们特意在景德镇逗留。瓷器真是太美、太丰富了,让我说我还真不知道从哪里里说起,因此回来后我让妈妈帮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景德镇瓷器的资料,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1400多年前,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温、釉下五彩、青花斗彩、新花粉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鲜艳夺目。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景德镇陶瓷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三天的旅程虽只是走马观花的游览一番,但还是令我大开眼界。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一次又一次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朱熹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一生不只是坐在教室里学习,更要走出去,去游历,去长见识,这也是一种学习呀!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十一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晓起,是婺源文化生态旅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生态示范村。

晓起是清代两淮盐务使江人镜故里,位于婺源县城东北45公里的江湾镇境内,溪河交会处。据晓川《汪氏宗谱》记载:唐乾年间汪万武始居,以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启明而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洪姓亦在上游一公里处建村,也称晓起。故晓起又有上下晓起之分。

群山环绕、一水横亘的上晓起,村屋居多系明清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其中“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前后天井,厅堂宽敞深进,大门口三级高阶和门楼精美的砖雕图案,炫耀着主人高贵的身份。而村头青石护栏的古道、古亭以及梁柱间族人“高中(进士)捷报”依稀可辨的“江氏宗祠”,也很容易让人想象古村当年的显赫与繁华。

两溪汇合处的下晓起,村边水口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即使在古树遍布的婺源也不多见。村中也颇多明清古建,风格各具特色,村内小巷均铺青石,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一些村屋门前设有瓜棚豆架,一派田园景象。此外还有双井印月、濯台焕影等景。

江西婺源导游词篇十二

各位团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经过一天的愉快行程,我们的旅游活动马上就要结束了。希望通过这次旅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个好的心情。我们真诚地期望大家再次光临。谢谢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6728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