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回顾,同时也是为未来的计划和发展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论文,供大家对照学习、参考和借鉴。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目标:
1、识记生字词的音、形、义。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和本文包含的深刻哲理。
能力目标:
迅速理清课文思路。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想象手法描写草原辽阔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方法:
“兵教兵、将教将”的洋思教学法。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是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的家乡,他对草原充满了热爱。今天让我们和他一起走进草原,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吧。
朗读课文,每位学生读一段,教师进行评点。
一、出示学习目标(一)(时间10分钟)。
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交流鲍尔吉·原野的主要作品。
2、查工具书,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划线词语。
迥然不同咆哮云杉长鬃摩挲。
瞭望辽远冥想。
二、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总结段落大意。
1—6自然段将都市人与草原人观察景物的特点与方法作对比,得出草原的景物特点:景随步移,辽阔得让人眯起眼睛。
7—10自然段写草原的草给人的感受。
13—15自然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出示学习目标(二)(时间10分钟)。
阅读课文1—10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句子。
(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
2、草原的草有什么特点?
(单一色的绿,在阳光下幻化出多种色调。)。
3、与航海者相比,草原与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壮阔,单一中呈现丰富。不同点:可以接触)。
4、为什么“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自由感,第二个感觉不自由。
(自由主要突出草原的辽阔与伟大,不自由是指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四、出示目标(三)(5分钟)。
读课文13—15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表现作者对草原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2、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是一种洒脱的心态,对金钱荣誉和地位毫不计较;对人生坦然自若,毫不张扬,永远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小结:作者从小在草原上长大,草原辽远苍茫的美景陶冶了他的性情,使他的人生态度非常洒脱,在他的作品中洋溢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
五、当堂检测(15分钟)。
1、給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迥然不同咆哮摩挲摩挲冥想。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母牛和烈马?
3、你怎样理解“草原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目标设置明确,在朗读中感悟草原与城市、大海的不同,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感情。课堂气氛很活跃,书声琅琅,当堂检测效果很好,但学生对本文的哲理不容易理解,需要老师结合草原的环境加以点拨。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二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体会描写草原风景美、人情美的语句。
2、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认识保护草原资源,防止沙漠化的重要性。
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读懂课文,并能把阅读中的理解和感受说出来。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所构成的草原风情画。
: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带情入境。
2、同学们有到过或者见过大草原吗?草原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过度: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看看在作者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2、 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草原哪些方面的情况?
板:风景美人情美
过度:草原的风光和人情都这么美好,那么就构成了一幅草原风情画。
板:草原风情画
3、 默读课文,对全文质疑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过度:指导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作者在写草原美景的同时,还
2、 自由读,边读边划抒发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子。
3、 学生汇报。
4、 找出句子,抓对比。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 指导朗读。
(2)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情调。
(3) 理解“奇丽”,为什么他要吟这么一首诗?
提示:“高歌”和“低吟”都是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往往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那作者看到了什么,使他产生了这种情感,而要用这种方式表达?(讨论)
6、 学生汇报。
点拨1:我们归纳一下,作者一开始看到了草原的什么?它的整体给人什么感受?(出示图)
板:开阔
点拨2:1)他当时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
2)指导朗读
3)换词理解“清鲜”、“明朗”。
过度:接下来他看到了草原的什么?(部分)那他的感情起了什么变化?
指导朗读,读出草原的柔美。
点拨3:注意作者第二次写景的部分,他先总的说了一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这样说呢?感情朗读。
点拨4:接下来分了两部分来写,先写了(草原的颜色),再写了(小丘的线条)。
指导朗读:(1)先读这两部分,然后选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
句1:“四面都有小丘,……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随机出示图:绿草衬白羊,多么雅致、清丽。指导朗读。
这里把_____ 比作________,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随机出示图、出示两种风格的国画,理解“勾勒”、“渲染”。
指导朗读。
7、 自由读第二次写景的部分,读出柔美的感觉,把自己读沉醉。
四、 总结:作者情景交融的描绘,我们看到了蒙古族同胞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使人向往,令人感受到无限的乐趣。
1、 看图,听音乐。
2、 口语训练:做小导游,向你的朋友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如画美景。
五、 布置作业
1、 向你的爸爸、妈妈介绍一下内蒙草原的自然风光。
2、 背诵第一自然段。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三
设计理念:
结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究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在品词析句中感悟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掌握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的方法;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阔、仅、雄”等10个字,会写“阔、铺、芒”等13个字,掌握词语“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等。
体会文段的表达特点,背诵积累,学习运用;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教材简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课文有4个自然段,依据重点句和段的关系,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通过对野草、湖水、野花等事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静态的画面;第二部分围绕重点句“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通过对动物和人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动态的场景。动静有序,画面优美,生动感人,引人向往。
课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赞美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的。通过学习,感悟课文所描绘景物的意境,受到情感的感染,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并融入自然中,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她。
新课标提出小学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为依据,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三、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一、导入:
3、同学们,你们说得真好,现在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美美地读一下课文?看看你能不能找出最能体现草原特点的词,能不能找到最能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的?并把你感受最深的词句划下来,读出来,看谁读得精彩,读得美。
抓住“满眼,铺向”两个词来体会:
(学生读句子,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老师手势指导学生目光穿透教室墙壁,一直望向远方,眼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绿色,从“满”“铺”理解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绿)
指导读文,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软绵绵的、绿油油的、大草原真广阔呀!把你这种感觉读出来。b.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师: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
比你们现在还高!草不仅高,你还感受到什么?(茂密)
想一想:在草原上捉迷藏,会是什么样子?(发散)指导朗读: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就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吧。连起来读读,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美丽。
为什么清亮的湖水就像神奇的宝镜呢?(清亮)
预设问题:为什么说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嵌着” 是什么意思?
师:湖水不仅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映出了什么?(发散、展开想象)
练习: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映出了( ),映出了( )还映出了( )……,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镜的样子、作用,体会湖水的神奇与美丽。
我们再读读描写湖水的句子,体会一下它的清澈与神奇。
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还有各种各样的野花呢!(3) 野花: 读句子,谈感受 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的花美在哪里?(颜色、种类)
练习: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 )的( 花),( )的( 花),( )的( )美丽极了。
指导朗读:在青翠的草地上,点缀着婀娜多姿的野花,它们为草原增添了缤纷的色彩,美吗?那我们就美美地读读吧! (4)小结:作者用他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先是一碧千里的( ),然后描写了清亮的( ),最后写了各种各样的(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设计意图】:用填空的方式将对文本的感悟和语言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了以说促悟的效果,体现了阅读教学积累运用,读写结合的要求。
(5)再读1、2自然段,你们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说说如何快速背过第二自然段内容。
【设计意图】:1.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理解段落内容的方法,为学习运用作铺垫。2.“感悟、积累、运用”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在课堂中加强背诵的训练,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之一,有了厚实的语言积累,才能解决怎样说写的问题。
【设计意图】:生读、划重点词句,师引导充分读,交流、感受。结合图片,让学生观察,披文入境,发挥想象。在词句品读中,体现阅读教学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比较,揣摩,体会,突显了以读悟语,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
指名分别来背(板书:野草、湖水、野花)(课件出示课文内容,会背的闭眼背,不会的照着读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实践中发现文段的表达特点,掌握读懂段落内容的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1、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默读思考“欢腾”什么意思?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再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2、在欢腾的各种动物和牧民中你最喜欢什么,你来表演一下。(讨论表演,学生模仿各种动物作动作,模仿牧民唱、跳,把教室变成一个欢腾的世界,理解“欢腾”的情感内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表演体会“欢腾”的情感内容。体会草原上动物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情境。把内容体会内化为学习课文的兴趣和热爱草原的情感,再把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师设问:在这广阔美丽的大草原上,你愿意作欢唱的百灵,还是自由飞翔的雄鹰,还是跑得象风一样的黄羊……,百灵鸟,你唱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欢快呢?牛啊,羊啊,你为什么能这样安闲呢?小牧民,你为什么能唱得这么醉人呢?模仿马蹄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的声音,体会牧民骑马高歌的情景。)
3、朗读指导:一碧千里的草原上,因为有了他们所以成了欢腾的世界,谁能把这个欢腾的世界完整的读一读。
4、草原上的人们在草原上骑马高歌,他们还会做些什么?(翻筋斗,捉迷藏,骑马,唱歌,喝奶茶……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激发想象,发散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草原上自由驰骋。)
四、板书设计: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广阔美丽: 野草 湖水 野花
欢腾: 动物 牧民
过渡:美丽的草原广阔无边,热闹的草原生机勃勃,牧民用他们的歌声赞美草原。今天,我们也来学着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校园。
五、探索发现,学习表达:
1.仿说练习:我们的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平时或在课堂中积累的词语说出校园的静态美或动态美。)
(1)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2) 说一个片断:校园是个欢腾的世界。
(3) 仿照课文,从两方面来说:校园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2.学生练说、展示、评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完成小练笔.
七、课外探究:
1、多了解一些有关草原的歌。
2、多了解一些描写草原的文章。
3、多了解一些草原人民生活的情况。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四
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通过欣赏《嘎达梅林》等作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分类。
2、通过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与体验歌曲的风格特点与蒙古族民歌的内在联系。
3、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穿插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感受与体验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尝试准确并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由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富有蒙古族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因此,我觉得学唱之前,需要先初步欣赏、感受一些蒙古族民歌,进而为歌曲学唱及风格体验做好铺垫。
准确、完整地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较有难度,因此,歌曲学唱的目标以尝试准确演唱为主。另外,把歌曲教学作为重点感受和体验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予以辅助教学,则更能贴切学生实际学情。
一、新课导入。
(一)、导入:
生答:草原的美景;蒙古族民歌……。
(ppt2)师:这是一首蒙古族的民歌,名字叫《牧歌》。歌曲为我们描绘了蓝天白云,广袤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这正是我国北方内蒙古草原美丽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去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灿烂的音乐文化吧!
(二)、出示课题:草原放歌(ppt3)。
二、感受与鉴赏。
(一)、音乐常识(略)。
1、蒙古族音乐文化(ppt4)。
2、蒙古族民歌(ppt5)。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蒙古族民歌片断,感受歌曲的音乐特点和风格有什么相同处和不同处?(ppt6)。
(二)、感受与鉴赏:《辽阔的草原》(略)。
1、欣赏(ppt7)。
2、感受(ppt8)。
(三)、感受与鉴赏:《嘎达梅林》(略)。
1、欣赏(ppt9)。
2、感受(ppt10、11)。
(四)、思考与练习(略)。
1、歌曲比较:(ppt12)。
2、音乐常识:蒙古族民歌分类(ppt13)。
3、相关链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长调(ppt14)。
三:表现与实践: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ppt15)。
师:正是因为蒙古族民歌倾注了草原人民浓厚的音乐文化和深厚的音乐情感,许多作曲家都以此为素材,创作了众多具有蒙古族民歌特点的优秀歌曲来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对草原的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来学唱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歌曲介绍:(ppt16、17)。
(二)、歌曲欣赏与感受:
(ppt19)欣赏:
生答:……。
师:歌曲以平稳地中速,深情、赞美的情绪演唱的;歌曲描绘了内蒙古草原富饶、美丽、和平的景象,表达了草原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歌曲分为两个部分,是一首带副歌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三)、歌曲学唱。
师:下面我们就分两个乐段来学唱这首歌曲。
1、第一乐段。
(1)、哼唱第一乐段(ppt20)。
生答:……。
(2)、第一乐段分析(ppt21)(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出现了哪些音?(12356)。
蒙古族音乐属中国音乐体系,多为五声音阶。
问题2:歌曲的旋律线呈什么线形?(抛物线)。
蒙古族音乐的旋律线以抛物线型为主,一首乐曲、一个乐句的高点,往往是在中间部分。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波音记号)。
在蒙古族的音乐里,经常会出现诸如波音、颤音等装饰音来装饰旋律。
(3)、歌曲难点:波音(ppt22)。
请同学们听第一乐句的两种不同唱法,对比哪一种唱法是正确的?
(4)、演唱歌词(ppt23)。
请同学们演唱第一乐段歌词时,尝试表现出波音。
2、第二乐段。
(1)、哼唱第二乐段(ppt24)。
生答:……。
(2)、第二乐段分析(ppt25)(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采用范唱等方式帮助学生从音乐的表现上感受和理解)。
问题1:歌曲中各乐句的开始是强拍起还是弱拍起?根据旋律线的上升或下降,力度应怎样变化?(在小节中的弱拍起唱,使平稳的旋律增加了流动感。)。
问题2:这段歌曲具有长调民歌的风格还是短调民歌的风格?为什么?(具有长调民歌曲调宽广悠长、腔长字少的特点,并伴有“啊哈嗬”一类的衬字。)。
问题3:歌曲中出现了“v”记号,你知道这是什么记号吗?(换气记号)。
(3)、演唱歌词(ppt26)。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尝试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演唱时注意气息的平缓舒展和强弱控制,并处理好换气。
3、完整演唱(ppt27)(教师指挥,运用手势、眼神等提示歌曲的准确表现)。
请同学们尝试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反馈与小结。
(一)、蒙古族音乐特点(ppt28)。
(二)、反馈练习(ppt29)。
请听四首蒙古族民歌的片断,根据其风格特点判断哪些是长调民歌,哪些是短调民歌?
(三)、小结(ppt30)。
结束语(略)。
课件下载。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五
2.读懂第一自然段,领会草原的自然美,体会句中含着的意思.。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领会草原的自然美,品味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交流,拓展。
1.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吗?说说这些风景名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3.板书课题,齐读。
4.老师来变一个小魔术(草原后加上?号)现在你再读读看,意思改变了吗?你又读出了哪些新意思?(师加上!)请你再读读看,有没有什么新感觉?(生自由谈)。
二、整体感知,理清作者叙述顺序。
2.生充分自读思考。
3.读后交流,师相机概括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三、品读,感悟第一自然段,体会草原的美。
2.师配乐范读课文。
3.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
4.过渡:草原的美是如此与众不同,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的最让你心动的景色,美美地读一读,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5.生自读交流,说说文中最让你心动的景色。
6.全班交流,师点拨引导,相机出示课件画面,图文结合理解“一碧千里”“小丘柔美”“翠xx流”等词的意思。
结合简笔画理解“勾勒”“渲染”等词的意思。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配乐赛读,师生评议。
8.面对如此美丽宽广的大草原,假如你置身其中最想做的是什么?
9.那么,我们来看看作者来到大草原的感受吧!用横线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10、交流读后感受,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高歌”“低吟”两词的区别。
这两种情调一样吗?如果把文中的两个词颠倒一下位置,好不好?
11.是啊,作者陶醉了,你们陶醉了吗?让我们带着赞叹,带着兴奋,带着陶醉来朗读第一自然段。
12.读了这么多,大家会背了吗?把你最心动的句子背下来。
13.拓展。假如你是一位来草原寻找灵感的诗人,你会低吟一首怎样奇丽的小诗呢?假如你是一位带团游览的导游,你又会怎样向游客来宣传草原的美景呢?想一想,你是当诗人还是导游?赶快写下你们的赞美吧!
14.生练笔。试写小诗或导游词。
15.指名生上台读自己写的小诗或导游词,师给予热情评价。
四、欣赏歌曲,升华情感。
同学们,虽然这节课我们没有真正去美丽的大草原,但我们已经用心感受到了那儿的风景之美。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首献给草原的赞歌,来结束今天愉快的学习。至于草原的人性之美,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六
1.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二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分别根据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得出介绍了草原的自然景色和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及民族间的团结友爱。(引导学生明确课文内容。)。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能力。
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让学生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作者“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1、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锻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能力(练习二)。
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结合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
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七)。
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八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草原的特点:
辽远、苍茫、困惑--看不到。
草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尽。
单一(单纯)--丰富(包容性)。
相关对比:
壮阔无边--无拘束、自由。
局促、无措--不自由。
母牛--烈马。
草原与人。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对文本的学习,领略散文优美的文字魅力,积累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审美体验。
2、体会作者文字下的草原之美,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3、鼓励同学亲近大自然,体悟自然景物的美感,丰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世界。
二、教学难点。
1、对没有真正体会过草原的同学,仅从字面上感受草原之美是困难的。
2、对初二学生而言,散文是记叙文中比较新的文体,鉴赏比较有难度。
三、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理解作者对草原的深情,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审美能力,从中获取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方法。
图片展示法--师生交流互动法--提问法--课文分析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预习要求。
1、通过,掌握生字词的读音、意义。
2、通读课文,在各段落之前标上序号,并背诵第十一自然段。
3、有条件的情况下,课前通过查找一些图片图像,从而对草原这一自然景观有更直观的印象。
七、教学过程。
1、以上节课学过的《刺勒歌》导入,全班齐声背诵。
2、导入课文后,抽查预习情况,请同学到讲台上为生字词注音,解释文中的生词意义。
3、进入课文讲解环节,提问同学对文章的阅读体验,鼓励同学自主发言。
4、同学发言完毕后,老师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对课文及作者情感的`初步理解。
5、分析课文,选取重点句段讲解。
a.从“辽远”、“苍茫”“困惑”这几个词语归纳出“看不到”这个特点,第七段归纳出“看不尽”这个特点。
b.“看不到”“看不尽”--单一,但是单一中的丰富体现在哪里呢?在与海的对比中,看出“包容性”(接触,抚摸,打滚儿,过夜等)。
c.重点段,第11自然段,结合第12自然段,一起分析。自由感和不自由感是否矛盾?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壮阔,感到很自由,不受拘束;但是完全没有拘束,也就没有指引,人突然感到局促,无措--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感觉。另外,人被突然放置在大自然面前,显得那样渺小,由此感受大自然的博大。
d.为什么作者要说愿意像“母牛”和“烈马”一样,温柔和刚烈的对比--作者陶醉在草原的怀抱中。草原可以给人感受到宽容温柔的一面,也可以体会残酷坚硬的一面--丰富人的性情。
e.最后两段,作者冥想。由草原到人,由外在景物升华至内心情感。
f.总结,作者对草原怀有什么样情感呢?深沉厚重的热爱,像儿女对母亲的那种热爱和仰慕。
找出文中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都市景色和草原的不同的欣赏感觉;牧人和城里人看草原的不同感觉;草原和大海的对比;自由感和不自由感的对比;母牛和烈马的对比;草原与人的对比。
6、理解完课文,请同学分组分段把整篇课文朗读一遍。之后,检查同学背诵情况,请两位同学背诵第11自然段。
7.结束课文,布置课后作业和下节课预习任务。
八、板书(部分):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
感受草原氛围、欣赏草原之美,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与激情。
二、解题目:
静默草原写的是草原之景,其特点是静默的。
四、五分钟速读全文,标划重点词语。
眺望t望瞻望簇立翡翠局促拐杖咆哮摩挲冥想面颊笼罩。
迥然不同嘤嘤而泣长鬃披散天似穹庐。
五、师生共同合作范读全文。
1、师:说说草原之景的最大特点。
生:辽远而苍茫。
2、师:作者除了写草原之景还写了何处之景与之相对比。
生:都市、名山、园林与大海。
对比都市、名山、园林――景随步移,变幻无穷。
草原――成不变的苍茫,只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变幻莫测的草原之美。
3、都市人与草原人对草原的`感受各是什么。
都市人:惊慌困惑茫然无助。
草原人:贴近草原,感受草原之美。
4、作为草原人的我对其感情是怎样的。
如母牛――温柔的爱,如烈马――热烈的爱。
5、结尾处“在静默中展望未来”,体现了我怎样的人生态度。
沉稳、毫不张扬。
师总结:作者写草原的静默之美,也是写以我为代表的草原人的沉稳、毫不张扬的人生态度,这也是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所需要的。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一
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在都市里生活,或者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样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然而草原没有.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相接.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因而草原的风景具有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于,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
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悲.
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二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能力
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让学生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作者“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1、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锻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能力(练习二)
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结合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
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七)
文章为何以“静默草原”为题?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 “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 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 画家朝戈 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纯朴、简洁、深情、睿智、哲理性的语言风格。
2、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3、学习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技能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培养学生能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的能力。
3、赏析蕴涵深意的句子的方法技巧。
情感目标:
1、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作者对草原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2、让学生在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感知中丰富情感体验。
3、学习作者“善忘”与“静默”的人生态度,陶冶性情。
二、重点难点:
1、通过对比和人的感受来写草原特点的写法。
2、欲扬先抑、层层递进、卒章显志的手法。
3、体会简洁纯朴语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及人生哲理。
三、学法指导:
1、用草原歌曲创设意境,背诵《敕勒歌》导入新课,走进作者(提问练习一)。
2、用“纠错法”分组分段读课文,锻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读书的能力(练习二)。
3、用“小组互测法”强化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结合练习三)。
4、用“小组讨论法”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情感思路(结合练习四)。
5、用“启发式”研讨探究解决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练习五、六)。
6、“小组交流式”完成本节写作训练题。(练习七)。
四、研讨下列问题:
五、品味下列句子。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2、“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3、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4、“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六、写作训练:
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印象,一百字左右。
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
七、学习反思与归纳小结:
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
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文语句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要加强感情朗读,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设计时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以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用眼睛、用心灵去感受草原的美丽,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弄清课文记叙顺序,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轻松掌握生字、检查把课文读生动、读流利。
2、注重图文并茂,配以有关草原的图片歌曲,让学生了解草原。
3、利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教师范读,出示多媒体课件。(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画)。
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老师带着同学们跟着老舍先生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
(草原离学生太遥远了,教师配上美丽的多媒体图画,抒情的音乐,让学生初步感知草原的美,为理解课文作好了铺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向同桌或查字典解决。
2、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理解课文要在把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所以这个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同桌互相每人读一自然段,检查字音读正确与否,读得流不流利。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学生更有兴趣,检查的力度更高,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理解重点的词语。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随文识字的方法,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容易理解,而且没那么枯燥。)。
五、写生字。
1、请学生在黑板上范写两个容易写错的“涩”。
2、学生写生字。(描红、在生字本上写一个)。
3、学生对照书本自己评析、同桌互相评析,推荐写得好的让大家欣赏,说明推荐的理由。
(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激发学生写字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纠自查,共同进步。)。
六、质疑、总结。
(“学贵有疑”,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然前提,阅读也不例外,如能抓住要点,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这种能力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风光美。
人情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情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
教学方法。
1、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悟生情的设计理念,既读出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草原风貌,又要读出热情友好的蒙汉情深。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悟中生情,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初步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
4、在课堂上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
5、利用讲练的方式,学习并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检查读音。
2、课文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呢?(风光美、人情美)。
(巩固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以旧带新的作用。)。
二、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品读感悟,重点指导理解:
1、“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观看两幅中国画,明白“渲染”就是用颜色涂抹,“勾勒”是用线条勾边儿。“不用墨线勾勒”,指的是小丘柔缓得没有明显的界限。“翠色欲流”,是说草原上的小丘由于绿颜色浓厚,就像要流下来一样。“欲”,是“将要”的意思。流到哪里去呢?“轻轻流入云际”。这里是说,绿色的草原一望无际,与天相接,仿佛翠绿的颜色流入了天边。(你觉得哪个词把小丘写活了呢?小丘本不会动,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流字,这是为什么?)。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你从一碧千里读出了什么?为什么草原是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像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自主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有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
(二)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加深体会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真是美不胜收,你们想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吗?下面让我们再次欣赏美丽的大草原吧!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老舍先生的感受呢?
理解“高歌”和“低吟”,两种不同的感情。这两句话能调换吗?为什么?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得多好啊!那如果它们不会回味,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把骏马和大牛人格化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5、课后练习3,体会两个“回味”的意思。
(学生阅读文章,一要理解作者的思维,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维结果。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作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感而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而努力。)。
三、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二)汇报交流,概括第一件事的小标题。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小组合作完成这部分其他的内容。
(三)课文通过哪些具体的句子、词语表现草原的人情美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说说自己的感受。边说边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汇报交流,重点引导理解体会: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欢迎远客。
2、他们端上了奶茶奶豆腐,而且喝酒时喝了又喝,敬了又敬,老在举杯敬酒,那么谁能用一个词把你也举杯我也举杯,不断地敬酒这个情节描述出来?(频频举杯)。
3、理解“会心”包含着什么?
(在这环节中,实现导读与自学相结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读与思考相结合,边读边品,读得投入,读得深入,自然就能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让学生在小组里探讨交流,形成了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自然而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实话实说。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体会、感受都给予鼓励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体验自主、自信和自身价值,让每个学生都产生主人公的自豪感,教师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四、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斜阳”指的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啊?跟夕阳话别?这是一句倒装句,什么是倒装句呢?(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颠倒原有的语序。)举一些倒装句的例子:《珍珠鸟》的第一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只珍珠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话斜阳”强调了什么呢?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2、他们会谈些什么呢?会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对于学生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不能生搬硬套地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句诗句中,当学生理解了这句倒装句倒装的作用时,学生就比较容易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在脑子中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然后充分表达出来,所有的情感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水到渠成,充分感受到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体会到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样?(抒情)。
写事,通过写事,然后怎样?(抒情)。
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蒙汉两族的友谊,这种友谊使作者怎么样?你们说,看到风光,又要高歌又要低吟,看到蒙古人民这么热情,他对整个草原怎么样啊?(爱)。
(教师的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手法,又升华学生的情感。)。
五、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2、推荐课外阅读文章:老舍的《林海》,运用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有些内容不是通过一节课就能教给学生的,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以课堂教学为桥梁,做好课内外的衔接工作,鼓励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主动获取书本以外的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延伸。只有广泛、科学地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性情,砥砺意志,促进身心发展,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量,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景 。
高歌 。
风光美 低吟 蒙汉情深何忍别。
16、草原 迎客 情。
人情美 相见 天涯碧草话斜阳。
款待。
联欢。
事
情景交融 。
借物抒情。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五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草原上》,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初步感受内蒙古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民族风格。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草原上》,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上》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草原上》这首歌曲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风和日丽、绿草如荫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族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是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系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表达了草原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1、听音乐、编舞蹈、讲故事,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唱准音高,进行即兴编曲。
合作法讲授法。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谈话、多媒体出示内蒙古大草原和内蒙古人民的风土人情,并配以《草原上》伴奏音乐)。
教师介绍: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民族——蒙古族,他们以放牧为生……老师唱一首给你们听吧。
教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听后回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2、再听音乐,学生自由随音乐表演,教师可稍做指点。
3、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x)。
1)听歌曲录音《草原上》(也可选看光盘x内容);
2)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学生轻声跟着范唱录音唱。唱出优美抒情的情绪。
3)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4)多媒体出示大草原,学生用中速、悠扬的歌声演唱,注意唱出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开展联想与想象,投入到“草原上”的情景中去。
5)边唱边即兴表演。
6)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三、音乐知识。
1、学生跟着琴边看谱边唱唱名。
2、师:歌谱里出现最多的是哪三个音?
看老师用柯尔文手势边唱表示着“3、5、6”三个音。(学生唱)。
教师弹琴,开火车游戏,教师弹一组,学生按节奏唱一组,一个接着一个。
(唱音高时结合柯尔文手势进行训练,让学生从立体的直觉上理解音的高低。)。
3、加上时值唱一唱365―625―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由节奏入)。
4、节奏游戏找妈妈。
将《草原上》的歌谱分割成卡片,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分别贴在黑板上归类,边听音乐边贴,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组贴得快,贴得最正确。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迥然不同:
(2)摩挲:
2.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最有特点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3.在草原上,人有哪些感觉?为什么在草原上咆哮显得可爱?(3分)。
4.如何理解“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是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句话?(3分)。
5.文中划线句子,印证了写草原的一首诗,请你写出这首诗的题目并把它默写下来(4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七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多媒体课件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人土风情的画片,请学生谈谈观后的感受。(放课件,听歌曲)
听了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着草原美丽的画面,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一起走进草原,齐读课题。
过渡:在预习课文中,大家知道了这篇课文描写的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1、读了文章题目,你想了解哪些内容?也可以把预习课文中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2、教师随时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
1、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注意一边读,一边画出重点的词句,在课文的空白处,写写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过渡:在自学的过程中,同学们特别认真,尤其是同学们能抓住重点的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课前查找的资料,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组同学自学交流,认识上达成共识后,待会汇报你们自学的的成果。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和同学一起交流探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于组织教学。
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同学们小组的活动,每个同学参与合作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多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下面,我们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的同学,结合课文中的重点的词句,谈谈你们的体会和理解认识。
(一)指名研读草原景色部分的同学,汇报学习的情况。
2、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展示课件),加深学生感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草原喜爱的思想感情。(听了同学们谈的对草原的感受,一定想走入草原了,来吧!放课件)
3、鼓励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的课文。
过渡:这么迷人的景色,这么优美的.语句,我们真的应该多读读。选择本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进去。
(二)研读老舍先生在访问中被热情招待的部分。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文部分,放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交流理解课文的其他部分,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1)迎接远客:学生先读重点的语句谈体会,然后看录像,学生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小结:在路上作者初步感受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随后他们来到了蒙古包外。
(2)学生齐读蒙古包外迎接的部分。
(3)热情接待:先让学生随作者一起走进蒙古包,看看发生什么样的事,(学生看录像),再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谈谈为什么这样读课文。学生概括板书词语)
1、如果自己是一位访问团的成员,看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又受到内蒙古人民的热情款待,此时你有什么话要说?结合自己家乡的情况,能不能对主人发出访问我们家乡的邀请?(教师板书:人热情)
2、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今天的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在草原的所见所闻,课下收集今天发生了巨大变化的草原资料或者图片,准备在班上交流展评。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理念: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教具: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二、作者简介: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三、整体感知: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四、探究本文: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靠,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五、师生共写共赏: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篇十九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理解重点句子。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新词。
2.引导思考。
二、学习第一段。
1.师范读。
2.组织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教师适时点拨。
4、指导学生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指导读文。
2.出示投影片:组织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段。
指导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六、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七、总结。
八、布置作业。
1、写生字、生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3、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4、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5、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6、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7、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8、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9、初入草原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10、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11、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13、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4、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
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5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