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8 14:21:18
2023年曾国藩传记读后感(优秀12篇)
时间:2023-11-28 14:21:18     小编:GZ才子

读后感既是对作品的回响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发现和触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认真阅读书籍,仔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其次,我们可以从书中提炼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可以是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对角色的思考,或者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联系和对比。无论你对这本书的感受如何,以下的读后感范文都值得一读,或许能够给你一些新的思考和触动。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一

看了《曾国藩》后,实际上已找到了答案,曾国藩就是一个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身上有着民族和文化的负载,并且他的经历也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处在变革时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依然渴求来自本族文化的滋润,尤其期盼从这种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获取某些启迪,这启迪因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更显得亲切、实用,也更有效。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当大事,全在明强二字”。怎样才能明强,他认为:一是能自胜者谓强。二是从自修处求强。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心的修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形成圣贤标准的道德品行。这样就能求得真正的明强。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读懂这本书,便与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通了一次话。通了一次话,就明白了很多事理。感觉挤压在心底的那些惑事竟然轻轻化解了。

也许读得有点狼吞虎咽,还没完全读透。好书不厌读,待有时间再细细品味咀嚼吧。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二

《曾国藩家书》收集、整理了曾国藩和祖父母、父母、兄弟之间信件往来的精华部分,书中通过教导读书、研究学问、修身、立志、坚持……等方面,让我们在他平淡的家事中看到了曾国藩的“真”,从而对曾国藩有了更深一层地了解。

读其家书,我是深深地受教了。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但要想真正做到这“三不朽”却不是件易事,而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像我们述说了。然而要做到这那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多大的毅力啊!在我看来,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其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只求自己舒服。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能够成为和睦家庭中的一员,有人关心,有人呵护就更加不易了,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苦苦追求的东西,一直在我们眼前,只是我们一直以为是理所当然,不懂珍惜,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

《曾国藩家书》给我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些,我还需要好好的学习。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三

因上周外出培训,很遗憾没能观看人劳科组织的《曾国藩家训》视频学习,自己随后在图书馆借阅了《曾国藩家训》一书认真阅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家训》有“千古第一家训”之称,其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传播好家风、家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很难再静下心来,读一本好书,直到邂逅《曾国藩家训》,虽时隔二百余年,曾国藩的言语和精神仍熠熠生辉,能够照亮我们日益阴霾的内心。

《曾国藩家训》其主要内容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修身要勤、兴家要勤、读书要勤、修心要谦、交友要谦、兴家要谦,字里行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

现在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自信来赞美自己,鼓励自己。甚至有的人把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给遗忘了。新时代的人应该紧跟时代进步的节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

看了《曾国藩家训》一书,我懂得了要时刻反省自己,每天睡前好好回忆今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做错的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再虚度光阴,珍惜美好时光,在岗位兢兢业业,奋力工作,为我矿的安全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四

掩卷《曾国藩:野焚》,心野起伏,不得平静。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压力,万事务清务尽时能劳烦多少心力,不敢想象。

从孔孟朱理,到申韩法学,在这一册,曾又到了黄老之道。为什么杂用黄老,唯曾缺少黄老,等黄老之道指导他的知行时,他又有了别一番力量,就象游戏里的失血补回,失的更少了,补的更快了,生命力更强了。

岐黄医世人之身病,黄老医世人这心病。黄老之道,当读《老子》《庄子》,曾可以倒背如流,但他听丑道人“结合这些年来的人事纠纷,再认真细读十遍”一番话后,静下心来,再从老庄中悟出从前未悟出之道理并践之。“柔胜刚,弱胜强”。

他认为书屋里的滋意的快意,终会导致损害。“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在书斋里,在六部签押房里是无论如何也设想不到的,它们对事业的损害,大大地超过了一时的风光和快意”。此言正如政府机关,一味借体制之便高居快意用权,沉不下去受些磨砺,终不能理解黄老的妙处。肃顺拉拢曾告之在圣上面前保举其江督之职时,他未与肃顺有书面的答谢,足见他对个中复杂关系的指臂洞察。

所以,“明用程朱之名分,暗效申韩之法势,杂用黄老之柔弱”,正是这一册书里曾的心性和行事逻辑道路。

曾中堂的精进,在这一册中也是让人震撼。人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诸如,他在军务繁忙时集《经史百家杂钞》,每日看读写作,临《清爱堂帖》,坚持读史十页,等等。学不会,但可以学得象。日拱一卒,日省一事,即可。

另外,他的“举止稳重,发言訒讷”,也是我要好好体会学习的。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五

《曾国藩家训》是我最近读过的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之前也看过一些写曾国藩的文章,但是对这位大家的了解都只是些皮毛。郦波老师幽默风趣的评说,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很推崇曾国藩,包括像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适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学习,下面略做总结:第一部分修身、养性,这就是自立、自达;第二部分识人、用人,这就是立人、达人。

14、曾国藩曾经三顾茅庐重用彭玉麟,史上最痴情的高官,当世唯一的一个完人!不爱官,不爱钱,甚至不爱惜自己的性命,但爱民!爱国!一个重情重义的奇男子、大丈夫!

你看他一生重情重义,画尽十万幅梅花以纪念梅姑。

你看他从军数十年,作为水军将领,带兵期间,哪怕身受重伤,也要住在船上,从来不移住到岸上来。

你看他屡次受高官厚禄,却从不为之心动。

你看他一生节俭朴素,从不追求个人享受,到晚年却把一生上百万两白银的官俸捐出来修建学校,补充海军军费。

15、曾国藩从善如流,在创建江南制造局的同时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技专著,奠定了中国翻译学的基础。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第一台汽锤、中国第一台车床、中国第一台刨床、第一艘近代军舰全是从安庆内军械所,从江南制造局里出来的。曾国藩的洋务事业虽没他预期的效果,但为中国近现代工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就全体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就无数个体的成长史来看,思想、精神、信仰才是人生恒久的力量!

数十年来的教育,一直在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之间兜圈子,以为倡导了能力的培养就逃避了知识灌输的嫌疑。但全社会似乎都忘记了,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关心生命的成长、启发良善的人性、影响有价值的人生。而这一切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归宿。

这些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度里的每一户家庭,乃至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而中国传统儒家所提倡的以家训教育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却给出了最佳答案。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这是教育上最简单的一条真理。

以上是我读此书的一些感想,由于职业的影响,我对涉及教育方面的话题关注较多,也用了很长的篇幅来不厌其烦地阐述,真的是佩服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感恩!感动!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六

利用十余天的时间读完了《曾国藩家训》,对曾国藩的成长过程与为官的经历有了浅显的了解,更对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原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对其子嗣的教诲篇章,细读书卷才知,作者黄西华利用曾国藩的毕生经历解释着“曾国藩家训”的内涵。这不仅让我了解了曾国藩家训的内容,更让我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事例看到曾国藩的为人处事之学。

他的毅力是惊人的,是常人所不具备的,一是坚持写日记,一日不落;二是戒烟成功,虽然戒了很多次,但最后还是凭借自己惊人的毅力戒烟成功;三是每天读书,没有一日不读书,即使晚年视力几乎丧失也没有间断。

读到为学篇之教子读书成大器,也是本书最后的章节,提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这也是我要学习之处。

成语睚眦之怨: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眼看人这样的小怨。引申为极小的怨恨。如:《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又如:鲁迅《华盖集续编·再来一次》:“我那时和这位后来称为‘孤桐先生’的,也毫无‘睚眦之怨’。”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七

我对于曾国藩的记忆,在之前还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的水平,还只是知道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只是知道曾国藩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积极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等。读了这本《曾国藩的启示》,才让我更进一步的理解曾国藩的奉行要义和其带来的长远影响。

在这本书中,作者结合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亲身感悟及经验教训,为读者清晰呈现曾国藩通过一生坚持修业而改变命运,由出身平凡、资质平庸之人逐渐蜕变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完人,由粗浅之人转变为鉴人用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曾国藩的“恒”有三方面:在忧患中成长;持正道以开新;恒久中行善德。我们这一辈中有很多人曾经信誓旦旦的说自己要如何如何改变自己,如何如何变得更加优秀,然而真真正正身体力行每日坚持的又有多少人呢?又有多少人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时时刻刻保持着对目标的饥渴呢?一个人有了改变自己的恒心,也就有了改变了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所以曾国藩总结出:“恒不是策略,而是信念,信念就是自己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的东西,我从此一定要有恒、有恒、有恒。”

“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曾经很火的一句话,但是我觉得,不仅仅是当官,就算是为人,也是需要学习曾国藩的“恒”和“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作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任,曾国藩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还有很多,这本书需要不断品读。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八

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写历史小说就像是在刀尖上起舞。”唐浩明如是说。诚然,历史的真实性和小说的故事性,在某种层面上有着深刻的矛盾,但如果处理得当却能发挥各自的效力:既准确地阐述了历史,又能在故事中引人入胜,使人沉思。

这部书中虚构了两个人物——康福与康禄两兄弟,二人性格相似,侠肝义胆,古道热肠,又同样本领高强,但却走上了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道路——康福做了曾国藩的贴身护卫和亲信,康禄成为太平军的一位将领,到最后,康禄在天京保卫战中殉职,康福离开曾国藩归隐山林。

但两个虚构人物的加入并未减损全书的真实性(即使假定为真实人物,其对历史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反而成为这本书的一个剖面和作者对于这段历史及其主要人物反思的一个窗口。历史并没有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之分,太平军建军初期的平等口号和民主作风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曾国藩振衰起疲、经邦济世的士大夫精神难道就有错?历史的矛盾和作者对它的反思,借两个虚构的人物含蓄地表达着。

我相信,读书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我也相信,读书正如吃饭,奶蛋鱼肉果蔬都应该吃一些而且良好搭配。我更相信,读书对于人的作用是持续而升华的。但若非要谈一谈这本书对于我的人生启示,那就是《道德经》(又称《老子》)对于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在江西战场屡屡败于石达开,而且受到江西官场上上下下所有官员的一致排挤,困厄之时,曾国藩父亲去世,他索性撇下军队回乡奔丧,咸丰皇帝则借机解除了他的兵权。

百般困顿之时,曾国藩重读《道德经》,惊觉字字珠玑,深以为然,出山以后,曾国藩引以为人生准则,从此左右逢源于官场,报国报民于实践。可以说,没有《道德经》,曾国藩就不会有后来的成就。

曾国藩的每一次反思,亦是我的每一次反思。一次次地向书中寻求思想,一次次地拷问内心——我究竟想要什么?从那时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我想,有一些答案我已经找到,前路上永远亮着一盏灯,不管,这夜有多黑,多久。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九

据老爸介绍,一些担任领导职务的人也喜欢读《曾国藩全集》,他们关注的重心大约不会是历史怎么写,曾国藩怎么评价,其中曾经有人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老爸,应该好好向曾国藩学习。

如今读完《曾国藩全集》和其他关于他的书籍,整理出他的一些历史印迹――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曾国藩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腐败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十

阳光明媚的早晨,捧起《曾国潘》细细品味了起来。曾国潘是一位晚清的名臣,他花费了大半的时间与太平军作战,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英勇奋战,最终取得成功。

曾国潘出生于湖南长沙,在他六岁时,父亲便教他识字,并进入私塾读书,他与父亲一起参加科举考试,虽然屡次失败,但仍然努力读书。父亲比他先考上秀才,他深受打击,挫折再一次激励他,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考上县学成为秀才,第二年又考中举人。于是远赴京城参加会试,参加应试的是人山人海,他的首次考试就失败了,更荒唐的是第二次考试竟然将诗赋的题目弄错了,显然这次又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凭借平时的优秀,义无反顾将自己的诗赋送到了老师家中,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老师的举荐下顺利升官。

记得前两天我们刚学了因式分解,看着课堂追踪上那鲜红的叉,我不禁陷入了沉思,这道题究竟错在哪呢,这结果竟然不对?拿着题目反复验算,绞尽脑汁,可结果仍然和之前的答案一样。于是打电话和妈妈求证,结果妈妈的答案也和我一样。此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妈妈也向数学单老师求证,结果也是一模一样。此时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我们老师给我批改错了。可得意并没有持续很久,第二天单老师评讲题目时,终于公开了答案,我的这道题原来是少了解题过程,所以老师毫不留情地打了个叉。此时,我恍然大悟,原来细节处没有扣住,我将牢牢记住这次失败,抓住细节才能成功。

曾国潘为官一连三迁,在太平军进犯清朝的多所城市时,曾国潘被派往消灭太平军,他也从文人正式变为一名武官。他凭借他的睿智组建了自己的湘军,在日后的战争中湘军也成为了主力部队。他一向严明,故湘军被训练成了无所不胜的军队,可正是湘军的多次胜利,曾国潘变得骄傲自大,在一场大战中险些被擒,眼看着自己组建的湘军任人宰割,曾国潘不禁想要跳江自杀,幸得被手下救出成功逃脱。

成功逃脱后,曾国潘并没有气馁,曾氏兄弟在连续数日围困天京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再骄傲自大,而是小心行事,等到城内的敌军粮草食尽,一举攻破敌营,这一次大获全胜,终于结束了与太平军的战斗。

曾国潘回到故乡安度晚年,61岁那年离开了人世。他沉重而又劳累的一生终于谢幕了。

曾国潘是一位历史名臣,在战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成功,在职场上他凭借细节取得了重任,这就是他成功的诀窍!

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正需要他这种注重细节,一丝不苟的精神吗?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十一

但他天生又苯又慢。

且不说他考了七次秀才才入围,也不说他考进秀才名次之低——倒数第二,就说他背文章吧。

那是个酷暑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他的卧室,躲在床底,伺机行事。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已就寝。曾国藩却挑灯诵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背诵下来。当时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背得短斤缺两。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末,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

曾国藩的.苯和慢可想而知,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又笨又慢的人,灭了天平军,平了天下,挽救了清朝,成就大业。为什么呢?唯一的秘诀是,就是他一生坚持笨拙,不走捷径。

他曾说:“天下任何事都不是侥幸而成。要脚踏实地,不可投机取巧。”他还颤着手,指点道:“今后要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从此后,湘军打仗,从不主动。纵然是胜券在握时,也不主动进攻。每次和太平军对垒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指挥军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其他的了。以致左宗棠这样评价他:“正派而肯任事,但才具似欠火候。”他们曾经有过一段对话,但基本都是左宗棠侃侃而谈,而曾国藩如同听天外梵音。在左宗棠面前,曾国藩可不就是个蠢人。

只是,曾国藩从考进秀才那天开始就笃信这样的信念——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不取巧不走捷径。不断积蓄力量,那么有天总会薄发。

正如诸葛亮,倘若没有饱读书经,又怎能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大谈天下事分析地头头是道呢?正如刘备,在曹操眼前浇菜做花,韬光养晦,暗地积蓄力量,最终反败为胜。

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谓万物都是日积月累而成。正如大海是无数小溪汇流而成,高山是无数砾石堆积而成。

荀子还曾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可谓坚持才能成功。水是柔弱的,长时间的坚持却穿透坚硬的石头;绳本非尖利,长时间的坚持后却能割断木头。

曾国藩正是以坚韧的意志踏踏实实做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聪明人,甚至还影响了历史上后一个重要人物——李鸿章。李鸿章用同样的方法消灭了捻军——这一清朝的心腹大患。

我想起初学跳绳时,磕磕绊绊,别的同学都能一口气跳上许多个,我却连一个都跳不过。于是,晚上,我趁着别人不注意,独自在操场练习。一个,两个------一天,两天------终于,我能连续跳几十个了,然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现在飞快得很。

我想起了学自行车。初学,我需要老爸扶着。没有他,我根本不能上车:不是倒了就是扭了。后来敢上车骑了,在老爸的扶助下,也是歪歪扭扭的,还好几次撞到墙上去。一次,两次……一天,两天……我终于可以潇洒地在风中骑着车了!“哇!”那感觉太好了,就像飞上了天。

其实,我本一拙童!可又笨又慢又何妨?勤能补拙是良训,踏实前进是正道。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篇十二

看了很久,终于把这4本《曾国藩》读完。说实话,在读之前,我对曾国藩一无所知。

我对那段历史,只限于高中时候的历史课本而已。

在阅读过程当中,我深深的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也对书中,很美的文字所吸引。作者文学功底很深厚,文章通俗易懂,对我这种历史小白,文言白痴来说,很是友好。而且关键是心理描写特别的多,代入感很强。

书中,描写很多曾国藩的心理活动,让我感慨,无论是多么厉害的人物,每个人都有矛盾的一面,无论多么厉害的人物,他也有心里脆弱的时候,无论多么厉害的人物,他也会失落,也会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书中所叙述的故事,是从曾国藩母亲去世,他回家奔丧开始写的。在回家的徒中,他就礼贤下士。在归途中,还被太平军掳走,差点丧命。幸好康福所救。

后来,他开始在湖南练勇,以对付太平军。

这中间曲折,起伏,感慨,危险。

曾国藩最终打败太平军,取得胜利。他管理军队的果敢,勤奋,且有谋虑让我敬佩。并且他很廉洁。

他为人处世,为政之道,也是后世人所敬仰的。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有:

1、战争的残酷。

书中所描写的战争,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在战乱时期,人命如纸。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能够活下来就不错的了。

那个时候,炮火没有今天先进,就如此的恐怖,而现在社会核武器,导弹威力那么强悍,发生战争那更加恐怖。

和平的生活,才是百姓的生活,而那些渴望在战场上,立下功劳的人,那不是同一类人。

不过,国家的强势,军事力量的强大,也是确保和平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晚清,我们国家,军事落后,使得八国联军对我们有恃无恐。

当然,今日的中国,已经不惧怕任何国家了,但我还是渴望和平安宁的日子。

2、子女教育。

曾国藩常年在外,对父母,妻儿的照顾不多。但是他却时时考虑他的家。他的家书不断,教育子女,以身作则,并且利用书信教导孩子。

子女的教育真的需要全身心的陪伴的吗?在关键的节点上,在大的方针政策上,能够影响孩子,确实更为重要。有能力的父母,有见识的父母,有自己观点的父母,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做有效沟通的父母,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曾国藩家书,书信,日记,有很多的自己所作的文字记载,这些都是留给子孙最为宝贵的财富。

3、何为胜利。

全书大部分的篇幅都在讲,如何攻打长毛,也就是太平军。但是打到最后,虽然胜利了,但是也不能说是胜利。国家还是如此的贫困,人民的生活还是如此之艰难。而曾国藩的湘军,算是功臣吗?在解散后,多少人真正离去,而是宁立山头,当起强盗了。

而后期所搞的洋务运动,开始于海军的建设,自己没有掌握最新的科技,最终还是受制于人。

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人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落后,而开始学习外国人。真正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所以,我更加理解了功成不必在我辈这句话的含义。方向对了,虽然慢一点,但是没有关系。最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日中国,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生活在当代,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605573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