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教案(专业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7 00:50:02
星星变奏曲教案(专业18篇)
时间:2023-11-27 00:50:02     小编:薇儿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制定的一种指导教学的详细计划。教案的编写应注意教材的充分利用,做到知识面广、内容深入。这里有一些精心准备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2、背诵积累: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节熟读背诵,如“谁不原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鼓励当堂背诵整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二

1.了解“朦胧诗”和此类诗歌的表现形式;这首诗歌以“星星”象征光明,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本诗是自读课文,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理解,本单元内容都是诗歌,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歌。

2.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学生语文基础已强于八年级时期,但是对诗歌这种形式还不是太熟悉,让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通过以前学习诗歌和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习诗歌有一定的基础。有必要介绍“朦胧诗”产生的背景,熟悉诗歌,理解它想要表达出的意思。

3.学生认知障碍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初步感知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三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是浪漫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太脱离现实,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四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一、题解与导入。

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

(放录音带)。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五、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练习二:

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3、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理想。

光明星星美好。

温馨美好寒冷严酷。

向往光明否定现实。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五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六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三德育目标

感受世代脉搏,体味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希望和光明的信念。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品读欣赏文章。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一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

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静谧的深夜,郭沫若遥望星空,产生美丽的遐想,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诗人江河面对闪烁的星星,也不禁产生朦胧的憧憬。”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看看诗人江河面对满天的星星产生了怎样的遐想。

1、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2.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1、学生自读一遍,体会诗歌的情感,确定朗读的基调和节奏。

诗歌没有字词障碍,学生大声朗读。

请同学们结合朗读的经验,讨论确定朗读的情感基调、节奏、语气等。可以参考课后附录习题里丁建华的朗读体会。

诗歌的朗读基调:深沉而热烈,含蓄表现诗人对光明的苦苦思索和不懈追求;朗读的节奏缓慢有力,诗歌结尾则要有饱满的激情。注意把握好反问句式、关键词语的停顿和重音。

2、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自己的发现,比较两小节诗的结构和语言有什么异同。

第一节的前四行由“如果”引领的这一条件句,构成对黑暗现实的强有力的否定。以后十二行,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

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前四句与上一节前四句一样,都采用了“如果”的假设句式,一起构成对现实的否定,但它的后十二行由上节的肯定式,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师生小结: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的变奏曲,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3、两人一组互读,思考回答:

诗歌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怎样的渴望?

在反复的朗读里,体会诗歌象征手法及主题: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诗句,圈点批注。在老师示范后,同学们也能试着鉴赏诗句。

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在切磋中提高鉴赏水平。

如“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用形象的比喻表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如“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借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表达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如“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先运用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后用通感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如“寒冷中寂寞的燃烧”,表示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苦难的诗”指诗人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描绘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表达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夜晚冻僵得像一片土地”暗示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粒瘦小的星”指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3、师生小结诗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这首诗感情句式灵活而整齐,用词精炼而生动,特别是联想想像的意象描述、重叠,使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1、分类整理诗歌的语言点,例如雅词,叠词,精妙短语,美句,比喻句,抒情句,哲理句,反复句式等,鼓励学生自己用发现的眼光去挖掘课文中的语言财富。

如精妙的修饰短语:遥远的安慰柔软的晚上闪闪烁烁的声音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寂寞地燃烧

如各样的星星:颤抖的星星瘦小的星金黄的星星

2、背诵积累: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节熟读背诵,如“谁不原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朦朦胧胧”,鼓励当堂背诵整首诗。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七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

教学过程。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步骤教程设计学程设计时间分配。

板书设计星星变奏曲江河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1.熟读成诵。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教后记。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八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一、导入。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四、问题研究。

(一)。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布置。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九

知识与能力目标:

揣摩诗句,领悟比喻句的寓意,把握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先学后教的洋思模式。

2、理解本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变奏曲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感知星星的形象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重点:诵读品味,把握意境。

难点:比喻句的含义,变奏曲的特点。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顾《天上的街市》,引入教学。

二、知识介绍: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自学指导1:(整体感知)。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合作展示1:

1、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五、自学指导2:

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六、合作展示2:

1、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

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

2、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

4、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七、当堂训练:

1、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2、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八、提升小结:

这首朦胧诗,运用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板书设计:

向往光明未来(正面)。

否定黑暗现实(反面)。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2、情感目标: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1、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1、教材配套录音带,或者莫扎特的《星星变奏曲》音乐带。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描写星星的诗句、文章片断、歌诗乐曲等。

(一)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1、教师播放朗读带,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

2、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学生讨论,明确——温情和憧憬的感情基调。)

3、教师提示:除了这种感情基调,诗中还有一种不同的情感线索,请学生在诗歌的学习中能体会到。

(二)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

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

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会这些物象的意象。

(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

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

讨论、归纳。

(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三)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

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

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

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

(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

(四)回顾并总结全诗。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人物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本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巧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塑造一系列最美好的东西,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但诗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境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于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变奏曲

温情、浪漫————寒冷、残酷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诗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显现是什么模样呢?是阳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首和谐、生动的诗,就像这首诗中美妙动听的每一个音节。有美好而温柔的夜晚,有生动活泼,洁晶如星,有赏心悦目,馥郁如白丁香。在这样温柔的春天,那曾经狂热地挥动过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团理想的火,应像它本来应有的样子一样闪闪发光。但是,现实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寒冷、寂寞、孤独、凄凉、黑暗。诗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着遥远的天空,寻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阳熄灭之后,为他驱散寒冷和失望,帮他重新燃起一盏希望的灯。这样,他便可以停止写失落了理性后充满了苦难的诗,可以缓解他那充满了压抑的生活。

这首诗的体裁是朦胧诗,朦胧诗的特点就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的表现经验,使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

本着朦胧诗的特点,我在教学设计上巧妙的与音乐学科进行了整合,导入我通过播放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把学生带入一种朦胧的优美的意境当中,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其次,在让学生体会诗歌用凝炼的语言创设意境的时候,我通过多媒体出示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想像,感受再对比这首诗歌作者创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朗读时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学生通过不同的画面及老师的引导,很快很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另外,作业布置,我设计一类让学生调查远近时代经典歌曲,赏析歌词,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诗。学生对此都很感兴趣,我相信他们课后一定会很认真的完成,因为兴趣是很好的老师。

这节课让我充分的体会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通过整合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3、拓展写作我设计让学生试写诗歌,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应该让学生根据好的句式进行仿写,或者通过“增、换、删、改”语言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一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在野外,仰望天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谁写的什么诗?——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齐背这首诗: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一):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注:像这样两节诗所表达的内容相反或相近,形式相近,两节诗形成对偶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我们把它叫做“变奏曲”。(再举例来说明,如音乐。)所以,标题中的“星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而“变奏曲”揭示了诗歌的结构。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2)、“谁不愿一,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荧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验该句的含义)。

提示:讨论板书:

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睡莲——象征着人的安闲自在。把夜晚的宁静、平静、温馨和自由自在,给人以温柔和梦的美好感觉。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提示:“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环境一定是无人打搅,十分宁静。“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一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在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从而反衬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形象的揭示了“光明”的美好。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b、“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和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的“闪闪烁烁”相通。而“朦朦胧胧”的白丁香就像声音一样时断时续,隐隐约约之感。所以,这种用描写听觉的词来写视觉的方法叫做“痛感”。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a、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牺牲。(在残酷、黑暗中失去幸福、美满的生活。)。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1、字词略。

2、这节诗写出了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它可以分为三层,请具体概括每一层中作者所抒发的美好意象世界。

a、b、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如:春之生机勃勃;夏之——;秋之——;冬之——。

5、每当仰望夏夜灿烂的星空,你一定有不少遐想。请仿照“如果……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诗句抒发你的感受。

幼儿园大班教案《小星星》含反思。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二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三

《星星变奏曲》以主人公对失落的梦的追忆为构思线索,把梦与血淋淋的现实作残酷的、令人震颤的对比,从而抒发诗人心中充满骚动的苦苦渴望。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带来《星星变奏曲》教案及反思,欢迎阅读。

一、导入新课。

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四、归纳本诗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

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

一是对朦胧诗的理解,二是对《星星变奏曲》的解悟。朦胧诗是特定年代特定诗人的特定诗歌,是当代的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一种新诗潮。有论者称,朦胧诗,是“诗人在觉醒与叛逆、迷惘与清醒、痛苦与庄严、失落与寻找、追悔与重建的感伤诗情中试图建构的一个新的诗学主题”。像顾城、江河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些,正是要读透的内容。

由“朦胧诗”导入,但不够简洁,事实上学生也不见得明白,后来,我干脆直接让学生阅读教辅资料中的相关内容,让在3分钟后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从而获得了对“朦胧诗”和课文的第一认识。这样引入,学生理解更明确,加上是的自主学习,效果自然就更好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一组闪烁的星星的图片导入后,让学生回忆了马致远的《秋思》,文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那么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呢?学生有了意象的感性认识,知道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星星”。联系当时的背景,诗中的星星这一意象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这两个问题是课后的习题,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到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由朗读切入,重点引导学生要入情朗读,这节课感觉做得较好。学生朗诵进步很大,在句子的品析“我喜欢……因为……”时,学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发言的人很多。虽然占用了较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教学环节的进行,但我还是很满意的,因为这个班的学生一向不爱说话,能在学校集中观课时有这样的表现,让我看到了的进步。

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的自主学习,我坚信这是省时、省力、高效的最佳途径。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四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悟“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互动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莫扎特欢溢童趣的钢琴名曲《小星星变奏曲》导入。

二、作者简介及朦胧诗的解说。

三、学习新课。

(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2、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中有几处出现了“星星”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三)揣摩运用,体味语言: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设置情境,激发兴趣理解课文内容。合作学习,透过诗歌意象,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诗歌中的意境。结合自己对这首诗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朦胧诗派的语言特色。

教学互动内容设计意图。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加点字的拼音。颤动闪烁朦胧覆盖疲倦2.下面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3)谁愿意,总写苦难的诗,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3.诗歌中描写了两种情境,你能够说出来吗?渗透思想教育。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作业设计:1、分析《帆》的意象。2、仿写。(见练习)。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五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引入及讨论。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朦胧诗。

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三、读诗歌,整体感知、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四、问题研究。

(一)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3、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

4、“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五、练习:

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六

教 学 过 程 。

步骤 教 程 设 计 学 程 设 计 时间分配 。

步骤 教 程 设 计 学 程 设 计 时间分配 。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

练习处理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

教后记 。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七

【设计思路】。

《小星星变奏曲》是音乐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莫扎特的通过歌曲《闪烁的小星》、听赏钢琴曲《小星星变奏曲》、感受不同]体裁和演奏形式的《闪烁的小星》,使学生学会了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学会欣赏同一音乐主题器乐作品的方法,同时在亲生参与中融入到音乐之中,体验到了音乐变化的魅力,获得了审美愉悦。

教材提供的《小星星变奏曲》原版有五次变奏,但这五次的变奏不是很明显,如果让学生区分的话会有一点困难,因此教师截取了第一、第二、第五次,节奏变化比较明显的片段让学生欣赏,降低了听辨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聆听”为手段,“游戏”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做到以感受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听、唱、表演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歌曲复习《闪烁的小星》。

3、拓展欣赏及表演《小星星》。

【教学目标】。

2、通过欣赏《小星星变奏曲》的片段,在游戏、模仿、表演等音乐活动中体会乐曲不同的情绪。

3、欣赏不同版本的“小星星”,在感受乐曲的同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版本为其配上不同的表演动作,结合歌唱,做到以情感为主线,以动作为中心,达到唱听一体化。

【教学重、难点】。

1、用断、连的方法唱好歌曲《闪烁的小星》。

2、欣赏几种版本的“小星星”音乐,体会、感受乐曲的不同情绪,并能根据情绪即兴配上合适的动作。

【教学过程】。

一、歌曲复习。

(一)复习演唱《闪烁的小星》。

(二)教师指导学生演唱《闪烁的小星》,并进行歌曲处理。

(三)创设情景。

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夜晚的情景,一起动手营造安静、祥和的氛围。

(四)歌表演。

要求:学生手拿荧光棒,即兴摆造型并边唱边表演,表达对歌曲的体验。同时教师用铃鼓为学生伴奏。

(一)初听。

要求: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主旋律以及音乐的变化,并了解其演奏形式是钢琴演奏。

(二)复听:游戏“变变变”

1、教师介绍游戏要求。

2、学生听音乐,变造型。

3、学生反馈。

(三)完整欣赏音乐并看多媒体画面,自找音乐“变几次”答案。

要求:通过观看媒体,让原本比较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感受、体验乐曲中的情绪变化,并为下面的表演做铺垫。

(四)即兴表演。

三、拓展欣赏。

(一)欣赏两个不同版本的“小星星” (迪斯科节奏版本,3/4拍节奏版本)。

(二)分组,为乐曲起名字。

要求: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结合分成两组,并请他们讨论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两个名字。教师把学生起的名字即兴打在媒体课件上。

(三)即兴模仿。

1、学生跟音乐模仿教师动作。

2、师生评价,(可以个别表演)。

(四)汇总表演。

要求:教师在汇总表演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表演的顺序。

唱〈闪烁的小星〉——表演迪斯科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表演3/4拍节奏版本〈闪烁的小星〉——唱〈闪烁的小星〉,同时打击乐器伴奏。

四、小结。

师:在今天的课中,我们不但和小星星成为了好朋友,还和小星星一起唱了歌曲、欣赏了音乐,感受了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后,我们还会通过学习认识更多的音乐朋友。

【教学反思】。

整节的教学安排是三段式的结构,第一段歌曲演唱、第二段主题钢琴变奏欣赏、第三段其他体裁器乐曲拓展欣赏。

第一段从轻声演唱歌曲开始,进而用断和连的方法对歌曲进行演唱处理,然后在由学生创设的情景中有表情地进行歌表演,这种歌唱教学是非常有效的。第二段欣赏部分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一点难度,但由于有了演唱的铺垫,同一主题在乐曲演奏中的变化发展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利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变奏曲的“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总要的是,这一环节强调对学生“聆听”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而媒体的使用在此处起到了“辅助”和“提升”的作用。当学生有了相当的感性体验和一定的思考以后。第三段“拓展欣赏”自然而然就成了巩固学习内容,激发创造性思维,推动课堂气氛到达高潮的必然结果。

星星变奏曲教案篇十八

1.江河,原名________,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________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2.把你在文中遇见不熟悉的字或者词写在下面。

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冻僵的夜晚、寒冷、僵硬的土地、冰雪、飘动的旗子、瘦小的星、火。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这句诗?

导学案。

一、 导语:

二、整体感知:

1、导入语中所提出的问题。

提示: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寒冷残酷的现实的厌弃和憎恶。

2、分别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并想一想这两节诗在形式有什么关系?

光明与美好的意境对比寒冷和残酷的意境。

追求和憧憬厌弃和憎恶。

三、局部品味探讨:

提示:

星星、湖、萤火虫、春天、诗、蜜蜂、睡莲、鸟、白丁香、火、旗子弹。

——温情浪漫自由——光明的象征。

夜、寒冷、冰雪、苦难的诗、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可怕残酷——黑暗残酷的象征。

2、重点品味以下诗句的含义: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提示:

晚上湖。

黑暗(残酷)和平(自由、舒畅)。

(3)、“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这个比喻揭示了怎样的深刻含义?

(4)、“闪闪烁烁”是用来描写什么的?为什么作者却用来描写声音呢?

提示:——痛感手法。

a、视觉的;

提示:(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历来讲解。)。

b、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谱写自己的悲惨的人生。

c、将要坠落,使人害怕的情景。令人忧心忡忡的感觉。

d、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

e、残酷的社会无情的摧残着地上的生命。使这些小生命像星星一样的陨落。

四、布置作业:

(一)、阅读第一节诗完成:

2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

4、按照例句形式仿写句子:

检测案。

1.给加粗字注音。

寂寞(   ) 颤动(   ) 覆盖(   ) 冻僵(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

3.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根据示例仿词。

示例:闪闪烁烁 朦朦胧胧。

5.如果让你配乐朗诵,你将用哪一首曲子?请说说选择的理由。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6.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8.作者把“鸟落满枝头”比作“星星落满天空”,你认为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10.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话,表达一种期盼或愿望。

11.请你再摘抄一首江河的诗歌,并与同学交流。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2.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诵这首诗?

14.请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15.诗中画横线一句里的“运”改换为“用”,好不好?请谈谈看法。

16.这首诗可分为两部分,均是运用幻觉来构筑诗篇,但彼此之间有细微的区别,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17.你了解戴望舒吗?请你查阅资料摘录一些有关他的介绍或诗文,并与同学相互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660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