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山脉教案范文(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8:36:15
主要山脉教案范文(15篇)
时间:2023-12-02 08:36:15     小编:碧墨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指导工具,可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要求和教材内容。这些教案的设计思路和课堂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主要山脉教案篇一

[知识目标]。

1、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2、记住:南北干线(5条),东西干线(3条),铁路枢纽(6个)。

[能力目标]。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点:

记住南北、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画面,就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什么有关?(火车运行画面配以音乐)。

2、师:前面我们了解到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形成了连通祖国各地的铁路网。

3、师:同学们肯定乘火车去过祖国的不少地方,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学生发言)。

4、师: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可是你们想过是沿哪条铁路线去的,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城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

5、请同学们看这一节课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屏幕显示目标,一生读)。

二、达标活动。

(一)学习南北干线。

1、师:我国幅员辽阔,铁路线纵横交错。我们按方向分为南北和东西干线。我们先来学习南北干线,一共有五条。

2、师:第一条南北干线是由两条铁路构成,(电脑演示,学生看屏幕)我们以首都北京为起点,到达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市,这条铁路称作什么?(京哈线)大家再看,还是从北京出发一直南下到广东省省会广州市,这条铁路叫什么?(京广线)。

(1)京哈线和京广线两条铁路形成了一条贯通祖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电脑演示,铁路线闪动)。

(2)请大家找一找,京哈线和京广线途中经过哪些城市?(提示可以看地图册5页图找。)。

3、在19香港回归之前,我国建成了一条连通首都和港澳地区的南北大干线,是什么铁路?(京九线)。

(1)它北起北京,南抵香港的九龙。(电脑演示)。

(2)它是新中国建立后兴建的路线最长、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铁路。它的建成,发挥了哪些巨大的作用呢?(学生看屏幕,一生读,其它学生了解)。

4、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中国有四大工业基地,其中有一条铁路连接了京津唐和沪宁杭两大工业基地,同学们知道是哪一条?(京沪线)。

(1)京沪线是从首都北京到上海市。(电脑演示)它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大动脉。

(2)途中经过了哪几个城市让学生查出。(提示看地图册5页)。

5、第四条南北干线先请大家看清它的起止地点及途中经过的主要城市。(电脑演示)。

(1)让学生说出城市名及所在省区。

(2)起点是山西省的太原,终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途中经过河南省的焦作市和湖北省的枝城。

6、新中国成立后在广大的西南地区修建了许多铁路,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宝成线、成昆线和南昆线。

(1)我们来看宝成―成昆―南昆线的位置(电脑演示)。

(2)宝成线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它途中穿秦岭、大巴山、工程十分艰巨(录像)。

(3)成昆线和南昆线所经地区地形及其险要,地形复杂。这两段铁路中的桥梁和隧道的长度差不多相当于全长的一半。尤其南昆铁路建成,标志着我国在艰难山区修筑铁路和建设桥梁的科学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7、小结:这就是我国五条南北干线,又可简称为“五纵”(屏幕展示,生记忆)8、运用“开火车接力赛”的形式,巩固所学铁路线及起止地点,进行及时反馈。

(二)学习东西干线。

1、师:学习完南北干线,我们再来了解沟通沿海和内地的东西干线。

2、师:第一条位置靠北的东西干线先从北京到达内蒙古的包头称为京包线,在从包头向西南到兰州,称为京包线。(电脑演示)它是联系华北和西北的铁路线。

主要山脉教案篇二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请在图上找一找。(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读图讲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学生回答: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一列为中国台湾山脉。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指图回答]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板书]二、山脉构成地形骨架。

[讲述]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

主要山脉教案篇三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请在图上找一找。(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读图讲解]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我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图3·5),从图中可以看出,山脉多按一定的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我国主要山脉按它们的走向,大致可分三组。这就是东西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教师应再次正确指图)。

[板书]1.东西走向的山脉。

[展示图片]打出中国轮廓图的投影,将绘有东西走向三列山脉的投影片叠加在中国轮廓图上(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加绘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讲述]东西走向的山脉从北向南共有三列,它们是: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用红笔描出这三列山脉。

[板书]天山—阴山。

昆仑山—秦岭。

南岭。

[指图回答]教师在中国地形挂图上依次指出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让学生齐声答出山脉名称;教师说明山脉名称,让学生在图上正确指出其位置。

[展示图片]取走绘有东西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换上绘有东北—西南走向山脉的投影片。(或在空白轮廓图上再加绘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板书]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指图讲述]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也有三列。最西边的一列是:大兴安岭—大行山—巫山—雪峰山。

[提问]还记得这是什么界线吗?(学生回答: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分界线)。

[指图讲述]位于中间的一列是长白山—武夷山。第三列,也就是最东边的一列为台湾山脉。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也用红笔描绘这三列山脉。

[板书]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指图回答]教师指图,学生答出山脉名称。

[板书]3.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读图]请同学们在课本图3·5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并用红笔描出。

[讲述]喜马拉雅山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同印度、尼泊尔等国边境上,它是由几列平行山脉组成的一条巨大山系,东西绵延长达2400千米,中段向南凸出略成弧形(指图要准确)。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雄伟高大的山脉(让学生看图3·6)。珠穆朗玛峰耸立在我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同学们可以从课本前面的彩图5中看到它的雄姿。

[练习]请三位同学依次到黑板前指图说出山脉名称(学生依次指图,相互补充、划正)。

[提问]请同学们在图3·5上找出阿尔泰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并请一位同学到挂图前指出这些山脉的位置,再说说这些山脉各自是什么走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

[讲述]我国高大的山脉中,有东西走向的,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有呈弧形的;还有南北走向的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讲述应慢,便于学生跟随教师回忆所讲内容)。这些不同走向的山脉,好比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构成了“地形的骨架”。

[讲述]不同走向的山脉交织成的地形骨架把我国地表分隔成许许多多地形区(指图),各地形区内分布着相对低下的地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中国地形图”,看看各地形区内有些什么地形?(学生议论、分析地图)。

[练习]出示绘制的表格,请学生根据表格中所列的山脉,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它们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并把答案填入表中相应的空格内。(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指导,然后用个别提问的方法共同订正答案。)。

(复习巩固)。

在我国山脉分布填充图上,注出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教师应要求学生按课堂所讲述的顺序一一填写,提示学生沿山脉走向正确填写山脉名称)。

(布置作业)选做复习题1、2。

【板书设计】。

主要山脉教案篇四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我国山脉的分布。

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1课时。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主要山脉教案篇五

一、介绍“我”为什么要选这节课。(主要是介绍这节课的重要性、这节课在教材中的前后联系和本课的教学目标。)。

介绍大气的运动在大气环境单元中的地位、和其他大气要素的联系;对其他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大气运动是大气环境这一单元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大气中的热量、水汽的输送、天气的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首先,表现在他和本单元前、后知识的联系上。。。

其次,从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来看,“风”是表征天气和气候特点的要素之一。。。

第三,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

第四,从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看。。。

所以我觉得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是。。。。(注意应包括认知、技能、情感)。

二、介绍“我”关于对这节课的教学策略。(实际上是介绍这节课拟采用的教学模式、方法、流程、教学目标达成的途径,尤其注意对教材、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例:(以教学方法为例,注意应说明几方面,针对某一方面“我”打算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有必要还要加上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根据前面的分析,打算首先从呈现具体现象入手。。。

其理由是。。。

再例:在有等压线配置情况下的实际风向判读,是本节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关键,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我打算。。。。

其理由是。。。

三、介绍本课的应准备和使用的教具、其他的学习材料。(方法同上)。

例:本课打算主要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因为多媒体具有。。。的特点,而本课有许多地方都需要有过程的呈现。比如,在不同等压线分布的情况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2.说课的关键是解决好“我”将做什么和“我”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基本原则是“合情合理”和“有依有据”。

3.如果把说课简单地认为是说“教案”那就大错特错了。

4.从教学相长的原则看,说课时还应说明"我"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主要山脉教案篇六

l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l是我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地区;。

l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经过地区。

l是我国积温4500℃经过地区。

l是我国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l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

l我国南方水田农业与北方旱地农业界线;。

l我国河流有无结冰期界线。

l江汉谷地与渭河平原界线。

l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界线。

l四川盆地与黄土高原的界线;。

l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l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l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

l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l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分界线。

l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l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l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l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界线。

3.昆仑山。

l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l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界线。

l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界线。

l西藏藏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界线。

4.祁连山。

l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

l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与河西走廊界线。

l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界线。

l青海省与甘肃省界线。

5.天山。

l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界线。

l暖温带与中温带界线界线。

l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l南疆与北疆界线。

6.阴山(长城)。

l内蒙古高原与黄土高原界线。

l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l冬小麦与春小麦界线。

l传统放牧区与传统农耕区分界线。

l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l北方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民族界线。

7.贺兰山。

l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l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

l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

8.巴颜喀拉山。

l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l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

l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9.横断山。

l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

l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与青藏高寒气候区界线。

l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

l西藏自治区与云南、四川界线。

10.太行山。

l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界线。

l山西省与河北省界线。

11.巫山。

l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

l重庆与湖北省界线。

12.雪峰山。

l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分界线。

l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界线。

l

13.武夷山。

l江南丘陵与浙闽丘陵。

l福建省与江西省界线。

14.南岭。

l热带季风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界线。

l热带季雨林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界线。

l积温7500℃经过地区。

l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

l江南丘陵与两广丘陵。

l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界线。

15.怒山。

l太平洋水系与印度洋水系界线。

l云南省与西藏自治区界线。

l怒江、澜沧江分水岭。

16.大巴山。

l江汉谷地与四川盆地界线。

l四川省与陕西省界线。

l汉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

中学地理答题技巧和记忆方法。

1.重视基础知识。地理概念是地理的基础。概念多是地理的特点,准确把握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把握概念首先要注重理解消化、弄懂弄通,同时要严格区别易混淆概念,诸如,天体、天球,气旋、气团,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地理原理也是地理的基础。例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掌握了地理原理,才会正确分析地理事物。

2.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地理既要把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要从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上分析问题。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也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有密切关系。再如,森林草原受到破坏,就会引起风蚀、水蚀,导致水土流失、沙尘暴等。掌握地理知识要避免单一性、片面性。

3.准确把握地图。把握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功。如何把握地图?这里提出几点:抓住地理特征。比如,我国的地理轮廓像只大公鸡,就可以识记在大公鸡的头部、尾部、胸部各有哪些省份,我国的邻国各在大公鸡的哪一方向。根据经纬度位置来学习。例如,南北半球各有哪些国家,北半球和南半球各有什么气候变化规律。图文转换。将地理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单凭抽象记忆。图图转换。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平面图转换为立体图,表格图转换为曲线图等,通过转换加深理解,识记地理知识。尝试画图。画出一个地区的略图,并标示出城市、河流、山脉等,在大脑中形成地理概况。识图绘图。学习地形要学会识别、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习气候要学会绘制等温线图、降水量分布图等压线分布图等。

主要山脉教案篇七

2、记住:南北干线(5条),东西干线(3条),铁路枢纽(6个)。

2、应用全国铁路网的知识,结合地图选择合理的运输路线。

教学重点:

记住南北、东西干线及铁路枢纽。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启发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看到画面,就知道了我们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和什么有关?(火车运行画面配以音乐)。

2、师:前面我们了解到铁路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大陆上除西藏外,已经形成了连通祖国各地的铁路网。

3、师:同学们肯定乘火车去过祖国的不少地方,谁来说说你都到过哪?(学生发言)。

4、师:同学们去的地方可真多,可是你们想过是沿哪条铁路线去的,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城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的铁路干线。

主要山脉教案篇八

1.通过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各种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认识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特征。

3.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4.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谁能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

【学生回答】: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因此,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这样的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请同学们仔细看录像。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将上面看到的动物分类:

(1)根据环境:水生、陆生、空中。

(2)根据生活方式:寄生、自生。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学生举例】:无脊椎动物——蚯蚓、蛔虫等等。

脊椎动物——鱼、娃、猪、狗等等。

《三》动物进化系统树。

【学生活动】:观察并阅读教材p49。

【教师总结】:。

(1)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

环节动物门、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

(2)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

主要山脉教案篇九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关于“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建议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空白的中国政区图,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每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地图并结合计算机课件进行。第一环节,读图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从图中读出主要山脉的名称和走向;第二环节,画图准确定位:在教师的指导和演示下,学生在空白的中国政区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水笔画出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提醒学生注意山脉的分布与省级行政区划的位置关系;第三环节,填图复习巩固:将学生编为两人一组,用各自画出的图互相考察练习,随后再填写上注记。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就是在读完文章后,(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读第一遍,标小节号,题目边上写清楚:写;

读第二遍时,想文章的内容,是抒情还是说理,题目的作用是;

读第三遍时,写中心词或者在文中勾画中心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一篇文章要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读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每读一遍都有事情可做,孩子的读有目的,读懂文章是完成阅读题的关键。我平时改阅读卷以前,先不看孩子的阅读答案,首先看学生有没有阅读标注,没有阅读标注的孩子,试卷整体先扣5分,训练时间久了,孩子的阅读习惯养成了。在答题的时候,准确率会高一些。

在做阅读题目的时候,我也有些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瞻前顾后。

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实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在基础部分复习时大家一定会注意的。

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最后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感受,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卢沟桥烽火》:不能写成,本文用对比的方法叙述了我军和敌人在卢沟桥打仗的清况。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这段写了卢沟桥烽火的战争起因。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这段话写了我军为什么要和日军在卢沟桥开战。

四、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6、说明的阅读多半是提醒我们该怎么做,日后要注意什么,要考虑多一些。

五、回答问答题的方法:

1、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2、回答“为什么”的题型:

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

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3、回答“怎么理解……”的题型:

首先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

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在给课文分段,归纳课文段意的基础上,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围绕重点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2.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2.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并解题:古,年代久远;古井,人们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城市的许多孩子没有见过井,老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认识井。)古井,古时留下的一口井。

2.导入:作者为什么会对故乡的古井一直难以忘怀?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读后评议。

2.评议后老师利用生字卡进行正音练习。

3.说说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读不懂,或者你认为应该重点理解的。(学生在课本上划出记号或做出批注。留待讲读课文时讨论。)。

三、自由读课文。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古井的位置。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

第三段(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讲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古井对“我”的启发。(不仅提供了泉水,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人们怎样做人。)。

2.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明确: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正确、流利)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哪一句话含义不好懂?把它划出来。

2.幻灯出示含义深刻的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导学:

(1)划出关键词语“母亲”、“乳汁”、“哺育”,理解其本义和引伸义。

(2)让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为什么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

(3)体会这句话在全文的重要作用(总领全文,提示文旨。)。

(4)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出赞美的语气。)。

4.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过渡。

明确:(1)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2)村里人长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不要报酬。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什么?

明确:每天从早到晚到古井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2.“络绎不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看出挑水的人是络绎不绝的?

明确:前后相接,连续不断。从取水时间;看到的;听到的声音;“路面是湿漉漉的”四个方面写出了取水的人多。

3.为什么说“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古井周围的路面是怎样的?为什么用春雨来比喻?

5.教师小结:这一段写出了古井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表达出了作者对古井的赞美之情。(板书:以水养人)。

6.用喜悦、赞美之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四、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读后思考、讨论:

1.乡亲们为什么帮助老人?

明确:年过六旬:男的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女的又矮又瘦;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学。

2.他们是怎样帮助老人的.?

明确:“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这个”、“那个”,是说帮助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个人,有很多人。“一担”、“一桶”说明挑水的人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总是满满的”说明乡亲们一直坚持帮助老人。“多次表示”,“谁也不肯接受”说明乡亲们自觉无偿地帮助老人。

这两个问题可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小结时,教师对个别遗漏问题加以点拨即可。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思考后讨论:

(1)“总让大家白出力气”中的“总”,“白”的意思是什么?“歉意”,怎样理解?

(2)对老人的歉意,乡亲们是怎样回答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幻灯出示: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先用一个反问句加重语气,突出了古井功劳大。用“可”表示转折,进一步赞美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说明乡亲们主动地帮助老人,是因为受到了古井的启示?使乡亲们懂得应该怎样帮助别人。)。

板书:以德育人。

六、说说第三、四、五自然段讲了一个什么内容。

七、分角色读这三个自然段,要求读出对话语气。

八、学习第六自然段。

1.幻灯出示这一段话: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还陶冶了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陶冶”是什么意思?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板书:启迪怎样做人。

4.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5.以饱满的感情朗读第六自然段。

1.把每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学生抓住段意的主要意思,舍去次要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连贯。

(在故乡的村东头有一口古井,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村里人长年帮助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可从不要报酬,这口古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泉水,还教给人们怎样做人。)。

十、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井?怎样通过写古井来表达文章中心的?

归纳:本文.写作方法。

(1)借物喻人,寓理于物;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

十一、巩固本课所学字、词,并进行造句练习。

1.小组同学互相听写生字、词,并互相评改。

2.教师将练习中出现的较普遍错误进行集中提示。

3.指导造句:

(2)学生相互交流,评选最好句子。

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词语。

教案点评:

这篇课文赞扬了那些默默地无私地为人们做着贡献的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共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生字学习和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为主,在扫清文字障碍之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分段能力,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阅读课文打好基础。接着在第二课时里教师层层设疑,按照学生划分出来的段落,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全方位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适时适当抓住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能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教学盂点】。

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

【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2)绘出下表: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安排一课时,四年制可安排1.5课时,利用后面半个课时让学生做有关的读图、填图练习。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挂好“中国地形图”。

[讲述]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许多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它们像一条条卧伏的巨龙,纵横交错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讲述应放慢速度,边讲边指图,指图顺序应与下边要讲的三组山脉走向一致)。同学们知道我国的哪些著名山脉?请在图上找一找。(学生议论、看图)。

(讲授新课)。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三

教学该文时,以读为本,牢牢抓住“初、细、精、熟”四个环节,使学生从读入手细品悟,引发思考。

一、初读铺“面”,形成表象。

先通过提问式谈话审题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古井是古时候遗留下来的一口极普通的井,文章以此为题,可见古井的平凡之中一定有其不平常之处,这不平常体现在哪儿呢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这样设置悬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边听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掌握这些生字的读音和写法;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最后,让学生用一两句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即“古井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村里的人,村里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担水。”通过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感知,并形成表象。初读对一些有较深含义的句子不作理解的要求。

二、细读理“脉”,整体感知。

在学生初步感知古井的形象后,再要求学生读,进一步理清文章的筋骨脉络:把词语放到句子中,把句子放到自然段中,把小节放到全篇中,从整体入手,作准确的理解。在每一个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大致是分几个方面说的全文读完后,再思考文章主要说了什么是从几个方面说的之后出示4个打乱顺序的小标题:(1)位置作用;(2)众人取水;(3)乡亲助人;(4)启迪做人。让学生按课文内容的顺序排列,并以此为拐杖,给课文分段。通过这种细细的品读,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并在头脑中形成如下感知: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不仅长年累月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而且还陶冶了人们的品格,教会乡亲们怎洋生活、怎样做人。于是,受古井的熏陶,村里的人长年为一对用水困难的老人挑水,且不要报酬。最后,让学生根据头脑中形成的“脉络”,简述全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精读入“境”,品味神韵。

学生仅仅理清文章的脉络还不用算读懂这篇课文,还要指导学生精读文章的有关章节。如:本课最能明显体现出古井风格的第二小节(第二自然段),整小节没有一句赞美古井的话,古井的风格要学生自己去仔细地品味。可以先指导学生非常投入地默读这一自然段,让学生下意识地变成村民中的一员体会在这种环境中的感受,然后设计提问:(1)当时取水是什么情景文中从几方面来描述的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2)古井给你的感觉像什么你为什么有这种感受(3)文中是怎样用两个比喻句来写古井的这说明了什么(4)这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回答完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体会课文以极平常的古井为题,却写出古井的极不平常之处。

四、熟读悟“道”,畅谈启迪。

文章通过“人”写“井”,以“井”来启迪“人”,这“人”不仅包括“我”和乡亲们,还包括文章的读者,即全体学生。古井外表极普通,但其内在神韵中有极其不平常的闪光点。让学生反复熟读全文之后,分别在各自的头脑中完整古井的形象。然后,畅谈自己的感受,得到学生对古井内在神韵领悟情况的反馈后,再查漏补缺,对症下药,从而让学生真正地会读、读懂,并且从中受到教育。

[古井(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四

1、知识要求:认识和理解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能力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典型案例,调查当地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德育要求:深刻剖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揭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节课

投影仪、录像机

阅读、分析、讨论、归纳

(播放录像片):《寻找失去的世界》

(提问):片中陆地动物和海洋动物分别下海和上岸去寻找失去的世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说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峻,环境问题的分布日益广泛)

(导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治理环境,刻不容缓!地球上处处都回荡着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生存或者死亡,这还是个问题。

保护环境、治理环境不仅要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更要彻底弄清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板书):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纵观历史,环境问题自古有之,但历史时期主要以自然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为主,而今天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则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尤其是人口压力造成的。

(板书):

一、人口压力

1、读“图8.5,世界人口增长”,叙述世界人口增长的过程及总趋势,并简析其原因。(学生回答、省略)

2、图8.6,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有什么不同,并分析其原因。(学生回答、省略)

3、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有哪些呢?请读案例一,完成知识联系表,并据此分析墨西哥城环境恶化的原因。

[投影案例一]:墨西哥城的环境变化

1325年,当人们在一片湖泊和中央的一个岛屿上建起了这个城市的时候,他还根本不起眼。经历过战火之后,1924年墨西哥联邦议会决定,定都于墨西哥城。此后这儿的大部分湖泊经填充和排干,城市开始向各个方向发展。到1995年,市区人口达到1650万,也就是说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都生活在这个城市中,墨西哥城成为今日世界上最大的超级大都市,为世人所瞩目。然而,问题与奇迹相伴而来。这座曾经以“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而著称的城市,近年来因人口过多,工业迅速发展,向大气和环境中排放的烟尘、有毒气体等废弃物增多,已经被淹没在蒙蒙的烟海之中。今天的它,已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还有便是它拥挤的交通与频繁的事故,在路上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祸从天降。

当人们提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不禁会皱起眉头。

1、把下列所给内容的代号填入方框内

a.人口增长过快

b.环境问题

c.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增多

d.资源短缺

e.生态恶化

f.超出环境的供给能力

g.对物质资料需求增加

h.超出环境自净能力

(小结)通过案例的分析和练习,我们知道: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会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人口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超出环境的供给的能力,导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会向环境排放越来越多的废弃物质,有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承转)不仅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压力过大,会产生环境问题;而且由于人口素质低下,生态意识淡薄,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开发利用同样会产生环境问题。

(板书)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提问)阅读材料“玛雅文明的衰落”,结合“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讨论玛雅文明衰落的根源。

(小结)玛雅文明的消失是农业生产力下降,食品供给不足直接导致的;农业生产力下降是由于严重的土地侵蚀,以及对土地只用不养、土壤中的有机肥料补充不足导致的;而水土流失的更主要原因是森林被破坏、毁林开荒、生态恶化的结果。然而玛雅文明的衰落并没有引起当今世界人民的足够重视,不但没有以史为鉴,相反这种靠大面积的垦荒扩大耕地的方式仍然在继续,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投影案例二]:内蒙古草原的退化

内蒙古高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多以畜牧业为生。由于人口的增长,对消费的需求大增,有些地区便开垦草原,种植农作物,使牧区的范围大为缩小了。被开垦的地区,冬春季节地表没有植被,此时风力又很大,地表遭受风蚀,表层土壤被吹走,逐渐变为沙漠。牧区缩小之后,有些草地超载严重,植被同样受到破坏,也会导致土地沙化,这些都会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生态环境恶化。去冬今春肆虐的沙尘暴,就与内蒙古草地开垦、沙化有关。

(提问)

2、阅读漫画“毁灭”,作者取名为“毁灭”的含义是什么?

3、讨论:类似这样的的不合理利用资源的方式还有哪些?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承转)由于人口素质的低下,不仅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产生各种环境问题,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而且有时为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板书)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投影案例三]:日本的“痛痛病”成因示意图

从1955年起,居住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下游地区的一些农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得病初期,患者只感到腰、背和手脚等处关节疼痛,后来发展为神经痛。患者走起路来像鸭子一样摇摇摆摆,晚上睡在床上经常痛得直喊“痛、痛……”,因此这种病被称为“痛痛病”,又称为“骨痛病”。得了这种病,人的'身高缩短,骨骼变形、易折,轻微活动,甚至咳嗽,都可能导致骨折,一些人痛不欲生,自杀身亡。经过调查,造成这种骨痛病的原因是神通川上游的炼锌厂长年累月排放含镉的废水,当地的农民长期饮用受到镉污染的河水,并且食用此水灌溉生长的稻米,于是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逐渐积聚引起镉中毒,造成“骨痛病”的。

(提问)

2、怎样的标准才是高质量的生活?请大家课后调查当地化工厂工人和附近的居民的经济收入、饮用水和空气等环境要素的质量、身体健康状况,据此说明影响你生活质量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并请提出你的防治设想。

(总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认识了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别是人口压力过大、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造成的。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既满足自身的需求,又不致于影响和破坏环境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去研讨。

主要山脉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

2、体会使用比喻句的好处,了解课文中总起—分述—总结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昨天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还记得吗?你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口答)。

2、导入:昨天的课上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古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投影片出示问题)你找到答案了吗?这是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第六自然段)。

二、精读感悟。

1、出示第六自然段:“多好的古井啊……怎样做人。”

2、学生汇报:古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泉水,也陶冶着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3、教师板书:生命的泉水、陶冶品格。

4、速读课文,看看这两部分内容各在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2、3—5)。

5、精读这两部分内容,抓住给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运用“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你的好朋友讨论理解。

6、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7、学生汇报。

要点:(1)第二自然段: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指导朗读“每天从晨光熹微……一场春雨)。

(2)第三—五自然段:乡亲们如何帮助老人挑水、乡亲们之间的对话。(指导朗读“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不肯接受”、“那口古井……劝说两位老人”)。

(3)体会比喻句在表达上所起的作用,试着说一个比喻句。

8、作者从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和陶冶乡亲们的品格两方面赞扬了古井的“好”,再回到第六自然段当中,看看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结)这两方面的内容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连接“不仅……还……”,你能不能也用“不仅……还……”说一句话。(学生练习说话)。

9、与“总结”相对应的是“总起”,课文中有这样的段落吗?(第一自然段)。

10、说说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总起——分述——总结)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也要注意运用。

三、回顾体验。

1、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饱含感情,文字优美,相信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课文表面上是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表达着作者的感受:做人就要做象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请你带着对古井的赞美之情,再读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2、汇报(朗读、背诵)。

四、内化升华。

2、学生汇报。

五、梳理总结。

1、用一句话说说今天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2、学生口述。

3、希望同学们都能做一个象古井一样无私奉献的人。

六、作业。

1、背诵自己感兴趣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95797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