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2 03:41:11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范文(18篇)
时间:2023-12-02 03:41:11     小编:文锋

针对周末的规划与安排,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要时限明确,准确地界定总结范围,不必罗列所有细节。面对总结的任务时,参考范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一

1、积累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和《美德书》。

3、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4、了解米妮形象,学习米妮的好品质。

5、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1、了解米妮形象。

2、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诵读较之一般朗读,更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在诵读中体现声律气韵,体味文意文采,进而领悟情感旨趣,它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如能多角度多形式灵活的引导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教与学势必呈现新气象。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品。

二对照注释读,读准读顺。

三设疑式读,初知解疑。

默读,随时提出词句理解中的疑问,同学间互相解答。教师点拨重要词句。

四翻译式读,理解内容。

同桌合作,读原文,将译文,或说译文,对应读原文,要求逐字逐句的读讲。

五讲故事式读,体味情趣。

两篇短文,故事性强,适于以讲故事的口气读。可指名上台,以读代讲,语气语调语速要似讲故事。

六想象式读,认识人物。

七删减式读,思考道理。

教师删“弃其杖,化为邓林”和“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句范读,引导对比原文,思考夸父的精神及两小儿孔子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八对比式读,深化理解。

比较两文:1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2各用一句话评价人物。

3各用一句话阐明主题。

4各用一句话表述人物刻画的方式。

5用一句话述说读后的共同感受。

九自由诵读,竟背《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二课时。

自学内容:

1、朗读课文,正音,断节奏。

2、翻译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四、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四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受夸父的巨人形象,体会夸父身上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难点)。

3、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培养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重点)。

小组讨论法。

一、问题导入2分钟。

在夏夜的星空下,在冬日的暖炉旁,我们也许曾听过爷爷奶奶讲那些古老神秘而又美丽动人的故事。在那些充满神奇想象的神话故事里,我们认识了开天辟地的盘古,伟大的人类之母女娲,七夕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广寒宫里寂寞孤独的嫦娥……今天我们还要认识另一个了不起的巨人——夸父,一起走进他的神话故事。

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预习交流(自主学习)7分钟。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打开书133页,自己去读读这篇神话,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几下,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在读不通的句子处做上记号,并多读几次。

三、互动合作(24分钟)。

再读文本,感受巨人的形象。

1、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夸父是个怎样的人?(巨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一团又红又亮的火球,照着他的全身,他无比欢喜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想把这团火球抓住。

手臂长、力量大。

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肚子大。

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身躯大。

三、研读课文,感悟“精神上的巨人”

就是这样一个高大、威猛的巨人——夸父,他要去(追日),他追到了吗?(有或没有)课文的哪一段告诉我们这个事实。

2、出示:课文第四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这样一个巨人,为什么没追到太阳?

(4)默读课文2――4段,看看是否能自己解决。

3、同桌交流。

4、指名交流。

归纳出示:【他实在是太渴,太累了。】。

他为什么这么渴,这么累?

2、展示交流10分钟。

师范读:而太阳唯一能做的是,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洒在夸父的脸上;而此时此刻,夸父只能躺在地上,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1、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感到很失望、他觉得辜负了乡亲们的希望、他很遗憾)。

2、交流:他遗憾什么?

3、老师精讲点评4分钟。

是啊,夸父的这种坚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坚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他不仅仅是留给我们巨人形象,他更是一个精神上的巨人。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敬佩去读读这段话。

四、课堂总结3分钟。

在我国的神话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夸父一样为着理想执着追求的人,像“精卫填海”中的精卫鸟就是其中的一位。它不畏艰难,不论海有多宽,浪有多大;它都用不懈的努力实现着自己的理想——填平大海。这句格言也诉说着同样的道理。(读)。

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记住这句话,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座右铭,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五、巩固拓展(练习检测)4分钟。

六、布置作业。

收集一些神话故事。

夸父:坚强不息,顽强拼搏。

精神上的巨人教师复备栏。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五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六

《夸父逐日》是一则文言神话,被编在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险篇中。本单元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探奇故事,旨在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学习探险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培养。

知识目标:

1、.掌握“逐走、欲、河、道”等词语的含义、用法,积累文言知识。

2、背诵课文,了解神话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1、会辨析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正确翻译理解课文。

2、反复朗读,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熟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意义,多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本课时拟采用如下教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讨论合作的能力,学生能在。

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课时。

一、自然导入,我来猜。

女娲补天、女娲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二、经典神话,我诵读。

1、听配乐朗诵,注意生字读音和句中停顿。

2、跟读课文。

3、全班齐读。

4、同桌交流,译读课文,学生展示翻译结果。

学生可能提出的理解障碍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

(1)疑难字词:逐走:赛跑河:黄河欲:想要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词语省略现象:(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

5、根据译文,背出原文。

与日逐走——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林。

三、神话精髓,我探究。

2、教师示例:扩写“化为邓林”,学生分组扩写其他画面。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1、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诵读积累:

巴金《日》:“我怀念上古的夸父......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九》。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2、神话故事中还有夸父一样的人物吗?说说看。

3、自我反思:心中的太阳,我去奋力追逐了吗?

五、结束语:

青春,因为创新而美丽;

生活,因为神话而神奇。

愿你们打开想象的翅膀,让生活飞向远方。

六、作业布置。

2、预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山海经》。

与日逐走——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林。

宏大志向英勇无畏死而不已、造福人类。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七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3、展示朗读,学生个体和集体朗读结合,激发兴趣。学生当众朗读,师生一起评点(可以从字音、语气、语调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4、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

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

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

埋没在紫蔼的余烬,

——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

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gameover,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

(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选代表展示讨论情况。

1、朗读背诵课文。

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练习。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疲惫的旅行者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旅行者说:“唉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半壶水了。”而另一个旅行者却高兴地说:“。”

(1)另一旅行者会说些什么呢?

(1)两个旅行者的话分别说明了什么?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八

1、扫清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学会分析夸父的形象和文章的主题,并锻炼概括分析的能力。

一、导入并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自学(2分钟)。

1、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3、背诵课文,说说你对夸父的认识。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10分钟)。

四、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学生更正(10分钟)。

1、释义:

逐走:竞跑,赛跑。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试背诵课文,并指名学生默写在黑板上。学生对照黑板上的课文,逐字翻译。

分析人物形象。

1、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夸父逐日这一举动褒贬不一,你心中的夸父是怎样一个形象?

五、作业。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2、背诵课文。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九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夸父逐日》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力和多角度理解人物形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夸父逐日》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本文篇幅短小,内容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从这个故事中衍生了“夸父逐日“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同时有褒义和贬义两层含义,在学习时要使学生能依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区分并熟练运用。同时,在学习这个成语的双面含义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语言是要结合语境来理解的。

的语法错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

和思维水平。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能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理解“夸父逐日”这个成语的两种含义。

3、背诵全文。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

师:在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从斯科特、刘连满、“挑战者号”宇航员身上感受到了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的可贵精神,其实,这种精神,自古以来就有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短文,一起体会我国古代人民探索自然的精神。

(联系前文的知识,导入新课的学习,体现知识的连续性,也使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应该融会贯通的。)。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听录音,或由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直至流利。

3.学生自告奋勇朗读,师生互评。

4.全班齐读,力争背诵。

(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注重朗读,如此简短的文章,完全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当堂背诵下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会背以后对文章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自主学习,掌握内容。

1.四人一组,运用工具书进行讨论式自主学习。若有问题,记下来,全班解决。

2.自主发问,互相帮助,学生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自己回答,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进行重点讲解。

3.出示需重点讲解的词句。

孔子东游问其故。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孰为汝多知乎。

4.指名进行全文翻译,师生共同点评,纠正错误。

(课文比较简短,容易理解,所以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工具书疏通课文。这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兴趣。)。

四、演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位学生,一人演孔子,另两人演小儿。孔子的'话可由学生自由发挥,符合文义即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表现欲望,可以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发挥才情。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探究课文,理解内涵。

1.全班讨论:对两小儿所持看法,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可以让他们积极发表看法,不必强求他们的回答有多少科学依据,能自圆其说即可,关键要保护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2.全班讨论: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有哪些启发?

(这一问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肯定学生的见解,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多元化思维。)。

3.你认为学生该不该笑孑l子?“孔子不能决也”一句说明了什么?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两小儿辩日》让我们领略了一场有趣的争论,这两个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大自然,创造一种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翻译课文。

资料链接。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神话和山海经的知识。

2、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能按不同要求朗读课文,能正确翻译理解课文。(重点)。

3、感受夸父的英雄气概,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对故事进行改写扩写。(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神话导入新课。

二、神话及《山海经》简介。

三、精细地读。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文中的节奏。

2.解说课文中的语法现象。

北:向(到)北,道:在路上,名词作状语。

省略句:(其)渴,(其)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其)北饮(于)大泽。未至,(夸父)道渴而死。(夸父)弃其杖,(其杖)化为邓林。

3.说成语。

逐走渴饮河泽至道弃化。

逐鹿中原,不胫而走,求贤若渴,饮水思源,河清海晏,竭泽而渔,

宾至如归,道听途说,背信弃义,化干戈为玉帛。

四、精致地译说。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故事的波澜。

2.集体训练,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课文原文进行准确.流畅译说。

3.示范译文。

五、精美地改写。

1.课文朗读,要求读出故事的“雄壮”与“悲壮”。

2.集体训练:精美地改写.扩写。

3.提示:故事内容可以分为四层。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4.要求:

a.关注故事的背景,

b.设想故事的情景,

c.添加生动的细节,

d.带着情感去描写。

5.四人小组动笔实践。

6.逐层展示学生习作,师生共同点评,教师出示范文。

六、本课小结。

七、作业:背诵课文及注释。

八、板书:略。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神话。

1、神话是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精卫填海……)。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个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夸父逐日)。

二、品读神话。

(一)练习朗读,培养语感。

1、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3、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生字。

4、展示朗读,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1、学生回忆以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学法:看注释、查词典、组词法、换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这些方法译出全文。遇到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全文。

参考译文: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喝,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4、学生复述课文。

(二)组织自主学习,引导疏通文义。

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文言文的。

2、师生共同评议,帮助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品析课文,描述画面,背诵课文。

1、思考:课文一共用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日。

2、分小组小描述精彩画面。

3、学生汇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表演古文,配解说词。

5、背诵课文。

三、感悟神话。

(一)感悟夸父形象。

1、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心目中,夸父是个怎样的人。

2、个人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体会先民愿望。

(三)总结神话特点。

再次回顾以前阅读过的神话故事,结合这篇课文,思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饮于河、渭难解渴胸怀大志。

3、夸父逐日北饮大泽——未至英勇顽强。

遗弃手杖,化邓林征服自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三

1、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教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走进神话。

1、神话是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呢?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造人、精卫填海……)。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另一个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夸父逐日)。

二、品读神话。

(一)练习朗读,培养语感。

1、学生注意倾听老师范读,听清字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3、学生合作互助学习生字。

4、展示朗读,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1、学生回忆以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文言文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结学法:看注释、查词典、组词法、换字法、联系上下文理解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这些方法译出全文。遇到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学生翻译全文。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喝,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4、学生复述课文。

(二)组织自主学习,引导疏通文义。

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文言文的。

2、师生共同评议,帮助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熟读成诵。

(四)品析课文,描述画面,背诵课文。

1、思考:课文一共用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逐日。

2、分小组小描述精彩画面。

3、学生汇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4、表演古文,配解说词。

5、背诵课文。

三、感悟神话。

(一)感悟夸父形象。

1、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自己心目中,夸父是个怎样的人。

2、个人汇报交流。

(二)引导学生体会先民愿望。

(三)总结神话特点。

再次回顾以前阅读过的神话故事,结合这篇课文,思考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饮于河、渭难解渴胸怀大志。

遗弃手杖,化邓林征服自然。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4、让学生谈谈体会。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3、读课题,并理解。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日:追赶,赛跑。)。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

2、教师总结,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2)在逐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读议交流。

(1)弄懂词句的意思。

参考:

逐走——追赶,赛跑。

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欲——想要。

饮——渴。

河、渭——黄河与渭水。

大泽——大湖。

至末——道途中。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太湖喝水。还没赶到太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3)讨论: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4)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象力丰富;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仗,化为邓林”等细节中体会这个故事想象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杞人忧天》和《神农尝药》的故事。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讲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的故事。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感悟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的意志,体会故事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时要结合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疑难问题,弄懂词句的意思。注意朗读的指导,并能讲述和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人物和评价人物,体会这个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六

1、熟练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神话的特点。

2、体会夸父不畏困难、意志坚决的品质。

3、学会10个生字,认识12个生字。

熟练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认字、识字。

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并识记生字。

2课时。

图片、相关课件等。

教材等。

神话知识的了解。

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太阳图片和课后的一首诗:

说一说。

(1)太阳有什么特点?

(2)如果没有太阳会怎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二、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学生画出生字,注意读音。

2、自由读课文,思考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夸父是什么样的人?

(2)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4、学习第二自然段(学生读)。

(1)夸父是怎么追赶太阳的?

(2)指导朗读。

5、夸父最后追到太阳了吗?

三、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黑暗——光明寒冷——温暖。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神话故事《夸父追日》,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故事的内容。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

2、借助生字表,同桌互相读,纠正字音。

3、把自己好的识记方法讲给同学们听。

4、出示生字:

夸、追、巨、暗、充、胃、且、尚。

(1)指名读一读。

(2)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几个字的?

(3)组词。

5、指导书写:

夸、巨、胃。

三、练习:

1、完成课后练习。

(1)比一比,说一说。

(2)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2、从文中找出反义词:

光明——黑暗寒冷——温暖。

四、小结:

板书设计:

夸、追、巨、暗、充、胃、且、尚趟。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七

《夸父逐日》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篇幅短小,内容精练,意蕴丰富,易理解。学习本文,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了解神话故事反映的内容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说话能力、思维能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拓展神话激活思维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教学重点)。

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教学重点)。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2、播放《夸父逐日》flash动画,学生根据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复述故事。

3、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4][5]。

夸父逐日导学案及教学设计篇十八

这是一篇短小的文言文神话故事,易理解,除朗读背诵,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外,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按照了解神话----品读神话-------编写神话的过程来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喜欢神话故事吗?你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

2、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一)读。

1、师配乐朗读。

2、生自由朗读。

3、展示朗读。

4、在朗读过程中,你有没有不太理解的字、词、句?请同学解答。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6、复述神话。

师: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桥梁,走过这座桥,你能用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来复述这个故事吗?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夸父逐日这一举动褒贬不一,你心中的夸父是怎样一个形象?

四、编写神话。

2、人类心中永恒而伟大的神啊,你怎么就忍心让女娲辛辛苦苦造出的人类生活在灾难之中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呼唤心中的神来解救这灾难重生的人类。

老师下水:愚公植树。

话说愚公移走太行王屋二山之后,精疲力竭,昏头睡去,这一睡就睡了九九八千一百年,“神舟五号”发射卫星的巨响惊醒了他,他揉揉眼,伸伸胳膊,啊,本该绿树成荫的地球怎么一眨眼就涌现出那么刺眼的树墩,而且黄沙漫天,狂风怒吼,遍地荒芜,他身感肩上任务之紧迫,一个绿化地球的计划在他心中酝酿开来,于是,他召来了子子孙孙九九八十一人,挑水植树,历尽苦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球上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一片片的绿荫,愚公的举动再次感动了树神柏杨,他站在半空中,大手一挥,“哗”地一声巨响,只见地球上无数苍翠挺拔的大树应运而生,地球变得生气勃勃。)。

设置情境:

1、一日,大禹来到京城,只见京城黄沙满天,大人小孩皆蒙面而行……。

2、女娲来到科学博物馆,聆听了解说员关于恐龙灭绝的讲解……。

3、精卫填海之后,再次光临人间,却见人间水资源枯竭……。

五、点评创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8892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