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17:43:11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通用19篇)
时间:2023-11-27 17:43:11     小编:笔舞

计划是为实现特定目标或达到特定结果而制定的一系列步骤或行动。它可以帮助我们规划未来,提高工作和生活效率。寻找成功的关键可能需要我们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制定计划可以让我们拥有清晰的方向和目标,以充分利用时间和资源。有了计划,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对于计划的制定,我们需要明确目标,制定可行的步骤,并养成执行力和灵活性。那么要制定一份较为完美的计划,我们需要注意一些要点。首先,明确目标,清楚自己想要达到的标准是什么,具体要完成哪些任务。其次,合理安排时间,根据任务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制定出合理的时间表,合理分配时间资源。还有,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留出一些缓冲时间。最后,跟进执行,要根据计划去执行,并随时检查和调整,确保任务按时完成。这是一份团队合作的计划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团结合作。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一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516。

张小华2013。

吴力军30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2、引入百分数。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揭示百分数意义。

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示范64%的读写方法,再让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后面的两个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试一试”。

2、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先让学生读出题中百分数,再说说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4、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写出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百分数后自己的想法。

5、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

6、说说自己的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练习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3、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习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二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在这节课中着重要体现的是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学习之前,学生学习了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通过分类整理成象形的统计图,要学生初步接触统计。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为一年级下册学习简单的统计表及学习统计知识作好了铺垫。通过简单的分类统计,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教材先出现实际场景,引导学生分类整理成象形的统计图,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想想做做”分小组整理数据,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分析。

根据数学新课程理念,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找准起点,导入知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节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分离出与统计有关的数学材料,从而导入知识。

2、 展开活动,研创知识。

根据活动教学理论,设计一些探索性、合作性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研究知识、“创造”知识。

3、 设计算子,运用知识。

设计一些趣味性、生活性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巩固知识、发展知识、深化知识,体验知识的实用性。

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情境学习数据整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 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从中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 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的意识,体验与同伴的合作。

4、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五、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也举行了一个生日宴会。看,小主人来了……(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等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他们来啦!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带着面具边唱生日歌边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二)操作。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学生回答)。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怎么分?(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

师:分一分、排一排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么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有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的、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的,还有斜排的等多种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

(学生回答)为什么?

生: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

师:说的真好!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把代表他们小组的图片贴在黑板上的得奖栏中)xx小组这样从下往上,横里面对齐,竖里面对齐,排得既整齐又漂亮。小红也是这样排的(多媒体出示第68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填写)。

师:看了这张图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发言很积极,奖给你们小组一个图片。(教师同样随意地贴,下同)。

……。

(三)思考。

学生在音乐声中把学具鲜花图片分类统计在课本第69页例图上,然后相互交流,有的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的学生走下座位与别的小组学生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些学生作品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师: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吗?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高高举起书本向老师、向同学、向听课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

师:老师大概统计了一下,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这样排的(多媒体显示从下往上竖排的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

(四)活动。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教师为上述学生所在的小组贴上奖品)看,大象他跑来感谢你们了!

(多媒体显示大象及录音:谢谢你们的帮助。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爸爸研究种植的神奇果树结果子啦!)。

师:好!挑一个你最喜欢吃的水果,然后组长带领大家在发给你们小组的纸板上统计你们小组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的情况。(学生在音乐声中摘水果并统计)。

各小组长上台展示,老师将各小组的统计图竖着对齐贴在黑板的左侧。(便于学生观察)。

师:(指着竖排的六组统计作品)你们能看出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吃的水果是什么?(学生回答:桃子)。

师:有什么办法知道结果呢?

师:好,请两个小朋友上来统计一下。

两名学生在喝彩、欢呼及音乐声中统计黑板得奖栏中各组的得奖情况。

师:今天的冠军是“xx”小组!祝贺你们!其他小组的小朋友表现也很出色,来,为自己鼓鼓掌.

(五)延伸。

师:今天学了统计,课后你准备统计什么?

学生回答。

……。

师:你们想的真多啊。课后选一项进行统计,然后我们再来交流。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三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8~70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除了可以用加法,还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列乘法算式比较简单,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正确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出乘法的积。

3.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认识几个几相加。

1.初步认识几个几相加。

(出示主题图)。

谈话: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小白兔和它的邻居小鸡一起来到绿油油的草地上,一边玩着,一边寻找食物。请仔细看图,小白兔是几只在一起的?小鸡呢?(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白兔是2只2只在一起的,小鸡是3只3只在一起的)。

谁能用算式表示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

[板书:2+2+2=6(只)]。

追问:这里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板书:3个2相加得6)。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加数,它们有什么特点?(同组小朋友可以互相讨论)。

2.补充生活中几个几相加的例子。

谈话:第一个算式的加数都是2,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它们都是相同的数相加。像这种相同的数相加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

比如,一双筷子有2根,那么4双筷子有多少根?谁会列式?

(板书:2+2+2+2=8)。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8。

再比如,每组都是4个小朋友,像这样的3组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式?(板书:4+4+4=12)。

这个算式是表示(   )个(   )相加得12。

3.不同角度感知几个几相加。

(出示以5×3形式排列的玩具娃娃)。

谁知道这儿一共有多少个聪明娃娃?

让学生独立观察得到:横看看是3个5相加,竖着看是5个3相加。

(板书:5+5+5=5,3+3+3+3+3=15   3个5相加,5个3相加)。

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不管是3个5相加,还是5个3相加,算出来的都是这儿一共有的聪明娃娃的个数,所以得数相同,都是15。

二、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谈话:一张电脑桌上有2台电脑,4张电脑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2+2+2+2=8)6张桌上呢?9张桌上呢?(请学生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

小朋友,你们在列式时感觉怎么样?(学生可能会说算式太长了,很麻烦)。

有一种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学吗?(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2.写、读乘法算式,了解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像4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算。写作4×2=8或2×4=8。介绍乘号、乘数、积等名称。(板书:4×2=8或2×4=8,并在算式下边标注乘号、乘数、积)。

指名口答“想想做做”第3题。

3.反思乘法的意义。

三、加深对乘法的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聪明娃娃带了几道题目来考考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出示题目)。

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看图在括号里填上数,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吗?

学生填好后集体校对。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摆圆片的游戏。先看老师是怎样摆的。(出示两堆圆片,每堆3个)。

老师是怎么摆的?也就是摆了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你是怎样想的?

下面让小朋友自己来摆,听清要求:

(1)每堆摆2个,摆4堆。

(2)每堆摆4个,摆2堆。

你先摆的是几个几?又摆的是几个几?怎样列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把算式填在书上。

在小组内校对后提问:比较这两种摆法,你发现了什么?

3.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都改写成乘法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求9张桌上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写加法算式麻烦,现在你们会怎样列式?

4.(出示第69页“试一试”的跳绳图)。

谈话: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提问分别出示:

(1)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2)       正在跳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3)       甩绳子的小朋友有多少个?

谁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自己这节课上表现怎么样?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四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书圣”,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梳理掌握本科出现的重要文言知识。

2.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3.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三、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

1.借功课下注释,朗读课文,了解其意。

2.注意课文生动语句的赏析。

3.归纳文意,疏通结构。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六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册课文主要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十一)”、“阅读”、“习作”和“练习”组成。

第一单元为“心中有祖国”,安排了《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课文。第二单元为“人间真情”,安排了《负荆请罪》、《船长》和《爱之链》等课文。第三单元为“奋斗与生存”,安排了《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生命的林子》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等课文。第四单元为“民风民俗”,安排了《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和《安塞腰鼓》等课文。第五单元为“景物聚焦”,安排了《青海高原一株柳》、《草原》和《麋鹿》等课文。第六单元为“名人风采”,安排了《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等课文。第七单元为“读书有方”,安排了《古诗两首》、《学与问》、《大自然的文字》和《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等课文。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17个,其中要求写的为159个,另外的生字只要求认识。所谓“只要求认识”的生字,在本册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初步结合词语理解字义,主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课文的障碍,不列入生字考核范围。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一般安排了如下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等常规训练,意在继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书,培养语感,增加其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以每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为内容,提供钢笔书写的范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写字基本功。三是常用词语的训练,目的是通过读、抄、用,比较意思相近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巩固复习所学生字新词,增加词语积累,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四是阅读训练,包括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分析自然段、逻辑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等,意在继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从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方面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上作业均应课设练,不采取按单元设计重点训练项目的做法。

二、教学要求: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倾听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认真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继续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8)培养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的习惯。

(9)培养读书做笔记和随时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0)培养自主修改习作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培养不懂就问和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21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159个。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并注意默读的速度。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习作。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学习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三、对本班学生情况的分析:全班共有学生人,男生人,女生人。经过五年的学习,全班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努力上进,上课遵守纪律,听讲认真,爱动脑思考,发言积极大胆,作业书写整洁、漂亮,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好。在朗读上,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多数学生能做有感情地朗读。在课余时间,学生较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并能做一些摘抄。另外,班级中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较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不知进取,在本学期,要对这些学生加大力度,使他们的学习能更上一层楼。

四、教学具体措施。

1、在教学中,多采用新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继续坚持指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写字习惯。

3、继续抓好学生默读、查字典、专心听讲、踊跃发言和爱护学习用品等方面习惯的培养。

4、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摘抄,加大词汇储备量。加大阅读量,充分调动孩子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5、加大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义: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六

课题:按比例分配(1)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5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0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备课时间:20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2)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6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6=8:12=10: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

2、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3、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学生思考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2、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3,女生有12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估计学生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4、书上第77页上的第7题。

(1)学生读题。

(2)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三、变式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将40厘米按比例分配,可让学生检验。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追问:怎么改就可以了?

2、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1)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

(2)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3)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3、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24=2×12=3×8=4×6)。

所以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5、书上第77页上练习十四思考题。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高相同,而底又是在同一条底上。

如果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2,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2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七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八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初步认识线段1、感受线段的“直”。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生活朋友,拿出信封打开看看(毛线),随意的放在桌子上。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拉紧,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

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2、找身边的线段。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上来指一指。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3、折线段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4、数线段。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图形组合成小房子,数数这个图形上有几条线段?变化组合图形,直至变成一个圆形。

(根据课堂也可这样: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果没有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工具画一条线段?还能用哪些工具画出线段?你们又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6、连结两点画线段。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集体核对。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四、综合练习,激发兴趣  1、你能用线段创作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吗?并且数一数它是由多少线段围成的?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这样三条路,(出示路线图)。

1

2

3

你认为小兔们应该选择哪一条路呢?是的,其实在这两点间,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就是通往小猴家最短的路线。小白兔高高兴兴地去小猴家做客啦。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   3、激励探索:生活中还有许多数学知识,只要大家勤动脑,勤动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九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2.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能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363÷92×856÷8。

7×46×436÷45×6。

28÷712÷63×935÷5。

2.口答:

15里面最多有()个4。

53里面最多有()个7。

44里面最多有()个8。

33里面最多有()个6。

3.指名说说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要怎样想,商才能很快求出?

4.揭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分组练习,指名板演。

63÷967÷9。

40÷847÷8。

1)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反馈,说说计算过程。

2.完成练习一第9题。

1)明确要求,先口答商及理由。

2)学生分组计算,以检验刚才所说的商是否正确。

指出:看余数是多少,可以想几个几是多少,被除数里还多几,余数就是几。

小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完成练习一第10题。

1)出示题目,思考:除数最小应是几?

2)指名回答,说明理由。

3)问:如果将“最小”两字去掉,你认为除数可以是几,为什么?做练习一第2题.

三.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1题。

生弄清题意,完整口述题意。生独立完成。

指名反馈,说说这题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练习一第12、13题。

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

指名板演,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一第14题。

1)学生了解图意。2)学生独立完成。

3.完成练习一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2)交流、反馈。

四.全课小结。

今天主要练习了什么?怎样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一第7题。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

本单元教学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另一部分是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和生存空间,便于描述、交流空间里的事物与现象,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二单元目标要求。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在现实情境或平面图上辨认东、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会用东、南、西、北等方位词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3、使学生在确定方向以及描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单元设计意图教材编写十分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的空间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常识,充分地观察、操作、判断、交流,在内容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1.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

一年级(上册)教材结合认识10以内的数,安排了用“第几”确定位置的内容。如若干个小朋友排成一行,其中某个小朋友是从左往右(或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本单元的第一道例题里,许多小动物排成若干行做操,仅用一个“第几”无法确定某个动物的位置,需要两个“第几”,如第3排第4个。这样的描述不仅准确地说出了物体的位置,还是以后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基础。

(1)在现实的情境里体会“排”与“个”的含义,以及数的方法。

教材用贴近生活实际、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表达位置。例题的图画里,猴在“第1排第1个”和熊在“第2排第3个”告诉学生两条信息:

一是其他小动物的位置也要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话来说,二是怎样在这幅图里数出“排”与“个”。按两个动物说的位置,第1排、第2排是从前往后数的,第1个、第3个是从左往右数的。这些数的方法,不应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并通过交流逐渐明确的。

“想想做做”第1题选择楼房和书柜的情境,也要利用猴住在第2层第3号,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这些已有信息,体会图中“层”与“号”、“层”与“本”的排列顺序,才能正确回答问题。

(2)在开放的问题中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必要的、合理的。

例题要求说出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图画里有许多小动物。如果只说第几排或者只说第几个,都不能确定某一只动物的位置。确定每只动物的位置需要同时说出第几排与第几个,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各只动物所在的位置都不相同,说出位置的第几排第几个就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体会了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是合理的。上述体会,要在大量说的练习中才能获得。

“想想做做”第3题由教师指定第几排第几个,学生在相应的格子里摆(或画)图形,寓数学内容于游戏中。如果适量安排一些可能混淆、可以比较的位置,如第3排第4个与第4排第3个,不仅有助于掌握确定位置的知识,还能进一步体会两个“第几”确定位置的方法是科学与合理的。

(3)在生活情境里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

“想想做做”第2题在剧场里找座位,体会确定位置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剧场里的座位是用两个“第几”的方式确定的,一个剧场的座位号是从左往右依次编排的,另一个剧场把双数号和单数号分开编排。根据图画中3个小朋友拿的票上的排数与号数,帮助他们找到座位。这道题要组织学生交流找座位的方法,体会怎样找能方便些。如前一个剧场里,可以先找到排再对号;后一个剧场找到排以后,还要找到单号区或双号区,才能对号入座。

第4题在教室里说自己和同学的座位,也是生活里的事情。有些学校习惯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式描述,也有学校会用其他方式描述。教材在用第几组第几个确定位置以后,还鼓励其他的说法,满足广大地区的习惯和需要,也给学生创造性地使用两个“第几”确定位置提供机会。

2.用东、南、西、北描述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不仅是生活常识,也是数学里用来描述方向和路线的知识。教材编排了两道例题,前一道例题教学现实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要求知道这四个方向,并在已知其中一个方向的时候,能辨认另外三个方向。后一道例题教学地图或平面图上的东、南、西、北,要求看着平面图描述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生活空间里的东、南、西、北。

太阳从东边升起是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的常识,教学从这里开始。例题的图画里,女孩向着太阳走在上学路上,“茄子”卡通的提问“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意在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创设小明面向太阳站立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看着图画在教材上分别填出小明的后面、右面和左面各是什么方向。由于小明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他的双臂平伸,图画里还标出了东、南、西、北,因此学生能够正确地填出各个方向。教材精心安排填方向的次序,前面是东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后面是西,右面是南已经写出,让学生填出左面是北,能方便学生记忆这四个方向。

(2)借助肢体活动,学会辨认方向。

“试一试”可在教室里活动。先面向东(由教师告诉学生东面)站立,右手侧平举,说出右面的方向。这时要联系小明面向东站立的情境,才能知道右面是南。在回答面向南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的时候,要想像情境图里的小明向南站立,他的右面是西。照这样继续说面向西站立,右面是什么方向就不困难了。这一项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根据东、南、西、北的次序,面向什么方向,右手侧平举指的就是下一个方向。能帮助学生达到根据一个方向辨认其他方向的要求。另外,“试一试”在面向南、西站立时,既要说右面的方向,也要说左面的方向;当面向北站立时,说出背后的方向。这些都让学生深刻体会东与西、南与北是相对的,也有助于记忆和辨认方向。

(3)从现实空间过渡到平面图,认识平面图上的方向。

地图和平面图上的方向是有规定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个规定,还要体会这些规定是合理的。

第60页例题以第59页第3题为生长点,先回想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并记录在教材提供的平面图上,通过填图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这样就很自然地把现实空间的方向过渡到平面图上,还能把记忆和辨认现实空间里方向的经验迁移到平面图上。以后出现的平面图上,通常都只用一个朝上的箭头标出北面,其他的方向由学生自己辨认。

(4)引导学生描述平面图上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东、南、西、北用于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第60页“试一试”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描述,四个小题各有内容。第(1)个问题通过松鼠住在小兔的两面和小猫住在小兔的东面,体会方向词能表达位置关系,描述时要说清楚“什么在什么的哪面”,不能简单地说成“什么在哪面”。第(2)个问题通过小鹿住在小兔的南面和小兔住在小鹿的北面,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只要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哪一面,就能推理得到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哪一面。第(3)小题和第(4)小题,体会某个物体与不同物体比,位置的描述是不同的。

四单元目标达成分析。

课题: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会用“第几排第几座、第几层第几号、第几组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平面位置,会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通过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体会生活里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重点与难点: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课前准备:例题、试一试插图,若干个三角形学具。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情境引入新授。

1.情境引入。

2.观察位置;

提问:你知道小兔排在什么位置吗?那么小绿兔呢?小黄狗呢?

3.教学想想做做4。

要准确地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首先要确定第一组的位置,弄清是从左向右排列还是从右向左排列,在一般情况下,第几个的位置都是从前往后排列的。

4.小结:当我们要清楚、准确地说出一个或一件物品的位置时应先确定第一组、第一行、第一个的位置分别在哪里。

通过小动物排队做操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观察小动物的位置,确定小动物的位置,通过答案的多样化,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要先确定顺序,才能保证答案的唯一。

通过想想做做4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二、组织学生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l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l题让学生了解楼层约定俗成是从下往上数的。书架上书的位置有不同的说法。

通过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如何在电影院找位置。

通过想想做做第3题的练习,使学生能更好的确定位置。

三、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利用这个本领,可以。

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确定位置)。

课题:认识东、西、南、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区分东,南、西、北的方位。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位确定其他的三个方位。

课前准备:实物照片、挂图。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猜谜激趣,引入方位。

谜语:一位勤劳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开工,若有一天不见他,不是下雨就刮风。

通过谜语情境,一起学生认识方向的兴趣。熟练掌握东面。

二在实际观察与活动中感觉方位。

三、参观校园。

1、认一认。

(1)从生活经验中引导辨认东西方向。

(2)从儿歌《东南西北》中引导辨认南北方向。

2、玩一玩。

(1)我说你做:面向西!面向东!面向南!面向北!

(2)找位置。

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五)制作校园小地图。

通过生活经验,儿歌。确定其他三面各是哪个方向。

通过游戏我说你做、找位置、参观校园,看看教学楼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巩固四个方向的认识。

四、寻宝游戏。

(1)根据寻宝锦囊所示的寻宝路线图找宝物。

宝物设计为:指南针、月亮、北极星、树叶,老师课前将指南针、树叶、纸做的月亮、北极星模型装在纸盒里包上彩纸藏于操场四周。寻宝路线图形如:

(2)探讨说明宝物的作用。

通过寻宝游戏既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让他们增长了见识。

五、课外活动完成想想做做第二、三、四题。

六、思考与质疑。

课题:认识平面图形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知道平面图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并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重点与难点: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在平面图上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课前准备:例题、练习题相应的插图。

板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标及达成情况。

一、形象感知,认识平面图。

1.情境引入。

2.出示操场示意图。

3.强调指出:地图或平面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4.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上北的示意?

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从实际情境转换到平面图,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平面图上的方位的确定,逐步增强空间观念。

二、及时运用。

完成试一试。讲解、识图:在这幅图中的右上角有一个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根据提示可以看出是指向北面的。

通过完成试一试,让学生掌握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三、配合情境.生动感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通过想想做做第1、2、3题的练习,使学生体会到“东南西北”与“上下左右”相结合,解决起来更加容易。充分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系统性。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一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并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简单统计过程,认识方块统计图。

教学难点:用方块统计来表示统计数据。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理一理。

1、出示主题图:你能把小红家的各种家禽数出来吗?

2、小组交流方法:怎样数的?揭示:统计的方法。

3、蘑菇宝宝它是怎样数的?

4、它这样的方法好吗?好在哪,有什么不足?你可以怎样改正?

5、小结:统计数据可以很多方法,今天用的什么方法统计的?

二、看一看,说一说。

1、从统计图上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讨论。

2、交流。

三、记一记。

1、如果班级开展4个兴趣小组,每人参加一个,你想参加哪个?

2、怎样统计你们的情况?

3、小组交流。

4、如果画钩的方法能把他记下来吗?(报一个记一下)。

四、涂一涂。

1、如果用方块的方法,能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2、学生涂色。

从这里你看出什么??还能发现什么?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可能性。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有些是确定的。

教学难点:描述一些简单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

1、老师出示转盘。提问:指针转后,可能会停在哪里?

2、请几个同学转一转,来验证。

二、动手操作。

〖活动一〗摸一摸记一记。

3、出示p93第2题从每个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定是黄的吗?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三、装一装,说一说。

1、出示p93底3题,让学生猜想每次口袋里该放什么球?

2、学生活动每一组有一蓝球,有:红、绿、黄、兰,如果让你们也来装一次球,你打算怎样装,小组讨论,选择一种。

3、小组按自己的想法装,然后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在小组里说一说摸球的结果。

4、交流汇报。

四、转一转,想一想。

1、猜一猜抛银币,你觉得会出现什么情况?

2、学生动手活动。每人抛10次记下来。

五、联系生活。

生活中也有许多可能性的问题,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说生活中的事吗?,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六、课堂总结。

今天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

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进行经历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小组活动(一)。

1、说一说喜欢那种小动物?

2、分组活动统计:用打钩的方法。

3、各组汇报情况。

4、根据统计的情况用正方形的方法统计。

5、比较:这两种方法各有什么好?

6、从统计中你们还能知道什么?先同桌交流,再全班。

二、估一估。

1、20+50等于几?

2、2十几加5十几会等于几?同桌讨论得出: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说说理由。

3、8十几减2十几呢?

4、学生独立完成p95第二题。

5、再全班交流。

三、小组活动(二)。

1、出示一个圆片,如果随意抛,会出现什么情况?

2、分组活动:(4人一组,各写上名字。)。

3、交流出现的情况。

四、课堂总结。

今天利用学过的什么知识来解决问。

五、布置作业。

看上课情况定。

2、实践活动:田园风光。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从复杂的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画面。

1、出示田园风光图。

(2)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3)提问:你看到图中的方向标了吗?根据方向标你能说出6个场景的位置关系吗?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汇报。

指名回答。

二、分块解决问题。

1、苹果园。

(1)提问:观察苹果园的画面和文字,说一说你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解答小番茄提出的问题吗?

(3)各自列式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方法。

(4)提问:根据苹果园每行有8棵苹果树这一事实,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一人提问题,全班学生解答。

2、养蜂场。

(2)人人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3)谈话:根据从图中看到的蜂箱,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让同组的同学列式解答。

3、养兔场。

小组内提出问题,并解答。

4、养猪场。

一人提出问题,同组学生回答。

小组代表给其他组提出问题。

5、耕地图。

(1)观察耕地图,说说小蘑菇提出了什么问题?

(2)在小组内讨论这个问题如何解答。

(3)向全班汇报本组的解决方法。

6、过河场景。

(1)观察图画,你从图上看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

(2)猜一猜: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

(3)在小组内说一说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要说出是怎样想的?

(4)你能说一说怎样乘坐最合适吗?让学生各抒己见,也可以用图表示。

三、课堂总结。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吗?

这节课你了解了些什么?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8~1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具准备: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认数。

1.在计数器上拨出下面各数,并说说组成。236596。

2.数百以内数。(出示方块图)。

1)一个一个的数,从1数到10。2)一十一十的数,从10数到100。

问:10个一是几?10个十呢?(板书)。

这么一板,有多少小方块?

3.教学例题。

1)问:一板表示几个百?三板就是几个百?也就是几百?8个百呢?

2)师生一百一百的数,数到九百,再摆一百。

二.写、读整百数: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指名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学生动手拨,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拨的。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位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百。

4)练习:拨出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

说明:4个百就是4百,在拨珠时,只有百位上拨了4个珠,在写数时,在百位上写4,十位和个位上一个珠都没有,就写0。

学生练习,问:十位和个位上的0能不能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300、600、700、900。

3)在百位上再添一百,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想一想:一千应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做完后,请学生先顺着读一读,再倒着读一读。

问:数轴上的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讨论:200和1000,哪个数更接近700?(指名汇报)。

2)完成第2题。

看图先读一读这些数,再说说是从哪看到这些数的。(指名说,要举例)。

3)完成第3题。

三.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指名说图意。

1)列算式。

2)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选出好的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练习。2)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题中比的含义的基础上独立探究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灵活掌握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这几天我们通过了解有关人体的奥秘,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有关人体的奥秘,探究新的数学知识知识。

2、先出示情境图中明明和爸爸的对话:

教师引导:“如果把明明的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是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比是1:1。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得比来分配的。”

再出示情境图右侧的旁白,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吗?

(2)你对“儿童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是怎么理解的?

多引导学生说一说。

(3)能用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及画法。

(4)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2、交流思路,探究算理。

解法一:4+1=5解法二:

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1)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2)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3)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4)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3、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教师总结板书:比中个部分的总数个部分的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注意隐藏条件。

3、做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拓展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悟出解答方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小测: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具体的情境中,以“平均分”问题为切入点,在理解“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掌握较好。但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深入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四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8~7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建构。

1.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6.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三、巩固延伸。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四、课堂总结(略)。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五

表内除法(一)。

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活动过程,通过分类、比较,认识“平均分”;学会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分成几份,掌握“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并能说明“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2.使学生通过操作经历观察、比较和综合、抽象、概括等活动过程,体验把一些物体“按每份几个分”的过程和结果,形成具体的分法,积累平均分的经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和思考活动,体验学习和认识新内容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形成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

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桃子图片,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一、创设情境,认识“平均分”

1.教学例1。

(1)初步认识。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孙悟空吗?一天,孙悟空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孙悟空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孙悟空的话,小猴子们很着急,想不出办法了。

操作: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小猴子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观察:分成两堆,有3种不同的分法。你能按每份个数的情况,把这3种。

分法分成两类吗?

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

为什么这样分类?哪一类是每份同样多?

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平均分)。

追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同桌小朋友先讨论讨论,然后用圆片摆出你们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朋友看“想想做做”第1题,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就在它下面打“\,…’。

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理由。

说明: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二,动手操作,学习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我们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很聪明。它一高兴,轻轻一变,变出了8个桃。它说:有8个桃,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摆出8个桃)。

小朋友,让你来分一分,你觉得怎样分这8个桃,就能看到分给几个小朋。

友了呢?

要求:请小朋友在图里分一分,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在里填一填,再和大家交流。

交流:你是怎样分的,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

让学生把填充的话齐说一遍。

追问: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回顾:请小朋友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交流: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指出:刚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的:按每2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4。

份。

2.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说说题意。

小朋友能分吗?自己动手分一分,每次分完后看分成几份,并且记录下来:每()根一份,分成()份。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分法和结果,结合交流渲示分的过程,明确每份分了几根,结果是分成了几份,并板书。

让学生一齐说一说: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小结:(指黑板上小棒、板书)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明白了这种分法先看每份是几个,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是分成几份。

三、组织练习,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交流分法和结果。逐题说说每几个一份,结果分成了几份.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

强调: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看分成几份。

2.操作平均分。

让学生摆出6个圆片。

要求按每2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要求按每3个一份地分,看能分成几份。(学生操作,交流分法和结果,并结合演示)。

说明:刚才大家的分法,就是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结果知道分成了几份。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样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

填空:小朋友想一想,像这样每3个一份地分,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把结果填在()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图里圈一圈.看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再填一填。

交流结果。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回顾内容,课堂小结。

引导: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通过学习有哪些体会?

小结:今天学习了平均分。通过小朋友摆学具,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还通过分桃、分学具,知道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地分,结果可以看分成了几份。同时,小朋友体会到,用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是认识平均分、学会平均分的好方法。

【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六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辨认方向。

教学难点:能用表示方向的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例题插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挂图,大致如下:

人民桥汽车站超市。

火车站学校少年宫。

公园电影院体育场。

问:看图你知道哪里是北面吗?你怎么知道的?

2)请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

(该生边说边指出图上的位置)。

小结:所以,我们说“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那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指名说: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东和北的中间。

3)人民桥在学校的哪一面?指名说:人民桥在学校的西北面。

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说:它在西和北的中间。

4)你知道体育场和公园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

(生独立思考,再同桌说)。

指名说:体育场在学校公园的东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小组里说一说。

6)学生提问并请生回答。

2.小结:到现在为止,你知道了哪些方位?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指南针的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谁能介绍一下它?

(介绍:这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针制成的一种指示方向的仪器,在古代称为“司南”。)。

2)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

()()。

()()。

()。

3)生自己填写。4)指名汇报并核对。5)同桌互查。

4.动手操作:做方向板。

1)拿出一张正方形白纸,折成8等份,并写上方向。

2)生自己制作,核对方向。

3)在教室中找到北面,再利用方向板指出教室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方向。

5.小游戏:每个同学利用方向板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的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的同学分别是谁。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

猴子:“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北面。”小兔:“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北面。”

小狗:“我住在体育场的东南面。”小鹿:“我住在体育场的西南面。”

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4)要帮它们找到家,先要确定什么?

确定了北面之后,我们可以确定哪些方位?

5)生独立在书上连一连。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桃梨。

山楂水库葡萄。

苹果橘子樱桃。

2)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七

教学内容:课本29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目标: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八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余数的意义,会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使学生在操作、计算和比较等活动中,发现并初步理解“余数比除数小”,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探索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成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

谈话: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的,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出题,教师回答)。

激趣: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吗?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你也一定能像老师那样,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提示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算法。

出示例题的情境图: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盘,还剩()个。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并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在全班交流。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的方法:

(1)摆一摆。用7个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每份3个,分成2份,还剩1个。

(2)画一画。

(3)估一估。如果放1盘,就分掉了3个;如果放2盘,就分掉了6个;如果放3盘,需要9个桃。现在只有7个桃,不够放3盘,只能放2盘,还剩1个。

(4)用口诀。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二三得六,7里面最多有2个3,商是2,可以分2盘,还剩1个。

比较:上面的几种算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注意引导学生用口诀试商,算出结果)。

2.用竖式进行计算。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分桃的活动知道了7÷3的结果,那么用竖式怎样计算7÷3呢?请同桌议一议,也可以试着做一做。

学生试做后,组织交流,并作如下引导:

(1)7÷3商是几?怎样很快找到商2的?(想7里面最多有几个3)。

(2)7的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3)余数是几?你是怎么算出来的?“1”表示什么?

三、发挥想象,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1.出示“试一试”:13个气球,有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提问:怎样列式计算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呢?

再问:你能用竖式算出结果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竖式,并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交流板书竖式)。

2.提问:如果增加1个气球,想一想,现在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果:14÷4=3……2(个)。

提问:再增加1个气球,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果:15÷4=3……3(个)。

3.引导:13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1个;14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2个;15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3个,余3个。(语速加快)那么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几个?余几个?(学生会脱口而出,每人分3个,余4个,但一些学生会想到“16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个,正好分完”)。

讨论:余数到底是几?为什么余数不能是4?(剩下的4个气球每人还可以再分1个)。

4.提问:如果把这些气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你认为余数最大是几?为什么?

小结并板书: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联系情境,掌握除法试商的方法。

1.改错。

出示题目:哪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

(1)同桌同学讨论哪个小动物算得对?为什么?哪个小动物算错了?错在哪儿?

学生一一指出小狗、小猫、小猴的计算错误,并说明正确的算法。

(2)小熊是怎样想到商是6的?如果商5行吗?为什么?如果商是7呢?

通过交流,明确:利用乘法口诀,可以想“37里面最多有几个6”。

2.利用乘法口诀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五、解决问题,体会有余数除法的价值。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略)。

2.解决课始情境中的问题。

谈话:现在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球的颜色吗?(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彩球按红、黄、蓝3种颜色为一组排列,我们只要将彩球的号码除以3,余数是几,就是一组中的第几种颜色)。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进行猜彩球颜色的游戏。

提问:如果彩球的颜色再增加一种橙色,同学们会猜吗?试一试。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篇十九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但朱老师却有重点的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帮小动物找家,富有童趣;帮游客设计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充满乐趣,制作方向板,非常有趣,这一系列趣味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地,愉快的,充满乐趣的,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体验!

整节课,朱老师让学生在带着对方向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让他们合作交流,在数学的探究氛围中引导他们去掌握方向。并且也充分利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手脑并用,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发现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

整节课的过程设计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环节之间过渡比较自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73053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