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荷花说课稿大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40:04
最新荷花说课稿大全(17篇)
时间:2023-11-26 15:40:04     小编:书香墨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明确目标,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准备。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这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以下是相关名人名言,希望能够给您一些启示和思考。

荷花说课稿篇一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

“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

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

荷花说课稿篇二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 “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

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荷 花

闻清香

荷叶 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 半开全开含苞

想变荷花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荷花说课稿篇三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抚玩荷花并睁开想象的事,称赞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盼望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景象融会,不但写出了荷花的丰姿,并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好看,又有身临其境的觉得。让学生随着教学历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怀、移情。课堂教学以情绪为纽带,变得更富勾引力,使学生的勤学精力得到造就,促使学生在勤学、乐学中渐渐明白爱,明白热爱高贵,寻求优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奇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头脑活泼,担当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存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思量到这个特别缘故原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奇妙地运用多媒体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荷花那差别平凡的美。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点)。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在学习后交流学习体会时,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点)借助图画,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随后出示迫不急待、兴致勃勃地长出来的白荷花,让孩子们想象,展开讨论:它们长出来想干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孩子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养成孩子们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交流时,孩子的回答将思路开阔,富有情趣,这不仅是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2、在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我运用cai课件再现画面(点),感受一大幅活的画,理解“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我让孩子们对着满池的白荷花说出他想说的话。有前边丰富的表象储备,加上自己对表象的体验,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毫不拘束地畅谈心得,又使他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这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样设计,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

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最后就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必将十分顺利地达到能力目标中的背诵目标。

4、在部分学生用“画图法”描绘荷花时,我将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画的内容画到大黑板上,它综合运用文字、图画、线条、色彩等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表现力,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观点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当“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意境:(点)有自己轻声读,想象美丽的意境;有配音像朗读,感受意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还有图文对照读,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然后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点)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点)。

(四)搜集信息、拓展学习(在操作创新的原动力中——移情)。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在课上交流。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共享。我收集的资料有:作者简介、荷花简介、古文、古诗、各种图片等。这样,扩大学生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课外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办成小报,并进行评比,学生通过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点)。

荷花。

闻到清香——观察形态——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赶紧色彩美活化为荷花大自然。

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点)。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本领。由于文章的“美”是通过多种读法咀嚼出来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能使学生迷恋,孕育发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气成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本身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明白。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连结自主、积极、自动的运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效”和谐,“立体式”睁开。

本课的教学计划,力图以新的课程尺度为引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看法,奇妙地运用当代教育技能,优化课堂布局、革新阅读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本领、智育与美育的奇妙融合。

荷花说课稿篇四

三、学习第四段。

1、自己读第四自然段。

2、朗读指导:轻重,理解“翩翩起舞”

3、男女分读,蜻蜓、小鱼。

4、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入,想象蜻蜓干什么,小鱼干什么?

5、句式练习:——告诉我。

6、把自己想象成菊花——告诉我。

7、体会“忘记了”

四、如果你是小动物……。

能有意识地体现“阅读与表达并重”,这个基础应该是“理解与运用并重”,这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两大目的:一是语言的理解,二是语言的运用。理解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运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运用不是平行的两条线,而是融合的、互动的,即理解中有运用,运用中有理解。或者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然而运用应该是使孩子的“言语运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一个授课前后“获得”的梯度。而且句式训练应该与作文训练有机融合,或者说每个环节的设计之间都应该前后呼应,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的琐碎与不明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荷花说课稿篇五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jsfw8,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荷花。

闻清香。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半开全开含苞。

板书设计是微型的教案,我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设计了新颖的板书,既理清文章脉络,又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迅速对课文建立框架结构认识,对整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这节课我抓住以下几点设计教学过程:

1、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文嚼字,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2、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整个教学过程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

4、形象直观的课件展示,使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悟美,享受美,进而达到去创造美。

荷花说课稿篇六

《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按看荷花的顺序展开,写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并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抒发了作者对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丰富语言积累的好教材。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借助媒体,品味词句,深入感知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荷花的神韵,和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具有趣味性、审美性,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荷花的神韵,体会大自然的美,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我打算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景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第一课时:

设置形象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后鼻音的生字“蓬、梦”,多音字“骨”;指导生字的书写时,重点注意“蓬”是上下结构的字,“翩”字要写紧凑。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设问激趣。

针对本课生字的发音特点出示重点新词组织学生认读,读好后鼻音、儿化音以及叠词。在学生齐读课题后提问:同学们看过荷花吗?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荷花。(美丽、漂亮、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在作者心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者再次走进公园,再去看看荷花。

这个环节既对上课时的学习进行了反馈,也使学生产生想看荷花的想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第一自然段:略讲。

通过指名朗读,了解“我”看见荷花的时间和地点。抓住“一……就……”的句式,感受荷花清香,抓住“赶紧”和“跑”体会作者的急切心情,读出作者的感受。

第二自然段:详讲。

教学第二自然段,我打算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在荷花池边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组织讨论时,以学定教,从学生的意愿出发,确定学习语句的顺序。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动手比画比画,结合展示的画面与语言的渲染,展开充分的想象,尽情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形态之美,荷花的姿态之美、色彩之美。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以游人的身份用观赏者的眼光读课文看课文,使他们产生真切的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之中,自然地表达赞美、喜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

第一句通过一组荷花的图片和语言的渲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学生对荷花的风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性理解。

第二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我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进行梳理后确定重点问题,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其中倾听学生发言,并适时给予指导。再组织交流,加以点拨。理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时,先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赏析方法,引导他们从“色彩”、“姿态”等多个角度去评价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再次品读第二、三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理解“活的画”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荷花的勃勃生机。“画家”一词的理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此一定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可能会说是“夏天”,是“大自然”,或许还会说是中荷花的人,这些答案都可以给予肯定。

二、三自然段的设计,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从文到图再到文,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细细品位,并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的感受从文本的美转向对大自然的美的升华。

第四自然段:

这一段借助“一幅活的画”来想像荷花,描写中“我“与荷花融为一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化的表演情景,让学生来扮演荷花,通过肢体语言来体会“翩翩起舞、随风飘动”;并通过录象、音乐的渲染,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文中“蜻蜓、蝴蝶、小鸟”,讲述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并进行创造性对话,说说小虾、蝴蝶、小鸟可能会对美丽的荷花说些什么。让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学生配上音乐图片朗读课文,让学生置身其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心灵,进入美的境界,再次进感受美。

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说话,又让他们置身荷花中,进一步感受荷花的动态美,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发展,审美水平得到提高。

第五自然段。

扣住“才”、“不是”、“是”等关键词,讨论“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此时“我”完全陶醉其中、沉浸其中。而荷花的美也就不言而喻了。

荷花说课稿篇七

今天下午听了李老师给高三学生上的课。这一天,李老师有二节课,这二节课有教师的引导,有学生的鉴赏,最终又用练习夯实了思想,给我的感觉是一次融课堂艺术与教学实效于一体的精彩的授课。育才中学的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这些特点在李老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刚开始听课的时候我连李老师针对的是哪个年级段的学生都有点糊涂,因为他先给了听课老师一张练习纸,那时我以为他会上专题练习分析课;后来他让学生阅读课文《荷花淀》,我又以为他针对的是高一或高二年级段的文本阅读。最后我才发现他采用了以高三文本为载体,促进学生更好的阅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找到现代文阅读的某种路径。所以,我听的时候,感觉到了语文课应有的细细阅读、慢慢欣赏的优雅的学习氛围,感受到了师生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课堂环境,有效的预设与自然的生成;同时也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负责,有效面对应试教育的审慎的风格。

铃声刚响,李老师摆出了二个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思考的问题。这二个问题使得教学的内容集中起来,但也给我一种错觉,我以为这堂课会比较严肃、比较沉重。我知道二个问题可能是二个教学目标,也可能是专题训练的二个切入点。按照一般上法,无非是让学生进行筛选、理解、提炼、组织,基本就可以完成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但是李老师忽然宕开一笔,插入了《上甘岭》的主题曲,让学生了解歌词展现的家乡风貌,以及在电影中所处的环节;李老师还和学生一起动情地哼唱这首歌曲,很快学生就进入了情境。我一直认为“要想对景物描写有深切的感受,必须近入作品设置的情境”,当我们将自己想象成画面中的人物时,当我们设身处地的感受时,我们的理解才会全面,我们才能更具体地捕捉甚至还原人物的状态、心理,体会作者的意图。现在的学生很容易把自己看作解题的机器,所以就慢慢地变得缺乏“想象力”“联想力”了,面对景物描写,很多学生往往不会先在脑中用再创造的方式使形象浮现出来,形象思维不足的话,一旦碰到阅读理解就只能答一些粗糙的言辞,甚至可能曲解作者的情思。

在我看来,李老师的课上最有价值的一环就是带领学生进入情境。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课堂教学中的铺垫、预热,这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环节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思维饱满、情绪丰盈、素养提升。

在电影插曲与《荷花淀》开头景物描写位置设计原因的挖掘与产生效果的对比讨论中,学生的表现非常踊跃,思维非常活跃,阐述非常精彩;我在下面听课都被感动了。学生高质量的发言,让我再一次领略了育才中学让学生自主学习的风采。李老师上课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在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饱和度的时候,李老师用极为凝练的言辞进行了小结。

总的来说,李老师让学生将视野扩展到自己接触过的其它生活资源中去,通过对比来深入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这体现了拓展研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就我听过的课而言,不少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拓展阅读,往往是和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相脱离,或者无法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第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李老师又顺带解题,阐述了课文标题不叫《白洋淀》,而叫《荷花淀》的原因。这样的小结形式,给我一种有放有收,水到渠成的感觉。接下来李老师便让学生探讨第二个问题了。

李老师选择了文本中几处语言描写的细节。所选言辞都是很细微的,但确实最能体现作者的独到匠心。第一个例子,李老师将“标点运用”这个知识点融合在了里面,看似讲标点,实际上解决的问题高于其上。我一直认为,标点符号的作用应该是“帮助我们看清楚文字的层次”,这一次李老师举的例子可以使听者感悟到“标点符号运用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更好地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我本来以为学生不大可能做出精彩的解答的,但是学生却答得既快且好,我看这仍然离不开前一个问题的预热环节的帮助,因为当时学生已经进入了文本的情境,教师虽然没点穿,但是学生已经自发地“在具体情境中思考文字的意义了”。因此,事后想想学生答得精彩而准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不过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更为细微的文字。

在这个环节里,表面上看,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标点的运用,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拟声词、用词节奏,有的例句分析是让学生关注潜台词;但实际上阅读指导的落脚点是一致的。李老师用这三处特点各异的文句,让学生学会根据人物所处的具体情境、具体的背景、前后情节的关联,深入体会小说中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阅读离不开对“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的鉴赏体悟,但是要得到准确的阅读感受的话,绝对不能将这三个方面孤立起来对待,而要注意到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三要素各自的表现、展开的过程中,它们应该存在着相互推动的作用,这种相互间的推动仍然得以进入情境、善于联想为基础。所以,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答案是可以逐渐丰满起来的,要做到让学生的答案以丰满的姿态呈现出来,很多时候是离不开教师的循循善诱的。

在第二个问题的探究中,李老师仍然保持了重视课堂艺术性、感染力的风格。拉进文本作者生活轶事,补充“林黛玉进贾府”的对话片段,这些教学环节,同样有为深入探讨问题预热的效果,同时起到了拓展对比、触类旁通的效果。我认为,拓展不仅要有效,还得注意时间的控制,不能让它成了课堂的主要成分,最好还能起到调节课堂节奏,使课堂呈现动静相生的面貌的作用。李老师每一次引入其它素材都是很及时的,很简约的,也是很有效的,它使得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展,理解更为深刻,也使得课堂更为生动丰富了。

最后,李老师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总结了高考时阅读理解解题时应注意的二个要点,使得学生对于类似的问题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在之后对下发练习的探讨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良好反应,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总而言之,用艺术欣赏的眼光,带着学生享受美文,不知不知觉就帮助学生了解了一些应试时需要具备的解题意识,就是李老师这堂课的主要特色。讲究艺术性与实效性的结合,这应该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

荷花说课稿篇八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孙犁的《荷花淀》。我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淀》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包含有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侧重点我放在学习课文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上,在这一基础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孙犁的作品。(办法)。

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好处)。

二、说学生。

中职生的共性是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特点)设计的任务既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因材施教)。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生动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掌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体会孙犁散文化、诗化的语言特点。

四、说教法。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时,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纯朴的生活环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了解荷花淀的风景与人情。在品味对话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神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说学法:

学习过程中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结合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节后由学生自由诵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成人物性格分析,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六、说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由多媒体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为整节课奠定基调,为教学任务作必要的铺垫,为重点内容的讲解提供提示。为此我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讲述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约5分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说主旨。

1.简介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人将作家简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为了介绍而介绍,其实,了解作者生平就是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品资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特色。因此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是为课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辅助。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第三个环节:探究与讨论(约30分钟)。

任务一:品读景物描写,体会诗化语言(难点)。

(1)第一幅画面,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再对淀上风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写。

分小组讨论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在仔细品读以上几段景物描写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细微动作,领会人物心理(次重点)。

体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结合表演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动作反应了当事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表演,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心理。

任务三:品味对话,分析形象(重点)。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鉴赏讨论:

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话说:“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分析五位妇女的不同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通过讨论,明确此处写出了委婉含蓄、直爽开朗、谨慎稳重、冒失侥幸、害羞忸怩等5种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个环节:自评、互评、师评(约5分钟)。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推选2~3组的答案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让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再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综合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力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荷花说课稿篇九

《荷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被如诗如画的美景陶醉而浮想联翩,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在这一节课中,郭老师执教时最大的特点是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

1、媒体激趣,触发语感。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课堂伊始,郭教师在板书课题后,伴随着美妙的旋律,出示了一组静态的荷花图片及动态的池塘荷色,并引导学生或词或句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既迅速地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起了他们亲近文本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快速地进入课堂教学中来。

2、充分诵读,领悟语感。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中的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依我的理解,美读就是读者将作者文中当时的情感还原出来。要到位地还原,就要读者沉入文中,体会文意,与作者的心灵相通。郭老师的课中,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运用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配乐读等形式,实现了预定的训练目的。在课堂上,通过多层次、多坡度的多元诵读,以及通过对重点词语的解读,还原了语言形象,又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反馈了出来。

3、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引导学生对“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出多元的解读。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1: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朗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师:你们从这个句子听出了什么?

生2: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师:“冒”字还可以其它字吗?

生:(长、钻、伸、露、探、冲……)

师:体会一下,怎么样的长叫“冒”?

生:(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

教师在处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上,应该是相当自然,引导得水到渠成的。而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的。听课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已经逐步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对词句的品读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尤其是对“挨挨挤挤”、“冒”等词的体会,让课堂实现了真正的“对话”。并且,学生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充分地表现出来,使得课堂里时时出现精彩的诵读声,,给课堂带来了生机。

荷花说课稿篇十

《荷花》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记叙文,写的是“我”去公园赏荷,陶醉于白荷花的丰姿神韵,与荷融为一体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认知目标:

1、会认会读生字。掌握“莲蓬、饱胀、挨挨挤挤”等词语。

2、读懂一至三自然段。

能力目标:

1、通过看图说话、写话的练习,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结协助的精神。

2、通过看图,读文,展开想象,品味词句去欣赏荷花的美,从而加强语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所任教的班级有较好的朗读能力,初步懂得欣赏词句,本节课将发挥学生的优势让学生充分诵读课文,运用以往领悟的品读词句的方法欣赏本课遣词造句的特点。

2、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实施自主探究基础上开展同伴互助合作的学习方式。

3、学生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浏览等计算机基础,但熟练程度不一。因此更需发扬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前,教师将师生合作搜集到的荷花相关资源虚拟成专题网站——“荷花小站”。“荷花小站”设有六个部分,分别为“走进课堂”、“增长见识”、“灿烂文化”、“荷花资源”、“在线测试”、“荷言荷语”。这当中既包括课堂教学所用的资源,也包括供学生课后拓展性学习的资源。

教学策略:

为了使语文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达到最佳的整合,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从学生素质的良好发展出发,努力把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如对语言信息进行查找、筛选、获取、归纳、编辑的能力)与语文学科的任务(如大量读书,品味词句,情感熏陶,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优化课堂教学。

“荷花小站”六个部分中,“走进课堂”部分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于一体,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恰当的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词语的品味、感悟更立体、更丰富、更有个性化;“在线测试”则把欣赏精美的图片与说话、写话结合起来,并可以通过网上论坛让师生对写话练习进行欣赏、评议、修改,有效地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其余的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大量的信息资源,使教学不局限在课本中,拓展了学生对荷花多角度、多层面的认识。

教法设计:

本文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情境、主动、交互、发展”的教学模式,借助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丰富资源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扬自主探索、交互合作的精神,理解和品味语言,激发情感,唤发想象,增强表达欲望,从而了解荷花,热爱大自然,使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网络导入,设境激情:

我们常说,儿童的情怀是一湾浅浅的小河,无风不起浪,无物不扬波。所以,新课伊始,我给学生送上一阵微风,让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来,是他们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荷花,高雅清香,冰清玉洁,历来被人尊称为“花之君子”。自古以来,文人墨客赞美荷花的诗篇、画幅数不胜数。

而杭州西湖的曲院凤荷则独树一帜、久负盛名。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采莲曲》,一起去荷花池边欣赏荷花的美丽风姿,好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怀着对荷花的急切向往之情,打开“荷花资源”中的“荷花视频”,欣赏荷花的美景。此时,学生的视觉、听觉、想象、思维“多频道运作”,全身心感受,“未成曲调先有情”,他们已深深陶醉在美仑美奂的境界里,为领略课文的真味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当学生激情澎湃、叹为观止的时刻,我引领孩子“走进课堂”,尽情地、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老爷爷的《荷花》一文,体会文中的荷花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知道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荷花形态各异的美。

(三)、细读与想象并行,领悟课文意境美。

在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时,我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及方法:初次在反复美读后,指导学生感情背诵描写荷花不同姿态的句子。

(四)提供创造平台,让想象激情飞扬。

众所周知,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在引导学生美读成诵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在线测试”。让学生一边观察多姿多彩的荷花,一边展开丰富的想象,给婀娜多姿、万紫千红的荷花取上新颖别致的名字,用优美的语句描绘荷花的迷人风韵。通过练习、交流、点评,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资源。

当课接近尾声处,我让学生自主浏览网站上的其他栏目,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习下节课作知识上的铺垫。方家批评指正!

荷花说课稿篇十一

《荷花》是省编义务教材第6册第6单元的第2篇课文。它是一篇写景记叙文,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的事。赞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两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赞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状、姿势。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通过想象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读懂一段话,初步学会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说自然段主要意思。这是在第2单元读懂总起分述的一段话、第5单元读懂用并列关系写的一段话和第5单元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基础上,对段的阅读理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从而为四、五年级概括逻辑段段意打下基础。通过前一篇课文教学,学生初步学会用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则对此进行复习、巩固。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0个新词语意思。培养学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诵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会生字新词和1至3自然段。第2课时学习4、5自然段,背诵2、4自然段,总结全文。

下面,我着重讲第1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生字,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意思;2.学习13自然段,能用谁、怎么样或干什么的句式说说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读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重点:

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学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图,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

1.读写结合法:读是吸收,写是表达。从读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推敲,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荷花说课稿篇十二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一组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以一个小朋友的口吻写的。这篇精读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10个生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为了顺利达成目标,我分2课时教学。我着重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

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是教学的重点,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是教学的难点。

二、设计理念。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三、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解决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我是紧扣“美”字,以“情”为线,分四个环节进行设计的:

(一)猜谜赏图,悄然入情。

为了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我选用了猜谜语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学生答出是荷花后,马上追问:你见过荷花吗?在哪里看见的?说说你见过的荷花是什么样的?随后我出示几幅荷花图,和学生一起欣赏,(展示课件)欣赏后,让学生再次用积累的词语描绘刚刚看到的荷花。

作者在看过荷花后,也跟我们一样被荷花的美丽给迷住了,陶醉了,还写下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荷花》。而后请学生初读课文。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阅读所得。

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积极的状态。

(二)细读美文,逐步动情。

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的展现了荷花的形态美,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作者笔下的荷花是多么美丽啊,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肯定会齐声回答:想!我适时播放课件: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的样子。通过欣赏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么美的荷花写生动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后,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品味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在这里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惯例,而是教师跟着学生走,抓住时机解决重难点。

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花的句子。”我就用课件出示,每句话都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图文对照,“你最喜欢哪一种形态的荷花呢?为什么?”有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完全开放的荷花,因为花瓣全展开了。我就和学生看图理解“展开”的意思,抓住“展开”指导朗读。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花骨朵,因为“饱胀”可以看出荷花马上就要开了,充满了希望,我就抓住“饱胀”让学生感悟,指导朗读。然后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把荷花的美读出来呢?”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赛读。还采用表演的形式,请三个同学扮演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分读三句话,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也有学生会说:“我喜欢描写荷叶的句子。”我也出示这句话,并配有图片,抓住“挨挨挤挤”和“大圆盘”,观察画面,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出这一句话就写出了荷叶的“多”、“大”、“圆”三个特点。最后感情朗读写荷叶的句子。

还有的学生可能会说:“我喜欢‘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紧紧抓住“冒”字进行教学,想象荷花是怎样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长出来的。引导学生给“冒”换个字,体会和原句相比较,哪句好?好在哪里?指导学生读出白荷花的生机盎然。

作者写得太精彩了,老师也忍不住要和同学们一起读一读。最后师生一起配乐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此刻,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融为一体。

(三)品味美句,巧妙移情。

荷花的形态引人入胜,荷花的美姿更有迷人的魅力。作者看到这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是什么感受呢?引入第三段的学习。

课文第三段中没有对荷花的“姿势”进行具体描写,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内化语言,巧妙迁移: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除了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也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练习说话,发展语言。

2、“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在这里我运用课件来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看图,观察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活的画”呢?想象你看到一幅怎样的图画?让学生抓住“活”字,体会是阳光,是雨露的滋养,才有荷花蓬勃生长,婀娜多姿,随风摆动。然后进一步思考:画出这幅画的画家是谁?学生这时就很容易明白是大自然这位神奇的画家创造了这么美的荷花。最后引导学生体会用这么美的词句来描写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这样的设计,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感情与文本的感情融为一体,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对荷花,对大自然产生强烈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也用赞美的语气来读读这一段,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想象美景,尽兴抒情。

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激活了,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时,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抒发情感,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作者笔下的荷花栩栩如生,(课件)看到满池姿态各异的荷花,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些什么?学生会七嘴八舌地说:“我想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画下来。”“我想朗诵一首与荷花有关的古诗。”“我想背诵一下课文。”……我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画画,或写文章,或朗诵古诗,或背诵课文,表达对荷花,对大自然的热爱。

板书设计。

荷花。

闻清香。

荷叶挨挨挤挤像大圆盘。

荷花半开全开含苞。

想变荷花。

荷花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荷花》,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分析内容。

《荷花》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喜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分析学生。

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望,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荷塘美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我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为:

1、会认3个生字,学会写草字头的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清香、挨挨挤挤、碧绿、莲蓬、破裂、仿佛衣裳、翩翩起舞”等词语。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的方法写荷花和荷叶,并学习运用“有的……有的……”仿写片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3、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让学生感悟描写的细腻以及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挨挨挤挤、冒”等词语好在哪里。

2、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感受荷花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和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身理和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特设计如下教法、学法:本堂课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景、朗读品味、想象体验等方法,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美景。并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读写结合,充分利用信息仅技术资源。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环节,依据教学思路我诊断出四个整合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利用谜语创设情景。

教学这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入猜谜语这个环节,根据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荷花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进入新课教学,让学生初步体会荷花的美。

(二提出关键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我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抓住重点词语来感受荷叶和荷花的美。

1、理解“挨挨挤挤”,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恰当,以及感受荷叶的茂盛之美。

2、体会“冒”的妙处。

(三)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1、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

师:在了解荷花的三种姿态时,利用书上插图找出三个句子所写的相应的荷花,图文并茂,直观理解作者的用词。

2、以填空的形式指导背诵,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学生对优美词的积累内化。

3、出示几幅图片,选择其中一种进行仿写,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闻到:清香。

看到:荷花——姿态多样。

荷叶。

教学反思:

首先,课前准备不充分,在设计教案是不够细化,导致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每一个环节之间过度生硬不自然。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应对所出现的问题。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应该把课文在ppt上出示,学生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及时做板书。

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光想着把步骤走实,但识字教学没有重点。“莲蓬”应该读轻声。难以理解的词语没有联系上下文去进行深化理解,在朗读课文时,应该有针对性的指导,光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得优美,我没有做示范也没有进行引导,所以朗读课文就显得没有意义也没有效果了。出示填空,用想象补充句子是,要求指示不明确,学生没听清要求,把前两句例子读了一遍,最后才补充句子。当然,还存在老问题,对课堂时间的把控没有计划,在最后出示图片让学生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练习写一个片段是,应该趁热打铁预留几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完成。整个课堂氛围我也没有调动起来,显得死气沉沉,老是那几个同学回答问题,对其他学生的关注也不够,总之整节课随意性比较大,感觉课堂效率不高,没反思到的问题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荷花说课稿篇十四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写了“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抚玩荷花并睁开想象的事,称赞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机盼望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头脑情感。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景象融会,不但写出了荷花的丰姿,并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好看,又有身临其境的觉得。让学生随着教学历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怀、移情。课堂教学以情绪为纽带,变得更富勾引力,使学生的勤学精力得到造就,促使学生在勤学、乐学中渐渐明白爱,明白热爱高贵,寻求优美。这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具有奇特的吸引力。(点)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头脑活泼,担当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存在城镇,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思量到这个特别缘故原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奇妙地运用多媒体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荷花那差别平凡的美。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点)。

根据学生和教材特点,确定教学目标:

l、学习本课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展开合理想象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机整合语文教学,将课文重点部分的文字形象化、音效化,促进学生借助多媒体自主、个性化的阅读。从而达到感受荷花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准备:cai课件、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四大环节:

(一)录象引入,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点)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点)。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我将以“作者是怎样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呢?”的这一过渡语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由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存在着诸多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提供三种方法让学生选择:(朗读法、画图法、讨论法)朗读法:用感情朗读表达出你体会到的美;画图法:用五彩的笔描绘美丽的荷花;讨论法:用语言和伙伴交流学习体会。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由组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设计教学,将使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加强,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储藏知识的容器,而是被点燃的火把,闪出智慧的光芒和个性的亮点。

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1、在引导学生提出“冒”字后,我将采用以下步骤让学生深刻理解“冒”

(1)换词体会“冒”的妙处;

(2)读课文体会怎样长才叫“冒”,选一个喜欢的词填到这句话中,大声朗读、用心体会是不是这种味道?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解读“冒”,是对“冒”字内涵的领悟。

随后出示迫不急待、兴致勃勃地长出来的白荷花,让孩子们想象,展开讨论:它们长出来想干什么?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孩子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养成孩子们善于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

交流时,孩子的回答将思路开阔,富有情趣,这不仅是他们对语言文字的实践,更是情感的流淌、灵性的涌动。

2、在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我运用cai课件再现画面(点),感受一大幅活的画,理解“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我让孩子们对着满池的白荷花说出他想说的话。有前边丰富的表象储备,加上自己对表象的体验,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毫不拘束地畅谈心得,又使他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这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样设计,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

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最后就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必将十分顺利地达到能力目标中的背诵目标。

4、在部分学生用“画图法”描绘荷花时,我将鼓励学生把自己想画的内容画到大黑板上,它综合运用文字、图画、线条、色彩等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强化表现力,让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观点受到感染和熏陶。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当“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这个自然段的学习,我主要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意境:(点)有自己轻声读,想象美丽的意境;有配音像朗读,感受意境。在反复品读欣赏后,荷花的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还有图文对照读,学生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高潮,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和内化。然后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省略号让学生想象:(点)还有哪些动物会来和“我”交谈,可能告诉“我”一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思维将又一次被激活。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点)。

(四)搜集信息、拓展学习(在操作创新的原动力中——移情)。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资料在课上交流。老师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与学生共享。我收集的资料有:作者简介、荷花简介、古文、古诗、各种图片等。这样,扩大学生信息量,拓展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在课外分小组将收集到的资料办成小报,并进行评比,学生通过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得到锻炼。(点)。

荷花。

闻到清香——观察形态——欣赏姿势——想象情景——回到现实。

赶紧色彩美活化为荷花大自然。

板书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点)。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本领。由于文章的“美”是通过多种读法咀嚼出来的。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能使学生迷恋,孕育发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气成诵,把课文语言内化为本身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明白。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连结自主、积极、自动的运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效”和谐,“立体式”睁开。

荷花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孙犁的《荷花淀》。我遵循教学规律,渗透课改精神,突出学科特色并结合我们学校所倡导的“活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实现有效教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淀》选自中职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单元学习重点是“欣赏小说的表现手法和语言”。

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还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处理。

本课内容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包含有景物描写、对话描写、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因此,我把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侧重点我放在学习课文刻画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上,在这一基础上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孙犁的作品。(办法)。

如此处理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欣赏作品,还能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好处)。

中职生的共性是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水平差异较大。(学生特点)设计的任务既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考虑到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收获。(因材施教)。

通过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根据新课程思想,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通过景物烘托、细节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写法。

2.能力目标:

(1)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生动的细节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掌握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体会孙犁散文化、诗化的语言特点。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在新课导入时,将荷花淀美丽的景色,纯朴的生活环境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先了解荷花淀的风景与人情。在品味对话时,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传神的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过程中学法指导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我确定以下几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结合任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节后由学生自由诵读、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成人物性格分析,组与组之间互相补充、完善。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由多媒体展开白洋淀的风光图片,把学生带入美妙境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为整节课奠定基调,为教学任务作必要的铺垫,为重点内容的讲解提供提示。为此我用图片给学生以视觉冲击,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讲述新课,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约5分钟)。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节,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说主旨。

1.简介作家作品。

小组推荐代表简要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有人将作家简介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为了介绍而介绍,其实,了解作者生平就是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掌握作品资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写作特色。因此让学生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资料是为课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辅助。

2.为小说情节拟小标题。

夫妻话别(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杀敌(高潮、结局)--成立队伍(尾声)。

第三个环节:探究与讨论(约30分钟)。

任务一:品读景物描写,体会诗化语言(难点)。

(1)第一幅画面,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2)第二部分第二层,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

(3)妇女们急中生智,把船摇进荷花淀,再对淀上风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写。

分小组讨论这几段是如何体现景物美、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启发学生可通过抽掉修饰性的词语和更换景物的喻体来加深理解。在仔细品读以上几段景物描写之后,再引导学生归纳景物描写的作用。

任务二:细微动作,领会人物心理(次重点)。

体会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当水生说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作品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由两名学生进行现场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结合表演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动作反应了当事人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通过表演,学生直接参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更准确地体会人物心理。

任务三:品味对话,分析形象(重点)。

1.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一节,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鉴赏讨论:

请运用联想和想像,结合上下文和语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话说:“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分析五位妇女的不同个性。

学生分角色朗读“商量探夫”时五位妇女的对话,体会人物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通过讨论,明确此处写出了委婉含蓄、直爽开朗、谨慎稳重、冒失侥幸、害羞忸怩等5种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个环节:自评、互评、师评(约5分钟)。

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推选2~3组的答案进行交流,师生共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个环节:课堂小结(约3分钟)。

先让1~2位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感受和收获,教师再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任务完成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教学体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综合知识;针对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动向,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力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荷花说课稿篇十六

《荷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让我们读后产生一种美感,情操得到陶冶。课文一开始先告诉我们清早一走进公园的门,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是因为有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了“我”。直截了当,引人入胜。接着,讲那一池美丽的荷花——色彩鲜艳,形状各异,就像一大幅活的画。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叙述上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美丽的荷花图。最后,作者把自己比作一朵荷花,将自己看荷花时的全部感情都融入到文字当中去,感染了读者,让我们读后不仅欣赏到一池美丽的荷花,而且也获得了一种情感体验。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抒情、移情。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我所教的三年级的孩子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较快,但由于生活在农村,对荷花了解甚少。正是考虑到这个特殊原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荷花那不同寻常的美。

教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感觉如临其境,易于理解。

2、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3、以读代讲法。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学法:

1、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2、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

3、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在阅读后自主探究合作。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设定,我把荷花第二课时的教学设定为三大环节:

(一)课件播放荷花图片引入,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和激发动机中——入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新课开始,教师要让孩子情感的河水荡漾起来,使他们对新课的学习,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关注的心理。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个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这么美的荷花,大家喜欢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荷花池。如此激情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直奔重点,品味美丽(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

在欣赏画面以后,让学生听录音并思考:“哪几段直接写了荷花?”这一问题的提出让孩子直接去学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在学生充分读后交流。交流的方法是:找出自己觉得美的句子,说说美在哪里,能讲出理由更好。通过自主学习,孩子们一定能大胆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借助图画(课件出示):从“挨挨挤挤”体会荷叶的茂盛之美;从“碧绿、嫩黄”体会颜色之美;从“冒、饱胀、破裂”体会荷花的长势之美;从“有的.……有的……有的……”体会一池荷花千姿百态的美。

于荷叶之上盎然盛开的画面,并配上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渲染。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体会到“冒”用得好。他们自主的再次诵读课文,丰富情感体验。既而又从文中的“展开”、“露出”、“饱胀得要破裂”等词句中,体会出这一池美丽的荷花竞相开放的生机与活力,至此,学生内心对大自然这位高明画家的无比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在品味荷花的美丽之后,我运用课件再现画面(按),感受一大幅活的画,理解“画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然后我让孩子们对着满池的白荷花说出他想说的话。有前边丰富的表象储备,加上自己对表象的体验,孩子们一定会迫不及待地举起小手、毫不拘束地畅谈心得,又使他们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这是与课文情感相碰撞产生的火花。这样设计,借助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引导想象,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创造能力。

如诗的画面,优美的文字,让学生自读感悟,互读点评,用声音之美展现文字之美、景物之美。最后就能熟读成诵,由读到背,必将十分顺利地达到能力目标中的背诵目标。

(三)体会意境、升华情感(在表情朗读和语言训练中——抒情、移情)。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写当“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学生理解想象文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这,是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我利用课件呈现一池生机盎然的荷叶荷花,(按)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让学生的视觉感受形之美,听觉感受声之美,仿佛置身其中,课文中描写的那种想象的原来似乎不可捉摸的情境变得可闻可见了。(按停)这时,学生不由自主的产生了学习探究的欲望:“作者看到这一切,他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呢?”于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自读自悟互相交流。“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和满池荷花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就有了与作者相似的体验,情感上与作者产上了共鸣。通过感知领悟和积极丰富的想象,学生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荷花的美的感受。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想象力也得到了的发展。

诵读之后,课件再次呈现一池美丽的荷花,(按)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学生深情的观赏,(看)这时,教师的话音柔和的响起:“这美丽的荷花池中,蜻蜓飞过来,小鱼游过来,它们会跟荷花说些什么呢?”(按停)画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实践的情境和想象的广阔空间,此刻,学生产生了表达语言的强烈的欲望。(按)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角色,在荷花池中尽情嬉戏,抒发内心情怀。

荷花说课稿篇十七

首先感谢学区和学校领导给了我一个这么好的平台,下面我就对《荷花》第一教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荷花》一课,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六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再现了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美景。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变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根据大纲要求,三年级阶段着重进行段的训练以及第二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围绕教材和单元的特点,《荷花》第一教时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目标:

1、欣赏、体会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重点:学习荷花的形态美,感受荷花的形态美,从中读出对荷花的赞美之情。

难点:从形态美中,感悟到荷花的内在美感以及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课的导入,我用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诗,并用幻灯片出示荷花图片,让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在学生中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前奏。

(二)初读课文,理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1、自读课文,读准字印,读通句子。

2、通过对最后一自然段的初步理解,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初步感受荷花的美。

(三)深读悟情,在读中感悟荷花的美。

1、第二段课文。

a、过渡:作者是怎样直接具体写荷花的美的呢。

b、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写得美的句子。

c、通过找出美的句子来学习写荷花的美,然后逐个分析美在哪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荷花的静态美。“阅读是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这是认知心理学家雷斯尼克对阅读所下的精辟定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建构不同的言语图式,我在设计教学“冒”字时,让学生去换词,填词(即怎么样冒出来)以及想象(冒出来想干什么),在这些过程中渗透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体会到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火花,攻克了难点。个性化的.言语也在源源不断地冒出来。

d、在句子分析中结合语言说话、朗读训练等。

(四)第三段课文。

a、过渡:由荷花的形态美而导入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b、以对大自然的敬佩语气感情朗读这一段。

(五)第四段课文。

过渡:由重新回到最后自然段来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体会荷花在风来时翩翩起舞的动态美。

让学生体会风过时,荷花的美内在美感。

由小动物的加入而展开联想练习。

重新回归到荷花的静态美,让学生品读。

(六)总结课文,课外练笔。

1、让学生说一说对荷花的赞美,让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和发泄。

2、布置相关的课外小练笔。

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207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