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教案(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20:39:12
最苦与最乐教案(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7 20:39:12     小编:翰墨

编制教案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还能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教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教案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通过实践和反思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说苦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二、自读自悟。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3、学生自读学习。

三、互动质疑。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四、点拨反馈(结合实践,谈苦乐)。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五、感悟分享(补充资料,自主展示,说责任)。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六、总结拓展(学生自主总结,教师引导拓展)。

谈收获,明责任。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二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2.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作:《饮冰室》。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再分段落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四、师生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整体把握。

(一)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

(二)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第1题: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第2题: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第3题: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第4题: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两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第5题: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研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1~2段。

2.为什么说“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先引导学生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责备,而且无处逃躲。)。

3.责任有多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4.精读第4段,领会“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这句话是对上文中“最苦”与“最乐”的深层的分析,点明了三者的关系:苦中有乐,苦乐循环。同时又是下文中“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这一论断的前提和基础。)。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名言:孔子――无入而不自得;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六、布置作业。

1.就下面几个问题的情境,体验“最苦”与“最乐”的感受,写一篇小作文。

(1)完成某一学科的学习任务。

(2)完成长辈托付的某项任务。

(3)完成班集体或学校布置的某项工作。

2.完成学生用书练习题。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三

每日,我们为学习、为工作、为生活不断奔波,成千上万的事情向我们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虽然如此的艰辛,但是我们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完成眼前的任务。因为有一个沉重的锁链无情的套在我们的身上――责任。

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

当我们从两三岁的小孩长成的时候,责任便成为一副沉重的担子,不知不觉地卸落在我们的肩上。这担子无法推卸,只有将它解除了,我们才会得到解脱,感到轻松。

既然我们无法逃避责任,不如尽到每一份责任。在尽责任之后,我们会感到如释重负,这个时候那种轻松,那种快乐的感觉难以言表。正如梁启超所说:“到责任完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

反之,若是我们逃避了我们自己的责任,而思想却依旧凝固在自己未完成的事情上,责任也没有因此而减少,也得不到真正的解脱。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我应该还钱。”

责任是诚信的表现。尽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该承担的我们都必须承担。让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一个坚强的勇者。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四

梁启超,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散文家。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师从康有为,与他一起成为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并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共计149卷,1000余万字,被誉为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巨人。

2.主题解说。

本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同时告诉我们,必须要对国家、社会、家庭乃至自己勇于担负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3.重点突破。

(1)课文为什么在第1自然段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提示:因为把贫、失意、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如果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会寻找新的答案。否定其他答案,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以设问开头,还能引发读者思索,激起读者的共鸣。

(2)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

提示: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未尽责等于痛苦,尽责等于快乐,相辅相成。依据是“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4.难点攻克。

提示:只要看一看“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第二部分中的痛苦是作者针对“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

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在谈痛苦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快乐。第一部分已经用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可以了。

5.结构图解。

6.学法点津。

如何找准文章的中心论点。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也是中考议论文的必考题型之一。

【典型例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技法点睛】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的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的文章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则在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也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不是一目了然,是要通过归纳概括才能得出来的。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五

《最苦与最乐》这一篇课文放在八年级很结合实际。首先是选在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的学生,对学校已经很熟悉了,学习任务也不是很重,总想做点什么事证明自己长大,证明自己比七年级刚进校园的学弟学妹们能干,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这时候出现这样的一篇课文,正好可以指引八年级的学生,让他们有责任,敢担当。

我上这一课,就是本着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这样的目的来上的。上课前,我们班有几个女同学因为头发不合标准,被批评了,正在教室里大叫,学校就像是地狱、监牢,一点自由都没有。我进到教室没有一开始就训话,我就是按照正常程序来上课,只是在拓展时,我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读罢此文,作为当代中学生,你认为自己目前应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去完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谈自己的感受之后,我就开始讲了,学生不是说,学校是地狱,是监牢吗,那么我说你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愉快的感觉,就是因为你们没有做到自己的责任。你们不快乐,你觉得是学校限定了你的自由,但是一个学校一点规矩都没有的话,行不行呢?今天你想干嘛就干嘛,明天他想干嘛就干嘛,学校还是学校吗?学生也都说,没错,规矩是要要的。那有规矩,学生为什么会有不愉快的感觉呢,梁启超就告诉了我们,尽责任乐,未尽责任苦。你觉得苦,不正是因为你们没有尽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嘛。

这一节课我最成功的地方就在这里,在结合课文内容做思想教育,做的很自然,没有刻意而为的痕迹,学生就不会很反感。所以我觉得在处理导和学的关系时,也还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想想学生是怎么思考问题的。我常常会回想起当年我自己读初中时的一些想法,这些学生们的反感那时我们也有,理解一下学生,在以我们的经验来告诉学生,有些弯路是可以少走的,甚至是不必要走的。什么是最苦的?什么是最乐的?问问老师们,其实我们也是尽责任教育好了学生最乐,教育不成功,甚至教出了“废品”,那就是最苦的事了。最喜欢上这一课的感觉。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六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七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苦乐观是一种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乐观。那么学者、思想家梁启超在本文中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苦乐观的?(板书课题、作者)。

作者没有一般的谈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在“最”字上加点)。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了关于人生痛苦的许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位语言。

研读第四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位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谈谈你对文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

(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五、课后研习,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与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语、名句,注明出处;试试用来证明作者的苦乐观。

2、写一篇心得体会。

【板书设计】。

梁启超。

贫?失意?老、死?知足、安分、达观(不苦)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负恩惠未报尽心安理得。

责得罪人没赔礼责吃苦--真乐。

任该做没做任(苦乐循环)本质。

勇于责任,不逃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八

在人生的旅途上,尽管人人盼望快乐,无人喜欢忧伤,但“痛苦与快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永远伴随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为了那眼花缭乱的“数字迷宫”,而呕心沥血;为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费劲心思。这些表面上看来确实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串欢乐的音符。相信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对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实感受到了自身的责任,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勇于尽责,就让我们在尽责任的同时感受人生的最乐吧!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学习本篇课文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脉。

•学习文章流畅凝练的语言。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语言表达能力。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树立对他人社会及自己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难点: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交流。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放假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生活中什么最苦?让大家一起分担。生活中什么最乐?让大家一起分享。

二、导入课文。

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一

:对文章关键句进行揣摩、理解、体会写作风格。

:理解文章的宗旨。

1、作者先肯定读书当然要下苦功夫。

2、但否定那种为世俗功利而读书的态度。

作者举陶渊明的例子,有什么作用?轻嘲当世的弊病。这是杨绛语言的特点,讽刺点到即止,绝不批判到淋漓尽致。分辨“下苦功夫”和“苦读”的区别。对下苦功夫,作者是赞同的,认为读书就要用功,而对苦读,作者是不赞同的。

因为苦读不符合作者对读书的认识,作者认为应是乐读书,而不是苦读书。作者的读书之乐有哪些?乐在其中:是身心的自由投入。乐在可以自由地拜见、请教古今中外的师长和学者。书籍包罗万象,读书可以去除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名言被很多人当作读书的动力。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二

最苦与最乐在学习中有苦吗?有。那学习中的苦从何而来呢?是作业太多吗?是的。是老师要求的每天晨跑吗?是背书吗?都是的。我认为人生最苦的事就是学习了,学习,不学习,难以绝则,很苦。

选择学习,就要没日没夜的学,要想着打败所有的同学“唯我独尊”将所有同学视为挑战者,然而想要学好知识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选择学习就意味着有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书和学不完的知识,就有不尽的苦。

若是选择不学,就没有写不完的作用,背不完的书,也不用学了。这样就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无所是事,但这所得到的只是短暂的快乐。在这快乐的后面呢?有多少人对自己年少的不学无数而烦恼,有多少人看不起你,唾弃你。虚度光阴只能被社会淘汰,老来后悔,这比死还痛苦,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悔莫及。

有的人说“既然学习很苦,那就干脆不学呗。”不学?可以吗?可能吗?一个人不学科学知识就意味着这个人将会是被世人唾弃的人,社会的败类,也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人不可不学,要句话说“人活到老就学到老。”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三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四

人生什么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乃越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五

梁启超先生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乐的事是责任完了,也就是尽了自己该尽的责任,承担了自己该承担的是,便是最快乐的事。

是的,每个人对自己有责任,对自己的未来有责任,对别人也有负责。我们中学生的责任是好好学习,健康成长;父母的责任是肩负我们成长所需的物质以及关爱;老师的责任是教育国家栋梁和人才;主席的责任是管理好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环卫工人的责任是把街道打扫干净……每个人都有责任,不同的人也肩负着不同的责任。

责任就像是蜗牛背上重重的壳,蜗牛虽然讨厌这个沉重的壳,但却不会也不能丢弃这个壳。责任更像是老鹰能够展翅飞翔的翅膀,若我们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也可以在蔚蓝的天空上自由的翱翔。

责任带给我们痛苦,那种苦不是在老、病、死中能体会得到的。那是因为我们有时候尽不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为自己的无能而感到痛苦。但责任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快乐,只要我们勇于去承担责任,去面对责任,去完成责任,我们又是开心的,喜悦的。那时脸上的那种笑容,也是不能在小朋友手里拿着棒棒糖、大人手里握着百元大钞是脸上的笑容中体会到的。那是从心底里感觉到的甜,就像一个农民在前面对他的麦田负责,现在收获了一大片麦子时的那种甜。

所以,我们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尽责任的时候感受责任的苦,品尝尽责的乐。那时,你会觉得你是世上最勇敢的人,起码比那些不敢面对责任、承担责任的人勇敢。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六

作为一名学生什么事最苦呢?没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吗?不是。考试时失意吗?不是。数学题不会做吗?笔记背不过吗?不是。对我来说,学习生涯中最苦的事,莫过于学不好语文。

小学时期,一百分的语文卷子,我随随便便就能考九十多分;可上了初中后,我拼尽全力也只能考九十多分。每次发语文试卷时,我总会被上面红戳戳的分数灼伤眼,实在是太不堪入目了些。而那些成绩优异者呢?他们脸上总会挂着喜悦又满意的笑容,像是一支锋利无比的羽箭,从我身前穿膛而过,在靠近心脏的房留下一个血淋淋、黑漆漆的.大窟窿,余下无尽的疼痛。

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很差,一做起来就会错得惨不忍睹。信心满满地填上自己内心的答案,收获的却是一个个红叉。平日里写得不错,总是会成为老师夸奖的对象,文笔也很满意,可是怎么考场作文写得那么差呢?语句颠三倒四,找不着闪光点,题意理解偏差,就连书写都有几分凌乱。多亏了阅卷老师的菩萨心肠,我才能次次得到四十分以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的道路自然是遍生荆棘,可是奋力劈开尖刺,总会看见那娇艳美丽的蔷薇。苦中寻乐,苦尽甘来,倒是我们学习途中颇为有趣的一番景致。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七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责任”这一话题。

二、检查字音(课件出示)

三、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一)我是课堂小主人

学习方式:学生根据所学课文的情况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1、对字、词、句的理解方面。

2、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考虑。

3、从文章内容与结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解决课文的重、难点

思考:

1.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是如何来论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任?

3.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作者为证明它引用了那些古语、俗语?

4.人生应该怎样对待责任?

(学生分析讨论后,让学生分组竞赛回答)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一)我说你说明责任

作为我们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责任究竟有些什么呢?请照仿例句说话。

例句:责任是一丝不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责任是“

(二)品尝人生苦与乐

讨论:给你一串葡萄,有酸有甜,你是先品甜的还是先尝酸的?

1、积累:

请摘抄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2、写作: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选择其中一种责任写一写你感受到的苦与乐

十、板书设计

最苦未尽责任与最乐尽责任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八

责任心,其实是人人皆有的。就一般人而言,谁没有家庭责任心?谁没有对学习、对工作、对事业的责任心?谁没有对国家的责任心?问题是在责任与享乐、安逸之间,有时候我们心灵的天平会向后者倾斜。于是,责任就被我们淡忘了,被我们暂时的抛在脑后了。

《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他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也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大学者。《最苦与最乐》是他的一篇演讲词,所谈论的中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责任”。所谓最苦与最乐,无不和“责任”二字联系在一起。这种别开生面的苦乐观,在作者的笔下,不仅阐发得今人令人由衷的信服,而且令人肃然起敬。

这篇文章从最苦与最乐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价值,言近而旨远,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又赋予其崭新的现代意识。特别是“尽得大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这些认识超越了古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民同乐”之类的苦乐观,将承担社会责任,完成社会责任作为一件最大的乐事来谈,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梁启超之所以要把人们的“苦乐观”与责任联系起来,就是要强调我们所肩负的责任,要我们把这种责任放到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样,我们才能念念不忘我们的责任,才能真正尽到我们的责任,这种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观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现实的教育意义。

在我们青年学生的心目中,家长有抚养自己的责任,老师有教育自己的责任,他们都应该尽心尽责地关爱自己,唯独自己却无须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意思的淡薄,在在青少年中可以说是相当普遍的。所以,青少年感受不到未尽责任的痛苦、尽了责任的快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肩上没有任何责任。所以,青少年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树立责任意识,学习这篇课文就有十分必要。

点评:作者对原文的解读和观点的阐释颇有见地,娓娓道来。且能联系当下的学生对责任的态度和苦乐观的认识提出了个人的思考,感受深刻、真实可信。

最苦与最乐教案篇十九

1.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与文章的脉络。

2.学习作者如何讲责任与未尽的苦处与乐处,让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1.重点:掌握文章提到的责任的观点,理清文章结构与脉络。

2.难点:理解责任的内容,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

1、谈话导入新课。

2、读课题看看标题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1、介绍略读方法。

2、给出自读提示,学生自读学习。

自读提示内容:用换标题的方式理解文章

《苦与乐》——结合课文内容找观点

《最苦与最乐》——结合旁批提示理清思路

3、学生自读学习

1、既然讲的是苦乐,为何标题不是《苦与乐》?

2、《最苦与最乐》能表现作者思想,为何标题不是《最苦与最乐》?

教师围绕自读提示,引导学生交流探讨,明确课文内容与结构。

1、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围绕“你还觉得苦吗?”谈苦乐。

1、根据课后阅读提示明确“责任”。

2、给出梁启超的资料,感知“责任”。

谈收获,明责任。

1、微作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2、作者是如何把责任与苦乐这么大的话题说的入情入理、让我们感同身受?再读课文,找一找你最喜欢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试从写作上分析一下(提示:可从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入手)。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7855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