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糖画范文(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5:28:31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范文(20篇)
时间:2023-12-04 05:28:31     小编:BW笔侠

学习过程中的挑战和收获,都可以在总结中呈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获得更多的反馈和建议。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适用于不同人群的总结写作指导。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一

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但近年来缺乏关注,面临衰退危机。根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戏曲种类在1983年有373个,而到剩下了286个。业内专家估计未来戏曲剧种的消亡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戏曲传播和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去思考:这门艺术是去是留?它的当下价值究竟是什么呢?而在笔者看来这门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积累,是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而传统戏曲艺术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戏曲艺术本身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门艺术需要继承和发展;二是它对社会、对人类有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一、传统戏曲需要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

中国戏曲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厚。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

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

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旋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

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一)提高个人文化品位。

历史上的文人骚客多寄情于梨园,而他们编写的剧目都暗含了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爱国情感等,这也就是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质。戏曲艺术表演有着独特的美感,演员在舞台上三两步便走遍天下,七八人即是千军万马,它用虚拟化、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刻画人物形象、描绘故事情节、表达思想感情,它的程式、语言、旋律遵循着美学原则和精神内核,这种抽象、写意的表演耐人寻味,这便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表演的核心。它来自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观赏戏曲艺术可以领悟传统文化底蕴、提升人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丰富校园人文精神。

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十分重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它包含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哲理思想等构成了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10月29日国家京剧院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进行了“高雅艺术进校园”专场演出,让在场的五千余师生们享受到一场精彩绝伦的京剧文化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国粹艺术的非凡魅力。这种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全国各地高校都有展开,能够普及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经典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文化,这对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中华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

传统戏曲融合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思想,反应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价值观有着宣扬和教化的功能。古代戏曲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中说:“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是说戏剧有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就像儒家提倡礼乐教化一样。当然,戏曲剧目中也有迷信、封建等落后低俗的内容存在,这就需要继承者“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向上的戏曲剧目广泛传播。也需要创作者创作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戏,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传统戏曲艺术既是历史的,又活在当下,它是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对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传统戏曲艺术的精华需要我们保护和传承,要在保持原有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不断革新改进,使其精神风貌朝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让中国戏曲永远在世界艺术之林屹立不倒。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二

剪纸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扇子既是中国的古老工具,又是我们杭州的三绝之一。今天我来到扇博物馆大饱了眼福。

走进展厅门口,一把特大号的长柄羽毛扇挡住了我的去路,蓝色的羽毛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耀眼极了。走上楼梯,来到二楼展厅,映入眼帘的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五彩缤纷的扇子,令人眼花缭乱,好像来到了扇子世界。

这边是特大号的`牛皮纸扇,听说这把扇子是王星记的工匠们用了六十六张牛皮纸拼起来,又在上面画了西湖全景图。我想:这么大把扇子,一定用了能工巧匠们的不少心血,中国古代的艺术太伟大了。

俗语话说:王星记的黑纸扇,一把扇子半把伞。意思是说,王星记的黑纸扇还可以挡雨,真是让人称奇。

一会我们还去了剪纸,原来这个剪纸和我们平常剪得不太一样,是在模板上剪的。我想:太简单了,开始剪了,没想到,一下子就剪破了,还好经过补救,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鱼就剪成了。

今天的扇博物馆之旅,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知道了中国有这么多的传统艺术。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三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我们学习的唐诗、宋词、四大名着;我们用的文房四宝,我们吃的中药,喝的茶;还有我们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们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国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随处可见。

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还是最喜欢过中国的传统节日。

过春节可以收到象征着祝福和平安的压岁钱;过清明节可以祭拜去世的亲人;过端午节可以吃到香甜软糯的粽子;中秋节是全家团圆吃月饼、赏月的日子;重阳节是登高、佩带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传统节日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骗,伤心至极,当晚投江而死。人们知道了这个消息时,纷纷赶到江边,上了小船准备把屈原的尸体打捞回来,可怎么也打捞不回来了。人们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就把粽子扔下了江,让鱼虾吃粽子。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称为端午节,在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粽子吃,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我国的每个传统文化都有它的一个历史背景或是一个经典故事。中国的传统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啊!

围棋还可以使人变聪明,据说围棋是一个叫“尧”的人为了教育他的儿子“丹朱”而发明的。

我爸爸非常喜欢下围棋,他经常教我下围棋。我想我也会喜欢上围棋的经常教我下围棋。我想我也会喜欢上围棋的。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四

看着这幅漂亮的剪纸:一个男孩骑在一头牛上,正拉着另一个男孩上来。看着看着,在不知不觉中我飞向了想象的王国。

卡儿是个苦命的孩子,他很小时就父母双亡,成为了一个孤儿。可是他酷爱冒险,他认为命运不会那么残忍,于是他决定离开村子去流浪。村长听说了很是着急,它急急忙忙的跑去,看见卡儿正整理衣物,便问:“村子里乡亲们都对你不错,你就留下来吧,干嘛去流浪呢?”卡儿答:“我认为在村里吃的是乡亲们辛辛苦苦赚来的粮食,住的是他们的房子,太对不住大家了!所以,村长您就别留我了。”看卡儿决心已定,村长只好由着他的性子来。

那天晚上卡儿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村庄.

卡儿去了很多的地方,大城市、小乡村、大峡谷、原始树林等。他饿了就吃摘树上的果子,困了就睡在马路边垃圾桶边,但最后他还是留在了一个叫做“草村”的村庄。

那天,卡儿来到了草村,在大河边散步,一不留神他脚一滑,“扑通”一声掉进了大河里。虽说他去了很多地方可游泳它他却不会。这时,放牛的大杨看到了在水里扑腾的卡儿,二话没说马上跳进河里去救卡儿。上了岸,大杨看卡儿因过度的惊吓还不能走路,变把卡儿慢慢的扶上牛。这一救,使卡儿和大杨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他们一起在草丛中捉蛐蛐,一起去山上采野果,一起在庄家地里偷西瓜.

不知不觉中,卡儿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这里。这里的人都带卡儿很好,卡儿也变得懂事起来,不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了。

看,剪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就能剪成天下无双的精美艺术品。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五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传统服饰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传统艺术的。

作文一、

我独衷热爱于皮影戏,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而是由于它的朴素风气在我的心中震撼,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艺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实让人感叹。

中原人杰地灵,黄河世代从这里流过,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劳的人民。千百年来,皮影艺术盛行于中国城乡,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对皮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以宗教信仰为线索来讨论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征作用,以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与戏目剧本来讨论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以大众的民俗生活为基础来讨论其演出的社会意义,就会发现在中国的皮影艺术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历史价值外,皮影更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第二,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此外,由于皮影艺术在我国还处于抢救阶段,它现在的价位还是属于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应尽力保护好祖国的文化,即使力量是多麽的单薄,只要心中还涌动着民族的热血,民族的璀璨艺术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

作文二、

油画、水彩、雕塑、文学……这些艺术形式世界上名家众多,是属于全世界的。然而,剪纸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却是中国特有的。剪纸艺术的历史渊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许多古诗都有提及。这门艺术并不只属于名人名士,而是一种人人都须掌握的手工艺术,而且深得百姓喜爱。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纹样大致分为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其寓意也不尽相同,有祝福、怯邪、劝勉、除恶、警戒、趣味等各类表现题材。人们在过节或庆祝活动时,剪纸充当着必不可少的角色。它不仅仅用于烘托气氛,更带着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寄托与憧憬。

剪纸的制作方式可繁可简,技法多种多样,如撕纸、烧烫、拼色、染色、勾描,多种多样的技法使得剪纸的表现力有了无限的深度和广度。它细可如春蚕吐丝,粗可如大笔挥抹。由于剪纸具有多样性,让剪纸艺术比起书法、水墨画中近平民,更具有亲和力,也让剪纸艺术变得更具备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宋朝是剪纸艺术的普及期,在宁代,便出现许许多多的剪纸行业与剪纸名家,他们的出现,将剪纸艺术推向了鼎盛时期——明清时代。那,剪纸是每个女孩必须掌握的,还成为了人们评价新娘的标准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剪纸艺术仍旧有人掌握,可剪纸终究变成了一种艺术,它已经与我们相距甚远,而且渐行渐远。

请让它们活下去。

作文三、

中国的传统艺术丰富多彩,有剪纸,陶瓷、中国结、泥人面塑,还有糖画等等。在这些传统艺术之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糖画了。

糖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这一颇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是在古代“糖丞相”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记得以前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门口就有卖糖画的艺人,卖糖画的人身边总是密密麻麻的围满了人,人们不约而同地都被这种奇妙的艺术所吸引。我也让爷爷给我买过糖画。卖糖画的老爷爷先拿出一个轮盘,轮盘上有一根指针,指针的四周绘制了一些动物的图案,老爷爷让我自己拨动指针,指针转到哪个图案,老爷爷就为我制作哪种图案。我转到了一个蝴蝶图案。只见制作糖画的老爷爷以勺子为“笔”、糖稀为“墨”,将糖稀在石墨板上快速勾勒一气呵成,不到两分钟一只翩翩起舞的糖蝴蝶就在老爷爷的“笔”下跃然纸上。这时,老爷爷在图案的中轴上,放上一根细长的竹签,等到糖稀完全冷却,老爷爷小心翼翼地用一把铲子,将糖画轻轻地铲起来,递到我的手中。老爷爷制作出来的糖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将金黄透明的蝴蝶糖画拿在手中,在大家羡慕的目光中,小心翼翼地走出人群,半天也舍不得吃掉这美丽的艺术品。

但是到了现在,街上已经很少见到卖糖画的艺人了。爸爸妈妈说,现在会做糖画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我真希望学习这门传统艺术人渐渐多起来,将这颗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璀璨明珠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六

中国传统文化,最具魅力的莫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国的民族精神,并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着光辉的作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人们正确对待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善于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并能作出正确评价与判断;培养爱科学、爱劳动、守纪律、有礼貌、诚实、勇敢、尊师敬长、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勤劳节俭、见义勇为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埃及,虽然历史比中国早一些,但先后被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历史的文字记载早已丧失殆尽;古巴比伦,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早已在历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断。人类文明的四大发源地,有三个都先后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许多国家,唯独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绵延不断,经久不衰,世代相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延续力,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国不仅有着共同祖先遗传下来的血统,而且有着共同的优秀文化和美德传统。就是这血统与传统,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就是这两统影响着、凝聚着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的稳定运行,维系了社会和谐;就是这两统的凝聚性与延续性,使中华民族祖德与祖魂代代相传。

传统美德教育是前人经过五千多年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结果。

我国是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刻苦耐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类。古往今来,涌现出多少勤劳向上的名人,成为世人学习的楷模。

但据调查,现在的中小学生,爱劳动、有较好劳动习惯的约占1/3,另外的2/3是不爱劳动或不太爱劳动的。有些孩子,懒得铺床叠被,懒得洗袜子、洗手绢,懒得收拾书包、收拾桌子,甚至于懒得洗脸、洗脚,连喝水也懒得自己倒。过去的公子哥儿、娇小姐什么样,他们也差不多了。

事实上,家长重视对孩子从小培养热爱劳动品质的并不多。现在,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们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思想。而一些学校为了迎接科技挑战,只顾传授科技知识和能力,却严重地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与民族道德素质的培养。结果,智能上去了,德能下来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质出现问题,见利忘义、骗财害人,不讲人格、不顾国格;自私自利、损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讲孝敬的非道德现象时有发生,民族形与民族魂,遭到严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这些社会的非文明、非道德现象,除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外,还必须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传统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学校的教导以外,更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

二十一世纪,人类第三次站在了世纪的起跑线上,未来的中国面临严重的挑战,迎接跨世纪的挑战,关键在于人的素质。试想一下如果未来的接班人连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说什么“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所以,应当站在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理解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懂得什么是美德,什么是非美德,从中能正确分辨真与伪、善与恶和美与丑,知荣辱、明爱憎。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七

摘要:我国的传统艺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平面设计的制作过程中融入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不但可以有效丰富我国平面设计制作内容,减少对西方作品的盲目模仿,同时还能提高受众对作品的关注程度和认同感。通过分别讨论了平面设计对水墨、汉字以及传统图形的融合,为平面设计借鉴我国传统艺术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平面设计;水墨;汉字;图形。

平面设计是自西方美术界兴起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我国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但自平面设计引入我国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长期保持在模仿西方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道路上亦步亦趋。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平面设计不但难以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更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事实上,我国传统艺术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且,平面艺术作品的设计目的是面向大众的。我国从审美角度上受传统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强化,也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通过将我国传统艺术融合进平面设计中,而不是对西方的艺术作品进行盲目的模仿,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民众最平面设计作品的认同感,还将有助于我国平面设计作品在国际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的水墨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工艺以及传统艺术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可以说,水墨画所展现出的写意风格以及留白技巧不但是我国在艺术层面上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是我国民族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将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文化融合进平面设计作品中,首先就要对水墨艺术进行借鉴和传承。首先,平面设计要借鉴传统水墨艺术作品中的简约风格。水墨艺术在进行作品的表现时经常通过写意的手法对景物和人物进行表现。几笔勾勒就是一座山峰;几点水墨就是一群人物的创作方式也将画作的表现范围充分的扩大化。这与西方油画作品写实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更加重视对“虚无”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因此,我国水墨艺术作品也格外注重对画作的留白。通过选取画作中的一个范围进行留白的处理,不但烘托了画作的主要表现部分,同时还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进而展现出来豁达、悠远的韵味。而这与西方油画作品几乎整篇布满纸张的特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正是水墨画简约风格的直接表现。其次,在平面设计中还需要对水墨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使用进行学习借鉴。我国水墨艺术作品在线条的使用上通过毛笔对蘸取墨汁量进行不断的变化,同时融合了书法艺术形式,将所要表达情感表现在了线条的变化之中。而平面设计受制于篇幅的大小使得所能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始终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将线条的使用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将可以有效丰富平面设计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二、平面设计对汉字的借鉴。

在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不论其制作对象是书籍、包装还是广告,都是采用将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的。而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在经历了文字形式的演变后,都纷纷走上了以字母表音的道路。我国的汉字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变化,但始终保持着表意文字的形式。这与我国传统以来重视意象的融合有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虽然文字走向字母表音的形式使得文字的使用更加简单便捷。但需要指出的是表意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具有优势。近年来,国际上掀起的学习汉字的热潮也是这一优势的重要表现。平面设计对汉字借鉴的作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奥运会上的“中国印”。“中国印”这一平面设计主体使用的是汉字中的“京”字,以此表现了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是在我国的背景。同时,通过对“京”字进行了变换使其展现为一个奔跑的人物。不但体现了汉字在表意上所特有的优势,也体现了奥运会所提倡的运动精神。事实上,也正是在“中国印”公开之后,我国的平面设计作品开启了与汉字充分融合的新时期。目前,在我国的平面设计中,通过应用甲骨文、印章等多种汉字表现形式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文字和平面设计的融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图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不论是民间艺术中的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宗教意识上的太极八卦图像以及万字和回子图像等,不仅仅反应的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更是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例如,龙凤呈祥通过图案的设计以及古代神话故事的背景,表现出了喜庆的氛围和吉祥的寓意。而岁寒三友则通过古代文人的诗歌以及具有寓意的图形展现出了我国勤俭、内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意识。而这些传统的艺术图形往往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对传统艺术图形进行使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图形的丰富程度,还能增加作品所展现的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和思想。而且,通过传统图形的使用还能有效的激发受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潜力[j].艺术生活,.

[3]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八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版画、雕塑、木刻、染织、虎头鞋、麦草画、烙画、唐三彩、面人;有古老的民间艺术,如:戏剧、评书、皮影、国画、刺绣、风筝、园林建筑、服装饰品、;还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春节贴春联、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吃月饼、土家族的“走婚”、傣族的“泼水节”。在我国有好多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其中最为隆重的是春节和中秋节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端午节。春节,这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都过春节,不管离开家多远,不管走到那里,春节这一天都要赶回妈妈身边。为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打扫家、贴窗花、买年货、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吃饺子、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键健康康,一帆风顺。

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人们经过春种、夏播后,到了秋收。这个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人们劳作了一年,丰收在望。所以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赏月饼、象征着一年团团圆圆。

另外,端午节是为纪念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流传下来的。诗人屈原不满当时政府被贬到楚江一带,诗人感到前途暗淡,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江而死。当地人民为纪念他,在每年的这一天,包粽字、吃粽子,还有的地方举行赛龙舟的活动。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今天是元月1日,我和爸爸一起去参加青阳县第二届书法会员展开展仪式。

我走进书法展厅,里面已经到了好多的书法爱好者,他们都在那里交头接耳的谈论着,我首先在里面转了一圈后,再慢慢地来欣赏。有的作品龙凤飞舞,有的灵动飘逸,有的敦实大方。每幅作品都是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大有一波三折,笔走龙蛇,意韵十足。使我感受到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怪不得自古到今令许许多多的书法爱好者,为它疯狂,为它痴迷。中国书法不仅体现中华古文化的精深,更能表现一个人的情趣和境界。我是一个书法局外人士,我都能感受到书法给人带来了美的愉悦。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并且通过欣赏书法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九

泥人张简介。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

天津“泥人张”艺术的创始人是张长林。张长林(1826-1906)字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俗动。“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历届展览会上它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的作品。

泥人张彩塑-作品。

泥人张彩塑可以说是天津的一绝。传说,张明山袖里常藏泥去看戏,一边看戏一边在宽大的袖里捏头像,一曲未终,便捏出了各个角色,活灵活现,各具特色,他善塑肖像,曾给不少的名人塑过像。现在艺术博物馆陈列的.第二代张玉亭塑的梅兰芳像是梅先生演出黛玉葬花的艺术再现。看着这件艺术作品,犹如见到梅先生的婆娑舞姿,难怪人们说,泥人张把泥人都捏活了,就缺一口气。

泥人张最精彩的作品是《钟旭嫁妹》。这是一套29个形象的巨作,人物动作、性格、表情各不相同,或胖如蠢猪,或瘦如豺狼,或奸诈,或贪婪,或狡狯,或很凶残,形形色色,面目可憎可笑,看了令人捧腹。新中国成立时,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张铭、张钺都只有20来岁,但已显示出他们卓越的才华。现在他们在天津与第五代张乃英、张红英等继承祖业从事泥人张彩塑艺术。

【例文二:中华传统文化伴我成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最喜欢川剧中的变脸。变脸艺术以其独特的、奇幻的魔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样作文人网,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春节,一吃过晚饭,我就兴冲冲的打开电视。我为什么这么激动呢,你们不知道吧。因为爸爸告诉我,今天的电视节目中有我最喜欢的变脸。

表演变脸的人一上台,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变脸人肩披黑色的斗篷,身穿彩色的衣裳,脚套长靴。一脸的油彩,像面具一样。

变脸开始了。只见变脸人拿黑色的斗篷脸前面迅速一晃,瞬间,他就由蓝色的窦尔敦变成了黑色的猛张飞;紧接着,他伸开五指,脸上一摸,这黑张飞又变成了红脸的关公,威风凛凛。接下来,他一声大吼,一个鲤鱼打挺,又变成了白脸的曹操。然后,变脸人一个猛踢右脚,他的脸又变成了一张五彩的脸,再一猛踢左脚变成了一张没有油彩的脸,再一猛踢右脚又变回了那张五彩的脸……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喝彩声、鼓掌声经久不息,电视外的我也连连拍手叫好。

川剧变脸真是太神奇了。我相信你看了也一定会喜欢的。如果你想看变脸,就一定不要错过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哟!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壶天的火龙灯会,下面就由我来说说它的特点吧。

又到了举行火龙灯会的时候了,中午,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针线,为火龙灯“封上肚皮”。这时,姨妈对我说:“这火龙灯一共60米,共24节,每一节要插一根蜡烛,晚上以火龙灯为主,还有花灯,排灯,火流星,火球呢!”姨妈笑眯眯的对我说。“真的吗?”我开心极了,小小的心充满了快乐。

晚上,大家为火龙灯插上了蜡烛,花灯、排灯也准备就绪,于是,大家拿出乐器“嗒嗒嗒”的吹了起来,走了起来。“姨妈,为什么要举办火龙灯会呢?”这时,我好奇的问。“因为啊,我们壶天村以前总是失火。”“那失火跟火龙灯会有什么关系呢?还有,为什么现在没失火了呢?姨妈你快说呀!”我就像一个记者在对姨妈进行采访。“为什么没失火了呢?因为啊,一次,几位道士他们路过壶天村,他们说,是因为山洞里有一条赤蛇,它修炼上千年,成了一条火龙,我们这里总失火就是它在放火,那怎么办呢?于是,他们让我们每年都来举行一次火龙灯会。”“哦,后来呢?”我问。“自从举办火龙灯会后啊,壶天村就很少失火了。”姨妈笑着说。“哦。”我点了点头。

壶天火龙灯会的创造和流传是壶天人光辉历史的一部分,为我们壶天人所喜爱。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来源于源远流长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孔孟给我们礼的教育,老子给予我们道德的追求,司马迁给我们历史的寻索。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谐的文化思想,如孔子关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中和”主张,《礼记·礼运》中关于“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的主张,以及孔子“小国寡民”的思想等等。应当说,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这些关于和谐文化思想是极其宝贵的,构成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去年5.12汶川地震中可看到,受灾人民的坚强意志和全国救援人员的英勇与奉献无不体现出中国的优良道德传统;成功举办的奥运会在世界历史上留下璀璨的足迹,中国健儿们为祖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世界为这个礼仪之邦所折服;在今年全球都紧张的金融危机下,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值此艰难时刻,关键是鼓起勇气和信心,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政府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率,尽量减轻对国内的冲击;甲型h1n1流感病毒今年在全世界迅速蔓延,成为世人一大重点关注问题,中国能快速有效地控制住疫情,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主动及时监测、隔离,保障了人民的安全。

五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意志、智慧品质创建了自己有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经久不衰,这座历史宝库五彩缤纷。只要细细地寻觅,那种浓浓的中国文化会不断陶醉感染你,使你旷然神怡。所以,作为一名中国学生,需要经历中国文化熏陶,胸怀大志,为祖国的繁荣,努力学习。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一

剪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是农村的老奶奶的拿手好戏。老奶奶们白天种地,晚上就在家里剪纸。她们不但喜欢用红色的纸剪,而且剪得都有一定的意思。比如剪花瓶,代表平平安安;剪蝙蝠,代表有福气;剪青蛙,代表多子......今天,我也当了一次小巧手。

我也选了一张红纸,然后对折,再用笔画出半个人的图案,接着拿起小剪刀细心地剪了起来。剪的时候一定要格外仔细,因为我画得非常细,如果一个地方剪断了,就会前功尽弃。我一边看,一边剪,剪剪停停,停停剪剪,剪一些细的地方,手还有点发抖!好不容易,我剪完了,展开一看,一个小人出现在我的眼前,她正在跳绳呢!

剪完后,我马上打开妈妈的剪纸书,发现那些农村的老奶奶也很喜欢剪对称小人,可她们一般都喜欢剪抓鸡娃娃。抓鸡娃娃手上是鸡,身上是鸡,腿上也是鸡,连头发上都插满了发髻。为什么是鸡不是鸭呢?原来“鸡”和“吉”是谐音,农民们希望自己可以吉祥如意。

想不到,一把剪刀和一张彩纸还藏着这么多秘密!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二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艺术。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所以它很宝贵。现在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有很深的奥妙。最早是甲骨文,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每个字都很形象,比如“休”字在甲骨文中的样子是一个人躺在树边休息,这样子多形象啊!从甲骨文演变成大篆、小篆、隶书,它们的字体每个角都是圆圆的。到东汉、魏、晋时期,有了草书、楷书、行书,它们就是现在的常用字体。

书法是我国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我们国家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的王羲之,唐朝的怀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的黄庭坚、米芾等等,他们不仅字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棒,所以他们的.名字都流传至今。

书法在生活中也无处不在。我们写的是草书、楷书,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一点一提汇成汉字,字再连成句子。看着漂亮的字体,欣赏着美丽的语句,那是多么神奇的创造过程啊!练习书法还能磨练人的耐性,让我们有持之以恒的本领。

书法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它永远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三

我独衷热爱于皮影戏,不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而是由于它的朴素风气在我的心中震撼,它具有我们中华民族最传统艺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着实让人感叹。

中原人杰地灵,黄河世代从这里流过,在这里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也孕育了智慧勤劳的人民。千百年来,皮影艺术盛行于中国城乡,逐渐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流派,成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对皮影艺术的社会文化含义,即以宗教信仰为线索来讨论其形成及演出的象征作用,以音乐唱腔、角色行当与戏目剧本来讨论其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或以大众的民俗生活为基础来讨论其演出的'社会意义,就会发现在中国的皮影艺术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

除了历史价值外,皮影更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首先,皮影戏中的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它的艺术风格,在民族艺苑里也是独树一帜。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第二,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此外,由于皮影艺术在我国还处于抢救阶段,它现在的价位还是属于较低的水平,所以我们应尽力保护好祖国的文化,即使力量是多么的单薄,只要心中还涌动着民族的热血,民族的璀璨艺术将永远在人们心中闪烁。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四

今天,我们一家到杏花公园去玩。

我们刚准备进公园大门,突然我被一阵迷人的香味儿吸引住了,回头一看,原来有一位师傅正在做糖画,四周围了好多人。

我们立马跑了过去,只见师傅的前面摆放了一张小桌子,左边放了一个火炉,火炉上面有一口锅,锅里熬制的就是做糖画的糖料了,糖料在锅里冒着小泡泡,颜色呈褐色,很美。师傅说,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只见他把一些溶化了的糖料舀了一勺飞快地来回浇铸在光溜溜的大理石板上,然后用光光的铜片把糊在石板上的糖摊平,再轻轻地雕出花纹,等糖画成型后再把长长地竹签搭上去,用糖固定住,之后把它铲下来,一个完美的糖画就做好了!

这些糖画在师傅精湛的手艺下,变得栩栩如生:有在空中翻腾的蛟龙,有在草地奔跑的山羊,有翩翩起舞的蝴蝶,有伸长脖子啼叫的雄鸡……看着师傅熟练的手上功夫,我惊呆了,看着这些造型美丽的糖画,我心动了。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山羊形状的糖画,褐色的糖料有厚有薄,有的地方非常透明。刚刚拿到糖画,我就迫不及待地吃了起来。糖画很脆,一吃就“咯嘣”一声响,而且一点也不腻,实在是太好吃了,于是我和爸爸妈妈就三下五除二就把它吃了个干干净净。

糖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作为中国人可一定要尝尝糖画哟。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五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庞朴《稂莠集》认为:阴阳五行“迷漫于意识的各个领域,深嵌到生活的一切方面。如果不明白阴阳五行图式,几乎就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

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这就是五行。

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作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的甲骨文字形为,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

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

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27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25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物生长时都需要水,所以说水生木。相克关系:植物种子最初埋在地下,当它发芽生长时就会破土而出,或一般的农耕工具均为木质,可以松土,意味着木战胜了土;用金属可以制成锋利的工具,用来砍伐树木,是金克木;金属矿石虽十分坚硬,可一旦在火上高温加热,便会熔为液态,这便是火克金;水能灭火,这是水克火;堆土可以挡住水流,就是土克水。五行物质说在历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在近代,由于西方文化的传入,特别是唯物论的普及化,这种学说的影响愈加深入而广泛。但这种观点目前在学术界受到空前的质疑,一则由于五行并非构成自然社会的五种必需物质,如金,属于可有可无之物;二则,以五种物质解释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亦存在一定的牵强之处,如木生火,需燃木或钻木后才能生火;金生水,解释为遇高温加热则金属变为液态;这种需要外力的加入才存在的五行关系,不符合自然规律,且五行相生的“水”,又存在此“水”非彼“水”的问题,属于概念的偷换。因此,关于五行的起源与涵义,又有以下几种观点。

2.源自殷商时期的五方观念。

“行”的甲骨文为,代表着方位,所以,有人认为,五行的原始涵义是指五方。时间和空间是人类认识万物的基本形式。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墟卜辞。河南安阳挖掘的殷墟墓的平面图及上古明堂宗庙平面多半呈字形,这种字形的构造,建造起来不仅费力,而且费时、费料。因此,有人认为取这一形状构成某些建筑,是有象征意义的,这种意义,应是早期对方位空间的膜拜。

在古代,牛、羊、鸡、犬、豕(猪)是人们主要的肉食来源,但这几种肉食,不仅存在性味、作用的不同,在古代人们的眼中,也存在地位的差异。

地位最高的是牛肉。郑玄注《周礼·庖人》曰:“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而羊豕亦以类称之。”“牲”的本义指祭祀用的牛,后来泛指祭祀用的牲畜。我们现代所用的“牺牲”一词,本来是指用于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净而体全的牛羊,一般纯色毛的称为“牺”,体全的称为“牲”。韩愈的一首诗中就有“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之语。现代借用这个词汇,指为某项神圣的事业舍弃生命。一般而言,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和机会吃到牛肉,而低层百姓则难以问津。因为中国是农耕国家,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力,不得随意屠杀。并且,牛的养殖、生长周期长,成本大,所以,在很多朝代,国家一般都明文规定不许随意杀牛,这样牛肉的价格就很高。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上就说:“牛者稼穑之资,不多屠杀。”古代祭祀活动频繁,在祭祀活动中,用牛、羊、猪三种牲畜作供品较多,但一般的祭祀活动,仅仅用羊、猪作供品,称为“少牢”,只有在很隆重的祭祀活动上,比如祭祀天神,或有皇帝出场的祭祀,才会用到牛、羊、猪三牲,称为“太牢”。《庄子》上有庖丁解牛的故事,说的是庖丁宰牛时,文惠君在一边观看,并通过一系列的对话,表达了中国文化中的养生思想,说明在古代,杀牛是一件比较重大的事情。如果像我们现在一样,宰杀牛这样多,我想,一国之君断无前去观看的可能。

猪的饲养非常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已经有了在家中圈养猪的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的“家”字,写为“192.16rr”,这个字由上为房、下为“猪”的形状构成,代表了古人把猪养在下层,人住在上层的房屋结构,或者家家有猪的含义。“溷”字为猪圈之意,在春秋时期的书籍中已经出现,表明人类养猪的历史非常久远。虽然中国人养猪的历史很长,但在羊与猪之间,中国古人更偏爱羊肉,这从很多汉字构成就能看出。我们看很多与吃、食物有关的汉字,多数都与“羊”有关,如表达食物美味的“鲜、美”二字,均是由“羊”构成,说明古人以鱼、以羊为“鲜”,以羊为“甘美”;“珍馐”的“馐”字,“膳”、“羹”等,亦由羊字构成。除此之外,表达补养、哺养的“养”字,同样也是由“羊”字组成,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羊肉的补益之性、长养之性均是很大的,至少要大于猪肉。

这种牲畜中以“牛”为尊,以“羊”为主的文化,其实也是五行思想在祭祀、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体现。

4..甘为百味之王。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五脏与五行的配属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人体之精、之神均由五脏所主。但在五脏之中,《黄帝内经》又尤为重视脾胃的特殊地位,认为脾胃为五脏之本,五脏的气血均源自脾胃的功能活动,脾胃一病,则外而四肢,内而五脏,上而头面七窍,下而前后二阴无所不病;对于任何疾病,呵护脾胃都是最重要的一环,如外感发热性疾病,《黄帝内经〉提出“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应以清淡、少量饮食为主;对于内伤性疾病,应以观察胃气的状况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标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言“粥浆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等等;在以脉象为主对疾病的诊断与预测上,脉象有无“胃气”是判断疾病严重与否、预后是否顺吉的关键。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黄帝内经》理论的方方面面,从生理机制的运转,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养生等无不体现着这一重要思想,这是五行中重土思想在医学中的延伸。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历代学者对五行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虽然褒贬不一,但均无法否认它对中国文化的规范与影响。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古史辩》)。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1.在方位中重“中”

重“中”的意识萌芽于人类早期方位的观念。

对“中”的重视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最早期阶段。在殷商时代,方位的观念便逐渐形成。人们对方位最初的定位是先有东、南、西、北四方,其后逐步出现五方的观念,即东、南、西、北再加上“中商”。据甲骨文记载,殷人把商朝领域称为“中商”。胡厚宣认为,当时的甲骨文中已反映出,观察四方风最重要的是是否对中央的“商”有利,重视“中商”甚至导致了“中国”称谓的出现。“中”的甲骨文为“rr”,是一杆旗帜,上下有流苏。旗帜是军队的中心和住所所在,是权力的象征,以旗帜的形象表示“中”,表达了“中”的主导地位。从商代就出现的“中国”一语,表达了我国古代先民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这种重视方位中“中央”的意识出现后,便始终影响着意识领域。殷商时期的重要卜筮书《周易》中便出现了以“中”为上为顺的思想,如张其成在《易道主干》中谈到:“《彖传》采用„中‟、„中正‟„刚中‟„当位‟等术语,从爻德位次关系上解卦义。如《讼·彖》„利见大人,尚中正也‟。《临·彖》„说而顺,刚中而应‟。《观·彖》„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易经》卦爻辞在确立吉凶时,一般是看该爻是不是得„中‟得„正‟,„中‟比正更重要,如果得„中‟,一般为吉。可以说整部《周易》始终都贯穿了尚„和‟崇„中‟的思想”。重“中”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得以发展。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即是“中气”之意。其后,文子在《文子·上德》中进一步发挥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木实于心,草实于荚,卵胎生于中央。”强调中央之位是所有生命活动、生命之气产生的本位。同时,《文子·道厚》曰:“古之三皇,得道之统,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认为三代时的三皇五帝因立中央之位方得安抚四方,并加以类推,认为所有的事物立于“中”才是立于本,并将之推延到人体生命。《文子·上德》曰:“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牧之。中之得也,五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在同时期的其他许多哲学著作中,这种思想均有呈现。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更是将重“中”的思想进一步提升,提出了著名的“中庸之道”,认为在解决矛盾时应“执两用中”,无过无不及。《礼记·中庸》云:“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认为能否中庸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依据之一。其弟子子思又将这一思想提高到世界观的高度,《中庸·第一章》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将“中”看作是宇宙最根本、最普遍的法则。《庄子》提出养生的重要思想是“缘督以为经”。“督”是督脉,行于背部正中;“经”是经常。这一思想在《管子》、《吕氏春秋》等亦有体现。中、中庸、中道均为同一含义,意为不偏不倚,恰如其分。

2.五色以“黄”为贵。

自然界的色彩本来有多种,五行规范之后,通常提到的色彩就有五种,即青、赤、黄、白、黑五色。同样,受五行思想的影响,黄色的地位一直高于其他色彩。在《汉书·五帝本纪》中有“色上(尚)黄,用五数”的记载,在《吕氏春秋》中有“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蚓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中华文明的始祖是黄帝,这一名称的由来亦包含有五行重土的思想色彩。在五行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眼中的颜色是有等级之分的:黄色最尊贵,因为黄为土色。其次是红色,因为火生土,红色为黄色之母,这叫母以子贵。在秦汉时期,文武百官上朝的服饰还没有级别差,秦始皇喜欢黑色,刘邦喜欢青色。但从隋唐开始,文武百官服饰的颜色就有明显的区分了,黄色成为皇家的专用色,只有皇帝、皇后、太子们可以使用。清朝的官服中有一种“黄马褂”,一般由皇上赏赐给有功的官员,穿上黄马褂,意味着是皇帝身边的人,因此,文武百官均以得到黄马褂为荣耀;而一般百姓,是不得随意使用黄色的。

念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因为,在传统文化里,黄色、红色就是尊贵、吉祥的象征,中国民间喜欢红色,如婚礼、新年、开业等,均以红色作为主色调,也是这一原因。

隋唐时期以至其后的年代,七品官员穿绿色服饰,九品官员则穿青色服饰。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就是九品官职,所以他在这一时期写的《琵琶行》里就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宋朝时,福建人韩南通过乡试后几十年未取功名,比范进还不如,直到70多岁参加科考,依然一无所获,皇帝看他年事已高,开恩赏赐了一个职位,一下惊动了四乡,十里八乡的媒婆以为韩南是年轻人,蜂拥而至给他说媒,韩南无奈,只得在门上题诗一首,说:

读尽诗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吾年级,四十年前三十三。

从衣服的颜色来看,皇帝赏赐韩南的官位并不高,最多是个九品小吏。

当然,到了元明时期,青色也慢慢成为某些低下职业的专有色。元明时期规定,凡乐工、优伶甚至卖淫者,均要身着青绿色衣饰,或以青色头巾为标志,乃至于后世一般把妓院称为“青楼”,把妓女称为“青楼女子”,我们现在习惯于把女人偷情说是给丈夫带“绿帽子”,这一说法也是从这种文化背景发展来的。绿色在中国人的眼里,地位总是高不上去,股市全线下跌,就称为“全线飘绿”;某人紧张、恐惧过度说是“脸都绿了”。绿色在西方国家其实是和平、自然的象征,比如有“绿色和平组织”、“绿色环保组织”等,但绿色在中国人眼里,总是一种在正式场合无法使用的颜色。

同样地位不高的还有白色,唐朝时为一般百姓和无功名者的服饰颜色,刘禹锡的《陋室铭》中就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语。至元明时期慢慢就成为丧事的专用色。

黑色则带有歧视之意。古代之“墨刑”,即在犯罪者的面部刺字后用墨汁涂黑,成为一种耻辱的标志,以至于现代依然有“抹黑”一说。近年来流行的黑心、黑手、黑五类、黑社会、黑手党等类词汇,亦是这一含义的延伸。

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五行概念出现后,以“五”来规范认识自然万物以及人事制度等就变成一种模式。

《尚书》所载的典章制度大多以五为律。从尧典开始就有五品、五典、五服、五礼、五刑等记载。我国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多处出现以五计数的条目。古人习惯把事物分成五类、五个等级、五个方面等。如《尚书·皋陶谟》有“弼成五服,至于五千,洲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尚书·尧典》有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品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五种人际关系)”。《尚书·吕刑》有“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刑是指墨、劓、腓、宫、大辟,均为肉刑)其他方面还有:占卜有“五行”,方位有“五方”,古有“五帝”,史有“五代”、“五霸”,天有“五星”,地有“五湖”,山有“五岳”,人伦有“五常”、“五福”,人体有“五脏”、“五官”,诗有“五言”,粮食有“五谷”,药有“五毒”,音乐有“五音”等等。在这些“一分为五”的事物中,为首的“五行”显然是纲,其他的都是比照“五行”推演而成的。

五志:怒喜思忧恐病变:握嚘哕咳栗。

五行之中“土”为主导。

正如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所言,五行思想形成以后,“建以万斛狂澜之势,横领思想界之全部”。因此,了解五行的源起、内涵,即是从这种角度来认识中国文化。

3.源自天之五星在生活单纯、对自然界缺乏足够认识的人类早期,变幻而神秘的星空非常容易引发人们的关注,伴随着星象的变化,大地出现的季节、气候、农作物的生长,亦进而使人们对天象、星象产生膜拜心理,因此,“占星术”一直占据着古代先民生活的重要位置。近代学者顾颉刚认为,“五行”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五星的运行,是人们对天空中呈现的不断变化的五大行星的描述。“五星”即九大行星中肉眼可观测到的水、金、火、木、土星。由于五大行星在天体中是有规律运行的,所以古人又把五星称作五行。当时的劳动人民根据天象来定季节、律历,总结探讨四季时令气候变化的规律,为生活和生产实践服务。

4.源自手指的计数。

郭沫若先生则认为,五行之“五”与人身的手足之数相同,因此,他提出五行源自古人对人体的观察。在他的《甲骨文字研究释五十》中指出:“数生于手,古文一二三四作,此手指之象形也。手指何以横书?曰,请以手做数,于无心之间,必先出右掌,倒其拇指为一,次指为二,中指为三,无名指为四,一拳为五,六则伸其拇指,轮次至小指,即以一掌为十。”这个说法符合汉民族“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认知把握客观世界的方法。

5.源自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思华教授提出,五行的产生源自古人对中原地带五时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的抽象。这一观点目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与认可。《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即认为气候的变动,伴随着规律的发生。高思华教授认为五行学说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中下游流域,这一范围内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而夏季尤长于其他三季。通过长期观察,古人发现春季气候温暖,且万物皆由春温之时而生发;夏季气候炎热,且夏热之时万物长大繁茂;长夏气候潮湿,且万物多在雨湿之时变化结实;秋季气候干燥,万物收敛凋零;冬季气候寒冷,万物闭藏。根据这一特点,古人便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概念来取象比类,以木的升发的特性来代言春天温暖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代言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长大茂盛的物候特点;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来代言长夏之季湿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由禾而变为秀实的物候特点;以金的沉降清肃的特性来代言秋气凉燥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而收敛凋零的物候特点;以水流于何处必然会渗藏于地下的特性来代言冬气寒冷的气候特点和万物多于此时闭藏的物候特点。由此可见,这里的木、火、土、金、水并不是什么物质的名称,而只是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点和生化特点的一个抽象用语。正如《尚书·洪范》所说:“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从这一角度来说,五行中的木,表达的是春季的气候特征,火是夏季的气候特征,土是长夏,金是秋季,水是冬季的气候特征。五行的相生,是四时五季气候的自然转换,如春温变生夏热,夏热生长夏湿,长夏之湿生秋凉,秋凉变生冬寒,冬寒变生春温。而五行的相克,则是异常的气候相互制约:木克土,是风气对长夏之湿的制约;土克水,是湿对冬寒的制约;水克火,是寒冷对夏热的制约;火克金,是热气对秋凉的制约;金克木,则是燥气对风气的制约。五时气候通过相生,完成气候的自然转化,通过相克,完成气候的制约。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六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智慧。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一场中国传统艺术展览,对其中的演艺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赏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发现了其中的文化精髓与审美价值,并对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首先,传统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舞姿和精湛的技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展览中,我观赏了一场国粹——京剧表演。演员们身着传统戏服,紧绷的面具替代了面部表情,由此营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舞台上,它结合了仪态、唱腔和动作,每一招每一式都凝聚了演员们足够深入的理解和精心的设计。在帷幕掀开的那一刻,剧情便在脑海中铺开,豪杰情怀和百舸争流的激情立刻触动了我的情绪。与此同时,扣人心弦的唱腔和优美的舞姿也让我陶醉其中。京剧的表演艺术给予观众以无尽的艺术享受,使我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其次,中国传统绘画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细腻的笔墨赢得了世人的赞叹。在这次展览中,我目睹了一幅古代山水画。画面中的静态美与宏大的气象相得益彰,精心构图及紧凑的画面给人以源远流长之感。通过细细观赏,我更加意识到中国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是“意境”,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其立意,让观众沉醉其中,寻找到虚空与清幽之中。此外,“意境”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反映和体现,隐逸自然、深沉含蓄是中国精神的体现,也是散发着的真实之美。

再来,我在展览上还观赏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表演。乐器与乐曲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演奏者的技艺精湛,琴弦上的音符到达我的耳朵时,带着一种奇妙而神秘的力量。这种音乐是与人情感直接相联的艺术。演奏者以他们独特的方式表达音乐之美,使我感受到了音乐所能带给人们的愉悦与舒适。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将人们的内心与宇宙连接在一起,使我们在静谧的时刻得以升华。

最后,我还观赏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演出,学习了舞台剧等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历史与技巧。戏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的舞台美、音乐美和表演美融为一体,为观众呈现出美的境界。演员们能以一种饱满的情感展示出角色的形象,将观众带入戏剧的世界。他们的伶俐语言和姿势,不仅表现了戏剧故事的情节,更是透露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从中我们能看出中国人富有创造力和艺术天赋的一面,这是中国传统艺术最值得欣赏的地方。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艺术的赏析,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传统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中国传统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内涵,开拓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眼界,领略了我们民族的独有韵味。同时,这次传统艺术的赏析也将我的审美情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增添了我的文化素养。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我们才能将中华文化的宝藏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欣赏到其中的精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做贡献。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七

傍晚,我和妈妈在闻宅巷边走边买吃的,各种又大又新的广告牌照亮了人们的脸。不久,我发现了一处被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的小铺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了这么多的人呢?我挣脱开妈妈的手,好奇地挤进了人群。

“呀,是卖糖画的铺子!”我兴奋地低声叫道。煮在锅里的糖还“咕噜咕噜”冒着密集的小泡泡,看起来像是一湾金色的小湖泊。一些凝结住的糖晶还呈现出了美丽的琥珀色,一些小朋友都忍不住地用舌头舔了舔嘴唇,那神情仿佛是要将一大锅的糖浆都要吞下去似的。

我抬起了头,发现卖糖画的大汉要再度开工,连忙把目光转移过去。大汉拿起一只铁勺,舀了些糖浆,便开始“画”蝴蝶。他用勺子让金色的液体缓缓流下,在其接触到画板时,迅速把勺子朝后拉去,勾出了一道又一道的花纹,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短短两分钟,一只“蝴蝶”就被固定在了一根棒子上,从大汉的手中转到了早已滴着口水的一个小女孩的嘴里。

汉子从小女孩妈妈的手中接过钱,笑眯眯地数着,小小的眼睛顿时成了一条缝儿。也许,这就是通过自己劳动收获的快乐吧。

在这城市中,还有那么一些老手艺人坚守在老街巷,为孩子们创造生活的乐趣,这些会成为我长大后美好的回忆的……。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八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面对一个日趋发展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的文化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此时,中国文化也面临着一个历史抉择,即如何正确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流派,这些思想历经千年,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中国传统文化已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其内涵体现在:

一、重视中庸之道,以调和折中的方法处世;

二、重视伦理道德,强调三纲五常;

三、重视农耕文化,轻视商业;

四、专制集权,皇权至上的社会意识。这些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历史悠久、内蕴深厚、聚合力强、扩散性大的传统型的文化模式。

什么又是现代化呢?从洋务运动开始之初,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现代化科技和管理模式以振兴衰败的清廷。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主席便提出要建设新民主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工作重心从经济建设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时代精神,共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当中,中国传统文化正不断流失,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综合创新,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全盘西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另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这样才可以增强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也要吸收先进外来文化来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

其实,我们并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对立起来,两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例如,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比如迅捷的交通和通讯、充分发挥所有感官功能的文化生活,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越来越快地把人类推向了不可救药的死亡边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现代化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这不正好为现代化建设指导了一条明路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以及反功利主义精神也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问题提供了一盏明灯。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要作全面而科学的分析,既不能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厚古薄今。正确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创新,重在创造性转换,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而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把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起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十九

摘要:我国的传统艺术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平面设计的制作过程中融入我国传统艺术形式不但可以有效丰富我国平面设计制作内容,减少对西方作品的盲目模仿,同时还能提高受众对作品的关注程度和认同感。通过分别讨论了平面设计对水墨、汉字以及传统图形的融合,为平面设计借鉴我国传统艺术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平面设计;水墨;汉字;图形。

平面设计是自西方美术界兴起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在我国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但自平面设计引入我国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长期保持在模仿西方平面设计艺术作品的道路上亦步亦趋。这就造成了我国的平面设计不但难以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更是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和突破。事实上,我国传统艺术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且,平面艺术作品的设计目的是面向大众的。我国从审美角度上受传统文化影响较为明显。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趋强化,也使得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通过将我国传统艺术融合进平面设计中,而不是对西方的艺术作品进行盲目的模仿,不但有助于提高我国民众最平面设计作品的认同感,还将有助于我国平面设计作品在国际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的水墨艺术在我国传统绘画工艺以及传统艺术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可以说,水墨画所展现出的写意风格以及留白技巧不但是我国在艺术层面上所特有的表现形式。同时,这也是我国民族价值观和哲学思想的重要表现。因此,要将我国传统民族艺术和文化融合进平面设计作品中,首先就要对水墨艺术进行借鉴和传承。首先,平面设计要借鉴传统水墨艺术作品中的简约风格。水墨艺术在进行作品的表现时经常通过写意的手法对景物和人物进行表现。几笔勾勒就是一座山峰;几点水墨就是一群人物的创作方式也将画作的表现范围充分的扩大化。这与西方油画作品写实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由于在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更加重视对“虚无”这一概念的理解和阐述。因此,我国水墨艺术作品也格外注重对画作的留白。通过选取画作中的一个范围进行留白的处理,不但烘托了画作的主要表现部分,同时还给欣赏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进而展现出来豁达、悠远的韵味。而这与西方油画作品几乎整篇布满纸张的特点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正是水墨画简约风格的直接表现。其次,在平面设计中还需要对水墨艺术作品中线条的使用进行学习借鉴。我国水墨艺术作品在线条的使用上通过毛笔对蘸取墨汁量进行不断的变化,同时融合了书法艺术形式,将所要表达情感表现在了线条的变化之中。而平面设计受制于篇幅的大小使得所能表现的情感和思想始终维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如果将线条的使用融入到平面设计中将可以有效丰富平面设计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二、平面设计对汉字的借鉴。

在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不论其制作对象是书籍、包装还是广告,都是采用将图形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完成的。而国际上的大多数国家在经历了文字形式的演变后,都纷纷走上了以字母表音的道路。我国的汉字虽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和变化,但始终保持着表意文字的形式。这与我国传统以来重视意象的融合有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虽然文字走向字母表音的形式使得文字的使用更加简单便捷。但需要指出的是表意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具有优势。近年来,国际上掀起的学习汉字的热潮也是这一优势的重要表现。平面设计对汉字借鉴的作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奥运会上的“中国印”。“中国印”这一平面设计主体使用的是汉字中的“京”字,以此表现了本届奥运会的举办地是在我国的背景。同时,通过对“京”字进行了变换使其展现为一个奔跑的人物。不但体现了汉字在表意上所特有的优势,也体现了奥运会所提倡的运动精神。事实上,也正是在“中国印”公开之后,我国的平面设计作品开启了与汉字充分融合的新时期。目前,在我国的平面设计中,通过应用甲骨文、印章等多种汉字表现形式已经很好的完成了文字和平面设计的融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图形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不论是民间艺术中的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宗教意识上的太极八卦图像以及万字和回子图像等,不仅仅反应的是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同时更是精神和情感的表达。例如,龙凤呈祥通过图案的设计以及古代神话故事的背景,表现出了喜庆的氛围和吉祥的寓意。而岁寒三友则通过古代文人的诗歌以及具有寓意的图形展现出了我国勤俭、内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意识。而这些传统的艺术图形往往是深深的烙印在我国民众的思想和内心深处的。在平面设计中,通过对传统艺术图形进行使用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图形的丰富程度,还能增加作品所展现的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和思想。而且,通过传统图形的使用还能有效的激发受众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刘斌.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潜力[j].艺术生活,2005.

[3]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中国传统艺术糖画篇二十

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辽西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等分支。演出形式有提线、布袋、铁枝、杖头、药发五种。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一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七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独具匠心,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和绘画风格,乃驰名中外的民间工艺珍品。泉州提线木偶线条繁多,操弄复杂,技巧表演难度最高;还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三百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钲锣等古乐器。

高州木偶戏俗称“鬼仔戏”,其风格颇具粤西地方特色,其独特古朴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使许多观众流连忘返。相传,高州木偶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闽南人大量迁移广东而传入,多分布在讲粤语的地方活动,是茂名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掌中戏、手袋傀儡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偶的头是用木头雕刻成中空的人头,除出偶头、戏偶手掌与人偶足部外,布袋戏偶身之躯干与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装﹔演出时,将手套入戏偶的服装中进行操偶表演。而正因为早期此类型演出的戏偶偶身极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戏之通称。布袋木偶演出使用的木偶,除了头、手掌和脚的下半部以外,手部和腿部都是用布缝制而成的,形状酷似布袋,所以被称为布袋木偶戏,又被称为“掌中戏”。演出上可分为前场与后场,前场即戏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操偶师傅操作人偶于戏台上的表演,后场则包括了操偶师、乐团和口白傅。

壮族提线木偶戏的`艺术特点可用“形声俱佳”来概括。木偶戏的脸谱用银木或柚木精心雕塑而成,后用褐石作脸的肉色,根据人物的特征和要求,用墨汁描绘五官。人物有“文武”、“小生”、“青衣”、“花旦”、“闰门旦”、“刀马旦”、“须生”、“红脸”、“花脸”、“丑生”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音乐曲调有平板调、彩花调、喜调、哭调、平高调、叹调、诗调等,有时可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等;伴奏乐器主要靠俄依(马骨胡或清胡),俄五(土胡哐厚胡),小三弦、秦琴、唢呐及木叶等,打击乐器有锣、钗、鼓等。其唱词语言用壮族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板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演唱时多用帮腔来烘托气氛。语言以壮语为主,兼有汉语为辅。道白有口语白和韵白之分。在服装方面,文生多穿白穿花,但没有龙凤彩画图案。武将戴盔披甲。一般角色则着与壮族相似的一般服装。正面人物穿较华丽的衣服,反面人物则穿旧的衣服,并且戴皮帽。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8158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