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读书心得 七年级家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30 03:10:09
最新七年级读书心得 七年级家长读书心得体会(精选12篇)
时间:2023-11-30 03:10:09     小编:JQ文豪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一

第一段:引言

自从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停课,家长们被迫承担起孩子的教育任务。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个挑战,我开始主动阅读有关教育的书籍,希望能够从中学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七年级家长读书心得体会,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家长的责任和角色。

第二段: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七年级家长读书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教育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发展,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特点,都与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良好的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家长则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第三段:家长的责任和角色

在七年级家长读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家长的责任和角色。家长不仅仅是提供物质生活的保障,更要扮演着孩子教育的引导者和榜样。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同时,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教育他们遵守规则和义务,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七年级家长读书,我还学到了一些关于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孩子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该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家长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培养批判思维和创造力。同时,家长还应该引导孩子多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段:学以致用,持续改进

在七年级家长读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只满足于读书取得的知识,更要将其运用到实际教育中。我们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他们的问题和错误,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结论:通过七年级家长读书心得体会,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了家长的责任和角色。我们作为家长,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和改进,以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二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三国演义》——四大名著之一,值得同学们学习!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

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一定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三

翻开册页,心中涌上沉重,却也交织着欣喜。作者近乎严寒的笔调洋溢着达观,一起印证一个时代的艰苦、崎岖与苍凉。一次次生离死别,含蓄却苍凉,展示着生命的藐小与短暂。家道中落的悲痛,强征兵役的惨痛,双亲去世的痛楚接二连三,在为“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撑下,次次冲击后福贵仍旧持续坚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与一头相同名叫“福贵”的牛作伴,回忆从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随同下活着。”他用他的终身告诉我:活着是一种历练,活着是一种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赋予咱们的职责。”活着是任何人也无法确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义,所以得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永久。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寻找的方向,活得苍茫;失掉了的斗争的抱负,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艰苦;失掉了脚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实活着,并非要流芳百世,轰轰烈烈。过火寻求声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却也无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过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鸟,漠然面临,活跃掌握,爱惜当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广大的郊野,而磨难亦是一种遗言的耕种。它在落寞时润泽干涸的心灵,在怅惘时指引行进的方向,在无助时鼓动失落的现实,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刚强,在普通中非凡。

这样一句俗语被人们口口相传:“好死不如赖活。”确实,人们总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质与活着的意义,以为人活着是为了抱负、贡献、芳华、斗争,诸如此类,却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东西——“活着”,不论境况怎么,不论坚持着是为了什么,咱们都应该为“活着”而好好活着,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条,没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价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们铢积寸累地采摘,那些朴实无华的花朵,也会变成生命的花篮。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四

所有这一切展此刻我眼前,那是多么让我崇敬、悲愤、感叹的画面。最令我难忘的是许云峰将要被特务匪徒的那段描述,应对着步步逼近的鬼门关,许云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害怕,反而革命信念更加坚定,即使海枯石烂、天崩地裂,也不会动摇。

江姐被粗长的竹签钉入指甲缝间的刺骨钻心的逼供,特务们为的是想从这位重要的共产党员口中套出有关地下党的重要机密,可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然而共产党员们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顽强地与反动派抗战到底!对这些可敬可佩的战士,反动派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丝毫,反而更使他们的斗争精神丰富起来!读到他们的事迹,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想起自我以前写语文作文,花了不少时间却只得低分,便泄气了。没有对学习完全充满热情的我很容易就被摧垮。

可如今,在红岩英雄的光辉形象前,我明白了:越是在铺满荆棘的路上,就越需要我们去开拓;越是困难的时候,就越需要坚定不移的精神去克服。我要感激《红岩》,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英勇坚强的人!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五

“今后我要是再陷入困境……我要考虑,既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别人。只要自己能够去找,去想,第三条路总是有的!”这句话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主人公尼尔斯说的。它像一面镜子,时刻照耀着我,让我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十九世纪末出现的新浪漫派主义文学的代表拉格洛夫的著作。

尼尔斯是书中的主人公。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叫尼尔斯的十四岁男孩,调皮捣蛋,好捉弄小动物,不喜欢读书和学习。因为招惹了小精灵,变成了个拇指大的小人,跟着雁群一起旅行,游遍了瑞典。饱览了祖国的风景名胜,了解祖国的地理知识和风土人情。经历了许多事情,从那个调皮、捣蛋的男孩变成了个善良、温柔、乐于主人的好孩子。

文中的尼尔斯是个调皮捣蛋、爱欺负小动物的男孩。他和大雁一起旅行的故事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面对困难,决不能叹息。不论困难多大,都要想尽办法去克服它。不论是谁,都会经历许多折磨:如痛苦、疾病、挫折。这些困难对有些人来说,就像一座山,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其它人却显得格外轻松。为什么?就是因为有些人向困难低头,向困难屈服了。并不是说世界上缺少轻松的生活,而是向困难屈服的精神把朝向轻松生活的那扇窗悄然关上了。人们不应该面对困难叹息,而是该向它勇敢地搏击,活出我们的风采。就像钻石,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打磨才能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见到彩虹,才能长大。我们不论身陷何种境地,或承受多少痛苦与折磨,只要心怀勇气与希望,轻松面对困难的挑战,就能在生命的画卷上留下一抹绚丽的色彩。

生活中,我也会遇到许多困难,比如写作业写不出来,弹琴时弹不好,生活中遇到困难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有一次我遇到一道难题做不出来,想放弃,一想到这本书,想到那中坚持不懈的精神,便坚持了下来。过于平缓的日子是一种伤害,而挫折是一种灌溉。

面对挫折不放弃是人生最富有的精神。

七年级学生读书心得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六

从河的这岸渡到那岸,从城的这头走到那头,将歌从这山唱到那山,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读边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乡的梦中。美滋滋的,飘飘然的,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兜兜转转、相互交织......

书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墙,吊脚楼......茶峒带着它独有的松散惬意与慵懒进入我们的眼帘;妇人,戎兵,纤夫,红薯,扁担......这是那些以前有的,现在未来也必然所有的,担着我们生活的点滴,担着我们生活的希望。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样日子里,同我们一样,隐隐约约的有着对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楼,杂货铺,茶馆,不仅粉饰了河街的素面,给人们的生活也平添了许多点缀。这里的人们平常、甚至庸俗,妇女将自己的感情封于男人身上,将自己的爱憎揉进了生活中,渗入血液,这是小城人们的淳朴与憧憬。

城内的天保与傩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庙会结下了不可了断的缘。有情有义的城,是素淡不轻粉饰而又耀着光辉的城,那城太过理想离我们太遥远。

我们重新听起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傩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爱情和淳朴的生活。怀着对美好爱情憧憬的翠翠与爷爷进城去看庙会,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爷爷,在河头遇到了傩送,小伙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馆里,翠翠以为是传言中那诱人的坏人,拒绝了,但那人却在她心里打翻了五味瓶。一连几日,山的那头有歌声传来,翠翠轻轻地把灵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却转瞬即逝......

以后的那些日子里,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傩送在河那岸的歌声。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暧昧让天保带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灾难中,在水的荡涤里;使爷爷带着不安让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头也不回的走离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个白塔,只是,一切都成为过往。在边城里,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归属的。天保走了以后,傩送也消失了踪迹,远去的,远去的是背影还是歌?是人还是情......其实,什么也未曾走远,什么也未曾离开,他们都还在城内,只是分隔在河两侧,他们只是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过。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最终难免产生了悲剧。

一切都仿佛是个梦,从昨日到今日,梦醒了,两手空空,只留下了记忆,边城带着素淡的光辉,质朴中自有其蕴藉,隽永之致是唯一可触碰的回忆。

从河的那岸再渡到这岸,从城的那头再走到这头,将歌从那山再唱到这山,那人也许“明天”会来。边城的梦,小乡的人,我们的生活未完待续......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七

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一样,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必须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夫子以往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向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我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可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资料,就打破了原先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我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八

暑假考教材的时候,我就发现五年级的课外阅读书目要求学生读曹文轩的作品,假期便从高山那里借来了他的《根鸟》。

《根鸟》这本书,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一篇名作,曾获得过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一等奖。这是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它让人随主人公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生。

这个故事讲的是:跟随猎人父亲生活的14岁少年根鸟第一次独自外出打猎时,意外见到一只神秘的白鹰,鹰腿上有一块布条,是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当晚和随后几日,根鸟或和父亲一起外出寻找,或自己单独到附近的镇上寻找有关紫烟的消息,但一无所获。此后,紫烟和开满百合花的山谷经常出现在根鸟的梦中。为了这个梦,根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的路程。除了他的父亲,人们都认为他一定是糊涂了。

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无论那个梦是什么样的,我们都可以去追求,但我们的结局无非只有两样,要么是像根鸟那样成功地到达目的地,要么是像板金那样以失败告终。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英雄,他们的人生路是闪闪发光的。他们那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九

我的爸爸和爷爷都是电视迷,他们都爱看一些革命题材的电视剧。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很喜欢红色书籍,那些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革命人物形象总是让我激动不已。暑假里,我怀着崇敬之情品读了《红岩》,这是一段最圣洁的心路历程,也是一次最震撼的精神洗礼。

《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也是血与泪奏出的悲壮篇章,将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真实地呈现在后人面前。这本书记载了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国民党违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精神,而中国共产党则领导人民走出苦难,在烈火中永生。

1948年,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处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地下共产党员因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入狱,被关在渣滓洞和白公馆中。敌人为了得到口供,妄图用酷刑动摇革命者的意志,却未能如愿。共产党员的坚强意志让他们经历黑暗之后最终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江姐了,当她被敌人用酷刑折磨得遍体鳞伤,当凶残的敌人将一根根竹签钉入她的指尖,顿时血水飞溅,江姐即使疼晕过去,也不曾将秘密透露半分。面对酷刑,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人的意志是钢铁做的。”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扑簌簌地流了下来。自问我如果处于战争年代,能做到这样的坚贞不屈吗?我懂那一种疼,我曾不小心被刀划开过指尖,伤口很小,可也觉得钻心的疼。可豺狼般的敌人竟用粗长的竹签钉入手指,十指连心啊,那种疼痛是常人根本无法忍受的。江姐用顽强的意志力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胜利之歌。

面对像江姐这样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丝一毫,在由革命精神和必胜信念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只能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无可奈何。

“晨星闪闪,迎接黎明。林间,群鸟争鸣,天将破晓。东方的地平线上,渐渐透出一派红光,闪烁在碧绿的嘉陵江,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绚丽的朝霞,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是《红岩》中,新中国成立时对黎明的描写,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雪染红岩,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告别这个世界,留下了他们誓死追随的坚定信仰。他们在美丽新世界撒下了一道光,温暖如红日初升,明亮如皎月当空,指引着我们继续向前。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十

《论语》代表仁义、伦理和道德,传统观念总把“义”和“利”对立起来,这从古代中国到西方都有这种说法。但在近期的《论语》阅读之中,我发现其中有着不一样的利义观。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如果不追求物质的进步,人民、国家和社会都不会富庶,这显然对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利。但孔子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致富的根源就是要根据“仁义道德”和“正确的道理”,这样的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才能持续下去。当今社会不乏有企业或个人赚着不义之财,违反市场道德规范,置利益于一切之上。更有甚者,表面做着公益和慈善事业,背地里昧着良心赚着黑钱,利与义完全对立,这与孔子在千年前的教诲远远背离。

孔子从未贬低商人,但离开道德的商人,绝对不会是出色的商才。“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得到了利益,失去了仁道,甚至想尽可能钻法律的空子去达到赚钱的目的,这种利己主义只会把个人以及国家送上不归路。近期,爱否科技相关负责人在网上大肆质疑华为的拍照技术,断定其虚假宣传,以达到博取眼球和谋取利益的目的。随后在事实面前,该负责人无话可说,随即被开除。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应是坚守道义,不侵害他人利益,用正当的手段和自身的实力寻求商机。该负责人哗众取宠,自以为是,当然不会再商业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当利义观绝对对立以后,为富不仁的说法自然兴起,当社会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仍不健全时,就会留下给不法之人谋利的空间。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自律显得十分重要,《论语》可以教给商人如何“取之有道”。同事,也要明白“求利”并不违背圣人的古训,“阳光下的利益”自可争取,不必认为其有愧于道德要求。

正确理解孔子的利义观,才能形成诚信为本的市场经济。利与义,合则两益,分则两伤。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十一

飞机落地蓉城,刚好读完。

先说书:引子和尾声两章极其精彩。开卷让人回想起《尼加拉》开头那个为荣誉而死的国王。只有人类学才能不断地为我带来这样的高光时刻。

这本书最好的写法其实是沿着引子写下去写成一本小说,然后接上结尾50年一梦回首。

中间11章有10章论述和1章结论,总体来说写得不怎么样,10章论述的安排铺陈没有新意,只是简单的史料罗列和分类,第11章强行升华做理论比较,可谓生搬硬套莫名其妙。据此,总的来说如果说王笛的想法是做一个哈贝马斯社会理论的经验研究,那无疑完成度是很差的。

王笛其实拿着一批相当有价值的材料,令我觉得尤其有理论空间的包括文化精英的删诗活动(那个叫《杀子报》的话剧太有意思了,我昨晚做梦甚至都梦到了)、袍哥帮会与地方自治、军阀期间四川的武装化、团练问题等等,深究下去都很精彩,但文中就平平带过了。

但以此指责王笛这本作品是失败的是无理的,因为为理论提供某种质料恰恰不是民族志的意义所在。民族志的活力和意义正在于那些理论系统无法统摄的细节。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志材料越是无法归置于什么理论之下,这些材料才越有价值。

我看来,《茶馆》真正的结论是那个尾声,作者最后亲自在1950年的蓉城降临,作为一个不可说的已知未来的见证者,他用这本书表达了对成都人最普通的共同生活的热爱和怀念,这种十分个人性的情感恰恰构成了《茶馆》的精彩及其意义,在这种情感面前,哈贝马斯什么的真是毫不重要。

大概一个90年代的普通青年对这样的茶馆真是毫不陌生,对我自己来说,高中逃学去的网吧,大学隔壁寝的空座位,有灯之前的夜晚紫操,这些共同生活的场景才是日复一日的模糊岁月中最鲜亮的标点。

七年级读书心得篇十二

岁月悠悠,古老的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飞逝而过的五千年中,这龙的故土上出现了多少杰出的人物。如酒仙诗人李白;地动仪的发明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伟大的设计师詹天佑……但是,有一位学术精湛的学者,他的许多有见地的思想,直到今天都令我们无法忘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他的第子根据他的言行举止写出了响誉世界的《论语》。下面是我读孔子《论语》的一些感想: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孔子这些思想时至今日对我们仍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年代,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志向,能享福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要被学习中的困难吓倒,搞好学习,报效祖国。

孔子的一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诗、礼、乐修身成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德、智、仁、美样样精通的孔子!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并让之发扬光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55054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