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转型读后感(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5 15:03:03
学校转型读后感(专业18篇)
时间:2023-12-05 15:03:03     小编:文锋

阅读一本好书之后,我总是有一种种种感悟和思考。想要撰写一篇出色的读后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写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接下来是一些读者们对这本书的评价和思考,值得我们一起探讨和思考。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一

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是:我们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老师、家长和考试的助推。

感悟: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还要和家长讲条件,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有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我们发现,教育更重要的是发现和唤醒: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来唤醒他、帮助他。

感悟:新的教学观念的出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老师教学形式的转变。接受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上课也离不开传统的模式,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老师特别是老教师确实很难。学校很多改革都虎头蛇尾,很多的因素都来源于老师的压力,老师不改变,学校再提倡也不行。现在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一个模式,而社会却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教育不能只针对好孩子,不能面向全体,要开发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唤醒孩子,这样的教学理念必须得采用走班式的教学,现行的以班教学的模式必须要改。

艾默生这样告诉我们:“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是由你来决定他该知道什么和该做什么。这是上帝所造的,是先天注定的,只有他自己掌握着开启自己秘密的钥匙。由于你的干涉、阻挠和过多管制,他可能受到阻碍,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孩子长大喜欢做什么,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虽然起很大的作学生的成长中作用更大。孩子是否成功取决于自己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努力,所以真正喜欢是最重要的,只有喜欢他才心甘情愿的去做,也不感觉累,就像孩子们玩游戏,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有成功的喜悦。而父母和老师干涉过多。往往会使孩子的兴致受到阻碍,反而使孩子不易成功。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二

最近读完了尼尔的《夏山学校》,感触颇深。

也许我和尼尔都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我们都更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十分赞赏尼尔夏山学校中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模仿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的愿望。为什么很多孩子仇恨学校?这就是因为学习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学校里有严格的纪律,束缚了孩子的天性。

我觉得一个人成功不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一种有效的方法、退一步说就是一技之长。就像田忌赛马的故事一样,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较,只要你有一项技能远远高于别人,那么哪怕其他的方面再差,对于你的生活来说,是影响不大的。

所以,我认为目前的中国教育,简直就是造神工具。按这个要求整出来的孩子,那是神,不是人,因为没有缺点。不过可惜这个神,充其量就是在脑袋里装了台计算机,却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丰富的感情。

对于我所从事的聋教育,那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谁能相信聋教育是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用正常孩子的最高标准来衡量这些聋孩子,我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稍有常识的人都会说,这些孩子学那么难干嘛?学了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就行了。可是很多家长不那么想,很多教育主管部门不那么想,许多老师不那么想。他们想的是自己的面子,自己的业绩。

所以,看完了夏山学校之后,我认为真正合适聋孩子的教育,就是像夏山那样的教育。因为他们由于自身残疾,本来对于社会就有仇视心理,在家庭、学校里越是受到严厉的教育,那么他们的仇视心就越重,越叛逆,越反-社-会。聋人很多做小偷,除了跟就业难,所谓的“好吃懒做”有关之外,我认为报复社会也是重要的原因。

缺乏爱,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造就很多问题儿童。而在特殊学校,这样的情况就更容易走极端。我认为忽略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一味重成绩是本末倒置的体现。

我想描述一下我理想中的特殊教育,当然我不是教育专家,也不是校长,也没本事建个学校,纯属乌托邦:

关于课程设置,我认为阅读是最重要的,口耳相授毕竟很受限制,只有能读懂书,才能称得上学会学习,才能自由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聋生虽然语言能力比较差,但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是第一位的。

其次是生活教育,包括天文、地理、社会、自然、数学、沟通与交往等。这些课程应该是作为了解的内容,不要过高要求。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感兴趣,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自学。当然,沟通与交往,应该多做指导,那是他们和健全世界沟通的桥梁。

应该大量进行的是技能教育:分类可以十分详细,手工、机械、绘画、计算机、烹饪、缝纫、木工、陶艺……让学生从小就培养动手的能力。残疾学生凭什么在正常人的社会占有一席之地?那就是灵巧的手和细致的观察能力。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他们感兴趣且擅长的方面。勤能补拙,不要什么都比,什么都比不过。

关于考试,我认为直接取消。现在的考试是形式主义,不是考学生,是在考老师,费时费力,事倍功半。如果担心学生没有考试压力会过于放纵自己,可以用考级制度来代试,不强制参加,每门课都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级,达到相应的级别后可以升级,达到一定的级别要求后才可以毕业。

关于上课,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来读,不受班级限制,毕业时,只要有几门功课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例如,某个学生可以只学美工、计算机、烹饪而不学语文、数学。只要拿到3个10级的考核成绩就可以毕业。

关于班级,取消教学班的分班方法,按年龄分班,班主任只负责教育和组织。上课时不按照固定的班级编制。如果能力达到了,8岁的孩子可以去上四、五年级的课。

对于学校管理,我完全赞成尼尔的民主方式,让学生通过大会的形式,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先想那么多?反正只是无边无际的自由幻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咱们大家共同来建立一个特殊教育乌托邦。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三

故事是看点,让你拿起就放不下,幽默是调料,让你开心爆笑嘴难合,知识是主食,让你不知不觉轻松学。

历险+爆笑+解谜+益智+知识,这本书就是《魔法学校》。

我觉得,它虽然是一本漫画书,可是,它形容物体时,具体准确形象生动,比普通漫画有知识营养,比《多啦a梦》等其他漫画更趣味性。它的知识程度可以和字书媲美。

他让我懂得了天文、地理、科学、生物、历史、文明等知识,正因为他让我懂了那么多的知识,所以,我认为,它是一本好书,一位益友,一个想去就去的故地。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要去交更多像《魔法学校》这样的益友了。

当我看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触很多。这本书很多优点,也有很多缺点。

这本书是葛竞写的,主要人物有汪小旺、丁立立、段小克、米楠、李小唯、杜小拉、孙喵喵、金同同……主要讲了米楠、汪小旺、丁立立等人在魔法学校里的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经历。其中有《小女巫》、《禁林幽灵》、《三眼猫》等故事。这本书同时也有不缺点。比如文学性不高,不像名著那样受千万人拥护等缺点。但是,它也有不少优点。它很受少年儿童的青睐,还可以让少年儿童发展健康,真是数也数不清。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它使我明白了,同学之间要友爱,还要互相帮助,这样才可以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家园。

经历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好了,让我们看一看米楠是怎样勇敢的救出他最恨的人米冬的吧!

米冬是米楠的寄父,是他最恨地人!米楠他的父亲因为太恋爱金钱而毒害米楠的母亲,并把米楠送进了魔法学校,自己却成了亿万富翁。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四

近期读了《学校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这本书,受益很多。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关乎学生的命运,关乎民族的未来。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改革,全面诠释了该校创新育人模式的真谛,系统展示了改革给学校带来的冲击变革和活力,读后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深思。

北京十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独树一帜,抓住了教育的核心、教育的本质,定位于育人层面的改革,着力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尊重生命成长,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追求并回归了教育的本真。

目标是一切行为的指南,教育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在北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中明确了北十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即志存高远、诚信笃志、言行规范、思想活跃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呀!我想,谁看到都会热血沸腾、激情迸发,必当引发男儿当自强、巾帼须奋进的豪情壮志。学校育人目标的具体内容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与人生规划,确立远大目标,启发学生立志成为某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或杰出人才;诚信做人,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值得信任的人;强化学生自律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培养有自己想法的学生。从奋斗目标、做人之本和生存之道三个层面概述了学校培育人的方向和宗旨,阐释了教育的真实内涵和真正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对学生未来负责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注重教育本质、本源,彰显了对学生个性、人性和生命的尊重。

李希贵校长提出,北京十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生第一,学校的教育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一切为了人的自由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为己任,最大程度地保留学生的学习个性,针对每名学生的个性需求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给学生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是北京十一学校教改的精髓,也是其改革的灵魂所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和发现学生的需要作为育人目标,北京十一学校取消行政班、实行走班选课,拆掉讲台、实行导师制,真正实现了教育成为服务的思想转变。具体来说,课程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分类分层开发开设;课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室分区、任务分层、课型分设;课外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和自修活动让学生扬长补短;在硬件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建设了“三室合一”即图书室、实验室、教室融合一体的功能教室,同时普及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终端设备,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功能,让教室成为学生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教育的目的不是工业产品的生产也不是统一模型的塑造,而是尊重个性发展,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绽放各自最美的光芒。其关键是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成长、成才。自主的前提是实施师生关系的平等,将教师从“警察”、“看守”、“门岗”的角色中退出来,变管教为疏导、变说教为沟通、变强制为自主。因此,北十一学校采取了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改变班级授课制状态、实行走课选班制,充分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利,构建真正的师生平等关系,让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去激发潜能、激扬生命、自主成长。

学生的基础不同、喜爱和兴趣不同、将来的发展规划也不同,一样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发展,因此北十一学校基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对课程进行了系统开发,几年下来共开发了269门学科课程、34门综合课程、70个职业课程和60个管理课程,组建了268个社团,对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进行分层开设,对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政治、体育和技术等课程进行分类开设,并且对艺术类学科进行整合开设了综合课程,针对特别学生开设了一对一的特需课程,利用小学段针对部分学生实际开设了援助课程。丰富的课程就像超市货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和特长进行自主选择、自主规划。在这里,4000多名学生,每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课程表,做值日、社团、游学、职业考察随处都有课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彰显。在这里,课程价值不再是盯分数、做题,而是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注重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探索精神、好奇心等的培养,着眼点并不止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是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兴趣、才能和需求,将学习与自己的人生方向联系在一起。

学生的自主还体现在课堂学习方式的选择上,课堂学习分为自研、合作以及导学三种主要形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以及爱好进行自主选择。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比如期末评语,学生愿意让哪个老师写,就可以选哪个老师;小学段自习,学生可以提前在网上选择自己信任的老师,请他负责指导规划等等。

因为选择所以热爱、因为心动才会行动,自主必然培养起学生自律、自觉的习惯,自主必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自主能焕发学生的斗志,自主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自主能让学生在青春成长的跑道上越跑越快、越跑越好,自主是学生成长的内动力。

在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是必要的保障。尤其是打破行政班级、取消班主任后,开放的、个别化的、多样化的课程开设更需要标准化、专业化的评价。北十一学校变过去单一化的评价为多元评价,变过去终结性为主的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研究制定了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细化了评价项目、突出过程性评价,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评价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诊断,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引导学生不断进步,为学生自主导航、为学生成长把脉。在北十一学校,学生做什么都会反映在评价上,一堂课的表现如何,教师会在课后进行过程性评价;小学段自习,学校会根据学生自主规划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一个学期结束,学生拿到手的不再是几个枯燥的分数,而是一份包含了历次测验分数走势、所处分数段、文字分析、综合实践评价以及下一步改进建议的诊断报告。

同时,利用各种契机、寻找各种机会鼓励学生、表彰先进,树立校园正气、传播正能量。在校园的廊道、橱窗到处是先进、优秀以及进步学生的表彰图片和事迹介绍,真正做到了让每一扇墙壁说话、让每一副图文育人,为学生的自主成长营造浓郁、积极的氛围。

只有把教师引向研究的生命状态,教师才会走向真正的专业幸福生活。根据学校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一切工作都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由此出发必然带来了许多问题,怎样开发课程?怎样制定课程标准?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学生的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学生所喜欢的?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后怎样管理?怎样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倒逼着教师和管理干部们不断进行思考和研究,这是管理者的智慧,这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良药、更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为了创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李希贵校长提出了“在工作状态下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观点,引导老师们个个做研究、人人爱研究,设置了备课组、工作坊、工作室、研究院等许多非行政的研究机构,为教师们构筑丰富的研究和交流平台。通过研究他们解决了改革途中一个一个的难题,通过研究他们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通过研究成功了学生、更成就了老师。这次聆听了多位教师的精彩报告,颇为他们的理论见解折服,他们自信饱满、汩汩而谈,他们都成为了教育行家,也正成长为教育专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北京十一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教改的一面旗帜,也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典范,该校以坚持不懈而丰富生动的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回归其本质、本真、本色,让教育真正回归到其本源、规律上来,这正是其重大的典型意义所在。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五

最近这段时间,我读了《酷虫学校》这本书。这本书不但语言幽默风趣,还让我获得了很多关于昆虫的知识,而且,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写作的方法。

“就在这时,一声声凄厉的叫声从走廊里传来,‘救命啊!救命啊!’接着食氩蝇同学扑闪着翅膀冲进了教室,‘拿命来!拿命来!’蜜蜂同学紧跟着冲了进来。”当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笑得在床上打滚,作者能把虫子写得像人一样,而且写得这样幽默、生动,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看了《酷虫学校》这本书之后,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昆虫的知识。我认识了几种平时很少见的昆虫,甚至还有一些稀有昆虫,它们不但外形千差万别,而且各有各的生活习性。看了这本书,我再也不害怕昆虫了,我觉得这本书不亚于法布尔的《昆虫记》。

这本书中,在描写昆虫时,采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我还学会了怎样承上启下,怎么写人物的对话等写作方法,对我写有很大的帮助。真是一本好书!

我非常喜欢《酷虫学校》这本书,它增添了我对昆虫的热爱,我现在散步的时候,总要东张西望,看看树上有没有树叶模仿者“叶虫”,竹林里有没有竹子模仿者“竹虫”,看看树上有没有吸食树汁的楸甲、独角仙、长戟大兜虫。可惜都没有发现,不过,我对昆虫的喜爱有增无减。我要感谢这本书的作者,是她让我热爱昆虫,带我走进一个陌生而新鲜的世界。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六

通过读《学校转型》一书,对李校长诠释的教育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

首先,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应该只看分数,应追求分数以外的更重要的东西。

应注重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责任意识的培养。如:志存高远、诚信笃行、思想活跃、言行规范。要想让这种想法付诸实施,要让老师们认同这种价值取向,并且通行过课程改革,将这种价值观转化为教育行为。

第二,教育的价值追求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给学生们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观察我们周围的学生,不难发现,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很多,就是学习好的学生也不是积极主动的自己去学习,而是在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催促下进行学习,因为不是从心里想学习,所以学习感觉特别累,所以现在的孩子首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从心里想学了,也就是学习的动力由外因转为内因,就像给孩子安装一个发动机,动力有了,不学都难。所以怎样引导学生把学习的外因转变为内因,这是一个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改变课程设置,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加快老师的专业成长,这都是面临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选择性,通过不同的实施方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胸怀包容学生、尤其富有个性的另类,让每一门课程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第三,教育的价值趋向是发现和唤醒。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识别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隐藏的潜质,在机会里发现,在不同领域积极寻找机会,开发学生的潜能,宽容并尊重不同个性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尊重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心灵与心灵的影响,关注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让校园处处都留着学生的印记,让育人目标落地,实现教育的真正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七

一家企业中的不同部门,有时候和一个高中生在学校中需要学习的不同课程有着类似之处。有强势部门牵动着企业大多数决策的走向,就必定有弱势部门为这些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买单。就如同体育、音乐之类的课程总是为数学、物理让位。这不可避免的让一些部门的员工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工作热情下降。

本科毕业之后,我就进入了金茂杭州公司的客户关系部,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感受到客关部的发声的确不能算是强势,这对我的工作热情和冲劲确实产生了一些冲击,也让我开始思考我身处的岗位存在的意义。

但在海尔公司转型的过程中,“人人都是ceo”的这条理念,让不论身处什么部门、职位的员工,都感受到了自身不同以往的价值点,成为了企业各项工作进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个观点给我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或许可以反向思考,首先将自己视为“集体创业家”的一员,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自我的才干与胸襟。当部门所有成员的自我认知与认同提升后,部门整体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会有所上升,体现出不同的面貌。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八

通过读《学校转型》,我深切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转型的紧迫性。这本书以启发性的理论和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现代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转型方案。接下来,我将就书中的几个关键观点和我的个人体会展开阐述。

首先,书中强调了学校转型的必要性。在当今社会,知识发展迅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必须转型,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作者通过调研数据和实地考察,明确指出了学校转型的紧迫性,并提出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单向教学到多元学习的转型途径。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断地转型创新,才能使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有才能、有责任心、有创造力的人才。

第三段:学校转型的关键要素。

其次,书中提到了学校转型的关键要素。作者认为,学校转型需要全员参与、系统规划和科学评估。全员参与是指教师、学生、家长等各方的积极参与。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学生需要全面素质教育,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系统规划则是指学校需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路径,并且要将各项教育改革措施整合成一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科学评估是指学校转型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反思,了解转型的效果,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学习这些关键要素,我明确了学校转型的实施路径和可行方法。

第四段:学校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然而,学校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书中也详细描述了学校转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问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资源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应建立转型的必要性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社会的互动等。我深感学校转型的道路并不平坦,但只有克服困境,才能使学校转型获得更为积极有效的成果。

第五段:个人体会与展望。

在读完《学校转型》后,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转型在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我们既可以从书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主动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转型路径。需要教师们积极参与专业发展,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主动参与学校转型;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我相信,在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学校一定能够实现转型,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总结。

通过《学校转型》的阅读,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学校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了学校转型的关键要素和困境,同时也得到了对策和启示。我相信,只有不断转型创新,学校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时,作为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个体,我们也应该主动参与到学校转型中,共同努力为实现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九

未来的社会,很多知识不用记住,需要时可以网上查找,甚至,很多工作都会由智能机器人完成。人工智能,攻陷了一系列人类智力的高地。目前,在医学和法律两个需要高智慧的领域,智能机器人也出手不凡。河南人机教育大赛中,机器人完胜人类教师。作为老师,如果一如既往地教死知识,早晚会被机器人毫不留情地取代。

美国教育界曾经广为流传一句话:谷歌上能够查到的东西不需要再课堂上教。那能在百度上搜到的东西,也不需要在课堂上教了。

老师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我们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能够看清教育与学校变化的格局与趋势,更加深刻地理解教育与教师的本质与特质。

想要不被淘汰,要做到两条:一是会做智能机器人做不到的事;二是学会与智能机器人共处,让智能机器人为我所用。

我们优于机器人的是我们作为人类可以和学生进行感情交流,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我们要时刻记得学生是有血有肉的,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我们要在教育中有情感,有互动,有亲和力,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此外,我们能优于机器人的是更善于处理各种偶发事件(需要修炼才可具备),平衡各种力量与关系。总得来说,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我们还要借助机器人,让自己变得更聪明、更强大。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自主研发了一套软件,可以详细分析学生的各项数据,以各种图文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充分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可以分析学生出现问题的各种原因。如果利用好这套软件,势必可以节省时间,并且高效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总得来说,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需要转型,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娴熟地运用智能机器人获取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各种数据处理的方法与技术,及时分析教育教学中的各种案例与问题。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

首先,学生的思想教育需要课堂教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说明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下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静态的,它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共情,但是学校课堂中的教师、学生,学校里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动态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同伴的一颦一笑,学校事件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课堂教学中的人、事、物都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学生的多变性需要课堂教学。学生的多变性决定了学生不能依靠自身的自觉完成学习任务。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心理发展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网络技术的发达,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都沉迷于网络电子游戏,甚至有的混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最好的例子便是新冠肺炎期间的线上学习。教师在网络的一端卖力地教学,学生在网络的另一端卖力地“玩耍”。有的学生一遍开着直播,一边聊着天;有的学生甚至连直播都不开,直接约上三五个学生打游戏。可见,学生在网络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学生的多变性说明了学生的成长轨迹是多样的,这也造就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差异”是课堂教学的原动力。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与建构者。学生越是多样,差异性越是明显,集体思维越是活跃。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被察觉的,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深入了解和沟通。而这一点是网络教学或是其他学习软件、平台无法达到和比拟的。

第三,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优劣与否与每一个学生习得学科内容的“认知过程”,与学生之间相互交际的“集体过程”息息相关。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来说,学习取决于学生的内驱力。同一个班级,同一教材,同一个授课老师,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是不一样的。在办公室,在饭桌上经常听到教师们的抱怨声“不想学习的学生怎么拉都拉不动,学习还是要靠自己”。从“集体过程”的角度来说,学习取决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生生或师生之间的交互和沟通是思维火花产生的根源。“认知过程”或许不需要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然而“集体过程”是没法通过自身一人获得的。它必须是一群人,一群有着相同目标的人。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假如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会有两种思想。学校课堂聚集了各色各样的学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当同学们齐聚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时,思维在不断地涌现,教学中的“妙花”便在不断地产生。佐藤学先生认为学习是与物的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自己对话。缺乏“对话”的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亦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文中有句话说得非常贴切,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人都作为各具个性的、独特的存在,时时刻刻在感悟着、思考着、坚守着、互动着,并且发生变化。正是这些无形的东西推动着学生进步,引导着学生前进。所以,课堂教学不会像实体店铺一样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而消亡,相反它还会一如既往地走向未来。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一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蛋糕学校,触动了我,令我感到难忘。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一个叫雅格的小男孩,怎么也想不到,在他打开了烤箱的大门的一瞬间,踏入了蛋糕学校,同时,他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因为做糕点,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舒心;因为做糕点,他学会了朗读,他开始读懂文字;因为做糕点,他甚至能闻到词语的味道;因为做糕点,原本憎恶数学的他,变成了一位心算大王;因为做糕点,他交到了亲密的好朋友,也一样享受到了和朋友分享到了快乐,也同时学会了和一班初中的坏学生斗智斗勇,成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学生,在这过程中也让他认识到许多的道理。

因为这本书的书名,引起了我的读书兴趣,从中感受到许多乐趣,由此可见,这是一本具有趣味性的一本书,但也不失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使得我们明白怎样与别人相处,怎样分享人与人之间的快乐。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二

加入教研论文写作组是2020年最开心的事情之一。而阅读专业类书籍是20年来最艰难的事情之一。老师开出了书单,一看这些题目,我脑海里就浮现出几个字“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在单位负责推动教师阅读,专业类书籍是我的短板,所以我从来不推这类书籍,这就留给有能力的教科研行政们了。我在艺术、传记、小说等等领域发挥我的作用。

老师开出的12本书,貌似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比较有“亲和力”,于是从这本开始。其中几段话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

文中提出“核心素养旨在勾勒新时代新型人才的形象,规约学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线上教学阶段,我也聆听了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尹少淳教授的线上讲座,尹教授说的核心素养是“在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和调动个体资源和社会资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两者表述不同,其精髓是一致的。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第一章第三节,主要讲述“翻转课堂:国际课堂转型的实践”,“翻转课堂”是某段时间曾在我们身边颇有热度的一个词,最近好像偃旗息鼓了。文中概括翻转课堂的实质是什么?1.教学理念的翻转;2.教学流程的翻转;3.教学关系的翻转;4.教学效果的翻转。之所以推动这种模式有难度,因其前提条件是“心态、方法与时间”。“心态”是对学习思考方式与心情的一种表述,诸如学习动机、锲而不舍的努力或是集中力与好奇心,乃至忘我的状态。确立学习的成果取决于“努力”的信念,不至于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这里的学习力不是作为学习结果的能力,而是主动积极的学习能力。心态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其说追求学习的结果,不如说是聚精会神于学习的过程。翻转课堂的实施首先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翻转。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技术的模仿。真正实施翻转课堂是一件颇有挑战的事情。

第三章的第一段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堂教学”是学习伙伴之间见解交流、协同地开展的,课堂教学的使命并不是有效地传递知识,而是借助协同学习,促进知识构建,所谓课堂转型从根本上说,是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构建。而协同学习的教学范式改变了过去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观,同时也印证了草根革命——从课堂出发的变革——的潜在能量。

我们单位的市级在研课题“多元对话式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实践研究”和书中的思路是一致的,希望在课堂里增加不一样的声音,多元地激发孩子们积极思考和勇于表达。目前我们的思考还是略有些流于表面,活跃了人机互动环节,让欣赏课的主角形象更立体一些。例如《走近大师梵高》一课,在课件里加入了梵高的声音,创设梵高真的来到课堂的情境,明显孩子们是感兴趣的,单就那节课来看是成功的,作为一个课题研究,如果仅仅这样流于表面的形式,还是比较弱。只做到了类似现实对话中表现出来的语言与交谈相一致,没有做到从“对话”形成“对话关系”。什么是“更加广泛、多样、复杂,包含了当下的时间与当下的空间所限定不了的内容”,这是值得我们课题组继续去研究深挖的内容。形成对话关系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基于主体性表现的发言。二是求得一致的努力,所谓一致,不是随声附和,而是由于多声的碰撞与积累的结果产生的“一致”。

每次写类似的文章,结尾都会用“受益匪浅”,这次我不用这个词,说实话一遍看下来,留在脑海里的东西少之又少,竹篮打水后篮子湿了水不见了。二刷是肯定有必要的,加强过程性笔记,努力将知识转化成能力。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三

近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老师《未来学校》一书,受益良多!

《未来学校》一书中介绍到:现有教育体系固化思维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未来学习将会变成终身化的学习,以课程为主,与不同年龄段的人一起学习;能者为师,各个领域的专家引领学习;父母会成为教育的参与者和陪伴者;国家调控,自主预约学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读最好的书;学习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校将是汇集美好的中心!结合朱老师的观点,我有几点体会:

未来进入追求个性的时代,必然要求学校向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更加具备个性的学校,才能够满足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资源从单一的专业教育机构提供,将扩展到互联网企业和社会教育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同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作,对接线上、线下的教学资源,让技术和教师的教学要求能无缝对接。

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教室里带着一班年龄一样的孩子,学习同样的知识内容,还要进行测试和期中期末的集体测试。这样的教学有点单一化,落后的孩子拖累着聪明的孩子,不能让好的孩子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未来学校将会变教师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着,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指导,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未来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将分化和迁移。

未来的学校学习时间更有弹性,学习将是全天性的。没有了寒暑假期。学习周期也是是弹性化的。10岁的孩子可以和70岁的老人一起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人工智能也更加发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同时将出现许多新职业。教育应更注重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人机合作的能力。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四

一想到虫子,就会想到那软软的恶心的虫子。一想到虫子的世界,就会想到野蛮,弱肉强食的世界。

他们会让你面临重重困难,也会让困难一一结决,他们知道自己同学面临困难时会挺身而出帮助队友,也会一起合作帮助教师。他们虽野蛮,却又团结友爱;虽有时调皮捣蛋,却乖巧听话;虽有时头脑简单,却在危险关头变得极其聪明;虽凶狠、不讲道理,却又充满同情心。

我虽然害怕虫子,可是自从我看了这本书后,我渐渐地喜欢上了昆虫。它让我懂得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上的任何一种。《酷虫学校》不单单为我们罗列了关于昆虫的知识,同时它的故事波澜起伏,情景离奇又安排得合情合理。

昆虫的世界外表虽然野蛮,但里面却蕴藏着无限的奥秘。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五

教育面向未来肯定是会改革的,未来的学校会变成什么样?未来的教育方式会是什么样子?朱永新的这本书给了一个大胆的新颖的方案。

一、学校被“学习中心”取代。针对当下诸多教育痛点,朱永新对未来教育趋势做出了预判:今天的学校会被未来的“学习中心”取代。学习中心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个房间都需要预约;没有以“校长室”“行政楼”为中心的领导机构,表面上看,可能有点像今天北上广的创业孵化器;它可以在社区,也可以在大学校园,甚至在培训机构。未来的学习中心,没有统一的教材,全天候开放,没有周末、寒暑假,没有上学、放学的时间,也没有学制。书中系统的描绘了未来学习中心的八个问题。

1、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2、学习中心,谁来学?

3、学习中心,谁来教?

4、学习中心,学什么?

5、学习中心,怎么学?

6、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7、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8、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二、寒暑假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花费巨资修建的美丽校园每年的使用率只有50%太浪费资源了。千百年的农耕文化导致学堂需要放农忙假期,而现代的经济文化学校是不需要放寒暑假的。

三、“能者为师”。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将会变成历史,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

四、“混龄学习”是常态,孩子可以8岁上学,也可以5岁或者12岁上学;15岁的孙子可以跟75岁的爷爷在同一个课堂上同样的课;年轻的父母也可以与自己的孩子学习同样的内容。

五、教育体系描述。国家有一个统一的基本的教育要求,由一个国家机构来负责运营,全面免费,全民覆盖。每个人都可以轻易的获得这个资源,不管是城市还是偏远农村,是公平的,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主要手段依靠网络资源。而每个人有一个学习银行,就像社会保险号一样,一生下来就有,所有的学习经历、过程、结果等都可以储存上去。找工作也将没有学历限制,人事部根据你的学习银行来选择面试。

六、总结:未来学校将彻底打破学习年龄的限制,学习形式的限制,学习时间的限制,学习地点的限制,师资力量的限制,学习文凭的限制,职称的限制,等等,大大的解放人的学习力。在未来学校这个大系统,核心是学者资源,其次是网络维护和建设师,第三是现场学习指导师。每个角色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学者资源,因为它影响的范围最大。未来的资源,不是文凭资源,也不是职称资源,而是“能者为师”。年龄和体力将不再是一个决定因素,而能力成为决定因素。

七、学力与学历:而在未来的社会,学力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力才意味者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八、从新定义学习:现代社会的交通、通讯、科技比200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在的教室和200年前几乎一样,这是非常不和谐的事情。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把所有的学习放入童年,包所有的工作放入中年,把所有的休息放入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矛盾的做法。所以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事情,而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打破现在学习太晚的固念,打破学习是孩子的事情的固念,不管你是30岁还是40岁,现在是社会你都需要去学习。对于还在教育体制内的学生来说,学习中心模式也许是未来的事情,对于8090后的我们来说,未来已来,学习中心无处不在,选择一门学问区听课吧。过去人们问候是:你吃了吗?我觉未来的问候改成:你听课了吗。

九、作者还是比较权威的: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30人论坛和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人。

十、写给自己和大诗婷的财务:学到老活到老,学习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不晚。小的时候没钱上学、没钱买学习资料,你耽误了大学,而现在的学习资源、信息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如此的容易获得,你却选择了不学习。所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去努力学习吧,你将改变你的后半生。我知道还有一个悲哀是我们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准备开始学改变人生,却还是迷茫不知道选择学什么,就是不知道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精力资源放到学习研究哪方面,那我认为就从自己的工作出发。你每天花的最多的时间在什么事情上面,你就从个事情去开始学习吧。比如我们的财务人员不知道要如何改变开始学习,就从2020年考一个中级会计师开始吧。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学校转型成为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我有幸参与了学校转型的过程,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建立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学习的思维方式。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和思考。例如,我们组织了一些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和互动来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交流。这样的改变使得学生们更加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其次,我认识到了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在学习上的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的个体差异放在第一位。我们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机会。例如,我们设立了不同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再次,我明白了学校与社区合作的重要性。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地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将学校视为一个封闭的系统,与外界的联系很少。然而,在转型过程中,我们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并开展了一系列社区服务活动。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了社会的需求和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种学校与社区的合作不仅让学生们获得了实际的学习和成长机会,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社会影响力。

最后,我体会到了教师的角色转变对学校转型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然而,在学校转型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他们需要具备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能够灵活地应对学生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好地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之,学校转型是一段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旅程。通过参与其中,我得以深入地了解了学校转型的意义和影响。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个性化教育、学校与社区合作以及教师的角色转变都是学校转型中重要的环节。只有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和改变的基础上,学校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相信学校转型会为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将为学生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七

作为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处理的议题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续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理性和权力相互中介关系的批判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新为断裂的理性文明奠基、在现代资本主义语境下寻找理性限制权力的可能出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书作为哈贝马斯早期的重要著作之一,某种程度上是为针对这一议题做出理论回应而进行的准备性工作:通过历史-社会学分析,本书揭示了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何以由于自身的根本矛盾而不能完成上述使命,从而发生转型。

总体而言,《公共领域》一书能够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章)分析自由主义模式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历史起源、在社会结构中的机制及功能和在观念中的表述;第二部分(第5-6章)主要探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社会福利国家层面上的转型,在现实社会中公共领域社会机制和功能的转化;最后一部分(第7章)则尝试通过对公众舆论概念的探讨,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重新奠基给出线索。

学校转型读后感篇十八

《学校转型》是一本脍炙人口的教育理论书籍,对于当代教育转型和创新非常具有指导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的观点、思想所深深吸引,引发了我对于教育转型的思考。以下是我根据书中的内容所结合自己的理解得出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的目标。

作者在《学校转型》一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目标,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标与当今社会的需求紧密相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对简单。然而,单纯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需要。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应对未来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第三段: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一种“素质教育”的新教育方法。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品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方法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兴趣与学习的融合中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段:教师的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引导者。然而,在教育转型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观点。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兴趣。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并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第五段:评价体系的转变。

教育转型不仅需要改变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师的角色,还需要改变评价体系。在过去的教育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认可。而在《学校转型》中,作者提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方案。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体化的成长。

总结:通过阅读《学校转型》,我意识到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我们需要将教育转型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评价体系也应该改变,以能力为导向,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这样的转型,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468397.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