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未来的工作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突出重点,以清晰地传达所要总结的核心内容。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一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19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最后一分钟课文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日。对,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相互交流:
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体会诗歌内容。
1、读第1节,想一想:
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2、读第2、3节,想一想:
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现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不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
(自豪、激动、喜悦。)。
3、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
(急切、盼望。)。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总结升华。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二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在朗读中理解诗歌内容。
2、在吟诵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体会四次“最后一分钟”,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1、交流香港的有关信息。
2、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看这幅图,你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特殊的时刻吗?
3、教师激情揭题:是的,这个画面就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大地四处开放;这一刻,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这一刻,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1、学生自由读诗,要求把字词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由提出困难,共同解决。
3、再读诗歌,思考一个问题:文中的四个小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同学们,在第一小节中躲着一种修辞手法,你能把它。
找出来吗?(生:拟人)那用在这里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说一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3、齐读第一小节。
1、师: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区旗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无比的--(激动、自豪)。请大家读一读第二小节,边读边体会这一份激动和自豪。
2、学生自由读第二小节。
3、师:看着同学们这么认真地读着,老师相信你们的体会肯定也到位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一起来感受这份激动和自豪。请听要求:前面部分男女同学轮读,最后三行一起读。
4、分角色朗读。
5、教师范读。
6、有感情地齐读。
1、师: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
2、课件出示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等相关资料,教师介绍。
3、师:虎门上空的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发黄的旧条约也在此刻悄然落地。在这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在长城的脸上,在黄皮肤的脸上流淌呢?快到第三小节中找一找。
4、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1)指名读一读。
(2)理解“使大海沸腾”(学生自由说;借助图片理解)。
(3)引读:在这最后一分钟,百年的屈辱终于挥之而去,
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在这最后一分钟,所有中国人的喜悦都化作了泪水,这怎能不使大海沸腾呢?--。
2、学生自由朗读。
3、交流,指导朗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去迎接第一朵紫荆,一起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香港吧!)。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师:刚才的学习,我们从语言文字里感受到了那份激动、喜悦和自豪。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当时的情景,再次感受这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播放录像,教师配画外音。)。
1、师:同学们,流浪了百年的游子--香港回来了,面对骨肉团聚的动人一幕,你最想说什么?请把它写在课文空白处。
2、集体交流。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激情揭题:
2、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二、初读感悟。
1、出示阅读要求: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诗句就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叩问”“脊梁”、“骨髓”“铸进”“悄然落地”等词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
(3)边读边思考:永载史册的时刻将要到来了,中国人民的心情怎样?(板书:激动、欢喜、高兴、兴奋……)。
三、结合资料,理解诗句。
第一节诗。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到来,此时人们将是怎样的心情?从诗中那里体会到的?“叩问”什么意思?作者在叩问什么?(学生抓住具体词语,如“风雨归程、越来越、叩问”等词语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急切、盼望之情。)。
2、过渡: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还有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我们已经听到她越走越近的脚步,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情感是怎样的?(激动地急切的)那就起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这小节。(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拉着香港这位亲人的手,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历程。
4、过渡“这一分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作者把它描绘成真实的场景,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的时候,作者眼前又浮现出了什么画面?请大家轻轻读读第二小节,不懂的地方提出来。
5、默读圈画,质疑。
交流:作者把这最后一分钟幻化成了哪些具体的影像?
(五星红旗和香港的区旗冉冉升起、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香港的土地和天空、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微微颤抖的嘴唇、一遍又一遍的呼唤,可以想象人们的心情除了激动更多的还是——自豪!是啊,香港历经150多年的漂泊,终于回到祖国的环抱了,中国人成了香港真正的主人,怎能不令人激动与自豪!)。
感情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品读第3小节,回顾历史。
1、同学们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你们已充分体会到了那份。
激动和自豪,真棒!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如今的香港是非常繁荣的,可在150多年的时间里,它走过的历程却是坎坷的。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于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6月30日期满。
2、从这段资料中你了解到了什么?(通过资料了解香港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的那一段屈辱历史,为学生理解第3小节作铺垫。)。
3、如今,看着缓缓上升的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听着耳边传来的国歌声和人们轻轻的呼喊声,回首过去的岁月,怎么不令人浮想联翩,作者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小节。
4、据生答师随机点拨:
(点拔一)生: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出示诗句:我看见,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散尽;。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他带领中国人民在虎门销毁了英国人的鸦片,这是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拨(二)生:感受到香港回归是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现在终于实现了,多么让人激动。
出示诗句: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烟尘中浮现出来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百年的痛苦和欢乐,都穿过这一滴泪珠,使大海沸腾。
“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5、过渡: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一百多年的耻辱终于得雪,回忆往昔固然痛苦,再看今朝怎不欢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痛苦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齐读)。
三、品读第4小节,展望未来。
2、据生答随机点拨:
“崭新的日出”,“世纪的钟声”,说明香港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紫荆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花,是香港的标志。说明香港将和自己的同胞一起去开创美好的明天。
3、香港历经百年沧桑,终于回归祖国怀抱,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齐读诗歌。
(四)配乐齐读,再次体会情感。
1、师:香港历经百年沧桑,今天终于回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带给大家的是无尽的激动、喜悦和自豪,老师给同学们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永远记住这“最后一分钟”!
2、配乐齐读诗歌。
3、师小结: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事隔两年,澳门也回家了;而如今,祖**亲还有一个孩子在外头,你们知道是谁吗?(生:台湾)是的,虽然台湾回家的路还很坎坷,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那时的最后一分钟也会像今天我们所读到的、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那样,令人无比激动、喜悦和自豪!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教具准备:
搜集有关香港回归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谈话:有这样一首歌“1前我眼睁睁地看你离去,100年后我期待着你回到我这里。沧海变桑田抹不去我对你的思念,一次次呼唤你,我的19。”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那就是香港回归祖国,在这一天里,中国人民欢欣鼓舞,今天我们要学的《最后一分钟》就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2、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标出诗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同桌相互检查诗歌读的情况。
三、品读诗歌。
1、读着这首诗,哪些语句让你感觉热血沸腾?作上记号,写下你的感受。并且读给同学听,读出你奔涌的豪情,读出你内心的感动。
四、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1、交流资料: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领土,它怎样被割让去了呢?迅速浏览一遍课文,找到相关语句,(虎门、旧条约)小组交流资料,理解那一些历史,说说自己的感受。
2、感受仪式前的激动:
想一想: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2)指名读第1小节。
(3)“让我拉住你的手”“听你越走越近的脚步”作者用了什么手法?
(4)齐读第一小节。
3、体验仪式中的自豪:
(1)盼啊,盼啊,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来到了,庄严的政权交接仪式开始了,让我们全体起立,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课件提示)。
(2)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镜头上哪一幕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看,作者给我们捕捉了一些特写镜头,镜头上都有什么呢?(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
(4)指名读第二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激动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男生读第二小节。
4、联想:师生交流,怎样理解作者的联想?用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出这一段屈辱历史和人们今天的'激动与鼓舞?(先深沉缓慢,后强烈高昂)生读、评议、师指导,女生读第三小节。
5、久别的、思念已久的亲人终于回来了,你会怎么做呢?
让我们伸开双臂,去欢呼着迎接我们的亲人吧!齐读第4小节,读后评价:
五、读中升华。
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五
这篇阅读课文是以一首诗歌的形式出现。这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作者倾述了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精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把他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之中。让学生领悟“三分诗,七分读”的读书之法:
一、自读阅读链接,理解课文题目。
首先,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读阅读链接,自己理解“最后一分钟”是指哪一分钟?然后指名回答,最后一分钟是指196月30日23点59分—年7月1日0时0分,这一分钟。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的意义?指名生答:这是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此时此刻,中国人的有着什么样的特殊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
二、了解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自读学习目标,弄清本课的意图。
三、自学课文,尽量完成目标。
学生自读,标画,尽量完成目标,把不懂的地方标出来。
我采用播放相关的课件,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怀的诗句体会情感。透过这些诗句,读出那激动、自豪的感情和热切欢迎之情。
(2)联系所搜集的历史背景资料理解诗句,进一步体会情感。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的情感。课文中有一幅插图,描述的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的情景。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
(4)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最后,两课时虽然把课文学完了,但课堂作业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这样就势必要压缩每节课的时间。减少一些无病呻吟似的朗读交流,把时间用到练习上,也许教学更高效更好些。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六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准备:闹钟一只。
教学过程。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文中插图)。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这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特殊的时刻,有谁知道?
2、据生回答随机追问:你是根据图中的哪些景物判断出来的?引导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说说对香港的一些了解。
3、揭示课题。
这幅画面就是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情景。这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迎风飘扬,这一刻,中华民族圆了一个期待了一百多年的团聚梦,也是我们十多亿中华儿女无比激动振奋的日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让人心潮澎湃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最后一分钟)。
4、有感情地读课题。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是诗句。想一想:你觉得这是怎样的最后一分钟?
2、扫清字词障碍。认读生字词,注意多音字“悄然落地”的“悄”字。
3、指名分小节读诗,读后师生评价。
4、交流讨论:你觉得这是“的最后一分钟”?
学生根据初读感知,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令人难忘、欢欣鼓舞、振奋人心等。
三、品读诗歌1、2小节,激发情感。
1、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桑的儿子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这一刻是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1、2节,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2、反馈交流各自的感受,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点拔一:第一小节作者把香港当作久别重逢的亲人,用拟人的写法表现出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时所有中国人都在满怀激情地迎接这一时刻的到来。
点拔二:通过第二小节中“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等镜头,描绘了当时人们看着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缓缓上升时无比激动自豪的心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名读,评议,男女对读,齐读。
四、小结。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八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课时。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诗歌朗诵,讨论交流。
四、精读课文,梳理内容。
五、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2.教师板书课题。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小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4.默读课文,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成员讨论研究。
1.学生读诗后,同学间评价,教师做出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2.交流: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到了什么,还有哪些仍不明白。
3.文中多次提到“最后一分钟”,分别在哪些地方?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读第1节诗歌,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的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用你的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激动无比的。
2.读第2、3节,思考: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
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开的香港的土地和天空……领土、主权的回归。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中要透出自豪、激动、喜悦的语气。
急切、盼望。
4.教师播放课件中的诗歌朗读,同学们随着课件一起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1.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
中国强大了,祖国的领土更加完整了,中国人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2.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诗歌,运用已有的方法掌握生字新词以及诗歌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合作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通过资料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自豪。
激动。
八、课后反思:
“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的教学以“读”贯穿整堂课: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接着品读诗歌,引导学生读悟结合,研读课文,感悟那些过去充沛的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最后以诗激情,以读促说,直抒胸臆,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九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1课时。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1997年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
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
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1997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
2、交流讨论:
(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
(一)等待回归。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板书:等待)。
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们的心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你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
“叩问”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祖国母亲,你会怎样询问呢?
从“越来越近”、“最后一分钟”体会到什么?
板书:急切、期盼。
3、朗读训练。
师: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请男同学读)。
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请女同学读。)。
教师激情引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二)升旗仪式。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并说说你读着读着,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旗帜冉冉升起那是什么旗?
旗杆旗杆象征着什么?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
泪水那是什么泪?
(2)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准备一下。(激动、自豪)。
(听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我也想读。)。
(三)回顾历史。
1、过渡: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旗的伴随下冉冉升起,此刻我们眼睛湿润了,泪光中作者的联想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2、“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3、引读: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地心不仅有愤慨,还有酸楚,激动、自豪,喜悦,带着你的体会读此段;(指名读)。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销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最后一分钟里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齐读此段。
(四)、展望未来。
1、过渡: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历史的新篇章。(出示第四节)。
2、师范读,多么优美的诗句啊!你也向老师一样深情地诵读,体会诗句深层的含义。
4、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教师板书:未来美好祝福)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作为课后小练笔。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怨言的优美。”结合课外资料和课前的扩大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历程,今日繁荣的香港,落实“大阅读”理念。自主研读,探究感悟,反复诵读,想象体悟,引导学生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相关美好未来的祝福。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东方之珠》,对香港有所了解了。谈谈你所了解的香港。
二、交流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
学生从“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香港回归历程”、“香港被割让的历史”等,从而加深对香港的了解。
三、品读课文。
1、通读全文,全文写了几节,每节主要写了什么?
2、再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1)抓住作者直抒胸臆的诗句体会情感。如,“听所有中国人的心跳和叩问”;“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是谁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着那个名字/香港,香港,我们的心灵”;“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与热切之情溢于言表。教师适时的进行点拨。
四、指导学生朗读。
“三分诗,七分读”。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抑扬顿挫:注意节与节之间以及每一节之内诗词句间的停顿。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7月1日。对,就就是香港回到祖**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就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就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就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就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历史,香港回归时的情景以及香港回归后的繁荣景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的7月1日,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扎根在深深的祖国大地上的时候,13亿中国人民的心沸腾了。这节课我们学习24课《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板书课题)。
2、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这“最后一分钟”具体指哪一分钟?
生:196月30日23时59分-----年7月1日0时0分。
师:这一分钟有着什么特殊含义?
生:这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庄严时刻。
师:这是激动人心的一分钟,应该怎样读课题?(激动地)齐读。
我们永远也不能忘怀这历史性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深情地读-------《最后一分钟》。
3、过渡:诵读诗歌与作者心灵相约,查阅资料读懂诗句深刻含义,感受诗歌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二、初读感知。
2、交流讨论:
(全诗有4个小节,分别是等待回归、升旗仪式、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
三、品读感悟。
(一)等待回归。
1、引入: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最后一分钟的到来,一分钟,最后一分钟,香港这位历经沧伤的孩子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了。此时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就让我们走进第一小节。(板书:等待)。
教师提醒学生读书要留有痕迹,一边读一边想,动笔划一划,可以抓住一些词语来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2、引导学生交流读书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人们的心情?
根据学生的汇报相应点拨,出示课件句子.
——你从“心跳”中体会到了什么?
——“叩问”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是祖**亲,你会怎样询问呢?
——从“越来越近”、“最后一分钟”体会到什么?
板书:急切、期盼。
3、朗读训练。
师:再过一分钟,香港就要回来了,谁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名读。
是啊,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急切?(请男同学读)。
一百年的企盼,一个多世纪的等待,终于走到了(最后一分钟),怎能不激动?(请女同学读。)。
教师激情引读——午夜,香港,让我拉住你的手,……。
(二)升旗仪式。
1、引入:听,最后一分钟走到了尽头,零点的钟声敲响了!升旗仪式开始了。(板书:升旗)。
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第二小节,并说说你读着读着,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旗帜冉冉升起——那是什么旗?
旗杆——旗杆象征着什么?从“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你感受到了什么?
泪水——那是什么泪?
(2)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地呼喊”
——你来轻轻呼唤,谁再来轻轻呼唤?让我们一起来呼唤。
3、香港回归,举国欢庆,人们无比激动无比自豪,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来,准备一下。(激动、自豪)。
(听同学们读得那么投入,我也想读。)。
(三)回顾历史。
1、过渡: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旗的伴随下冉冉升起,此刻我们眼睛湿润了,泪光中作者的联想到了什么?请自由朗读第3小节。
2、“虎门硝烟、发黄的旧条约、深入骨髓的伤痕”怎样理解?交流:
“发黄的旧条约”指什么?(《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指什么?(“那深入骨髓的伤痛”是说列强的侵略耻辱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伤痛。)。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为什么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怎样理解?(曾经的屈辱和痛苦让我们痛楚,而此时香港回归之际,压在中华儿女心头百年的耻辱终于雪洗。中国人民的心情是复杂的,酸楚、激动、自豪,喜悦所有有泪珠在缓缓地流淌;“使大海沸腾”是说人们期盼已久的愿望终于实现之时喷涌而出的爱国热情,非常强烈,非常深厚,仿佛能使大海沸腾似的`。)。
3、引读:这段历史是沧桑的一百年,也是屈辱的一百年,我们地心不仅有愤慨,还有酸楚,激动、自豪,喜悦,带着你的体会读此段;(指名读)。
在这最后一分钟里,作者想到了虎门销烟,南京不平等条约,这些中国人百年的痛楚,百年的伤痕,在最后一分钟里得以雪洗,又怎能不让我们热血沸腾,我们齐读此段。
(四)、展望未来。
1、过渡: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历史的新篇章。(出示第四节)。
2、师范读,多么优美的诗句啊!你也向老师一样深情地诵读,体会诗句深层的含义。
4、回顾了屈辱的历史,面对崭新的香港,让我们捧起书本,把我们对香港的美好祝福读出来。(教师板书:未来——美好祝福)这是作者的祝福,也是我们的祝福,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祝福,愿香港越走越好。
四、拓展升华:
1、香港的回归历经坎坷,中华儿女可以挺直脊梁了。作者把自己那沸腾的热血与深深的爱国深情融入到了诗句的字里行间中.如果你能亲眼目睹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作为课后小练笔。
2、香港能如期回归祖国,离不开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继香港回归后,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们祝愿祖国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让我们一起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吧!
等待——升旗——回忆——展望。
急切祝愿。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怨言的优美。”结合课外资料和课前的扩大阅读,引导学生收集图文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回归的历程,今日繁荣的香港,落实“大阅读”理念。自主研读,探究感悟,反复诵读,想象体悟,引导学生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相关美好未来的祝福。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在读、议、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一、复习生字。
二、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1.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闹钟显示朗诵时间为1分钟。)。
2.这首诗好听吗?有谁知道,老师用了多长时间朗诵完这首小诗?
三、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方式:指名读—大家评价—老师范读—自己试读。
2、事情真像元元想的那样吗?指名读李老师的话。
大家看元元的表情,你能想象出来这时元元是怎样走进教室的吗?
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迟到的尴尬。
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呢?(后悔)——出示:元元非常后悔。
3、大家想一想,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走进教室才后悔的呢?
小组内自由读2、3自然段,找出元元说的话?
a.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问:他为什么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呢?
生说经过,老师小结:是啊!这一分钟给元元带来的是一路的焦急等待,我们就带着焦急的心情读读这一段吧!
b.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问:他为什么又叹了口气呢?
老师小结:这一分钟给他带来的是不停的叹气。让我们带着遗憾的心情读读这一段。
c.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他决定走到学校去。
你能想象他是怎么走到学校去的吗?
老师小结:你看,这一分钟带来的是步行的辛苦!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师生合作读。
5、这时元元会想些什么呢?
在元元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老师小结:我们要分秒必争,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
6、通读全文。
五、课外拓展。
名言警句。
1、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2、教师出示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
老师把这些话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的!
刚从课堂走下来的我,仍然充满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和学生真心交流的四十分钟,静静回味学习过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维的火花,我仍然激动不已。现在,我将结合本课的教学环节,谈谈我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用一首题目叫《珍惜拥有》的诗引出课题,使学生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用“元元迟到了非常后悔,我们来帮助元元把那迟到的20分钟找回来好不好?”的.形式来学习课文,使学生乐学,善学。
二、还学生真正“读者”的地位,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发展语言。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朗读,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引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个性,读出思考,读出情感。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多表达。
2、读书形式多样。如我在指导学生读时,我采用个人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还有加动作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元元当时的心情。
三、结合实践,课外延伸,突出中心,突破难点。
在学生找到元元迟到20分钟的原因后,让学生说一说,在元元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同学们顺理成章的点出了中心:“要争分夺秒,珍惜身边的每一分钟。”在课堂的结尾,我让学生把收集到的关于时间的名人名言在班上交流,最后我把自己收集的几条送给了学生。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愉快地从课文中真正到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时间的重要,从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每一分钟。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
1、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只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机智。
这节课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四
《最后一分钟》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引导学生重点突破第三小节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充分读诗,在朗读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另一方面补充课外资料,向学生介绍虎门销烟、鸦片战争、香港租借的历史、澳门被租借的历史、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与大陆分割的历史、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历史的介绍,记学生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初步的了解,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树立民族荣辱感。各时代诗人的爱国思乡之作,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又与课文形成一组爱国诗作,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时,情境的创设也是引导学生体验诗歌表达情感的好方法。对课题《最后一分钟》许多学生不理解,我指导他们认真看课文中的插图,课文中的插图描述的正是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升国旗、区旗与奏国歌那一瞬间的情景。学生这就明白了这一分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刻,是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另外,我还播放了香港回归的录像,之后,我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政权交接仪式中的一员,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你最想说什么?请写下来。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表达的情感的同时,也及时表达自己的激动、兴奋与自豪等情感。
教完这一课,我深深地感到,课文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知识和思考,更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教育与熏陶。“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念在嘴边,心里却感受沉甸甸的。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五
思路:
本活动是在“我要上小学”主题中的一个生成的内容。是实施新课程,实践新教材,并尝试着自我创新的内容。
针对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上小学情况,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参观了小学;采访了哥哥姐姐;认识了书包、书本,但是在孩子的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孩子做事拖拉、性差,许多家长担心孩子上小学以后怎么办,特别怕早上迟到。所以我选择了符合他们实际问题与需求的切入点,希望通过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活,积累粗浅的生活经验,同时学着安排计自己的时间,有一定的时间意识,知道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目标:
1、知道小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保证早晨准时到校。
2、初步具有按计划做事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录像(记录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境,以及记录大人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课程表、书包、笔、纸张、卡片等(见操作材料包“小学生的早晨”)。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像。
1、播放记录小学生早晨上学前的生活情境录像。介绍小学生从起床到出门上学做的每一件事情及花费的时间,比较早晨上幼儿园和上小学有何不同。
2、讨论:这个小学生早晨做了哪些事情?
3、运算:要花多长时间?
教师将幼儿说的时间记录下来,并出示给孩子们看;与幼儿共同进行运算,得出一共需要花多少时间。
4、提问:早晨上幼儿园与上小学有何不同?
小结:上小学和上幼儿园有很多不同之处。上幼儿园时爸爸妈妈会为你准备好一切需要的物品,但是,上小学以后就需要自己动手做准备,因此,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十分重要。
1、讨论: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不迟到?(如闹钟提醒,家长提醒,晚上整理好书包等)。
小结:有计划地做事才能保证上学不迟到,要早睡早起,合理安排时间。
小结:合理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才能确保不浪费时间。
三、向小学生学习,抓紧每一分钟。
1、体验“一分钟可以干什么”?
2、播放录像:大人一分钟能做些什么?
(如营养员阿姨包小馄饨,警察叔叔抓坏人,医生救病人,运动员比赛等。)。
3、竞赛活动:一分钟整理书包。
四、延伸活动。
家长和幼儿共同制定一日计划,从日常小事做起,引导孩子养成。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六
《课标》指出,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还能更好地体现学科间的相互整合。
前不久,在一节研讨课上,有一位老师执教《玩出了名堂》一课时,用课件出示了大量有关列文虎克的资料,详尽地介绍了他的生平及科学成果,并指名,让学生朗读。在评课的时候,有不少老师认为,此法不妥。我也有同感。在课堂上,让孩子朗读大段的资料,十分费时,而且资料中有有些科学知识学生一时半会儿还弄不明白,并没有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互补的作用。联系自己平时的教学,我想资料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以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总有孩子说:“老师,我家没电脑。”似乎,上网成了搜集资料的唯一途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课文,如《鲸》,《最后一分钟》等,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前预习一部分,有许多孩子带来了色彩鲜艳的图片,科普杂志等,在一起交流,从而使他们明白,上网查资料比较快捷,但身边的书籍,报纸等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好帮手。此后,孩子们也就不再为家里不能上网而苦恼了,相反,他们查阅工具书的时间反而多起来了。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七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明白时光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我,珍惜时光。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卡片、课件、录音带。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人。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淡话。
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
是啊,一分钟能够说很短,也能够说很长;在某种状况下,要能克制自我,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这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必须会更深。
自白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样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我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
(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
(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
(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
(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
(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取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找找说说”是组字练习,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能够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如果学生用合、中、市、又、井等字,如果学生用“门”和“口”组成“问”.也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学。
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
(1)先让学生自我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情绪;
(2)小组讨论,谈谈自我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
(3)派代表到全班交流;
(4)透过朗读表达元元当时的情绪,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必须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
4、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情绪。
(二)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1)、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九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r;“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
(2)、仔细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比如,“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为上下两点着想;“叹”和“哈”都有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得小一些,位置偏上;“闹”字的吖刁”要写得稍大一点,给里边的“市’’留出足够的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透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农民、解放军、清洁工)。
(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我的切身感受,体会时光的宝贵。
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篇十八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教师范读该诗。
3.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一位在外受到蹂躏的孩子呼唤母亲的声音。)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他自从1898年被英国强占、夺走之后,历经了99年的飘泊和欺凌。听,是什么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钟声)这是1997年7月1日的钟声,这是中华儿女期盼了99年的钟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1997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那大大的“零”字出现的一刻,中国人民喷涌而出的爱国激情吧!(板书课题)你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题?(自豪、兴奋、喜悦。)。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歌。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做到通顺、流畅。
2.教师范读。
3.你能像老师一样有节奏地朗读吗?
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歌。
1.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全诗共分4节。)。
2.读读第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多读,体会作者以及全中国的人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一刻的渴盼而激动的心情。)。
3.利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对第二至四节的理解。
4.全班交流。
(1)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例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2)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3)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四、诵读诗歌,读美诗歌。
1.香港在历经了99年的漂泊后今日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请你用朗诵来表达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与喜悦吧!
2.学生朗诵,互相评议。
3.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五、作业。
准备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是搜集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
自豪情祝福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93488.html】