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16:51:02
雾凇教案设计(通用14篇)
时间:2023-11-29 16:51:02     小编:紫衣梦

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前期知识和能力水平,合理安排学习任务。为了编写一份完美的教案,我们首先需要充分了解所要授课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和意图。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案可以参考不同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和调整。

雾凇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教案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学习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出示“雾”的大篆),猜一猜这是什么字?告诉大家,这是古代的雾字。(出示演变过程),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雨字头在上方,又宽又扁遮下方,务字撇捺要伸长,小小力字下边藏。)。

下面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一笔一画写下这个字,先描红,再临写。

同学们,看到这个雾字,你会想到哪些词语?看老师也组了一个词语,读一读。(老师,什么是雾凇啊?)。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视频,请欣赏。

解说: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亩萧条的时候,走进我国东北的吉林市,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又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它们如朵朵白花,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四大闻名自然景观之一——雾凇。

想更多地了解雾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课,齐读课题,和老师一起板书。

二、读课文,初步感受美。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对照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理解词语:奇观。

指导读好长句子。

读完课文,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够体现雾凇的美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把重点词语圈起来。

(1)重点结合图片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看,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像、像、像。

出示:雾凇太美了!

把找到地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雾凇的美。

(2)结合图片理解“千姿百态”“玉树琼枝”

看,满树的霜花如银花怒放,晶莹剔透;又仿佛攀枝的梨花,洁白高雅。它们似披着美玉,戴着白银,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读词语“千姿百态”“玉树琼枝”,读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雾凇太美了!

再把这个句子送进这个句式里读一读。

三、概括主要内容。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初步感受了雾凇的美丽,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写雾凇的美,还讲了什么?快速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形成)。

试着根据黑板上提供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儿,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留着下节课再学习。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生字。

四、指导生字。

同学们,还记得上课时老师在写“雾”字时,提到的写撇捺的书写要领吗?(撇捺要舒展)其实,这课生字中,含有撇捺笔画的字很多,大家赶紧找一找,看谁找的又快又对。

出示:零、淹。

大家看,这两个字撇捺的位置一样吗?

这两个字撇捺位置不同,写法一样吗?

引导:撇捺在中,左右要舒展。

撇捺在右,左收右放。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书写要领,试着来写一写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

展评。请同学们对照例字,和刚才的书写要领,评一评这位同学写的字。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吉林雾凇的美丽,知道了这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这美丽的雾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雾凇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

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映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

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联系课文说词语。

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指名说词语)。

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映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飘荡飘扬涌扑笼罩覆盖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

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映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映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四、拓展延伸。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松花江畔,欣赏着这大自然的奇观,你能不能用黑板上所列出的词语来赞美眼前的雾凇的美呢?(生思考,指名说)。

五、小结。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它以独具的魅力和风姿而享有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美名,难怪人们称它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

六、作业。

1、小练笔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写一段话。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网上收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继续了解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

七、板书设计: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雾凇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本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2、知道吉林雾凇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的美与奇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十二课《雾凇》,一起读读课题吧!

齐读课题。

2、课文中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为是怎么样的景象?

奇观。

(板书:奇观)。

【设计意图】语言简练,直奔文章中心,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3、怎样的景象可以被称为是“奇观”呢?

少有的罕见的不多见的奇特的壮观的。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这称得上是奇观的吉林雾凇。

二、学习第一小节。

过渡: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奇”在哪里?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教。

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读)。

1、通过朗读你知道吉林雾凇奇观是怎样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板书并指导读好三个词语)。

2、这么美的奇观,真想去领略一番呀!

(出示课件:雾凇欣赏)。

说感受。

【设计意图】借助画面感受雾凇的奇美,通过谈感受使学生对雾凇进行的景色进行内化,同时锻炼表达能力。

3、真是奇观啊,一起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三、赏读第二自然段。

1、真想了解这么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

3、(1)我知道了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2)找得真准确,那雾凇形成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呢?

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课件文字显红并相机板书)。

(3)一起来了解一下!

(齐读)。

我知道了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雾很多很大(引导学生感受雾美)/雾凇形成是缓慢、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

【设计意图】(同样通过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主导,抓住“弥漫”、“阵阵”、“涌”、“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最初……逐渐……最后……”)。

(4)相机出示课件图片、文字出示,让学生感受这个过程。

四、学习第三段,欣赏雾凇。

1、俗话说: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看雾凇最佳的时候是在清晨。清晨的松花江畔,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欣赏)。

2、是啊,雾凇是千姿百态的,漫步在松花江上,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你也来赞一赞吧!

3、作者是怎样描述清晨松花江畔的情景的呢?

请大家读一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词语。

讨论:琼枝玉树千姿百态。

4、这么美的景象,怪不得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这是一首古诗里面的两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理解。

五、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漫步在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领略了雾凇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并知道了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吉林雾凇让我们由衷赞叹“这真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真令让人心驰神往、赞叹不已!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用给出的词语,写一段雾景或一段雪景。

雾凇教案设计篇五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

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

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

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自学课文。

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

凝结摄氏零下淹没。

模糊雾凇缀满镀上。

缭绕琼枝玉树。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1、自己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4、抄写生字词。

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投影。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

(出示第二句话)。

(师板书: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

谈谈你的体会。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

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集中注意。

激发情感。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练习感情朗读。

(自读、指名读)。

齐说:奇观。

(配乐感情朗读)。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符合条件“遇冷”)。

指名说。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

(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

(指名说)。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准备。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22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教案设计篇六

教材分析:

这首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圣地沿岸的无限仰慕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作用,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认识“茁、镢、琅、窑、梁”五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重要性。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会诗中所说道具体事物的含义,进而理解诗歌表达的中心。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构想:

本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在理解时,适当加入有段材料介绍充实本文。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简介延安。

3、请三位同学读诗,纠正字音。

4、延安指什么?追寻什么意思?(多名同学回答,不要限制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划出来。

2、全班交流,了解学生的疑点、难点。

三、按阅读提示自读自悟。

四、质疑解疑。

1、齐读第一节,讨论词意,句意。

2、学生独立解释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补充,并引导学生朗读体会。

两句比喻句写出了追寻的迫切心情,而比喻所形容的事物本身却含而不露。

实际是指:“我们追寻延安”句意,我们追寻延安就象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就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延安精神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就像“春光”“雨露”“太阳”一样,表现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仰慕和向往之情。

3、读第2节,讨论理解代表性的事物,理解诗句的含义。

a、河叮咚的流水”当年人们在延河边漫步,讨论革命道理,这句实际是讲人们在延河度过的革命岁月。

b、“枣园梨花的清香”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实际指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从事的革命活动。

c、“南泥湾开荒的镢头”讲大生产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d、“讲话的会场”讲当年重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连用四个“追寻你”,采用排比句科学性出了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回忆,表达了作者的无限向往和依恋之情。

4、各自轻读第三节,讨论理解词意,句意。

“高楼大厦”“家用电器”代表现代化。

“雨后春笋”比喻高楼大厦大量涌现。

“满目琳琅”比喻家用电器种类、数量很多,使用很普遍。

“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

“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革命战争年代那种亲密的军民关系,党群关系,那种火热的斗争生活。

5、指名朗读第四节。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代表现代化。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上顶天立地的脊梁”表面指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顶天立地。实际上是说延安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绝不能丢。

6、有感情朗读两节,概括意思。

7、轻读第五节,理解:

“灿烂辉煌”形容延安精神光芒四射,崇高伟大,

“行尸走肉”,比喻有些人尽管活着,但只是躯壳,没有灵魂。句意:延安精神崇高伟大,市区延安精神就如同失去灵魂,没有它,我们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8、读第六节,理解:

“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

“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暖”

“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

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指出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含。

9、小结:诗中赞扬的延安精神具体指哪些精神?(全心全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相关心、爱护)。

五、总结课文。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延安的敬仰和向往之情,歌颂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抒发了作者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壮志豪情。

2、指导感情朗读。

作业设计:

1、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角色排练成诗朗读。

板书设计:

延河叮咚的流水、

枣园梨花的清香、

5延安,我把你追寻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雾凇教案设计篇七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板书:指导淞的写法)齐读课题。老师这儿有几个词,大家自由读一读,把字音读准确: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寒风吹拂、银松雪柳、雾气缭绕、琼枝玉树。

生:自由读。

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

生:说。

生:说。

第一段。

师: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词语,真是了不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吉林雾凇和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并成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课文中就有这么一句话说出了这一点(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被称为奇观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生:自豪。指名读。齐读。

师:“这”(红字凸显)到底指的是什么?到第一自然段中找找看。

生: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阳光闪烁,美丽动人。(出示此句)。

师:你们真会读书,找得非常准确。读读看,这些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出示填空:这真是__________的雾凇啊!)。

生:汇报(美丽、壮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相机指导朗读。

师:大家说得真好。

第二段。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松花江吉林市流域的示意图(出示流域图,结合图示进行讲解:绿色闪动的流域为松花江上游,冬季冰层厚度达到1米以上——找一个头较小的学生比较1米高度,人们可以在上面开车、游玩、凿开冰层捕鱼——出小图;蓝色闪动区域为松花江丰满电站拦腰截断的下游,经过发电机轮组,温度可以达到4℃左右,形成层层雾气)。

师:刚才老师介绍了松花江流域冬季的情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看一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的。

生:自读。

师:刚才大家读得都很认真,我们尝试着复述一下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出示填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生:指名2人复述填空。

师:看来大家已经对课文学得比较透彻,如果能读出感情来就更好了,谁来试试。

生:指名两人读。

师:刚才同学的朗读,抓住了要突出的地方,读出了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真不简单。

师:课文学到这,我想考考大家,雾凇到底是什么东西,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谁能用最简单的话回答。

生:答。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通过一个动画短片再来加深对雾凇成因的了解吧。(出示:动画)。

师:正是因为如此复杂的成因,所以,吉林雾凇才被称为天下奇观。你能对吉林雾凇称赞几句吗?(出示:雾凇真是_________!)。

生:说。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第三段。

师:经过这么复杂的过程,一夜过去,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样的美景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答。

师:让我们共同来欣赏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奇观吧。(出示图集)。

师:说说你的感受吧。

生:说感受。

师:从你们的表达中,老师感受到了雾凇的无比美丽。前爷爷看到如此的美景以后也写出了“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这样的佳句(出示)。同学们,你们能为如此美丽的吉林雾凇写一首小诗,或是一句话,也可以为它设计一个广告语。试试吧。

生:汇报。

师:咱们班同学真是太了不起了。课后将雾凇介绍给家长,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其它的自然景观,咱们下节课开一个自然景观的交流会。

美丽壮观。

成因奇特。

雾凇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课文是如何通过具体词句来说明雾凇的。

3、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

2、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谁来说说吉林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生交流)。

让我们美美得把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一读。

2、作者把吉林雾凇赞为怎样的景象?(板书:奇观)。

3、看着这样奇特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后)过渡:作者为什么称吉林雾淞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如此奇特大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自主探究悟形成。

1、过渡:雾淞,争奇斗艳,是北国风光中一绝,它们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为什么在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样的奇观呢?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去寻找答案!

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题,呆会,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1)、雾淞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雾淞的形成的过程大体经历哪几步?

2、交流:根据生回答。(课件出示:“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雾淞形成的原因,必须有有两个条件,是哪两个条件?多媒体出示:(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板书:(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3、师:为什么只有在每年的确12月至第二年的2月间,只有在松花江畔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才会形成“雾淞”?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多媒体)。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句子:

a、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b、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c、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对比朗读,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一句?)。

(学生交流:最初,逐渐,最后。)齐读这句话。

5、晶莹夺目的雾淞就这样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难怪吉林的雾凇能闻名全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漫步江畔赞雾凇。

1、过渡:雾凇之美,美在它的悄无声息,美在它的壮观奇绝。要欣赏吉林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下面让我们随着人们的脚步一起漫步于清晨的松花江边吧。

2、同学们,想不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呢?(课件出示雾凇奇观的图片。)。

3、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你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介绍一下吗?

4、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2、1990年,爷爷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奇妙的奇观——雾凇。

3、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四大奇观吧!(图片欣赏: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师作适当讲解。)。

4、希望你们课后能主动搜集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因,成为一名业余小导游,给家人或同伴介绍介绍这些自然奇观。

五、作业布置。

1、搜集吉林雾凇或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的资料,设计一份导游词,开展一次争当小导游的活动,把具有地大物博、景象奇美的祖国风光介绍给大家。

2、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六、板书设计。

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

凝结遇冷千树万树梨花开。

饱和的水汽。

雾凇教案设计篇九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笼罩着()。树木()。渐渐地,(),()。这蒸腾的雾气(),(),()。最初(),逐渐(),最后()。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雾凇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能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一、导入,回顾设疑。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总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的确,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理解了生字新词,还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最为独特的景观,今天,我们将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自读自悟,与文本对话。

1、过渡:同学们,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板书奇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答案就在第二小节。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一边读,可以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

三、汇报交流,多方对话。

同学们,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了吗?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雾凇的形成需要条件。(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2、吉林雾凇这一独特的奇观形成满足这样的条件吗?对照理解吉林雾凇奇观的形成。

指名说。简单提一下摄氏度。(板书:4摄氏度 零下30摄氏度)。

(1)能理解过于饱和吗?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过于饱和,水汽很多?(弥漫 笼罩 淹没)把你找到的这句话读一读。指导读好这句话。

齐读。“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3)过渡:有了充足的水汽,有了低温度、大温差,美丽的吉林雾凇也就慢慢凝结而成了。

出示句子:

师:此时“渐渐地,……镀上了白银。最初……”

你能读出这样的感受吗?点出(最初 逐渐 最后)。

指导朗读。老师范读,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师:原来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形成的。

3、谁愿意说说这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老师给你一些词,用上“首先 接着 然后 最后”来说一说。

4、同学们现在一定迫不及待想欣赏一下吉林的雾凇奇观吧?配乐欣赏雾凇奇景。看完你有什么感受?说一个词。

师:难怪,在吉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出示)“夜看雾,晨看挂,待到正午赏落花”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你能试着背下来吗?

四、总结。

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我们来到松花江畔,走在十里长堤上……想象一下,当我们睁开眼睛,会看见什么?我们下节课再学。

雾凇教案设计篇十一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自然段,雾凇形成的原因。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什么是雾凇?请同学们打开书122页,快速默读课文,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你从哪儿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松花江畔就马上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的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惊奇、兴奋)那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同学们真会读书。老师在网上查找吉林雾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许多雾凇的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那好,我们一块来分享。(播放雾凇图片)。

四、学习课文第一、三自然段。

1、看了这些图片,你又有了什么感受?

2、是的,吉林雾凇就是这么的美,这么的神奇。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和补充材料,想想哪些句子体现了雾凇的美。(生找)。

3、交流:

xx句一:“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1)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出它的美。(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2)(指导朗读)十里长堤的雾凇如此的美,你能把他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赛读、齐读)。

(3)引读最后一句: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xx句二: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1)你从这句中哪些词感受到了雾凇的美。(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千姿百态”,还能换个词吗?(形态各异婀娜多姿姿态万千)。

(3)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你看到的雾凇姿态吗?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呀!难怪松花江畔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你们见过梨花吗?它是什么颜色的?

(5)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什么?(雾凇)。

是啊,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动人,人们看到这美丽的雾凇奇观,怎能不由衷的发出赞叹(读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什么呢?(师引读补充材料上的语句: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6)同学们,xxx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出示xxx的话)。

“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到了1998年3月,江爷爷了解到吉林省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眼前再一次浮现出七年前所见的奇景,便欣然提笔写下这首七言绝句: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同学们,这“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美景来之不易呀!当xxx爷爷看到这一奇景,想到七年来,吉林省,乃至我们全中国,经过七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使我们的祖国在各方面更上了一个台阶,江爷爷不禁感叹道: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再一次欣赏这美伦美奂的雾凇奇景。(生有感情齐读诗文)。

(7)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老师在欣赏完雾凇后,也作了一首小诗,与大家一起分享。

隆冬时节,北国江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晶莹夺目。

仰望松树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

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课后延伸:雾凇这一自然景观,除吉林外还有吗?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由个性到共性,体会出形成雾凇的主要条件)。

既然在中国和世界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雾凇美丽的身影,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雾凇教案设计篇十二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册的第22课的内容。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描写了雾凇奇观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作者对祖国大好山川的喜爱之情体现于课文的字字句句。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的成因和形成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通过欣赏图片、观赏视频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过程与方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雾凇的特点,感受雾凇的奇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雾凇之美。【教学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

一、欣赏美景,进入课堂。

1、大屏幕展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图片,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之壮美,重点欣赏雾凇,让学生再次感受雾凇的奇特、壮观、美丽。

2、展示江泽民爷爷对吉林雾凇的赞颂之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咸此景,人间成万事出艰辛。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读、思、画。

读: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体会奇特、美丽的雾凇,感受文章优美的语言。

思:你认为课文所描绘的雾凇美在哪里?奇在何处?这么美的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画: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句做上标记,反复读几次,并在旁边简要批注。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景。

围绕“雾凇是怎么样的美丽、奇特”,学习课文第一、第三自然段。共同交流,引导学生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第一自然段: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导: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并投影出示相关的雾凇的图片。

2、品:(师生共同抓住以下重点词句进行体会)(1)“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雾凇之美;(2)把“缀满”换成“挂满”、把“十里长堤”换成“长堤”,通过对比,体会雾凇之多。

3、读:先自由美读,再互相美读。

第三自然段: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的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读,画。

(1)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2)画出描写雾凇特点的词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5、品析(1)“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远远望去,这雾凇就像用精美的玉石雕刻出来的。用书中的词来说就是----()。(用填一填的方法理解“千姿百态”、“琼枝玉树”)(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导:多美的雾凇呀!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生齐答)“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理解诗句的含义。

6、多美的景观啊,让我们也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吧!(齐读3自然段)看着投影美丽的画面,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奇特、壮观。

四、合作探究,探寻成因。

过渡:读到这里,你一定想知道: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第2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吧。

1、合作学习,探讨:

(1)从这段中,你发现了什么?

(2)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3)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2、反馈交流,引导理解:(1)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

从“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中理解雾凇形成所具备的条件有二:其一,严寒季节;其二,饱和的水气。(2)饱和的水气是从哪里来的?找出并读读相关的句子。(3)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齐读。

初步明白:水汽——遇冷——凝结。

进一步引导深入理解: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怎样遇冷凝结成雾凇的呢?紧扣“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体会雾凇是慢慢的形成的。“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地”——说明雾气不断,逐步结成。指名读,评价,齐读,读出变化之慢。

(4)至此,雾凇就这样形成了,雾气还在不断地凝结呢!作者又连着写道??(生齐读)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多么神奇啊,再读。

3、描述雾凇形成的过程然后出示雾凇形成的示意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五、总结练笔,升华美景。

1、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观看雾凇影片。

六、拓展延伸,探寻美景(大屏幕展示它们的图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大自然是神奇的,还有许多奇特的景观呈现在我们面前,如火烧云、彩虹、海市蜃楼、极光等等,它们都有哪些特色?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探究,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或向身边有经验的请教,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或上网进行查找,通过日记、摄影、图画等形式与同学、老师交流,向大家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雾凇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准备:1.自主预习课文。

2.利用互联网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教学流程:课前谈话:猜谜语。

一、导入:

1、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出示“雾”的大篆),这是什么字?告诉你们,这是古代的雾字。后来经过逐步的演变、简化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字。(雾)。

指导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这是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云气或微小的水滴,下面的“务”在古代是这样写的(指小篆体),表示两军交战,许多士兵聚集在一起。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

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板书:雾)。

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多的雾气或水汽遇冷会凝结成冰晶,这冰晶就叫做“凇”。(板书:凇)所以两点水跟什么有关?(寒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吧。

(生:雾凇就是树挂,冬天挂在树上的白白的霜花。)。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的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松花江畔的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今天,同学们就要跟着老师走进吉林,去瞧一瞧四大奇观之一的雾凇。老师先给你们一些时间,读一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读生字词。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出示词语:(1)出示词语:

俗称镀上缭绕夜幕降临零下摄氏度。

师:摄氏度是用来表示温度的单位,课文中出现了两个温度,你能找到吗?

出示:4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指读齐读。

师:把温度放入句子中,你能把句子读通顺吗?指读齐读师:读了句子,我们知道了,原来雾凇是(零下30摄氏度)的时候形成的。

课文里面还有一个表示雾凇形成时间的四字词语,你找到了吗?(三九严寒)。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儿歌吗?出示儿歌,齐读。是呀,三九天可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2)出示第二组词串: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a.领读,小火车读,齐读。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个生字你能写好吗?(点击出示田字格生字)b.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左部短小右部宽,右部比划要紧凑,末笔捺划要伸长。

c.尝试运用生字词,表达眼中的雾凇。

江主席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兴致勃勃地为此景题词。

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生朗读)师:一代伟人在形容吉林雾凇奇观时也用上了和我们课文相类似的词语(指“琼枝玉树)玉树琼枝,琼是美玉的意思,在雾凇的作用下,树木都好像是用宝玉做成的了,可见雾凇是多么的美呀。

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用上下列词语来形容你眼前奇特的景观。(出示课文中的插图)出示词语:

缀满。

缭绕。

琼枝玉树。

模糊。

凝结。

淹没。

笼罩。

洁白晶莹。

弥漫。

蒸腾生:大雾弥漫,周围的一切都淹没在大雾的海洋中。棵棵大树都缀满了洁白晶莹的霜花。

师:你开了一个好头,用上了好几个词语。用词语准确,表达流畅。生: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到处琼枝玉树,真是奇观生:四周蒸腾着雾气,笼罩着大地,树枝上缀满了霜花。

师:听你们几个描述,我已经明白了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正确的运用,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理解、积累、运用。等我们学完了课文,你们还会更好的运用语言形容眼前的雾凇。

2、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师:你能结合黑板上的板书,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四、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作者眼中的雾凇究竟美在哪呢?

(一)品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1、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2、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交流: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

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十里”,体会数量之多。

给“缀满”换一个词语,你能换哪个词语呢?(挂满、铺满、开满、盖满)。

“十里”,大约5000米,我们班住的最远的同学到学校可能也不会有5000米,你想象一下,这一路上看到的都是——雾凇,那是一番怎样壮观的景象啊。

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评价: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从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看来,此时吉林雾。

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二)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你又感受到了雾凇的什么特点呢,从哪儿体会到的?指名交流;

(它们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有的像高山上的雪莲,一尘不染;有的像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江城点缀得繁花似锦„„)。

(4)师:是的,雾凇宛若银花怒放,仿佛梨花带雨攀枝;又如朵朵银花,排排雪浪,蔚为壮观。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岑参的名句来――(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齐读。师:让我们再饱含深情再次吟诵-----师:漫天飞雪挂满枝头,却让我们感受到冬天里暖融融的春意,这样的吉林雾凇真是(生:奇观)。

师:让我们再次漫步长堤,感受那奇观。出示课文第三段,齐读。4.小结:学到这儿啊,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课文第一、三自然段都写了雾凇的奇特壮美,第一自然段是直接描写了雾凇的色泽美、数量多,展示了雾凇的壮丽;第三段是从人们观赏过后的感受来表现雾凇的千姿百态、生机勃勃的美。这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尝试着用一用。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完成《习字册》上的描红、临写。

雾凇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xx。

六、交流资料: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44768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