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空地读后感(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9 00:13:17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9 00:13:17     小编:雨中梧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完一本书籍之后,对书中内容和情感的反馈和思考,是表达读者对所阅读书籍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一种形式。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提高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还可以增进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我已经读完一本好书,不禁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产生了许多思考,我打算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的感受和思想。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书籍作者的意图,不要随意歪曲和曲解书中的内容。以下是一些名人的读后感,值得我们去借鉴和思考。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一

《北方的河》我反反复复看了三遍,一直想写点什么,却总觉得无从下手。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是它的核心,如果你以情节的跌宕起伏去要求它,审视它,你很可能会失望。整部小说都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激情,宣扬的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追求,它更像是一首雄浑大气的诗,像是一个满怀对生命的赤诚的青年的心灵语录,字里行间跃动着苍茫而又典雅、高贵而又朴素的美。作者不厌其烦地以饱含激情的笔调抒发着“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对北方的河深沉而又热烈的爱,这种爱仿佛与生俱来,每一条北方的河出现在“他”面前时总会让“他”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认为黄河就是自己的父亲。

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位新疆大学的毕业生,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却对人文地理极为痴迷,因此一门心思要考地理系的研究生,并一再强调“我一定要考上”“我一定会考上”自信得近乎偏执。“他”本来是要去延川看“插队”的同学但上错了车,在车上邂逅了一位《摄影艺术》杂志的女记者(小说中的“她”),二人一起去了黄河、湟水,彼此间产生了爱意,却不是终成眷属,最后那位女记者嫁给了“他”的一位好友。如果要说故事,这便是故事的梗概,但这并不是整部小说的重心,真正的重心是“北方的河”这个意象及其背后蕴藏的巨大象征意义。

繁复浓重的心理描写和抒情,让我们体味到北方的河在主人公心目中的分量是多么重,北方的河所代表的诸多优良品格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里。“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阿勒泰和巍巍大山,黄土高原的沟壑梁峁,新栽的青杨树林,以及羊群和马群,漂浮的野花,彩陶的溪流,铁青的河漫滩——都携带着热烈的呼啸一拥而至。”是的,那一条条北方的河已融入了“他”生命里,甚至在梦中,“他”都在呼喊“黑龙江”的名字,“他”梦见自己在林海雪原上穿行,“他”梦见黑龙江解冻了,“他”梦见自己在朗诵那为北方的河写就的完美诗篇。

那一条条滚滚奔流的北方的河,教会了“他”执着、坚韧、勇敢、朴素和宽容,让“他”也像一条奔腾的河流般从不因任何艰难险阻而改变自己的流向,永远奔涌向前,奋斗不息。北方的河造就了“他”,让“他”兼有青春的执拗和桀骜,“他”不甘心去干一份计生办的工作,而是执着地要去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那是“他”生命的理想所在,“他”愿意为之付出自己一生的精力。“他”孝敬自己的母亲,“他”从没忘记作为一个长子所应肩负的家庭责任,责任和理想在“他”的心头有同样的分量。“他”在爱情的紧要关头主动放手,不是因为“他”不喜欢“她”,也不是因为“她”已和“他”的好友产生爱情,而是因为这不是“他”所渴望的爱情,“她”毕竟还不了解“他”。对生命理想的追逐注定要让“他”在一条又一条的大河间奔波,注定要让“他”承受许多的艰难困苦,而“她”实在太累了,“她”需要有块“岩石”靠靠,而这些都不是“他”所能给予的。所以“他”放手了,“他”以北方的河的沉静、含蓄、宽容的品格来要求自己,让“她”去寻自己的真爱,并不吝给“她”最美好的祝愿。正如徐志摩所言:“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们之间虽然有爱情,那个光着膀子在火红晚霞下横渡黄河的男人(“他“)不仅定格在了“她”拍的那张照片里,也永远定格在了“她”心里,但理想和追求的不同却毕竟让两人无法成为彼此灵魂之伴侣。“他”期待的是一个会心甘情愿跟着自己从一条大河跑向另一条大河,是一个可以与之共同踏过河岸上丛生的荆棘的姑娘。

那一条条北方的河是“他”心中精神的圣地,不容亵渎,“额尔齐斯河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对爱情不忠,对他人不忠的人不配提到额尔齐斯河。“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更像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北方汉子,“他”朴素地恪守着北方的河那优良的品格,对抗着尘世间的失败、鄙夷、痛苦和背叛,“他”说:“我感谢你,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育成人,你在不觉间把勇敢和深沉、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变成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

在“他”身上,你会找到保尔·柯察金的影子,你会读出《老人与海》里的那位老渔夫,你会为“他”身上如《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一样坚韧、朴素的气质而产生深深的共鸣。“他”和保尔·柯察金、孙少平一样都是不折不扣的男子汉,他们都能坚韧地面对生命中的苦难,他们都能勇敢地横渡生命的暗流,他们都能为理想而执着不屈地奋斗,他们向我们呈现了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富于野性的美,当下这种美正慢慢地被侵蚀和瓦解。

通读整部小说,你会感受到一种东西在心中蔓延,它紧紧攫住了你的心,那是一种关于生命、精神和理想的东西,它有一种青春的热烈,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强健有力,那么的不可遏制。它让我们正视内心那片早已被世俗和喧嚣占领殆尽,几近荒芜的精神的绿地,让我们错愕和震惊,让我们愿意检点一番心灵的荒芜而重新踏上追逐生命理想的征途。

我禁不住想到“人怎么活着才是有意义”这个亘古恒新的话题。我依然不知道确切的答案,只是对那北方的河一样的苍茫古朴而又绚丽多姿的生命历程多了许多向往。因为我还年轻!正如小说中所说:“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二

或许因为老师推荐时打动我,叫我去看这本书,但刚看到如此华丽壮美的文字,没有喜欢的意思,但还很是震撼。沟壑、高原、黄河、理想……这一切是那么熟悉、平淡,而在他身上却散发着无尽的光,奔放的芒。

第一次合上书,也会像文章中那些有血男儿那样大喊:“作者文笔太好了!”而现在,突然后悔,后悔自己那么不负责的评价作者的文字。我常常会指责,那些扫一眼我文章就说“文笔不错,但是没有中心。”的人。这时也就会发思自己,静静又看了一遍。而这次,我再也没有放肆的大喊什么话了。而是泪在眶中转着圆圈,反射着文中一句又一句的话。“我们要培养那样的人,我希望有人能以地理科学为基础,深刻而不浮夸地综合其它科学为基础,成为一种真正有眼光的科学家。”……实在不想在摘抄了,因为每一句话都在敲着我的心。“它是那么年轻”,第一次有华丽的文字打动我,让我和它有那么多的共鸣,可觉得平时那种自信,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似乎原本有的那股气,一股让自己感到高于别人的气,淡去。然后在主人公刚跳下黄河后就全然没有了。他渡过黄河后,抓住了希望。而我,我站在文字外边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图有一点迷惘的追求。

第二次合上书,回想自己的誓言们,觉得很遥远、很遥远。突然哽咽道:你的气在哪里,你在寻找什么?你还在痴望哪条路、哪个心愿,是!只是心愿。可望不可即吧!可是他们,他们在为了什么?忽然想说,擦干眼泪活下去。他们拥有着的生活,只是我听说了的艰难生活。而我的生活或许是他们不屑一顾、感激的好生活。他们也失落过、也有过无助、也在挣扎、也渴望着自由、也有着伟大的梦想、也在燃烧自己、也在放弃、而最多的是他们不屈的灵魂,他在奔跑,努力,一条条河奔跑,他在追河,河是他热爱的,河是他的追求,方向。而当他热爱的事情一次又一次远离时,他在疯狂,他内心在呐喊,狂奔在厚实的土地上……我淡眼望他,感到了一种血性,感到他那在冲击。

我常常对自己说,在我的生命里只能有两种东西:一个是自由,而另一个就是梦想。他们常常会说:我们这一代人怎样。而我,没有在意。看到每一种人身上的特点和个性,觉得貌似自己有过,可又不知哪里像。又处于惘然,可能是任性吧。再看看他们生命中有过的东西,似乎和我一样,自己感到高兴。可是,自由我真的有?他们也是吗?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停地奔波,还能算的上有自由!但他们一直在笑,生命中的自由一次又一次离去,得到了梦想。难道自由如此尊贵?连梦想都成真了,而它还得不到?不然就是为了心中的梦而放弃自由。有些不忍心了,不想没有自由,更不愿失去梦想。

自由和梦想是并进的吧,因为我没有得到梦想,所以才不会感到拥有过自由……可是,他们有的自由还没有我多,但他们知足、他们仍然努力、向更高的梦追去,去想去做。

也许刚硬的文字渐渐淡去,但那种无尽的光、奔放的芒,还会燃、还会放。因为有着一种气在支撑,又会有一种力引导你,让你寻到它们。那种力量叫做——共鸣,思想的长河!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三

最近正在读张承志的《北方的河》,一部被为诗的小说。正如题目所示,描写的是祖国北方的四大雄浑的河――黄河、无定河、湟水、永定河。不失诗的赞誉,贯穿着他一贯的文风,大气而有力量,深沉雄厚的语言描绘着同样雄浑的河。

王蒙在《大地和青春的赞礼》中评价这是一首刚强滚烫的歌,一份鼓舞人心的精神,真切,燃烧着眼珠。

闪闪发光的河,横穿在黄土冒中,滚着浑厚的黄土的气息,便是母亲河:黄河。我想该是全书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段吧。读着那北流不息的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不觉想起了曾经课本里精读的那篇他的文章《汉家寨》,一种强烈的喘息震撼着人心,酷似那苍凉广阔中的坚守,像万顷铁石一般激荡着什么;那《心灵史》中哲合忍耶回民干涸阔土中的信念的追求,执着而沉重。一种无形的.力量埋藏的他心中,激荡在黄河岩石间激起的白浪中。

他和她的心灵的触动,点缀着黄河的雄浑。我喜欢他对黄河父亲的比喻,拥有母亲河的包容孕育,而有多了父亲特有的庇护与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支持,无言的承托。像是责任,像是拼搏,孕育着永远向前拼搏的豪迈。他十年前与今日两次横渡黄河的无畏与挑战,在父亲的庇护下再登彼岸。今日入水的一瞬,她相机下咔的定格,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汹涌着菱角分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的宽臂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像是怒吼,像是皈依。

父亲般雄浑庇护的黄河,领着北方厚重的一条条河,叙说着一代人的热情。长江,在这里是不适宜的,她显得太单薄,太瘦小了。卷着泥沙,狂吼着奔向大海,黄河,庇护着代代青年,奋勇向前。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知道《北方的河》这部小说,是前段时间网上课程《文学欣赏与批评》时听武汉大学的陈国恩教授讲到的。知道它的作者――张承志,也是第一次。以前我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张承志写的另一部小说、后来拍成了由腾格尔主演的电影的《黑骏马》。我没有读过《黑骏马》这部小说,也没有看过《黑骏马》这部电影。教授对《黑骏马》分析的比较多,对《北方的河》分析的不多。但我记住了他讲的一个细节: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作者把草原当成母亲来看待,写出了母亲、的伟大,而在《北方的河》这部小说里,作者把黄河看成父亲。我们常常把黄河看成是母亲,说它是母亲河,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却很少有人把它比喻成父亲。因此,我产生了读读这部小说的想法。

利用几个晚自习辅导的时间,到今天为止,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北方的河》。小说是用a4纸打印的,正反面,共57页,不算长。小说的情节也不算复杂,说的是一个曾在新疆下乡插队的知青“他”,在下乡插队期间喜欢上了北方的河,额尔齐斯河,黄河,湟水,无定河……他曾经横渡黄河去找自己的同学。他观察、研究这些河流,用心感受河流。这些河流或沉静,或奔放,或温柔,或热烈,都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象,更准确地说,这些河流在他的心里、灵魂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后来,他考上大学,学习的是汉语言专业,被分配到一个单位做了宣传员。但他没有去报到,而是带着对北方的河的热爱和深情,再一次去探访那些河流。他甚至还决定考地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他太爱那些河了。他再一次横渡黄河,但右胳膊肌肉拉伤。他考查黄河、湟水、无定河、永定河,既是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河流,更加深刻地感受这些河流的性格和情感,也是为自己的研究生考试准备论文。为了考上地理学的研究生,他自学地理学专业的书籍,自学日语,翻译外国地理着作。他深深地爱着北方的河,他把黄河看成是父亲(注: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小说里处处是他对河流的感受。为了这些河流,他克服诸多困难要考研究生;为了这些河流,他甚至放弃了对他抱有好感的喜好摄影的姑娘;为了这些河流,他满怀热情地写了一首诗――很长时间才写完,他还觉得不满意,因为感觉没有写出那些河流的真正内在的东西。小说最后,写的是他在考研前一天晚上做的一个梦:他看到了渴望已久的黑龙江,看到了黑龙江化冻,看到了等待自己的姑娘。而第二天,他就要进入考场,那个曾经对他有好感的姑娘也要和他的同学举行婚礼。

读完这部小说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作者通过主人公“他”的所感所思、所想所说,对额尔齐斯河、黄河等北方的河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这些河流的情感的描写非常细致,很有感染力;二是,“他”的人生道路、性格受到河流的影响,不肯屈服于命运;三是,以“他”、爱摄影的姑娘和他的同学徐华北为代表的青年人,对现实的不满及其努力抗争,并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当然,最深刻的还是主人公对北方的河的热爱和深情。当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某个事情产生兴趣,并发自内心地热爱的时候,他就会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即使遇到千般苦、万般难,也不会退缩。《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种精神是我应该学习的。

《北方的河》的主人公对河流的炽爱,特别是他把黄河看成是父亲,不知道能不能把河流看成他的信仰?或许,作者在这部小说里是否透露自己在寻找信仰?能回答这个问题的,恐怕只有作者本人吧。我们只能猜测而已。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五

通读整部小说,我感受到一种东西在心中蔓延,它紧紧攫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关于生命、精神和理想的东西,它有一种青春的热烈,它是那么的丰富,那么的强健有力,那么的不可遏制。它让我们正视内心那片早已被世俗和喧嚣占领殆尽,几近荒芜的精神的绿地,让我们错愕和震惊,让我们愿意检点一番心灵的荒芜而重新踏上追逐生命理想的征途。黄河,额尔齐斯,湟水,无定河和永定河;那一条条北方的河已融入了“他”生命里。在这里是一种旷野。是一种纯真。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完美合一。

这样的生活才是纯自然的。不加修饰的。那是黄河的儿子所特有的性质。我曾在主人公给病床上的母亲吃罐头的时候痛哭了一场。他成堆成堆的给母亲买来水果和罐头。打开,削好,递到母亲面前。“不想吃,”母亲的声音还很微弱。他还是端着那些食物,不作声地望着母亲。“不,”母亲又说了一遍。他把食物递得更近。“你也吃。”母亲说。“不,你吃,妈。”他说。“你也吃。”母亲坚持着。他拿起一个苹果,用两个拇指卡住,咔嚓一声掰成两半,大口嚼了起来。他避开了母亲的目光,也不再去看老人满头的白发。

母亲也吃了起来,小声地啜着梨子罐头里的糖汁。他们都想起了久违的往事。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相信没有切身的体会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的。另一段令我难受的地方是当摄影家嫁给了研究生的好友时。为何研究生不去追求呢。白白的放弃了一段纯真的爱情。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六

2010年4月,经过77天的独行,历经无数极限挑战后,杨柳松终于成功穿越羌塘,在最荒凉的无人区绽放出最灿烂的生命之花,完成一次中国探险运动史上的壮举。《北方的空地》就是杨柳松根据77天的真实经历书写而成,电影《七十七天》也是据此改编而成。

人生说到底是一场自我超越与自我和解。羌塘荒原,既是动物自由之地,也是人类心灵自由之地。杨柳松行走荒原,既是一场与自然的搏斗,与自己的搏斗;也是一场与自然的和解,与自己的和解。“只要你灼热的心,别的都不要了。”当身与心撕掉所有标签,褪去尘世浮华,赤裸面对天地时,人对自然与世界的理解也将更加直接、通透和深刻,也才能看见自己被重重包裹的真实心灵。正如诗人车前子所说:“我陌生于我,我满身是我。”

行走荒原,有时时间以空间为单位,有时空间以时间为单位,有时时空以心情为单位,有时时空毫无意义,林林总总,让你对日常生活重新审视,获得新的理解和意义。行走荒原,很多词语的感受与情感的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领悟。荒原行走的艰辛与景致的蛮荒,无疑激活了身体里最敏感的细胞和心灵中最深处的体味,真实且震撼。行走荒原,经常逼近体能极限与意志极限,在放弃与坚持、挫败与成就中来回奔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需一瞬间,便是天堂与地狱两种全然不同的世界与心境。“让所到之处洒满阳光——你便知道这是有意义的一天。”杨柳松77天的荒原行走,足以震撼世人。

行走荒原,也许不足以让你看透人生,但可以看透部分幻象,看到如流水般匆匆而逝的名利与富贵,看到人性中最硬核的存在。在荒原中,人最孤独,但也最丰富,可以享受到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领略到日常生活无法抵达的边界。在一个人的狂欢中,杨柳松更加清晰自己不想要什么,想要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形成对自己更完整的认知。即便知晓生命的结局,依然拥抱它,热爱它。“一个想飞的姿势,足够世界春暖花开了。”

无论自然还是生活,也许从来就没有征服,只有探索,永不停息的探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杨柳松,在荒原寻找不确定中的确定,领会确定中的不确定,独特的体验让时光变得熠熠生辉,也让人性变得闪闪发光。

林清玄说:“我们一年才看一次月亮,有多少人一年里看见一次自我的光明呢?”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于杨柳松而言,行走荒原是为了挑战自我,挑战自我是为了把握自我,而把握了自我,也就把握了短暂的一生,也就把握了渴望的生活。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北方的空地》这本书,相信每个人看完之后的感触都会不一样,那么就请大家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这篇文章吧,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所感悟。

看七十七天得以知道天下有这么个人,做了件疯狂的事。查到原书作者,买书一探。对作者无尽佩服,觉的心里有点困兽的压抑感,用作者的话:“身体每天都被什么东西紧紧束缚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每天衣服都小一号,每天都必须换上大一号衣服,身体才会舒畅”。我知道自己终生也不会做出如此冒险的事,但却可以一起享受那种面对生命的坦然。

用了两个晚上读完,七十七天的旅程似乎心境也随着作者在不断有新的认知,尽量不标榜,给作者贴英雄、神人、标签。就像他书中所说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的幻梦,头顶依然是被电脑辐*的越来越稀疏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旅行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人生是旅行,虽然,路的尽头什么也没有,但不能因此停止步履,因为你就是路本身。没有哪一个宿营点可以当做终点站,只有不断向前。这是一个永远参不透的话题,永远存在于思维里不断被更新,就像新陈代谢。行路注定孤独,群体的存在就像是孤独的狂欢大party,像是一群乌合之众。有一类人会很早发现自我不同,曲高和寡。可人其实差别又不大,选择的路不同而已,君子和而不同。人生中应该有哪怕一次这样为自己孤独的探索,不一定是旅行,旅行不是目的。生活总得继续。就算做《特立独行的猪》也应该是为了不被屠宰。

《北方的空地》旅行是一种探险,但最大的探险是人生。

《北方的空地》人生就是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之所以茫然,是因生与死限定了旅行的终与结。有些人乐此不疲地怀揣梦想继续前行,没有目标,没有问题,只是收获一路感受。

而非遵循内心的渴望。就我而言,为何旅行,同样没有一个靠谱的*,热爱是最接近的*,去追寻荒野的旷寂。

《北方的空地》生命如花,暂时凋零,是为下一次无比绚烂的绽放。

用安徒生童话《蜗牛和玫瑰树》的故事来描述这句话似乎特别贴切。玫瑰说:“我在欢乐中开花,因为我非开不可。太阳是那么温暖,空气是那么清爽。我喝着纯洁的露水和大滴的雨点。我呼吸着,我生活着!我从土中得到力量,从高空吸取精气;我感到一种快乐在不停地增长;结果我就不得不开花,开完了又开。这是我的生活,我没有别的办法!”。这是一颗孤立的玫瑰在某处与世无争地怒放。这也许是生命的一种意义。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八

北方的河给予作者的是一种精神力量,额尔齐斯河给予的是坚强、忠诚和敬重诺言,黄河给予的是父亲一样的深沉而又猛烈的爱,永定河给予作者的是耐性和沉静,黑龙江给予的是新的希望新的动力北方的河教会了作者怎么样生活、怎么样过有意义的人生。他感谢北方的河,你用你粗放的水土把我哺养成长,你在不觉之间把勇敢和深成、粗野和温柔、传统和文明同时注入了我的血液。他带着不同河流赋予的精神力量开始着人生。知青年代,被下放到新疆支边,变幻莫测的命运使自己学会了坚强、忠诚,才能熬过荒乱的岁月,就是额尔齐斯河的精髓支撑着他的信念,从此他也开始喜欢上了河流。

后来,一个偶然的错误来到了黄河的青羊坪,他迷上了黄河,就是这样的迷恋,他放弃了了学校安排的工作,转专业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为了参加研究生考试,他再次来到黄河实地考察,这次他感受到了黄河像是父亲一样托浮着他,黄河,一曲永恒的关于父与子的音乐。他感受到一种雄浑的生命力,粗野而古朴,充满青春之活力,他横渡黄河,他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能寻求自己想要的人生。来到湟水,一个破碎的彩陶罐和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杨树,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的生活的预示,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是那个苍白无力的社会,生的欲望强烈的树林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强烈青春热情,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永定河的耐性和坚韧使他明白怎么样在这样苍白的社会中坚韧的生活下去;而黑龙江赋予他如雨后春笋般的希望,永远前进,不断进步。

北方的河给予他的是幻想青春和热情,你用你刚强的浪头剥着我昔日的躯壳,在你的世界里我一定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和战士。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九

又一次读迟子建的文章,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一幅一幅画面,仿佛描述我的生活。冰灯,酸菜,鄂伦春族,雪。关于家的记忆瞬间涌了出来。读她的文字仿佛在读自己的心。每一个字都像一把刀,字字句句会能戳到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北方的盐》这本散文集记载了她对家的记忆,对人的看法,旅途的印记,身边的事物以及对逝去的丈夫的思念。读着书,体会着作者的内心世界,沉浸在她的快乐和痛苦中。或许因为同是对家乡的那份牵挂和惦念,她写的东西总是能让我感同身受。

从《北方的.盐》中我仿佛吃到了奶奶腌的咸菜,从《故乡的吃食》中我仿佛闻到了酸菜炖粉条的味道,从《冰灯》中我仿佛看到了每年冬天爷爷给我做的冰灯,从《我的世界下雪了》中我仿佛看到家乡独有的漫天飞扬着的鹅毛般的大雪,读《伤怀之美》让我对那些伤怀之地充满了向往,我感受到了憔悴、心动的瞬间,我感受到了她失去最爱的人的伤痛,迟子建,她是用文字来疗伤的女人,她的伤痛无处不在,《这世上所有的夜晚》中的魔术师便是爱人的影子,她把对爱人的思念隐藏在文字中,也隐藏在心里。

读《一间自己的屋子》也让我想到了自己。或许是女人都缺乏安全感,所以格外恋家,对一个属于自己的房子是格外的向往,说来可笑,我曾经一度把这当做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可见这对我是多么大的诱惑,而今再看到她的文章,又勾起了我对一间自己的屋子的向往。当你一直有一个想法埋藏心中但却没有人理解,突然有一个人说出了你的想法,那该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每一次读她的文字我都沉浸在这种产生共鸣的喜悦中,而同时也陷入平静的感伤之中。

身处异乡的日子,每每有了不快或受了委屈都会想起家乡——那个充满回忆的地方,那片富饶的黑土地。每一个躲在被子里偷偷落泪的夜晚我都会想起家,想起外面纷飞的白雪,想起热乎乎的乱炖,想起温暖的火炕,想起奶奶半夜起来给盖的被子。那些记忆如同烙铁一样深深地烙在心上,每一想起便痛上一阵。

北方遥远的一隅,那里有雪,盐一样洁白的雪,那里是我的故乡。那里有我无法忘怀的情。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一

俄罗斯文学是讲究写大地的,对于广阔的俄罗斯大地的深爱与忧思,这是一些伟大的俄罗斯作家--例如契诃夫、高尔基--身上最动人的特点之一。前几年出现了中篇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它以苦难而又美丽的中华大地的魅力使读者激动不已。现在又有了《北方的河》,它唱出了对于祖国大地,对于大地上的艰难而又奇妙的生活,对于唱着“花儿与少年”和“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人民,以及对于永远年轻的理想和热情的刻骨铭心、始终不渝的情歌。它把他的同胞,他的同时代人,他的同行唱得心头热热的了。

这是一首刚强而又滚烫的歌。黄河不能不是这首歌的主旋律。“父亲”的比喻与横渡畅游的栩栩如生的刻画,使浑黄的、燃烧起来了的、温暖多沙的一块一块的黄河居于群河之冠。而“曲流宽谷”即“老黄土帽中的拐弯河大深沟”永定河,抱着马脖子渡过的钢蓝色的额尔齐斯河,青麦、雪山、浅山和花头巾边的湟水河,把北京西北的巍峨山脉劈出了深峡长谷的永定河,以及坚硬的冰甲咔咔作响地裂开、青黑的水翻跳着推开巨船般的冰岛的正在解冻的黑龙江,便成为黄河的补充、延伸和变奏。

张承志写实并不写意,写景、写情而又充满严肃的思辨,他既提供了形象清晰、凸现可触的众河景观,又深深地挖掘着各河的特色与众河的统一的北方的雄健粗犷的灵魂。他同时还从象征的意义上通过河流写了我们的即使破碎过也永远美丽、永远充满希望和力量的生活。那就是说,小说不但写了北方的几条河,而且写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

小说对于马家窑文化,关于彩陶的河的描写,恐怕不仅是顺便提及,而是有它的深意的。这样的高瞻远瞩,这样的对于历史、大地、生活的沉思,不能不给我们的引人自豪的当代文学带来新的精神境界、新的信息,这是一切鼠目寸光、小打小闹的作品所不可企及的,是一切迷茫、颓废、只知无休止地咀嚼自我的作品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如果猜测作者的动机,也许张承志更有意于通过“他”和“他”的河来写那一代人,他意欲显露那一代人的奋斗、思索、烙印、选择、幼稚、错误和局限,表现他们的深刻的悲观与最终病态软弱的呻吟在新生命的欢叫中被淹没(见小说题词)。应该说,有许多地方他写得很成功,像“她”的经历对于“他”的经历的补充、修正和冲击,像“他”的艰苦奋斗、脚踏实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他”对于爱情的态度、“他”请“她”吃西餐的场面,都相当感人,像一幅彩色的、配有动情的背景音乐的电影画面。而这种栩栩如生的画面,正是张承志过去偏重遐想、思辨色彩浓郁的作品中所缺少的。

我尤其欣赏“他”关于四个真正的男子汉的豪言,“牛虻、马丁·伊登、保尔·柯察金”、“还有一个是我”,这最后一句话“他”当然没有说出来。即使仅仅是豪言壮语也罢,这样的豪言壮语也是空谷足音式的黄钟大吕!一些人变得琐碎、纤细、扭捏,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一肚子牢骚、一肚子怨气,久矣!尽管是安定团结的和平建设时期,尽管人们可以大听轻音乐与大看时装杂志,但牛虻、保尔·柯察金的革命理想主义与自我牺牲,难道就不需要了么?在社会风气还如此不理想的今天,扶正挽颓,保持这种情操、这种精神,也许更加难能可贵吧?壮哉斯言,革命正气,民族正气,男子汉气概代代不绝!

顺便说一下,有一些读者对张承志的作品里的男性美深为赞赏。确实,张承志的作品里处处流露着男性的眼光、男性的骄傲和热情,男性的肉体、生命、灵魂的搏动和力量,这在当今文学创作中是很有特色的,除了蒋子龙、张贤亮等少数几个作家以外,几乎没有几个人有这种雄风。《北方的河》在这方面也是非常强烈的,甚至强烈到窃以为或许多一点节制和含蓄会更好些。

但是整个来说,《北方的河》里关于社会生活的描写远远逊于它对河流、对作品主人公的思索与情怀乃至有关地理学的描写。尽管张承志在作品中企图把生活写得更实一些,也许这是一个可喜的与必要的尝试。正因为他的河写得太好了,他与“他”以外的人物包括“她”就难免令人觉得相形见绌。也许是我的偏见,我觉得他的徐华北与“她”甚至还有顺手写到的湟水边上浇水种树的老汉有光彩,还不如红脸后生与唱歌的青海妇女更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颜林和他的父亲就更差些。

张承志显然还没有从当今城市生活中感受到诗和力,像他从内蒙古草原、从北方的河流与土地上所感受到的那样。对结构全篇起着重要作用的“他”考研究生的故事,不仅写得匆匆忙忙,从整体来说,也写得缺乏深度和新意,更缺乏全篇作品所具有的那种杰出的气势和壮美。他这个故事没有选好,起点低了,与河及关于河的描写处于不同的精神高度上,因而也影响了和谐。

但无论如何,《北方的河》的发表令人振奋,也令人鼓舞。波浪翻滚的几条大河向着我们的文学事业发起了勇猛的冲击,它号召着更加开阔、高大、强健而又深沉的文字,它号召着向新的思想境界与艺术境界进军,它号召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的文学巨人、文化巨人的诞生。它的出现展示着一种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姿态、新的快乐和庄严、新的胸怀和更高的文化智能根基。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二

读了一篇文章《北方,急速行走以及坚强地幻想》,作者是个言语极少,不善交际的人。我是个低调安静的人,在看到作者的性格后,我想他的文章应该是充满了及其的自我。我感觉这篇文章最大的优点就是写出了自我,正所谓我手写我心。我想懂得品尝孤独与寂寞的人应该会与他产生一些共鸣。

这篇文章写出他在异乡的无奈,也写出了在社会中总是充满着矛盾。我的一位老师告诉我: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生活在矛盾中。作者以他自己独特的思维诠释着对社会的认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世间的冷暖,锋利的笔端流露出真正的自己。对于寡言少语,不善交际的'人来说,文字或许是它们用来解脱的一种方式。书写心情,释放压力,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思想不同,性格不同。我们不想屈服于别人的思想之下,同时,我们也别幻想用自己去同化他人的思想。我总是想人与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思想不同,不去管别人做什么事,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谁都不是神仙,谁也管不了那么多。

我喜欢这种写作方式,表现自我中又升华了文采。人与人是不同的,语言决定思想,思想决定一切。

王艳老师说:你的心情会形成一种惯性,当郁闷成为一种惯性时,我们就要学会走出惯性,为自己打开另一扇门,想一想,原本你的思想可以更开阔。这篇文章也突现了作者是一个外表安静而思想强烈的人。

忽然间懂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活。而现实告诉我,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刻意追求什么,保留一份天真,就会更快乐。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三

因为我喜欢动物,所以我读了《森林报》,后来觉得不过瘾,就读了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北方森林的动物故事》。这两本书主要讲了人与动物共处的故事。

当我刚读上册书时,我很惊讶,竟然生活在森林里,还能与一些动物亲人般共处。当我看到“孩子,你没有看到城市里的人太累,城市中的人心上都是皱纹啊”时,我深深地感受到芭拉杰依这位驯鹿鄂温克中最后的领鹿人,发自内心的`感慨,是啊,城市里的人太累了,每天不光皱着眉头,还瞻前顾后,一会儿干那个事,一会儿干这件事。

当我读到“受重伤的驯鹿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燃尽时,离开鹿群远离温暖的营地,独自走向森林的深处谁也找不到的地方。”时,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以前我认为驯鹿只是一种普通的动物,但现在我觉得驯鹿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一旦预感觉得自己要去世,会离开鹿群,他们可能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家人伤心、难过;也有可能是因为怕传染别人,也可能.......

读完上下册后,我很想去蒙古和北方森林去看看,这两本书让我懂得了人和动物可以亲人般接触,只要你好好对它们,它们也会好好对待你。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希腊神话里着名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他使用木马计,取得了特洛伊之战的胜利。

他在回家的路途中走进了食莲人的国土,好不容易把同伙们救。他又到了海神儿子的山洞里,弄瞎了敌人的眼睛,逃出了山洞。他们接着又到了风神的家里,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宴会。遇到过巨人袭击,来到了女巫的小岛,看到了死去的人,最让他激动的是里面还有他过世的母亲。他们在海上航行时,又听到了海妖的歌声,为了保住性命,他想出一个计策,()他把一块蜡融化了,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放在耳朵里,才避免海妖歌声的迷惑,紧接着又遇到了海怪的袭击,他的船沉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海上仙女的岛上。又到了谢利岛,国王送给他一组船,送他回家。

回到家,他发现有少数人还忠于他,大多数人拿着他的财产来享乐,他用了比武的方法夺回了他的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智慧、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得到幸福的生活,到达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五

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作品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黄河和永定河的汇合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10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黄河,黄河给了“我”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得到过它伟大力量的赐予。当“我”再次扑入那被“晚霞烧红了的赤铜水般的黄河”,“我”又一次感受到了黄河父亲的博大和宽广,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我”的形象。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作品中,他已经以奋斗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要不顾一切地向生活挑战,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不甘心平静的生活,决心报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在考察中与她相遇,互相倾慕,“他”回北京为获得准考证而四处碰壁,在永定河边,“他”懂得了坚忍顽强。准考证终于获得了。临考前夜。“他”梦见了黑龙江,“他”与滚滚而下的满江缤纷冰流一起前进,作品把北方大河和主人公的行踪贯穿起来,象征性的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

读《北方的河》一文,深感其中的深邃,旷远,博大,恢弘,深深感动于其中奋力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追求?是什么力量使他永远坚信着自己的努力与其必然的结果?这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青春的灼热,诠释着青春所有的内涵。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六

艾青在诗集《北方》的序文中说:“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中写着诗。”这短短的几句真诚的自白,对于了解这首长诗乃至艾青一生的诗,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提示。《北方》这首诗最为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朴素,情感毫无遮蔽。

记得半个世纪之前,第一次展读这首诗时,开头四行作为小引的诗,就吸引住了我,觉得十分亲切自然,它热热地贴近了我的未开垦的心灵:

“一天/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对我说:/‘北方是悲哀的。’”

这四行诗仿佛轻轻打开了一扇门,一步就跨进了无边无际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广阔的天地,并唤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诗的情感。我不久写了《鄂尔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写诗的热情。当年我当然不会晓得这位“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是端本蕻良。对于他,北方无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话就将北方的魂灵带血带泪地剖露了出来。而艾青把写小说的端木称为诗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当年能说出“北方是悲哀的”这一句话,就应当被尊为诗人。

端木和艾青说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个很深很深的真实的境界,至少在我当时的感觉上,它绝不仅仅指荒凉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还有着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两个平凡的词,但这两个词一旦命运地关联在一起,就成为一声深情的呼唤,还有着历史的可感的深度。这是生命的自来的语言,只能是这么朴素。

一首诗,这般亲切和自然地写来,在五四以来的新诗史上还是第一次吧?“这难道是诗的语言?”当年就有人提出过这个诘难。

“不错/北方是悲哀的”。

诗人用亲切的口语写这首诗,跟他着意要无遮蔽地抒发内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这么写,甚至带着挑战的姿态。排斥了华丽的矫饰,弃绝了空洞的说教语言,采用鲜活的有弹力和流动感的语言和语调,这正是现代诗应当有的艺术要素。困此,对于当年初学写诗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启迪的。它引导了一代人写起这样的带有散文美的自由诗。

艾青式的自由体诗不是离开了诗,而是更真切地体现了诗。当我们诵读这首《北方》,便能理解诗人为什么要如此分行:

“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而年代的风霜/刻划着/广大的北方的/贫穷与饥饿啊。”

只能一口气读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顿,读者的心只能与诗人坦诚的情感一起搏动。诗的语调是沉缓的,有力的,不但没有分行的感觉,吟读时,还深深体会到这些起伏的诗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动。没有脚韵,更没有那些外国学院派的“头韵”和“腰韵”。然而读艾青的诗(不仅指《北方》),我们仍能自然地读出它内在的有撼动感的深沉的节奏。艾青的自由诗,其实是有着高度的控制的诗,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须有真情,有艺术的个性,有诗人创造的只属于这首诗的情韵,这样才显现出一个浑然一体,可以让读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广大境界。

艾青为什么执着地写《北方》这样情境的诗,还在创作中“激起了愉悦”?一方面说明艺术创作本身有着创造者的那种开创陌生境界的愉悦,但我以为,艾青当时还有另一种近乎挑战者的愉悦,这就是他从当年流行的理念中冲出来,获得解脱,这也是一种愉悦。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诗无真情实感,只凭借空洞的叫喊以达到慑服读者的声势。也还有另一些诗,无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们在孤独中制作精巧的诗自慰。艾青的全部诗没有一行是呻吟的,尽管有着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个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须具有坚强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还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质)。不论是空洞的呐喊,还是空洞的呻吟,毫无疑问,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诗的制作。而健康的诗总是朴素的,它绝对不需要用庄严的概念和美丽的词藻来装饰。因而当年写朴素的诗,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种美学领域的战斗。艾青在论诗的文章里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读艾青的诗,特别是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写的那些短诗,一点感觉不出诗人和他的诗与读者之间有任何的隔阂,有什么心理上的距离,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写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没有浮夸,没有虚拟,读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实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远的苦难与土地的苍茫所带来的令灵魂惊醒的沉重感。诗人最后的几十行诗,悲哀升华为巨大的力量,且有着深隽的哲思: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

这十几行沉重的诗句,道出了艾青的胸怀与气质。《北方》的语言和情境,以及它显示的宽阔的姿态,正是悲哀而古老的国土和种族赋予诗人塑造这首诗的灵魂。《北方》所以能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它是一首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操的诗。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七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学个性、最富有思想性和学者气质、写作的视野和立足的文化疆域最为广阔和坚实的作家之一。张承志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北京,回族。1968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牧区插队。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曾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回族区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游学日本、西班牙、摩洛哥、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现为自由撰稿人。

北方的河》一文中的片段:

她惊呆了。她愣愣地瞪着徐华北,觉得这年轻人深邃的黑眼睛正洞察着她的五脏六腑。打碎的彩陶罐,她在心里喃喃地说。真厉害,这家伙。谁知道是谁照的,一张破静物呗。她说。她不服气地打量着这位食品厂的小秘书,她不相信有人能理解这帧画面。这样平淡无奇的画面,它的完全隐藏的内涵,只有当人们听说作者是一个伟人之后,才会牵强附会地去大事发掘。难道你能看透我的心?呸!

徐华北推开其他照片,把那幅静物移到阳光晒不到的地方。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生的欲望强烈得逼人的一片树林。端庄、美好、宁静的陶罐子,可惜它碎了。

她听着徐华北低沉的嗓音。他的嗓音很好,低沉浑厚,她想。他们都有这样的嗓音。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徐华北沉思着,斟酌着词句说。

不仅仅是我们,她怯生生地插话道,这就是生活。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北方的狼》这篇童话。这是选自《杨红樱童话》里的一篇文章。《北方的狼》字数较少,却写到了充满野性的狼群是凌厉、粗犷、冷峻并充满野性气息的。文中写了一只来自北方的狼,为了美丽的传说,独自来到了南方。他身上虽然有着残酷野性,却充满了正义感。爱情专一的他,看清了南方狼王那自私、蛮横和险恶、残暴的'品质后,想带着那只喜欢他而不愿做狼后的母狼曼莎远离这个令他失望的地方。他勇敢地向狼王挑战。最后狼王几次用诡计,让北方的狼掉进猎人设下的陷阱里,要被送去动物园。他选择了死,他宁愿死也不愿意去动物园做一只失去所有自由的狼,就用头猛撞铁栏杆。在夜晚悄悄地去看他的曼莎,看不下去了,就叼来一支一闻就丧命的“死神之花”。北方的狼果断地吞下了“死神之花”,结束了自己美好的性命。

大家别以为只有狼才会干这种事,其实人也一样。我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一对恋人相爱了,到了半年后因为种种原因而分手了。女孩和另外一个男孩在一起。分了手的那个男孩很不甘心。有一天,他看见前女友的男朋友正独自走路,心想这是个大好机会,就骗他把他带到一个偏僻的地方残忍地杀害了。后来警方发现了,就把他抓拿归案,判了死刑。

人的行为还不如狼,人也有生命。为什么就不可以忍耐一下,要怎么斤斤计较呢?如果分手了,还可以重新找一个啊,可能还比上一个还好呢,全世界就只有她一个女的吗?也犯不着杀人这么可怕的吧。他现在肯定后悔极了。读了《北方的狼》后,我看出了自私、暴戾、横蛮霸道等非正义行为。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十九

《奥德赛》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奥德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他的妻子佩涅洛佩的坚贞以及他的儿子的勇气,歌颂了智慧、忠诚和勇敢。看完这部小说,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做事要有奥德修斯的那种不畏艰险的精神。特别是当我们身处困境,看起来觉得任何事都对我们不利或者完全找不到事情的突破口时,我们不应该向困难低头甚至畏惧它。有句话说的好,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所以不管是面对生活中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我们都应该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的克服它,战胜它。

2、做人要有佩涅洛佩那样在感情方面有自己的坚持。一个人对待自己另一半的感情必须忠诚,不要摘了芝麻掉了西瓜,受不住外界的诱惑。在感情方面要果断而不要优柔寡断。

3、做事同样要有特勒马科斯的那种勇气。他东奔西走几经周折,突破自己的局限,带着十足的勇气去寻找自己父亲的下落。在生活中,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应该鼓足勇气,勇敢地跨出去。虽然不踏出第一步就不会有失败,但是站在原地不动也就永远不会获得成功。所以我们要以这种积极地心态和足够的勇气去做一些我们想去做的事,我们才会获得成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二十

“完了,您他妈的再别想写河流了,至少30年,您写不过他了!”,这是作家王蒙在看完张承志《北方的河》后随口说出的评语。“我再也不想写小说了”另一位女作家王安忆的感慨更为实在。张的这篇中篇小说原载于1984年的《十月》,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潜自如的叙事角度,激情澎湃的文字组合、热情奔放的抒情风格、和厚重精实的文化底蕴征服了广大读者,尽管以后他先后推出《黑骏马》、《金牧场》、《心灵史》等不朽力作,但是在许多文学评论家看来,《北方的河》无疑是张最成功的小说。

说来惭愧,这样一部经典作品我与它的邂逅只在两天之前,因为学校停电的缘故我一头钻进学院资料室,在一排排书架前漫无目的的踱着方步,消耗着因停电而突然凝固起来的时间。发现这本小册子极其偶然,我向来不太留意文学架上的书目,可能是读过张承志的散文,也多次听导师推荐过他的作品,便对他的名字格外敏感。咦,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ok,就这本书了,毫不犹豫的办理了借阅。

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看完了《北方的河》,本来睡眠就不太好的我真不应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这样一部作品,弄的我昨晚差点再次失眠。套用周杰伦对费玉清的那句恭维,“能把纯文学的东西演绎的这样传神,真的就只有他(张承志)了”。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开始叙述,主人公曾是一名知青,后在新疆大学读完汉语言专业后,意识到虽然论文可以打5分,但是并不意味着适合作一名语言学者,因为受到好友颜林身为地理老师的父亲的影响,决心该行研究地理,回到北京报考著名地理学家,曾留学牛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柳先生的研究生。

这部作品其实和张的其他作品一样,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黄河、湟水、额尔奇斯河、无定河、永定河、黑龙江都成了作者抒发豪情壮志的对象,在作者心中这些彻夜流淌奔腾不息的河流其实是中华民族的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有过苦难的过去,有过迷茫的徘徊,但是在当他的身躯与精神完全融入北方大河的过程中,他以一个不屈服于挫折困难的“战斗者”的姿态重现出现在读者面前,是北方的河给了他重生的力量。

这是一部激发人奋进向上的小说,这是一部几乎没有情节,通篇采用“意识流”般的时空交错写法的小说,这是一部洋溢着强烈浓郁时代气息的小说,这是一部令你看完之后渴望回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个青春澎湃,昂扬着无穷生命动力的激情年代的小说。

感谢你,张承志,让我这个周末可以分享到你曾经的别样青春,那些生生不息奔腾不止的北方河流,一定会为冲破坚冰的阻力,为我的内心开辟出一道真正属于自我的精神航线,并且指引着我顺流而下,躲过沙洲暗礁,越过荆棘浪口,或者带着坚毅与果断顺额尔齐斯河北上,勇敢驶入北冰洋,或者怀着执着与热情乘黑龙江东流,去拥抱蔚蓝色的太平洋。

这是我读完《北方的河》的一点肤浅想法,我不会写文学评论,更没有资格评点前辈,虽然语句不通,措辞生硬,思想肤浅,但是如果大家能抽出一点时间,读读这本不到十万字的小书,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北方的空地读后感篇二十一

我发现读书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最初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感触并不算太多。觉得只算是一本读得下去的现当代文学。但是我想起自己给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在读完之后写一篇书评出来。于是我的想法在写书评的时候就喷涌而出。后来才明白,这应该就是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其实又掺杂了重读和思考的缘故,所以能够让我得到更多。

我发现读完之后脑海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贯穿书中的乡土情怀。我自己在很长一段时间当中,对自己的故乡也是有一定的排斥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北方的小县城,污染严重,人情复杂,对我而言没有任何归属力。其实我之所以现在身在北京,很大的愿意就是因为自己没有那种情怀。但是我从这本书里却能够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情绪。我觉得用艾青的一句诗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不论是《黑骏马》中对草原的描述,还是《北方的河》当中对河流的追逐,都能够看到一种最浑朴的热爱。这种热爱没有什么原因,只是因为热爱。现在的孩子们很缺乏这种淳朴的感情,他们认为什么都要和外表挂钩,什么都要和利益相对,所以所有拥有的东西都一定是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从骨子里看不起这种淳朴的感情,因为他们认为没有价值。

我能够发现这样的事实,是因为我尽量在一条不功利的路上走着,尽量让自己远离那种外表的追逐,重视自己的内心。但是我做得还是不够。

印象中我是从看过绿妖的《沉默也会歌唱》之后,才开始对我出生的地方有了谅解。我之前一直都觉得羞于提起,自己出生在一个小县城里。我在上高中的时候开始生活在城市里,开始被各种眼花缭乱的东西晃眼睛,但是我却完全不知道它们是什么。我应该永远都会记得因为我对这种眼花缭乱世界的无知,所带来的别人的目光,让我当时痛心成长。我用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生活得像一个城市的人,但是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即便我有了一定的能力,我还是对这种眼花缭乱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不是没有能力去感受,甚至去驾驭这样的生活,只是觉得浮在表面的生活怎么能够接触到生活的本质。即便我感受过那部分的世界,又能够给我带来什么。那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才是真正的没有意义。

再者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可能始终存在我所属的阶层当中,我没有过高的能力,也没有那种欲望想要探寻其他的世界。我觉得我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已经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我从不抗争,我喜欢顺其自然。

所以我才慢慢意识到我的内心是有这种情怀的,虽然我现在选择全国最拥挤最混乱最繁华的一个城市,但是我应该最终还是想要回到让我安心的城市。只不过现在的我可能顾虑的更多还是一种自由,但我相信这种情怀和自由的冲突总有一天会消失,总有一天我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深刻地生活。

感受深刻的第二点是作者对于情感的清醒态度。情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既不是随波逐流,也不是将将就就,而是命中注定就是那个完美的人。一旦这个人不完美或者有缺陷,可能随时都要做好撤离的准备。

我一直都秉持这样的观点,并且一直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偏激。但我在看了这两篇小说之后,觉得自己一直以来的观点其实都是这样的。但凡对方有不完美,我可能都会愤怒。但凡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所冲突,就会有些不自然情绪。放在我自己身上,之前的三段感情可能最终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了结的。

说回书里的故事。事实上《黑骏马》里他看到真相之后的愤怒,让我有些不理解,反倒是最后两人以兄妹身份见面之后,那种释怀真是让人舒畅。倒是《北方的河》里那个黑眼睛的姑娘真是让人难忘。我看到他们俩人没能够最终在一起,竟然有些小小的伤感。张承志用两个岩石来形容这两个人的感情,让我眼前一亮。姑娘觉得累了,需要有块岩石靠靠。但其实他们两个人都是岩石,岩石和岩石最终就这样分开了。虽然我最终也没有从故事中捕捉到究竟是什么样的事实让两个人没能走到一起,却还是觉得这样的结局真令人欣喜。

并不是所有情感都应该是喜剧,并不是所有内心的悸动最终都能够涌出心头。生活就是需要深刻,深刻,再深刻一点,永远不够。

最后想说一点关于那个年代的激情。想想自己也是一个正当年的时期,但是若不是自己奋力争取,恐怕早就不小心被冲进平庸的大江大河,或者自己也还是在平庸当中奋力挣扎的一只小鱼,却总是有着盼望自己改变的内心。在那个集体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饱含热情,对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才能够有那样深刻的生活。那么现在的我们呢?我们如果想要活得深刻,应该只能够靠着这个社会上苟延残喘的一点气息,带动着自己的心脏,寻找自己的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22081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